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时间:2019-05-13 05:2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一篇: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宋冬春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现代农业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这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中央着眼促进农民增收,以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在实践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关键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学会使用现代技术装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创新培训方式,让农民学有兴趣

从当前情况来看,从事农村生产经营主要是两大群体。一个是散户经营型群体,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对新的科技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对学习科技知识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另一个是适度规模型群体,大多是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带头人等等,对科技知识需求多元化,一般形式的科技培训难以满足要求。为此,必须时刻关注多元多样的现状,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1.要注重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讲解。就是用农民熟悉的沟通交流方式,把枯燥的科技理论知识用大众的语言讲清楚、道明白,真正让农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近年来,我们立足农村和农民实际,组织一些高级农艺师、农村土专家,编写了一批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农业科技乡土教材”,比如《大豆良种繁殖技术手册》、《水稻施肥实用技术》、《柑桔大实蝇防治手册》等40多套乡土教材,由乡镇农科站技术人员、土专家进村入户上门讲解,实地操作指导。我们还注重发挥民间艺术团体宣传力量,将农民科技教育与乡村文艺节目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技术知识糅合进艺术节目,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出来,受到了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2.要注重按个性化的需求来授课。要针对当前农民培训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主体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把农民培训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农民“需求型”,根据农民群众的兴趣特点、知识盲点、关注热点来安排培训课程。近年来,我们紧跟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换代,每年都制作农民培训课程菜单,由农民群众自主看单点菜。去年下半年,我们应农民群众学习理财知识的热切要求,组织财政、经管、农教等部门技术骨干,专门编撰了《农民理财知识读本》,并到乡村组织开展了多场专题宣传解读活动,为农民科学理财、促进增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要注重以现代化的方式来传播。向农民群体传播农科知识,要注重提高传播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运用快捷的方式把最新的知识传到农民手中。比如,在传授一些农业种养新的小技术、防治病虫害新的小窍门等等,就不宜组织集中学习,这样既耗时耗力,又不便农民及时掌握运用。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整合现代网络通信资源,构建农科知识快速传播体系,采取在农民教育在线、常德科技信息港、常德科普网及各涉农部门单位网站开辟专栏,开通12396短信咨询服务台,分类建立农民培训QQ群等措施,及时准确地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业生产经营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二、拓展培训渠道,让农民学有载体

推进一项工作,有创新才有活力,有载体才有抓手。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必须充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培训品牌,不断拓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科技培训的渠道和载体。

1.要建立专业团队。要把区域内专门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培训机构整合起来,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专业团队,让农民群众接受专业培训、学到专业知识。近年来,按照这个模式,我们在市县乡村四级建立了专业培训团队和培训基地,市级层面建立了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培训基地,9个区县(市)建立了以农广校、党校、农职中为主的培训基地30多个,还将10多所民办学校也纳入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点,所有乡镇、40%以上的村也建立了专门培训阵地,吸纳专职科技培训教师500多人、兼职教员近1000人、乡土专家1000多人从事科技培训指导工作。

2.要凝聚社会力量。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联合开展科技培训。依托开展“城市支援农村”、“机关联系基层”、“五送下乡”等一系列支持农村建设发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动员机关单位、社会机构等下乡进村举办科技培训。近年来,我们结合每年开展的支农惠农活动,引导市直部门邀请市内外农业科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下到乡村,培训了一大批农村科技实用人才。比如,市农业局组织开展了高效农业、柑桔高产栽培技术、农村带头人(经纪人)、柑桔标准园建设培训,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组织开展了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培训,市供销社组织开展了现代物流管理培训,市乡镇企业局组织开展了休闲农业培训等等,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3.要利用企业优势。企业是科技研发、运用和推广的最佳平台,特别是农业企业在推广农业科技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要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优势资源,鼓励引导农业企业面向农民开展科技培训。近年来,我们通过引导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鼓励企业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组织农民进工厂、生产车间、实验室现场观摩学习科技知识,或委派企业技术骨干入农户、下田地、到养殖场手把手传授生产技术,先后组织金健米业、大湖股份、万福生科、双佳牧业等龙头企业,培训农民群众20多万人次。

三、注重培训实效,让农民学以创业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把科技培训与创业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致富助推器。

1.要把培训农民与促进转移就业相结合。要积极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将普通农民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实现转移就业,提高经济收入。近年来,我们积极对接沿海地区大企业、大集团,摸清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钳工、电脑、财会、制鞋、制衣等多类就业培训,培训农民群众5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定向上岗就业。桃源县向广东裕元、宝元集团输送制鞋工人近20万人,创造了“桃源制鞋”转移就业品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批农民工返乡,我们及时组织开展帮扶就业培训,培训农民工6万多人,为近5万人核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大批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2.要把培训农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要着眼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动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农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战略目标,配套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与推广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重点培育发展油茶、水果、烟叶、茶叶、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获得“三品一标”认定649个。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增速创历史新高。比如,澧县开展葡萄高产技术培训,种植面积增加2万多亩,亩平增加收入1300元以上,获得了“南方吐鲁番”的美誉;西洞庭管理区开展朝鲜蓟高产技术培训,每亩增产150公斤,增加收入500多元。

3.要把培训农民与扶持自主创业相结合。要针对农民群众的创业需求,开展多个领域的创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近年来,我们将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方向集中到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重点工业产业配套、休闲体验农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行动,为广大农民提供创业信息、创业技术、创业资金,一对一地扶助创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带头致富的优秀典型。桃源县返乡农民工文凡初创办金固立油墨公司,为常德卷烟厂、长沙卷烟厂、红塔集团配套生产烟嘴、烟盒用油墨,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还被评为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临澧县下岗职工伍金香创办集会议接待、风味餐馆、农家旅馆、农业休闲、运动健身于一体的伍大姐休闲农庄,已发展成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年销售收入600多万元,解决8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8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四、健全培训机制,让农民学能持久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抓不懈。在工作实践中,既要坚持从操作层面着力,更要从机制层面着眼,实现培训的制度化、长效化。

1.要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开展、落实等多个环节上,建立全覆盖、全过程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培训工作专门部署、培训活动定期开展。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部牵头、农民教育办具体组织、各涉农部门协同作战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要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农民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要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开展科技培训的关键,而仅靠政府财力难以解决,必须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出资、项目争资和社会捐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特别是要鼓励企业、个人和民间组织支持参与农民科技培训事业。近年来,我们积极对接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整合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筹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企业捐赠资金1000多万元,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3.要建立完善培训考评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制定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和体系,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考核管理力度。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两项工作的考核评估,要以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是否实现增收作为硬指标,做到农民培训工作有督导,有考核,有成效,真正使农民培训工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副书记)

第二篇: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

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局一年来所做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作一简要汇报。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基础。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农业技术推广,一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优良品种的更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育种技术的进步。当今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培育出优良品种,层出不穷,对农业而言,优良品种已成为新技术载体。因此,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实施良种产业工程,把更换品种作为科技兴农的突破口来抓。在棉花品种更换上,做到了“四快”即“引进快,推广快,上市快,见效快”,具有良好丰产性、抗虫性“中棉所29”品种,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全县种植面积就达13.5万亩,占种植面积90%以上;据去年年底调查,“中棉所29”品种皮棉单

—1—

产均在240斤以上,比常规棉增产30%;同时,治虫成本也大幅度下降,由过去亩需130元降到30元,效果极为明显。在水稻品种上今年主要推广了“金优402”、“香两优68”、“两优培九”、“金优207”、“金优12”等品种,基本上淘汰了过去那些米质差、产量低的老品种。在油菜品种上,去年主要推广了“秦油七号”、“湘杂油一号”、“湘油15号”和“油研九号”等优良品种,“双低”油菜品种种植面占总种植70%以上,油菜品种更换率达95%。

(二)抓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归根到底还要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迫切需要新的技术。针对这些情况,我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适时组织技术力量,下到各乡、镇,深入村、组举办各类型技术培训班,并印发各类技术资料无偿下发到千家万户。2001年,我局共举办培训班达50余场,培训人次达6000人。印发各类技术资料达15万份之多,其中县种子公司印发了新品种介绍和技术资料就达14万份,县XX站一年就编发《病虫情报》22期,下发数达2000余份。XX站编印《中棉所29高产栽培模式图》深受广大棉农欢迎。这些科技的普及,为我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三)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想干不敢干,想干干不来”的行之有效办法。去年,我局建立了三种类型科技示范基地,共有10个点。一类是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高产示范基地,分别设在棉船复排村、马当马当村、芙蓉五联村、芙蓉农场一分场、杨梓田丰村和上十岭垦殖场。示范面积达4500余亩。通过示范,让广大棉农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掌握了新品种的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二类是黄姜引种示范基地。经过外出考察,了解到黄姜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朝阳产业,尤其适合丘陵、山区种植,我们就在黄花黄坂和峨丰两村进行了100亩试种示范,一开始有些种植户怀疑,黄姜的销路,以及产值。面对这些情况,我局马上自筹资金4万元,从外地将种子调回无偿分给种植户,并鉴定了包回收合同,使他们吃了“定心丸”。通过一年实践,达到预期效果,亩产值可1000元以上。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寻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三类是建立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制种基地。由于抗虫杂交棉大面积制种,在我县尚属首例,加上工序复杂,技术性强等特点,去年我局是举全局之力,在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前提下,圆满完成任务。

—3—

制种面积390亩,生产一代良种5万余斤,同时也实现了制种农户亩纯收入超千元的目标承诺,既解决我县棉种供需矛盾,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该项工作多次受到农业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我局去年在全市各农业局综合考评中被评为第一。

(四)抓农业项目的争取与引进,发挥了项目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无论是新技术的推广,还是示范基地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我县财政收入只是“吃饭”财政,我局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一是抓近几年中央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投入的机遇,经常与省市业务部门联系,利用自身优势,寻找对口的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业部和农业厅下达的项目有《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3000亩抗虫杂交棉制种项目》、《XXX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15万亩“双低油菜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推广》四个项目在我县实施,大部分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之中。二是与科研部门合作,引进他们高新技术,共同开发。今年三月份,我局已与中国棉花研究所达成协议,正式确定在XXX成立XXX中棉棉业有限公司,今后我局与中棉所合作成立以高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为方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手段,建立具有制种规模化,—4—

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杂交棉专业化公司,通过“公司加农户”形式做强制种业,带动棉花产业的升级。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的覆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是用3~5年时间;把抗虫杂交棉制种面积扩大到3000亩,不仅满足本县、本省的棉种需求,而且还要辐射长江中下游棉产区。

(二)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利用更多形式化进行科技培训,进一步普及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三)选择一些对我县农业生产影响面大,见效快的新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重点,抓出成效。

(四)在巩固现有示范基地成果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促进各项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5—

第三篇:人民日报评论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人民日报评论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03月02日07:3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农民富则国家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主题。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多予少取放活”,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生产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增长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2005两年平均增幅6.5%,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55元。

但是,应清醒地看到,农民增收困难,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存在。虽然这两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

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如果农民的收入没有较快提高,扩大内需就缺乏长期可靠的市场支撑,经济发展就缺乏持久的动力。同时,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农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如果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也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农民增收为什么难?这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根本的努力扩大农民就业。因此,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既要鼓励部分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一些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

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既要做足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又要做好草场、林地、渔场等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文章。既要发展精细农业、精品养殖业,又要拓展和培育生物能源、生态、旅游、休闲等农业的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

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要拓展农业内部的增收空间。既要壮大县域经济,又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县域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也是农民就业增收极具潜力的增长点。因此,应当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农产品档次,促进农民增收。

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农民外出打工是当前和今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必须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搞好就业服务。对务工农民要公平政策、平等对待,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同时,要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劲用在实处,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2006年03月02日 第一版)

第四篇:发展设施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发展思路,以城市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设施农业建设初露端倪。截至2005年底,全镇设施农业面积1000余亩,其中连片5亩以上钢管大棚面积380余亩,仅2005年新增钢管大棚200亩。全镇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主、大棚避雨葡萄和暖棚家禽养殖为辅的设施种养格局,***等村已成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应用领域日益广泛。设施农业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二是设施规模逐步扩大。设施农业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联户连片成园区、基地。三是设施档次明显提高。近几年新发展的大棚90%以上采用了钢管结构,起初发展的毛竹大棚自然逐年淘汰。与此同时,全镇推广喷滴灌栽培2965亩,大棚管理机械31台,果蔬分选机械8台,建造低温保鲜冷库3座,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站1座,设施农业先进装备已逐步得到应用。

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为加快我镇设施农业建设步伐,鼓励、引导本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在市政府连续出台设施农业补助政策的基础上,镇政府每年也相应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农机补助政策,并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中加以广泛宣传,以此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据统计,近三年中镇财政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达70余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建设的资金超过53万元。

2、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设施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我镇自2003年起连续三年共投资近2000万元,开展了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共计改造中低产田26000亩。二是分年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每年选择1条以上的镇级主干河道和6个重点村的三类河道进行疏浚整治,从而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3、加强技术培训,做好服务工作。镇农机、农技部门相互配合,做好发展设施农业方面的服务工作,近几年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为农民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三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同时,相关设施农业建设村发动村干部、村民组长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做好设施农业发展动员工作,并在土地流转、贷款等方面加强服务,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扶持,在**等村建立了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并涌现出一批设施农业大户,如***村***、***村***等人,他们在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带动本地农户从事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帮助解决其他农民在设施农业生产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用物资、各种市场和品种信息,真正起到了设施农业的领头雁和带路人的作用。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成效与体会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传统作物向精细作物调整的步伐,带动了蔬菜、水果和家禽养殖产业的兴起,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果蔬种植为主和家禽育肥为辅的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养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水果种植、家禽养殖,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

4、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要远高于露地栽培。据对***、***等村大棚种植户调查,2005年每亩大棚蔬菜纯收入1.0—1.5万元,大棚水果纯收入1.8—2.0万元,分别是露地种植同类作物纯收入的10倍和15倍。据此推算,2005年我镇设施栽培可为农户增收800万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5、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培、管理的技术要求更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农户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四、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在“十一五”时期

第五篇: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发展思路,以城市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设施农业建设初露端倪。截至2005年底,全镇设施农业面积1000余亩,其中连片5亩

以上钢管大棚面积380余亩,仅2005年新增钢管大棚200亩。全镇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主、大棚避雨葡萄和暖棚家禽养殖为辅的设施种养格局,***等村已成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应用领域日益广泛。设施农业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二是设施规模逐步扩大。设施农业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联户连片成园区、基地。三是设施档次明显提高。近几年新发展的大棚90%以上采用了钢管结构,起初发展的毛竹大棚自然逐年淘汰。与此同时,全镇推广喷滴灌栽培2965亩,大棚管理机械31台,果蔬分选机械8台,建造低温保鲜冷库3座,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站1座,设施农业先进装备已逐步得到应用。

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为加快我镇设施农业建设步伐,鼓励、引导本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在市政府连续出台设施农业补助政策的基础上,镇政府每年也相应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农机补助政策,并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中加以广泛宣传,以此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据统计,近三年中镇财政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达70余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建设的资金超过53万元。

2、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设施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我镇自2003年起连续三年共投资近2000万元,开展了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共计改造中低产田26000亩。二是分年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每年选择1条以上的镇级主干河道和6个重点村的三类河道进行疏浚整治,从而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3、加强技术培训,做好服务工作。镇农机、农技部门相互配合,做好发展设施农业方面的服务工作,近几年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为农民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三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同时,相关设施农业建设村发动村干部、村民组长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做好设施农业发展动员工作,并在土地流转、贷款等方面加强服务,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扶持,在**等村建立了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并涌现出一批设施农业大户,如***村***、***村***等人,他们在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带动本地农户从事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帮助解决其他农民在设施农业生产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用物资、各种市场和品种信息,真正起到了设施农业的领头雁和带路人的作用。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成效与体会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传统作物向精细作物调整的步伐,带动了蔬菜、水果和家禽养殖产业的兴起,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果蔬种植为主和家禽育肥为辅的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养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水果种植、家禽养殖,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

4、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要远高于露地栽培。据对***、***等村大棚种植户调查,2005年每亩大棚蔬菜纯收入1.0—1.5万元,大棚水果纯收入1.8—2.0万元,分别是露地种植同类作物纯收入的10倍和15倍。据此推算,2005年我镇设施栽培可为农户增收800万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5、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培、管理的技术要求更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

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农户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四、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在“十一五”时期,我镇要围绕“大桥经济”和“都市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在现有的耕地上,引导农民合理布局调整结构,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在发展方向上,突出建设绿色基地,打造绿色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在发展重点上,一是继续扩大设施规模,2006年规划发展蔬菜、葡萄钢管大棚800亩以上,力争到“十一五”未全镇设施农业总规模达到1万亩;二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设施农业装备,提高设施农业水平;三是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赶时令的农产品,实现设施农业的高效益。

五、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设施农业建设涉及面广、范围大,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保证设施农业建设有序发展。

(二)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

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是当今社会潮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努力提高和强化设施农业生产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发展无公害生产,努力实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农业“后花园”。

(三)扩大生产规模,实行区域化布局

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蔬菜加工品种的增多,设施农业生产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依靠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增加收入是当前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理性选择。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在我市***公路两侧,是传统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这里应打破镇村的行政界限,集中连片发展新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实施大规模生产,力争建成一条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带,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依靠规模占领市场。

(四)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今后市镇二级要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生产水平,同时引导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建设钢管大棚,科学种植的积极性。在资金投入上,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下载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精选五篇)

    __县政协(2006年5月11日)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一、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1、农业生......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既要从三农切入,更要跳出三农看三农,从城乡统筹、产业统筹出发,加大土地流转、城乡户籍管理、农村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改革......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何翔凤嘉禾县是全省25个重点产烟县之一,是郴州市第二大产烟区。嘉禾“神龙叶”是国家级注册商标,是全国县级烟草行业中第一家注册的烟叶品牌......

    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作者:李章芹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0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进入不断向市场经济迈进的实践阶段。滨海......

    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近年来,米脂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 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为抓手,不断调整、完善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合理布局,推进了畜牧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