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2 19:3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第一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既要从三农切入,更要跳出三农看三农,从城乡统筹、产业统筹出发,加大土地流转、城乡户籍管理、农村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依据农民增收的阶段性,使农民收入在政策性增收因素逐渐弱化的前提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㈠ 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增收渠道、减轻负担、权益保护等方面务实创新,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向农业倾斜,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格局。

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改进补贴方式。虽然我省的农业补贴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补贴水平还比较低,补贴结构还不尽合理,有些补贴政策还不够完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体系,调整农业补贴方向,提高农业补贴金额,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增加农业补贴品种,逐步将我省的油菜、马铃薯、白绒山羊、设施农业纳入补贴范围。同时改进农业补贴的方式,凡是让农民受益的农业补贴政策,都应采取“直通车”的方式,直接补到农户手中,避免中间环节的流失。通过财政补贴体现政府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意向。

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近期,随着农产品的涨价,农资价格大幅上扬,削减和抵消了国家农业直补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粮食增产给农民带来的效益。因此,必须强化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采取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价格监测、督促检查等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农民进行补贴的机制,转变农资补贴的方式,借鉴粮食直补的经验,把对农资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逐步转变为对种植农户的直接补贴,增强农民承受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中央、省、市、县财政部门安排的涉农资金和农业主管部门按规定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都应纳入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以县为平台进行整合,按照结构调整方向和省级规划目标,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投入,重点用于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等,坚决杜绝支农资金使用非农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政支农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常规手段,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而言,“工业反哺农业”既是经济体制深化后的结果,也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农民增产增收过程中迫切需要城市在科学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农村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鼓励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和农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确立公司带动农村致富的模式。具体地说是扶植和引导若干龙头企业,把农民变成种植户、养殖户或手工业品生产户,公司负责组织生产和推销。

㈡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更大的空间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最终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从发展趋势看,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农民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特别是户籍制度。因此,必须审时度势,以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把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保证进城落户农民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与其它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有序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使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

2.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就是要以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小城镇建设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在小城镇建设和扩大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需求,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城乡联动的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形成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民转移就业管理机制,提升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乡间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增强市场运作的透明度,降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成本,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确保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㈢ 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名、优、特、稀产品,在保证第一产业收入稳中有增的基础上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进入本世纪初,国家大力倡导旨在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大力扶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农业生产的效益明显提高。

首先在保证粮食供给稳定的基础上,面向市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走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大力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稀产品,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优质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比重,实现农产品由大路货为主逐步向优质农产品为主的转变,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

其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创新模式,强化示范,提升产业,带动发展。种植业推广立体模式,提高比较效益;畜牧业推广正大模式,促进标准化生产;果业生产推广果畜沼模式,促进有机生产,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利用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优势,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实施无公害化标准生产,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将其做大做强,通过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确保把农业的重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第三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把农业和农民逐步引导到按市场需求定产的市场轨道上来,发展龙头企业,打造地域品牌,促进“一村一品”向“一县一业”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规

模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进入到农产品的再加工和销售领域,从而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赚到距离市场最近的钱。

第四要加快种植、养殖、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从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随着生产销售等网络化的发展,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逐步配套,使农村的合作组织与外部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后续效益,也同时壮大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㈣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技支持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科技被农民普遍掌握了才能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际上,近年来我省农民从种植业中,特别是从果业、蔬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正是得益于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逐步提高。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影响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尽一切可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经费,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农村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学生能够上学,并能完成基础教育学业,杜绝新一代文盲的产生。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面向农村的复合型人才。农村基础教育要逐步向职业教育倾斜,结合各地农村经济和资源的特点,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中忽视第一产业的倾向,使一、二、三产业,农林牧、种养加管等各科专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尽快造就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机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切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小城镇工业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教育。对农民培训的“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和转移就业资金进行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解决重复培训问题,使更多的农民得到技能培训和教育,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解决现有农民无技术找工作难的问题。

㈤ 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努力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重点区域农业污染源得到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降到合理水平,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使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用能方式,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真正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改善一些落后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要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及时淘汰破坏环境的落后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积极推广

节水、节肥、节能等农业新技术,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㈥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使农民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体制制度方面的保障

1.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一级组织与班子作为农村一线的管理者,具有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的特殊责任,在农民增收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农民增收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村、组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与传导作用;三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将对村干部的奖励与本村农民增收挂钩,积极探索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新方法,实现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2.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持续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事业投入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增加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比重,切实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提高农村学生高中升学率,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升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政府要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尽快改变基础教育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

3.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协调好农村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的关系,确保农民受益。要着眼于探索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途径,解决服务体系、政策措施、运行机制等问题,并重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通过民政和扶贫部门对丧失劳动能力和贫困地区人口提供社会救济,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4.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积极推进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改革。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要坚持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不变,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转接双方本着实事求是、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合理确定转让金;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利用和保护好林地资源,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长。

6.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规范民间借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民之间的资金互助合作,探索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产、林权、农机具、果园等作为抵押贷款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具体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或政府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大场大户贷款难的问题,保障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

签发:李忠义

课题主持人:刘鸿儒

课题组成员:罗卫国陈兴峰张晓萍艾宁沈晓梅高宇 核稿:陈兴峰

第二篇: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__县政协

(2006年5月11日)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一、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

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条均较短;全省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而__只有仁泰肉禽集团公司1家,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多数基地虽然具备一定规模,但往往是大而不强,小而不精,影响了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从品种和贡献率看,一般品种多,专业品种少,名优品种更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35,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低。从农业外部拉动看,招商引资乏力,市场流通机制性矛盾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难以做大做强,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近两年来,__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步伐。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全县有农业人口30万人,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7万人,由于土地和产品产量有限,农民完全靠土地增加收入十分困难。

二、三产业欠发达也使农村劳动力就业受到限制,加之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相对变少,使大多数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农民增收难。

4、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不足。资料显示,近三年我市用于农业基建投资均为150万元,仅占基建统筹资金的3,比法定要求低27个百分点;科技三项费用用于农业的投入占总额的29左右,低于法定要求6个百分点。从我县看,近年来县、乡两级的财政困难,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农田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

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

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

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

。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一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船舰型”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从__实际看,要把培育“个十百千万”手工艺品工程和扩大肉鸡深加工、水稻深加工、蔬菜深加工、玉米深加工、肉牛深加工等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扩大辐射面,增强对农户的拉动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二要完善“支部+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以__为例,要重点总结推广西佛镇小红旗村的棚菜、高力房镇乔坨村的网纹瓜、新开河镇康家村的花卉的经验,把税费改革后村党支部职能转变与更好地发挥堡垒作用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经济隆起带的进程中,推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完善“两色+规模+品牌”的产业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和绿色农业,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政府的服务推动下,发展绿色产业,形成区域特色。同时,要全力抓好“聚源牌”有机大米、“八角台牌”小杂粮、“台绿牌”网纹瓜等地方品牌的宣传、策划和包装,争创国家名牌,实现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的统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篇: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宋冬春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现代农业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这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中央着眼促进农民增收,以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在实践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关键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学会使用现代技术装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创新培训方式,让农民学有兴趣

从当前情况来看,从事农村生产经营主要是两大群体。一个是散户经营型群体,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对新的科技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对学习科技知识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另一个是适度规模型群体,大多是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带头人等等,对科技知识需求多元化,一般形式的科技培训难以满足要求。为此,必须时刻关注多元多样的现状,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1.要注重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讲解。就是用农民熟悉的沟通交流方式,把枯燥的科技理论知识用大众的语言讲清楚、道明白,真正让农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近年来,我们立足农村和农民实际,组织一些高级农艺师、农村土专家,编写了一批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农业科技乡土教材”,比如《大豆良种繁殖技术手册》、《水稻施肥实用技术》、《柑桔大实蝇防治手册》等40多套乡土教材,由乡镇农科站技术人员、土专家进村入户上门讲解,实地操作指导。我们还注重发挥民间艺术团体宣传力量,将农民科技教育与乡村文艺节目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技术知识糅合进艺术节目,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出来,受到了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2.要注重按个性化的需求来授课。要针对当前农民培训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主体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把农民培训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农民“需求型”,根据农民群众的兴趣特点、知识盲点、关注热点来安排培训课程。近年来,我们紧跟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换代,每年都制作农民培训课程菜单,由农民群众自主看单点菜。去年下半年,我们应农民群众学习理财知识的热切要求,组织财政、经管、农教等部门技术骨干,专门编撰了《农民理财知识读本》,并到乡村组织开展了多场专题宣传解读活动,为农民科学理财、促进增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要注重以现代化的方式来传播。向农民群体传播农科知识,要注重提高传播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运用快捷的方式把最新的知识传到农民手中。比如,在传授一些农业种养新的小技术、防治病虫害新的小窍门等等,就不宜组织集中学习,这样既耗时耗力,又不便农民及时掌握运用。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整合现代网络通信资源,构建农科知识快速传播体系,采取在农民教育在线、常德科技信息港、常德科普网及各涉农部门单位网站开辟专栏,开通12396短信咨询服务台,分类建立农民培训QQ群等措施,及时准确地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业生产经营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二、拓展培训渠道,让农民学有载体

推进一项工作,有创新才有活力,有载体才有抓手。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必须充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培训品牌,不断拓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科技培训的渠道和载体。

1.要建立专业团队。要把区域内专门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培训机构整合起来,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专业团队,让农民群众接受专业培训、学到专业知识。近年来,按照这个模式,我们在市县乡村四级建立了专业培训团队和培训基地,市级层面建立了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培训基地,9个区县(市)建立了以农广校、党校、农职中为主的培训基地30多个,还将10多所民办学校也纳入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点,所有乡镇、40%以上的村也建立了专门培训阵地,吸纳专职科技培训教师500多人、兼职教员近1000人、乡土专家1000多人从事科技培训指导工作。

2.要凝聚社会力量。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联合开展科技培训。依托开展“城市支援农村”、“机关联系基层”、“五送下乡”等一系列支持农村建设发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动员机关单位、社会机构等下乡进村举办科技培训。近年来,我们结合每年开展的支农惠农活动,引导市直部门邀请市内外农业科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下到乡村,培训了一大批农村科技实用人才。比如,市农业局组织开展了高效农业、柑桔高产栽培技术、农村带头人(经纪人)、柑桔标准园建设培训,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组织开展了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培训,市供销社组织开展了现代物流管理培训,市乡镇企业局组织开展了休闲农业培训等等,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3.要利用企业优势。企业是科技研发、运用和推广的最佳平台,特别是农业企业在推广农业科技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要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优势资源,鼓励引导农业企业面向农民开展科技培训。近年来,我们通过引导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鼓励企业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组织农民进工厂、生产车间、实验室现场观摩学习科技知识,或委派企业技术骨干入农户、下田地、到养殖场手把手传授生产技术,先后组织金健米业、大湖股份、万福生科、双佳牧业等龙头企业,培训农民群众20多万人次。

三、注重培训实效,让农民学以创业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把科技培训与创业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致富助推器。

1.要把培训农民与促进转移就业相结合。要积极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将普通农民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实现转移就业,提高经济收入。近年来,我们积极对接沿海地区大企业、大集团,摸清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钳工、电脑、财会、制鞋、制衣等多类就业培训,培训农民群众5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定向上岗就业。桃源县向广东裕元、宝元集团输送制鞋工人近20万人,创造了“桃源制鞋”转移就业品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批农民工返乡,我们及时组织开展帮扶就业培训,培训农民工6万多人,为近5万人核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大批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2.要把培训农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要着眼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动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农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战略目标,配套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与推广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重点培育发展油茶、水果、烟叶、茶叶、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获得“三品一标”认定649个。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增速创历史新高。比如,澧县开展葡萄高产技术培训,种植面积增加2万多亩,亩平增加收入1300元以上,获得了“南方吐鲁番”的美誉;西洞庭管理区开展朝鲜蓟高产技术培训,每亩增产150公斤,增加收入500多元。

3.要把培训农民与扶持自主创业相结合。要针对农民群众的创业需求,开展多个领域的创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近年来,我们将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方向集中到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重点工业产业配套、休闲体验农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行动,为广大农民提供创业信息、创业技术、创业资金,一对一地扶助创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带头致富的优秀典型。桃源县返乡农民工文凡初创办金固立油墨公司,为常德卷烟厂、长沙卷烟厂、红塔集团配套生产烟嘴、烟盒用油墨,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还被评为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临澧县下岗职工伍金香创办集会议接待、风味餐馆、农家旅馆、农业休闲、运动健身于一体的伍大姐休闲农庄,已发展成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年销售收入600多万元,解决8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8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四、健全培训机制,让农民学能持久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抓不懈。在工作实践中,既要坚持从操作层面着力,更要从机制层面着眼,实现培训的制度化、长效化。

1.要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开展、落实等多个环节上,建立全覆盖、全过程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培训工作专门部署、培训活动定期开展。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部牵头、农民教育办具体组织、各涉农部门协同作战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要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农民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要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开展科技培训的关键,而仅靠政府财力难以解决,必须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出资、项目争资和社会捐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特别是要鼓励企业、个人和民间组织支持参与农民科技培训事业。近年来,我们积极对接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整合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筹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企业捐赠资金1000多万元,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3.要建立完善培训考评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制定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和体系,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考核管理力度。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两项工作的考核评估,要以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是否实现增收作为硬指标,做到农民培训工作有督导,有考核,有成效,真正使农民培训工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副书记)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人民日报评论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03月02日07:3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农民富则国家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主题。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多予少取放活”,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生产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增长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2005两年平均增幅6.5%,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55元。

但是,应清醒地看到,农民增收困难,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存在。虽然这两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

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如果农民的收入没有较快提高,扩大内需就缺乏长期可靠的市场支撑,经济发展就缺乏持久的动力。同时,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农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如果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也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农民增收为什么难?这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根本的努力扩大农民就业。因此,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既要鼓励部分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一些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

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既要做足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又要做好草场、林地、渔场等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文章。既要发展精细农业、精品养殖业,又要拓展和培育生物能源、生态、旅游、休闲等农业的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

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要拓展农业内部的增收空间。既要壮大县域经济,又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县域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也是农民就业增收极具潜力的增长点。因此,应当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农产品档次,促进农民增收。

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农民外出打工是当前和今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必须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搞好就业服务。对务工农民要公平政策、平等对待,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同时,要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劲用在实处,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2006年03月02日 第一版)

第五篇:发展设施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发展思路,以城市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设施农业建设初露端倪。截至2005年底,全镇设施农业面积1000余亩,其中连片5亩以上钢管大棚面积380余亩,仅2005年新增钢管大棚200亩。全镇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主、大棚避雨葡萄和暖棚家禽养殖为辅的设施种养格局,***等村已成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应用领域日益广泛。设施农业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二是设施规模逐步扩大。设施农业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联户连片成园区、基地。三是设施档次明显提高。近几年新发展的大棚90%以上采用了钢管结构,起初发展的毛竹大棚自然逐年淘汰。与此同时,全镇推广喷滴灌栽培2965亩,大棚管理机械31台,果蔬分选机械8台,建造低温保鲜冷库3座,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站1座,设施农业先进装备已逐步得到应用。

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为加快我镇设施农业建设步伐,鼓励、引导本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在市政府连续出台设施农业补助政策的基础上,镇政府每年也相应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农机补助政策,并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中加以广泛宣传,以此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据统计,近三年中镇财政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达70余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建设的资金超过53万元。

2、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设施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我镇自2003年起连续三年共投资近2000万元,开展了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共计改造中低产田26000亩。二是分年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每年选择1条以上的镇级主干河道和6个重点村的三类河道进行疏浚整治,从而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3、加强技术培训,做好服务工作。镇农机、农技部门相互配合,做好发展设施农业方面的服务工作,近几年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为农民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三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同时,相关设施农业建设村发动村干部、村民组长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做好设施农业发展动员工作,并在土地流转、贷款等方面加强服务,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扶持,在**等村建立了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并涌现出一批设施农业大户,如***村***、***村***等人,他们在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带动本地农户从事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帮助解决其他农民在设施农业生产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用物资、各种市场和品种信息,真正起到了设施农业的领头雁和带路人的作用。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成效与体会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传统作物向精细作物调整的步伐,带动了蔬菜、水果和家禽养殖产业的兴起,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果蔬种植为主和家禽育肥为辅的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养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水果种植、家禽养殖,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

4、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要远高于露地栽培。据对***、***等村大棚种植户调查,2005年每亩大棚蔬菜纯收入1.0—1.5万元,大棚水果纯收入1.8—2.0万元,分别是露地种植同类作物纯收入的10倍和15倍。据此推算,2005年我镇设施栽培可为农户增收800万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5、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培、管理的技术要求更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农户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四、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在“十一五”时期

下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一、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近几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

    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几点建议

    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化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精选5篇)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王云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和对“三农”的补贴额度不断加大。扎兰屯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民人均纯收......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何翔凤嘉禾县是全省25个重点产烟县之一,是郴州市第二大产烟区。嘉禾“神龙叶”是国家级注册商标,是全国县级烟草行业中第一家注册的烟叶品牌......

    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作者:李章芹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0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进入不断向市场经济迈进的实践阶段。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