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几点建议
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总体看,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目前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气候,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少且带动作用不够强,有影响的亮点相对偏少;农民人均收入得到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对农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匮乏,高素质农民更加短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切实加以解决。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
1、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适度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种植面积。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围绕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3、提高农村综合实力和整体效益,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
销机制。
4、积极发展集约经营,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加大对新农村
建设的投入,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示范区,增加新亮点。
5、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
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特别是农民增收缓慢,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
一个政治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
保障,其中确保农民增收是关键。
1、要突出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合力做大做强;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健全管理体制。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促进农
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自主创
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
动力。
3、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
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
值和市场竞争力。
4、搞好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服务业。二是搞好劳务输出,农民外出打工
是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基层政府应当为其提供信
息、搞好服务,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5、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对于承包土地者,可发展集约经营,增加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益。
三、稳定粮食价格、控制生资价格、提高防灾能力
1、保持粮价稳定。近几年我市粮食喜获丰收,农民收入有
了很大提高,这与粮食价格的回升有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宏观调
控,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保持粮食及大宗农产品
市场价格的稳定是保证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2、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从生产环节入
手,在政策上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支持,努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防止生产企业将生产资料的上涨转嫁到农民身上。
3、提高我市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增强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
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形成比
较完善的教育、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
教育,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加快新
农村建设、有效激活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1、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
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
事业均衡发展。
2、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
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利用村广播、电教片、短训班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知识,从
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
3、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创建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
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民充分发挥种植农作物、饲养大牲口的积极
性,提高农民的收入。
5、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变“能民”,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农村,谁的观念转变得快,思想活跃,胆子大,谁就能早富、快富、再
富。
五、切实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作用
基层政府的职能不是不能转变,也不是不想转变。首先,上
级政府应该为基层政府松绑,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贴近和
服务群众。其次,加强基层干部的学习和培训。基层干部大都有
一定的文化素质,受过较好的教育,有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
加强学习和培训,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本领,这不仅是基层干的职
责,也是农民的需要。基层干部只有具备了新知识、新技能,才
能更好地去组织农民发展经济、稳定增收。当前,一些农村急切
需要技术性人才,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就如一座桥梁,把大量的思
想、知识输送到农村,让农民看到了希望。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能够用互联网等媒介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不仅增强
了农民的政策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够
帮助农民根据掌握到的一些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维护
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等有积极的作用。
提案委员会审查意见:
类第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三届一次会议)
提案
题目: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几点建议第一提案者: 王海光界别: 青联
联系电话:***邮政编码:036100通讯地址:神池县贺职乡孙家湾村联名提案者:
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处理意见:
二O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三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 农民增收 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1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村没有形成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农业合作组织,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较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产品质量偏低,名优产品比例不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依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坚持在名、特、优、新上做文章,培树知名品牌。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移。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基地。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根据我国农村农业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较低,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较少,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工业化对劳动工人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其他生产技能,促进向非农行业转移。
同时要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动纠纷。对于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根据有关政策,使其与员工在 双方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要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事业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大规模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要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以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三)要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
近几年来,农村生产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相对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得到了长期较快发展,而农业的增长速度相对就慢了较多。因此,要改变农村农业落后的生产环境,各地政府必须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对“三农”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表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投入偏低、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民数量大但接受程度低等问题。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着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组织。一是推进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办、能人带动等方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要,按区域布局和产业类型组建集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户、企业和市场连结在一起,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在基地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组织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二是创新合作扶持方式,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由直接扶持农民向扶持龙头企业转变,从资金、政策上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要把龙头企业当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关键来抓。坚持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嫁接改造一批的思路,根据全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烤烟、水果、优质稻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产地市场型、深加工型及基地订单型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全县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
(五)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当前,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助推器,也是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要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扩大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在内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三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服务农村的金融企业在税收、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及时调整贷款在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投放比例。
第四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灵石县两渡镇党委、政府以“一村一品”、工业项目建设、生态建设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增收方式、增收效益等方面寻求突破,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我镇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我镇作为典型的工矿型乡镇,受农业生产立地条件、煤炭资源整合以及煤焦市场低迷等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农民增收乃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条件
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 1
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业合作组织还不健全,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乡镇的实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上求突破。
一是在实施“一村一品”工作上,我镇按照“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品牌”的要求,精心组织,动员镇村两级干部,针对各村实际,确定发展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目标,在“一乡一业”上以核桃产业为主导,重点突出核桃经济林建设,把发展核桃产业摆在全镇工作的突出位臵,把核桃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确定了5年内人均拥有2亩核桃林、100株核桃树,建设万亩核桃标准化专业大镇的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我镇核桃经济林发展到3万亩,到盛果期年产核桃200万公斤,实现产值4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在主抓核桃产业的同时,根据各村的地域优势、传统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葡萄、西瓜、香油、生猪、笨鸡、生态观光农业等涉农产业或产品。同时,以村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全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按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示范村建设和推进村建设。2012年完成7个示范村建设,并通过示范村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11个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到2013年底,全镇所有的推进村全部达到示范村标准,较大幅度提升全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是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倾斜、政府扶持,以“支部联协会”为抓手充分发挥6个生态建设协会作用,严格考核管理等多种措施,促进“一村一品”工作顺利推进。
1、强力推进东、西两山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
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是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加快生态建设和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号召,全面启动恢复生态治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惠民工程,涉及东山区的两渡、索洲、徐家山、房家庄和西山区的新庄、张村、杨家垣、后庄等村,规划核桃林栽植3万亩。2013年全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重点打造徐家山、新庄、张村3个核桃经济专业村。目前,核桃栽植1.2万亩,现已挂果的有2000亩,实现经济效益110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以养殖、庄园经济等为补充的其他产业。
按照核桃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2个养殖专业村:新庄村(朱家岭)生猪养殖专业村和徐家山村(尤家山)笨鸡养殖专业村;1个生态观光专业村:张村神岭生态观光专业村;2个庄园经济(林间套种)专业村:徐家山村套种西瓜和张村套种黄豆经济专业村。
同时,选择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特色产业作为“一村一品”典型进行推广。如两渡村官滩400亩葡萄园、东山尤家山300亩西瓜园、军营坊村年加工5000斤小磨香油等。根据两渡特殊的地理位臵,高标准规划了以军营坊村为中心的蔬菜大棚园区。通过广泛发动,全镇共发展蔬菜大棚210亩,其中军营坊村何小多发展100亩、张宏斌发展50亩、两渡村岳义宏、雍金宝各发展30亩。这些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和典型带动,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以工业项目建设为依托,在促进农民增收方式上求突
破
我镇境内有6座煤矿、35个洗煤厂、4个煤炭发运站,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型乡镇、是全县“项目建设集聚地”,镇党委、镇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与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把劳务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因素中最活跃、最直接、最现实的产业来抓,加大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收效明显。一是立足于以煤为基,筑牢煤炭产业基础,稳步推进铁新、安苑、华苑和聚义鑫辉源四个矿井技改和复工复产,积极创优环境,保证灵北、河东两大煤矿及洗煤项目建设。二是立足于循环发展,推动聚义五大项目开工建设,编制了两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评审,确立了建设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发展思路,框定了工业园区准入门槛,稳步推进聚义焦化项目各项基础工作,目前万事俱备,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又一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矿棉装饰板和建筑墙体保温材料的创新型项目——总投资30个亿元的煤矸石制纤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立足于多元发展,全方位推动转型项目落地。引进投资4.5亿元永泰能源公司装备制造项目、投资2亿元杰泰微电子科技项目、投资1亿元山西宏胜矿产品开发公司、投资3000万元晋达包装公司低纱复合包装袋制造项目、晋阳碳素项目等一批新型项目。通过以上三轮驱动,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三)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在农民增收渠道上求突破
我们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民就业的一个新型产业来抓,以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镇为目标,依托企业持续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度推进。同时,全镇组建9个农村生态建设协会等民间组织,不断优化核桃产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结构,实现环境改善、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三赢目标。力争完成全镇15万亩土地绿化,在全镇建设3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和10个生态园林村,使全镇森林木覆盖率达45%。如张村农民生态建设协会从2010年组建以来,承担了保利铁新煤业集团委托实施的总投资达2100万元的造林工程、筑路工程、生态观光园建设工程,流转本村土地2700亩,将本村57个农民由种植户转化为核桃建设的产业工人。
我镇在实施好保利生态经济示范园和东山农业生态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紧紧抓住当前“绿色”和“生态”理念日渐普及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新机遇,积极拓展生态建设产业,将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开发、农家乐融为一体培育成新型产业,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我镇张村神岭生态园就是新型产业发展的一个好模式。神岭生态园成立于2010年10月,位于两渡镇张村神岭山,毗邻108国道,生态园以绿色核桃产业为依托,以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投资900万元,种植了侧柏、国槐1500余亩、大豆1000余亩、月季花4万余苗、核桃树2000株、柿子树100株,开发了天星娱乐广场、天星阁、怡心亭、寻芳谷等景点。生态园致力于打造“回归自然,生态和谐”的品牌形象,创建了“神岭绿色核桃”品牌,打造了两渡镇核桃经济林种植示范村。创立了以“农家肥、原生态、现采摘”为特色的“神岭绿色核桃品牌”采摘园,核桃经济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套种大豆产量3万多斤,月季花销售收入达5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70余人。目前,又实施了以“二十四孝道德教育基地”为中心的配套项目,包括二十四孝道德教育雕刻、文昌宫,以及钓鱼、瀑布观景和农家乐餐饮等设施。
第五篇: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王云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和对“三农”的补贴额度不断加大。扎兰屯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但是与城镇居民和其他地区农牧民收入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连续六年增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扎兰屯市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党的惠农政策深入民心,不但免除了农业税费,还不断增加各项政策性补贴;加之农民外出打工、本地务工等非经营性收入持续增多,使得原本靠天吃饭、随年景波动的农民收入环境得以改善,收入状况有所改变,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实现六年连续增高。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扎兰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94元,同比增加814元,增长16.7%,增速居呼伦贝尔市首位。收入水平分别比全国、全区和全呼伦贝尔市平均水平高541元、756元和88元。增速高8.2、10.6和5.9个百分点。比2003年(最近一次波动的最低谷)人均纯收入增长2.7倍,年均递增24.3%。其中: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生资综合补贴等在内的人均转移性纯收入994.73元,同比增加399.45元,增长67.1%,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9%;包括外出打工和本地务工在内的工资性纯收入人均达到894.1元,同比增加254.93元,增长39.9%。工资性收入正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纯收入中所占份额已由10年前的7.1%,提高到2009年的15.7%。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构成农民收入的四大项指标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由十年前(1999年)的7.1:89.9:2.8:0.2,调整优化为2009年的15.7:62.7:17.5:4.1。可见,虽然家庭经营收入仍占较大份额,但已经不再是一枝独秀,收入格局呈现多样性。
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快速提升。据调查,2009年,扎兰屯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首次突破4000元,达到4288.42元,高于呼伦贝尔市和全区平均水平,比上年增加910.63元,增长27%,比世纪之初的2001年增加2590元,增长1.5倍,年均递增12.3%;恩格尔系数为38.8%,比2001年降低14.9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单从此项指标看,已步入富裕标准之列;农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4台、电冰箱75台、洗衣机63台、摩托车68辆、电话202部,比2001年分别增加51台、69台、42台、47辆、193部,分别增长1倍、11.5倍、2倍、2.2倍、21.4倍。拥有量高于呼伦贝尔市和全区平均水平。
差距仍然存在近年来,虽然扎兰屯农民的收入状况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总量仍然不高。2009年,扎兰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已经达到了5694元,但总量仍然不高,在呼伦贝尔市排在倒数第三位。比排在第一位的海拉尔区低4440元,低43.8%。
二、贫困人口较多。扎兰屯市目前仍为自治区级贫困市(县),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截至2009年底,全市农村处在贫困线下的仍有91800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4.9%。
三、城乡差距较大。据统计,2009年扎兰屯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2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7倍,城乡收入差距分别比十年前和二十年前提高0.26和0.43个百分点。可见,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且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管好、用好农业基础设施。扎兰屯市是农业大市,目前仍是以农为主,属于雨养旱作农业,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俗语“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洪涝、冰雹和霜冻。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所建项目充分发挥作用,延长使用寿命,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递增。
二、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实践证明,发展养殖业具有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加快推进农牧结合、由农转牧、以牧为主的发展进程。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做大做强一批集中连片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搞好规模养殖的示范工程。全力推动规模养殖,加快奶牛养殖场(托牛所)、生猪标准化养殖场、肉牛和肉羊养殖场、禽类养殖场、特种养殖场等的建设步伐。努力推动笨鸡、野猪、狍子、鹿等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和避灾型农牧业,增强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是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上,要制定合理的税费鼓励政策,对龙头企
业贡献的衡量不能单纯从上交税费的多少来评价,主要是看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何,以及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如何。二是加快基地建设,认真总结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成功经验,找寻差距,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全面推开,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的基地群。三是要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合约履约率,实现龙头和基地共促、双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四、做强做大绿色产业。2009年,扎兰屯市有机、绿色食品原料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77万亩,占总耕地的54%,规模居全区第一;35种产品获得“三品”认证,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成为绿色食品使用标志全区最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最多的县级地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做强做大有机、绿色产业,使有限的耕地(人均12亩)产生更大的效益。
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能收到“空手出门,抱财回家”、“外出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一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制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和非农化进程。通过发展中小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形成不同层次的区域中心,使部分农民脱离农业生产,解决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三是加强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按照市场需求,主动、超前对接劳务市场需要,开展培训工作,培训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前瞻性。四是加快建立固定的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出企业。用好用活“扎兰屯焊工”“扎兰屯建筑”“扎兰屯蔬菜”等已经在国内外劳动力市场树立起来的劳务输出品牌,树立扎兰屯市劳务输出工作良好形象,努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相对固定和稳定的输出联系,保障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近年来,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努力下,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兴起,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热切关注和广泛参与。截至2009年底,扎兰屯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5个,占呼伦贝尔市的30%以上。我们要注重加强对各类合作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使其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优势,创出各自独具特色的品牌,充分发挥带动、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只关注组织数量,更要注重发挥组织效能。
扎兰屯市农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