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研
一、我市农村公路现状
1、公路
截止“十五”期未,我市全社会公路总里程达到980.5公里,按行政等级分,XX市拥有国道13.954公里、省道80.147公里、县道55.572公里;乡道165.276公里,村道665.52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XX市建成有高速公路24.399公里,一级公路109.64公里、二级公路81.21公里、三级公路163.4公里、四级公路550公里,等外级公路52.3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宁通公路、江平公路、广靖高速公路、姜八公路构成的“两纵两横”的公路运输走廊。
我市共有191个行政村,已有181个行政村通上等级路,共计329.15公里,还有10个行政村未通等级公路。分别是:新桥镇(太东村、滨江村、德胜村、水三村);城南园区(鼎新村);马桥镇(正北村、祖师村);原团结镇(广陵村、勤丰村);季市镇(文嘉村);10个行政村通村公路已列入2006年农村公路新改建计划,共计16.8公里,投资420万元。
2、桥梁:
⑴、我市境内桥梁共有1813座,其中危桥418座;
⑵、我市共有大桥7座,中桥264座,小桥1542座。其中:泰州市公路处负责管养省道桥梁计37座,XX市交通局负责管养县、镇公路桥梁计48座,各镇及XX市水利局负责管养镇、村道桥梁及闸桥1728座;
⑶、列入省“十五 ”及“十一五”农村公路桥梁新改造计划的我市县、镇道桥梁共有42座;
二、相关农村公路政策
1、资金来源。县通镇公路省补资金达45万/公里,镇通镇公路(三级)省补资金达30万/公里,县、镇公路大中桥梁省补800元/平方米,以上三项省补资金不足由市政府出资;镇通村公路(四级)省补资金10万/平方米,不足资金由政府出资和社会捐助;镇通村公路桥梁改造补助标准未定,无省补资金来源;
2、广开投、融资渠道,通过广泛宣传,以冠名权等方式引导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大户及个人资助农村公路建设;
3、结合城镇建设、经济开发、大力探索捆绑式开发,新思路,努力缓解资金压力;
4、用好一事一议,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出工出力,解决路基、小桥涵工程和农村公路配套工程,直接参与农村公路建设。
三、我市农村公路“十一五”规划
根据省政府、泰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意见,XX市规划从2003年到“十一五”期未,建设农村公路928公里,市区到镇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标准,镇之间公路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标准,镇到行政村公路达到四级或四级以上标准,行政村之间达到四级标准。1、2003年至2005年已完成100条计35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投资1亿元; 2、2006年计划新改建125条计406公里:其中县道2条8公里、镇道8条140公里、通村公路258公里,投资18452.15万元;大中桥梁9座,投资960万元; 3、2007年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48条计200公里,其中镇道5条计101公里,通村公路43条计99公里,大中桥梁13座,投资1300万元; 4、2008年至2010年计划改建农村公路70条计200公里,大中桥梁30座,投资3000万元。
调研情况
一、建设情况。
(一)监管力量到位,组织程度有了新提高。市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重新进行了调整,以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明确了各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抓好通村公路建设和协调工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针对去年农办专职人员少、任务重、责任大的薄弱环节,我局2005年3月份,专门抽调工程、质监、财务、监察、审计和中心试验室等部门人员调整充实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队伍,形成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廉政监察等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纳入了全局工作范围。对抽调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分片挂钩包镇,深入工程一线,加强了酝ù骞方ㄉ璧娜碳喙堋?
(二)工作措施到位,全面控制有了新加强。一是严格工程招投标。所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全部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确定施工单位,招标时我局派纪检人员全程参与,确保阳光操作,选好施工队伍。为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双优目标,项目业主在与施工单位签定施工合同的同时,签定廉政合同。去年我们对我市44条农村公路全部进行了招投标,全部签定施工合同、廉政合同。二是严格开工报告制。目前我们所有农村公路开工,必须全部履行开工报告的审核。确保了施工人员、进场设备、原材料试验、配合比全部符合要求。三是加强现场质量管理。今年我们建立健全了“政府监督、部门指导、专业监理、社会监督、企业自检”五级质量保证体系,对农村公路建设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公示制、工程质量责任人制、检查考核通报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2005年,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市通村公路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各镇进一步强化质量第一的意识,从明确质量标准、规范内业资料、设立资金专户、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加强管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把工程备料、路基压实、路面浇筑、工程验收四道关,做到材料送检要合格、路基工程要夯实、路面模板要达标、浇筑试块要送检、工程完工要养护、取芯试验要严格。四是抓好资金使用管理。为加大各镇配套资金的筹措力度,降低对省补资金的依赖程度,努力克服“等、靠、要”消极思想,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今年我局暂不下拨启动资金,待我局对主体工程验收合格后再拨付省补资金,资金与质量直接挂钩,不但提高了各镇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增强了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从思想上、工作上确保了农村公路的工程质量。
(三)整改落实到位,解决问题有了新力度。2005年3月份我局会同市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就农村公路工程管理、招投标、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管理、廉政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要求有关镇限期整改,整改结果直接与今年农村公路省补资金拨付挂钩。12月份,我们陪同市纪委执法室对我市十二个乡镇的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主要检查各镇资金使用情况与农村公路建设台帐情况。检查中,市纪委执法室对我市各镇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局同时还积极配合市审计局完成了2004年度农村公路项目工程审计。通过专项工程审计,各镇普遍加强了农村公路的规范管理工作,并进一步加大了整改落实力度。由于狠抓了全市农村公路的开工率和合格率,不但使农民走出了烂泥路,走上了水泥路,而且促进了农民致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使农村公路变成了农民的致富路。
二、存在问题。
一是有的镇配套资金不能到位,部分镇将地方配套资金全部下到沿线村筹措,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筹资的难度。
二是路桥不同步改造比较普遍,“好路危桥”、“建路不建桥”导致农村公路建成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三是农村公路养护问题日益突出,管理经费没有来源渠道,建成后农村公路的养护普遍不到位,导致道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四是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有待调整和完善。由于漏报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部分行政村不在规划之内,使现有的农村公路满足不了农民的出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有的乡镇对资金存在“公款私存”、“钱路不符”、“资金混用”、“体外循环”等现象,对资金的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财务资料不齐全、不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全面发展,我们将认真研究对策,及时加以解决。
三、工作打算。
(一)创新投入机制,不断破解“瓶颈”制约。一是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在用足用好省补资金的同时,利用市政府对经济薄弱镇的扶持政策、市财政对农桥补助等政策,积极上争资金。二是多渠道筹集地方配套资金。各镇本级财政出一点、机关干部捐一点、企业老板拿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的办法,筹足配套资金。还以冠名、立碑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能人资助农村公路建设。三是借助民力,降低成本。沿线镇通过发动群众备土、自我完善排水设施、植树绿化等渠道,减少工程支出费用。四是运用市场机制筹资。先由施工单位带资建设,工程竣工后分期支付工程款。筹资渠道的拓宽和方式的创新,不断破解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瓶颈”制约。
(二)创新监管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根据职、权、责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和建设责任。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农村公路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各镇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的建设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将全面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工程的建设工作,在即将召开的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将与各镇签定目标责任状,并加强对责任书执行情况的考核检查,对按期完成建设目标的乡镇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能完成目标或质量不达标的乡镇,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强化监督责任。我局将强化农路办管理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分工人员具体负责挂钩乡镇农村公路工程监督管理,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项资金、质量、招投标等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落实到各个镇,每条路。三是强化施工责任。施工单位是工程质量的全部责任人,通过工程评优、公开曝光、通报表彰,资金与质量持钩以及一次验收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实行淘汰制等办法,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质量终身制,从源头上控制质量“盲区”。
(三)创新养护机制,不断提升道路质量。针对农村公路重建轻养的实际情况,市政府将研究出台有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养护责任主体、养护经费来源、养护具体内容等。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管护:一是限制超重车辆行驶,防止损坏路面。二是保持附属设施的完好,认真做好公路两侧坡脚、边坡、路肩的平整、培土。三是加强公路两侧美化、绿化,抓好公路两侧树木、花草的种植、管护。四是严禁各种损路行为的发生。五是多渠道探索解决“好路危桥”的新途径,在确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的同时,力争同步改造好公路危桥,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使用效能,改善农民的出行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开创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新局面。
(四)创新工作思维,不断完善路网规划。按照全省和我市公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现阶段农村公路建设和镇村区划调整情况,以现阶段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分布为框架,以行政村结点间的通达要求为目标,到“十一五”末规划建成一个“内延外接、联网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规划:一是对我市第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继续和完善,重点对部分原建设规划遗漏的通行政村建设项目,给予必要的调查和补充规划。二是推进农村公路的“联网、畅通”,基本消灭“断头路”。我们将重点开展原规划建设的镇通行政村项目延伸规划,即就近连接到附近的等级公路;同时,针对行政村之间连通公路的需要,开展连接行政村之间的农村公路规划,从而实现对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继续深化和整个农村公路的“联网、畅通”。三是重点对农村公路项目上的大、中桥进行调查、统计,并开展分期建设规划,真正实现路桥同步实施,提高新建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服务水平,确保道路行车安全。
第二篇:农村公路建设专题调研
冀州市交通局
关于冀州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
调查报告
按照河北省公路管理局的安排部署,我局专门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专题调研小组,结合公路通达情况专项调查,组织对全市的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特别是对村村通工程实施以前,我市已通油路的行政村及农产品市场、旅游区等道路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我市经济和干线公路概况
我们冀州市位于石、邢、衡三个设区市交界处,辖11个乡镇,412个行政村,人口36万。我市历史文化悠久,古冀州为九州之首,1993年撤(冀)县建(冀州)市,1997年建成小康市,2005年被确定为我省首批22个扩权县(市)之一。我市农林畜牧业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辣椒之乡”和“中国食用菌之乡”,工商业发达,有“春风、旭日、任远、钟表”四大立市支柱产业。近两年市财政收入达2.5亿元。我市拥有被命名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我省第二大淡水湖----衡水湖,目前,衡水湖旅游开发已经能逐步展开,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交通工作,通过市交通部门和各级各界的共同努力,使我市公路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道106线、省道郑昔线、安新线及数条县级、乡级公路干线织就了我市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加快发展,尤其是我市被列入全省首批22个扩权县市之
一、伴随着我市境内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衡水湖区的旅游开发,加之近年来对市辖农村公路的投入相对薄弱,我市农村公路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二、我市公路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汇总,截止2005年,冀州市共有各级公路1101.613公里(含未通乡村公路234.25公里),其中国道34.402公里,省级公路52.05公里,县级公路79.468公里,乡级公路289.926公里,村级公路645.767公里。
全市公路桥梁共计109座,其中包括:国道桥梁13座,省级公路桥梁8座,农村公路桥梁88座,农村公路桥梁中包括县级公路桥梁12座,乡级公路桥梁33座,村级公路桥梁43座;国省干线桥梁完好率为100%,农村公路桥梁完好率为17%。88座农村公路桥梁中基本完好的桥梁15座,勉强维持通车的桥梁38座,危桥35座。
综合我市的基本情况,县级以上公路等级高、质量好,形成了冀州市公路网的主框架,但与之配套、相连接的乡村级公路较少,全市拥有的1015.161公里农村公路中,未通的土路234.25公里,占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的23.1%;已通硬面路781.36公里,占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6.9%。在已通硬面路中,由于建设时间早、等级低、养护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部分公路年久失修,病害严重,需改建的道路有503公里,涉及需改建的桥梁21座/1614米,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出行和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随着城乡工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村公路现状和建设进程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三、我市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1、建设情况:近十年来,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先后掀起了两次建设高潮。第一次是1995、1996年,为建设小康市而掀起的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当时为实现小康市达标而制定的农村公路村村通标准是“全市80%以上的农村公路通硬面路(含沥青路、水泥路、碳渣路和砖路)”,当时农村公路基本达到上述标准,我市于1997年被上级确立为“小康市”;第二次是2004年以来全省组织的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热潮。这次农村公路村村通的特点,一是建设标准提高了,村村通的标准必须是通沥青路或水泥路,所以原来已通碳渣路或砖路的必须重新建设;二是省政府制定了《全省农村公路五年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了“已命名的小康市(县)不再给予拨付补助资金”的政策。面对这种情况,我市交通局积极向上级交通主管部门陈述我市农村公路现状,争取补助资金,积极推进我市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在省交通厅和衡水市交通局的大力帮助下,成效十分显著:2004和2005两年,共新建和改建乡村公路131条/179.5公里,使58个村通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
2、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是服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在制定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沿线乡镇、村发展规划,搞好路网规划和线形设计,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重点跑办文明生态村建设、乡镇特色经济产业带涉及的农村公路项目。二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相一致。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在确定路线设计标准、路线等级时,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适度超前,确保投资效益。
三是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村村通工程建设的意义、目标和相关政策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充分调动全市乡镇、村民和职能部门参与、支持村村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逐步探索出了“上级补一点,市乡财政拿一点,一事一议挤一点,发动在外务工和上班人员捐助一点、群众自愿集一点和职能部门帮扶一点”这“六个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富路和民心路。为把村村通工程建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我市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各项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选择有资质、有经验和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参与投标;同时建立了“施工单位自检、乡镇政府自验、交通部门监理、市统一检查验收”的四级质量责任制,对每一项工程做到严把“工程备料、路基压实、路面铺装、工程验收”四个“关口”,对发现的质量隐患坚决返工,确保了我市村村通工程质量全部优质。
五是建养并重,确保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出行质量。我市出台了《关于农村公路养护的实施意见》,先后建立完善了各乡镇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根据市政府资金安排,结合农村公路管养价值,安排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日常养护和重点养护,使全市农村公路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基本实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为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受97年建成小康市和省政府“已命名的小康市(县)不再给予拨付补助资金”的政策的影响,我市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较小,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已建成道路由于建设年代早,建设等级低,大部分公路超期服役,加之近年来交通量增大,重载车增多,公路急需改建和维修450公里,例如我市全长32公里的乡级公路干线冀门线,初建于1982年,横跨我市辖区内冀州镇、小寨、码头李、门庄4个乡镇、130多个村庄,是我市西北部10万余人口出行的唯一通道。由于重要的地理位臵,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重载车急剧增加,交通量逐渐加大,路基路面毁坏严重,遇阴雨天根本无法通行。另一方面,新建任务重,尚未建成沥青路或水泥路的乡村公路为234.25公里,两项合计共684.25公里。由此可见,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建养资金相对短缺。2004年以来,为加快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针对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市积极向省市交通主管部门争取补助资金;同时积极探索出“市财政补助一点,乡镇政府挤一点,一事一议筹一点,发动在外务工和上班人员捐助一点、群众自愿集一点和对口帮扶职能部门支援一点”这“六个一点”方式多渠道筹集地方配套资金。上述各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村通项目建设资金的短缺问题,确保了部分村村通工程的如期实施。但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与我市农村公路繁重的建设任务相比,与各乡镇新建、改建乡村公路的资金需求计划相比,仍面临建养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
五、科学提出我市公路建设“十一五”发展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公路建设的要求,根据我市公路发展现状,确定了我市“十一五”交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高等级、增强功能、完善结构的思路,围绕构建“和谐交通”总目标,加快推进“交通兴市”战略,加快公路交通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优良交通运输环境。
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干线公路路网提级、农村公路通达畅通,形成纵横交错、便捷高效、辐射周边地区的公路交通网络,至2010年,公路密度达1.15公里/平方公里;在我市形成“五纵三横”的一、二级干线公路网,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县乡村公路为支脉的四通八达、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
“十一五”期间,计划改造农村公路743.25公里,计划改造农村公路桥梁74座/3330米。需要各级各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问题。以上述项目为例,“十一五”我市需建设农村公路743.25公里,以建设沥青路每公里造价15万元计算,资金需求为11148万元;计划新建、改建农村公路桥梁3330米/74座,需要投入资金6993万元,两项合计18141万元。鉴于目前农民集资政策不允许,其他途径实际操作情况又有困难,因此建议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篇:(调研)农村公路建设
倾力修筑致富路加快建设新农村
——关于万源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实践
万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中平
万源位居川东北边陲,地处川陕渝三省市结合部、七个县市交汇处,是达州市最典型的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全市辖52个乡镇,总人口57万,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近年来,我们按照达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立足万源实际,坚持把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十大惠民行动”的头等大事来抓,努力克服道路建设成本高、自然灾害频繁等困难,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按照“乡镇打底子,市上铺面子”的工作思路和“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原则,大力弘扬“负重自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团结奉献、不胜不休”的万源精神,举全市之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建设里程之长、投入资金之多、修建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截至目前,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0719万元,启动建设通乡油路146公里,建成78.2公里,完成通村公路543.3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一、建立三项运行机制,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三民”建设机制。坚持以村民自治、“一事一议”为核心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办法,以村为单位召开村民议事大会和群众大会,由群众对是否同意建设和投劳筹资、日常管护等具体问题进行民主决策;公开推选村民代表组成村民自治监督小组,负责资金和物资管理,实施工程监督。石窝乡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代表由群众选、方案由群众定、钱由群众筹、帐由群众管、质量由群众
监督,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结束了群众“出行难”的历史。
2、建立竞争立项机制。公路建设中,始终坚持村道公路建设,必须由村委会召开群众大会,实行“一事一议”,群众支持率达到90%以上,并形成《村民委员会决议书》,方能申报项目;通乡公路由乡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形成《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决议书》,方能向上申报;经批准同意建设的项目,因乡村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未按规划组织实施的,按程序予以调整和取消,真正把项目交给交通条件亟待改善、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
3、落实目标责任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年初,市委、政府与全市52个乡镇分别签订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细化到人头,各乡镇均落实了班子成员主抓一条村道公路建设的责任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了市级领导亲自抓,主管部门全力抓、联系部门配合抓、社会各界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我市建立了由“四大家”分管或联系交通的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5个农村公路建设督导组,对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进行督促检查,并定期通报。
二、拓宽四种融资渠道,破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为保证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推进,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优惠政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捐助、群众参与”的投融资机制。一是严格执行上级政策。不折不扣地认真落实上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政策(其中通乡油路40万/公里、通达、通畅公路10万/公里),切实做到不挪用、不截留,确保全面兑现落实到位。二是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采用“多干多奖、少干少奖、不干
不奖”的方法,对建成通乡油路经验收合格后,市财政按10万元/公里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建成村道公路经验收合格后,市财政按1万元/公里给予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在乡道旧(院)蜂(桶)公路建设中,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方式,村民踊跃筹资投资45万元(含投劳折资),劳平达100元,仅用4个月时间,现已基本完成长12.8公里、宽4.5米的四级公路路基改建工程。四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沿线企业捐资、外籍知名人士捐赠、干部群众捐款的办法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白羊乡柿树坪村支部副书记、王家湾社社长何仕雄发动全社200多村民和在外的工作人员先后集资22万余元硬化了2.5公里长的村道公路,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的目标。
三、落实四种建设措施。确保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1、因地制宜搞规划。严格遵循“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科学制定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使其与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并始终坚持以规划主导建设,到“十一五”末,完成100%的通乡油路、60%的村道公路硬化任务,基本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同时,在各乡镇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市交通局完成184个建制村762.49公里新建通村公路和139个村638.2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的“三表”和相关资料上报。目前,已完成40个乡镇472公里通乡油路工程可行性报告编制工作。
2、实事求是抓建设。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
“实事求是、因路而异、立足当前、虑及长远”的原则,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山水林田综合治理、扶贫移民”等五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对通村公路坚持以通为主,采用四级标准建设;对交通量不大的县乡公路采取适当理顺线型,裁弯取直降坡的方法按不低于四级标准建设,同时完善边沟、小桥涵等排水设施,适当增设护墙、护栏等防护设施和交通标志;对农村公路的骨架路、市域经济主干道、主要运输通道提高建设标准,使全市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便捷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3、宣传发动造声势。我市通过召开农村公路建设动员大会、举行万人签名活动及电视、板报等途径,大力宣传“一事一议”等农村公路建设政策、先进经验,使“公路不通、招商落空,公路不畅、致富无望”的理念深入人心,干部群众实现了由“要我修路”向“我要修路”、由“等、靠、要”向“全民动手,齐心修路”的转变,“要致富,先修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我市石窝、白羊、固军等乡还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发放调查问卷、《致群众的一封信》、《致×乡籍在外工作人员的一封信》等方式,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村与村、社与社之间呈现出竞相修路的生动局面。
4、严格监管保质量。在明确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四大任务的同时,建立了专业人员、群众代表、施工队伍、乡村干部联动监管的机制,确保阳光操作,实现了“一乡一条示范路、村村达到合格路”的目标,使每条乡道、村道都成为“放心路”。
农村公路建设的强力推进,为充分发挥万源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太平镇为中心、各乡镇为支点、辐射到村社的农村道路运输网络,切实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物资、农副产品的“运输难”和边远山区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二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市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后,城乡间客流量大为增加,带动了旅游业和商贸业的长足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3亿元,同比增长23.3%;共接待游客10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三是优化了地方发展环境。农村公路状况的改善,优化了发展环境,提升了地方形象,为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促进了矿产、旅游、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招商项目22个,实际到位资金45130万元。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践表明,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中,干群思想在工作讨论会上得到了交流,党群、干群关系在建设工地上得到了融洽,各项工作在公路的延伸中得到了落实,干部素质在组织协调中得到了提高。大部分乡镇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后,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遗留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上访群访事件明显下降,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第四篇:市农村公路建设基本情况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切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副产品货流的畅通,对于进一步加大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政策机遇,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和强力抓手,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公路“六横六纵”路网初具雏形,并从2005年起全面启动“村村通”工程,通达深度逐步提高,农村客运经济日趋繁荣,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计划至2007年底,我市将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调整以及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公路布局不尽合理、公路等级低以及公路管理养护机制尚未形成等矛盾日渐凸显。怎样建设好、管养好农村公路,大力改善我市农村公路状况,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一、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基本情况
截止2006年底,我市公路总里程897公里(不含高速公路),公路密度为80.6公里/百平方公里。(注1)
公路级别:
路面类型:油(砼)路面668公里,路面铺装率:74.5%,其中:省道油(砼)路面100公里,农村公路油(砼)路面568公里。
全市村村通工程总体进展顺利,截至2006年底已完成水泥砼路面310公里。
为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三年实现村村通油(砼)路的目标,明确县、区政府是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成立专门机构,并落实责任到人。为加强管理确保村村通工程的质量,市交通局从工程一开始就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从农村公路的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社会监理、政府监督、交工验收、资金管理等方面,为县区具体实施提供了明确、可操作性的依据。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市交通局成立了县乡公路管理处和质监站,拨付30余万元专款用于购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仪器和车辆,同时抽调多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和技术骨干,专门从事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施工监督和检测,为确保我市村村通工程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行车条件差,难以满足农民出行、农副产品畅流的需要。占我市农村公路66.2%的“村村通”工程是按照农村公路四级标准设计和施工的。其路基宽5米,路面宽3.5米,断面结构层要求有厚18cm的C30水泥混凝土面层,下面是宽3.8m、厚15cm的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以及厚6cm的碎石找平层,这一等级标准在全省也是领先的。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多数路段受地形及两边建筑物的限制,路基宽度无法达到标准。受路基宽度的影响,错车点布置困难,从而造成会车不便。再者,目前的“村村通”工程仅仅解决了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绿化等建设尚未跟上。此外,乡镇至行政村的公路尚有一部分是等外公路或自然便道,大都为砂石路面,其服务水平低,抗灾能力及通过能力差,人们出行不便,大宗农副特色产品的流通也受到了很大制约,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
5、2006两年所完成的任务远远大于并提前于省厅下发我市2006年的建设计划(县区超计划建设里程约120km),加之计划内省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故拓宽筹资平台、寻找筹资办法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村村通工程线长面广,施工难度大,成本高。诸如路基整合、征迁补偿、桥梁及涵洞、错车道等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而地方财政配套困难,资金缺口大。如铜陵县至2006年底已完成村村通工程投资近8500万元,到位资金4323万元,缺口资金高达4000余万元。市郊区至2006年已完成村村通工程66.2km,到位资金843.7万元,缺口资金811.3万元。狮子山2006年完成村村通工程22.2km,总投资888万元,资金缺口也有100余万元。
(4)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没有形成,养护管理经费没有来源,导致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建设发展速度。现行《公路法》对县、乡、村道建与养的责任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投资主体、养护机制主体和监督主体缺失,严重影响农村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公路状况的建议
(1)应尽快组织编制铜陵市县乡公路建设规划,并坚持以规划为引导,正确处理农村公路建设能力与建设规模的关系。公路建设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结合村庄布点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地确定公路网的布局,合理地确定每条县乡公路的线型和建筑红线宽度,统筹安排好县乡公路的各项配套设施。在实施村村通工程中,在以GpS测量结果为依据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线形和走向做必要的修改和调整,打通断头路,增加村村通公路的通行能力,为形成连贯东西、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路网奠定基础。
在每条县乡公路建设前,应组织编制公路设计。在设计时应处理好与公路两侧现状农房的关系,公路两边建房必须控制在建筑红线以外,公路沿线埋植杆必须服从公路规划,不得随意埋设,尽量减少拆迁量;处理好防洪和现状农村供水、供电等管线的关系;处理好公路纵断和两侧地形的关系。不仅要做好公路的平面、纵断、横断面的设计,还要做好公路的绿化、排水、管线等设计,以保证公路建设的科学性。
在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县乡公路的建设也应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城乡规划管理,只有经过规划审批,方可实施每条公路的建设,才能防止和杜绝建设的随意性和低标准。
农村公路建设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序发展。既要尽力而为,最大限度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又要量力而行,保持适度的建设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在中央资金补助的带动和引导下,地方建设农村公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不注重考虑建设能力与建设规模的关系,不顾当地人、财、物力的实际情况,一哄而上,随意扩大建设规模,带来了诸如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业主债台高筑和拖欠工程款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因此,量力而行,保持适度的建设规模,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公路建设的筹资渠道。公路建设的关键是资金。目前,各地筹资渠道相对少,社会资金参与度低,市场机制不活。为此,须大胆进行投融资体制和手段的创新,完善农村公路筹资政策,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投资新体制。要结合县乡公路特点,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不断加大地方的筹资力度。对车流量大有发展潜力,通往矿区的公路要制定相应规定,建立竞争机制,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进入公路建设主战场;对于临近城区和开发区的公路要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将两边的土地开发和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利用一并考虑,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逐步提高公路项目的资金筹措能力;要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修路架桥的积极性,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予以扶持。农村的路往往与山、田、水开发息息相连,这既是与国、省道的区别,也是其优势所在。为此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相关项目应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入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对没有筹资能力和建、管、养力量的项目不列入建设计划。要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以及地方政府安排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要按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应全额用于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工程款的支付。地方筹集的建设资金要按时到位,满足工程需要。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的使用,应向公路沿线乡(镇)、村定期进行公示,强化资金使用的社会监督。
(3)正确处理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公路站场建设和运输的关系。公路建设是手段,发展运输是目的。建设农村公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民的出行和运输问题,就是要使农民兄弟从泥泞中走出来。因此,在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以后,加大农村客运场站的建设,完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客运场站是农村公路运输网络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民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原则,根据公路状况和客、货运需求,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做好农村客、货运组织管理工作,使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4)尽快出台《铜陵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责任主体、投资主体、养护机制主体和监督主体。县区政府可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的日常管养,并与各乡镇签订农村公路管理责任书,规定公路养护的路线和里程,纳入考核体系,以奖代补,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在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予以落实养护责任同时,切实加强建设与养护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管理的多元化格局。市农村公路建设基本情况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闽东赛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有
关单位:
《福安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2007年第十六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予印
发,请严格遵照执行。
二OO七年八月二日
福安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根据《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实施要点》
和《宁德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试行办法》、《宁德市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若干建设》等相关规定制定本
办法。
第二条 农村公路包括市通乡(镇)公路和乡(镇)通村公路。
通乡(镇)公路是指城关通达乡(镇)或干线公路连接乡(镇)以及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公路。
通建制村公路是指由乡(镇)通建制村或干线公路连接建制村以及由一个或经多个建制村连接国、省、县、乡公路的公路。
第三条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履行符合农村改造工程特
点的建设程序。
第四条 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的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均
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责任。
二、组织机构
第五条 成立全市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决定、协调和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领
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交通局,承办具体事务,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的各项工作,制
定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的技术政策,监督工程实施,总结交流经验,收集整理和反馈建设信息。各乡镇要落实相应的管理机构,成立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履行本辖区与全市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领
导小组办公室相应的职责。
第六条 各乡镇农村公路指挥部负责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计划的安排、配套资金落实、组织实施、工
程管理和质量监督。
第七条 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业主由各乡镇村视具体情况自行确定。项目业主单位的主管领导为项
目责任人。县通乡(镇)公路改造工程和沿线有多个村的通村公路 改造项目原则上应由乡镇指挥部担任
项目业主。
三、计划及前期工作管理
第八条 各乡镇要根据各地实际研究、落实本乡镇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的计划,并报送市农村公
路建设办公室。
第九条 市农村公路建设办公室审核各乡镇上报的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计划,制定全市农村公路改造
工程的建设计划,下达建设任务。
第十条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项目的路面设计方案批复与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按现行管理规定
进行审批。
第十一条 各乡镇要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本乡镇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的技术标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严禁多头、重复申报建设项目。
第十二条 各乡镇上报的建设计划的项目,必须符合下述条件:已纳入福建省农村公路行政地
通路项目库建设计划,并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建设单位和资金构成明确。
四、工程组织与管理
第十三条 各乡镇要做好涉及工程建设各项政策和规定的落实,确保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第十四条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要根据招投标法规定,结合农村公路特点进行招投标。第十五条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要实行质量监督制度。
各乡镇应在每月初将本乡镇截止上月的工程建设进度、资金到位报表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报市农村公
路建设办公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
已下达的改造工程项目计划和批准的设计文件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变更项目或减少建设规模、降低建设标准等。确需调整的,必须报原审批单位批准,并报交通局备案。
改造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必须落实“三合同”制,向市农村公路建设办公室报送施工合同、安全合同和廉政合同。
改造工程建设中实行“三级监管”制,村级在村两委领导下,指派若干名旁站人员和日常监管人员
现场管理;乡镇对每个项目要指定责任领导、责任人参与工程的监管;市交通局也应明确责任领导,并明
确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监管,同时要组织对路基的验收、路面施工材料的检查等。
农村公路建设中,路基拓改调整后,必须申报市农村公路建设办公室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后
未按要求整改的,不得铺设路面。
第十六条 市通乡(镇)公路路面改造项目,在确定改造等级、规模以及采取分公段施工开展招投
标前须报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同时应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抽检与现场监理,及时向交通主管部门报送进度情
况。
第十七条 工程项目完工后,各乡镇应及时上报市农村公路建设办公室,并由市交通局上报宁德市
交通局,组织路面工程取芯,合格后由宁德市交通局上报省厅进行核验,根据农村公路特点分批次进行一
阶段交工和验收。验收同时,项目完成的要报送工程档案,做到一路一档(档案应包括设计文件、设计方
案批复文件、“三合同”等,县通乡公路还应包括监理、质检资料和工程招投标文件及工程决算等材料)。
五、建设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 各乡镇要严格执行农村公路补助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
用和超范围使用项目资金。
第十九条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要按项目分级设立专项基金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账,单独核
算。对资金的划拨和使用要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各项制度,防止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强
农村公路补助资金的使用监督。
第二十条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除上级安排和市财政补贴的资金外,各乡镇村积极筹措必要的地方配套资金,并确保及时、足额到位。
第二十一条 市财政补助的计划和奖励办法另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