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形势与任务

时间:2019-05-12 19:0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形势与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形势与任务》。

第一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形势与任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形势与任务

2007-9-12 16:49:25 来源:

未来5-15年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院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我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有效对策与措施,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能力,引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一)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从当前立足国内资源为主,向国际、国内资源并重的全球发展战略转变。

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

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必将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要求农业科学技术整体实力有新的突破,力争通过15年的努力,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核心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农业科学技术提出了全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要求。

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赋予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的发展机遇,关键是要加强学科建设、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现代院所制度与创新文化建设。

上述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标志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任务与需求

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在淡水、耕地、能源等要素的刚性制约下,唯一的出路是提高单产,不断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发展适应不同生产、生态条件及种/养模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为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科学技术保障。

增加农民收入是亟待破解的难题。要求围绕农产品生产、保鲜、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特色种/养业技术,创新多梯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综合生产、加工技术,不断延伸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价值链,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资源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围绕土、肥、水、气、光、温、生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降本增效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建立适合中国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生物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求针对动植物重大病虫草鼠害、人畜共患传染病、危险性外来病(动物)、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安全,在监测预警、检测诊断、快速扑灭和可持续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构建国家生物安全“防火墙”。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资源的预警和监测,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预警技术体系。

能源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求在能源植物资源挖掘、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等方面,筛选、创新能源专用

新品种,发展生物柴油、生物乙醇、沼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关键技术,构建农业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的使命。要求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进行部署和安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三)发展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农业科技攻关、攀登科学高峰、服务宏观决策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支撑国家农产品供给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结束短缺时代、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在科学技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条件、管理制度、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围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标,通过凝炼学科发展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人才队伍、改善科研条件、加大科研立项和重大成果培育力度等措施,在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三农”、创新能力建设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1.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按照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关于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要求,对院属38个单位施行了分类改革,转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研究所18个、转为科技型企业的研究所12个、转为事业单位的4个、进人大学的4个;在优化学科与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了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机构和队伍,完成了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的重组和筹建,推进了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人事代理制等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机制;全面试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的分配制度改革,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2.初步完成新的学科体系建设

确定了作物科学、动物科学、农业微生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信息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等9大学科领域和“41个一级学科、173个二级学科、84个重点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框架,组织实施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方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初步形成面向现代农业、面向科学技术发展,结构合理、门类齐全、重点突出、以任务带学科的新型学科体系。

3.创新人才引进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实施“杰出人才工程”,面向海内外招聘到一级岗位学科带头人61人,二级岗位学科带头人156人,三级岗位学科带头人222人,“十五”期间60%以上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由学科带头人主持。目前,我院共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11人,在职国家级专家10人,省、部级专家135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到63%,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48%,实现了新老更替。

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连续4年以农学第一名荣列“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在校生从“九五”末的500余名增长到目前的近2 000名;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拥有350多位博士生导师和1 000多位硕士生导师;拥有40个博士授权点和52个硕士授权点,增设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硕士2个专业学位并取得自主招生资格。

4.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开创新局面

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优势和特色更加突出。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中期库)一座,新收集、保存水稻等22种作物资源3 256份,长期库保存数量增加2 038份,使国家种质资源库安全保存资源达38.4万份,居世界第一位;收集畜禽品种资源260个(种),整编完成全国畜禽品种志;向国内283个单位374人次共发放种质13 366

份,涉及80余种作物;拥有全国最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及网络系统,新增藏书15万余册、3万余种;订阅国内外科技期刊每年新增400多种,总数达4 000余种;新增外文电子期刊2 000种,总数达5 000种;引进各类实用型网络数据库40余种,总数达100余种;新建农业科技数据库98个、科技网站45个;每年编辑出版农业科技期刊80余种。经过“十五”期间的工作和建设,我院在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科技文献情报信息等方面的国家级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炼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在核心种质构建及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重大动物疫病分子结构与功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生物入侵、生物防治农业微生物、农作物品质形成机理、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0项,承担项目课题21个,参加其他项目课题61个。获得14项省部级t~l_k成果奖励和34项专利,出版专著14部,发表SCI论文698篇,培养博士生133名、硕士263名。在NA-TURE、SCIENCE、PLANTCELL、TAG、PNAS等知名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作物发育与器官建成、遗传与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的高水平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改变了以往我院基础研究薄弱的情形,形成了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比例趋于合理、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新局面,提高了我院基础研究的竞争力,初步奠定了在农业基础研究领域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三足鼎立”的格局。

现代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主体地位逐渐凸现,科研力量得到进一步优化。立足自主创新,以解决事关国家农业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咯陛、前瞻性和方向性的现代农业高技术和常规手段难以突破的重大技术难题为选题,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下,主持“863'’计划课题172个、参加课题167个,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转基因三系杂交棉、双低油菜、鲑鱼降钙素高效表达技术体系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成果,获得专利345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10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 070篇,出版著作128部,培养博士394名、硕士846名,全面提升了我院在国家现代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实现了全院科研力量从科技攻关研究为主向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研究并重的战略性转变。

应用技术攻关研究成果显著,保持了传统领域优势,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发展中平稳实现了代际转移,目前科技攻关队伍的主体为改革开放后培养的30-50岁的中青年科研人员;研究重点从农业资源与种质创新、农作物育种、农业区域综合治理、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奶业、农产品质量与标准、节水农业技术、环境控制与修复、生物质能源等国家重大需求与新兴技术领域,研究方向与内容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5年来我院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育成各类农作物、动物新品种187个,涌现出超级稻、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西门塔尔牛、大通牦牛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成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支撑“三农”发展

一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培育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占全国种植面积比例,从“九五”末的5%上升到“十五”末的70%,达3 000多万亩,彻底取代了以往国外抗虫棉品种的地位;双低油菜新品种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统一,推广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比例从“九五”末的30%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占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的80%,年播种面积达3 500万亩以上;育成超级稻新品种8个,百亩示范片亩产均超过800kg,累计推广面积达1 800万亩,占全国超级稻种植面积的11%;果树、蔬菜、西甜瓜等园艺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甘蓝新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国年播种面积的5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亩左右;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成为我国及东南亚等部分国家、地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核心支撑技术,已累计应用65亿羽份,占全国用量的70%(其余30%均由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技术进行生产),其中出口到越南3.4亿羽份,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此外,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兴农、科技下乡、科技展览活动和科技合作,一批科技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提升了我院在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科技支撑力与影响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围绕种子种苗、疫苗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蜂产品与功能食品等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组建各类科技型企业32个,其中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5个,取得各类注册商标38个,拥有各种特许生产经营权证

书27个,22个企业取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证,全院科技产业累计实现产业收入25亿元,收入年均增长28%,纯利润年均增长7%,促进了农业高新技术的中试和转化,科技产业开始步人规模化的稳定发展轨道。

6.基础设施与科研条件逐步改善

建成了“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重大项目;完成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质量检测中心、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和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的项目设计;新建成或在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8个、国家农作物改良(育种)中心6个、改良分中心1个、国家级野外台站5个、部门重点野外台站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6个;科技图书文献保障能力增强,建立了NIAS农业科技文献信息集成平台;建成中国农业科学院(万庄)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完成2 000亩规模的核心区规划和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建设总投资达15.4亿元,新增科研专用仪器设备1.1万台(套),价值2.16亿元,分别比“九2i'’增长0.5倍、2.4倍和1.8倍,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较有力的条件保障。

7.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基本形成新设立4个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的亚太区域、国家或项目办事处,“十五”末依托我院设立的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办事处总数达到11个;积极开拓南美洲、亚洲周边国家、非洲及中东地区的合作渠道,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及20多个国际组织和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签订科技合作协议55份;新引进各种资源15 000余份,项目658个,已覆盖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教单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国际协作网;主办或承办各种大型国际学术会议51次,接待外国官员及专家来访3 700多人次,向国外派出专家3 000多人次,为促进我院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的地位逐渐显现。

(四)存在的问题

当前,制约我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主要挑战有:一是一些体制性障碍急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二是学科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领衔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需要一个大的发展;五是系统的国际化战略有待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六是社会公益类现代院所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七是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的新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文章来源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http://@gmail.com

第二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与

工作重点(2)

2007-9-12 16:47:38 来源:

11.高新技术中试与孵化

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围绕建设一流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的战略目标,以我院优势技术为依托,加大种子种苗、疫苗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特产与功能食品、灌溉与加工机械、农业软件与传媒等技术中试与孵化力度,发展现代农业新产业。

重点方向:

.杂种优势利用与农作物高效制种技术

.畜禽和特种经济动物新品种集约化生产技术

.食用菌高效生产技术与特种菇开发

.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

.重大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快速诊断技术

.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生产技术

.口蹄疫疫苗生产技术

.家畜寄生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生产技术

.特种动物和宠物基因工程疫苗生产技术

.畜禽用高效天然药物制剂生产技术

.生物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技术

.生物农药技术与精细农化服务

.新型肥料技术与工艺

.蜜蜂、鹿茸、人参等特产品开发技术

.功能性食品关键技术与加工工艺

.鲑鱼降钙素等生物医药(原料)技术

.生物质能源(沼气、生物柴油等)转化技术

.生物降解地膜技术

.农业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技术

.农业信息资源与管理软件

.农业科技书刊及农业科技信息传媒技术

.农田灌溉设备与节水型产品

12.农业经济与科技政策

揭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创新农业经济理论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政策与评价、农村发展政策与评价、农业经济政策与评价,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农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全球化战略等重点、热点问题研究,为宏观决策服务。

重点方向:

·农业科技与管理政策研究

·基于农业重大举措的技术经济理论分析

·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评价

·国家贫困与发展政策研究

·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发展政策研究

·农业经济模型与政策效果预测评价研究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对策研究

·农业标准化发展与全球化战略研究

·农业财政、金融体系与政府行为研究

·农业市场与国际贸易研究

·农业风险管理、预警与政策研究

·GMO的经济、生态、社会效应与政策选择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政策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研究

(二)学科建设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学科调整与建设方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学科建设实施方案》,重点选择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动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动植物分子标记与分子设计育种、植物营养与耕地质量、动物营养与健康、动物繁殖与生物技术、植物保护与农业生物安全、草地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控制与修复、预防兽医学与兽医生物技术、节水与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与农业环境工程、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食品科学与农产品加工、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农业应用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特种农产品与生物资源利用、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农业经济与科技政策等重要领域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一级、二级重点学科,进一步明确重点方向,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平台,造就40-50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重点学科。

加强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航天育种、资源循环利用、生物质能源、立体污染防治、分子生态学、环境资源信息学、农业生物安全学、数字农业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通过人、财、物综合配套,在杰出人才引进、创新团队培育、科研条件建设、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成果跟踪、国际合作交流、研究生培养等方面重点倾斜,培育成为新的(三)创新团队和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1.知名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培养

针对知名专家作用越来越重要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院有关部门发挥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加大我院知名科学家队伍的培养,打造我院国际知名专家队伍,重点培养15-20名国际知名科学家。

通过定向引进等方式,继续推进“杰出人才工程”,针对九大学科群中的薄弱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学科关键岗位的人才建设。

2.创新团队建设

全面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对具有明确的学科研究方向、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科研创新能力与发展潜能的科研团队,在重大项目申报、人才与队伍配备、科研与试验条件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梯次配备合理、专业互补的人员结构,打造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竞争有力的创新团队。建立技能培训制度,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

3.杰出人才培养

通过“穿梭科学家”等形式,每年选派100-20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科研骨干到国际一流实验室或国际研究机构考察、研修和合作研究;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学历与学位培训,在自主创新行动中委重任、压担子,加快培养未来5—10年的后备学科带头人和杰出人才,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

4.加强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以研究生院为主体,重点建设研究生教学实验设施、研究生公寓、博士后公寓、留学生公寓、多功能培训中心、食堂、体育馆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以博士生培养,特别是硕博连读博士生培养为重点,根据需要适度扩大研究生院招生规模,形成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动态创新队伍。

5.引进国内外科学家来我院工作

通过聘用制和年薪制,招聘100名左右高水平国内外科学家进入研究所进行客座研究或长期科学研究工作。

(四)基础设施与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牢牢抓住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启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的契机,围绕我院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学科,力争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学设施/科学中心、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国家/部门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部门重点野外台站、种子工程、试验基地等渠道取得国家的重点支持和资金投入。

“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内容是:

1.国家重大科学设施、国家实验室、综合研究中心建设

启动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学设施项目,争取国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动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耕地质量科学中心、动物医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农业遥感应用中心等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质能源综合研究中心、园艺研究中心等综合研究基地。

2.重点实验室建设

继续建设和完善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兽医生物技术、水稻生物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推进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蔬菜遗传与生理、棉花遗传改良、油料作物遗传改良、动物寄生虫学、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等7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建设好草地资源生态、麻类遗传改良与工程微生物等现有的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培育作物栽培与生理、果树资源与遗传改良、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与利用、动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蜜蜂分子生物学、人畜共患病、新兽药工程、水资源利用与灌溉工程、厌氧微生物与沼气技术、农产品加工品质与质量控制等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积极筹备和推进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烟草遗传育种、动物热带病、动物外来病、数字土壤、饲料(添加剂)与安全评价、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柑橘贮藏与加工、农业政策分析等实验室建设。

3.科学试验与示范基地建设

北方综合试验基地:以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要基地,建设作物科学、动物科学及应用微生物科学、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等试验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北京昌平试验基地,建成粮油作物新品种展示中心、畜禽健康饲养技术展示中心、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资源开发与研究应用中心和北京肥料监测基地;依托南口试验基地,建成农业工程技术中试基地、蔬菜原原种(亲本)研发基地;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京郊建立综合试验基地,为京区长远的空间拓展奠定基础;在东北地区设立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试验基地。中原试验示范基地:以河南省安阳为基点,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小麦、玉米、棉花、水稻、油菜等主要优质粮棉作物育种试验、鉴定试验、品比试验和繁育示范基地;在新乡建设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中试基地。

南繁基地:在海南省三亚市建设院农作物、天敌昆虫等育种、南繁基地。

北繁基地:在青海建设油菜等农作物加代试验和繁育基地。

4.品种改良中心体系建设

依托种子工程二期,进一步提高小麦、蔬菜、麻类、大豆、糖料等改良中心、分中心创新能力,新建国家优质玉米、桃和葡萄、畜禽、牧草、小杂粮、食用菌等改良(育种)中心,以及湖北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离体与DNA保存中心、果树无病毒种质保存中心。争取国家水稻、玉米、小麦、棉花、能源油料植物、蔬菜、茶叶、果树、西甜瓜、烟草、麻类、甜菜等农作物分子育种中心和畜禽、家蚕、特种动物分子育种中心的项目立项。

5.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进一步加强国家昌平综合农业、油料、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新建农业微生物基因资源与应用、劣质水农业安全利用、节水设备与材料创新、农业生物安全、农业环境工程与控制、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生物质能源、棉花、农产品加工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争取建设肥料应用、苹果、梨、柑橘、转基因棉花、麻类、茶业、食用菌、兽用生物制品、种子加工、农业污染综合防治装备技术、草地生态保护与改良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野外台站建设

重点建设现有的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争取新升级为国家级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5—10个;建设现有的20个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争取新列入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0-15个。

7.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新建动植物转基因监测与评价中心、国家草业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力争我院优势学科领域的主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入部级专业中心行列。

8.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完成国家农业图书馆建设工程,实现数字化图书借阅、浏览和管理服务,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全国网络共享和下载;启动并部分完成国家农业政策分析研究中心、国家农业科技书刊出版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建设等。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l.进一步加强重大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争取在我院新建3—5个开放性国际联合实验室;在巩固10个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办事处(代表处)的基础上,新建2-3个国际农业研究机构或国外农业科研单位依托我院建立的亚洲区域农业研究中心或代表处、办事处,重点推进国际马铃薯中心在我国(我院)设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和建立“中—法小麦联合示范中心”的工作;推进我国加入国际黄麻研究小组的工作,力争建立国际麻类研究中心。主动“走出去”,争取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南亚等地区创办联合试验基地。

2.加大国际资源引进和利用力度

每年选派20名左右资源专家,重点对CGIAR等国际组织和俄罗斯、拉丁美洲、非洲等一些重点国家、地区开展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考察、搜集与引进工作。

组织对东南亚、中亚、南美洲地区农业资源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科考活动。

3.组织开展重大国际交流活动

组织全球农业科学院院长论坛和高级科学家峰会等重大国际会议、培训班。通过多边、双边以及民间渠道选派1 000名科学家赴国外考察、学习和工作,培养能够在国际组织任职和工作的科学家和管理人员20-30人。接受国际留学生到我院研究生院进修或攻读学位。争取中—德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全面合作取得突破。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顾问委员会。

文章来源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http://@gmail.com

第三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2007-9-12 16:47:08 来源: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深化改革为契机,按照国务院部署,争取进行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按照2005、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大幅度提高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争取上级领导部门支持,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工作。加快研究我院作为国家创新基地的建设内容与方案,争取尽早启动创新体系建设。

积极呼吁和争取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总量和农业科研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建立农业科研以国家长期稳定支持的非竞争性投入为主、竞争性投人为辅的良性循环新机制;建立适应农业科研性质与规律要求的、一定规模的、稳定的科技创新队伍,将农业科研辅助人员纳入创新队伍;完成改革验收工作,将农业非营利科研机构人均年事业费提高到10万元以上,进入中央财政预算基数;进一步创新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住房制度、福利制度改革;争取国家财政对现代院所制度体系建设的支持,增强和发挥院所调控能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创新活力。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

l.花大力气努力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和稳定投入

通过各方面努力,争取国家在创新编制、事业费规模、科研投入强度和投入方式上取得突破。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取我院创新编制达5 000人左右,争取人均年事业费达到10万元以上,建立稳定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

2.千方百计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的立项支持

全力以赴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国家重大科学设施建设计划、种子工程、“948”计划、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跨越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以及科技部专项、农业部专项、教育部专项、财政部支农专项、国债基本建设项目等经费投入,力争“十一五”经费总量比“十五”增长50%以上。

3.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多渠道挖掘经费资源

充分利用省、院共建优势,加强省际间科技合作与共建,抓好所在省市重大项目规划与设计,积极承担地方科技计划项目;鼓励研究所争取企业、协会、基层组织的横向资金;积极争取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和世界银行、国际组织、国家机构和国外民间团体的项目资金,力争年合作经费比“十五”增长50%以亡。

4.从战略上重视和发展壮大科技产业,积累自主创新资金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建设,重点发展兽用生物制品及兽药、种子种苗、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特产农产品及功能食品、科技信息传媒等产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产业规模化,做大做强科技产业,以产业创收反哺自主创新和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5.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多方位融资渠道

转变发展观念,充分发挥院、所土地资源、房产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重点采取抵押贷款融资等手段,争取政府金融机构支持,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建立现代院所制度

1.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所长负责制制度,试行学部委员制度、重要管理岗位年薪制。建立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实行学科带头人年薪制和科研骨干、技术辅助人员的岗位合同制,探索实施研究秘书制度、全成本核算制度。

2.建立和完善学术管理制度

建立研究所学术报告会、项目“简报”、研究生读书报告会等制度,完善课题组研讨、学术研讨会、科研协作网等制度。

3.完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与评价制度:按照基础性工作、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条件保障与试验技术、科技管理、科技文献与信息服务、科技期刊编辑与媒体传播等不同岗位类别,建立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实行分类考核与绩效评价。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专家人才推荐选拔、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等制度;完善院科技成果奖评审办法、科技成果有偿转让与利益分配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鼓励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

4.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加强《中国农业科学》等核心学术期刊建设与管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容量,推进英文版的国内外发行规模,扩大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加强新兴学科学术团体建设,建设植物分子育种、生物质能源、数字农业、畜禽种质资源、家畜寄生虫病等全国性专业学会、协会;完善研究所、学术团体网站建设,增进学术交流。

(四)采取措施培育重大成果

1.抓好重大项目设计、跟踪与支持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抓好重大科研项目设计;建立重大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对于取得突破性创新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指导、服务;对有潜力冲击国家一等奖成果的项目,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组织上级领导、有关专家和新闻媒体召开重大项目现场会等,加强宣传,扩大示范和推广。

2.加大对已有成果的挖掘、集成力度

经过几代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积累,我院已经存在一批有苗头的成果,但分散在各研究所、研究室和课题组。要借鉴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的经验,加大挖掘、集成和服务力度,通过集成创新培育重大成果。

3.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成果鉴定

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专利、论文、著作等方面建立适合不同学科、专业、方向和岗位特点与规律的分类评价机制,及时组织成果鉴定,申请国家、国际专利保护或新品种权保护。

(五)组织开展全国农业科研大协作

积极推选我院及各研究昕与地方农业科学院/大学共建综合研究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组织国家创新基地、区域创新中心、国家试验站的创新力量联合攻关;鼓励和推进院、所、科学家三个层面与中国科学院、地方农业科学院、农业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等开展科研协作;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论坛等。

(六)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以理念文化、标识文化、园区文化、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活动,在全院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营造浓厚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特色的创新文化体系。

文章来源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http://@gmail.com

第四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战略定位与

发展目标

2007-9-12 16:49:04 来源: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肩负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高级农业科研人才、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协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宏观决策的历史使命,在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与转化,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引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行使“国家队”职责,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和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农业部提出的“三大战略”、“九大行动”任务目标,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契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统筹设计和重点部署“十一五”科技工作,着力提高我院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与以研为本相结合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自由探索,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和科研协作的优势,坚持以研为本,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自主创新与转化应用相结合

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出发点,以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抢占经济竞争制高点为目标,以形成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为标志,组织开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进行技术集成、中试熟化和转化应用,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3.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完整科学技术体系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体系,推进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也要选择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中的重要难题,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处理好点与面、阶段性与系统性之间的关系。4.支撑发展与战略储备相结合

统一好前瞻性自主创新与服务近期国家重大需求的辨证关系,选择制约我国未来“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关键技术进行超前部署,为支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5.引领未来与立足当前相结合

既要立足已有工作基础和现实需求,又要把握科技发展动态与方向,瞄准农业科技国际前沿,超前部署一批有基础、有优势的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四)发展目标 l.总体目标

到“十一五”末,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流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和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引领我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提升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十一五”具体目标

自主创新:重点在种质资源收集挖掘利用与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控制与生态修复、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农业经济与科技政策等领域,重点突破20个左右重大科学选题,创新100项左右关键技术,组装集成和示范20项左右重大技术,完成20项产业技术的中试和转化,培育500个以上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产品,获得400项l~2_k国际、国内专利或新品种保护权,获得30项左右国家级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影响因子1.0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 000篇以上。

学科建设:继续培育九大优势学科群,形成2—3个国际一流、30—40个国内一流、40—50个具有我院特色的重点学科(中心);培育建设5个左右新兴或交叉学科。力争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8-10个,博士二级学科授权点60个左右,硕士授权点70个左右,博士后流动站10个左右。

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的领军型人才和科技骨干人才,使各类专家和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形成20名左右知名科学家、50名左右具有能够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战略科学家、20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 000名左右具有竞争力的科研骨干、创新编制总数5 000人以上的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和建设100个左右具有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全日制在校研究生3 000人以上以及专业学位1 500人、在职300-500人、在站博士后200人、国际留学生人数100人左右的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引进100名左右高水平国内外科学家来院工作。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围绕九大学科群建设,新建2-3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科学中心),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15个部门重点实验室、4-6个农业综合试验示范与繁育基地、7—10个改良中心或育种中心、3-5个国家级和5-8个部级(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0-15个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中心、3-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新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等。

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加强与省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省级农业科学院联合共建一批综合研究中心;新建3—5个开放性国际联合实验室,新建2-3个国际农业研究机构或国外农业科研单位依托我院建立的亚洲区域农业研究中心或办事处、代表处,选派1 000名院内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和工作;重点加强《中国农业科学》等农业科学技术核心期刊和依托院、所的学术团体及其网站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现代院所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求的院所管理制度、学术管理制度和分类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现代农业院所制度体系,优化自主创新氛围。

文章来源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gmail.com

第五篇:煤炭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07年目标任务

文章标题:煤炭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07年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1企业所在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1)世界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展望: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通过兼并联合,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竞争力增强。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四家煤炭企业市

场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煤炭公司,通过合并或购买煤矿股份等方式,实现了跨国经营。主要石油跨国公司拥有煤矿股份,发展煤化工、煤路港航等综合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二是拥有世界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的国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集中高效生产。发达国家在实现煤炭生产工艺综合机械化的基础上,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倍。三是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先后研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四是欧洲的主要产煤国家煤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采取关闭经济效益差的煤矿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措施,导致煤炭产量下降。总体看,世界煤炭需求量将继续增长。未来5年,世界煤炭贸易量将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

(2)国内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展望: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坑口火电站的建设,将带动西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二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铁路实行“网运分离”,将进一步改善煤炭运输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煤炭开发,有利于煤炭开发布局重点向西部转移。三是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和石油、天然气价格变动,将推动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带动煤炭消费增长。四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及“三峡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投产,将改善华东和中南地区能源供应状况,东南沿海地区煤炭消费增长速度放慢。“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工业结构调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但增长速度趋缓。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测“十一五”期间,国内煤炭需求量年均增长2000万吨左右。

二、“十一五”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

(一)企业战略定位与战略描述: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发展先进生产力,坚持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现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对外扩大开放机遇,立足省内做强,走向全国做优,冲出亚洲做大,迈向世界做久,占有开发煤炭及其它资源量,打造枣矿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基业。奋战五到十年,建设一个以煤为主、多业俱兴、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综合实力雄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水准的小康矿区。

第一步立足枣庄,发展省外,开发国外;第二步立足国内,发展国外,走向世界。在第一步中,以现有矿井为基础和主阵地。西部矿井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水平接续,坚持合理集中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走高产高效的路子;东部老矿通过找煤扩量,尽力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稳定本区产量在2000万吨水平,并全面展开外区的开发建设;在第二步中,以外部新开发煤田为增产的主要支撑,重点是加快贵州、云南煤炭资源的开发,争取时间,早出煤早创效。同时,以煤炭主业的资源与经济优势为依托,抓好电、煤化工、机械研制、建筑建材等产业,形成有带动效应的产业链。

(二)企业发展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为本,站在更高层次谋划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抓住用好发展机遇,走一条省内建设和省外、国外同步推进,软科学管理与硬实力增长相互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生活统筹兼顾、同步提高的发展之路,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支撑点,以改革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保持企业发展的速度、改变企业发展的模式、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努力实现企业的稳步、协调、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企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08年生产能力达到3500万吨,其中本省2100万吨,省外1400万吨;企业销售总收入达到230亿元。职工收入年增15。力争两年内实现集团公司现有各矿一矿成两矿的目标。

到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其中本省2100万吨,省外及国外2900万吨;企业销售总收入达到300亿元,职工收入年增15。

(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8年基本具备主业突出、资产结构更加合理,多业均具备盈利能力的产业结构形式。

2010年,第一及其关联主业(煤炭生产、销售)占企业总收入的62;第二及其相关主业(煤化工、焦碳、煤焦油、甲醇等)占企业总收入的20;第三及其相关主业(电力生产和供应)占企业总收入的10;其它(煤

矿机械制造维修、运输、物流、贸易和服务等)占总收入的8。产业结构将更趋于合理完善。

四、2007年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2007年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富美和谐矿区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与非煤

经济运行质量;推进技术创新和节能提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步推进主辅分离,实现企业资产优化重组;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大集团发展空间;丰富和发展“三三三”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尊重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持续创新增活力,卓越管理谋发展,为打造安全形势稳固、文化先进繁荣、生活秩序井然、环境整洁优美、职工安居乐业的富美和谐矿区而努力奋斗!

2007年工作十二大奋斗目标:

1、实现安全生产,提升本质安全保障水平;

2、毛煤产量考核计划1966万吨,其中本部1850万吨,外部116万吨;力争2186万吨,其中本部2050万吨,外部136万吨;

3、安全发电13.6亿kwh;

4、商品煤总销量1960万吨,其中精煤销量确保666万吨,力争700万吨;煤款回收率达到100;

5、完成配煤销售150万吨,实现配煤销售收入4.5亿元;

6、综合成本控制在目标以内;

7、企业总收入确保179亿元;

8、完成省国资委下达利润指标;

9、职工收入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上适度增长;

10、总资产报酬率3.75%;

11、实现“十一五”规划循环经济和节能目标;

12、实现“三个亮点”工程建设动态达标。

围绕富美和谐矿区建设这条主线,重点抓好以下措施落实。

(一)扎实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筑牢富美和谐矿区建设的根基。和谐矿区,首先是平安稳定的矿区。为此,我们要倍加珍惜千辛万苦开创的安全局面,按照本质安全型、安全高效型和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两型三化”的要求,深化“三基”管理,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具体措施是“三提高一强化”。“三提高”:一是提高安全文化力。文化力激活生产力。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上级安全生产一系列指示精神,充分利用好网能大学,加强安全宣教和培训,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开展“三心”(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心)教育,实行80 100教育培训模式,即理论考试不低于80分、实际操作必须达到100分,做到订单培训、教考分离、岗位准入,开展严检查、严督导、严整改和学习法律法规、规程措施“三严一学”活动,塑造本质安全人,以增强职工对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处理能力。继续实行重大节日放假检修制度,使职工身心得到科学调适。继续完善“四位一体”安全质量管理长效机制,调动方方面面抓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人唱响主旋律,时时绷紧安全弦。二是提高安全执行力。继续把军事化管理、精细化考核、市场化运作引向深入,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八项特别规定。各矿井单位要按照“三定”方案,抓好采区收缩和区队整合,控制入井人员数量,由工作面、迎头限员挂牌逐步向采区、矿井限员挂牌扩展。推行安全监督检查循环闭合“级·数”管理法,重点强化对管理人员检查效果的检查,严格按职级管理的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层层追究责任,今后集团公司对检查的问题只追究处室和二级单位的副处级以上管理人员的责任。狠反“三违”,坚持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坚持从严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加强区队长、班组长、安监员“三支队伍”建设。强化标准化处室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业务保安制的落实。三是提高安全创新力。以深化“三基”,提高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为主攻方向,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成效。实行安全不良行为积分制,建立职工安全帐户。实行岗位、环境、安全应急“三描述”,对安全质量“四项创新成果”全面推广和深化。推行自主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由“制约 自觉”向“自觉 制约”的转变。“一强化”:强化重大危险源控制。突出一通三防、防治水、机电运输、顶板和火工品等重大隐患防控,强化专项治理。推进安全质量示范化矿井建设。规范外部煤田项目开发建设现场安全质量管理和远程安全控制管理。抓好雨季“三防”、冬季“三防”等薄弱时期的安全生产。狠抓电厂、煤焦化工、油脂化工、民爆器材等易燃、易爆厂点日常监督检查,强化地面生产安全管理措施落实。

(二)科学组织生产,强化节约能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煤炭生产从依靠总量扩张向提高增长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转变,是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努力做到“两化一稳一节”。“两化”:一是矿井开拓布局不断优化。整合现有采区,力争加大采区和工作面储量,合理集中生产,降低万吨掘进率,降低支护和维修成本,最大限度回收煤炭资源。资源枯竭矿井继续加大找煤扩量力度。二是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继续深化。保证合理的装备投入,积极采用大功率、高强度、高可靠性的采掘设备,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大推广先进的薄煤层机械化采煤工艺,进行首套薄煤层电牵引三机配套试验,成熟后全面推开。西部矿井消灭炮采,逐步取消高档,全部采用综采、综放工艺;东部矿井边角残余块段推广螺旋高效采煤工艺。“一稳”:稳定产量保接续。认真贯彻落实“采掘并举、掘进先行、以掘保采、以采促掘”的方针,加大开拓准备力度,确保“三量”符合规定,保证矿井中长期正常接续。

“一节”即抓好节能。抓住“两个关键”:坚决控制高耗能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坚决控制高污染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实施“6个100”工程。即突出抓好100项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重点培植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推广100项重大节能技术和100项重大节能装备,实施好100项节能示范工程,培育100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并均有积极的财政配套政策扶持。我们的目标是,“6个100”工程枣矿集团都要榜上有名;总体要求是:“6个100”工程集团公司将有配套新政策,产品研发要有新突破,大型设备制造要有新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要有新专利,开源节流要有新发展,清洁生产要有新亮点,出口创汇要有新品种,循环经济要有新突破。集团公司有关责任部门和单位要抓好落实。具体措施是,要从资源挖潜上节能。推广“三下”充填开采、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和两巷带采工艺,明年上半年内实现矸石不上井,用矸石置换煤炭资源。研制端头专用支架,改革端头支护形式,切实解决放顶煤工作面上下端头丢煤问题。加大洗煤厂技改力度,充分发挥重介选煤技术优势,提高洗煤回收率。提高燃煤锅炉运行效率,提高煤炭燃尽率。低热值电厂严禁使用高热值煤。加大煤矸石、洗矸、煤泥在电厂的综合利用,电厂粉煤灰全部用于制砖、水泥生产、井下注浆和巷道喷浆配料。以市场经济的手段做好电厂、焦化厂、供热锅炉的余汽、余热的综合利用,消灭焦化厂点“天灯”,有关部门要尽快拿出方案,在2007年上半年有所突破。从技术进步上节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先进、节能、高效的的技术装备,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通过技术更新和改造升级,实现矿井提升、排水、运输和通风等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运行,井上下能无人值守的岗点全部推行无人值守,降低人工成本。从生产工序上节能,要合理安排井下采、掘、机、运、通等系统布局和生产过程中各系统运行的衔接,减少相互的干扰和影响,提高运行效率。加大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矿井单位全部实现“零排放”。从加强管理上节能,强化“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处处讲节约”的意识,深入开展节支降耗活动。做好能源计量、统计和能源审计两项基础工作。要把节能工作纳入对二级单位领导班子的考核,层层分解节能指标,处处、矿矿落实节能项目,定期考核通报。

(三)加大自主研发、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一是健全完善自主创新的目标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奖惩体系。明确由集团公司、二级单位行政主要领导和总工程师为主抓领导,各专业副职和副总分工负责,技术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和贯彻落实科技规划和计划,抓好创新目标落实、监督考核和奖惩兑现。所有在岗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内必须有2项以上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创新成果,作为考核、评聘、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少于2项科技创新成果的要给予低聘或解聘。积极筹建申办国家级技术中心。二是明确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不断总结大采高、薄煤层综采及有关综放工艺成果,积累极薄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三机配套、ZKLGS采煤机现场作业经验,提高设备制造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在采掘机械系列化、运输连续化、控制远程化和工作面无人值守方面取得新进展。以“三下”煤层开采、巷道支护技术、充分挖掘回收煤炭资源、“一通三防”科研推广项目、大型机电设备技术研发制造作为重点,加大攻关力度,付煤公司大功率瓦斯抽放利用系统工程明年6月底完成;要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创新,开发调度各种报表汇集系统,实现数据监控、监测、统计的自动化,做到反应敏捷、高效运行,增强矿井抗灾能力。同时,加大综机设备、薄煤层机电一体化开采关键技术、采煤塌陷土地复垦关键技术、动力配煤及优化工程项目、煤焦化工生产工艺的研发攻关力度,并对洁净能源利用、热电联产申报国家课题。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制定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方面的鼓励政策,如: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核心技术装备和产品。要引入科技创新投资理念,对于发展前景广阔、效益明显的创新项目,能够采取多元化出资入股方式筹集资金的,可以按规范的公司制运作,动员职工出资入股,集团公司参股,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可以多持股。同时,要争取国家有关安全技改、采煤沉陷治理、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自主创新投入广辟财路。四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两个省级技术中心为平台,广泛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以此促进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持续开展群众性的“五小”技术创新活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开展“首席技师”、“金蓝领”评选,逐步建立和完善“统筹规划、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现代企业教育的科学管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品牌员工。

(四)加快外部资源项目开发建设,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2007年是集团公司推进“走出去”战略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一年。一方面我们每迈一步都必须以更加审慎的态度,稳扎稳打,稳妥推进;另一方面所有在建项目要加快施工进度,尽快把我们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宏观把握上,要把握两大原则。一是抓大放小。所谓“大”与“小”的界限,就是煤炭储量多,资源、区位以及投资人文环境好的,可以探讨;其它投资几百万元、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低的项目,今后不再探讨。二是抓优放劣。“优”指资源品质优、储量多、条件好、市场好,有原料、有生命力、交通条件便利、投资人文环境好;“劣”指资源不好、储量不大、交通不便、投资环境差等。

具体要求上,在国内方面:抓好柳海煤矿的生产接续,解放二层煤;加快贵州两对矿井建设进度,实现清镇站街矿井确保20个月、力争18个月,大方绿塘矿井确保12个月、力争10个月竣工目标;抓好云南雄沟副井建设,加快开发建设斯派尔煤矿,同时抓好万家德公司的运作;加大安徽北辰煤矿改造力度,确保首采工作面2007年7月1日试出煤。在境外方面:不断拓宽印尼国际贸易领域和品种;抓好加拿大木材采伐、销售和木材深加工基地建设,并探讨矿产开发项目;抓好美国中兴公司国际贸易运作,尽快在当地站稳脚跟;抓好泰国石膏矿开采、石膏板加工以及橡胶、椰子壳等国际贸易。探讨考察俄罗斯森林等资源的开发。探讨发展与国际贸易相配套的远洋运输业。

(五)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非煤产业的投资收益率。一要延长循环经济链,推动骨干项目达产达效。抓好子午轮胎一期工程的后续建设,力争明年6月底达到日产2000条,年底达到日产3000条、年产100万条的能力,同时加快相关配套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形成轮胎、橡胶化工机械、轮胎模具销售“四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不断拉长煤炭-热电-轮胎-橡胶机械研制产业链。抓好以焦化、甲醇、苯加氢、白炭黑项目为核心的“煤化工业园区”建设,优化流程,提高工效,实现达产达效,并加快15万吨苯加氢一期工程建设,确保明年年底带料试生产,使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向中下游安全延伸。六大电厂要持续开展“六比六赛”活动,加强规范化建设,保障内部电网安全高效运行。要做大机械研制、水煤浆、建筑建材、加拿大木材深加工基地等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两个机厂要借助我省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强劲东风,在做强做优煤矿机械设备的同时,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研制农用机械类新产品,并向建筑机械、军工产品拓展。10万吨八一燎原苏州水煤浆项目明年11月份投产。木材深加工基地明年7月1日投入运营。新中兴、四处、广安公司要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联鑫公司抓好油脂化工项目产业链的延伸,生产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产品和最终产品。使非煤发展驶入投入少、速度快、质量优、污染少、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轨道。二要加大市场保护和市场开发力度。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则,建立内部产品进入和退出机制,激励各非煤厂点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要加大内部市场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违规采购、外委制修的行为。要突出加强市场营销,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不同用户差异化的需求,使子午轮胎、白炭黑、生物工程产品、空调等产品尽快扩大销路,让产品变成商品,物流变为现金流。要利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操作人才队伍建设,解决非煤“项目建设快、人才跟进慢”的瓶颈制约问题。三要落实好“三个一批”要求。2007年集团公司将加大对非煤厂点投资收益率的考核。对市场前景趋好、具有潜力优势的产品,加大指导力度,尽快实现开源增效;对于业务相近、产品重复的生产厂点,要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布点原则,进行重组整合;对于既没发展前景又扭亏无望的厂点,坚决做到关、停、并、转,提高非煤经济运行质量。

(六)加强经济运行的科学调控,实现经济运行的优质高效。继续健全完善“以统为主、统放结合”的集约型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内部调控。一是强化内控监督管理,建设以财务监控、审计监督、法律监管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文化。制定全面风险管理规划,依法加强对境内外投融资、担保、固定资产支出、大额资金往来、重大物资采购等经营活动的集中管理与控制。强化财务预算管理,严格集团公司财经纪律,确保资金正常周转。创新资本运营机制,以惠众公司、鲁财公司等为平台,采用收购、兼并、重组、联合、控股、参股、引入外资等多种方式,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促进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开展无风险理财,力争全年理财收益在5000万元以上。健全完善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在二级单位试点推行首席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完善企业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和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实行法律风险市场化运作,实现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由管结果向管过程的转变。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突出审计重点,更新审计方式,工作重心前移,实现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过程审计的转变。二是加强煤质运销管理,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要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树立“提质增效”市场观念,狠抓产品质量。严把各工序、各环节煤质管理措施落实,根据市场需要,合理配采、配洗、配运,生产符合用户需求的优质煤炭。要实施精煤战略,按照“抓大户、保精煤、促销售、稳市场”的策略,确保重点合同兑现,建立更加和谐、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考虑明年市场的变化,可适当提高订货量。要密切路矿关系,积极增加铁路运力。扩大水运能力,力争运量实现新突破,确保产销平衡。三是深化“三节三定”工作,加快盈利经济建设步伐。立足于节约资源深化节能降耗工作,立足于加强管理深化节支降本工作,立足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深化节人提效。推广标准成本管理。控制材料消耗,健全和完善材料领用和消耗全程跟踪监控机制,切实降低可控成本和储备资金。推行“阳光采购”,严格控制采购成本;深化“三定”工作,组织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三定”数据库,加强动态监管,防止二级单位机构设置反弹,建立“扁平式”组织结构,提升工作效率,真正建立“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灵活高效、有序循环、优胜劣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全年节约电费、材料费、非生产性支出达到1亿元以上。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收入向井下艰苦岗位和关键岗位倾斜,使各类人员的收入比例更加合理。四是要完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按照“归口管理、条块结合;绩效挂钩,责任到人”的原则,集团公司自上而下分规划发展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党群、运销保障、后勤物业、非煤六大承包专业和考核体系,上下对应,一级抓一级;根据专业工作重点,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赋予相应分值,月度预支、季度兑现工资薪酬。各专业要对照经营责任合同书的要求,层层分解落实指标,严格考核,充分体现奖优、治庸、罚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得实惠,切实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七)以维护职工利益为根本宗旨,稳步推进主辅分离,深化“三个亮点”工程建设,创造温馨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抓好主辅分离。改革改制目的是为了主业和辅业都得到又好又快发展,最终是为了职工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在改制过程中一定要周密安排,把握政策,规范操作,慎重处理影响稳定的关键问题,依法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决不准任何侵害职工权益的问题发生。明年要在抓好首批10个单位收尾的同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搞好中小学校移交工作,争取签订移交协议,完成移交任务。通晟公司和联创公司要在一季度完成增资扩股工作。八一煤矿和井亭煤矿进入政策性破产法律程序后,要在上半年完成职工政策性安置和破产费用清款,下半年完成破产清算,实现破产法律程序终结。二是继续深化“三个亮点”工程建设。真正让这项内涵丰富、具有创造性的管理文化成果,加快转化为直接惠及员工的效益工程、富民工程、生态工程、文明工程。深化地面环境综合治理,以治理暗点盲区为重点,以粉尘治理为切入点,开展垃圾、厕所、线路、道路、饮用水、视觉污染、危房改造七项治理,优化矿区环境。大力推进安全文化社区创建,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制订实施安全文化社区建设工作标准及考核细则,完善“三位一体”的居民社区运行机制,争创由国际认证的全国工业企业安全文化社区。抓好医疗卫生人性化服务管理。构建二、三级医院、卫生防疫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的矿区分级医疗发展模式,再创两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加强公共场所卫生动态监督管理。落实预防措施,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传播流行。继续实施职业健康安全工程,杜绝重大职业病事件发生。全面提升放心水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扶危救困保障机制。健全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做好弱势群体救助,积极开展自然灾害及重大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搞好困难职工帮扶、低保资金发放和职工互助活动。要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对老红军、老干部、劳模、军烈属、工亡遗属和困难职工的走访慰问工作。四是切实抓好廉政建设和信访稳定工作。要把亷政建设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驾驭能力。要认真落实信访稳定责任制,超前排查矿区不稳定的因素,把工作做深做细,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矿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煤炭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07年目标任务》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煤炭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07年目标任务。

下载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形势与任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形势与任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任务教育

    第一题 1.构建共赢挑战的伙伴关系。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要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和动力。国际贸易持续低迷,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全球经济治理处于重要历史阶段,二十国集团......

    《保密工作形势与任务》

    保密工作形势与任务 一、单选题 1.新修订的《保密法》的( )是“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3.0分) A.立法宗旨 B.实施方针 C.......

    保密工作形势与任务

     1.新《保密法》规定,定密责任人为( )。(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机关、单位负责人 B.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人员 C.机关、单位负责人及承办人员 D.机关、单位负责人指......

    国土资源形势与任务(精选)

    国土资源形势与任务 本讲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国土资源是什么样的形势?第二个问题是在新形势下国土资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合作项目-黑龙江农垦科技网

    附件1: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科技合作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协商......

    观摩会技术培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据统计,2012年全所全年组织举办现场展示会、观摩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活动23次,直接和间接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631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12万份,推广新技术9项;签订合作协......

    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

    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 这个问题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同志们谈谈这个方面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

    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

    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今后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总书记用“五个坚持”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