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研究
中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研究
[摘要]:数据表明,在我国农民工人数继续增加的同时,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也即将面临拐点;现在的局面是“民工荒”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并存。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民工荒农村劳动力转移刘易斯拐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理论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 “初级劳动力”领域。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国家统计局5月12日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即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16610万人,增加274万人,增长
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加359万人,增长3.6%。数据表明,在我国农民工人数继续增加的同时,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增加较多。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专项调查处处长阳俊雄分析,近年农民工总量增长有两个特点:一是本地农民工增长无论数量还是速度都快于外出农民工,2013 年本地农民工增加359万人,增长3.6%,分别比外出农民工多85万人和高1.9个百分点,就地就近转移成为新特点;二是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2011 年、2012年、2013年增速分别比上年下降1.0、0.5和1.5个百分点。这两个特点,一方面表明,随着国家加大中西部发展支持力度,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有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速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另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也即将面临拐点。
有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也即将面临拐点。有人赞同,近年来各地“用工荒”已渐成常态,这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无限供给、依靠“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结束了;也有人持保留态度,仅从“用工荒”现象就判断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拐点出现,还为时尚早,劳动力总体上依然供大于求,这种短缺只是结构性失衡。
三、“刘易斯拐点”逼近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拐点逼近有利有弊。
短期看,似乎利大。因为在劳动力增量受限的情况下,对存量劳动力的竞争势必会加剧,有些企业可能会用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等的方式来吸引劳动力。农民进城务工,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过去为了拿到相对“高薪”,农民工可能要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如今有可能工作好、收入高兼而得之。数据显示,近几年工资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2013年农民工月收入达到2609元,延续了逐年上涨的态势。
长期看,似乎弊多。随着劳动力供给拐点即将出现的预期逐渐增强,有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引入机器、转型升级等方式来替代劳动力或减少低技能劳动力的使用。这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实用技能不强,只能实现低端就业。可喜的是,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正在加强,农民工素质逐渐提高。2013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比上年提高
1.9 个百分点,各年龄段中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就业能力增强了,就业机会将显著增加。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或早或晚,这个拐点终将会来。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保证农民持续增加收入,我们都需要早做打算。从近期来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激励,保持转移速度,是延缓人口红利的关键之举。
四、“民工荒”与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矛盾的原因分析
1.区域经济增长更加平衡
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企业所提供的工资待遇也逐渐赶上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内地的收益成本比大大提高,而教育部“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农民工的影响”课题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外来工月平均工资为1677.8元,比2008年增加70多元,但月平均
开支却增加了80多元,实际收入相对下降,内地与沿海收益成本比的一增一减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去沿海就业,许多农民工在内地一年下来的积攒甚至超出了在沿海打工的积攒,加之国家的扶持“三农”政策,沿海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在经济上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所以出现招工困难的现象。
2.制度政策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长期以来,在外务工的农民较之于城镇职工一直遭受着很多不公的待遇,这在心里上给了外出务工农民很大的创伤,也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积极性,各种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户籍制度是农村劳动力面临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公待遇的制度基础。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户籍制度,逐步减少由户籍带来的待遇差距,但它仍然是阻碍农村劳动力由“候鸟式”转移向迁途式转移转变的一大因素,使农村劳动力不能形成及时、稳定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供给在特定时期相对于企业用工需求具有延迟性,导致民工荒现象。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得不到任何保障待遇,一旦失业便流落街头,使外出务工的风险性增高;农民工在企业的劳动所得得不到保障,企业拖欠民工工资、随意加班加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极大的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热情。
3.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独具特点
伴随着80后和90后农民工成为农村劳动力中的主力军,新一代农村劳动力相比与以前的农村劳动力有着它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新一代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较之老一辈的劳动力要高,思想也更开阔一些,他们对自己的预期收益也更高;
二、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带来的是就业观念上的改变,他们更希望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一点的工作,不愿意从事脏活、重活、累活,以前那种物美价廉的劳动力已经大大减少,这种特定工作的劳动力供给减少也成为民工荒的一部分。
4.农村劳动力缺乏企业所需的劳动技能
在历年的民工荒中,总会出现很多企业招不到好钳工、好车工、好焊工,更招不到好的数控技工的情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技工荒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很多是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这种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具备企业所需的劳动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技工荒现象也构成民工荒的一部分。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结论及对策
(一)结论
1.目前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剩余劳动力,20年内劳动力资源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那种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马上面临全面的人口短缺是没有根据的。只要劳动力价格合理,跟上CPI增长的步伐,我们仍然可以在不减少农业边际产出的同时,为工业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2.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并不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标志。现在的局面是“民工荒”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并存。
3.尽管我国GDP连续20多年基本保持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而我国的工资增长速度却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劳动者工资在GDP中的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低工资”现象及农民工被排斥在社会保障福利体制之外的事实是“民工荒”的真正原因。以城镇(非技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的上升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标志的论断要慎重。它将直接影响到就业政策和消费,更影响到中国
未来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对策
1.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政府应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将会变得越稀缺,劳动力价格相应会有所上升,政府应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和不同的就业政策。
2.重视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要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改变原有的低成本、高投入、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战略,转向集约型的发展战略。但目前在中国存在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条件下,应继续重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单纯选择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意味着失业人口的增加,最终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反过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应实施地区差别化政策。我国的东中西部发展程度不一样,“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存在着时差,东部到来早,中西部到来晚。由此形成东部与中西部要素禀赋的差异,产业也应形成级差梯度:东部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加工业为主,中西部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为促使级差梯度的形成,应加大实行地区差别化政策力度。在贸易加工、出口退税以及其他产业政策方面,给予中西部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延长“人口红利”。
4.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是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到打工的城市,而用脚投票的一种理性选择。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政策,给予农民工完全的国民待遇,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障体制。应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城市调整户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政策,把农民工纳入到这些公共服务中去,逐步把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当地的市民,实现农民工的真正转移。
【参考文献】
1.《当拐点来临的时候》,朱隽,人民日报,2014年5月18日,第010版
2.《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朱剑红,人民日报2014年5月13日,第002版
3.《农业劳动力流出最优点"农民荒与粮食安全》,韩占兵,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3卷)
4.《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瓶颈及对策》,高田田,《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4月号下(总第487期)
5.《民工荒及农村劳动力过剩并存现象的分析及对策》,蒋太才、江朝梁,《商场现代化》2010年12月(上旬刊)总第631期
6.《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经济,2011.06
7.《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贾先文、黄正泉、黄蔡芬,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1期,第26卷(总第197期)
第二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人多地少,庞大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耕地资源是中国过去和未来发展最严重的制约条件之一。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加快了农业内部的结构的调整,也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增强了农村综合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加快转移为农村的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建设新农村最大的制约是人才的制约。农民外出就业不仅挣了钱,还受到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与洗礼,开阔了视野,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激发了创新的活力和创业的欲望,他们中的不少人回归故里或投资农业或创办企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富余劳动力;结构失衡;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一定时期出现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下岗失业情况严重,而部分地区又出现的“用工难”的现象更加使社会各界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劳动力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区域性市场为主。劳动力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应是全国统一的市场。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在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原始手工业、传统的大机器和现代技术产业并存,劳动力的素质相差悬殊,职业偏见的存在,再加上地区分割等,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流动,大多数只能在区域内运转,只有少数高科技人才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从而形成的主要是区域性市场。二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范围是广泛的,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加上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富裕人员,因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三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的,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着社会劳动力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流动;劳动报酬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和竞争的影响,劳动力在供求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就业。劳动力的市场配置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劳动者由于原有的劳动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解决就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之道。
我国近年来城镇化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农民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土地资源的大量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减少,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中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从农村向中小城镇转移的人口越来越多,虽然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一部分青、中年人外出务工,但在一些中小乡镇中根本不难看到“闲置”劳动力的存在。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阻碍。
1、制度障碍。
首先,我国所建立的劳务输出机制还不完整。据了解,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特别是把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农民的就业往往被忽视。其次,农民工务工缺失正规的劳动合同,其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的缺失会让他们在就业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局势。
2、农村劳动力自身产生的障碍。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文化层次低,基本技能缺乏,严重制约了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机会。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使其在转移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即只能干脏、苦、累、出力型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既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失衡的矛盾,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大、效率低下,同时,可以选择的转移和安置的空间相对狭小。
3、其他障碍。
例如:一些社会因素。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城市人口的流入速度以及规模都远远的超过了自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特有的优越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还有一些障碍,比如政策政策制定上的缺陷等等。
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1、城乡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的统筹。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规范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路子。第二,健全农民工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工业化加速期的城乡劳动力统筹命题,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问题。第三,一方面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城乡劳动力统筹问题同经济增长命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工业化越深入,技术及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相对越强劲,产业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度相对越高,而劳动密集度相对会下降,因而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创造的就业机会会相对减少。所以除了以一定的增长速度支撑城乡就业的统筹外,必须注重发展性措施,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对城乡劳动力统筹的意义。
2、抓好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消化工作。
通过农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加速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内部直接或间接地扩大就业安置空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有效转移。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含量,使农业向着纵深发展。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联户甚至联社联村进行集约经营,连片建造日光暖棚,延长耕作时间,联户开展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增加农业内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大农业内部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在粮食供求平衡的同时,把着眼点放到扩大畜牧业、林果业、蔬菜业、药材业的发展上,形成新型的经济结构,并使其最终成为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彻底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3、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首先,完善乡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提高乡镇企业家素质和大力引进技术、人才,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乡镇企业良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就业环境,缓解农村偏远地区劳动力资源过度转移所带来的危机,直到最后消除它。第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及第三产业的生产力水平,扩大规模以促进吸纳劳动力水平。第三产业是个新兴产业,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它将是个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产业,同时也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主要就业的方向。第三,加快试点小城镇的建设步伐,高起点规划小城镇,搞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相结合,通过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育要素市场,来逐步冲破乡镇企业的社区封闭性,为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创造条件。
第三篇: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是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前提和先决,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其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据2010年9月对全县10个乡镇20个村40个组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柞水县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减弱等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10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3.79万人,突出表现在:
1、省外实现劳动力转移比例明显提升。目前,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在省外就业的人数占17.8%,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
2、青壮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在21-40岁的达76.1%,16-20岁的比重为17.4%,41岁以上的比重为
6.5%。
3、建筑煤矿业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建筑煤矿业占转移人数的89.1%,住宿、餐饮业占4.4%,交通运输、仓储业2.2%,批零贸易业4.3%。
4、八成以上转移劳动力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7%,高中文化
程度的占33.4%,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7.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随着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当前制约柞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供大于求。调查显示,目前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拥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只有10%左右的受过专业培训,这样的文化素质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就业需求,面对就业压力,他们显然缺乏竞争力,就导致出现了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目前,柞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3.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0.8%。
2、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一直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转变,劳动就业技术成本增加,加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水平欠佳、经济效益不景气等因素,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影响,当前依靠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度进一步加大。
3、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造就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加之柞水县城镇化水平总体还不高,使得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
4、劳动力市场的制约。目前,柞水县拥有赴疆拾棉农民工等一批劳动力转移品牌渠道,但是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农村劳动力流动大都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却很少。据调查,2009年,农民自发外出打工的占81.9%,有组织的转移仅占18.1%。这表明,柞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大部分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系统战略工程,实施好这项工程,有赖于城乡互动、紧密配合,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是难易现实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拉动力。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的监测与调度,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出现的影响生产和经营的不确定因素,维持好建筑煤矿、运输、餐饮等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凤凰古镇等景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城郊乡村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项目建设,延长更多游客在柞逗留的时间,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促进郊区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拓宽服务渠道,增加就业容量。
2、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职业农民向工商业者的转变,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加快县城扩容提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扩城兴园强龙头,打造经济核心区”的思路,全县上下要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加快更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创设更多就业岗位,打造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地。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高起点规划小城镇,搞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促进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小城镇快速发展。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具有特色区域的功能专业化的小城镇,带动更多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向到小城镇就业的“离土离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3、强化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一是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依法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依托劳动就业、农业、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承担社会就业培训主要任务;二是建立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职
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为培养出富有特点、符合岗位条件的技术人员提供保障;三是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求职务工人员拥有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和上岗证书,让更多受到培训的求职务工人员参与到就业行业中,扩大就业提高劳务收益;四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外派劳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严格培训,规范外派劳务人员行为,提升劳务素质,以一只品行规范、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外出务工人员队伍,树立起柞水的良好形象,稳占已经取得的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拓新的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4、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一是培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媒介,建立起信息交流平台;建议成立“柞水县农村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并明确一名县政府领导分管,保障劳动力转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尽快制定出台《柞水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平衡供求数量,保障劳务质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广播电台、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造成的损失。
(柞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宸熙 井绍君 陈小文)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 录
一、提纲„„„„„„„„„„„„„„„„„„„„„„„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
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
四、参考文献 „„„„„„„„„„„„„„„„„„„„16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现状问题 对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7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3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3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2002年提高1.79%。200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2002~2007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
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7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2007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亿元(至2007年底偿付比例为98.4%)。2007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
只有当中、西部地区有自己强大的产业聚集,实现东、中、西部产业趋同,地区差距才可能缩小。[4]因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足够发展后,会向下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因此,做好产业承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区域内转移,这既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加速本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转移除受比较优势的因素影响外,制度、市场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地区虽有比较优势,但是制度成本高,市场发育滞后,产业转移也会受阻。
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便捷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比不上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
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
1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为它们提供小额贷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逐步形成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推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采取国家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首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消除就业歧视,使农民享受市民待遇,打破城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身份、户籍、3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普通劳动者培训,使财政政策真正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同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起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以提高农村进城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516-
第五篇: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经管站 作者: 汪燕春、张思琴
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其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据2010年9月对全县10个乡镇20个村40个组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减弱等问题仍然突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10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3.79万人,突出表现在:
1、省外就业比重明显提升。目前,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在省外就业的人数占17.8%,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
2、青壮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在21-40岁的达76.1%,16-20岁的比重为17.4%,41岁以上的比重为6.5%。
3、建筑煤矿业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建筑煤矿业占转移人数的89.1%,住宿、餐饮业占4.4%,交通运输、仓储业2.2%,批零贸易业4.3%。
4、八成以上转移劳动力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3.4%,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7.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随着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当前制约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供大于求。调查显示,目前外出农村劳动力中,虽然大部分拥有初中及初中以上,但只有10%左右的受过专业培训,这样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就业需求,面对就业的压力,他们显然缺乏竞争力,导致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目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3.1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0.8%。
2、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一直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的发展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劳动就业技术成本增加,加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水平欠佳、经济效益不景气,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影响,当前依靠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度进一步加大。
3、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造就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加之我县城镇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分别低于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资兴市等五个县市区,使得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
4、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农村劳动力流动大都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却很少。据调查,2009年,农民自发外出打工的占81.9%,有组织的转移仅占18.1%。这表明,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大部分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实施好这项工程,有赖于城乡互动,紧密配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1、加快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不现实。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消化农村劳动力。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拉动力。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的监测与调度,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出现的影响生产和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建筑煤矿、运输、餐饮、涉游服务等支柱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凤凰古镇等景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城郊乡村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项目建设,促进郊区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
2、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可以推动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快职业农民变工商业者进程。一是加快县城扩容提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扩城兴园强龙头,打造经济核心区”的思路,全县上下要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集聚地。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高起点规划小城镇,搞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优先发展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转向“离土离乡”为主,转移到小城镇就业。
3、强化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一是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依法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依托有关职能部门如劳动就业、农业、教育等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形成社会就业培训体系的骨干。二是形成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以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为特点、以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三是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求职务工人员有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及上岗证以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收益。四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严格培训.确保我县外派劳务人员的素质过硬,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稳占已经取得的国际市场开拓新的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4、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一是培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就业岗位的媒介。建议成立“柞水县农村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并明确一名县政府领导分管。尽快制定出台《柞水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调节数量供求,带动质量提高,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