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9: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篇: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郭振,王钰娜

1(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8)

[摘 要] 县域的小城镇(县域和中心镇)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的地理单元。基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以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推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依托县域来发展农村工业、农村现代服务业并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现代农业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ountry Area Economy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GUO Zhen, WANG Yuna

(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Heilongjiang150028,China)

Abstract:The small-town of country area(country area and the central town)is the tie to connect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workers and peasants, and also the most basic geographic unit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It is a realistic choice that developing rural industry and rural modern service , modern agriculture for boosting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hich based on the objective of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lso the major line of coun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ountry economies.Keywords:Integration of country and rural areas;Country area economy;Industrial structure;Modern agriculture

一、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就是一个以非农产业发展及其向城镇聚集为基础,以符合实际的城镇发展为依托,以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为导向而实现的农村和城镇的融合、城乡资源互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既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资金、信息、产业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不断地发展;同时,也包括城镇反哺农村,城镇产业对农业的带动力增强,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逐渐融入农村,农民的市民化和观念的现代化,这说明农村城镇化的内核就是城乡资源、要素和生产方式的融合过程。

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农村要素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聚集。这里讲非农产业是城乡非农产业,既包括城镇非农产业,又包括农村与农业相关联的加工业和各类服务业,当然非农产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发展。因此,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二是城镇反哺农村,城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也包括城镇生产要素向农村输入。随着城镇化经济规模的扩大,城镇经济实力的增强,城镇反哺农村是城镇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城镇的产业、技术、管理的经验、生活方式不断地向农村输入,促进农村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民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真正实现现代化转型。1 [作者简介] 郭振(1954-),男,湖北浠水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钰娜(1984-),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硕士。

三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农村城镇化既包括城乡经济产业的融合,也包括城乡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城乡一体化,即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通过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二)形成小城镇战略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中国的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即将“镇”纳入其中,故称“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一方面,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镇,只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它相应的提出了体制转型的要求,为了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为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上的支持,而且所选择的产业必须与需要转移的农民素质相适应。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聚,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农村生活方式城镇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文化素质等等与城市文明接近,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三)县域是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地理单元

中国从新世纪以来,实行的是以城市群带动城市化的战略,即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主的急速城市化,但也导致了中心城市人口膨胀过快,交通堵塞,就业密度大,就业竞争激烈,农民工难以真正成为市民等“城市病”,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大城市发展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对广大农村而言,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由于大量素质较高的青壮年从农村转移出来,这种人才流出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另外,也导致城乡资源再分配的严重失衡,全国GDP的70%、税收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8%及高等教育与科研力量的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向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进一步集中。加快城市群推进,并不意味着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单项突进,而应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整体演进,是要在提升我国城市积聚辐射功能基础上,有效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多改革不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就无法推进。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重点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已难以产生效用。相比而言,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则起到以城带乡之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10年1号文件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放在了工作突出位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今后要重点发展的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提出了通过城镇化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县域的小城镇(县域和中心镇)是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的地理单元,抓住小城镇这个关节点,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城镇化进程中制度创新的关键环节。要解决我国县域城镇化载体不发达、产业体系不完善、财政制度不健全、金融体制不配套、建设人才缺乏集聚机制等问题,必然要求深化农村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制度障碍,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内生变量。

发展县域经济要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县城和农村配置,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域和中心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到小城镇,必将掀起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创业的高潮,也将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县域经济中创业。县域经济是以民营经济为主题,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使县域经济真正成为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在县域内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良性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安排,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与发展循环经济。

(四)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已逐步由农业、工业的二元结构变成农业、农村工业、城市工业的三元结构。社会结构也逐步由农村、城市的二元结构变成农村、城镇、城市三元结构。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中运行,致使城乡工业表现出高度的同构现象,城乡工业结构趋同。一方面使工业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生产上的简单重复,引起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加剧了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使工业品市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在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城乡双重工业体系的局限性在我国一部分地区就更加凸现出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城乡工业良性互动和城乡工业一体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剧。

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没有小城镇的高度发展,极度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作为支撑,非农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弱化农业。在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客观上成为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核心国际竞争力的局势下,最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的就是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建设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大、技术含量高、低碳生态化、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县域工业体系。随之,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促进金融、中介咨询、信息网络服务、商贸、物流等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因此,县域经济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将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全国百强县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启示

(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率的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GDP结构与就业结构以及城镇化率都得到改善和提升(如表1)。但是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趋势与城镇化率的提高不同步,增长比例仍然不高。而英国在1801年至1901年的100年间里,就业结构比重由初始的36:30:35,成功转变为9:46:45。

表1 中国的三次产业GDP结构、就业结构及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百强全国县的区域分布与实力比较

2009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名单揭晓。根据报告全国百强县(市)分布在18个省(市、区),其中江苏省27个,浙江省26个,山东省26个,此三省所占比例最大,其中江苏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数比例大,该省参加评价的58个县(市)中有26个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差异大,该省县域经济单位91个,远远多于浙江省58个和江苏省52个。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

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正在改变全国百强县的格局。除了上述三省外,百强县的分布是:福建省8个,河南省8个,河北省5个,辽宁省5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江西省2个,陕西省2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四川省1个,新疆自治区1个。

(三)部分全国百强县的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江阴市在第八、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都是位居第一,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42:61.61:36.98,全年财政收入245.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01%。江阴市第二产业实力雄厚,2008年完成现阶工业总产值4466.55亿元,工业增加值942.65亿元,工业利税380亿元,其中华西村营业收入500亿元。江阴市的第一产业也不弱,农业规模化经营比例达69%;现代农业示范园、养殖基地、蔬菜基地、农业旅游等都有很强实力,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41.91亿元,只是因为工业实力太强,才显得第一产业比重偏低。

山东省龙口市在第九届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跃居第11位,居山东省第一位。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9:63.3:31.8。龙口市有大型海滨煤炭基地,有沿海大陆架的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有南部山区的黄金、花岗岩、石灰石、铅锌等矿产资源。龙口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高,建成南部山区丘陵林果业、中部平原粮菜畜牧业、北部沿海水产葡萄业的三条农业产业经济带,形成了粮食、果品、畜牧、蔬菜、水产五大支柱产业。

辽宁省的瓦房店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的排名由第八届的31位提升到第九届的27位,排名位次居东北三省之首。据统计,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2.6:54.6:30.9。瓦房店市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建设工业园区,加快了轴承、化工两大产业集群以及机床、清洁能源、风电装备、LED光电、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和链条延伸。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及壮大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四大优势产业方面,巩固全省肉鸡养殖加工第一市位置,着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县级肉鸡加工基地、环渤海最大的海珍品种苗繁畜基地、北方最大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和东北县域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提升优势产业的规模和档次。

黑龙江省肇东市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评选中入围百强,位列第89位,是黑龙江省唯一进入全国百强的市县。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南距省会哈尔滨53公里,北距油城大庆80公里,是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肇东市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6.4:39.7:33.9,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5:36.83:43.12。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粮食浑加工及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及中国玉米综合开发利用之乡,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然而,肇东市与江阴市、龙口市及瓦房店市相比较,工业实力远不及上述三个百强县。

三、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的方向

(一)县域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990~2008年,城镇化率由26.4%上升到45.7%。但是,我国城镇化率水平相对于工业化水平一直是滞后的。以2008年为例,2008年GDP结构中第一产业为11.3%,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高达40.8%,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沿海大中城市,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县域、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县域的城镇化率低,县域的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县域经济资源不断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县域工业产业集聚度差、发展水平低

县域工业的龙头、支柱企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不强。大多数县域工业企业普遍是“小、弱、差”,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不完整。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比较突出的产业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而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低碳绿色工业体系尚未形成。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和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着金融支持的断层。

(三)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如2008年,我国GDP结构第一产业为11.3%,很多农业县,第一产业比例高20%~30%,第二产业比重偏低。而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百强县,如江苏省的江阴市和山东省的龙口市,第二产业比例高达60%以上。并且,GDP结构仅仅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更多的是数量的增长。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考核和衡量产业结构是否高级化,要看是否有利于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结构,由此应提升GDP的技术含量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居住状况、政府服务水平、公平正义等。二是工业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小而全、大而全”现象普遍,县域间重复建设与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必须融入到所在的城市群或经济圈内。如日本三大经济圈的各个城市群,内部达到了产业关联高度一体化以及高货物流量,货物流量高达85.3%。据此,县域经济应该实现在经济圈内的产业一体化,找准自身定位,在经济圈内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在专业化协作中实现区域内产业一体化。

(四)县域经济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第一,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于资金短缺,基础建设薄弱,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开发能力不强、利用率低。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滞后,忽略了品牌、包装、质量、服务等非价格因素,导致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功能单

一、服务能力有限;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足,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推广服务有效结合的局面仍未形成。

第二,县域服务业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根据《2006~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析》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服务业中,交通、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约占农村服务业83%,社会服务业约占9%,而新兴服务业仅占8%,由此看出,农村中金融、旅游、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所占比重严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直接制约了县域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

第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表现为,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差距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机制未形成。

四、县域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问题不解决,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三农”问题不能就“农”说“农”。首先,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的工业科技装备和成熟的市场体系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正在搞城乡一体化试点,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把人口向场部集中,建成现代化小城镇。要真正实现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入特大城市安居乐业。目前的实现成本较高,但是农村劳动力顺利融入中小城市,构建农民进入和退出机制还是能够做到的。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县域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结果。推进农业产业化,包括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社会化服务,形成种养加、畜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形成农业对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和充分利用,包括吸引城市或外商的资本向农业深度投资,使农业走上高科技、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模化是起点,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才能有效吸纳资源要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以农民组织化为突破口,把农户与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适应面对全球性竞争的现代化的大市场局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具体措施包括,改革财政支农体制、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建立高效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支农服务体系。

(三)以工业化为核心,培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县域

县域的工业化得不到长足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也将失去了物质支撑。从全国百强县市江苏省江

阴市来看,第二产业实力雄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位居前列。壮大县域经济要客观地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要把资源开放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生产力发展创新上下功夫。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固然重要,但调动起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激情和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可以创造新材料、新能源、创新生产流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发展县域工业要看竞争优势和错位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优势,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建设工业园区,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发展精深加工,带动相关基地与服务业的发展。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走链条与集群式发展模式。主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做大做强资源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承接生产外包与服务外包,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规模效益,进而提升民营经济的份额和实力。

(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仍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的薄弱环节,这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有效升级。因此,应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创新农村投入保障体制和机制,建立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运用价格、税率、信贷利率、奖励等激励机制以及市场机制、资金融通新机制、责任和风险约束机制来促进经营者成为真正的投融资主体。其次,要发展县域经济,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和创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必须的选择,这就需要分条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分责任管理养老保险,分先后分配失业和医疗保险,分机构完善社保管理体制。再次,有序、规范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服务功能、纽带功能、保护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模式。最后,集聚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的经营者和员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重视职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智力型服务业,从而带动县域经济中服务业的迅速崛起。

(五)加强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

目前,为实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转变,从而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开创发展空间,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给予支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正确处理产业升级和规模经济的关系,并辅以必要的财政支持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加快非农产业发展的步伐。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全力支持已有成果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农业产业化纵向深发展。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有重点有层次的完善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持。有步骤地建立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的法规体系,通过加大对服务业相关法制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加强立法工作、降低利用法律成本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调整县域经济发展中各行业间的关系和矛盾。另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离不开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这就需要政府完善人才的开发与引进机制,通过培养与开发乡村人才、建立人才市场,最终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塑造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 陈文胜.国民经济转型必经从三农突破[N].光明日报, 2010.7.13.

3. 高文利.中国城镇现代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J].小城镇建设, 2005,(5).

4. 韩俊等.破解三农难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5. 张雁鸿.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8,(3).

第二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1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王海鹏

坚持以“解放思想、再创辉煌”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放宽眼界。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精神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干事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选择符合我镇实际的发展模式,因势利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依托园区建设打造我镇的工业走廊。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园区集中,围绕山神庙园区自镇区一线打造现代工业走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创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吸引力。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筑巢引凤”、“搭船渡河”、“腾笼换鸟”等

1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3、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培植、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主力军。

二、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

1、突出城镇建设规划,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不断加强镇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2、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提升人气、聚集财气,让城镇更加繁荣。

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

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延伸镇域经济发展腹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发展农业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等路子。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推进以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围绕优势产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创办、市场运作”的思路,重组、整合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合作型、加工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第三篇:XX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域经济跨发展的体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乡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和挑战的来临,旧的种植模式和生产经营管理办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一家一户的小范围耕种产品种类的单一不成规模缺乏高科技含量使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着成本高品质差的现状,一旦外国的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那将对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产生非常大的冲击,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打消他们种粮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在农村。如何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提高;如何应对加入世贸以后对我们传统农业和各行各业的冲击,如何摆脱种粮高投入低产出农民收入逐年下降的局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新,原有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明显与新的形势落伍。若想乡域经济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在必行,只有及时地调整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广泛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针对我们***乡的现状,我认为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促进发展的基础

思想观念的新旧、认识问题的深浅往往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决策是否正确,而决策水平是否现实和正确直接影响着发展思路是否恰当,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乡为例,全乡共有耕地**亩,人口**人,因为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再加之大多数农民的思想保守,停留在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水平,一直沿用着旧的种植模式。玉米、小麦、花生、白薯一年两季,春种秋收,加上土质瘠薄,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靠天吃饭,每遇干旱的年景有的庄稼颗粒无收,农民辛苦一年到头来甚至连种粮的成本都收不上来,致使全乡大多数村街的农民收入近几年没有大的增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乡**村早在1995年的时候,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一班人充分认识到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他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抓技术培训,聘请技术顾问,并多次组织群众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和统一他们的思想。通过搞大棚种植伊丽沙白瓜、香椿和京欣西瓜为主导产业的棚菜种植,通过三年的努力,1995年全村棚菜收入**万元,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观念的更新加上大胆的尝试,再加上合理的指导,实现了**村农村“富民工程”的愿望。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认识问题的能力往往停留在表面,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要在加强引导,实行典型带动上多做文章,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到产业结构调整好的外地参观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用直观的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例,用典型示范户的现身说法,从算经济帐入手,让他们真正明白和挖掘土地的巨大潜能,走出传统落后农业的瓶颈,通过解决思想更新观念投入到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面对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就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外出参观学习,以详实的数字用直观的比较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走出传统农业的瓶颈,开拓脑筋,解放思想,投入到那些技术含量高、产出多的行业中去,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成功的经验,尽快走上快速致富的道路上来。

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有效促进发展的手段之一

特色产业就是以市场为依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品,非特色产业的上档升级。通过加强引导、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等一系列手段,让具有乡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整个乡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以我乡**村为例。**村位于**乡中部,有人口 人,土地面积 亩,80%以上是沙质,种庄稼亩收入就100元左右,尤其是遇风沙天气尘土飞扬,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几年前,通过村干部多方调查研究和与专家咨询,种植了适合沙质土生长的***(林业树种)。***(林业树种)韧性强,品质好,是用做各种工具的把柄,每年的需求量在1亿根左右,市场的巨大潜力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短短十年时间,全村 亩土地全部种植了***(林业树种)。按今年的市场价格每棵普通杆卖到2.2元,武术杆卖到5元,***(林业树种)皮0.10元/斤,***(林业树种)枝条还可以用做种条,粗算每亩地的效益在600-1200元之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1200元左右,既达到了富民又带动了周边村街种植***(林业树种)的积极性,现全乡***(林业树种)面积已发展到12000亩,扶持和引导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强乡富民促进乡域经济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效果明显。

三、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是促进乡域经济发展有效的补充

入世以后我国农业产品受到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在农产品的深入加工上做文章,玉米深加工、棉花加工及其它农产品的深加工却将我乡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四、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是

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况且在畜产品的消费上尚有很大潜力,对畜产品的需求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人均消费肉、蛋、奶的水平还较低,这就为我们开拓畜牧及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养羊为例。一只普通绵羊,粗饲放养每年每只可净收入300元,如果形成一定的规模圈养,通过青贮玉米秸杆作为饲料,既可以消耗掉每年大量被浪费的秸杆,又可以降低饲养成本,起到双赢的作用,搞养殖业就应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这样既可以方便管理,又便于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农村这样的专业养殖人员还较少,这就需要通过培训或聘请部分技术人员知道,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是通过集中建养殖场大户养殖,还可以散户养殖大户集中育肥与相关部门形成一条龙服务,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化饲养,降低成本,提高品质。

五、以市场建设为依托,全面提高乡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纵观乡域经济发展的趋向,加快市场建设的步伐,把经济向纵向和横向发展有很大的潜力。规范的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市场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的增长。象**的箱包市场、**的服装市场、**的小食品市场等能够广泛地引导全国乃至国外的客商全来投资置业,加快商品的流通,多员化、多群体地促进农民农副产品的增值。就以我乡为例,现在***(林业树种)产业销售范围遍布东北三省、内蒙、唐山,武术杆还出口到了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但因为没有成规模的市场,产品的销路一直依靠到**农产品交易市场去交易,这无形当中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中间环节的增多,使部分没有经济头脑的农户减少了收入,如果在本地建立一个成规模的***(林业树种)交易市场就减少了这些麻烦,同时随着市场知名度的逐渐提高,还不以扩展到其它农副产品,乡镇增加了利税,还可以带动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经纪人,扩大销售队伍,从而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乡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有较大范围的增强。

六、以乡镇企业的改制和发展带动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壮大。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既可以安置较多的闲散劳动力,又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些旧的集体企业,因为科学技术含量降低和生产经营管理落伍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要善于审时度势,通过兼并、出卖、股份制经营等形式,灵活企业产权机制,并通过及时地培养管理者,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一定的科技含量转变集体企业的被动局面,提高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保证原有厂房、设备和闲置资金的及时运转,以求得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以***玻璃厂为例。它原为集体企业,乡政府通过改变产权把企业交给个人经营,较以前有了较大起色,生产成本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效益也就随之有了明显的变化,玻璃厂每年完成利税一百余万元,有效地缓解了财政紧张的状况,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可以有利地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上档升级,有效地规范个体企业的运作,形成一定的规模,政策上的引导,都可以极大地调动私营主的积极性,从而为乡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第四篇: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重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不是城乡产业发展一样化。它要求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渗透融合,城乡经济相互促进,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其重点一是要加速城乡工农业经济的一体化,使城乡工农业合理布局,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二是要加快城乡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一体化,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加速现代文明和先进服务业向农村扩散,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

一、城乡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1.城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十五”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三产结构趋于优化;2005年,全区GDP1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714元,地方财政收入3222万元。

2.“工业强区”成效显著,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全区坚持“工业强区”,重点发展地面工业,城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8家,完成增加值8.9亿元,实现利润7259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33.6%,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在稳定煤炭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地面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煤炭产业趋于优化。关闭地方煤矿32家,现保留独立块段矿井7家,规模均在年产6万吨以上;重组矿井8家,经过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均在15万吨以上。同时,建成大型洗配煤场5个,年洗配能力达到270万吨。化工产业迅速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市直企业下放,化工公司、环保厂等一批化工企业落户区;公司、助剂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全区化工产业不断壮大。金属冶炼产业突飞猛进。公司年产

1.2万吨金属镁冶炼项目基本完成,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启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面;电石厂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扩大容量,已经重新启动。机械电子制造产业恢复壮大。新建总投资1亿元的诺亚电子公司一期工程已于去年投产,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振动机械公司收购原通用厂后,新建通用机械公司已于去年恢复生产,当年完成产值4000万元。

3.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区委、区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畜牧养殖基地巩固发展。新引进了乡阔佬食品公司,不仅实现了畜禽加工业零的突破,而且辐射和带动了畜牧养殖基地的健康发展。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3201万元,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我区农业的一大亮点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园艺基地不断扩大。按照园艺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蜀龙花卉基地组建了两个花木营销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格局,不仅拓宽了花木销售渠道,而且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园艺生产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已发展到3.38万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林木基地持续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抓住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林,不断调优林业结构,实现林业基地的持续发展。2005年,林业产值1700余万元,是2000年600万元的近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2%,辖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培育和建设新兴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共同发展。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区GDP的11.6%。商贸流通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始起步,文化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城乡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膨胀壮大化工、金属冶炼、机械电子制造、煤炭四大产业,巩固发展畜牧、园艺、林木三大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和强大的物质基础,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二)总体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加快产业一体化步伐,到2010年,预期三产比例调整到7.4:74:18.6。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工业水平显著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3.3亿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增加值达到8.4亿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实效,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全区城乡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经济结构更加开放,更具活力。

三、城乡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和城乡布局,把城乡协调发展纳入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加快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进一步扩大高效农业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生产能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集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一)立足实际,着眼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经营农业。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强我区农业“三大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积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按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土地整理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计划在中西部丘陵山区重点开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小流域治理,修建水池、水窖、塘坝等蓄水工程;在东部粮食、经济作物基地打配机井,修建泵站,硬化渠道,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努力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0吨左右。

2.壮大畜牧养殖业。按照“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产业延长”的思路,以公司、猪场和牧业为龙头,以乡浅山区一带为蛋鸡养殖基地,以庄一带为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不断扩大生猪、蛋鸡、肉牛、山羊、柴鸡养殖规模,加快推进我区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3.加快林业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再造山川秀美城区为目标,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坚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分区突破、分类经营,突出质量效益,加快建立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支撑保护体系。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搞好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环城生态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防护、绿化、美化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加快我区向生态城市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由深山区向浅山区转移、绿化林向经济林转变的原则,积极调整林业结构,优先发展速生用材林、名优特经济林,着力培育一带的林果基地,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产品加工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林业支撑体系,重点抓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到2010年,预期投资7000余万元,新增有林地面积4.5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名优特经济林地1.8万亩,风景区风景林1000亩,森林覆盖率、通道绿化率分别达到42%、80%,林业年产值超过3300万元,建成完善的林业生态、产业和支撑保护体系。

4.扩大园艺种植业。未来五年,以为中心的花卉园区,按照“水、土、园、林、路”综合开发的要求,到2010年发展到5000亩,大型花卉营销公司由现在的2家增加到4-5家;以为中心的香椿园区,按照露地和温室生产相结合的要求,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建立温棚30座;以乡深山区为主的黄楝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0亩;以为中心的小杂果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8000亩。同时,大力发展、东西一带的无公害蔬菜种植,积极扶持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等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二)发展优势产业,膨胀经济总量,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今后五年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点,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1.着力壮大支柱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打造一批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把我区“四大产业”做大做强。机械电子制造业:以机械有限公司电子有限公司、振动机械有限公司、标准件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加快产业发展,提高装备水平,打造企业品牌,壮大经济实力。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化工产业:以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精细化工,扩大规模,减少污染,提高效益。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业:以公司和铁合金公司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增强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增效。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维恩克公司力争2008年在香港上市。煤炭产业:重点加快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煤炭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探索煤炭就地转化的新途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到2010年,该产业年产值达到15亿元。

2.积极发展其他工业。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玻璃、建材等工业,大力扶持汽车配件工业,着力培育旅游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力争以为龙头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7亿元。

3.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发展,前瞻性与现实性兼顾”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进一步扩大集中区产业规模,做到产业规模发展、企业集群发展、经济总量发展。按照集中区整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加快完善通用厂以西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尽快启动通用厂以东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招商引资平台,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以集中区内的机械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化学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入驻企业的发展,盘活现有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形成集聚效应。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外来客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10年,力争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发展到30家以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为大幅度提高我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扩大城区面积、增加城镇人口、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打好产业基础。

(三)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未来五年,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就业岗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三产比重为目的,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龙头,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向农村扩散、延伸,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1.创建优秀旅游城区。以“打造精品、提升品位、综合开发、提高效益”为总体目标,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开发“一圈三线”()为重点,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创新开发方式,加快风景区建设,尽快启动景区的开发,加强景区宣传推介力度,强化景区管理,走企业化发展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按照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医药文化、文化、山水自然文化和煤炭、瓷器文化,开发中医药、三国人物工艺品、土特产、古瓷仿制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在一带建设生态旅游农业园区;按照区域合作的原则,搞好与周边县市区旅游市场的共同开发,合作设计跨区旅游线路,共同吸引客源,塑造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促商贸,以旅游促发展。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优秀的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城区。

2.建设商贸流通中心。优化商业布局,构建整体扩展、局部集中的商业网络结构,形成以集商贸大街为核心、以社区、农村商贸为基础的商贸新格局。以集、中山为重点,鼓励现有超市、购物广场发展壮大,完成集商贸城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和居民小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发展农贸市场、中山农贸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农村延伸;积极发展旅游商业、科技文化商业。到2010年,全区大型商贸企业发展到3-5家,千人以上的农村建成小型超市,全区初步形成市场体系完整、功能齐备、网络畅通、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市北部商贸流通中心。

3.加快物流运输业发展。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构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通畅的现代化运输网络,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建设集社会汽车站和火车北站两个货运站场;整合现有个体营运资源,组建3-5家规模较大的物流输送车队,提高营运效

益;积极引进省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在我区设置站点,沟通与区外市场的联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物流运输业。

4.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升网络和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强与网通、电信等信息服务企业的沟通与协调,规划实施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到2010年,力争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的拥有量和普及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全区城乡信息产业一体化的目标。

5.改造提升其他服务业。建立区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综合信息中心,完善涉农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评估、信贷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社区和农村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内容,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和家政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积极创建星级饭店,发展城乡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城乡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四)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

按照“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传统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改造力度,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安全生产、高效生产,坚决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逐步完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体系。以高新技术应用为动力,达到发展经济时资源充分利用、效益显著提高、污染明显减少的目的,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三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以维恩克公司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立“镁冶炼—余热发电、废渣生产建材”的循环模式;农业以中原生态化肥厂为试点企业,建立“畜牧养殖加工—粪便及下脚料—有机肥—无公害绿色蔬菜水果”产业循环链;农村以“一池三改”工程为切入点,建立“秸秆加工饲草—食草牲畜养殖—粪便制备沼气—废渣肥田”畜牧业循环链,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农村沼气用户达到20%,卫生厕所达到70%,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达到循环经济初具规模、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的发展目标。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

实践证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程度决定着工作力度和发展速度。实施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必须在全社会营造上下协同、目标一致的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思想观念上率先实现跨越。一是强化“第一要务”意识,坚持发展不动摇,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强化锐意进取意识,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断自我加压,奋力赶超争先。三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勇于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陈规旧律,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用改革和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健全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继续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提高企业诚信度。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进入经济领域的壁垒。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社会化进程,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城乡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学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利用1-3年的时间,将工业中专发展成一所可容纳学生1500人的名校,创建一所职业培训学校,2007年以后,全区企业职工、进城务工农民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40人,高技能人才超过800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超过3300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服务经济,以人为本,加快创新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an innovation system),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坚持引进与研发相结合,在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提高自我开发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增加科技经费预算,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创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15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业技术和产品,建成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五)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营造工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依托自然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开放兴工,引资开发,借力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工业,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坚持项目支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内资、外资一起上,大中小项目齐发展,以项目为载体,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实施一批工业项目,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总量。通过实施一批交通、城建、环保生态项目,从根本上缓解交通制约,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态条件,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加力。作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驻地、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职责。为此,自年起,我们实施了管理重心下移,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分局,加强对乡镇的镇容、环境、规划、绿化、市政设施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乡镇城管执法分局***处,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我县积极探索环卫工作新思路,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级环卫体系,并把****作为全市实施这一体系的试点乡镇,着力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也十分重视环卫工作,相继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投入,配备环卫保洁队伍,购置、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农村,我县把农村环境卫生

整治作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生活垃圾处理列入乡镇重点工作。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针对各乡镇的实际,重点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小城镇环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投资 万元治理了乡镇驻地、社区、村庄的环境卫生,购置了 辆保洁三轮车,修建了 处全封闭垃圾收集池,在 个行政村按照标准安排了保洁员。乡镇驻地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开始运行,1

增强了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不断加强小城镇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约束机制,确保有监管。实行环卫保洁日常监管制度,由乡镇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划区分片监管全乡镇环卫保洁工作,及时落实巡查监管记录和通报制度,确保巡查密度全覆盖,全天候保洁无缝隙。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物业化运作机制,确保有人干。成立乡镇环卫保洁所、管理区保洁站、村保洁队三级保洁网络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有经费。实行“县里投一点、镇里出一点、包扶单位担一点、相关企业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五是积极推动乡镇环卫工作向科学化、机械化、无害化发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厂,购置先进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乡镇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生产环境。

总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卫服务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今后,我们会借这次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的契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下载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

    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兴塔中学陈芝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命题......

    城乡一体化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589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我国的快速城镇化道路,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

    城乡一体化

    摘要:本文首先探究了城乡一体化概念以及城乡一体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其次,用社会结构理论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乡一体化

    “十一五”期间城乡教育一体化迈出重要步伐(一)重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多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和有力措施,促进农村地......

    城乡一体化

    户籍改革的关键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刘文海 户籍管理是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当前,社会各方面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客......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