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节水农业中的高新技术重点研究领域

时间:2019-05-12 19:0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1世纪节水农业中的高新技术重点研究领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1世纪节水农业中的高新技术重点研究领域》。

第一篇:21世纪节水农业中的高新技术重点研究领域

21世纪节水农业中的高新技术重点研究领域

吴景社等

水利部、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无数事实证明,高新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推动力。在农业上犹为如此,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70 m3(约为我国人均水平的1/6)的以色列,正是依靠其先进的滴灌、喷灌及其他农业节水技术,使其由建国初期的粗放农业转变为精准农业,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由1949年的1.6 kg/m2增长到90年代初期的2.32 kg/m2,单位用水所创外汇同期也由每立方米0.04美元上升到0.42美元。又如美国一些农场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灌水施肥机上安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可以在作业中准确记录每一单位面积上有关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精确地指导各种耕作,全面提高大面积土地的水分利用率和产出水平。21世纪将是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无疑将产生更为难以预料的影响。我国到下世纪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多重压力,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高新技术。水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而灌溉用水又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高新技术,才能使我国农业肩负起保障16亿人口粮食安全的重任。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1 分子生物节水技术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极为活跃,各种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成效显著。在种植业领域,通过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已开发出一批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不少生物技术产品已在大田中推广应用。与节水农业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涉及抗旱的生物机制、生物代谢、信号传导、基因定位及遗传资源的筛选鉴定、基因分离,培育抗旱高产品种。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已绘制出玉米抗旱基因的遗传图谱,并克隆了重要基因。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合理利用劣质水资源进行灌溉的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利用基因工程培育耐盐作物品种已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过去的研究集中于试图通过降低植物蒸腾或将C3植物变成C4或CAM植物,以提高水分利用率,但都未能达到预期结果。目前的研究则集中于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即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在弄清抗旱、耐盐分子机制和基因功能的基础上,将重要的基因转入植物体,使之获得某个或某些自身不具备的遗传特性或生化途径。

尽管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可以把某些抗旱耐盐基因移植到人们需要的植物上并获得令人振奋的结果,但这些基因的准确定位及其表达、调控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2 信息节水技术

以因特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将农业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美国政府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农业领域迅速普及。许多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和农场都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据伊利诺斯州统计,已有67%的农户使用了计算机,其中27%使用了网络技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再过10~20年,农民计算机及网络用户将占一定比例,信息技术在节水高效农业的推广、技术培训中必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1.3 精细农业节水技术

精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或Precision Farming)是基于3S等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其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80年代初期。近年来随着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的民用化,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的广泛实

践。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及激光平地技术等发展精细农业是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美国已有15%的农户使用了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农业机械,包括基础数据的采集、如何将作物的生长状况(如水分亏缺程度、生育阶段)数字化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5年内,精细农业一定会在我国得到应用并在节水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运用计算机进行灌溉监控管理在发达国家已逐渐得到普及。据中国赴美考察组考察报告(胡毓骐等1991),所考察的四个灌区均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安装在野外的电子仪器,将受控制的100多处建筑物处的水位、闸门位置及开启度和其他信息,通过微波中继站传送到联合市长中心的计算机终端,在那里对每个闸门计算流量,把数据自动转换成模拟信号,再由计算机解释。配水员可根据需水要求在中心室即可操纵闸门和机泵的启闭,其运行情况及结果均显示在屏幕上,并由打印机随时随地可按指令打印,作为永久记录。

此外利用激光平地技术采用水平畦田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使用激光平地技术每个台班可挖、填2 500~5 000 m3土方量,平整土地5~10 hm2,其精度按美国土地保持局要求的标准为80%的畦田平均高差在±1.5 cm以内。在美国,实际上经激光平地后平均误差在±1.5 cm以内的畦田面积比例达86%,比人工提高精度10~50倍。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的W.R沃克教授基于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推广此项技术取得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即向发展中国家推广激光平地技术将使地面灌溉的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我国在“九五”期间,已有科研单位引进了激光平地机械并开展了有关试验。

1.4 化学节水技术

迄今世界上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用化学方法对作物生长和用水进行调控大概已有百余年的历史。7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现,风化煤中提取的黄腐酸(FA)是一种理想的抗旱材料。河南省科学院化学所等单位协作首先研制成功了抗旱剂1 号(FA)。目前,据有关文献报导已有单位开发出以黄腐酸为主要原料,同时配以植物需要的20多种大、微量元素,16种氨基酸及适量稀土元素的新一代抗旱剂――FA旱地龙。试验证明,FA旱地龙具有抗旱和生长营养的双重功能,具有缩小气孔开度,减少水分蒸腾的作用,能提高多种酶的活性和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同时它还是农药增施缓释剂,能络合金属元素,提高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和运转能力,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FA旱地龙有喷施、拌种和浸种、蘸根、随水浇灌、复配农药等方式,已在全国28个省区推广66.7多万hm2(1 000多万亩)。施用FA旱地龙可使粮食作物增产10%~15%,节水20%~30%,投入产出比为1∶15以上;经济作物增产15%~40%,投入产出比在1∶20以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制以用于不同作物和适用于不同施用方式的制剂。

1.5 高分子材料节水技术

目前国外用于农田管道输水的高分子材料管材主要有硬聚氯乙烯管(最大口径可达800 mm)、聚乙烯管(最大口径可达3 000 mm)和玻璃钢复合管(最大口径可达3 000 mm)等三种。管材、管件生产有统一的标准,相应的管网规划设计、配套建筑物结构型式、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也都有成熟的经验。近20多年来,塑膜、复合土工膜料以及各种塑料管材,在美国、西德等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输配水工程,配合机械施工,速度快,费用低。近几年意大利又开发出一种橡塑质胶粘布,用于修补裂缝,非常简便。日本对废弃高分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再生利用也非常重视。我国在“八五”期间,轻工业部为积极支持节水灌溉的发展,组织过有关单位研制出了直径为300~600 mm的PVC、PE塑料管材,并进行了试点应用,但这种管材的生产工艺仍为挤出方式,无法生产再大的口径。而利用其它方式生产的大口径管材(如卷绕管)目前主要用在城市排污水方面,不能满足管灌输水要求,且生产工艺和设备有待改进;同时,管材、配套建筑物、施工管理等方面还处于低级水平,难以形成整体技术。

同时国内外还正在普遍将高分子材料应用在渠道防渗中,尤其是在高分子膜料的应用上已取得了不少实用的研究成果。如宽幅高分子膜料的规模化生产、齐全的规格品种都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但薄膜易刺破和冻胀地区冻融破坏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因此,各国都正在不断研

究开发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高分子合成新材料,如在德国、美国开始研究应用一种新型复合土工合成防渗材料GCLS(Geosy thetic Clay Liners),是一种利用膨润土的遇水膨胀性防渗、利用土工织物来承载和护面的结构,防渗性能强、抗刺穿。我国1965年开始将塑膜用于渠道防渗,一些早期采用塑膜防渗的工程,经过30年左右运用,仍保持完好,显示了塑膜防渗性能好、质轻、柔性大、抗拉伸能力强、造价低、有足够的使用寿命等特点。针对其抗穿刺性能差、与土的摩擦系数小、易老化等缺点,通过不断改进材料性能,逐步在渠道防渗工程中广泛应用。近几年来又生产出宽幅高密度、线性低密度以及高充填合金聚乙烯膜,其抗拉强度、伸长率和抗撕裂强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还开发出了与之配套的多种粘合剂和焊接工艺。近几年还开发出复合土工膜,具有法向防渗和平面导水的综合功能。强度和抗老化性能均有提高。随着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新型防渗膜料也有了很快的发展。渠道防渗膜料的多样化和复合式衬砌结构形式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并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和经济效益。

我国用于混凝土变形缝止水的橡塑质胶泥已采用冷施工工艺,橡塑质止水带也开始大面积使用。试用高分子材料取代混凝土预制构件接缝的传统材料(水泥砂聚),已初步成功,显示了较大的优越性。我国生产的大型螺旋加筋塑料管,直径可达2.8 m,能承受较高的内外压力。各种高分子胶粘剂亦可基本满足工程的需要。

总之,高分子材料在渠道防渗和大型灌溉管道上的应用,国外有的,国内基本都有。主要是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工艺技术、售后服务和“傻瓜”产品等方面,与先进国家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目前采用的渠道防渗防冻技术主要是保温整体刚性防渗防冻胀措施,适应性较差、易损坏或成本高阻碍大批生产。刚柔结构具有适应冻融变形、胀而不裂和防渗、减轻冻胀的特性,能同时有效解决渗漏和冻胀的问题,应用高分子材料研制技术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合理的刚柔混合结构或纯柔性结构作为渠道的护砌结构是我国科技人员正在努力研究的方向。21世纪节水农业中高新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

根据国家科委组织制定的《中国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的关键技术(2116)初步方案》,“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设备开发与产业化”入选关键技术项目库,被列为第9号。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编制工作,笔者参加了由中科院负责组织调研的“农业基础性研究与高新技术专题”的调研工作。试以这些工作成果为基础,就21世纪节水农业高新技术提出如下应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及关键技术。

2.1 分子生物节水技术

针对脯氨酸、甜菜碱及Polyos(lnositol,Ononitol,Sorbitol)等小分子化合物可作为渗透调节剂,研究将这些化合物合成途中涉及到的重要基因转移到敏感作物中,以提高其抗旱耐盐能力的方法;开展与渗透调节有关蛋白的研究,推动抗旱耐盐基因工程育种;不同作物中与抗旱耐盐有关的基因也可以通过RELP和RAPD技术定位于染色体上,然后通过染色体步行法克隆基因。其研究成功与否取决于RELP图谱上分子标记密度的提高和YAC文库的构建。因此需要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开展对旱生及盐生植物根部水分通道蛋白的研究。该研究可以运用反义DNA的方法对水分进行控制。

2.2 精细农业节水技术

各种精细地面灌溉技术要素优化组合软件的开发,环境胁迫下遥感机理和遥感标志研究;遥感和GIS的集成对作物胁迫作用的诊断理论研究;作物生长环境和收获产量实际分布的空间差异机理和环境胁迫作用与产量形成的遥感定量关系,信息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开发等内容的研究。智能型田间监控设备及田间灌水设备的研制。包括单一控制水量功能和集水量控制、土壤墒情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测控设备。不同材质且适用性强的田间灌水多孔闸管的研制。智能型喷灌系统的研制。包括智能型半固定给水栓上阀体的开发研制,节能异型喷头及可调参数

多功能喷头的开发,喷灌多目标利用理论研究及成套设备的研制等,节能耗、以提高能量转化率和喷灌设备利用率。

2.3 信息节水技术

3S技术在农业高效用水的应用基础研究。可操作的土地、作物信息采集技术及水土资源评估技术的研究。精细农业中的区域适时适量灌溉预报技术研究。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

2.4 化学节水技术

土壤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和肥力影响机制的研究;研制能够用于不同作物和适用于不同施用方式的制剂;抑制蒸腾剂、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的产业化。

2.5 高分子材料在大型管道及大型渠道上的应用

新型防渗材料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及技术的研究;柔性防渗护坡结构研究,包括防老化保护层结构、对基层防渗膜的保护性能及适应变形的能力;刚柔防渗护坡结构研究,包括混凝土薄板的连锁结构和混凝土板的浇注工艺及其适应变形的能力、整体防渗性能、填缝材料的性能。产业化前景

21世纪的我国农业只有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胜任养活16亿人口的重任。目前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中的部分市、县已率先开始实现这一转变,其现代农业所具有的许多特征也日益显现出来。这些地方乡镇企业发达,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大量粮田逐渐开始集中到少数种田能手的手中,适度规模经营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灌溉与翻耕、播种、收割一样,从手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二高一优”农业、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强调产品品种、内在质量、外观、上市时间等等,对灌溉提出了精细的要求,即灌水位置、灌水时间、灌水数量、灌水成分(作物生长所需各种微量元素及营养)以及空气湿度等都要按科学要求严格控制、自动化管理。要以实现和满足这些要求为目标,优先开展和进行农业高效用水领域的关键领域与关键技术研究。届时用新一代喷灌、滴灌以及其它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将大大加快实现农田灌溉现代化,水利现代化的进程,无疑是在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下,解决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问题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已为这些研究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正在实施的300个节水灌溉示范县建设、已经开展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和“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将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可以预言,开展上述领域或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基金项目:*为水利部农水司资助项目“九十年代末我国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评估”和《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基础性研究与高新技术专题调研报告”的部分内容

第二篇:农业节水新技术

农业节水新技术

为何选修这门课程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农业与我息息相关,从小看着父亲利用普通漫灌的方法浇田种庄稼,既辛苦而且效果不好,这种方法浇过的地容易结块,况且随着人口逐渐增多,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工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更加急切,所以如何节水并促使粮食增产成了重点,所以作为当今一名大学生更应该关注此方面的信息,了解国情,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努力学好这门信息。

1.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从理论上讲是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但在实际中由于组成植株的水分只占总需水量中很微小的一部分(一般小于1%),而且这一小部分的影响因素较复杂,难以准确计算,故人们均将此部分忽略不计。即认为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即水利行业规范称为“蒸发蒸腾量”。而气象学、水文学和地理学称为“蒸散量”和“农田总蒸发量”,国内也有人称为“蒸发量”。3.灌溉制度

概念: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常以m3 /亩或mm表示,它是灌区规划及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

方法

⑴ 总结群众丰富灌水经验

多年来进行灌水的实践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这些年份的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根据调查资料,可以分析确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⑵ 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

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实验站,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实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时,必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能一概照搬。

⑶ 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作物灌溉制度

这种方法是根据水稻淹灌水层和旱作物计划湿润层内水量平衡的原理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在实践中一定要参考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和田间试验资料,即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才比较完善。

4.灌水量

灌溉用水量是指某一灌溉面积上需要从水源提供的水量,其大小及其在多年和年内的变化情况,与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灌溉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土壤、水文地质、气象条件以及渠系输水和田间灌水的水量损失等因素有关。

确定灌水量的意义:农业用水是大户,占水资源的60%—70%,因此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灌溉面积扩大、工业引水等都涉及到灌溉用水量问题。

影响因素:灌溉面积、作物种植情况、土壤、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等;作用:直接影响着灌溉工程的规模,影响该地区总的水量平衡。

5.灌水率的概念及公式

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要的灌溉净流量,是确定灌区渠首的引(抽

水)水流量和渠道设计流量的重要参数,计算如下

qi,kaimi,k

864Ti,k

6.节水灌溉

英文名称water saving

定义: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用水损失,以较少的灌溉水量满足作

物正常生长要求的灌溉。

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灌溉管理制度。归纳起

来,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型式主要有以下11类。

1. 渠道防渗2.管道输水3.喷灌4.微喷5.滴灌6.膜上灌、膜下灌7.控

制灌溉8.坐水种9.平整土地、改造沟畦10.科学灌溉与节水管理11.农业节水措施

8.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措施 :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节水灌溉农艺措

施、节水灌溉的管理措施。

一、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措施

1、水资源优化分配技术

2、多种水源联合运用技术地下水、地上水、土壤水联合调度

3、雨水汇集利用技术集流场(设计、集流面材料)、水窖、人

工降雨

4、地下水利用技术(开采、补给、打井、旧井改造、提高泵

装 置效率)

5、劣质水资源净化劣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微咸水、灌溉回归水、海水淡化

污水资源化及污灌技术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1)污水处理

(2)水质监测

(3)污水灌溉技术

(4)污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立法)

(5)技术的推广应

二、节水灌溉工程措施

1、渠道防渗技术砼护面、浆砌块石衬砌、塑料膜、水泥土、三合土

2、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硬管:钢管、铝管、塑料、砼 软管:尼龙、小白龙

3、喷灌技术① 经济问题 ② 管道标准化 ③ 高质量的喷灌设备

④大型喷灌机研制

4、微灌技术包括小管出流技术

5、覆膜灌溉膜上灌和膜下滴灌

6、地下灌溉技术地下水抬高、地下滴灌、地下渗灌

7、坐水种(点水灌)人工、坐水种单体播种机、坐水种灌溉机

8、沟畦改造技术(改进的地面灌)改进的沟畦灌、水平畦灌、波涌灌

9、调亏灌溉施加一定的干旱锻炼

10、作物交替分根灌/作物交替分层灌

11、非充分灌溉理论基础生产函数

12、精细灌溉全球定位系统、遥感遥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三、农艺节水措施

1、耕作保墒技术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中耕除草、免耕少耕

2、覆盖保墒技术地膜覆盖、秸杆覆盖、沙石覆盖

3、水肥耦合技术以肥调水、以水调肥

4、节水作物品筛选技术高效种植制度、抗旱节水、高产品种

5、化控节水保水剂、复合包衣剂、黄腐酸、多功能抑蒸抗旱剂、ABT生根粉

四、节水管理措施

1、节水灌溉制度充分/非充分灌溉制度及其它

2、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 张力计、中子仪、电阻法、水分湿度仪、实时适量灌水

3、灌区配水技术优化渠/管道工作制度、编制灌区水量优化调度方案

4、灌区量水技术水位、流量、水质、数字化

5、现代化灌溉管理技术

9.灌水器有哪些

灌水器就是给植物或作物灌水用的器具。它是利用压力系统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配水管道系统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肥水养分以均匀地、准确地直接输送到植物、作物根部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使作物根部的土壤经常保持在最佳水、肥、气状态的灌水用器。微灌系统特制灌水器有滴头、微喷头、渗灌管和微管等;喷灌系统灌水器有各种喷头;人工淋灌系统有快速取水器;甚至把人工洒水用器等,也可以算作灌水器。10.如何划分轮灌组

对于绝大多数灌溉系统,为减少工程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一般均采用轮灌的工作制度,即将支管划分为若干组,每组包括一个或多个阀门,灌水时通过干管向各组轮流供水。

1.轮灌组划分的原则

1.1 轮灌组的数目应满足需水要求,同时使控制灌溉面积与水源的可供水量相协调;

1.2 对于手动、水泵供水且首部无衡压装置的系统,每个轮灌组的总流量尽可能一致或相近,以使水泵运行稳定,提高动力机和水泵的效率,降低能耗;

1.3 同一轮灌组中,选用一种型号或性能相似的喷头,同时种植的品种一致或对灌水的要求相近;

1.4 为便于运行操作和管理,通常一个轮灌组所控制的范围最好连片集中。但自动灌溉控制系统不受此限制,而往往将同一轮灌组中的阀门分散布置,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干管中的流量,减小管径,降低造价。

2.轮灌组数目的确定

轮灌组的数目,取决于每天允许运行时间、灌水周期和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对于固定式灌溉系统,其轮灌组数目可根据下式确定:

N≤ cT/t

式中:

N一天运行的小时数,一般不超过20小时。

T-灌水周期,即两次灌水之间的间隔时间

12.农业节水技术的概念及内容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灌溉措施,如喷灌、滴灌、膜上灌等。节水灌溉在我国多用,特别是水利部门。“高效用水”,国外多用,我国农业部门也用,其意义有所差异。

节水灌溉的研究内容

1、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2、节水灌溉理论及灌溉利度

水分生产函数需水规律 植物水分生理水分胁迫 SPAC 充分或非充分灌制度 节水机理

3、节水灌溉的管理问题

预报、优化配水、环境评价、经济评价,节水灌溉管理模式(农民参与管理模式)

4、高新灌溉技术

新方法,新技术,规划设计、施工管理

5、大型灌区改造问题

13.管理节水技术

管理节水是指根据作物需水规律控制或调配水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实现区域效益最佳的水分调控管理技术。包括农田土壤墒情检测预报、节水灌溉制度、灌区量水与输配水调控及水资源政策管理等方面。

15.加强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如何理解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社会经济用水安全保障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将中国的水资源供需和粮食安全自给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超越洪涝灾害而成为中国政府最大和最难解决的水问题,甚至会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动和其他国际问题。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资源型缺水、用水结构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困境,提高用水效率将是未来农业节水的重中之重。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人能否养活、养好16亿人口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政治高度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农业4000

亿立方米左右的水,生产出16亿人口所需要的富裕的餐桌食物,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掀起一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革命势在必行。

第三篇:农业ppp的重点推广领域及相关政府政策汇总

农业PPP的重点推广领域,及相关政府政策汇总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

一、明确农业PPP的重点推广领域

1、支持。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现代渔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体系、动植物保护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2、引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化大型沼气、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项目。

3、鼓励。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物联网与信息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休闲农业发展。

二、主要参与对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其他投资、经营主体。

三、六大政策支持

1、加强政府农业投资引导。转变政府农业投入方式,积极探索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农业PPP项目,强化政府投资的撬动和引导作用。

2、二是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已建成的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开展确权试点,政府投资形成的资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社会资本投资的资产归投资者所有。

3、创新金融服务与支持方式。着力提高农业PPP项目投融资效率,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PPP项目。

4、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采取资本金注入、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实现社会资本的合理投资回报。

5、完善风险防控和分担机制。建立分工明确的风险防控机制,政府负责防范和化解政策风险,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承担工程建设成本、质量、进度等风险,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承担。

6、保障项目用地需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各地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项目建设需要。国务院:

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一、利益共享机制。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

二、投融资机制。探索休闲农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休闲农业企业上市。探索新型融资模式,鼓励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私募债券等方式,加大对休闲农业的金融支持。

三、信息化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一、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制定全国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规划和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标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丝绸之路沿线、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旅游地区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目标:到2020年,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1000个左右。

二、培育发展游艇旅游大众消费市场。推动游艇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目标:到2017年,全国建成一批游艇码头和游艇泊位,初步形成互联互通的游艇休闲旅游线路网络,培育形成游艇大众消费市场。

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特色旅游城镇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四、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温泉、滑雪、滨海、海岛、山地、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五、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国家重点旅游景区、“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旅游线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乡村旅游扶贫村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

七、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

五大项目前景巨大

一、土壤修复。目前,我国待修复的污染场地数量非常之多,保守估计超过50万块。2013年全国土壤修复领域企业由200多家增至500多家,产值达140亿元。我国有待修复的土壤污染面积为3.83亿亩,土壤修复市场超6万亿元,仅耕地修复市场潜在容量就达到3.8万亿,空间巨大。

二、农业节水及防污。长江流域各省在为农业生产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光、热、水、土条件得天独厚。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有耕地约25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流域内农业生产值、粮食产量占全国4成,水稻、棉花、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作物和家禽家畜生产在全国地位非常突出。自2015年中央“水十条”出台以来,各省市也相继出台《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本地区“十三五”主要指标,全国携手一起打造美好水环境。

三、育种基地。种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种子工程将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

四、现代渔港建设。渔港是渔民生产、生活最重要的后方基地和渔船重要的避风场所,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渔港建设对于提升沿海地区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维护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渔区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2003-2015年,渔港项目累计投资5.77亿元,其中,中央下达补助资金29352万元,占50.86%;省级下达补助资金23273.8万元,占40.33%;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5084.2万元,占8.81%。

五、动物福利。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E N D-— 回复/点击关键词,获取更多引擎干货 —农场36技|创意|投资|管理|营销研究报告|论坛实录|农业规划|生态循环农业免费电子书|农业大数据|台湾休闲农场国家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科技园区 | 家庭农场

第四篇:2019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申报指南

2019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

申报指南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

2019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分为产业链示范项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项目、县域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项目、重点研发面上项目五类。

一、产业链示范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起止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针对“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高端产品少、产业链不长、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按照“育企业、建基地、创品牌、强产业、富农户”的思路,重点支持生猪、肉鸡、肉用山羊、肉兔、肉鸭、竹、花椒、核桃、蚕桑、四川泡菜等优势特色产业链,开展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构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考核指标。

引进新品种2—3个,集成新技术、新模式5项以上,开发新产品2个以上,制定技术规程或技术标准2个以上,培育1个以上农业产业知名品牌或拳头产品。主要粮油作物基地核心区面积3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特色经济作物及林木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2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600亩以上;猪羊年出(存)栏2000头以上,牛年出(存)栏500头以上,家禽、兔年出(存)栏10万只以上,特色水产等养殖水面100亩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牵头申报单位须是在四川省内注册的相关产业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产业链示范项目”。

2.每个市(州)申报不超过1项(含扩权县市),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

3.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申报时须出具资金配套证明。

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针对“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成果少、前瞻性技术储备不够、解决瓶颈问题的核心技术不多等问题,围绕农业领域技术攻关清单,瞄准生物种业、农产品加工、智能农机、绿色农业、土壤污染防控等重点领域,聚焦有利基因鉴定与利用、优异育种材料高效创制、优质新品种高效选育、农业高效轻简栽培、畜禽健康养殖、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控、高附加值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化生产智能化机械设施、农业高效用水、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土壤污染防控等关键技术问题,支持优势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天花板”技术、“卡脖子”技术,取得一批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性成果,提高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考核指标。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1项,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3个(项)以上,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基地、示范生产线2个(条)以上,形成专利、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登记成果、获奖成果等3项(个)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由在四川省内注册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省级及以上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2.每个市(州)申报不超过1项(含扩权县市),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申报各不超过3项,其他中央在川、省属、市(州)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申报各不超过2项。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3.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申报时须出具资金配套证明。

三、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类型和经费。

按照重大、重点项目进行分类支持,重大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0万元,重点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2年,起止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产学研协同开展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重点在优质农畜新品种(配套系)引进与选育、绿色高效安全生产、主要病虫害防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产品开发及现代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构建技术体系,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等高新技术在园区中的应用,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搭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支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

2.考核指标。

(1)重大项目: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主导产业1个以上,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5项以上,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10项以上,建成可复制推广的产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以上,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打造区域品牌1个以上,形成知识产权20项以上,带动园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较当地平均水平提高30%以上,园区内农民年均增收较园区外提高20%以上。

(2)重点项目:培育优势特色产业1个,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3—5项,开发新产品2—3项,转化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5—8项,建成可复制推广的产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2家以上,打造区域品牌1个,形成知识产权10项以上,园区内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较园区外提高15%以上,园区内农民年均增收较园区外提高10%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园区内的产学研单位牵头申报,项目要按照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平台搭建及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统筹组织,每个园区申报项目不超过1项。园区管委会要出具正式推荐文件和不低于5:1的项目配套经费承诺函。申报项目经所在市(州)科技局推荐上报。

2.项目必须是产学研单位联合申报,要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和目标。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项目”。

3.企业牵头申报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牵头申报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60%。须提供牵头申报单位2017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四、县域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项目(一)企业创新能力培育项目。1.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2.支持经费。

一般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重大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

3.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起止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4.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支持县域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合作,建设星创天地、专家大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站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转化新成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2)考核指标。

一般项目:开发创新产品2—3个,研究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基地1个,项目实施期内新产品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1个,新签订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协议1个以上,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2名以上。

重大项目:开发创新产品5—10个,研究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基地2-3个,项目实施期内新产品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1-2个,新签订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协议1-2个,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5名以上。

5.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县域内注册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具备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基础。申报重大项目,须是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优先支持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申报。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创新能力培育”,提供相应附件。

(2)每个县(市、区)申报不超过1项。重点支持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健全、运行良好的县(市、区)。适当平衡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项目立项。

(3)牵头申报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60%,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牵头申报单位提供2017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二)科技示范村项目。1.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2.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3.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2年,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4.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支持科技示范村围绕1—2个主导产业,开展产业发展和绿色宜居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创新,示范推广突破性农林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病虫鼠害绿色防控新技术、作物高效丰产栽培新技术、规模化健康养殖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新技术、草地生态畜牧业新技术、农机装备、生活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新技术、节能民居新技术、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等,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构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2)考核指标。

①集成创新。示范新品种1—2个,推广新技术2—3项。②基地规模。科技示范村优质粮油作物基地核心区面积15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及林木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1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200亩以上;优质生猪、羊年出(存)栏500头以上,牛年出(存)栏100头以上,禽兔年出(存)栏10000只以上,特色水产等养殖水面30亩以上。民族地区示范基地规模原则上可降低50%。

③技术服务。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现场指导等活动5次以上,培训技术骨干10名、新型农牧民100人次以上。

④示范带动。科技示范村直接带动50户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500户农户增产增收。

5.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县域内注册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优先支持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申报。

(2)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专科毕业3年以上,牵头申报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60%。

(3)每个县(市、区)申报不超过1项。重点支持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健全、运行良好的县(市、区)。适当平衡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项目的支持。

(5)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科技示范村”,提供相应附件。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有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协议。(6)深度贫困地区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2,其他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牵头申报单位提供2017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五、重点研发面上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一次性拨付)。(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1)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支持以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优质健康新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技术、农产品加工安全隐患物质控制、自动化农产品加工设备、农产品品质在线检测、农产品保鲜贮藏与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

(2)特色农业资源开发。重点支持区域特色明显,可望形成新产业的农林作物和畜禽水产资源发掘、评价和利用,以及相关新产品与配套生产、加工等深度开发利用技术、设施(设备)研发与利用。(3)主要农作物及畜禽高效安全生产。重点支持作物轻简高效种植、粮经复合模式、稻—渔共栖复合生态模式、肥水高效利用、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抗逆减灾,畜禽水产设施化养殖与环境控制、重大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综合防控,林木(竹)标准化栽培和轻简高效复合模式,优质种苗工厂化快繁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互联网+”等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支持化肥农药减量高效施用、农林畜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高效用水、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种养循环模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及修复、工矿弃地及灾后创面生态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农业绿色安全投入品开发。重点支持安全高效、可降解、无残留的新型绿色投入品(农药、化肥、饲料、兽药、抗旱保水材料等)创制及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2.考核指标。

研发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2项以上,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基地2个,形成专利、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知识产权2个。

(五)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四川省内注册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应有较好研发条件和基础。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面上项目”。

2.每个县(市、区)申报不超过1项;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申报各不超过5项,其他中央在川、省属、市(州)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申报各不超过2项。适当平衡不同技术领域项目的支持。

3.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申报时须出具资金配套证明。

第五篇:公共机构节能重点领域技术运用实务节水及水平衡论述题

第1题

水平衡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答案:基本概念:对用水单元和用水系统的水量进行系统的测试、统计、分析得出水量平衡关系的过程。各用水单元或系统的输入水量之和应等于输出水量之和。水平衡测试是加强用水科学管理,合理用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水平衡测试可以摸清单位用水现状,用水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合理化用水分析,找出节水潜力,制定节水改造计划,建立用水台帐,积累基础数据。

您的答案:基本概念 : 对用水单元和用水系统的水量进行系统的测试、统计、分析得出水量平衡关系的过程。各 用水单元或系统的输入水量之和应等于输出水量之和。水平衡测试是加强用水科学管理,合理用水的一项 基础性工作。通过水平衡测试可以摸清单位用水现状,用水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合理化用水分析,找出节水潜力,制定节水改造计划,建立用水台帐,积累基础数据。

题目分数:20

第2题

雨水渗透-间接利用的特点和主要形式。请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可采用的雨水利用方式。

答案: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雨水就地入渗,涵养地下水,遏制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利于减小径流洪峰及减轻洪涝灾害。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的净化能力,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雨水的渗透方式有下凹式绿地、人造透水地面、渗透管(渠)、渗透浅沟、渗透浅井、渗透池。

您的答案: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雨水就地入渗,涵养地下水,遏制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利于 减小径流洪峰及减轻洪涝灾害。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的净化能力,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雨 水的渗透方式有下凹式绿地、人造透水地面、渗透管(渠)、渗透浅沟、渗透浅井、渗透池。

题目分数:15

下载21世纪节水农业中的高新技术重点研究领域word格式文档
下载21世纪节水农业中的高新技术重点研究领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