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2 19: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最近去基层调研,就农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问题,与市县领导、基层干部以及农民群众进行了广泛交谈。感觉基层的同志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思路不开阔,把转方式仅看成是农产品结构调整,说的话还是老话、套话,与基层的实际结合不够,创新思维不多;干的事还是过去在干的事,新事、具有特色的事很难见到,仍然停留在所熟悉的、所习惯的思维和套路上,满足于传统发展方式所取得的成功和成就,在经济学上称之为“路径依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特别是对延续了上百年近代传统农业来说,与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我国工业相比,转变发展方式的时空跨度就更大、内涵就更深刻。目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变时期,在经历了农村改革以来的多轮战略调整以后,农业结构趋于优化,现代农业的框架体系基本确立,推动发展的动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仍在起主导作用,但继续推动产业升级的潜能已释放将尽,虽然原来的一些办法和思路现在仍然有效,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渐疲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更新观念、调整航向、加足马力,沿着现代农业的方向破浪扬帆。

一、要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研究如何解决农业碳排放量大的问题,大力发展节约型循环型农业。“低碳”是现代生活的新理念,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人们一般认为“三高”(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是工业的问题,实际上农业的“三高 ”问题也很突出。我省去年化肥施用量472.9万吨(折纯),其中氮肥约200万吨,农药施用量16.9万吨,农膜使用量31.4万吨,均居全国首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省农业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地位是用高排放换来的。据专家测算,一吨氮肥排碳约11吨,1吨农药排碳约40吨,一吨农膜耗电700度左右,约排碳1.5吨。综合分析,我省仅化肥(氮、磷、钾)排碳量每年就约5300万吨以上。由此可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节约循环型农业,有效改变农业“三高”状况。一是要提高农用生产资料利用效率。资料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5%,农药利用率30%,灌水利用率45%,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通过现有的先进适用技术的有效推广,完全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碳排放,提高农业效益,比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0个百分点以上,每亩粮食节本增效100元以上。二是搞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经济新理念,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转化方式改造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转化方式,大力推行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利用,实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三是鼓励堆积绿肥。这不仅可以直接减少化肥施用量,而且可以使农村人畜粪便、杂草等清洁化利用。但由于堆积绿肥费时费力,应通过政策激励,象种粮直补一样,把绿肥纳入直补范围。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沼气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用途,既可用于生活,也可用于生产,是节能增效的好办法。单从节约能源方面来测算,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一年可节约燃煤1.65吨、电280度,如果我省2200万农户中有50%的家庭用上沼气,一年就可节约1815万吨煤和30.8亿度电。

二、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研究如何解决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问题,提高农业劳动者生产经营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开始出现了老龄化、兼业化甚至边缘化的倾向。目前农业劳动力大都是“4050”人员,在许多农村,农业已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业实际上被农民自己“边缘化”了,这种倾向还在继续蔓延,难怪一些农业专家喊出了“谁来种地”的呼声。从国际农业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倾向是普遍的、不可逆转的。问题的关键是,面对现实,如何使越来越老龄化的农业劳动力成为新型农民。一般来说传统农民

特别是大龄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慢,过于老实忠厚,不善于经营。随着城乡教育的均等化,农民的文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有文化”的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如何解决“懂技术、会经营”的问题。首先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研究科技支撑和推广转化的新方式。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都是半劳力,因而最排斥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操作复杂的农活,精耕细作的传统被逐渐摈弃,而最受欢迎的是劳动简单、操作简便、见效快捷的先进适用技术。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跟踪农业科技最前沿,始终把最新的、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适用技术,切实解决技术推广“一公里”瓶颈,努力作到先进技术“傻瓜化”,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省事省力,简便实用。其次要满足农民知识更新的新需求,研究农民培训的新方式。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追求将更加迫切。目前我们培训农民的模式基本上是项目化,好处是“短平快”,效率高,但缺点是系统性、连续性差,近功急利,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要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服务范围,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一项制度性安排,要有规划、有计划、有预算、有考核。培训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以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重点,既着眼提高素质,打好基础,又做到“一训就灵”,立竿见影。第三要针对技术推广的新特点,研究示范带动的新方式。农民最讲究“眼见为实”,示范带动是最有效的方法。要着力创立“一园、一户、两员”示范模式,即乡镇有示范园,既是产业集聚园,农民可以进园创业,也是技术成果展示、孵化园,为农民开阔眼界提供窗口;村有示范户,不同产品选择不同的大户或专业户,既带又教;乡镇有技术指导员,依托农技推广机构,让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系,结对帮扶;村有技术辅导员,手把手地帮助农民掌握技术、传授经验。第四要顺应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新方式,农村劳动力要进城务工,城镇的人才要到农村务农,人才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会使农村充满活力。要研究建立一种机制,真正使务农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拓展农村人才渠道,使各方人才无忧无虑地流向农村、留在农村。

三、要按照科技兴农的要求,研究如何解决动植物高端优良种源主要依靠进口的问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现行。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关键技术,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也是农业安全的根基。种子蕴含着无限的产能,“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谁占有了种子谁就占有了世界”,对种子的这些战略作用,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目前我国种子科研落后、创新能力低,产业竞争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动植物高端优良种源还主要依靠进口,种子企业“散、小、弱、差”,国内种业受制于人的局面非常严峻。在今年4月寿光蔬菜种子交易会上,共成交6亿元,其中4亿元是国外种子。国内对优良种子的巨大需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是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只有加快提高种子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央今年1号文件明确要求“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随着全球现代农业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育种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重点,要求我们必须加速育种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技术和品种,增强我国种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我国,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但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美国、日本之所以经济强大,就是因为有大批象微软、三菱、索尼等自主创新力强的企业,深圳能够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是因为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本土自主创新企业集群。因此,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实现创新主体的转变,把企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振兴计划,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与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切实把企业培育成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做大

做强国内种子产业,要加快种子企业的并购和产业整合,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培育自己的种业龙头,打造具有民族品牌的种业“航空母舰”,加快提升国内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研究如何解决小农经济规模零碎效益低下问题,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历程。从我省的实践看,农业规模经营的方式主要有龙头企业的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园区、经营大户等四种。从发展前景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具活力,最具普遍意义,是规模经营的一般形式,必将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主体。自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短短3年时间,全省在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由原来的不足1万个,迅速发展到目前的3万多个,成员30多万户,注册资金300多万元,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农业的基地化、园区化是规模经营的较高形式,他借鉴了工业发展理念,资源集约利用,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比较高,在产业链比较紧密的养殖业得到了普遍推广;农村经营大户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运而生的新的经营主体,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一旦完成了原始积累以后,将蜕变为家庭农场,成为新型的独立经营法人。但不论采用什么方式的规模经营,都要处理好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需要长期稳定、长久不变。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必然要促使土地的相对集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在坚持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五、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研究如何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问题,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省是个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总量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耕地、水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远低于去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缺乏基础支撑。全省现有耕地1亿多亩,高产稳产田不到耕地面积的50%,仍有6000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许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土壤养分不足,有机质含量在高产田里只有1.2%,中低产田只有0.8%,而东北几个省普遍在3%以上,重庆市也达到2%,南美的一些国家甚至达到了5%以上。农业抗灾能力弱,每年成灾面积都在70%以上,经济损失上百亿元。这种脆弱的环境如不尽快改善,不仅农业发展方式难以转变,整个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必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速度,目前全省每年只完成100多万亩的改造任务,按这个速度还需要60年才能改造完毕,显然落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在2020年“三步走”目标实现前,中低产田的改造至少要完成80%。要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集中联片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提高土地产能。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设施农业,提高抗灾能力。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制定规划,增加投入,落实责任,加快沿河、沿湖、沿海、沿水系等重点区域治理步伐。大力实施生态造林工程和资源修复工程,开展荒山造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治沙造林工作,全面打造生态屏障。积极做好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湿等工作,增强生态功能。加强湿地保护和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第二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三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四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王冬生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可见,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城市化使得农业的耕地资源减少,工业化使得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又使得农业和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造成农业发展资源短缺。加之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缺乏有效体制和机制,农业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据国家农业普查结果显示,1996年至2006年末,我国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从18.5%上升至32.5%,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给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大多为小学文化,近三分之一为文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转,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农户兼业化,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采用生产新技术的能力。由于土地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农民不愿放弃自己的承包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兼业农民迅速增加,兼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对低收益的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足,往往是以简单的物资投入(如化肥)替代劳动投入,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对采用新科技和调整农业结构缺乏兴趣,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

兼业农民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尽管最近1~2年中承包地的流转出现加速现象,但我省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没有改变。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生产效益偏低,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没有能力采用生产新技术。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稳固,区域农业生产结构雷同,生产效益不高。从总体看,农业近10年来的发展,农业科技投入要素逐年增加,生产手段不断改良,农业的生产资金总量投入在增加,但是农业的投入结构、生产结构和农民的收入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农户生产数据分析,主要表现为:1)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呈下降趋势,2000年3.76∶1,2008年下降为2.96∶1;2)农林牧渔之间的比较效益没有发生变化,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没有改变;3)农户生产的资金支出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农业占15%左右,牧业占25%左右,林业占10%左右;4)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向好改变,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出占60%左右,牧业占35%左右,其他生产比例很小,粮食占67%左右,棉花占6%左右,油料占11%左右。2009年,河南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比山东、江西分别高4.5个和16.1个百分点,而相对效益较高的林牧渔业比重不高。农业结构不优,高效农业占比低,使农民增收受限。5)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结构也没有较大的变化。

土地流转“非粮化”趋势严重,缺乏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影响粮食安全。种粮的比较效益比较低,土地承包权流转之后,原本种粮食的土地,有很多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作物,搞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之类的项目,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据省农业厅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898.84万亩流转土地中,非粮食生产达到了346.1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8.52%;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率达到或超过40%的有13个,达到60%以上的有6个,其中郑州市流转面积为24.7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只有

4.49万亩,“非粮化”率达到了81.84%;许昌市流转的75万亩土地中,有21.54万亩用于粮食生产,“非粮化”率达到了71.28%,而洛阳市和三门峡市则分别达到了67.1%和65.4%。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解放农村非农务工生产力为目的“非粮化”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布局调控,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原经济区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的实施。

改善农业发展方式的建议

由于全省各地区农业自然和发展不平衡,现代农业建设不能采用统一模式。首先应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实验区,实施以下措施:

实现农业劳动力实质性转移。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增加城市廉租房数量,满足农民工需求,同时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以此实现农业劳动力真正意义上的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实质性转移后才能加速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科技利用从而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潜力。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目前仍有近50%以上的中低产田,不少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重建轻管,毁坏严重。据省地调队调查,全省有近一半的农田水利设施无专人管护。应改革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把田间水利设施纳入公共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强力改造中低产田。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用政策鼓励规模经营,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社,促使土地向粮食生产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流转,限制向企业流转。如,完善粮食补贴方式,增加粮食规模生产农户的补贴标准,增加对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补贴。

降低农民利用先进科技的成本。可以考虑政府出资,赋予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科技推广职能,作为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⑦4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第五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 2011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年粮食总产达到了11424亿斤。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实现农业十二五规划打下了好的基础。2012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复杂,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更高。农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做深做细。去年的基础好,今年的工作做得扎实,那么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乃至在不远的将来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我国农业连续多年的平稳发展,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互支持与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进入市场,是锻炼中国农民激活中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为农民进入市场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们在指导农民进入市场角色的具体工作中常常重宏观轻微观,对于农民个体来说,我们的引导工作可操作性不强,农民在进入市场的具体技能上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的成功推广,为中国亿万农民聚合了搏击市场的合力,农民的市场意识、市场感觉和进入市场的热情得以激发。各级党委政府要抓住这一重要时机,为农民进入市场,为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做一些切实的工作。

1、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以及各种农产品生产单位的横向沟通。只有通过大范围的横向沟通,才能在我国农村的各专业产品产区域间形成一个总体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高效组合的农产品生产格局。使我国农产品产量

2、实现从单一的数量增长到结构合理、总量平衡的转变。以地方特产为龙头,做强做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各地要积极实施地方农产品名牌战略,农产品生产要从无害化开始,逐步实现从优质到名牌的过渡。我们要在原有土特产民族特性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夯实品质,拓展市场,形成地方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积极协助农民拓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国际国内流通渠道,以民族特色产品为载体,实现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

我们要鼓励农民创立自己的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3、4、

下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本站推荐)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张华建 作为农业大省、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不仅是农业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5篇范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根据厅里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认真思考。通过学习我认为,随着我省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

    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访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具有紧迫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具有紧迫性 杨承训 胡锦涛同志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演讲中提出了8项战略性任务,其中第四条就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可视为今年1号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黄莉新 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高效的组织方式、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耿静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

    申论热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申论热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胡锦涛在提出大力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