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安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报告
关于安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报告
徐晓海
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积极地、大力地转变洞庭湖区农业县的发展方式,已成为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近期,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对安乡这个典型农业县的情况做了一些调研,现报告给上级,供决策参照。
一、进展与成效
通过调研,尽管安乡县作为一个典型的湖区农业县,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相对困难一些,但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还是有些进展、有点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传统产业不断得到巩固提升。一是传统产业基地不断得到夯实。2009年,该县棉花面积35万亩、水稻播种面积77万亩(含复种)、油菜面积66万亩、精养水面稳定在22万亩。同时,建立优质林果种苗基地4000亩,优质鱼种基地2万亩。二是传统产业加工龙头不断做大做强。2009年,该县乡镇企业达659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0家,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2家、市级19家。三是传统产业品牌创建不断拓展。近些年来,该县陆续打造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化企业品牌,其中,2家企业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称号;1个系列产品获有机食品称号;2个产品获绿色食品称号;7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8个产品获历届省农博会金奖。
2、高效产业蓬勃发展。该县所订的高效产业标准是实现“万元田地”、“五千元水面”。该县有三个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基本实现了高效。一是以生态健康养殖甲鱼为主的特种水产业蓬勃发展。近些年来,该县的特种水产发展迅速。从养殖品种上看,由一个类别向多个类别快速发展,由一个品种向多个品种快速发展。在类别发展上,本世纪初,主要是发展云泽鲫、南方大口鲶、班点叉尾鮰、黄板刁、鳜鱼、黄鮕等名优鱼,后来逐步发展龟鳖、黄鳝、泥鳅。在品种发展上,除黄鳝、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稍些滞后外,其它特种水产发展速度都较快。从养殖规模上看,可以说一年一个台阶。鱼优鱼套养从本世纪初开始发展,目前,全县22万亩精养水面几乎都进行了套养;龟鳖发展从无到有,从零星养殖到一个组、一个村的规模养殖,现在,该县龟鳖养殖专业村(场)就有6个,安丰乡出口洲村、深柳镇南剅口村、三岔河志惠村、安全乡团洲村、安昌乡大兴湖渔场、下渔口镇联合村。龟鳖养殖面积超过了2万亩;黄鳝网箱养殖发展也较快,现在,网箱养鳝达到2.5万口。二是以青皮冬瓜为主的蔬菜产业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种植模式多种多样。有利用冬闲发展榨菜、包菜等冬季蔬菜;有利用间作套种技术发展豆角、荷兰豆、辣椒等蔬菜,有常年种植的冬瓜、南瓜、辣椒等蔬菜。既有农时季节上的多样化,又有技术模式上的多样化。第二,种植品种越来越多。现在,该县成规模种植的蔬菜品种近10个,如冬瓜、南瓜、榨菜、豆角、辣椒、包菜、韭菜、芜荽菜、甜玉米等。第三,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据粗略统计,该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上万亩的专业乡镇就有4个,以冬瓜为主的三岔河镇、以南瓜为主的安德乡、以榨菜为主的安全乡、以近郊时令蔬菜为主的深柳镇。第四,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由于三岔河镇罗洲村和安康乡安兴村两个千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农户基本上都掌握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三是以美国提子为龙头的水果产业蓬勃发展。从规模上讲,不能与石门柑桔、澧县葡萄比,但从该县纵向上比较,发展势头还是较好的,种植面积2万亩。安康乡安民村的葡萄种植面积已上千亩,安丰乡东南洲、出口洲村的提子也上了100亩。县林科所有300亩的早熟南丰蜜桔,大鲸港镇五合剅村、陈家嘴联盟等村的西瓜有5000亩左右。全县19个乡镇园林场都采取了内膛腹接进行品改,脐橙、椪柑、纽荷尔等优质水果品种不断扩大。特别是安丰乡出口村还发展了近20亩的大棚草莓。
3、新型产业方兴未艾。主要是发展了三个新型产业。一是发展棉花种业。该县处于长江中下游棉区的关键节点上,棉花种子市场的晴雨表就看安乡棉花种子市场,该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棉花制种业。目前,该县以湘丰种业为龙头,发展了大唐种业、兴亚种业、兴地种业、德天种业、金山种业、正春种业、兆丰种业、沃野种业、芭田种业、湘杂棉种业等13家棉花制种公司,占到全省棉花种业公司28家的近一半。二是发展休闲农业。该县的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目前,发展星级休闲农庄10余家,如土生源避暑农庄、天源国际休闲农庄、大鲸港水浒农庄、一家春、安德玖虎休闲农庄、梦里水乡休闲农庄、红房子休闲农庄、黄山头旅游度假区、六家渡休闲农庄、一日三餐休闲农庄,等等。特别是土生源避暑农庄已被省乡企局授予五星级休闲农庄。三是发展农业服务产业。该县农村物流产业迅速发展,已建有135家农家店。随着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普惠,该县拥有的农业机械已超过4万台套,特别是近两年来每年补贴的金额都超过了千万元,大批的联合收割机、耕整机、机械植保机、清淤机得到推广应用,也就有一大批的农机服务队应运而生,跨村、跨乡作业,已屡见不鲜,农机服务收入每年都在3000万元以上。
4、生态环保产业开局良好。2009年,该县确定建设“生态安乡”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建设“生态安乡”的重要内容。一是率先抓林业生态。近两年来,该县坚持把“森林城镇、生态安乡”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全县围绕“一城七线十七点”重点地域,共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栽植近10万株。二是大力推广沼气池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截止2009年,全县已累计建设沼气池27631个,其中大中型联户沼气池8个。三是狠抓“禁投控养”工作。仅2009年就压减珍珠吊养面积2.5万亩,确保该县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四是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特别是大力推广了生猪“零”排放养殖模式。
二、做法与经验 笔者通过对分管农业县级领导、县直农口部门单位负责人、乡镇长三个层面对象的调研,经梳理后,该县的大致做法是“八个力促转变”:
1、经营主体力促单一主体逐步向多种主体的转变。该县始终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要经营主体,同时引导多种力量投入农业。一是引导部门和乡镇机关干部投入农业。据调研粗略统计,该县有100多人参与农业经营调整,积极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杨树种植、葡萄种植、生猪规模养殖、棉花制种等多个产业。县粮食局干部谈文炳发展龟鳖养殖20亩,并打造出了“洞庭黄金甲”的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安德乡干部刘学槐与其弟刘学军联合发展网箱养鳝2000口;全县有近30名机关干部承包50亩以上养殖水面发展常规水产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毛金华承包水面500多亩;县林业局多名干部承包荒滩栽植杨树近万亩,安丰乡干部刘利发展遮雨栽培提子12亩;县人事局干部汤平、畜水局虢桂斌发展规模养猪场都在2000头以上;县农业局郑仕刚、徐思刚、唐西银、周正春等发展棉花制种业,均成立种业公司,每年产值均在500万元以上。二是引进工商老板投入农业。引进的工商老板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长沙老板创建洞庭牧业公司,引进浙江老板创建“来得富食品公司”,建榨菜基地3万亩,引进常德老板创建“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油脂5万吨。该县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老板都是引进的。
2、发展理念力促“高产”、“高效”逐步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转变。该县主管农业县委副书记陈彰波说:“市场农业的逐步推进,理念决定市场竞争力、决定胜败”。近些年,该县在转变发展理念上,确实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全面申报无公害产品基地改变农民观念。目前,该县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万亩,其中水稻33.9万亩,淡水养殖22万亩、油菜36.85万亩、蔬菜6万亩、水果1万亩。二是奖励创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品牌改变农民观念。每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都对当年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审定的品牌给予5000元和10000元不等的奖励,这一举措既给业主以鼓励,更多地促进农民转变农产品质量观念,大部分农民逐步树立了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的观念。三是创办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引导农民改变观念。近两年,该县在安障乡、黄山头镇创办农业科技展示园,主要是粮、棉、油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的推广,其规模和对农民的影响力是深刻的、深远的。在三岔河镇罗洲村、安康乡安兴村分别创办了千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无论是频振灯、农业投入品回收箱等硬件建设,还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等软件建设,都对园区农民产生了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理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3、领导方式力促行政指令逐步向办点引导转变。该县分管农业副县长魏邦发,以九年分管经验如实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转变领导方式”。该县转变领导方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级领导带头办点引导。该县历年来的传统是“三长”管农业模式,特别是近5年来,抓农业工作县级领导的配备相当硬,共有9个,其中5个是常委。专职副书记主管、1个常委抓新农村建设、1个常委抓养殖业、1个常委抓农民负担、1个常委抓改水。领导多不是发号施令多,而是带头办点示范多、指导引导多。近些年,该县每年都创办各类示范区(片、点)30处以上,尤其是今年按照常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具体办了68个示范区(片、点),包括县委书记、县长在内,11名县级领导每人都牵头负责2-3个示范区(片、点)的创建工作。像2008年8月16日的特大暴雨渍灾,每个联系乡镇的县领导都办了1个排渍抗灾补损示范点。二是县直部门负责人办点引导。近几年,该县农口县直单位“一把手”的主要任务是两个,一个是农业争项争资,另一个就是办点示范。县农业局长办高效农业示范点、县畜水局长办健康养殖示范点、县水利局局长办主干沟渠疏洗示范点、县林业局长办“森林城镇”建设示范点、县农机化局局长办油菜旋耕直播轻型栽培点、县经管局长领办专业合作示范社、县乡企局长引导创办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三是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办点引导。近两年,主要办点任务是领办新农村建设示范组、乡级示范主干渠和森林城镇示范机关院落。
4、作用发挥力促基础支撑逐步向多功能转变。该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足以说明该县农业的基础支撑功能,近些年,该县还积极开发农业的多项功能。一是开发农业的生态环保功能。该县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长远高度,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启动“森林城镇、生态安乡”的战略举措,近两年,投入2000万余元,共植树近十万株,省林业厅邓厅长给予了极高评价。特别是今年,该县又启动了“水生态建设年”,核心任务是对全县10处重点水源进行彻底整治,其中珊珀湖、明塘湖、冲凤峪三处水质要达到Ⅲ类标准,这是一项自加压力的艰巨任务。并且今年还要压减珍珠吊养面积3万亩。二是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功能。近些年来,以县城郊区和乡镇码头为重点地域,大力发展了30多处观光休闲点,其中三星级以上的休闲农庄就有10处。特别是从2006年启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来,该县科学规划、长远规划,并力求做到每新建一个示范片,就开发出一个观光旅游点。首先是2006年障全示范片实现了中部开花;继后连续两年的西大门丰裕示范片建设,“梦里水乡”旅游观光点在全市有较大的影响;2009年建东大门三岔河示范片,其设施农业、规模蔬菜业可观、可学;今年,该县又新转点到北大门的黄山头示范片,分三年实施,更加突出了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的优势,积极打造AAA级风景名胜区。
5、投入方式力促单一投入逐步向多元投入转变。近些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该县积极构建农村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鼓励农民多自主投入。免除农业税、外出务工经商、各项农业补贴等因素,促进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2009年增加到4595元,年均增辐在8%以上。农民有了一定的积累,这几年,农民自主投入的规模越来越大。二是挤出有限县级财政力量投入。该县每年都以高出县财政增幅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村农业发展,2009年,该县财政投资农村农业的项目达18个,投资额达到了5588万元,相对该县只有1个亿的财政预算收入而言,投入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三是抢抓机遇争取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是千载难逢的难得机遇。该县是把农业争项争资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来抓的。他们采取的是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结账、半年一考核、年底结总账。经过艰苦努力,近5年每年争取的上级农业项目资金都上亿元。比如2009年,该县争取的上级项目达38个,资金2.16个亿,创了一个历史新高。四是主动争取金融信贷投入。近5年来,争取农村信用社、农发行、农行等金融信贷,每年都在10个亿以上,2009年累计投放资金达14个亿。五是要求县直部门对口支持投入。县直部门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每年投入在700万元左右,今年该县黄山头示范片县直部门计划投入827.5万元。六是乡、村自筹投入。近几年,主要是筹资修通村公路和疏洗乡村级沟渠。七是广泛争取社会各界投入。2006年中央吹响建设新农村的号角以来,社会各界纷纷鼎力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全县每年争取的社会各界投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比如,上海文峰集团董事长陈浩,3年共向家乡安凝乡捐资200万元。
6、组织方式力促分散经营逐步向多种形式集约经营转变。该县促进集约经营的模式主要是三种。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企业集约经营模式。截止2009年底,该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0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19家。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集约经营模式。迄今为止,该县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达21家,其中今年新注册登记的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具有天然融合性,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基本上实行了“四统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销售。三是大力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大户。该县已有各类农村经济大户1500多个。
7、生产条件力促逐年消耗衰减式逐步向依托政策强力补给式转变。近些年,该县重点改善三个方面的生产条件。一是改善水利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尤其是安乡这个“水窝子”。近几年,该县除了重点抓好32.5公里城防圈的达标建设外,突出抓了垸内沟渠疏洗,今年,该县定为“水利建设攻坚年”,核心任务也就是疏洗沟渠,计划疏洗和清杂扫障主干渠335公里,疏洗村级支渠400公里,组级毛斗渠1800公里。县乡主干渠疏洗需投资600万元,县财政以奖代投200万元,乡镇自筹400万元,村支渠疏洗需投资400万元,主要依托村级公益事业财政补贴政策资金200-300万元,不足部分向社会融资,不准向农民筹资,始终坚持农民“零负担”。二是改善农村公路交通状况。近5年,该县已陆续完成通乡通村公路970多公里,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三是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面完成。四是投资近亿元建设全覆盖移动通讯基站。
8、科技投入力促简单低级支持逐步向复杂立体支持转变。近来,该县抓农业科技推广主要途径是通过“两报一栏一会”。“两报”是《安乡农业科技信息》小报和《安乡农业科技》手机报。《安乡农业科技信息》小报,全县10万农户免费发放,全年12-15期;《安乡农业科技》手机报,每周一期免费发送至每个村的村主任和相关农业工作者。“一栏”是电视台《农村天地》专栏,每周1期,重播2次。“一会”是乡、村“广播会”。现在的推广途径拓展为立体式。一是创建S306科技富民示范走廊进行大规模综合推广。该县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高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全长18公里的科技示范走廊,涉及6个乡镇、20多个村、5万多农民,构建了四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建立健全了一体化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二是创建农业科技展示园进行新技术展示推广。三是依托68个农业示范点进行全面开花式推广。四是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巡回团,临田指导推广。五是依托手机报、农业科技手机报、移动信息化示范村等通讯信息途径推广。
三、困难与问题
农业是弱势产业,最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也是困难与问题最多的领域。调研发现,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比较突出的是“五难”。
1、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打破土地要素瓶颈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土地适度集中,实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当前,要打破土地要素瓶颈,难点有三:一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滞后,解决农民后顾之忧难。该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5亩左右,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可以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来,农民栽田种地不但不交,而且还有补贴,争田抢地司空见惯。面对如此局面,农村土地很难集中,何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该县还未启动,农民的后顾之忧还没有开始排除,要想集中土地则是难上加难。二是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是空白,合理有序流转难。目前,该县农村土地流转还处于自发流转状态,且很不规范,有自由抛弃、不管不问的,有私下口头协议的,有违规变卖的,五花八门,因此,农村土地矛盾纠纷比比皆是、此起彼伏。三是土地流转仲裁机构虚设,化解土地纠纷难。现在出现土地矛盾纠纷,化解主体不是土地仲裁机构,而是乡、村两级行政组织,依靠行政协调解决问题,一旦出现影响较大的土地矛盾纠纷,县政府才被迫出面协调,仍然靠行政协调,而不是成立由经管部门、司法部门和律师机构等组成的专业仲裁机构,没有真正上升到司法协调、司法仲裁、司法处置的高度。
2、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农业,打破资金要素瓶颈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决定生产关系。该县近些年发展高效农业有些成效,如果形象地比喻,还处于“星星之火”阶段,还没有达到“燎燃之势”。究其原因就是资金瓶颈的制约。笔者分析:一是农民积累少,自主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市场与自然灾害双重风险压力,工商和城市资本不敢投入。三是金融政策不宽松,金融部门不愿信贷投入。据该县人民银行的统计,2009年,全县农村信贷累计投入14个亿,其实际用于发展农业的比例并不很大,有大部分农村信贷资金是挂羊头卖狗肉,而真正用于发展高效农业的少之又少。这其中既有信贷担保政策门槛高的限制,又有信贷实行年度结算的限制。发展高效农业,农户小额贷款额度小、手续复杂,相对来说是杯水车薪,并且要实行年度结算,而有些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跨年度生产的规律,比如畜牧业、水产业、水果业,而从该县近几年发展高效农业的实际来看,往往就是这些跨年度生产的特种水产业、高效蔬菜业(冬贮)、优质水果业,发展高效农业需要的是中、长期贷款。
3、发展规范而有带动力的合作社,快速改变发起人“矮子中选将军”局面难。该县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论个数不算少,论规模、论带动力却不多。关键的问题是发起人(带头人)的综合素质跟不上,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乡土人才太匮乏。该县的湘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其辐射快、辐射面大,与发起人雷家祥密不可分,在今年常德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市委书记卿渐伟召集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开座谈会,雷家祥就是九个对象之一。说明这些人有思想、有本事、会表达、会交流。农村复合型人才缺乏的影响因素,笔者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前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尤其中专、大专学历的极少。二是近些年缺乏县直农口单位和乡镇复合型人才引路。仅拿农业专技术人才来说,县直农口部门中、高级专技人才只有212人,占总人数16%,其中还有52人不在岗,在岗中高级人才实际上占到12%,这仅有的12%,大部分还是从事粮、棉、油、猪、鱼等传统产业的,从事高效种、养业的都很少。乡镇的情况更差,19个乡镇只有6名农艺师,农技站在编人数中还有40%的人员是非农业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的势力成问题,说明专技人员的继续再教育明显不足,更谈不上专技人员的经营管理知识强化培训。如果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推论,今后培育农村复合型人才任重而道远。
4、尽管积极改善生产条件,但规避自然灾害风险难。该县经过1998年的洪灾、1999年的虫灾后,农业生产一度元气大伤,他们以为经过3-5年的努力,可逐步恢复,但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他们迎接不暇,只有招架之功。尽管近十年来,没有较大洪水的困扰,但暴雨渍灾、风灾、冰灾不断,比如2007年,就遭受两次超过120毫米降雨量的暴雨渍灾,2008年遭遇年初的冰雪灾害,8月16已又遭受降雨量143毫米的特大暴雨灾害,一年内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个亿。现在,极端性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急切呼唤农业保险业的快速、全面地发展与完善。
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根据目前的实际来看,农民依靠农产品加工增值来增加收入纯是空谈。笔者调查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该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处于原始积累期,企业经营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对基地农民基本上采取的是压级压价。比如2009年来得富公司与基地农户签约的榨菜保底价只有0.1元/斤。二是绝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当地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还有少部分企业认为农产品的利润本来就相对低些,为了稳定生产基地每年还得拿出一部分钱给乡、村两级作工作经费,或者说是推广经费,在加工利润分配上,很少考虑到返给基地农户。三是政府对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很少指导与监管。
作者单位:中共安乡县委农村工作部
第二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三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四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王冬生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可见,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城市化使得农业的耕地资源减少,工业化使得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又使得农业和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造成农业发展资源短缺。加之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缺乏有效体制和机制,农业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据国家农业普查结果显示,1996年至2006年末,我国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从18.5%上升至32.5%,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给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大多为小学文化,近三分之一为文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转,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农户兼业化,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采用生产新技术的能力。由于土地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农民不愿放弃自己的承包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兼业农民迅速增加,兼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对低收益的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足,往往是以简单的物资投入(如化肥)替代劳动投入,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对采用新科技和调整农业结构缺乏兴趣,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
兼业农民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尽管最近1~2年中承包地的流转出现加速现象,但我省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没有改变。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生产效益偏低,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没有能力采用生产新技术。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稳固,区域农业生产结构雷同,生产效益不高。从总体看,农业近10年来的发展,农业科技投入要素逐年增加,生产手段不断改良,农业的生产资金总量投入在增加,但是农业的投入结构、生产结构和农民的收入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农户生产数据分析,主要表现为:1)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呈下降趋势,2000年3.76∶1,2008年下降为2.96∶1;2)农林牧渔之间的比较效益没有发生变化,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没有改变;3)农户生产的资金支出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农业占15%左右,牧业占25%左右,林业占10%左右;4)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向好改变,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出占60%左右,牧业占35%左右,其他生产比例很小,粮食占67%左右,棉花占6%左右,油料占11%左右。2009年,河南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比山东、江西分别高4.5个和16.1个百分点,而相对效益较高的林牧渔业比重不高。农业结构不优,高效农业占比低,使农民增收受限。5)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结构也没有较大的变化。
土地流转“非粮化”趋势严重,缺乏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影响粮食安全。种粮的比较效益比较低,土地承包权流转之后,原本种粮食的土地,有很多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作物,搞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之类的项目,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据省农业厅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898.84万亩流转土地中,非粮食生产达到了346.1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8.52%;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率达到或超过40%的有13个,达到60%以上的有6个,其中郑州市流转面积为24.7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只有
4.49万亩,“非粮化”率达到了81.84%;许昌市流转的75万亩土地中,有21.54万亩用于粮食生产,“非粮化”率达到了71.28%,而洛阳市和三门峡市则分别达到了67.1%和65.4%。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解放农村非农务工生产力为目的“非粮化”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布局调控,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原经济区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的实施。
改善农业发展方式的建议
由于全省各地区农业自然和发展不平衡,现代农业建设不能采用统一模式。首先应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实验区,实施以下措施:
实现农业劳动力实质性转移。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增加城市廉租房数量,满足农民工需求,同时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以此实现农业劳动力真正意义上的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实质性转移后才能加速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科技利用从而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潜力。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目前仍有近50%以上的中低产田,不少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重建轻管,毁坏严重。据省地调队调查,全省有近一半的农田水利设施无专人管护。应改革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把田间水利设施纳入公共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强力改造中低产田。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用政策鼓励规模经营,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社,促使土地向粮食生产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流转,限制向企业流转。如,完善粮食补贴方式,增加粮食规模生产农户的补贴标准,增加对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补贴。
降低农民利用先进科技的成本。可以考虑政府出资,赋予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科技推广职能,作为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⑦4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第五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 2011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年粮食总产达到了11424亿斤。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实现农业十二五规划打下了好的基础。2012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复杂,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更高。农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做深做细。去年的基础好,今年的工作做得扎实,那么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乃至在不远的将来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我国农业连续多年的平稳发展,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互支持与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进入市场,是锻炼中国农民激活中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为农民进入市场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们在指导农民进入市场角色的具体工作中常常重宏观轻微观,对于农民个体来说,我们的引导工作可操作性不强,农民在进入市场的具体技能上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的成功推广,为中国亿万农民聚合了搏击市场的合力,农民的市场意识、市场感觉和进入市场的热情得以激发。各级党委政府要抓住这一重要时机,为农民进入市场,为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做一些切实的工作。
1、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以及各种农产品生产单位的横向沟通。只有通过大范围的横向沟通,才能在我国农村的各专业产品产区域间形成一个总体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高效组合的农产品生产格局。使我国农产品产量
2、实现从单一的数量增长到结构合理、总量平衡的转变。以地方特产为龙头,做强做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各地要积极实施地方农产品名牌战略,农产品生产要从无害化开始,逐步实现从优质到名牌的过渡。我们要在原有土特产民族特性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夯实品质,拓展市场,形成地方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积极协助农民拓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国际国内流通渠道,以民族特色产品为载体,实现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
我们要鼓励农民创立自己的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