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江永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关于江永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林彰龙
江永县位于湘西南边陲,是一个总人口25万人的山区农业县。境内自然条件优越,特色农产品众多,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香柚之乡”、“中国香芋之乡”,被列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近年来,江永县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把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优质稻、优质烤烟、优质牲猪、优质肉牛和速生高效林等特色区域产业作为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强基础、调结构、建基地、拓市场,积极对传统农业升级改造,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9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
6.3%;农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同比增长7.9%。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1、夯实根本,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起。以农业综合开发为着力点,结合水利基础设施、小型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烟基工程等项目实施,推进农村田、水、路等综合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近两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低改投资1090万元,完成了源口河流域、允山油田河流域等农田低改项目;水利设施投资8725万元,进行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山塘与灌溉渠治理整修、水毁工程修复等工程,新增有效水量近1000万方;小型农田水利总投资475万元,完成了夏层铺镇汉江源、允山镇山口和莲塘、源口乡七工岭等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理投资5400万元,完成了千家峒、夏层铺、允山、桃川、兰溪等乡镇的土地整理项目;烟基工程投资6137万元,完善了夏层铺、允山、兰溪等烤烟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2、凸显特色,从战略高度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快形成主导产业。把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第一要务,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坚持“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把稻、林、猪、牛、果、菜、烟等七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开发。目前,全县共发展20万亩水果、14万亩蔬菜、3万亩烤烟、18万亩水稻、50万头生猪、22万头肉牛、50万亩高效林,七大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年产值达13.5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特别是香柚、香芋两大拳头产品产值均突破2亿元,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二是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江永调优农业结构的最大优势在于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以香柚加工、富硒香米加工为龙头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信誉强、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目前,全县初步建立了粮食、水果、蔬菜、林木等4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已有永康富硒生物科技、特色农副、君诚米业、义华花生、宏达炭素、大众木业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40多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8家,实现年销售收入3.54亿元。同时开展科技攻关,加强与湖南农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我县共有1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品牌实力。全县完成香柚、香芋、香姜、夏橙、蜜本南瓜、生猪等农产品无公害认证面积15.4万亩;江永香柚、江永香芋、江永香姜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识保护;“永明”牌香柚、香芋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江永香柚”、“江永香芋”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是永州市首次成功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江永县成为湖南省首个一县拥有两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县区。
3、创新机制,建设特色商品生产基地。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要求,着力创新机制,整合力量,强力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一是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分别成立了优质稻、香柚、香芋、香姜、生猪、肉牛、烤烟、林业等农业产业化建设指挥部,每个指挥部由一名县级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抽调专门技术人员专抓。把基地建设和产品产量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年终考核兑现奖惩。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群众自愿,土地使用权转让公开招标,鼓励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等办法流转土地,采取大户承包、股份合用、联营租赁等多种形式,推动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目前,全县20亩以上种粮大户263户,耕地流转面积1.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三是创新农技推广机制。通过建立以农广校、农函大、农民技术学校为阵地的农技培训体系,引导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创办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增强科技为农业服务的内驱力。目前,全县特色商品基地和专业村发展势头强劲,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已达340多个,其中千亩以上高产优质稻基地12个、草山改良养畜基地2个、水果基地10个、蔬菜基地10个、高效林基地12个;万亩以上高产优质稻基地2个、水果基地3个、蔬菜基地1个。以香芋、香姜和蜜本南瓜为主的10个总面积为995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成为供港澳蔬菜出口基地;以香柚、夏橙为主的8个总面积为2.1万亩的水果基地成为出口基地。重点养牛基地乡镇6个,100头以上规模养牛示范户13户;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示范场24个、5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个。特色专业村127个,其中水果专业村54个,蔬菜专业村34个。
4、开拓市场,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一是完善市场硬件建设。围绕城镇化建设,突出投资拉动,建设好11个乡镇集贸市场,在广州、深圳、珠海、北京等城市建立农产品外销窗口40个,形成以县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为依托,外设销售窗口为中心,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二是优化产品流通环境。通过简化办事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加大流通领域整顿力度,严禁上路设卡乱收费,坚决打击欺行霸市扰乱农产品流通秩序的行为,构筑顺畅、安全的特色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上联政府、下联农民、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产销行业协会,培育壮大了一批实力强、信息灵、渠道畅、网络广的中介流通组织和经济实体,建有蔬菜、水果、生猪、肉牛、木材等5个行业产销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126个,拥有会员800余人,各类农产品经销大户2000多户,各类农副产品经纪人(含季节性经纪人)4300多人,带动10多万农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其中专门从事香柚、香芋、畜产品和林产品购销的公司和大户就有270户,从业人员1600多人。许多农产品除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大中城市畅销外,还远销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每年外销果蔬等大宗农产品15万吨,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80%。我县粗石江香柚合作社对香柚生产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积极开拓新市场,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保证了香柚等水果的正常销售,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2009年,该社香柚成功打入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地市场,年销售香柚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800万元,社员户平增收1.2万元。目前该社发展社员500多户,建有农产品基地1.5万亩。2009年2月,原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我县视察时充分肯定了该社的成功经营模式。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仍然较弱。由于多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有效抵押物少,抵押率低,银行信用等级不高,不仅难以获得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也很难向银行、信用社获取贷款,造成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短缺,企业规模小、效益不高,不能带动基地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难度较大。目前,全县14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还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年产品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仅7家,不到总数的2%,全县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增值率仅在15%左右。
2、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仍处在少数产业范围和点片示范阶段,“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运行机制
尚未真正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中利益分配关系不规范,产业链条脱节。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发展规模不大,农户数量多,生产分散,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基本上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而没有形成固定的契约关系或利益共同体,订单合同往往履行不到位,双方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导致农户与企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3、品牌打造力度还不够大。尽管我县特色农副系列产品已有“永明”牌香柚、香芋等品牌,但由于整体品牌意识不够强,品牌打造力度不够大,品牌推广方式单一,导致特色农副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辐射面窄,特色产品特色优势没有相应发挥,市场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阻碍了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化进程,影响了农民增收增效,放慢了县域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4、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不足。由于我县财政基础薄弱,对基地建设、专业市场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产业项目,因资金缺乏而无法启动。同时,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部分乡镇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下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建议
1、壮大特色板块,促进规模经营。着力从“四化”上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壮大特色板块:一是区域化布局。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思路和规模化、优质化、多元化的要求,抓区域开发,建板块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带,着力做强畜牧业、做大林果业、做优蔬菜业。二是优质化生产。通过引进和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使农产品的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三是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产品基地服务组织和生产设施建设,从技术、资金、物资、运输、储藏、收购、信息等方面搞好农产品生产服务。
2、培植龙头企业,促进加工增值。突出农产品加工环节,培植产业龙头,发展
精深加工。一是坚持扶优扶强。对资源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农户面广的重点龙头企业,择优重点扶持。二是大力招商引资。用特色资源引进一批,用质量标准化和知名品牌联合做强一批,用转换经营机制激活一批等多种形式,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带动产业开发。三是明确主攻方向。重点抓好新上的香柚加工、香姜和香芋深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引导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同时,对市级龙头企业进行动态管理,按标准评估命名,力争两年内有1-2家企业进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3、打响生态品牌,促进市场开拓。着力加强对农业名牌产品的培育、宣传、注册、推荐、认证等方面工作,扩大农业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一是推广标准化生产。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意识。制定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县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和检验检测体系,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通过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模式,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二是创建农业名牌产品。在原有农业名牌产品的基础上,一手抓农业的外延扩张,一手抓内涵改造,特别要加大对我县绿色、有机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鼓励支持企业到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网点,推进特色产品进超市,着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三是加强市场化营销。进一步强化市场观念,通过加强零售网点、批发市场以及市场流通服务的仓储、中转、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建设1-2个覆盖面广、规模大、吞吐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并积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
4、完善保障机制,促进健康发展。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推
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大品种和范围,将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作为支持重点,引导组织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保障产业体系健康稳定发展。三是完善政策扶持机制。逐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全面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政策,统一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税进销项税率。强化和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满足龙头企业收购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贷款需求。
作者系中共江永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第二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研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洪泽县人民政府县长刘泽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成为当务之急。面对后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推动洪泽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创新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一、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洪泽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6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一产增加值16.7亿元,同比增长3.3%;二产增加值39.71亿元,增长17.5%,二产中工业增加值32.89亿元,增长16.8%;三产增加值33.41亿元,增长15.60%。产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从产业比重看,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从2005年开始,我县工业增加值已超过一、三产增加值,并呈逐年增长态势,到2009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为18.6:44.2:37.2,第二产业牢牢处于领先地位。全县共培育规模以上企业212家,销售超亿元企业31家,今年1-8份,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6.35元、开票销售61.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7%、36.7%。化学新材料、机械制造、现代纺织三大“百级产业”初具雏形,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分别占工业经济总量的76.7%、83.8%。
2、从产业层次看,三次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进入“十一五”,洪泽三次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结构更趋合理,水平不断
1提高。第一产业方面,已初步形成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三个10亿元产业,高效渔业、高效种植业面积占比分别达54.8%和32.5%,全县农副产品加工率达45%以上;第二产业方面,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多,规模迅速扩大、效益明显提升,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相继突破,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方面,交通、邮电等公共服务行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经济、休闲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软件外包等现代服务产业方兴未艾。
3、从产业贡献看,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十一五”以来,全县第三产业始终保持高位运行,连续4年在GDP中占据35%左右的比重,产业贡献率最高达36.88%,产业拉动率最高达7.79%,不仅保持了与一、二产业基本协调的发展态势,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虽然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推进,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但经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散,现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20多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工业经济产业关联度低、依承度小、产业链短;二是企业规模小,大型企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销售过10亿元企业只有1家,过5亿元企业2家,销售超1000万元的仅占三分之一,市场竞争力整体不强;三是产品档次低,全县工业以化工初加工、纺织、建材等依赖大量资源投入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少,附加值少,现代新型工业所占比重少;四是外向程度低,工业产品出口规模小,产品销售主要依赖国内市场。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洪泽处在做大经济总量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方式
转型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适逢难得的机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责任十分重大,而且任务非常艰巨。
从面临挑战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一是环境、资源的挑战。环保方面,洪泽湖是国家南北北调工程的重要节点,保护“一湖清水”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逼迫我们发展清洁型、环保型产业。二是宏观形势的挑战。国内外市场竞争表明,技术与品牌优势大、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经受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明显强于传统企业,结构的合理性已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三是产业层次不高的挑战。洪泽产业层次总体上以粗放型、传统型为主,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四是周边发展态势的挑战。随着周边县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要始终保持优势,就必须走发展特色产业之路。
从面临机遇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当其时。一是苏北整体纳入长三角区域,为我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宏观政策调整,保持扩大内需政策稳定,实施增值税改革,有效的放大了市场容量,减轻了企业技改税负,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装备更新,以抢占市场;三是金融危机导致资产价格降低,人才流动加快,为企业低成本扩张、吸引高层次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四是近几年制造产业迅速发展,“四区两园”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显著增强了承载和集聚大项目、好项目的能力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今年,县委、县政府在培育高新产业、发展软件产业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文件,从制度上确立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
径,总体原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结构、人才、产业升级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结构优、经济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发展路径和工作要求是:
(一)抓住产业发展这一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做大总量、调优结构、提升效益的目标,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一要狠抓新兴产业培育。精心培育以清华科技园项目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安芯智能港项目和液晶电视项目为重点的软件及液晶显示产业、以国铝高科、压电陶瓷、生物质能项目为内容的新能源产业、以40万吨半干面出口和8000万只肉鸡项目为带动力的生物技术应用产业,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打造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集群。二要推动企业培大育强。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企业通过靠大靠外靠强盘活盘强,未来三年内,培植银珠集团等销售超50亿元大企业2家,培植软件产业园、肉鸡养殖及深加工、200万只汽车轮毂、盈恒化工等销售超10亿元企业12家以上。三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新兴产业培育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科技人才,深化与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推动节能减排,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集约节约发展水平。
(二)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壮大四水产业。制订新一轮“四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广 “大蟹、有机蟹、跨季节蟹”的养殖步伐,实施鹅产业三年发展规划,打造入江水道沿线鹅产业带,推进芡实饮料等
深加工项目建设,扩大水产批发大市场冷库建设规模,逐步实现水产品交易由季节性向全年性转变,单一性水产品向其他农副产品复合经营转变。二是提升发展空间。认真编制县级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周桥灌区改造五期工程等项目,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工作,进一步拓展用地空间。加强螃蟹、鹅、大米、芡实等“四水”标志性产品的品牌建设,做大品牌农业。三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绿化美化,加大资金筹集和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湖区生态渔村、景区旅游新村、城郊社区新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综合环境整治。
(三)抓住湖滨名城这一平台,大力推进城市精品化。城镇是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加速推进精品化城市建设是我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迅速掀起新一轮加快城市建设热潮,重点打造新城区、湖滨区、老城区、开发区等“四大板块”,开工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31栋,启动11万平方米拆迁,实施砚临河风光带二期等10个地块绿化和开发工程,切实把城市做大、做美、做优、做强,塑造洪泽县城的全新品牌。加大核心商圈建设,积极引进苏宁电器等知名商贸物流业企业入驻洪泽核心商业区,开工建设四星级天水假日酒店、18层天泽经济型酒店等一批新型酒店,提升商业服务档次。规范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合理引导商品房开发。加大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开工建设仁通物流园、宏发再生资源物流园、闽翔钢材大市场等投资超亿元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市建设和市民素质建设,统筹城市亮化与市民心灵美化,统筹提升城市内涵与提高市民的文化内涵,努力营造讲文
明、谋发展、促和谐的新风尚,努力造就文明、高雅的新市民。
(四)抓住民生改善这一根本,大力推进社会和谐化。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兴办惠民实事,不断改善民生、凝聚民心。加强社会建设,做好就业培训和职业中介、岗位对接,认真抓好大学生、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全面落实新农保制度,农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实现社保全覆盖,继续推进“土地换城保”工作,推动五大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加强社会建设,实施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大力推进省级优质均衡教育示范区创建。进一步完善新农合运行机制,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争创省级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加强和谐建设,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城乡技防设施建设,建成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健全解决多元化矛盾纠纷落实机制,加强社会舆情汇集分析,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第三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四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五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王冬生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可见,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城市化使得农业的耕地资源减少,工业化使得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又使得农业和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造成农业发展资源短缺。加之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缺乏有效体制和机制,农业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据国家农业普查结果显示,1996年至2006年末,我国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从18.5%上升至32.5%,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给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大多为小学文化,近三分之一为文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转,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农户兼业化,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采用生产新技术的能力。由于土地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农民不愿放弃自己的承包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兼业农民迅速增加,兼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对低收益的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足,往往是以简单的物资投入(如化肥)替代劳动投入,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对采用新科技和调整农业结构缺乏兴趣,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
兼业农民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尽管最近1~2年中承包地的流转出现加速现象,但我省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没有改变。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生产效益偏低,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没有能力采用生产新技术。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稳固,区域农业生产结构雷同,生产效益不高。从总体看,农业近10年来的发展,农业科技投入要素逐年增加,生产手段不断改良,农业的生产资金总量投入在增加,但是农业的投入结构、生产结构和农民的收入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农户生产数据分析,主要表现为:1)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呈下降趋势,2000年3.76∶1,2008年下降为2.96∶1;2)农林牧渔之间的比较效益没有发生变化,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没有改变;3)农户生产的资金支出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农业占15%左右,牧业占25%左右,林业占10%左右;4)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向好改变,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出占60%左右,牧业占35%左右,其他生产比例很小,粮食占67%左右,棉花占6%左右,油料占11%左右。2009年,河南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比山东、江西分别高4.5个和16.1个百分点,而相对效益较高的林牧渔业比重不高。农业结构不优,高效农业占比低,使农民增收受限。5)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结构也没有较大的变化。
土地流转“非粮化”趋势严重,缺乏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影响粮食安全。种粮的比较效益比较低,土地承包权流转之后,原本种粮食的土地,有很多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作物,搞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之类的项目,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据省农业厅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898.84万亩流转土地中,非粮食生产达到了346.1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8.52%;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率达到或超过40%的有13个,达到60%以上的有6个,其中郑州市流转面积为24.7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只有
4.49万亩,“非粮化”率达到了81.84%;许昌市流转的75万亩土地中,有21.54万亩用于粮食生产,“非粮化”率达到了71.28%,而洛阳市和三门峡市则分别达到了67.1%和65.4%。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解放农村非农务工生产力为目的“非粮化”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布局调控,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原经济区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的实施。
改善农业发展方式的建议
由于全省各地区农业自然和发展不平衡,现代农业建设不能采用统一模式。首先应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实验区,实施以下措施:
实现农业劳动力实质性转移。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增加城市廉租房数量,满足农民工需求,同时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以此实现农业劳动力真正意义上的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实质性转移后才能加速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科技利用从而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潜力。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目前仍有近50%以上的中低产田,不少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重建轻管,毁坏严重。据省地调队调查,全省有近一半的农田水利设施无专人管护。应改革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把田间水利设施纳入公共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强力改造中低产田。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用政策鼓励规模经营,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社,促使土地向粮食生产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流转,限制向企业流转。如,完善粮食补贴方式,增加粮食规模生产农户的补贴标准,增加对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补贴。
降低农民利用先进科技的成本。可以考虑政府出资,赋予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科技推广职能,作为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⑦4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