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督查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9:4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督查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督查调研报告》。

第一篇: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督查调研报告

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督查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重点考察了21个省(区、市)149家高危企业,其中:煤矿企业106家(国有重点18家,地方国有33家,乡镇煤矿55家),非煤矿山企业23家,危化品企业14家,烟花爆竹企业6家。并对其中的内蒙古、安徽、江西、山东、湖南、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9省区高危企业农民工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农民工安全培训基本情况

(一)9省区农民工分布情况

1.行业分布。农民工在高危企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为56.02%。其中,煤矿48.83%、非煤矿山66.36%、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33.75%、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占95.88%。

2.企业分布。农民工在煤矿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为:国有重点煤矿18.29%、地方国有煤矿46.91%;乡镇煤矿90.30%。重点考察的106家煤矿,农民工比例为:国有重点煤矿(18家)11.34%、地方国有煤矿(33家)34.83%、乡镇煤矿(55家)72.94%。

3.地区分布。农民工在所调查省区高危行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内蒙古34.68%,其中煤矿35.03%;安徽45.16%,其中煤矿29.97%;山东31.53%,其中煤矿31.53%;湖南82.76%,其中煤矿66.41%;贵州72.72%,其中煤矿69.98%;宁夏15.89%,其中煤矿18.89%;江西、甘肃、新疆,只统计煤矿,分别69.78%、42.81%和60.95%。

(二)农民工文化程度、主要来源及劳动管理状况

1.文化程度。对13个省64家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13%、初中文化程度的为58.67%,28.33%的农民工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其中7% 是文盲)。农民工普遍接受能力差,安全培训缺乏基础教育的支撑。

2.主要来源。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如甘肃、陕西、宁夏、贵州、四川等省(区)80%以上农民工来自企业所在地区周边农村,少部分来自省内其他地区和邻近省份;东部和中部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江苏、山东、湖南、河南、北京、山西等省(市)约有50%以上的农民工来自其它省份。

3.劳动管理。农民工与企业的劳动合同期普遍较短,1年期合同居多,最短的只有半年;少部分农民工通过招工进入企业,均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参加了工伤保险;大部分农民工则是自行到企业打工,多数与企业签有劳动合同,少部分参加了工伤保险。

(三)农民工安全培训情况

调查的149家高危企业中,106家煤矿企业培训率96.4%、23家非煤矿山企业培训率98.67%、14家危化品企业培训率83.1%、6家烟花爆竹企业培训率77.10%。虽然调查数据显示各类高危企业农民工培训率较高,但是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时间严重不足,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很差,基本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和效果。

(四)三项岗位人员培训情况

149家高危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主要负责人持证上岗率为98.28%,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为93.53%,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为97.80%。分行业:煤矿分别为98.17%、93.67%和98.09%,非煤矿山分别为99.7%、98.55%和98.66%,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分别为97.59%、91.35%和95.92%,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分别为100%、78.57%和86.96%。

二、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和企业按照部署要求,大力开展安全培训工作,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有所加强。

(一)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和大部分高危企业对安全培训工作,领导认识到位,工作措施较为有力。特别是针对农民工培训问题,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下发文件规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河南省出台了《2004-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河北省2006年-2008年共培训150万人,甘肃、山西等地也制定了培训规划。

(二)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总局先后出台了《安全培训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煤矿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办法》、《关于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部门规章和20多个规范性文件,以及17部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对包括农民工培训在内的安全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普遍制定了实施意见和办法。

(三)支撑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国已认定安全培训机构一级26家,二级145家,三、四级2280多家,全国四级安全培训基地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分级开展了教师岗位培训、建立专家师资库、组织编写了培训教材等,为开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奠定了基础。

(四)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将安全培训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法严肃查处各类安全培训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颁布后,进一步加大了对煤矿无证上岗、持过期证上岗及串岗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河南、新疆、黑龙江、山东、山西等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针对执法中发现的突出问题,采取了较为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

(五)全员培训不断深化。各地、各企业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全员安全培训。据统计,2002-2005年全国共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108.48万人次,安全管理人员174.39万人次,特种作业人员927.1万人次。浙江省加强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性培训,今明两年计划分别培训1000万人;河北省借鉴江苏海安经验,以非公有制企业、小型企业职工为重点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电视培训活动;山西焦煤集团、淮南矿业集团实行“一日一题、一周一课、一月一考”;淮北矿业公司编制960个应知应会题,督促学习,随机抽考。

(六)农民工培训逐步加强。各地通过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激励培训、规范用工等方面探索农民工安全培训的新形式。河南省对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每人补助学费200元,仅2004年就筹措4000万元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江西省组织专家送教上门;吉林省华兴煤矿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强化农民工安全培训;四川沫江煤电公司在农民待遇和管理上与正式工一视同仁,培训内容和时限严格把握;甘肃白银市宏达煤矿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每2学时奖励3元;云南富源县实行煤矿农民工由县煤管局登记备案制,等等。

第二篇: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摘要] 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是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贯彻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和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开展农民工培训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期特对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素质及就业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总结分析经验,探讨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关键词:绵阳市

农民工培训

经验

问题

对策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工素质状况

绵阳市辖六县两区一市(县级),2003年全市总人口5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4.11万人。农村适龄劳动力227.16万人。其文化程度构成:小学及小学以下67.55万人,占29.74%;初中文化123.48万人,占54.39%;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34.65万人,占15.25%。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134.20万人左右。

2003年全市从事非农产业人数111.0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总数88.86万人(省外务工53.33万人,省内务工35.5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低层次和高层次的较少,其构成为:文盲半文盲占2.4%、小学文化占17.4%、初中文化占55.5%、高中文化占14.6%、中专及以上占10.1%。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分布上青年壮年居多。20岁以下占10%,20-30岁占30%,30-40岁占50%,40岁以上占10%。

(二)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业领域分布在建筑施工、加工制造业以及餐饮商贸等行业。其中:二产业从员601583人,三产业人员414074人。从事建筑业295428人,占农民工总数26.61%;从事加工制造业262856人,占农民工总数23.68%;从事装饰、装修、餐饮、家政服务、商贸、运输等行业551916人,占农民工总数49.71%。2003年全市农民工劳务收入37.71亿元,农民人平增收834元,占整个年收入的1/3以上。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分布在广东、深圳、江浙沿海和北京、上海、新疆、西藏等省(市、区)。通过调查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比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如我市游仙区玉河镇,全镇5471户,总人口1792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701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7485人,全年劳务总收入3342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平4465元。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在平均数以下,尚差35元;初中文化年人均劳务收入在6000元,高中文化以上在8000元左右。分别超过平均数34%和79%,同时,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用工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参加过技能培训和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更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其文化程度和掌握的技能与劳务收入成一定的正比例关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也促进

2008-5-28 9:33:08

了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市农民工培训工作进展情况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资源状况

我市农民工培训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现有大、专院校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各1所,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5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104个,镇(乡)成人学校137所,市、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12个,已建立劳务用工龙头企业47个,2003年龙头企业使用农民工3720人。2003年,我市市县共建立劳务培训基地72个。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农民工88389人,培训输出71004人。

(二)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1、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重视,是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

重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把我市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的最基本途径。市委、市府从2001年起就提出了在我市农村实施“人才工程”、“科教兴农”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的优势,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为止,我市从市到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分管市长、县长挂帅,农业、教育、建设、劳动保障、财政、科技、计划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劳务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农民工培训、就业与服务等工作。各县(市、区)还将劳务开发列为各镇(乡)年底工作目标考核。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农民工培训格局。

2、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不同。我市在开展农民工培训中,着重根据当地劳动力素质现状和省内外劳务市场的需求,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注重实效。如我市梓潼县、北川县在本县培训机构力量相对较薄弱的情况下,在实施“工业强县,以工促农,城乡互融”的发展战略中,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与绵阳农校、四川建筑学校等签订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议,学校定期到本县与新建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培训。近两年来,就地安排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民”带动1500余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培训资源相对丰富的涪城、游仙等区(县)则将培训安排到各镇(乡),在每年冬春之际民工返乡与外出之前,聘请绵阳大中专院校的学者、企业的专家到各乡镇开展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岗位技巧等方面知识的引导性培训;二是与各厂矿、企业、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上岗技能培训,采取“招生—培训—荐业”一条龙服务方式,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有序向外输送民工。

为了使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同步。我市各县(市、区)的市级和县级培训基地都成立了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各镇(乡)组建了劳务开发办公室或劳务保障所,负责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一些镇(乡)还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制度与联系制度。部分镇(乡)配备了专门的电脑,建立劳务信息跟踪平台。如游仙区玉河镇专门找有关技术人员开发安装了劳务开发软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适时管理与指导,制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档案卡和人才登记表,为求职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择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条龙服务。

(三)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出现上升趋势,我市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就业压力大,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文化水平不高,无专门的技能,使得许多外出务工者择业受限制,常常从事城市居民不愿接受的苦、脏、累、险且工资待遇低的劳力型工作,在城市就业不具备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现阶段我市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门路不宽、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依靠亲友、熟人介绍或自己寻找工作岗位。从根本上讲,目前农民工对外输出还处于一种盲目的无序状态,同其他地区相比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的问题。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 留在口头上,涉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有些基层领导认为农民外出务工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可有可无。相关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运转不灵,农民工培训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作支撑。

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上随意性很大,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有些县由于财力紧张,基本无专门的经费投入,培训资金缺乏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现有的培训规模小、档次低,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对农民工培训仅限于眼前,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

3、对农民工的管理不力,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组织管理目前还未理顺,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与此有关的部门间缺少沟通,配合力差,还未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表现为目前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用工信息、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措施跟不上,农民工培训与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4、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对培训机构的考核与监督不力,农民工培训质量无保证。

三、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特点,在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时,应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技之长,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为目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全面开创我市农民工培训就业新局面。

(一)强化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政策,建议国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把农民工的培训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农民工培训长远规划。同时,建立一套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农民工培训,按照我国农村的实际和国际通行做法,国家是农民工培训投入的主体。为使农民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国家成立“农民工培训基金”,中央、省、市、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构成“农民工培训基金”作为专项培训经费,把农民工培训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同时发挥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农民工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体系。而不应搞成社会办学形式,以免加重农民负担。

(三)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

农民工培训涉及多个行业与部门,培训机构众多,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应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严格考核与认证各类农民工培训机构。建议由各级农民工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把关,实行一年一度的培训质量资格认证评审制度,对不按要求、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培训资格,严把农民工培训质量关,建立培训、管理与服务三结合的劳务开发网络服务体系。疏通就业输出渠道,拓展就业空间,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及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行为。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做好劳务输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决劳务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创新培训模式,树立新的培训观念

对于农民工培训,要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技能,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

建议实行全国统一印制和颁发农民外出务工证或岗前技能培训证书。各用人单位必须坚持凭技能等级证书和外出务工证才能录用的原则,二是降低农民工技能培训办理的技术等级证书费用,以促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学员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在教材开发上,既要讲究规范、统一,又要立足于农民自身的实际和行业岗位要求来编写一些以卡通式、操作说明式、流程图示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乡土”教材;在培训与考核的评价体系上,要按照融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于一体的岗位能力标准,重点考核学员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多实践操作,少理论学习。同时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以保证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五)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奖励基金,用于激励调动培训、用人单位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积极性;二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困难补贴或奖励;三是在农村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开设就业转移技能培训课程,并把技术等级证书评定结合起来,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

第三篇: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工素质状况

绵阳市辖六县两区一市(县级),xx年全市总人口5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村适龄劳动力万人。其文化程度构成:小学及小学以下万人,占%;初中文化万人,占%;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万人,占%。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左右。

xx年全市从事非农产业人数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万人(省外务工万人,省内务工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低层次和高层次的较少,其构成为:文盲半文盲占%、小学文化占%、初中文化占%、高

中文化占

%、中专及以上占%。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分布上青年壮年居多。20岁以下占10%,20-30岁占30%,30-40岁占50%,40岁以上占10%。

(二)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业领域分布在建筑施工、加工制造业以及餐饮商贸等行业。其中:二产业从员601583人,三产业人员

414074人。从事建筑业295428人,占农民工总数%;从事加工制造业262856人,占农民工总数%;从事装饰、装修、餐饮、家政服务、商贸、运输等行业551916人,占农民工总数%。xx年全市农民工劳务收入亿元,农民人平增收834元,占整个年收入的1/3以上。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分布在广东、深圳、江浙沿海和北京、上海、新疆、西藏等省(市、区)。通过调查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比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如我市游仙区玉河镇,全镇5471户,总人口1792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

10701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

7485人,全年劳务总收入3342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平4465元。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在平均数以下,尚差35元;初中文化年人均劳务收入在6000元,高中文化以上在8000元左右。分别超过平均数34%和79%,同时,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用工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参加过技能培训和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更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其文化程度和掌握的技能与劳务收入成一定的正比例关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也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市农民工培训工作进展情况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资源状况

我市农民工培训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现有大、专院校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各1所,各

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5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104个,镇(乡)成人学校137所,市、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12个,已建立劳务用工龙头企业47个,xx年龙头企业使用农民工3720人。xx 年,我市市县共建立劳务培训基地72个。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农民工88389人,培训输出71004人。

(二)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1、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重视,是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

重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把我市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的最基本途径。市委、市府从2001年起就提出了在我市农村实施“人才工程”、“科教兴农”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的优势,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为止,我市从市到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分管市长、县长挂帅,农业、教育、建设、劳动保障、财政、科技、计划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劳务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农民工培训、就业与服务等工作。各县(市、区)还将劳务开发列为各镇(乡)年底工作目标考核。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农民工培训格局。

2、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不同。我市在开展农民工培训中,着重根据当地劳动力素质现状和省内外劳务市场的需求,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注重实效。如我市梓潼县、北川县在本县培训机构力量相对较薄弱的情况下,在实施“工业强县,以工促农,城乡互融”的发展战略中,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与绵阳农校、四川建筑学校等签订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议,学校定期到本县与新建企业联

合举办职业技能培训。近两年来,就地安排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民”带动1500余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培训资源相对丰富的涪城、游仙等区(县)则将培训安排到各镇(乡),在每年冬春之际民工返乡与外出之前,聘请绵阳大中专院校的学者、企业的专家到各乡镇开展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岗位技巧等方面知识的引导性培训;二是与各厂矿、企业、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上岗技能培训,采取“招生—培训—荐业”一条龙服务方式,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有序向外输送民工。

为了使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同步。我市各县(市、区)的市级和县级培训基地都成立了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各镇(乡)组建了劳务开发办公室或劳务保障所,负责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一些镇(乡)还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制度与联系制度。部分镇(乡)配备了专门的

电脑,建立劳务信息跟踪平台。如游仙区玉河镇专门找有关技术人员开发安装了劳务开发软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适时管理与指导,制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档案卡和人才登记表,为求职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择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条龙服务。

(三)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出现上升趋势,我市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就业压力大,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文化水平不高,无专门的技能,使得许多外出务工者择业受限制,常常从事城市居民不愿接受的苦、脏、累、险且工资待遇低的劳力型工作,在城市就业不具备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现阶段我市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门路不宽、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依靠

亲友、熟人介绍或自己寻找工作岗位。从根本上讲,目前农民工对外输出还处于一种盲目的无序状态,同其他地区相比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的问题。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 留在口头上,涉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有些基层领导认为农民外出务工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可有可无。相关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运转不灵,农民工培训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作支撑。

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上随意性很大,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有些县由于财力紧张,基

本无专门的经费投入,培训资金缺乏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现有的培训规模小、档次低,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对农民工培训仅限于眼前,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

3、对农民工的管理不力,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组织管理目前还未理顺,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与此有关的部门间缺少沟通,配合力差,还未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表现为目前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用工信息、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措施跟不上,农民工培训与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4、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对培训机构的考核与监督不力,农民工培训质量无保证。

三、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特点,在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时,应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技之长,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为目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全面开创我市农民工培训就业新局面。

(一)强化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政策,建议国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把农民工的培训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农民工培训

长远规划。同时,建立一套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农民工培训,按照我国农村的实际和国际通行做法,国家是农民工培训投入的主体。为使农民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国家成立“农民工培训基金”,中央、省、市、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构成“农民工培训基金”作为专项培训经费,把农民工培训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同时发挥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农民工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体系。而不应搞成社会办学形式,以免加重农民负担。

(三)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

农民工培训涉及多个行业与部门,培训机构众多,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应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严格考核与认证各类农民工培训机构。建议由各级农民工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把关,实行一年一度的培训质量资格认证评审制度,对不按要求、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培训资格,严把农民工培训质量关,建立培训、管理与服务三结合的劳务开发络服务体系。疏通就业输出渠道,拓展就业空间,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及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行为。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做好劳务输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决劳务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创新培训模式,树立新的培训观念

对于农民工培训,要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技能,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

建议实行全国统一印制和颁发农民外出务工证或岗前技能培训证书。各用人单位必须坚持凭技能等级证书和外出务工证才能录用的原则,二是降低农民工技能培训办理的技术等级证书费用,以促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学员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在教材开发上,既要讲究规范、统一,又要立足于农民自身的实际和行业岗位要求来编写一些以卡通式、操作说明式、流程图示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乡土”教材;在培训与考核的评价体系上,要按照融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于一体的岗位能力标准,重点考核学员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多实践操作,少理论学习。同时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以保证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五)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奖励基金,用于激励调动培训、用人单位企业开展农

民工培训就业的积极性;二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困难补贴或奖励;三是在农村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开设就业转移技能培训课程,并把技术等级证书评定结合起来,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转载自工作总结

第四篇:关于农民工回流返乡及再就业等情况调研报告

**州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人口占全州人口83%(2007年底),外出务工人员比例高,下岗职工就地解决再就业岗位的空间狭小。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部份外出农民工被迫回流返乡,州内冶炼业(主要为铁合金)近乎全部停产,而其中的就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加大了城镇就业压力,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针对**的实际需要和省总工

会的要求,近两个月来,我就农民工回流返乡情况、其中的佼佼者创业带动就业情况作了一些调研,并率队对劳务输出再创新岗位的途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现将部分实例报告如下:

一、关于农民工回流返乡的实地调查情况

(一)至2009年3月低,全州在外务工人数612731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43%,比今年两节期间有所回升,农民工节后外出与回流返乡并存。由于地少人多、经济收入低等原因,多数返乡农民继续外出寻找就业机会。

(二)惠水县羡塘乡全乡21885人,人均耕地面积0.78亩,2008年外出务工人数达6030人,占全乡总人口30%左右,约占全部劳动力55%。到2008年底因金融危机冲击等原因返乡1298人,占外出务工人数22%。至2009年3月底,陆续返乡和相继外出寻找机会的人数大抵持平,后者略高于前者。

返乡农民工中,已有部份就地创业。有的为当地危房改造工程打工,有的开办小饭店、杂货店。也有少数人创办中小型养殖场。如从广东返乡的农民工罗登高,已修建种猪场舍二十余间,并准备用自己的住房抵押向银行贷款购买种猪。与他同时返乡的还有贵阳及务川的工友,在他的引荐下到羡塘乡创办养殖场。除养牛外,还准备饲养市场畅销的“林下鸡”。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融资难,除抵押物、担保平台等常见问题外,程序复杂和办事门路不熟悉,是他们所遇到的共同困难。贷款担保和抵押物等问题已经向当地政府反映,农民的房产证(可作抵押物)的办理已引起重视。

二、关于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调查情况

地处都匀市墨冲镇的鹏达木业有限公司,是墨冲镇返乡农民陈文珍所创办的企业,去年下半年后由广东省阳江市返乡创业,一边建厂一边招工生产,主要生产加工木制品,其中一半左右通过广东出口。至2008年底用工90人,当年月产值60万元左右。今年1—3月用工增加30余人,月工资1200元左右。企业月产值70万左右,未因金融危机冲击而受影响。拟再招用工30余人,并拟购买新的生产线扩大再生产。其用工80%以上为当地返乡农民工,约20人为湖南籍农民工,是一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目前的主要问题也是贷款难,抵押物手续不全,催办过程较长,企业扩大规模的进展缓慢,对扩大用工带来不利影响。已多方帮助协调,目前新增贷款200万的手续已近尾声。

三、省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情况

按照省总“四个一”的要求,为了实现我州工会系统多形式解决新增就业1万人的目标,我们对省外用工需求进行了实地调研。

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的举措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贷币政策出台以后,新的就业岗位在不断产生,但劳动力供求的信息不对称,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并不少见。

4月中旬,我们用一周的时间,对福建的厦门及石狮,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苏州及南通)等地的**籍务工人员情况作了实地调查,总的情况是职工进出人数基本持平,也有少数企业不减反升。如福建中南控股集团(建筑业)2008年所用贵州籍工人2178人,其中**籍297人;2009年(3月底)所用贵州籍工人4354人,增长1倍左右,其中**籍640人,增长115%。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生产需要,二是用工单位认为贵州籍职工朴实勤劳,更重要的原因是劳务供求的信息衔接较好,输出地与用工单位沟通频繁,联系密切,一旦有新的用工需求,有准备、有秩序、成建制的输出就容易成为现实,长期而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劳务输出进入良性循环,贵州籍职工的用工环境也因此相对较好,安心留下的比例也较高。考察中了解到,我州外出务工人员待遇在1000—3000元/月,均确保了工伤保险。但我省要求的五个险种的待遇仅在厦门和苏州实现。上海实行商业险种“三险”;几乎所有建筑行业只有工伤保险。我们所到企业,职工吃、住条件不错,卫生、安全、有序,还有的文化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此次考察调研中,还通过工作寻找到一批可观的用工需求,亟待我们抓紧培训和组织,以不失时机扩大外省劳务市场份额。

通过与考察地劳动部门、合法的劳动中介组织,以及地方工会组织的沟通交流,通过与用工集中且社会信誉好的企业洽谈蹉商,通过看望慰问**籍农民工代表,以及召开座谈会(13批次)等方式,探索了维权新途径,解答了一些外出农民工的疑难问题,稳定了所到企业、产业中的**籍职工队伍。更大的收获是共签署劳务输出协议9份,已带回用工岗位3050个,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的“威

友光电有限公司”、“达运精密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达信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分别为200、200、100人。福建石狮的“丰华纺织有限公司”、“宏泽塑料有限公司”分别为100人;福建晋江“艾奇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源兴包装有限公司”分别为300人,等等。尚有1000余个意向岗位通过电话继续落实。用工需求中,经过上岗前培训、有各类资格证书、职业高中以及中专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是企业用工的首选。因此,工会组织在金融危机中为职工提供岗位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是技能培训。只有通过合格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才能在外省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在江苏南通(轻纺工业集中),纺织工人岗位仍有需求,用工环境也好,可为我州轻纺企业下岗职工提供选择。

四、当前全州就业的总体情况

由于我州工业基础薄弱,外向型企业少,对外依存度不高,金融危机的冲击虽带来影响但还不十分严重,主要问题是返乡农民工的进出流动增加,下岗职工就地寻找新岗位困难。至2009年3月底止,我州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比去年同期(3.87%)增加0.05个百分点。

五、一点说明

我州地方总工会今年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三五”要求,即做好五类调研,开展五大活动,组织五项工程。会后即进入调研落实阶段。由于昨日才从省总网站下载了省总黔工办字(2009)19号文,加上“五一”前夕正举办都匀地区歌唱大赛(参赛队伍近60支),虽感调研内容还需要全面反映,问题和建议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提炼,调研成果的运用也有了初步安排应作部分反映,但终因时间紧迫,仓促草就上述内容上报,不当之处请予指正;需询问或了解核实的,再予补充或说明。

第五篇:强化农民工培训问题调研报告

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总也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会的学校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笔者针对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也不愿培训。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级工会不但要充分重视,而且要转变过去工会搞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协调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

(1)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自学。

(2)办学对象要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当前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3)办学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三是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应当逐步建立起“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4)办学内容要实用化。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始终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探索实践,搞好结合,调动积极,实现双赢。

(1)培训和考证结合。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上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长训和短训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累计学时,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培训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学校可以将这类学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学习的学历学分,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只要累计达到所需学时,或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阶段的考试)即可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工会或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2)免费和收费相结合。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3)培训和就业信息、维权服务相结合。就业信息服务还应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会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农民工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培训、教育结合。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关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同时,要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发挥工会职业和学历教育的优势。工会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照顾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接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职教育。

总之,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培训本身,更需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真正关注,需要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许多农民工表达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对平等的要求和对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改变对他们的歧视。与培训农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质(如公共场合礼仪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识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系统性表现之二就是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农民工培训。

下载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督查调研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督查调研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培训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金象公司安全教育培训的 调研报告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文化形成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最深刻最根本的方法,更是保障安全生产、人员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安全培训调研报告

    安全培训调研报告为了提升广大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针对行业特点,分批组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开展了2011年度企业安全管理资格培训工作。作为参与讲授安全......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鲁中煤监分局为切实摸清辖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总体状况,交流经验,树立典型,探索出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安全文化示范模式,为煤矿安全生产营造......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煤矿企业维简费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精选多篇]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煤矿企业维简费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6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调研报告(模版)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 2008-04-02 信息来源: 国家发改委字体:大 中 小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报告二(优秀范文5篇)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报告二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工素质状况 XX 市辖六县两区一市(县级),20xx 年全市总人口 52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24.11 万人。农村适龄......

    2010年包头市农民工建筑业就业及培训调研报告

    2010年包头市农民工建筑业就业及培训调研报告 包头农牧民工建筑业就业现状和特点: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自治区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我市大力实施了......

    安全培训调研报告1

    安全培训调研报告 为了提升运城市广大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运城市安监局针对行业特点,分批组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开展了2012年度企业安全管理资格培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