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时间:2019-05-12 19:0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第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

显著

“十一五”期间,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农民就业增收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四大能力,做强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产业,着力打造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有机联结的全产业链,极大提升了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新疆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截至“十一五”末,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725家,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898万亩,带动畜禽饲养量1845万头(只),累计带动农户257万户,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551家、571万亩、509万头(只)和113万户。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1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3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4亿元,实现利润25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61%、247%和123%。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25家,10亿元以上企业9家。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农户115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6.93%。308家龙头企业通过HACCP体系认证、ISO9000体系认证。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目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业注册商标已达1万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新疆著名商标、新疆名牌产品、新疆农业名牌产品等7个商标品牌已达500余件。仅2010年新增品牌名牌就达88个,增幅20.8%,增量为历史之最,庄子开拓红花系列、西尔丹辣椒酱、红帆番茄红素被评为了中国驰名商标。

(二)发展特点

1、在工作重点上,向市场开拓转移。新疆把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平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农村经济工作重点转移的着力点,有效探索和总结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农产品营销十大模式,大力开展品牌名牌创建活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展会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组织保障、行政推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产品市场开拓系统化配套保障措施。

2、在资源配置上,向科学有序方向转变。一是结合优势区域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许多地方形成了产业链和优势企业群体,在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同时,围绕自治区棉花、粮食、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增强了基地发展活力。二是地区特色开始形成。一些地州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优势产业带。如伊犁形成了以巩留县、伊宁县、霍城县和新源县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产业带,以霍城县和霍尔果斯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巴州形成了以库尔勒市为中心的香梨产业带,以轮台县为中心的杏产业带,以若羌、且末为中心的红枣产业带。

3、在经营领域上,呈现出发散性的发展态势。一是单一生产环节上的联合经营开始向科研、推广、服务等专业化经营探索;二是由以种植业为主要经营范围,向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经营方面发展,“十一五”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3174家,畜牧业1849家,林特产业1389家,水产业61家;三是由生产领域内的经营活动,向配送、流通、消费等领域延伸。

4、在经营组织上,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转向多类型经营主体带动。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龙头企业这一主体已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丰富,涌现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村能人和营销大户。“十一五”末,新疆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186个,中介组织带动型984个,农村经济人3031个,专业大户2194个。产业化组织投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导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重要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5、在企农利益联结方式上,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一是利益联结机制多样化。“十一五”期间,利益联结机制趋于多样化,主要有市场交易型、订单型、股份制型、纵向一体化型,农企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有合作方式按利益返还形式、股份合作按股份分红形式等。2010年11%左右的产业化组织通过合作、股份等方式带动农户,通过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方式,不仅使农民获得最低保护价收购,还获得生产流通领域利润。二是中介组织有大的发展。新疆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为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工作来抓。“十一五”末,新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74个,辐射带动农户30万户,入社农户增收20%以上。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和问题

(一)发展成效

1、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开拓市场已成为新疆各级党政、农口各部门推进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为首要任务,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展会为重点,采取整体推介、展示展销、交易洽谈、产销对接等方式,举办和组织参加了近30个的农产品展销会、对接会、洽谈会,参展企业、专业合作组织1.2万多家(次),涉及47类、2700多种农副产品,展会签约金额累计超过650亿元,其中,两届北京展销会、两届上海展销会、一届广州展销会,签约金额超过500亿元。新疆优质特色农副产品所到之地都引起轰动,展会场面异常火爆,商家青睐、市民赞誉、媒体认可。同时,通过一系列展会,充分展现了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大幅提高了新疆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有力带动了农牧民持续增收。

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层次提升。坚持优化农业布局,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外向型为特征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发展。粮食生产连续跨越再上新台阶,2010年总产达1171万吨,均创历史新高;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总产达248万吨,价格上涨,效益显著提高;林果业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林果面积突破1700万亩,总产量达到800万吨,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以反季节瓜果、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规模突破100万亩,果蔬产能超过400万吨;制酱番茄、酿酒葡萄、红辣椒、甜菜、打瓜、啤酒花、枸杞、红花、油葵、亚麻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品做成大产业,以冷水鱼养殖为主的水产品产量突破10万吨。

3、带农增收能力增强。坚持抓好调优结构支撑增收、科技兴农节本增效增收、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助推增收、支农强农政策惠农增收、农产品营销加工促增收工作,实现农民增收历史性新突破。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600元,较上年增加700多元。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增收10.9亿元,比2005年增加6.3亿元,增长了1.7倍。

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 8891家,实现总产值734.2亿元,增加值149.7亿元,利润总额22.33亿元,上缴税金15.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率达21%,其中规模企业1078家,实现增加值134.2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总量的90%。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26万人,劳动报酬31.98亿元,农产品原料采购支出565.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加工能力不断的提升,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用更加显著。

5、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自建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技术开发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企

业中有194家企业拥有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3个,企业研发人员达2600余人,年均研发投入近4亿元。

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区建成国家级标准示范县6个,有16个县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市,面积达到62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88家,绿色食品产品达到204个,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16家,有机食品64个。在全区农业产业化组织中获得“三品”认证的产品440个,基地种植面积1724万亩,占产业化组织带动基地种植面积的57%。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与龙头企业产能扩张不相适应。主导产业虽然基地建设规模面积较大、数量多,但符合绿色、无公害、有机的标准化基地较少。与此同时,龙头企业产能扩张较快,基地建设水平不能及时跟进,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忽视基地建设,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产品质量。

2、农业产业化链条短,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低,转换增值空间有限。目前,新疆大多数县域的农产品还处于原料出售或初级产品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后续农产品加工很少,而且包装手段及标准化程度仍较落后,致使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不高,特色农产品后续增值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5%-4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仅10%左右。

3、企业资金匮乏,融资难仍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拥有金融系统信用等级A级370家,A级以下289家。有效资产抵押能力差的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日趋突出,致使企业资金不足,束缚了一些有市场、有特色、有前景、有订单的企业发展。

4、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与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并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数量少,综合实力弱,产业推动力量不足。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只有9家,仅占2.8%,农民专业合作社3674个,辐射带动农户30万户,仅占全疆农户的12%。经营组织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的提升。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主要以松散型居多,紧密型的少,各主体之间主要是简单的购销关系,形成稳定购销关系的主体少,在各种利益联结中,仅11%采取合作、股份合作方式。农户获得利润返还的数量还不多,难以真正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收益。

5、农业产业化发展区域不平衡与结构趋同现象并存。南北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差距大,制约了全疆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全区772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近三分之二分布于北疆,东疆和南疆分布少;在319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南疆三地州只有49家,仅占全区的15.3%。

区域间生产结构趋同现象较严重,加之绿洲之间的封闭分散性,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常常会形成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的恶性竞争局面,不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形成和产业化整体实力、水平的提高。

6、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服务、监督和引导作用发挥不够。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税收政策突破不大,资金短缺,龙头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金融服务滞后。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管理并没有完全理顺,农业产业化按行业、部门多头领导、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有限资金不能最有效发挥作用。

三、做法和经验

(一)行政高位推动。“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一是加强机构建设。2007年将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改设在自治区

乡镇企业局,同时加挂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和农产品加工局牌子,并要求各地州参照自治区建立“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目前新疆基本形成上下衔接、政令畅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二是科学规划。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统筹思考,是我们掌握工作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新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年成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后,就先后制定了《自治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北疆特色农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规划》、《南疆特色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规划》等七个规划及实施细则。2010年,又组织编写了《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自治区农产品加工“十二五”发展规划》等6个规划。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新疆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奖励办法,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2007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局成立后即设立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资金,连续5年累计2.5亿元规模支持龙头企业发展。2009年专项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基础建设。从2010年新疆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副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连续5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新疆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培育和保护工作。二是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多次会同自治区财政等部门开展农产品加工财税政策专项调研,草拟并上报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建议,推动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的颁布实施。据初步估算,仅此一项政策的落实,每年可为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减税近两亿元。同时为保证财税政策的贯彻实施,制定了《自治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实施办法》。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构建银企合作平台,努力破解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国开行、农发行、农行等金融机构密切联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银企恳谈会,推荐重点企业贷款需求项目365个,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截止2010年末,三家银行支持我区龙头企业贷款余额达54.2亿元。

(三)多措并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评选。自2008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评选,到2010年已评选选出9个农业产业化优秀县(市)和30个先进县(市),共给予了330万元的奖励。开展评选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活动提高了各地县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县(市)一级组织机构的完善,同时也对进一步促进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各项方针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二是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十一五”期间,新疆一直把建立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农业产业化中心工作来抓,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推进工作。2007年在伊犁地区召开了自治区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现场经验交流会;2008年,根据新疆实际,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选定新疆麦趣尔集团、哈密长河公司和和田阳光沙漠玫瑰公司三家企业开展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试点 ; 2009年,为总结推广以试点企业为主的企农利益联结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和田地区召开了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座谈会,推出了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责任公司以“二次返利”为核心的“公司﹢协会﹢农户”联结模式等好典型、好模式。并将这些典型经验编成《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典型经验汇编》,发至各地州、各龙头企业进行交流和推广。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管理。“十一五”期间,新增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7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

(四)围绕六大产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积聚发展。围绕自治区粮油、棉花、畜牧、林果、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具备一定基础的六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

则,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要素,通过兼并、重组、并购等方式,培育壮大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园区,推动龙头企业集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构建一批产业链长,精深加工水平高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增强集群竞争优势。目前新疆初步形成了六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即以新疆泰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玛纳斯澳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优质棉花加工企业群;以天山面粉集团、康尤美粮油集团公司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以伊犁巴口香、泰昆集团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企业群;以新疆果业集团、拓普农产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林果加工企业群;以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红帆生物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以北园春集团、吐鲁番盛达商贸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市场流通型企业群。此外南疆三地州也涌现出南达乳业、阿布丹食品、富江果业等一批新兴企业,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都做出巨大贡献。龙头企业形成的规模效应,扩张了新疆农业产业化的集聚优势,竞争优势,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外销平台与品牌建设并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顺应现代农业重点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的阶段变化,新疆迅速启动外销平台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外销平台建设,利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展会,着力打造三大外销平台,辐射华北、华东、华南及港澳台市场,引导企业、经销商在该区域的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分销渠道、营销网络,辐射全国中、高端市场;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充分发挥17个边境口岸优势,积极探索农产品出口,开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市场,2010年主要农产品实现出口交货值9.39亿美元,同比增长45.5%,展示了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广阔前景和潜力。因势利导,强势推进品牌建设。2010年,新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等措施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升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国名牌产品楼兰枣业带动了若羌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直接提升当地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和田地区皮亚勒玛乡通过培育“皮亚曼”品牌,带动了当地石榴产业发展,石榴收入占到该乡人均收入7139元的71%,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00元。

第二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发展设施农业是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科学地指导我区设施农业发展,按照《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百万亩设施农业发展战略”的决定,现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一、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城市郊区,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和自治区“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设施农业开始了规模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区各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质量”的原则,从领导、任务、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狠抓落实,通过示范引路,基地带动,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高效性日益显现,农民发展积极性高涨。截止2005年底,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0.9万亩,其中温室27.4万亩,拱棚13.5万亩,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119万吨。设施农业在丰富淡季蔬菜供应、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各地因地制宜,从资金扶持、承包用地、协调贷款、帮扶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发挥政府在设施农业起步阶段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设施农业正在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近年来,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正在成为各地特别是南疆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设施蔬菜生产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晚和冬季生产发展,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目前我区日光温室亩纯收入多数为3000—5000元,高的可达万元以上,已经成为种植业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

3.设施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鲜细菜自给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区设施农业已从过去以生产蔬菜为主,逐步向生产西甜瓜、葡萄、桃、草莓以及食用菌、花卉、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期由每年的11月延续到翌年的6月,上市蔬菜的品种向叶菜、果菜、茎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达到了50余种,自给率由2000年的25%提高到48%。

4.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化成效初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区设施农业生产已从最初以乌鲁木齐市和地(州)所在城市为中心,向全区各县(市)扩展,基地建设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传统农业劳作方式向精细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的发展。目前,全区万亩以上连片基地达到5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近30个,初步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日光温室群。

5.培育市场,加快了设施农业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步伐。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各地把培育市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加大了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在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供市场产销信息,统一组织蔬菜销售,改善交易环境,提高交易效率,扩大了产品销售量,促进了产品流通。

6.探索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伊犁、塔城、喀什、阿克苏等地依托地缘优势,积极开拓中亚国家市场,不断探索和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促进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向西出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阿克苏地区的蔬菜已出口到了吉尔吉斯等中亚国家;塔城、伊犁等地通过口岸,向哈萨克斯坦出口果蔬产品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设施农业发达省(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规模偏小,自给能力仍然有限,尤其是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番茄、辣椒、茄子等果菜主要还是依靠内地省(区)供应。二是科技服务力量薄弱,从业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实际操作技能普遍较低,制约了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技术推广滞后;从业农民还不能完全按照设施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投入机制不完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农民缺乏建设资金,政府扶持资金有限,社会参与资金不足,造成建棚和生产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棚质量和产量。四是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缓慢,以农民为主体的产销合作组织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作用相对较弱,生产和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衔接问题比较突出,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十一五”新疆发展设施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社会环境条件分析

当前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到各地(州、市)、县(市)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在“自治区加快南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等一系列会议上,自治区领导都反复强调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性,要求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完善补贴办法,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栽培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各地(州、市)、县(市)也把设施农业发展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大了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各族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高。各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逐步转换工作思路,把搞好设施农业科技攻关、技术指导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新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大了工作力度。近年来我区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区鲜活农产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提供了运输保障。

(二)市场前景分析

1.区内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预计全区淡季净菜需求量在250万吨左右,目前我区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119万吨,尚缺口130万吨以上。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反季节蔬菜、瓜果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2.反季节瓜果具有抢占国内市场的较大潜力和优势。我区冬季光照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冬季的光热资源,选用早熟优良品种进行葡萄、桃、草莓、杏、樱桃、西甜瓜等促早栽培,生产优质瓜果供应疆内外市场和出口周边国家。

3.设施农产品还具有开拓中亚及俄罗斯市场的潜力。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的风俗习惯、消费偏好与我区极为相似,农业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对我区农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近年来,塔城、伊犁、喀什等地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日趋活跃,外销蔬菜、果品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通过口岸向中亚国家出口蔬菜(不含加工类蔬菜)3469.7吨,果品57084吨,2004年出口蔬菜(不含加工类蔬菜)5655.8吨,果品67343.4吨,2005年1—9月出口蔬菜(不含加工类蔬菜)38189.5吨。外销的反季节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西葫芦等很受欢迎,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十一五”新疆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目标、原则和区域布局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良好途径,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广应用人工设施、人工控制环境工程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挖掘农业增长潜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我区农业集约化、市场化程度和高效、节约水平。

(二)发展思路: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合理布局,增加投入,加快发展以日光节能温室为重点,大中小拱棚相结合的设施建设,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设施农业产

出率和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设施农产品种类,优化品种结构;以实施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前提,打造安全、优质、绿色、有机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以加快服务体系和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为载体,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00万亩,设施农业平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亩纯收入达到5000元,全区农民通过设施农业人均收入达到500元。形成全疆设施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

(四)区域布局:根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市场需求和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等因素,百万亩设施农业总体布局为:南疆地区60万亩,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东疆地区15万亩,温室和拱棚兼顾发展;北疆地区25万亩,重点从事春提早和秋延晚生产,在逆温带山区可适度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工矿区以及交通要道、口岸地区,加快建成一批连片千亩、万亩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成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反季节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吐哈盆地反季节西甜瓜、葡萄、蔬菜生产基地,乌昌地区反季节食用菌、花卉、特稀菜生产基地,伊犁河谷、塔额盆地、喀什地区依托口岸优势,建成外向型设施蔬菜出口基地等。同时各地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五)发展原则

1.效益目标原则。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围绕提高效益加强各项工作,使农民实实在在受益。特别是在设施建设上坚持以经济适用为主。

2.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区内市场为主,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和内地市场。围绕三个市场,积极掌握市场动态,获取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供求关系,预测市场前景,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组织生产经营。

3.因地制宜原则。坚持从当地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农民的生产能力出发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种类,不搞“一刀切”和“一哄而上”。

4.科学规划原则。坚持集中连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统一完善水、电、路等生产条件,降低投入成本。

5.农民主体原则。坚持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使各族农民成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6.政府服务原则。重点在科学规划布局、把握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抓好典型示范、协调金融支持、加强科技指导、搞好技术培训、协调城乡关系、便利农民进城、方便产品销售、营造舆论氛围、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四、“十一五”设施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融资环境,加大设施农业投入

建立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的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财政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建设、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研发推广以及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信息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对设施农产品贮藏保鲜、出口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给予支持。自治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科技兴新、农业产业化等部门在项目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各地(州、市)、县(市)继续加大设施农业投入,重点支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建棚,对新建、改建的温室进行奖励或补助。要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投资、经营、受益的主体。自治区及各地对口帮扶农村脱贫致富的部门单位,也要把扶持设施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帮扶项目,加大资金、技术帮扶力度。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要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一个重点,每年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要对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贷款给予扶持。各商业银行要适

当放宽贷款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贷款额度。

吸引各类民间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购买或租赁原属集体建设的温室、拱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1.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地进行土地置换和流转,确保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利用村集体土地、“三荒”地发展设施农业,对用集体土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农用地的用途不变,产权不变,对利用“三荒”地等国有未利用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发展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保障的前提下,优先审批、使用,并享受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相关的土地政策,免交土地补偿费。

2.妥善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设施农业用水、用电按照农业用水、用电标准执行。各地要积极开办设施农业保险,探索设施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外来从事设施农业的人员在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当地农民享受同等待遇,并允许在基地设施旁建生活住房,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外来人员对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3.落实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政策。开辟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在“绿色通道”上,对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实行“三不准”政策,即不准滞留、卸载和罚款,对车辆的违规行为可事后妥善处理。对整车并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减免有关收费,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确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顺畅。

(三)强化基地建设,提高生产能力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建设。设施农业主产区要突出重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到“十一五”末,在全疆建成10个万亩连片、100个千亩连片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在塔城、伊犁、喀什等地,依托口岸优势建立一批外向型设施农业出口基地。

2.抓好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推动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用3年时间,在主产区建立5万亩的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建成无公害生产示范、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外向型出口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以及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核心基地,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作用,推动全疆设施农业的发展。

3.在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生产规模较大的县(市)建立一批育苗基地,统一品种,提高育苗质量和供苗能力,为连片基地的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4.加大现有生产设施改造,提高产出率。正确处理发展与巩固提高的关系,坚持新建与更新改造并重的原则,认真实施设施农业“技改工程”。用2—3年的时间,对现有10万亩结构不合理、不能投入冬季生产的温室进行结构改造,盘活设施农业资源,发挥好现有设施的作用,努力实现建设一批、成功一批。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设施农业整体生产水平

1.加强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部门要加强合作,针对影响和制约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为设施农业发展做好科技储备。要加快推广普及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优良品种、育苗、田间管理、节水灌溉、施肥、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高效茬口配置模式等关键技术,推进我区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健全设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和乡镇四级农业技术部门职

能作用,把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技术有偿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问题。

3.加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技术的知识更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农民的本领。区内农业院校要适应设施农业发展需要,完善专业设置,积极为发展设施农业培养专业人才。“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按照一名中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500亩设施农业的比例,在全疆培养出2000名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使之成为推进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技术保障。强化农民培训工作,把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规划,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用5年时间培训30—40万设施农业从业农民,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狠抓市场开拓,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1.明确市场定位。我区设施农产品首先立足区内市场,以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地产反季节蔬菜、瓜果的供应能力;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不断扩大新疆反季节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外销量。各地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进行品种布局和茬口配置,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推进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建设。紧紧围绕设施农业区域布局,重点抓好主产区、铁路、公路沿线以及外贸口岸等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有效促进全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增强交易功能,提高交易效率。

3.引进龙头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生产、产品保鲜、加工和市场营销,延伸产业链,提高设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要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通过多种方式对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进行强有力的推介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让产品走出家门,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4.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培育农村设施农业经纪人和营销流通队伍,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要以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在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农户、农户与政府之间形成纽带和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

5.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利用现代传媒网络等手段,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供求信息,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反馈各地的市场价格和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沟通、衔接设施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供求关系。要利用各种媒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产销信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避免或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和随意性。

6.积极开拓中亚国家市场。加快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市场、信息、人才、技术等优势,推动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自治区外贸部门和口岸所在地要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对接机制,规范通关程序,为双边贸易良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在进出口企业备案、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经营权等方面支持我区设施农产品向西出口。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交通、质监等部门要简化程序,降低费用,提高效率,主动为我区设施鲜活农产品走出国门提供支持。

(六)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设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1.加快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设施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形成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设施鲜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2.从生产源头抓起,强化对设施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管理。加强对产地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治理,规范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自治区农业、质监、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加快地(州)、县(市)、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建设,建成自治区宏观监控、产地和批发市场快速检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加大对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力度。组织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企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产品认证,力争“十一五”期间我区设施农业在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上取得较大发展。要用两年时间,在乌鲁木齐市和地(州)所在市尽快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全面提高我区蔬菜、瓜果的质量安全水平。

(七)切实加强对设施农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设施农业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复杂、涉及部门多的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协调配合和全力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工作责任制。自治区成立“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农业厅,承担日常工作,指导和管理设施农业生产、建立中介组织、研究政策措施,组织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各主产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把设施农业发展的规划安排、目标任务、优惠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推动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自加压力,主动抓宣传、抓市场、抓技术服务、抓典型示范,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报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开展设施农业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为加快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2006-2010年)

前 言

为了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全疆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重组产业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变农业优势为经济优势,优化产品、产业和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大幅度地增加各民族农牧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本区的实际出发,特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背景分析

一、发展现状评析

“十五”期间,新疆农业产业化确立突出地方特色,围绕自然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把具有鲜明新疆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产业为主导,积极推进“订单农业”,“订单农业”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增大;积极引导、培育、支持各类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带动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市场流通新主体,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专业批发市场正在成为市场流通新的主体,市场流通新格局正在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上全面启动,呈加快发展趋势,建成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棉花、小麦、玉米、油料、番茄、甜菜、胡萝卜、红花、辣椒、葡萄、哈密瓜、杏、石榴、枸杞、牛奶、牛羊肉等为原料加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开始带动全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由天山北坡经济带向全疆发展;为提高新疆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适应市场需求,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农业种植结构趋向合理。产业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产品品种结构多样化。“十五”末,全区农业总产值为825.8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238.41万亩,产量890.38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736.99万亩,产量195.70万吨;油料播种面积278.24万亩,产量38.94万吨;甜菜播种面积104.85万亩,产量419.1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64.99万亩,产量862.23万吨;林果面积1094.28万亩,果品产量510.95万吨。牲畜存栏头数5350万头(只),全年牲畜出栏3756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41万吨,羊毛产量9.02万吨,牛奶产量152万吨,禽蛋产量24.99万吨;水产品产量7.91万吨。

在自治区加速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引导下,粮食、棉花稳步发展,瓜菜、番茄、红花等特色作物快速发展,区域化布局不断加快,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棉纺、粮油、番茄酱、葡萄酒、啤酒花、乳制品、果蔬饮料、肉制品等一批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及增加值分别占轻工业的74.3%和82.7%,农业产业化成为新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二)以农业产业化提高综合开发效益和农民收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涉及10个行业、49大类、101小类,完成增加值129.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33亿元,连接144多万农户,农民增收850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农业发展的后继效益和附加值,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显著提高,有利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主要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底,全疆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62家,有120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企业(包括兵团8家)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全区65%的农户。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305个。全区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5个,面积124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356个;有56家企业126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4家企业24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新疆农业名牌产品累计达到65个。

(四)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十五”期间,各地积极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截止2005年底,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05个,会员人数达304115人。按产业划分,种植业535个,畜牧业416个,渔业、农机及其他共354个;按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综合服务455个,技术、信息服务241个,运销服务为主的190个,加工服务为主的81个,仓储服务为主的21个,其它317个;按组织办方式划分,农民牵头的853个,企业牵头的49个,农技部门牵头的135个。这些合作组织以产品为主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五)以农业产业化促进科技兴农。“十五”期间,围绕抓好示范区、示范户建设,推广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加大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为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进农产品质量发挥了关键作用。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技术咨询共418多期,培训人员107万人次,其中农业技术人员达到32831人,较“九五”末增加5067人,增长18.3%。全区主要农作物基本上实现了1~2次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面积达到85%以上,每亩粮食,棉花、油料、甜菜产量分别增加20公斤、10公斤、55.5公斤、136公斤,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

(六)以农业产业化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业发展领域,从业人员达到34.84万人,有效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有力带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二三产业发展,并通过龙头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乡村工业、城镇服务业转移。

(七)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国内外市场开拓与发展。“十五”期间,以中亚市场为重点,建立起外向型农业,我区农产品出口种类为20余种,农产品累计出口额15.6亿美元。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为有效地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途径。

二、发展背景分析

新疆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6,现有耕地面积605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4.95亩,拥有宜农荒地15000万亩,现有耕地灌溉保证率达93%以上,水产养殖面积5000多万亩。新疆天然草地资源面积广大,草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34.4%,为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绿洲农业相对隔离和干旱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较少,农药使用量低;工业污染程度低;形成优越的绿色环保生产条件,优质水源和适时灌溉的农业生产模式,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和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坚持粮食全区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支持粮食主产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和加工转化能力。以建设全国最大的棉花基地为目标,提高单产何品质,发展多类型棉花,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推进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突出抓好优质牛羊肉、奶、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若干个林果产品加工基地、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特色产品加工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和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集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农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等服务为一体的支农企业集团,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的需要 根据新疆实际,重点建设具有不同优势特色的产业带或产业集群。包括以昌吉、呼图壁、玛纳斯、沙湾等北疆沿天山各县和南疆焉耆盆地为主的番茄加工和出口产业带;以玛纳斯为中心,包括昌吉、焉耆、霍城在内的优质酿酒葡萄加工产业带;以塔城市和昌吉市为中心的红花制品产业群;以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等为中心的牛奶生产、乳制品加工产业带;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伊犁河谷及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为重点的商品牛羊肉生产基地及现代化屠宰加工产业带;以伊犁、塔城和南疆焉耆为中心的甜菜制糖加工产业群;以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和轮台为中心的新疆杏加工产业群:以伊犁河谷为中心的樱桃李、黑加仑等小浆果的加工产业群;以南疆沿塔里木盆地边缘为中心的石榴生产加工产业群。

(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各级农牧民培训基地,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重点突出实用技能的学习,加快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效农业节水、良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管理和先进饲养管理方法等农牧业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依靠提高农牧民素质和科技进步,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四大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业、水利、交通、生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引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帮助农民异地创收。继续落实对农牧民的补贴机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严厉打击侵害农牧民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

(四)积极面向区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新疆作为一个农业资源大区,由于规模小、成本高,农产品出口额在全部商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仅30%左右,这与新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新疆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水土流失、资源退化、沙化面积扩大,耕地、水资源矛盾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加大;二是WT0过渡期结束后国外农产品对新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冲击不可避免,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增收形势严峻;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开拓相对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将长期存在;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综合服务能力和手段滞后,难以真正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五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的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发展迟缓,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六是农村资金短缺,龙头企业和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坚持“稳定粮棉、突出果畜、建好基地、主攻加工、注重品牌、提升竞争”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着力统筹协调发展;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完善带动农户组织制度和利益连接机制为核心,创新农业体制机制;以市场联动为引导,延伸农业产业链;以产业化政策扶持为保障,重点培植主导产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产业化项目支持为带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为举措,积极促进强村富民。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新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要进一步提升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形成新疆农业产业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农产品网络化的市场营销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政府支持保护体系,力争使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于“十一五”期末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具体目标是:

(一)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到2010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0000个,为农户平均增收800―1200元。培育发展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3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达到20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到2010年,全区3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二)基地建设布局优化。

根据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以及农产品销售需要,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通过开展“一村一品”示范县市、示范乡镇何示范企业活动,推进“一村一品”,“十一五”期末70%以上的村实现“一村一品”,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增值增效。

(三)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

到2010年,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占全区总播面积的比重达到70-80%,无公害粮油作物、蔬菜、瓜类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各自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到150家,认证的绿色产品200个,有机食品60个。建立和健全区、地、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控制面源污染,巩固并扩大农业生态建设成果。

(四)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

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食品标准,新疆农业知名品牌要突破100个,培育全国农业驰名品牌10个以上。

(五)完善市场体系

到2010年,全区改建、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108个,其中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37个(已建成7个),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10个,自治区级定点市场61个。培育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80个。

(六)增强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

到201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0.7:1.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地方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33亿元,力争营业收入达到930亿元,税后净利润达到6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1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的工资部分达到810元。建成乡镇企业工业园区100个。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新发展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利益中的带动作用;坚持统筹协调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推进战略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坚持运用商业化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业精品名牌中的推动作用;坚持科技进步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

(二)坚持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生物质经济,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三)坚持围绕农产品加工转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关键在突破加工转化瓶颈。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繁荣农村经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坚持适应市场竞争形势,提高竞争能力

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面向市场,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既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要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要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不断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章 重点产业与区划布局

一、主导产业与区划布局

1、棉花。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品质和发展多类型棉花为突破口,以转换流通体制为保证,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品种、调整结构、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指导方针,建设优质高产的出口棉基地,占领国内优质棉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棉花市场竞争。发展棉短绒、棉籽蛋白等棉副产品加工业,延长棉花产业链,增加棉花综合效益。

2、粮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粮食品质和商品率,重点抓好优质小麦、优质水稻等优质粮生产。大力发展饲料粮,为建设养殖业基地提供有力保证。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优质粮食、饲料转化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3、加工番茄。加工番茄是新疆特色农产品和红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托新疆屯河集团、新中基番茄制品股份公司等龙头企业集团,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开发番茄粉、红色素、番茄丁、番茄饮料等系列产品,提高番茄生产加工能力,以优质名牌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番茄制品生产基地,形成集番茄种植、系列加工为一体的番茄产业体系。

4、加工蔬菜。果蔬加工业是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要依托石河子神内食品有限公司、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天山北坡经济带胡萝卜生产的自然资源、品种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以及胡萝卜产业发展优势,以建设胡萝卜原料生产基地和产业开发基地为重点,以胡萝卜汁为主导产品,大力开发胡萝卜粉、胡萝卜酱、胡萝卜泥等多类型产品,大力发展胡萝卜产业。

5、奶牛养殖。在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等地,依托麦趣尔集团有限公司、金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瑞源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乳品加工业,加快产业化经营;重点开发天山北坡奶业产业化建设,尽快开发出新疆的乳品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6、牛羊养殖。在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南北东疆铁路沿线及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依托巴口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开展以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阿勒泰羊、哈萨克羊、巴音布鲁克羊、多浪羊等地方良种为主的、各具特色的肉类生产,尽快建成我区重要的商品肉生产加工基地。

在伊犁州直、塔城、博州、昌吉州、阿克苏地区、巴州,依托美利奴细毛羊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细毛羊,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细羊毛生产基地;在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州、哈密地区、克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乌鲁木齐市,依托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稳定发展绒山羊;在昆仑山北坡和田、喀什和巴州部分县,依托和田地毯厂等企业集团,重发展半粗毛羊;

7、特色果品。根据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新疆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主导树种向适宜区集中,重点支持南疆林果主产区和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特色林果基地。

南疆优势林果主产区。继续扩大香梨、红枣、核桃、巴旦木、开心果、酸梅、石榴、苹果的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巩固、完善和提升葡萄、杏等为主的林果基地。将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建成以核桃、石榴、红枣、杏、苹果等为主的产业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建成以香梨、红枣、杏为主的产业带;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建成以木纳格葡萄、杏为主的产业带。并在条件适宜的地方,积极发展新疆稀有的酸梅、巴旦木、开心果等特色林果品种。

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特色林果区。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重点建设以葡萄、枸杞、小浆果、苹果和其他时令果品为主的林果基地。将伊犁和塔城地区建成以黑加仑、樱桃李等小浆果为主的产业带;霍城县建成标准化鲜食葡萄生产基地;沿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等加快建设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加速建设精河、乌苏枸杞商品基地。

吐哈盆地特色林果区。吐鲁番和哈密地区重点发展制干葡萄和反季节葡萄,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同时加大哈密大枣的发展力度。

二、培育产业与区划布局

1、大麦、黑大豆。依托新疆啤酒集团奇台制麦有限公司、俊业制麦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在奇台、巴里坤、和静、焉耆、乌鲁木齐、伊犁和塔城等地发展大麦、黑大豆生产基地。

2、红花。新疆是我国红花的最大产区,自然生态条件非常符合红花生长,红花产品品质优良,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依托塔原红花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开发北疆五地州传统红花种植区,建设相对集中和稳定的优质红花基地60万亩,形成规模效益。

3、甜菜。依托四方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伊犁、昌吉、塔城、阿勒泰、博州、巴州、阿克苏等地(州)27个县(市)的甜菜主产区。到2010年甜菜总产达到500万吨,满足区内制糖企业加工需求。

4、亚麻。依托新疆绿旗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天鹰亚麻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建设以伊犁、昌吉、塔城等产区为主的亚麻生产基地,到2010年发展到100万亩。

5、生物质能源。以甜高粱、甜菜为主的生物质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在南疆地区以甜高粱、甜菜早熟和特早熟复播品种为主,北疆伊、塔、阿盆地以甜高粱、甜菜正播早熟和特早熟品种为主,昌吉的东三县以甜高粱、甜菜正播品种为主,东疆地区亦可以甜高粱正复播品种为主。到“十一五”末,可用于甜高粱、甜菜种植的面积达160万亩,具备为年产60万吨生物乙醇提供原料基地。

6、中药材。依托新疆国际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甘草、麻黄、大芸等,加快巴州、伊犁州、阿勒泰市、博州等麻黄草、甘草优势区域专业化人工种植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面积达到80万亩。

7、芳香植物。依托新疆芳香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主要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需要,在焉耆盆地、伊犁河谷、吐鲁番和和田等地加快建设薰衣草、完寿菊、色素辣椒、玫瑰等生产基地,到2010年发展到150万亩。

8、打瓜孜然。到2010年,其他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到400万亩,其中打瓜250万亩,孜然90万亩。

9、猪禽养殖。依托三江养殖有限公司、天康食品有限公司、博宁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在昌吉、伊犁、哈密、巴州、阿克苏等地及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重点发展瘦肉型猪;在发展和建设上述重点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域的同时,注意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依托泰昆集团、伊宁向新禽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伊犁、阿克苏、哈密、博州、克拉玛依等地,重点发展家禽产业,积极发展土鸽、土鸡、牧鹅、珍禽、马鹿、牦牛、马肉、马(驴)奶等区域特色产业。

10、水产养殖。以资源环保为基础,坚持以水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天然水域渔业资源,促进优势资源转换,发展特色渔业。依托天润渔业等企业集团,重点开发裸腹鲟、欧念、江鳕、白斑狗鱼、扁吻鱼、赤鲈等优质土著经济鱼类;调整池塘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名优产品养殖。

重点发展乌昌精养高产区、伊犁增养殖区、“两湖”增养殖区和塔里木绿洲养殖区等四个优势产业区。保护与开发利用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博斯腾湖、乌伦古湖、塞里木湖渔业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优良品种。池塘养殖重点发展乌昌区、伊犁区和塔里木绿洲养殖区;养殖品种以鲢、鳙、鲤、鲫、等为主,合理搭配草鱼等,有条件地区发展鲈、鲶、虾、蟹、鳖等养殖。

11、林纸木浆。林纸一体化发展模式是集林业发展、饲料饲草、畜牧养殖、能源化工、制浆造纸于一体,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形成各业相互促进、滚动开发的新型生态经济建设模式。依托新疆准噶尔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开发林纸木浆产业。林纸产业开发以克拉玛依市为中心,环准噶尔盆地集中开发,阿勒泰和伊犁分别为左右两大片区,向其他地州市小片区辐射的开发格局。

第四章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物流

一、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定位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结点,从产业层面上考察,通过它可将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联为一体;从经营过程考察,它连接了农户和市场;从区域看,它连接了农村和城市。另外,当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产品供给弹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棉纺织业

巩固和发展棉花产业,坚持优质棉基地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棉花市场,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棉花生产与管理机制创新相结合,优质棉基地建设与流通体制创新和我国棉纺工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走优质、高产、低成本的发展路子。发展的战略方向是:重点开发精梳棉、棉短绒、棉浆板、棉籽油深加工、棉蛋白等。

(二)粮油加工业

新疆具有丰富和多种多样的特色粮油加工资源,如红花、亚麻、葡萄、番茄、杏、核桃,以及鹰嘴豆、巴旦木、菊苣、阿魏菇、蜂产品等,具有独特的市场开发价值。

发展的战略方向是:重点开发小麦、玉米和薯类等精深加工的产品,如淀粉、柠檬酸、赖氨酸、胚芽、米糠食品等;红花籽油、亚麻籽油、亚麻胶、亚麻酸、葡萄籽油、番茄籽油、杏仁油、核桃油等高营养特色油品,以及鹰嘴豆、巴旦木仁、杏仁、核桃仁等具有显著新疆地方特点和市场开发价值的营养健康食品。

(三)果蔬加工业

优先发展特色食品工业,特别是果蔬产业,作为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采用高新技术,将特色资源优势变为特色产业优势。新疆果蔬产业应全力抓好特色农产品原料,包括番茄、杏、石榴、樱桃李、香梨、黄桃等的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积极鼓励国内外优秀食品企业加盟,促进新疆经济的持续发展。

围绕自治区15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以塔里木盆地地区作为新疆“十一五”期间果蔬发展布局的重点区域,着重抓好黄桃原料基地和包括核桃、巴旦杏、葡萄干等的特色干果产业基地的建设。建设番茄、杏、石榴、樱桃李、香梨等生产基地,注重发展优良加工品种,建立健全的良种苗木体系;注重培育早、晚熟品种,以延长加工期,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突出抓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新疆果蔬产业的重点做大做强番茄制造业,开发番茄红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充分利用新疆具有优势的特色果蔬资源,发展杏、石榴、黄桃、香梨,和樱桃李、黑加仑等野生果类,以及胡萝卜、阿魏菇等的生产。重点发展的产品有樱桃李、石榴、黑加仑的浓缩汁,杏、黄桃、胡萝卜、的浓缩浆,石榴酒,以及核桃、巴旦杏、葡萄干等的特色干果等。在向疆外市场提供特色果蔬汁、浆原料的同时,积极开发天然和具有保健功能的果蔬汁饮料,推动新疆饮料工业的发展。

(四)肉类加工业

“十一五”期间,在发展思路上应着重抓住产业组织与集群发展,培育若干骨干企业;产品以疆内需求为主,面向三个市场;发现和培育特色产品,制造差别优势;深入研究有机产品、冷却肉、羔羊肉、肠衣、天然调味料、禽类产品、熟肉制品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新建、改建某些特色产品项目,促进肉类工业实现快速、良性发展。

发展的战略方向是:(1)培育若干骨干企业;(2)面向三个市场;(3)以特色致胜。重大战略投资方向应考虑装备现有成型企业,对羊肉、禽类、肠衣、民族产品适当投入,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的投资。

(五)乳品加工业

新疆乳业按照“基地型”乳业发展的特点定位,确定奶畜品种及乳制品的品种结构。奶牛饲养业的重点放在天山北坡、伊犁河谷、焉耆盆地等三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区域。新疆乳业应是基地型的乳业,产品以输出为主,以关内市场为主。同时考虑到新疆民族地区对牛肉消费量大的特点。奶牛品种应走乳肉兼用牛和纯种奶牛相结合的道路。纯种奶牛荷斯坦的饲养量以能满足区内液体乳消费为原则,生产如乳粉、干酪产品等干乳制品,应以乳肉兼用型的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为主。

液体乳发展以能够满足区内需求为原则,城市型企业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酸牛乳、乳饮料,供应城市市场;基地型企业重点发展超高温灭菌乳,供应城市和农村市场。干乳制品应以乳粉为主。新疆的乳粉品种的重点应是大包装的全脂乳粉、脱脂乳粉,作为食品工业原料供应关内市场。工业原料用乳粉,受品牌知名度的影响较小,以质量和价格的优势取胜。新疆乳制品工业应向着中国乳粉生产基地的方向发展。新疆少数民族较多,素有食用干酪、奶油的习惯,建议发展干酪、奶油生产,以工业化的优质干酪、奶油替代家庭制作的农家干酪、酥油。

(六)毛绒加工业

在伊犁州直、塔城、博州、昌吉州、阿克苏地区、巴州,依托美利奴细毛羊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细毛羊,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细羊毛生产基地;在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州、哈密地区、克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乌鲁木齐市,依托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稳定发展绒山羊;在昆仑山北坡和田、喀什和巴州部分县,依托和田地毯厂等企业集团,重发展半粗毛羊;

(七)饲料加工业

生产苜蓿草粉、草颗粒、草块、草饼、草捆、叶块、叶粒、浓缩叶蛋白、(人用)嫩牙草粉等系列产品。在支撑新疆草食畜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向全国和周边国际市场提供商品苜蓿产品。产业规模可达到年产600万吨干草,创造年产值42亿元。建议以区内外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政府、企业与农会联合推动,农―工―贸―研集群化,企业―基地―农产链条化,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通过社会化多元主体投资,推动新疆现代牧草―饲料业的跨越发展。

(八)制糖业 新疆甜菜糖业发展应:(1)改革传统体制,开创建设“工农联合甜菜基地”产业化现代化,实现工农牧一体,科学种甜菜,创高产高糖甜菜水平,奠定丰富甜菜资源基础,协调工农牧业和谐共同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实行以糖为主,开发多元化生产,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2)推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大幅度发挥制糖设备生产能力潜力;(3)实现环保良性循环经济,利用甜菜糖业资源和糖厂半年生产半年间的人才设备优势开发饲料工业,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畜牧业养殖业;(4)创造条件逐渐深入开发生物、发酵、营养食品、医药、化工等产业系列产品,延伸糖业产业链。

(九)生物质能源业

新疆生物质能源发展应:(1)为保证60万吨95%生物质乙醇生产需要,分别建立甜高粱和能源甜菜育种家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亩;(2)原料机械化收获机械装备产业化开发;(3)按照种植面积相对集中的原则,布局建设120套生产规模为2000吨/年的甜高粱茎秆发酵制63%乙醇装臵,新建生产63%乙醇装臵生产规模合计达到24万吨/年;固态发酵法63%乙醇工艺年产量达40万吨。

(十)医药化工产业

要充分利用我去丰富的农作物中草药和特色果品资源,特别是加快甘草、麻黄、大芸、枸杞、石榴、红枣等产品的开发培育和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医药化工产业。

二、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业

农业物流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也是使运输、储藏、加工、装卸、包装、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必须尽快建设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则要求的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为突破口,充分挖掘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潜力,搞活专业的农业物流服务组织,依托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思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连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推动建立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相衔接、现货市场与无形市场相配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呼应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营销服务,立足国内市场,重点发展中亚市场,加快构建有利于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相衔接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优化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布局:(1)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乌鲁木齐―昌吉―乌苏―克拉玛依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铁路、公路沿线、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口岸等农产品集散地市场。特别是依托伊犁水果、精河枸杞、奇台粮食、吐鲁番葡萄、哈密大枣等独特资源优势,建设产地专业专业批发市场。(2)建设南疆铁路沿线和商品集散地市场,重点建设环塔里木盆地畜产品、干鲜果批发市场,特别是库尔勒香梨,阿克苏苹果、喀什、和田石榴、杏、核桃,克州木纳格葡萄等特色资源的储藏、保鲜和运输。(3)逐步建设乌鲁木齐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交流。

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企业改革和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的发展,为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农民、农业系统企业、商业系统企业、国内外物流企业介入农产品物流市场。重点支持拓普农产品有限公司、北园春集团等企业集团。

第五章 龙头企业与利益机制

一、分类指导,产业重组

2004年全区从事农牧产品加工、流通总资产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1062家,其中总资产上亿元的企业有121家,带动农户数168.6万户,约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6.8%;带动种植面积3234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0.4%。其中,120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布的行业有粮油加工、棉花、蔬菜、瓜果、乳品、畜产品养殖、家禽、特色农作物和农作物种子等17个行业。新疆结合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依靠龙头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棉花、畜牧、瓜果园艺等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要对区域自然资源排队分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健康发展;二是要对产业或产品发展排队分类,对市场需求旺、资源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产品进行优化资源配臵,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特别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专用化,促其尽快升级换代、增值增效;三是要对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队分类,分析其生产份额、营销份额和市场分额,进行跟踪监测,实施分类指导、择优扶持,促其尽快扬长避短、做大做强。

二、利益衔接,共赢共益

目前,新疆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连接方式中,合同方式占73%,合作方式占1.6%,股份合作方式占1.3%,其他方式还有 24.1%。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所占的比例达到75.9%。

“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工作是建立和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一是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提高监管水平。要加强政策研究、专家咨询、规划布局、信息服务和企业监管。对龙头企业开展内外结合的跟踪监测,激励和约束并重,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二是提高行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期间要重点组建全疆棉农、粮农、果农、蔬农、奶农等农民专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信誉评价、资金担保、信息交流、维护权益、对外交往、合作开发、谋求发展等作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其成为贯彻政府政策法规和发展意图、反映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开展各种服务、协调经济利益的群众性服务组织或经济实体。三是不断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行之有效的“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合作社连接型”、“专业农协服务型”、“批发市场辐射型”利益联结模式,特别是引导“企业+科技+中介+农户”的最佳模式,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第六章 建设项目与实施步骤

一、新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1、优质棉花基地

继续建设“十一五”优质棉基地项目,重点建设种子工程和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力求全面提高新疆棉花生产和综合竞争力。

(1)种子工程建设。围绕健全种子产业体系,建设良种繁育田60万亩,配套完成三级种子生产体系48个。

(2)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技术综合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建设技术综合服务站点54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站点10个。

实施步骤:2006-2010年:每个基地每年投入100万元,5年内逐步建成,48个基地共需投入24000万元。

2、优质粮食基地

在优质粮食主产区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1)优质小麦基地。重点在昌吉州、伊犁州直、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到“十一五”末,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800万亩,产量300万吨,其中强筋小麦面积达到60万亩,满足区内市场对强筋小麦的需求。

(2)玉米、饲用玉米基地。在昌吉、伊犁和喀什、阿克苏等主产区建设优质玉米基地,围绕畜牧业发展玉米产业。

(3)啤酒大麦基地。在昌吉、哈密、伊犁等大麦主产区建设啤酒大麦原种、良种生产基地和啤酒大麦生产基地。到“十一五”末,啤酒大麦面积发展到100万亩。

(4)杂豆基地。在鹰嘴豆的主产区拜城县、乌什县、木垒县,花芸豆的主产区哈巴河县、富蕴县建设原种繁育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建设鹰嘴豆、花芸豆产业化生产基地。在伊犁、昌吉、塔城等地大力发展黑大豆原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实施步骤:2006-2010年:每个基地每年投入50万元,5年内逐步建成,100个基地共需投入5000万元。

3、特色种植基地(1)油料基地。在伊犁州直、博州、塔城、昌吉州和焉耆盆地选择建设油葵制种基地和生产基地;重点在塔额盆地建设红花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

(2)加工番茄基地。在昌吉州建设加工番茄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优化品种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示范,带动北疆100万亩加工番茄绿色生产,进一步提高加工番茄整体生产水平。

(3)其他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龙头企业的布局和加工生产能力,在伊犁州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在塔城地区、伊犁州、昌吉州、巴州择优建设打瓜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在吐鲁番、哈密、喀什、巴州等主产区建设哈密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塔城地区、伊犁州、昌吉州、巴州、和田地区建设芳香植物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建设;在巴州、阿克苏、喀什、伊犁、昌吉、塔城等地建设万寿菊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实施步骤:2006-2010年:分5年建成,每年建设4个,每个基地投入500万元,20个共需10000万元。

4、设施农业基地

形成设施蔬菜、食用菌、瓜果等鲜活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到“十一五”末,设施农业规模达到100万亩,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产业。实施步骤:2006-2010年:分5年建成,每个名特优精品园投入15万元,100个共需1500万元。

5、畜牧基地

到2010年,建设人工草场1500万亩,改良草场3000万亩,退牧还草20000万亩。在额尔齐斯河、伊犁河流域综合开发中,饲草料种植面积要占到开发面积的60%以上,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配套完善牧民定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牧民定居半定居率达到85%以上。各类牲畜存栏6200万头(只),其中牛存栏800万头。

6、特色林果基地

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模1500万亩,其中新增林果基地面积400万亩,分布在14个地州。

(1)优质杏生产基地250万亩,主要分布在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2)核桃生产基地300万亩,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3)葡萄生产基地(含酿酒葡萄)160万亩,主要分布在伊犁州直、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昌吉州;

(4)香梨生产基地100万亩,主要分布在巴州、阿克苏地区;(5)石榴生产基地40万亩,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

(6)红枣生产基地200万亩,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7)苹果生产基地60万亩,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伊犁州直、喀什地区;

(8)巴旦木生产基地60万亩,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9)枸杞生产基地35万亩,主要分布在塔城地区、博州;(10)酸梅生产基地30万亩,主要分布在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

(11)开心果生产基地35万亩,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12)黑加仑、樱桃李、树莓、沙棘等小浆果及其它林果生产基地230万亩,分布在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州直、昌吉州、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

7、水产基地

(1)新疆特有经济鱼类原种场建设。面向市场,择优建设一批特有经济鱼类原种生产基地。主要鱼类原种有梭鲈、裸腹鲟、欧鲶、哲罗鱼等,鱼池规模2000亩和繁育设施,投资2000万元。(2)渔业苗种早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吐鲁番市、哈密市、喀什地区、伊宁市、阿克苏市鱼苗早繁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元。

二、农产品加工工程

(一)棉花加工

棉纺织工业是我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以优质棉纱、棉布为主,重点开发中高档纯棉纺织、天然彩色棉纺织、棉短绒深加工生产高级漂白浆板等深加工产品。在北疆,重点以新疆天山纺织工业园区为中心,建立纺织基地,尽快形成100万锭生产规模;在南疆,重点以西尼尔纺织工业园区为中心,建立纺织工业基地,形成100万锭生产规模。重点项目有新疆天山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20万锭棉纺精梳生产示范项目》;巴州泰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6万锭高支精梳股线生产线项目》等。

(二)粮油加工

1、小麦产品

重点在伊犁、塔城和昌吉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重点产品是优质专用面粉。依托新疆天山面粉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强化营养面粉和绿色食品面粉。

重点项目:新疆天山面粉集团的《2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高蛋白、营养强化、绿色有机食品专用面粉规模化生产项目》等。

2、玉米产品

重点在伊犁、塔城和昌吉等粮食主产区建立饲用玉米产业化加工带,重点产品是饲料。依托天康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向新禽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饲料,提高饲料生产规模,加大粮食转化能力。

3、油料产品

重点在伊犁、塔城、昌吉和博州等油料主产区建立优质油料加工基地,重点产品是精练棉籽油、豆油、菜籽油、棉酚蛋白等。依托康尤美大豆有限责任公司、沙雅通利油脂公司等改扩建现有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4、啤酒大麦

在昌吉、哈密、巴州、乌鲁木齐市郊区、伊犁和塔城等地,建立优质啤酒大麦加工基地,重点产品是麦芽。依托新疆啤酒花集团等企业,开发啤酒大麦。

5、黑大豆产品

在伊犁、昌吉、塔城、巴州等地,建设黑大豆加工基地。

(三)果品加工

1、杏产品 以巴州、喀什、和田和阿克苏为中心,建设新疆杏和杏制品生产加工产业带,重点产品为杏浓缩浆。以新疆屯河、华隆农林、冠农果茸和德恒为龙头,通过扩建、新建,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使杏浓缩浆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使杏浆产品成为在国内及国际市场都具有竞争力的优质名牌产品。

重点项目建议:杏深加工项目,产品有高级浓缩杏浆、冷榨杏仁油、药用杏仁蛋白粉、去皮杏仁、高级低糖杏干(脯)、无核杏干等。依托企业为英吉沙果业公司。

2、樱桃、黑加仑产品

以伊犁河谷为中心,建设包括伊犁、塔城、喀什和昌吉的樱桃李、黑加仑等小浆果的生产加工产业带,着重加强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产品为樱桃李和黑加仑的浓缩汁,开发包括饮料、果酱、冷饮、果酒、蜜饯等的系列产品。依托龙头企业新疆独风流饮料有限公司和巩留县农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浓缩汁年生产能力逐步达到10000吨。

3、石榴产品

以南疆沿塔里木盆地边缘为中心,建设包括巴州、喀什、和田和阿克苏的石榴制品生产加工产业带。提高石榴浓缩汁生产技术和质量,开发石榴汁饮料,扩大石榴汁在食品中的应用。以新疆纵横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浓缩汁年生产能力逐步达到40000吨。

重点项目:年产20000吨石榴浓缩汁项目,依托企业:新疆和阗玫瑰酒业有限公司、和田皮亚曼石榴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4、黄桃产品

新疆已引种黄桃,并开始大田移植70万株,2-3年内种植面积将达13―15万亩,因此建议将黄桃深加工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以新疆屯河喀什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至2008年形成年产2万吨黄桃浓缩浆的生产能力。

5、果蔬汁饮料产品

以石河子神内食品有限公司、和田皮雅曼石榴酒业有限公司和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天府果蔬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果蔬浆、果蔬汁及其饮料。重点有石河子神内食品有限公司的年产40000吨果蔬浆、果蔬汁和饮料项目;和田皮雅曼石榴酒业有限公司的年产葡萄原汁5000吨项目;冠农天府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的年产24000吨的果蔬浆(杏浆、梨浆、胡萝卜浆)和35000吨的果蔬汁饮料项目。

6、香梨和哈密瓜产品

库尔勒香梨是新疆驰名中外、出口创汇的重要果品,在新疆果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香梨产业作为巴州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应大力发展。以沙依东园艺场、拓普农产品公司为龙头,形成香梨产、供、销和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十一五”期间建成库尔勒香梨基地15万亩,精品库尔勒香梨30万吨。加强香梨保鲜和加工分选等的开发建设。

以哈密瓜为优势品种的甜瓜产量约65万吨,出口和国内大城市销量15万吨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五”期间以吐鲁番和哈密地区为基地,发展优质哈密瓜和晚熟哈密瓜,提高产品保鲜能力,同时发展哈密瓜冻干产品。

7、核桃和巴旦产品

新疆是我国核桃和巴旦杏的主产区,巴旦杏的产量占全国自产巴旦杏干果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核桃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这两种干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建议建设包括和田、喀什和阿克苏的核桃和巴旦杏的生产加工产业带,发展特色干果及核桃乳等的深加工产品。

8、葡萄产品

葡萄干是新疆林果业的优势产品之一,也是大众化的旅游产品,特别是绿色葡萄干还是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和创汇能力的产品,要大力发展绿色葡萄干。

9、枸杞产品

与番茄被称为红色产业的枸杞已位居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被称为“中国枸杞之乡”。枸杞干出口东南亚和港台地区。要建成博州精河、塔城乌苏和沙湾的枸杞生产基地,形成枸杞加工产业带。除枸杞干外,重点发展枸杞浆、枸杞籽油等制品。

10、芳香色素产品

在巴州、伊犁、和田等地建设芳香植物、万寿菊、色素辣椒生产加工基地。

(四)乳肉加工

1、肉类产品

以肉类加工为重点,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方便肉制品,积极开拓和引导肉制品消费市场。发展可微波加热的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和畜禽的头、蹄、尾、内脏等深加工制品。重点项目有新疆天农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65万头牛羊屠宰加工示范项目》,博乐市小营盘镇的《年加工400万只肉鸡综合加工项目》,新疆富 县草原兴发(集团)分公司的《优质高档牛羊肉产业化生产扩建项目》,新疆华凌(集团)有限公司的《华凌现代化畜牧产业化综合发展项目》等。

2、乳制产品

调整产品结构,关注产品质量,积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新产品。重点发展液体调制奶、高温消毒奶、酸奶、奶油、乳清制品;重点开发牛奶甜点制品、免疫牛奶、功能牛奶等产品。重点项目有巴州大华实业有限公司的《高效奶业及优质饲草产业化项目》,新疆麦趣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20万吨乳制品深加工示范项目》等。

3、皮毛产品

新疆畜牧业发达,原料皮毛资源丰富。以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为重点,调整皮毛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中高档皮毛产品。同时,积极利用口岸优势,进口特色产品,延长加工产业链。

(五)水产加工

以提高效益为重点,按照“一保鲜、二加工”的原则,在冰鲜和冷冻条件下,逐步发展分割、切片加工。积极开发新型盐干品、熏制品等综合加工,提高附加值。重点产品是干品、熏制品等。依托蓝翔水产有限公司和天润水产有限公司,积极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与加工。

具体内容:龙头加工企业10个,中型加工企业20个,小型加工企业40个。实施步骤:2010年以前,陆续建完,创造条件,逐步实施。

三、名优品牌培育工程

实施主体:新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协会及地区、县协会。

(一)重点培育的品牌:(1)粮油加工行业:天山面粉、泰昆饲料、塔原红花油、汇昌油脂等;(2)肉制品加工行业:泰昆天山草鸡、佳雨肉品、巴口香牛肉干等;(3)乳制品行业:麦趣尔、盖瑞、瑞源等;(4)果品加工行业:皮雅曼石榴酒、乡都葡萄酒、和阗石榴酒、拓普香梨、红旗坡苹果、丝路之珠葡萄干等。

(二)扶持措施:①以新疆农产品加工协会为主体,通过注册、认证,进行宣传、策划等方式打造精品品牌。②建立技术规范,严格品牌标准,实行质量认证制度。③由地区级产业协会、县级产业协会策划注册并管理品牌,基地和农户作为品牌产品的生产主体,以标准栽培方式参与和维护品牌的可信度,从而形成品牌的互动体系。实施步骤:2006年:策划,制定标准,培训,注册。2007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告宣传。2008年:宣传和保护品牌。投入:每年投入1000万元,共3000万元。

四、现代物流体系工程

实施主体:营销市场体系的三级中心及规模化农产品处理的专业户;果品加工工程则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贮藏保鲜设施建设

1、建设内容

配合农业部定点农产品市场建万吨级保鲜库,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三级市场建5000吨级保鲜库,扶持农民建1000个20吨微型冷库。

2、实施步骤 2006-2007年:配合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万吨级保鲜库;扶持农民建400个20吨微型冷库,每年200个。2008-2009年:配合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三级市场建5000吨级保鲜库,扶持农民建400个20吨微型冷库,每年200个。2010年:扶持农民建200个20吨微型冷库。

3、投入预算

各种冷库35000万元,分级包装、运输设施4000万元。

(二)分级包装运输工程

1、建设内容

配合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2条分选包装生产线;配合二级市场建设8条分选包装生产线;购买100辆冷藏车。

2、实施步骤

2006-2007年:配合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2条分选包装生产线。2008年:配合二级市场建设4条分选包装生产线。2009年:配合二级市场建设4条分选包装生产线。2006-2010年:每年购买20辆冷藏车,总计100辆。

五、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实施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疆各地区、县农业产业协会及市场营销体系的三级中心。

(一)建设内容:“十一五”期间,全区改建、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108个。其中,①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37个(已建成7个),2个1万平米的交易大厅,具有配送中心、信息平台、冷链运输。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巴州、吐鲁番、喀什、阿克苏伊犁、哈密、阿尔泰、和田、博州、塔城等地州。②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10个,自治区级定点市场61个,一定面积的营销大厅,具有配送中心。主要分布在伊犁、巴州、塔城、喀什、阿克苏、乌鲁木齐、昌吉、阿勒泰等。③培育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80个。小面积的营销大厅,一定的配送和运输能力。主要分布在南北疆县市。

(二)实施步骤:2006~2007年: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2008~2009年: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自治区级定点市场建设。2010年: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投入预算: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万元;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投入2000万元,共8000万元;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三级市场投入1000万元,共1亿元。

六、数字农业建设工程

实施主体:新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各地区、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建设内容:建立涵盖各地区、县主要的100个农业产业专业化组织的信息网络,包括产业内部网络和产业外部网络以及内外网络间的相互连接及其开发技术;实现“三网合一”。软件开发、硬件建设、技术培训、网络维护。

(二)实施步骤:2006年:软件开发。2007年:硬件建设和人才培训。2008年以后:网络完善与维护。

(三)投入预算:软件开发、技术培训及网络维护500万元,硬件建设1000万元。

第七章 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本规划于2006年开始实施,2010年完成,历时5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战略重点工程将要按照工程要求分步实施与完成,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性投资和非政府性投资,其中政府性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比例大约为1:4-6(具体参见附件《关于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建设项目投资概算参考表》)。

二、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新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地区、县分规划的资料统计,按照该发展体规划的目标要求,预计2010年农产品产量将达14亿公斤,农民直接收入3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从业人数将持续增加,相关产业就业岗位增加100万个,以2002年人民币现值为基础,至2010年,年均投入44.78亿元、年产值平均超过200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4。

(二)生态效益

2010年,新疆发展的果林面积将达到1500万亩,除其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外,如此大规模的林木覆盖率无疑将会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具体表现在:

1、对整个新疆区域的林木覆盖贡献率将提高5个百分点,进而在防风固沙、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微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新疆市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果树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降低噪声和调节气温方面不次于园林树种;核桃树在防尘、治尘树种中名列前茅。因此,无论在山区退耕还林的经济林建设中,还是城市绿化隔离带片林建设或特定区域绿化建设中,果树的生态效应会得到充分发挥,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隔离带片林建设和众多的旅游观光果园,在发挥多树种、多层次、多植物、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将为市民的休闲旅游提供广阔的绿色空间。

4、与其他生态林树种相比,很多木本果树的寿命可达百年以上,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其已失去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价值后,转为生态林发展,可长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应。

5、通过水面养殖,可以有效地地保护生态水体,建立合理开发自然水面的水产经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水利用率。

(三)社会效益

1、特色林果业

果树产业是新疆、特别是南疆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果树产业的社会效益也将会充分的显现出来。

(1)由于本规划的实施将净增果树面积300万亩,按现代果园管理并结合新疆实际,仅此一项,将需要劳动力20万人;由果业带动的二产、三产,特别是果品加工、流通和销售,将吸纳约70-80万个劳动力。因此,本规划的实施和完成,将吸纳新增劳动力约100万人。

(2)果农增收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会维持和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给城市周边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条件,从而活跃了经济、提高了社会就业率,相应地稳定了社会政治局面。(3)果品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观光园的建设和人文/社区果业工程的完善,为观光、旅游和社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结合。

(4)果品的采收、加工、保鲜和运销,可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

2、畜牧养殖业

(1)牛的饲养将实现质的飞跃,耕牛将逐步退出养牛业,主要是发展肉牛和奶牛。肉牛的饲养时间将由2年减少到1年以下,饲养规模扩大,除了充分利用青贮饲料和农业副产品外,将主要依赖饲料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丰富、价格低廉的牛奶的消费将大大增加,各种牛奶制品也将很畅销。奶牛的产奶量大大提高,处于产奶期的奶牛的产奶量可达到年产10吨左右。对疯牛病等流行性暴发疾病,通过免疫和早期诊断可以得到解决。

(2)养羊业将有一定的发展。羊皮的质量在各种皮类中是上等的,具有较高的价值。羊毛的需求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各种羊毛制成品价格较高,特别是羊绒,质量很好。由于散养容易造成过度放牧、啃食植被造成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因此养殖方法主要是农户的舍饲与牧场大规模饲养相结合。通过规划的实施,逐步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牛奶生产基地、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细羊毛生产基地、马鹿产品生产基地、牦牛产品生产基地和驴产品生产基地。

3、特色种植业

主要农产品数量稳步增加,质量提高,农业资源得到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增强了农业综合抗逆能力,强化了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地位。2010年粮食总产1400万吨,人均占有632公斤,棉花200万吨。农业产值2010年达到300亿元以上。

4、水产养殖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村金优势资源转化,发展特色渔业,引导市场消费,扩大内需,使区内水产品消费量提高到5公斤以上;同时,有利于新疆优质、特色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第八章 投入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开拓市场与梳理流通

支持和鼓励流通企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和个体营销大户等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扶持一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通过参加展销会,设立直销、代销点等多种形式,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探索超市、连锁、配送、期货等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尽快建立省、市、县(区)、乡(镇)相互联通,覆盖面广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农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同时,建立健全市场法规,规范各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和管理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开、公平、有序。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无阻。

二、培育龙头与机制创新

优先发展流通服务型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各种类型、各种经济成分的运销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志愿加入的专业农协和专业合作社。要重点培育和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对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进行扶持、改造、扩张和升级,促使其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效益上水平;对现有乡镇企业进行改组、改制,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把经营领域拓展到农业产业化方面;要结合城市国企改革和工商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城市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住机遇,采取兼并、收购等重组形式,实行低成本扩张,或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组建企业集团。

培育龙头企业,关键是在农户与其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确保农民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探索新型利益机制。在不断完善现有合同契约制的基础上,着重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方面进行探索。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三、实施产业化名牌战略

要广泛宣传,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意识。要放眼市场,搞好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创名牌活动,力争在种、养、加行业中创出更多的名牌产品来。要加大对现有名牌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强系统管理,下大力气开拓名牌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提高名牌农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将名牌之优势化为市场之优势,使更多的新疆名牌农产品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四、建立科学的调控机制

根据市场要求和各地的资源情况,合理布局,避免因盲目发展而造成结构趋同、生产力闲臵和浪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建立适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制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市场信息,从而有效地建立起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调控机制。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部门分割体制,改革相关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外贸体制,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将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

按照农村产业布局,将当地资源条件、产业特点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形成优势产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形成相对稳定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使区域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并通过优势产业的确立、培育和发展,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六、提高产业化科技含量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走农科教结合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和先进设备中的示范作用,促进农产品新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逐步实现良种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的产业农民。

七、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

在积极开拓加强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新疆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农业交流与合作为重点的外向型农业经济。充分利用人文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

第四篇:浅谈农业产业化发展

浅谈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效益,为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不容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从整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培植主导产业难。生产基地规模受土地流转和农民传统生产观念等诸因素的影响,尚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瓶颈”,真正成为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还不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发展龙头企业难。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但一些地方呈现出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素质不高,离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差距;拉长产业链条难。农业产业化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产品,使农业成为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产业系列。产业链条的长短、“链条节”的多少,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小,目前存在着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向精加工不够,链条短,各环节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等,要真正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向新台阶,保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理清思路。

一、我村基本情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我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市东郊,为大唐华银XX电厂新址所在地,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63人,628户,耕地总面积400亩,林地面积2980亩,2011年平均人收入7500元。我村主要分为五个集中居住区,分别为移民区、木香口、老屋冲、烟坳冲和S312线沿线。其中新建的移民区,是全市少有的高标准统一规划的新型居民生活区。村民勤劳淳朴,现村办企业主要有祥波选煤厂、背后冲煤坪、农兴煤炭有限公司、鑫盛贸易有限公司等。按“六室一园一超市一中心”的模式,完成了村级医疗卫生室、计划生育室、综合服务部、幼儿园、农村超市和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

2、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坚持把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1、发展战略初步形成

我们立足村情实际,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区域优势,利用土地资源,反复进行论证和优 势比较,制定了绿色产业富民战略,按照“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绿色产业建设步伐,形成了以茶油、林果、苗木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开发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2、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我村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制定了三大主导产业开发的扶持激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截止2011年底,全村种植油茶树木1200亩,林果500亩,苗木300亩,油茶、林果、苗木三大特色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3、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村委会确定2—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担任村级产业开发技术员,从产业发展前期、中期、后期全方位开展指导服务。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及传、帮、带等方法,加强产业开发技术人员的培养。

2.4、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根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销带产、以产促销的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开通了电子农务、农信通,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服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村绿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

1、规模效益不明显

长期以来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我村的产业规模小而且分散,形不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各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

2、经济效益不突出

我们的干部群众大部分还是按照“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模式来抓产业,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弱,导致产业质量和效益低。从纵向发展看,我村产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提升,但从横向比较看,与先进村的相差仍然较大,还有很大的差距。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我村绿色产业过去只注重于产业本身的生产和销售,而不重视产业的加工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全村没有一家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已成为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4、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产业中介组织处于萌芽状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农民与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我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产业防灾抗灾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5、产业化建设资金不足

虽然沙塘湾街道办事处在产业发展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加大,但这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而农民的资金积累不足、再生产能力弱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农村信贷门槛高、农民还贷意识差、信誉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农民贷款难度大,加之农民自筹资金十分有限,而社会上的民营企业认为农业投入大、效益低、收回限期长,一般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上来,造成农业产业投入明显不足。

6、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以贷款扶持、财政补贴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一部分农民产生了严重依赖政府的思想倾向,只要出现问题就看政府怎么办,等政府来解决,把自己的事情当成是政府的事情。没有形成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的意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三、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体现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它体现了“生产力标准”的原则,首先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下力气搞好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调整其他相应的方面;它贯穿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方针,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基本经验运用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又是和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结合的“三化一体”进程,全面描绘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农业产业化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宏观环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看来农业产业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思路。

四、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工作中地位 我们已经明确,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我们也已经明确,要实现这个目标,各方面要更加重视农业,要加大农业的投入,但基本的途径,还是把农民引进市场,靠农民自己致富。如果我们的农业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农民不仅难以真正进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只是一家一户的小船,也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所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可见,农业产业化是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最终落实之点,最主要的实际操作之点,内容丰富,前景广阔。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今后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的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村”主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强有力的产业化组织体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打造产品品牌,主动培育农产品产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我村经济大发展和农民收入大提高。

1、抓基地,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效益,要继续认真实施《太坪村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力争三只特色农产品无论发展规模还是档次上都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2、抓龙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引大龙、育新龙、带小龙”的发展思路,继续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发展一到两个龙头企业,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和鼓励原有企业与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农业订单,实现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双保险”,实现互动发展。重点培育和扶持带动农户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培育与扶持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企业,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继续引导培育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协会,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处于起步发育阶段,首先要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引导、扶持与服务,通过引导服务促其发展,做到引导而不强迫,4 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其次加大扶持力度。要以扶持农业企业一样扶持合作组织。再次要规范对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通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努力延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抓精品,提升产业化经营层次

发展精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种子种苗也是一个“龙头”。一个好的品种能创专利出品牌、增效益。要把种子种苗产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一大新兴产业来抓,充分发挥这种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关系作用,着力从市内外、省内外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看好的种子、种苗、种畜,着力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名特优新品生产,着力打出一批在省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太坪农产品知名品牌。二是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农艺规范或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推广使用高效、安全肥药,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污染,确保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顺利进行。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有了“品牌”,农业商品才有具体的目标,质量农业、精品农业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十分有必要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或有地方特色的,或有新技术含量的农产品,通过注册商标,通过改装包装等产业化经营手段,创造有声誉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起亮丽的形象,给消费者以特别的品味吸引与享受。四是培训好农民加快科技入户。只有培训农民才能转变农民,只有转变农民才能提高农民,注重实效,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

4、抓市场,拓宽产业化经营空间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市场农业的基础。培育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既要加快有形市场的开发建设,又要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一要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扶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等现代交易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三要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四要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参考文献:

[1] 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4-15.[2] 张进忠、吕有军、吴宏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战略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904-906.[3] 张宏伟,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6):154-156.[4] 王金玉,农业产业化及其支持系统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

41、123.[5] 刘葆金,中国农业产业化理论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4):93-96.7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目前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词藻。结合“新丝绸之路功能转型”的提出,中国——中亚地区经济带凹陷的现状,如何高效、科学、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是所有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提供方案将有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并带动其他产业链的发展,从产品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农药、化肥、棚膜、等诸多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不高都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由于延续了多年的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造成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且进入门槛较低,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此外,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普涨,化肥、棚膜、柴油的价格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尽管农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是由于农业关乎数以亿计民众的吃饭问题,因此政府对终端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采取了一定的调控措施,将对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政府政策方面。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形成稳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厂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设施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

(2)设施农业技术方面。研发推广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温室(棚)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推广应用。各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包括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棚)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3)市场经营方面。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

除了以上政策信息,如何更加科学、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带动整个片区农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国家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13年来的经验而言,开展国际、国内农业博览会无疑是广大社会群体的选择,并且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厂家、商家更乐意通过一项开放的形势将现代化的产品和更有利的方式介绍给每一位存在于社会的人民。农业博览会的盛开,鉴于各省级、厅级乃至农业厅、畜牧厅、科学技术厅等多方政府扶持,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每年8月参观农业博览会,用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觉察国内农业行情,用高度关注的心态体察农民越来越好的生活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位于新疆的企业也将展现本地独有的特色农业,将新疆的农业特产盛情展示给来此参展、参观的各

位朋友们。

国际(国内)农业博览会由振威展览集团主办,每年8月定期在乌鲁木齐举办,已成功举办至第十三届;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业盛会。作为国家最大的农业展会,本届

(第14届)农博会展位数将突破2000个,届时启用5个展厅,1个室外广场。参展企业将达

到2000家,展出面积达到36000㎡。展会同期将举办:全疆十佳优秀经销商、十佳优秀组

团单位评选等活动。

【采购与参观】

组委会将组织13个师、174个团场、23个农场、18个专业农资市场组团参观采购;邀请

9600家种植大户、5783个农业合作社等专业买家到会参观采购,参观人员达35000人次。专业为新疆1000万农牧民服务

【展示内容】

○ 肥料专业展区

磷肥、钾肥、复合肥、控释肥、叶面肥、以及各有利于作物增产和改善品质的生物技术和产

品等。

○ 农药专业展区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料和制剂、植保机械等。

○ 种子展区

大田种子、蔬菜种子、种苗加工、包装、包衣剂机,穴盘、苗盘、水稻育秧钵体软等。

○ 现代设施农业及节水灌溉展区

各类农业设施、节水设备、温室材料、园艺器械、等先进设施农业的技术和产品。

下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定稿)

    安徽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基础的重要抓......

    6月12日大庄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Microsoft Word 文档

    大庄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上半年,大庄镇共实施农业产业项目4个。一是北韩村投资228万建设的康穗食品加工厂全面竣工。该项目是在对倪家锅盔北韩麻花的传统加工工艺进行改......

    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纵观今年全国各地的白菜烂市、果农滞销、我县莲藕伤农等事件,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精选)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有的进入了创新提升阶段。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11......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企业发展情况】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红军四渡赤水河畔川南名镇二郎镇,与国酒茅台,中国名酒郎酒共享得天......

    农业产业化发展汇报材料范文

    农业产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科教结合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工产品相......

    论农业产业化发展

    论农业产业化发展摘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崭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实行专业化生产,发挥经济规模效应,是适应国内外......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农村中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应当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