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经济发展靠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的文明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农民接纳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才能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才能拓宽。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构建8000-10000元的新的更高水平的农民收入结构,“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非常重要。
当前,柯坪县正处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加快农民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柯坪县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将人多地少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柯坪县农民素质现状
柯坪县现有农村人口3.33万人,劳动力总数量为1.7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3.56%,其中男性9113人,女性8189人。劳动力知识结构为:小学文化程度8579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49.6%,初中文化程度5070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29.3%,中专(高中)文化程度3225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18.6%,大专文化程度428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2.5%,农村劳动力现无本科以上学历人员。
随着近年来柯坪县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信息渠道的畅通,农民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农民群众中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再者柯坪县在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上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农民素质已有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柯坪县农村劳动力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劳动力都没有受过系统的、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培训,所以很多农民在种植、养殖、经营等方面的技能仍有所欠缺,农民素质在短时间内很难有质的飞跃。一是总体素质较低。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足,多数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涉足非农产业普遍缺乏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二是就业观念陈旧。相当数量的农民缺乏对自身素质和就业形势的把握,培训主观意愿不强,主动转移就业能力弱,不少农民对于技术要求高的工种干不了,对收入低、体力型的工种又不愿干。三是从培训组织看,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整合还不够,整体上还未形成合力共抓的局面。同时,现有的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不少乡镇培训基地设施落后,师资缺乏,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受补助资金、培训条件局限及农民择业观念的影响,目前农民培训总体上处于应急适应性阶段,表现在短期培训多,简单工种培训多,技术含量高的培训相对少。
二、柯坪县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培训状况
柯坪县多年来农民培训主要以科技之冬培训为主,由农、林、牧、水利、农机等农口部门选派骨干担任讲师,并从县外聘请专家进行授课。2002年全县通过开展“科技之冬”和“三下乡”等农民培训活动,完成各级各类培训225场(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共2.8万人次,出动宣传车24次,发放科技宣传单1500余份,发放科技材料630余份,张贴科技宣传标语300余条。2003年全县完成各类培训259场(次),培训农民共4.9万人次,出动宣传车9辆(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2004年“科技之冬”等农民培训活动共举办78场(次),培训人数18097人(次),五天以上的农民技术培训8649人(次),获得农业技术培训证书人员8649人,发放棉花种植明白卡3500份。2005年,柯坪县组织农、林、牧、计生、科技等部门的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编写了38份涵盖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等不同内容的教材,印制了4.5万份发放给农民。该年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236期,培训人数88867人(次),获得农业技术培训资格证书人员8746人,发放培训证书3569人。2006年“科技之冬”活动培训共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班225期,36710人(次)。其中培训1-3天的59期,28726人(次),培训3天以上的72期,7984人(次),县级培训班4期,3222人(次);乡级培训班34期,2633人(次);村级培训班187期,30855人(次);组织县、乡科技下乡活动66次,参加科技人员212人,出动科普车70辆(次)。
近年来,柯坪县特别注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大了工作力度,在提高了农民素质的同时,也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仅2005年,柯坪县就利用县劳动就业保障局、妇联、扶贫办等部门的培训设施和师资力量举办了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缝纫裁剪、地毯编制、计算机技术等内容的十余期农民实用技能培训班,近500位农民从中受益。2005年,全县劳务输出创收1030万元,人均309.15元,占全部人均收入2010.2元的15.4%,劳务输出已成为柯坪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农村干部,不重视科技的培训,自己本身也不懂,带领群众有较大的困难。
(二)农民素质培训由于缺少培训经费,教学设备欠缺、师资力量薄弱,导致部分农民素质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培训内容设计不合理,培训内容较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而且实践内容较少,致使部分农民在课堂上的“素质”提高了,但实际运用能力仍然缺乏,农民素质并没有全面提高,没有达到培训的目的。
(三)培训时间短,但培训内容却很庞杂,农民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所学内容。
(四)农民技术员数量少,不能带动大范围的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整体快速提升。
四、几点建议
(一)完善农民教育体系,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开展
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是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要建立统一的高效率的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工作机构,逐步完善农民素质培训体系。在年度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块资金,集中用于农民素质培训。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明确责任”的原则,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素质教育体系。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优势,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集中投入、紧密配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服务。
(二)针对农民的不同层次,加大培训力度
农民素质培训应针对农民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文化层次,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不能一律以印发资料,上理论课这种形式,要采用播放录像带、VCD等形式,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操作,把课堂办在农户的田间地头,解决农民学不会之忧;对有一定基础的农民要有针对性的培训,不能搞形式主义,在课堂上泛泛而谈。要教他们新技术、新工艺,让他们真正感受学到知识,学有所用;对有文化基础的年轻农民要鼓励他们参加农广校、党校等学历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根据群众的要求,组织科技下乡,由政府牵头,组织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农机局专业技术人员送科技到乡(镇)、到村、到田间地头,让老百姓得到“短、平、快”的科技信息,力争科技致富。
(三)培训内容要与农民增收的需要相适应
开展农民培训,首先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来考虑,农民参加培训不是图虚名,而是讲求培训的实用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致富本领。通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问卷调查来看,柯坪县有85.7%的农民对当前农村教育中的技能培训最关心,有71.4%的农民希望得到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方面的培训,而这些方面也正是影响农民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科目内容设计上,各农口单位调配的骨干要充分发挥自身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多讲授与农民增收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四)、农忙时做到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农民反映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印象不够深刻,课后容易遗忘,在实际生产中还是无所适从。因此建议在如棉花化控、果树整枝等关键农业生产时期,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对农民进行短期技术措施的讲授,并现场具体操作,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做到培训和就业同步进行。这样农民就能够直观地、深刻地接受在课堂上难以掌握的技术要领。在农忙时对农民进行短期面授,既不会耽误农时,影响农事,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五)积极发挥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
目前,柯坪县共有山羊绒、棉花销售、恰马古销售、农产品销售等5个农村专业合作协会,42户科技示范户和60户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协会要在健全章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用,把骨干农民和一般农民都网络进来,共享培训资源和成果。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养殖)大户要起到示范作用,把自身掌握的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积极传授给其他农民,共同提高。
(六)加强农民技术员培训工作,快速提升农民素质
目前,柯坪县各乡(镇)由于农业技术干部缺乏,现有的技术干部不能满足农民的技术指导需求,而且全县农民技术员数量也匮乏,农民缺少自己的技术人员,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缺乏指导,影响了产量,更影响了农民素质的快速提高。县委、政府应把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到农民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培训经费可以采取政府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的办法解决;受训人员由各乡(镇)从每个村选出3-5名年纪轻,有文化,责任心强的农民在县里统一安排下对农、林、畜牧等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这些农民技术员学成回乡后能够起到技术指导和科技示范的做用,以点带面,推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七)充分发挥电视等媒体的优势,提高培训效果
若条件允许,可组织农、林、牧各部门与广播电视局联合组成摄制组,由技术人员亲自演示各项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并拍摄下来,再配以技术人员的详细讲解,制成科技光盘,发放到各乡(镇)基层电教室,组织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学习,广播电视局还可每周定期分段播放。通过这种方式,农民在观看电教片的同时,能够结合自身实践查漏补缺,迅速使生产技能得到提高。
(八)加强调研,做好农民技能培训的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
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和农民培训统计制度,反馈、通报有关农民技能培训的动态和情况,加强对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工作的督查考核。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
摘要:“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提高农民的素质迫在眉睫。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并且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就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历史任务 经营管理素质
一、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有有符合形势要求的具体内容。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
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出发。提高农民的做事和做人两种能力。
(一)农民的技术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再加工的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武装农民的头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采用新的种植方法,培育新品种,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产品方面,农民应该不要只凭经验,更需要掌握科学技术,掌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以及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二)经营管理素质
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者,也必须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农村的管理者。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懂农业经营管理,并且因为文化水平低,他们大多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就难以适应现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比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需要准确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同时,农民特别农村基层干部要实现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信息,掌握新的农业技术,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了解市场行情进行农业生产。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并且农村现在对教育的投资不是很重视,大部分农村孩子初中就出去打工了,这对农村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投资,重视农村中小学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农民自身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支持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四)思想道德修养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农村中一些传统美德正在消失,农民的思想素质在下降,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邻居之间的互帮互助越来越少,铺张浪费严重,农村婆媳关系的问题比较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封建迷信的事情有抬头的趋势,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农民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发扬民主,反对专制;弘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第一,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和农村教育投
入不足、农民身体素质较差、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民素质低,不利于农民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于农业市场化,同时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参与程度不高,不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农村的选举差不多成摆设。
第二,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靠广大农民树立新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主管理村级事务需要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新农村建设最终还要体现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忽略新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
第三,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创造文明、祥和、安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但少数农民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从新农村建设的人口资源优势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
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紧密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第二、三产 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
第五,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而要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进行多种经营,也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在转变中对农民的素质要求很高,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能力越强,否则就是盲目调整。农业产业化下,都需要高素质来武装农业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及服务者。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正确的意思对实践有知道意义,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二)制定合适的农业政策引导农业发展
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如田亩补贴,种子补贴,农药化肥补贴,还有低保,农村养老补贴。政府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给以资金和技术支持,提供市场分析和指导,农民鼓励并保护农民的农业专利。给农民发展副业的机会,分山到户,发展山林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民得到鼓励,建设新农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农村家庭和谐,也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总之,好的政策给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减轻农民的负担。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父母也要重视子女的教育,督促子女学习,有利于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坚持为农民服务,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的方法,正确处理
和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将“三个代表”思想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实处,发扬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五)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
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人才,切实推动新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影响农业技术培训。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开设农业技术培训班,鼓励农业创新,培训新型农民观念要更新,内容和方法要创新,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应该不断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五星文明户,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用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武装现代农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工作,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
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各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指导只是外部环境,只有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村的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农业,新农民新农。这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目标,也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与报告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4-19.3、两会聚焦之农民问题,中国时政报
4、郑作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培育新型农民[N].光明日报,2006-04-22.5、毕艳芳.关于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清江论坛,2007(2).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1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雉城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壮大茄子、葡萄、种鸭等效益农业,闯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的事实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茄子 让“万元田”美梦成真
彭城蔬菜合作社近年来着眼于农民科技致富,在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品牌培育、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菜农的欢迎,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合作经济组织。据了解,鼓城蔬菜专业合作社已服务农户近千家,年种植大棚茄子1560亩,亩产值最高达1.35万元,人均收入已达8300元。“新塘一尺红”牌茄子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去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并连续3年被浙江省农博会评为金奖产品。
合作社高度重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址和规划,并想方设法优化蔬菜生长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监督,对基地严格控制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确保了无公害标准的顺利实施。专门筹资150多万元,对蔬菜基地内机耕路进行拓宽、铺石,新建标准“三面光”渠道,添置喷灌设施等,建成了全县惟一的蔬菜科技示范园区。
在基地采取“菜稻轮作”、“水旱轮作”模式的同时,合作社还及时制定了“长兴地方茄子生产标准”和“浙江省茄子地方生产标准”,极大地提高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规范化程度。合作社十分注重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聘请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何圣米为基地技术总顾问,请县农业局技术员常年挂钩基地,开展经常性的田头技术指导,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千方百计在沪、浙、苏、皖等地建立市场网络,扩大蔬菜的市场覆盖率。目前40%产品已进入上海市场,彭城村成了“上海市菜篮子基地”之一。
“新塘一尺红”名声大增,基地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在周边大中城市十分畅销。今年5月中、下旬,彭城村最长的茄子达60厘米,比往年增长20厘米,深受消费者青睐,而每公斤茄子价格也飚升到3.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据介绍,今年彭城每亩茄子销售收入达到1.0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真正让农民期待已久的“万元田”美梦变成了现实。
葡萄 农民增收的钱串子
长兴县兴藤葡萄研究所以浙江大学园艺系为技术依托,加强葡萄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通过引试研究、示范推广,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全县的葡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该所先后申报通过了“美人指葡萄适应性栽培与推广”项目,“千亩三新葡萄园区建设”及“葡萄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等项目。
为增强葡萄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广大葡萄种植户的栽培管理水平,兴藤葡萄研究所不断强化服务功能,为广大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服务。如多次邀请浙江大学园艺系陈履荣等专家来长兴实地指导葡萄生产;为广大葡萄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等。随着葡萄生产每年以500亩左右的发展速度递增,兴藤葡萄研究所大力着手开展优良葡萄品种的研发,分别从苏、沪、浙等地引进了20余个欧美欧亚葡萄新品种试种,筛选出5个优良的早、中熟葡萄品种,向长兴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良葡萄种苗50余万株,发展葡萄生产达2000余亩,去年又筛选出适宜浙北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良葡萄品种。2005年长兴县科技局授予长兴县兴藤葡萄研究所为葡萄种子种苗基地,目前研究所已制定了葡萄种子种苗研发实施方案,准备申报湖州市葡萄种子种苗科技研发中心。
发展效益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纪实
“兴藤”牌葡萄商标的注册和《长兴县无公害葡萄生产地方标准》制定为提升产品的档次奠定了基础。产品已被认定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湖州市名牌产品”、“湖州市著名商标”。今年又正式申报ISO14001环保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争创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以进一步提高“兴藤”葡萄知名度。
今年又是好光景。沉渎港村陈淦泉承包种植葡萄27.3亩,8亩大棚葡萄每亩销售收入达
1.65万元。葡萄成了“农民增收的钱串子”。“后洋”牌美人指葡萄还在2006年浙江省精品水果展上荣获金奖。
种蛋 养殖户捧上了“金蛋”
涧塘村农户以往常年靠种粮、搞轻纺来维持生活。自从该村启动新农村建设后,种鸭养殖经济效益已超过粮油收入。到今年9月中旬,全村有70家农户饲养种鸭5万余只,带动周边乡镇47家农户饲养种鸭5万余只,共有11万多只,形成了湖州市最大的种鸭养殖基地。
为了进一步提升种鸭产业层次,使其真正成为涧塘村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涧塘种鸭养殖合作社开展“樱桃谷种鸭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目前,该项目已被市科技部门正式列入“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同时,还顺利实施“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湖州执行部资助项目”。除此之外,又向有关部门申报了“湖州市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项目。
现在种鸭养殖合作社正在创建“浙江省„十佳‟畜禽专业合作社”。
作为全市种鸭养殖业的“样板”,涧塘种鸭业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不断注入科技增加活力,鸭农连年增收。仅今年9月上旬,种蛋价格均价每公斤上涨到了15元。科技“引擎”使涧塘种鸭业稳步前进。
第五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们做好今后几年“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确认识“十五”期间我县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今后所面临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民主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概括地说: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农村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十五”时期,我县实施了具有里程碑式的三大改革。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及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了生猪屠宰税和农林特产税,取消了统一规定的农村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第一轮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负担总额较2000年减少5250万元,下降36。2003年,按照“四个不变”、“三个降低”,调减农民负担,全年农民负担8911.5万元,较上年减少946万元,下降7.2。2004年,进行新一轮税费改革,调减农业税3个百分点,将农业税从7降为4,同时取消了二三产业交积累,全县农民负担总额4817.9万元,较上年减少4093.6万元,下降45.94。2005年农业税全面免征,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
2、实施镇村机构改革。为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从2001年开始,全县实行了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乡镇由30个合并为14个,行政村有427个合并为250个(含农村居委会),510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909个。2004年开展了村级核编定员、竞争上岗工作,全县共精简村组干部2819人,使村组干部已降到1735人,村平6.6人,精简率达到62.3。
3、搞好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今年对全县镇级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全县农技、农经、水产、畜牧、林蚕、农机六大镇级农业农经服务机构,经改革综合设置为两个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和一个区域站(水产技术指导站)。核定上岗名额270名(含植物检疫人员、动物检疫防疫监督员30名),县保留聘用人员名额60名,合计330名,上岗率39.5。
“三大改革”,放开了农民的手脚,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还对农民发展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全县2005年实行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和农机补贴累计达415万元,更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030元,人均增加628元,增长14.3。“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9.03。“十五”期间农村经济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农业不断做优。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围绕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传统产业调大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水稻、水生蔬菜、水产、水禽“四水”特色更特。常年水稻种植面积71万亩,以荷藕、慈菇为主的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以地方“六小”品种和“宝应湖”大闸蟹为特色的水产养殖面积51万亩;以鹅、鸭养殖为主的水禽近1000万只,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东有藕慈、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瓜菜、中有畜禽的区域化种养格局进一步显现,农业效益不断提高,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大。
2、劳务经济不断增速。坚持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工作来抓,成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办公室,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与输出台帐,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成立劳务中介组织和县职介中心,开拓劳务市场,搞好典型引导,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至2005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7.6万人,较2000年增加近12万人,年均增加2.4万人,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率已达66。
3、生态农业不断做亮。坚持实施生态县发展战略,以发展有机农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品”农业基地比重不断提高,种植业已达45.4,畜禽业达35,水产业达60。2003年,编制了《宝应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食品专用肥四大有机基地。2004年被列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试验性地开展30个基地建设工作,总面积达5.6万亩,涵盖粮食、水产、畜禽、蔬菜、瓜果等五大类12个品种;与科研部门合作,结合宝应的生产实际,制定了有机稻米、有
机蟹、有机藕等12个有机产品操作规程,其中5个成为省标。今年7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创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验收组验收。
4、品牌农业不断叫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农业品牌创建,至2004年全县农产品商标已有115个,其中“三品”品牌45个(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尤其在荷藕产业品牌创建方面成效显著,全县以荷藕加工为主的混合蔬菜,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日本市场藕制品70来自我县。2004年6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荷藕原产地域保护。
5、“龙型”产业不断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三资”投入,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形成15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其中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省市重点农产品龙头企业,荷仙集团2003年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兴办了兴泰农牧生猪产业化、宝泰米业产业化、维盛板业、纺纱起毛布等加工项目,推进了粮油、藕菜、棉花、林木、畜禽水产五大产业的发展。到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达85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农村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
“十五”以来,我县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
1、农村实事工程稳步推进。2001年至2005年,全县支农投入累计万元。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兴办农村公路建设、改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草危房改造、农村税费改革等“八件实事”。至2005年,全县累计共建成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751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实施农村改水攻坚三年以来,截止目前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达14.1万人。已全面实施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覆盖率在85以上。全县改造农村草危房达1446户,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截止今年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共有3907户、9395人,年实发保障金406万元,比上年增发250万元。
2、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四年来尤其是2003年洪涝灾害袭击后,对水毁工程的修复,农田水利投入不断增加。五年累计农田水利投入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3691.17万元,完成水利土方5289.3万方,改造中低产田10.1万亩,建设吨粮田11万亩,防汛抗旱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农机总动力达34万千瓦,分别较200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和2.36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3.28万亩。农业利用“三资”有效地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开发,全县累计实施农业“三资”项目457个,总投资达12.5亿元,投资到账9亿元;引进实施农业外资项目15个,总投资3500万美元,投资到账2003万美元。通过引导客商带品种、带技术、带资金,建立农业园区,全县已经形成了“一区五园”<江苏省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江苏省渔业(宝应)科技示范园、正润生态园、莲藕生态观光园、金玫瑰园、金禾西瓜示范园>为主的农业园区格局。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近年来,我县把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把普及科技知识、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抓好载体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环境综合整治、“双文明”共建等各项活动。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从我县现状来看,一是经济总量规模小,镇村经济发展不快,村与村差距大,镇村债务还较重,农村面貌变化不快,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二是农业生产水平不平衡,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差,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差,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而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建设农村、难点在富裕农民。当前,我们存在“两个反差”: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反差、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的反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千百万农民,把他们带入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总体上加快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我们还要看到,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即使将来城市化率达到50、60,仍有几亿人居住在农村,必须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进步。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各地各部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基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财力、物力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大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涵盖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有很强的综合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实际上指明了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要稳步发展,做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和绿色生态环保几方面的统一。
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的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好,城乡差别缩小。
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
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
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这“五句话”的目标要求,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它同我党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相一致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属物质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属精神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管理民主,属政治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首要的是认清它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提高建设的自觉性。它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战略的新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三、结合我县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在“新”字上下功夫。把全县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又不过于繁琐的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防止形式主义。因此,我们要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增长方式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重点要做到“五新”:
1、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而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以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这是富民兴镇强县、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之所在。一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充分发挥我县县属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紧紧围绕工业主导产业和六大特色行业发展农村工业,加强产品配套衔接,促进城市工业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快县“两区四园”开发和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县城经济圈,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化发展,避免“小散低弱”现象。二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引入新观念、新思路。加快建设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要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适应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着力寻求农民增收的途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通过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走内部挖潜增收;要靠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龙头企业,实现二次分配,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农业国际化、知识化和信息化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让农民在国内外市场中多赚钱;要靠工业化、城镇化减少和分流农业人口,为农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要靠我国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农民从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各种补贴和税费减免中增加收入。
2、规划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物质条件。切实加强乡村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既是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农村的环境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比较直观的是前面三个。一要规划先行。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县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使城镇社区与农村村落、居住区与畜禽饲养加工区、工业园区与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功能拓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步进行规划布局,统筹加以推进。在完善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和建立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等系列规划体系,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城镇及村镇发展格局。自然村庄的密度规划要掌握在耕作半径三里路以内,人口在800人以上为宜,这样各种设施配套最经济合理。村庄风格要体现“古有古的风格、乡有乡的味道”,本身就是特色明显的村庄,不仅要保留还要加强保护,沿运、东荡的村庄面貌不能千篇一律。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统一性和导向性。二要因地制宜。近城远郊情况各有不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乡建街,建成城市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市化;对城乡集合部规模较小的村庄,通过土地整理置换、异地腾迁等办法,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远郊规模较小的村庄,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对新一轮规划保留的村庄,积极开展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河道、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三要夯实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要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加强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加快村外畜牧小区建设,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用市场机制和办法有效组织农民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激发广大农民走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加快改造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逐步把传统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公司,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经济实体,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将全县农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都改造成新型经济实体。加大基层站所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转变职能、完善服务功能,建设更多为农民服务的新组织。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4、培养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三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四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素质修养。
5、建设树立新作风,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着力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