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新路子(共5篇)

时间:2019-05-12 19:2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新路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新路子》。

第一篇:探索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新路子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多年来,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差距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

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卫生二元结构突出,城区卫生资源丰富,农村卫生资源匮乏。城区有三级甲等医院1所、二级医院6所,农村有卫生院42所。全区有3322名医技人员,其中城区 2906名,农村乡镇卫生院416名。332 名高级医技人员中,城区有 330名,农村仅有2名。1012 名中级医技人员中,城区有994名,农村仅18名。医技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692名,其中城区691名,农村仅 1名。

在全区1557台件1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中,城区有1362台件,农村195 台件。从经营状况看,2006年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共接诊门诊病人 215万人次,其中城区133万人次,农村82万人次。住院病人7.21万人次,其中城区 6.65万人次,农村仅5600人次。

面对城乡卫生如此巨大的差距,如何解放思想,充分集约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突破农村卫生发展困境,全面推进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成了我们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对这种状况,过去我区也和其它地区一样,对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形式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如新毕业分配到城市医疗机构的学生先要到农村医疗机构锻炼一段时间,设想上是将学到的新知识带到农村,而实际上新毕业的学生由于临床、管理等经验不足,起不到较大的指导带动作用。又如城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晋升高、中级技术职称前要到农村医疗机构工作一段时间,派出医疗车和医疗队到农村巡回医疗,到农村设立指导医院、合作医院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部分农民群众就医,对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实施情况看,存在点少面窄,支援不稳定,时间不长久,范围较局限,形式较单一,效果不明显,各方不满意等等问题。

如何迅速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找到一条长期、稳定、见效快的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成为我局深刻思考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局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各层次的意见和建议,结合统筹城乡建设试点工作以及卫生部推出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活动和重庆市卫生局开展的城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项目,认真思考、创新思路,确定了以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医疗机构开展师带徒拜师活动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丰富的城市卫生资源全方位的长期稳定地支援农村卫生,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一对一师带徒活动”,从医疗卫生的角度,探索统筹城乡的新路子。

我们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在支援方式上,分三个层面进行。一层是由一所三甲医院帮扶15个中心卫生院;二层是由城区6个二级医疗机构帮扶27个乡镇卫生院;三层是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帮扶辖区村卫生所。

第二,在支援内容上,分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开展拜师活动,支援单位选派管理、医疗、护理、医技等方面的思想素质好、业务精、医德高尚的人员为师傅,其徒弟为各受援单位的业务骨干,形成点对点、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并签订师徒协议、举行拜师仪式。师傅每月必须到徒弟工作的单位带徒3-5次,徒弟每月也应到师傅工作的单位跟班学习3-5天。师傅应拟定带徒计划,并以师徒关系的名义在每年年底分别书面总结当年学教活动成果,接受我局的考核。二是管理援助。支援单位派管理方面的人员帮助受援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涵建设,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分析、解决一些关键性的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徒弟到师傅单位进修学习,举办医院管理、病历书写、疾病控制等专题讲座,使受援单位的管理工作逐步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迈进。三是技术援助。以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病例讨论、质量评价、护理示范、流行病调查、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等形式进行技术援助,有计划地免费接受受援单位人员进修。四是设备援助。各支援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新购买适宜医疗设备或将闲置和更换下来的医疗设备无偿赠送给受援单位。

第三,在工作落实上,有四个要求。一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以对农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统一认识,抓出成效。二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合实际制定方案,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推进。三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既要扩大覆盖面,推动工作普遍开展,又要集中力量。四要强化宣传、及时反馈信息。

我局实施的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与以往

第二篇:建立体系突出重点,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建立体系 突出重点

努力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

------关于秦皇岛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陈建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来思考我市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把“三农”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通盘考虑。

一、当前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市的“三农”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粮食、畜牧、水产、林果、蔬菜、葡萄等一批优势产业,使全市的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向合理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三是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解决。

我市“三农”的状况虽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五大失衡。

(一)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代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公共品供给,是衡量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基本条件。水、电、路、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是其代表。在传统体制中,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是由国家来提供的,而农业、农村的同类公共基础设施要由农民自主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补助。基于这种公共品供给政策,多年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国家财政强大投入支持下变得越来越好,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民无力投入下变得越来越差强人意。我市的城市区和外市相比较,其现代化水平并不比发达市差,甚至还超过一些发达市,越来越像“花园”城市。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全市2.5%个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即使通公路的行政村也不是通沥青(水泥)路,是典型的“晴通雨阻”路;还有64.7%的村庄没有用上自来水;农民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近几年,由于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条件退化,导致农村的传染病出现了扩大蔓延趋势。近几年,农村出现了一些返贫现象,其中许多是由于公共物品供给短缺造成的,例如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老致贫等。

(二)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不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且还反映在民间投资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从1990年到2002年,城市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了14.6倍,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仅增长了5.5倍。按道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民间资金向城市快速流动是必然的,因为城市的投资空间大、机会多。但是,在资金流动中,如果政府利用非市场力量,过度刺激民间资本向城市转移,人为造成农村投资偏枯,势必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三)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农民就业环境改善缓慢,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自1990年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资源要素也加速向城市流动,比如大量的土地资源用低廉的价格,以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形式被强制征调到工业和城市里,数以万计的资金也通过金融系统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的形式从农村流向城市。

(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市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80年代前期曾经有所缩小。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和国家多次调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到1983年降到最小。1984年以后,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加上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拉大。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1.71:1,到2000年为2.79:1。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891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二分之一。而国际上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如果考虑到农民的纯收入中有大约1/4用于生产投入,加上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实物性福利和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会更大。二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相应扩大。城乡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引致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从消费总量看,2003年全市县及县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1.74亿元,增长12.7,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5.98亿元,增长6.1%,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是农村的3.53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105元,增长9.8%,而农民生活费支出只有1765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民生活费支出的3.46倍。

(五)支柱产业少,城镇化水平低。支柱产业的培植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真正能够在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的产业却为数不多,农村产业结构单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镇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有力,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分隔,流动不畅,农业人口居高不下,大批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市场意识不强,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造成我市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城乡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是多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现阶段存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市城乡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把农民限制在土地及农村范围内,不能向城市迁移,阻断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用工制度的松动,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但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的流动,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出台了一些限制进入的政策,农民务工经商要付出高出市民许多的附加成本。所以,现行的许多制度规定仍然存在着忽视农村、歧视农民的问题,以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这是构成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2、城市化严重滞后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大城市化水平高于70%,步入后城市化阶段。我市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先进地区比较有一定的差距。我市现在的经济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36.9%,城市人口的比重只有40.6%,比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市相当的城市大体相差7个百分点,滞后5年到10年。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带来并加剧了我市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首先,城镇发展缓慢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人均收入低,阻碍了农业劳动方式的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形成畸形就业结构,严重削弱了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三,形成城乡消费断层,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阻碍需求的有序扩大和升级。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脱节,gdp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农业中就业人口庞大的巨大反差,无疑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3、城乡改革不平衡促进了城乡差距的扩大。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农村制度供给滞后,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并取得明显效果,而农村的改革国家从宏观上重视不够,事关“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的改革都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新产生和积压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既侵害了农民的权益,又使城乡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一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滞后,民间金融发育受阻,造成金融组织结构单一,资金供给总量偏少,引起农民贷款难;二是土地征用制度落后,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充分体现,集体所有的土地既不能进入一级市场,也不能进入二级市场,造成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又失利;三是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造成财政补贴资金大量增加,农民的种粮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城乡二元制度改革进程迟缓,导致公共资源占有不公。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建议

城乡统筹必须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谋划全市的农业农村工作,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为此,必须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 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

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规划先行,做到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的架构、产业的分布、功能的配套,以利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在发展方式和工作指导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需要在政策、投入等方面予以体现和保证。在研究和配置生产力时,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国民经济这个大盘子里一同进行考虑,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要进一步深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在此基础上市区和各县都要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切实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突破城关镇的局限,与村庄布局规划相衔接,以此为指导合理确定并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共设施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统筹发展的规划由政府办牵头,发改委、农业局等部门具体操作。

(二)建立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总的思路是:努力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来说,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可考虑与市财力增长相适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年增加一部分市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建设,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二是尽快改变中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办法,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的投资范围。抓好农村水利、电力、通讯、交通、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今年实现452个村通油路。三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建立起农业支持机制,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四是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逐步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在重点产区建立对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直接补贴制度。五是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六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征收农业税。建议市财政局及涉农部门拿出具体意见。

(三)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1、合理选择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实质上是选择适当的形式(机制)把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因此,必须坚持“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原则、农民自愿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从发展趋势看,我市农业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因此,应顺应这种趋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规划生产基地,促使这种经营格局的形成。

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但目前,我市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带动能力差。要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开拓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品牌开拓市场。同时,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打造“航空母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农户的牵引力。要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在财政、信贷及其他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应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形成良性互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业开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途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继续壮大酿酒葡萄、粮油加工、玉米淀粉、海洋水产、甘薯、肉鸡等年产值超10亿元的主导产业,重点扩大牛肉、猪羊、蔬菜、药材、食用菌和甜玉米的产业规模。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标准化的需求,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加速更新换代。以蔬菜果品和工厂化养殖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以扩大粮油、蔬菜、果品、扇贝无公害生产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以注册农产品商标、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为重点,发展品牌农业;以园区游和农家乐、渔家乐为重点,发展旅游农业;以扶持20家农产品出口创汇型企业为重点,发展外向农业。

3、引导龙头企业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系统外的市场机制与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之间的关系。在系统外,龙头企业和农户都是各自独立的经营者和利益主体;但在系统内,“非市场安排”要求龙头企业向农户返还利润、对农户实行低偿和无偿服务、按内部合同保护价格收购农户签约产品等,在当前龙头企业获利并不丰厚的情况下,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从机制上入手。应通过一种外在力量的注入,即政府向龙头企业发放补贴的形式,实现这种系统内外力量的平衡。这样做,既保证了龙头企业的利益,也保证了农户的利益,是一种“双赢”之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4、按照工业的理念来改造、提升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业企业进军农业领域,农业领域运用工业理念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应把农业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注重品牌、规模经营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树立品牌观念和特色意识,抓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按照专业化、区域化的要求,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基地,使农业产业化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兴农强镇的突出重点。采取财政贴息等措施,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施50个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技改和扩建项目。引导农民为加工而种植、而养殖,发展一批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继续巩固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地位,积极发展新型加工业,重点培育昌黎安(山)龙(家店)、抚宁留守营、卢龙石门、青龙肖营子等7个特色工业园区。

5、大力培养农村企业家。当前,推进农村产业化最稀缺的是事业心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政府应提供制度保障,尊重每个人的投资权、创业权,降低创业门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人力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使具有创业愿望的人能够顺利成为创业者。

6、营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环境。营造发展环境,政府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把切入点和落脚点放在注重发挥宏观指导、微观引导、强化市场管理和信息、法律、金融等服务,加强有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和合作。政府不仅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服务,搞好基础设施,营造“硬”环境,更要为企业所想,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大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力度,营造“软”环境。

7、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应扶持、示范、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四)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公平对待农民工,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1、理顺关系,加强领导。要将农民就业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市、县政府不仅应公布城镇失业率,而且也应经常性公布农村居民的就业状况和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或过剩状况。市县政府成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由主管劳动的政府领导为组长,市劳动局、发改委、农业局、工商局、国资委、商务局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劳动局。制定出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

2、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当前还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须坚决清理和尽快取缔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违法收费项目。多年来,各地城镇对外来民工收费名目繁多,有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就业证、健康证和流动人口登记证收费,也有城市治安费、环境治理费、子女借读费和赞助费等等。去年以来,在国务院干预下对农民工的收费项目虽然有所减少,但不少城镇仍巧立名目向民工收费。建议今年在依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同时,对城镇各个部门向农民工收费问题,要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一些收费项目能取消的就取消,暂时取消不了的则要坚决调减下来。要坚决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精神,从制度上消除对农民的歧视,平等地对待进城民工,对他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亲情化的服务,市民化的对待。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病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必须加强对外出就业农民的管理。作为转出地,应该对转出人员进行登记,包括去向、从事职业,并要求外出者定期反馈有关信息。作为转入地,也应对转入当地就业的人员进行登记、建档,并搞好他们的社会生活、组织安排,包括户口、居住、饮食、党团关系、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等方面,使他们能正常参与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接受教育和监督。

3、创新机制,完善市场。要打破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要像扶持龙头企业一样,扶持一批能够带动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服务机构、中介组织,走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结合小城镇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就近转移。

4、强化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实现城乡就业竞争公平化。为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劳动力进行培训,以适应不同层次就业需要,既要有劳务输出的岗前培训,也要有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力争使每一个农村劳动力能掌握至少一门实用技术,增强农民就业适应能力;同时搞好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后续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坚持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依托县级职教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村新生劳动力,全年培训达到4万人以上。

5、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要以县职业介绍所为依托,形成县、乡、村三级劳动力服务网络;同时开展好县际、市际、省际间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劳务协作服务横向网络,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在京、津等城市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与韩、日、新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

(五)建立城乡统筹的城镇化体系,加大户籍制度和征地制度的改革力度,使广大农民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收益者。

必须将农民流动进城就业和发展小城镇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支点,使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化的收益者。

1、改革户籍制度。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取消《入市许可证》。对本市户籍已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保留,同时依法享有和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对市外迁入人员实行准入条件的管理办法,加速城镇人口和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

2、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开拓农村市场、缓解内需不足、增加农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经济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牢固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观念,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繁荣小城镇经济,提高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后劲,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首先,应不断加强现有城市的建设,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小城镇的发展应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切实提高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刺激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村市场扩展的聚集点。一方面,应把乡镇企业纳入大工业的发展轨道,通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使其逐步向现代企业迈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镇管理机制,使城镇硬环境硬起来、软环境优起来、生态环境好起来,更适宜人居住、生产、生活。三是着力抓好四县城关镇和留守营、石门等8个重点镇的改革和发展,全面落实有关政策意见,配套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城镇管理权,推进城镇化进程。到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8%左右。

3、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办法。一是将土地收益股份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征地补偿费入股的方式,参与各类赢利性项目的开发建设,也允许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以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租赁、联营等动工兴办各类工业企业,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也可将土地使用权收益折合成股份,为农村居民拥有,农民凭股领取收益,并可带股迁移;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以租赁、入股、置换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建设开发。鼓励通过置换宅基地等形式,建设中心村和农民小区,集中安置农民。二是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使农民的利益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得到合理保障。征地补偿,应该根据土地所在区域划分类别,分别确定补偿标准,以该耕地被征用以前3年的平均年产值为补偿的基本依据,并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在此基础上计算数倍补偿标准。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必须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的一定时期内全额支付,不得分期支付。征地安置不到位的,不得强行使用集体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未能调整其他质量和数量相当的土地给被征地农民继续承包经营的,必须将不少于一定比例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被征地农民如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全部发放给被安置人。三是政府统筹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政府统筹规划、分级负责、依法实施,确保安置的公正、公平、合法、合理。适当从土地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失地农民社保、再就业和培训基金。制定包括就业、培训、子女就学以及发展村社经济等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四是建立社区,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管理。对成建制农转非人员要统一规划,统一建房,依法建立社区居委会;对不能组建社区居委会的,可纳入就近社区管理;对于进入社区的失地农民要让其享受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

(六)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1、合理界定责任,深化教育、卫生筹资体制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卫生是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要实现将农村义务教育、卫生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将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承担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移到以县市为主,关键是要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卫生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县市以上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卫生的投入,实行城乡一体的教育、卫生体制。

2、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与保险制度相衔接;坚持动态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实现严进宽出的应保尽保目标。二是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制度统一、标准有别、保障重点的原则,实现低标准起步、宽覆盖的应保尽保目标,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加快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程,确立供养标准,由县(区)、乡(镇)政府按比例分担。四是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条件成熟的农村,也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五是要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六是应按照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七)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1、建立和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要加快农信社试点改革的步伐,在逐步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后,使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立足社区、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真正成为主要支持“三农”的生力军,成为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的主平台。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包括对农村的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服务范围。国家开发银行也应将业务向农村延伸,大力支持农村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保险公司要开展农业贷款保险,分散信贷风险;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

2、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措施,放宽授权和授信,避免贷款标准“一刀切”。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以客户、中小个体民营企业为主的特点,根据其“急、频、小”的贷款要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差别化服务、多样化服务。

3、拓宽农村注资渠道,启动农业资本运作体系。一是县域金融机构要强化贷款营销,完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信贷人员拓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二是要支持农信社参与同业拆借市场,增加资金筹资渠道,提高支农实力。三是县乡邮政储蓄应主要把资金运用在与农信社的大额协议存款和开发中间业务上,回购国债和金融债券只能作为其邮政储蓄资金运用的一个补充。四是选择有发展后劲、并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资本运作促其快速做大做强。同时鼓励企业相互参股,优化资源配置。

4、强化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体系。金融机构要深入挖掘县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大力支持农村粮食生产,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商贸流通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重点支持特色园区、科技园区、专业化园区,要防止支持投资过度、低水平重复建设园区。农信社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要与商业银行形成适当的分工,积极增加对农户、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的信贷投入。要促进城乡横向协作、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八)建立城乡统筹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观念、机制和体制的诸多变革。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市场的手段,多管齐下、多方并举,配套组织、扎实推进。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城乡统筹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城乡互动方能奏效。建议成立秦皇岛市城乡统筹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各部门相关委办局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

2、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改变政府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形象。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调整,加强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产品供给,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职能与功能。明确各级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责分工,以避免职责不清、相互推委、互为冲突和效率低下。

3、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方式,用新型工业化的思维、理念、机制和手段去抓“三农”,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市场配置。以市场导向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值为重点,以工业生产方式为手段,对农业实行生产工厂化、经营产业化、营销现代化、运作项目化,形成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系统化,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好、农民收益高,合力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

4、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一是撤乡并镇。二是人员精简。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以上两项由市发改委、人事局、编办、民政局提出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决策。

5、积极向上级反映,尽快推动制度创新。城乡统筹将推动九大制度创新,包括人口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创新、税收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农产品和农资物流制度创新、农民合作制度创新、乡镇治理机制创新、农民权益保护制度创新。这九大制度创新,多数应是全国人大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法规或省级政府制定规章的。作为市级政府要主动在实践中探索,积极向上级政府反映。

2005年3月16日

第三篇:西藏拉萨市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路子

西藏拉萨市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路子

2010年12月27日 10:35人民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近年来,西藏拉萨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协调发展。

人才“互动”,促进城乡干部合理流动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加大县(区)机关干部与乡(镇、街道)干部交流力度,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在城乡合理流动。一是重心下移,把市直、县直机关优秀干部“派下去”。制定下发了《拉萨市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市直、县直机关优秀干部下派到乡村锻炼成长。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选派80余名政治坚定、政绩突出、懂经济、会管理的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工作,其中担任乡镇(街道)党委书记的42名。采取自愿报名、组织部门考察挑选和组织考核推荐的形式,选派431名县乡机关干部到村(居)任职,其中担任村(居)党支部书记95名、副书记67名。二是优先使用,把乡村基层干部“提上来”。在提拔使用上 “高看一眼”,将表现优秀的乡村基层干部及时提拔到市直、县直机关重要岗位。2007年以来,全市有54名乡镇干部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43名下派到村干部被提拔到县直机关领导岗位上,并将97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交流到县直重要岗位。2009年,29名乡镇党委书记进入县级后备干部队伍。三是异地锻炼,让县乡村干部“走出去”。2007年以来,利用北京市、江苏省对口支援的优势,选派160名县乡村干部到内地挂职锻炼,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活动“互联”,增强城乡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探索城乡党组织和党员活动“互联”载体,不断丰富城乡党组织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有效激发城乡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一是开展城乡党组织、党员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

一、多帮一的形式,组织市、县直单位党组织与乡村党组织结对子,党员干部与党员致富带头人、生活困难党员群众等结对子,并签订“双向承诺书”,长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目前,全市60余家市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各乡(镇)、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3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与农村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3000名机关党员干部与生活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落实承诺事项2393件。二是开展“三个培养”活动。目前,已将114名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216名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将9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由组织部门牵头,把“三个培养”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城乡党组织共同为农牧区贫困党员寻找致富项目。三是对城乡党员激励帮扶。市县两级建立党内激励帮扶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对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表现突出的城乡党员进行奖励,对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帮助和项目扶持。截止目前,全市投入党内激励帮扶专项资金218万元,奖励、帮扶城乡党员540余名。 优势“互补”,提高城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利用城乡基层党组织的互补优势,共同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群众,增强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组织党员专家服务团服务“三农”。利用市直各业务部门的人才优势,从医疗卫生、农业畜牧、扶贫开发等部门抽调100名党员业务骨干组成专家服务团,深入全市64个乡(镇)、228个村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群众5800名。县(区)农牧部门从党员中抽调业务骨干包乡,推广农牧业增产增收新技术,帮助农牧民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二是帮助培育农牧特色产业。城市基层党组织利用信息广的优势,积极牵线搭桥,为农牧区基层组织引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因地制宜培育农牧特色产业。2007年以来,城市基层党组织帮助农牧区基层引进项目28个,帮助农牧民增收500余万元。

资源“共享”,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工作齐头并进

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党建资源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一是开展城乡党员受教育的实践活动。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依托,每年组织200余名市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三下乡”活动。2010年,从市直机关抽调党员干部组成81个宣讲组,深入农牧区宣讲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惠民政策1.5万余场次,宣讲覆盖面达98.2%。二是依托城市教育资源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007年以来,拉萨市委党校先后举办8期村(居)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党支部书记530多人次。抽调市直单位党员干部和党员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流动党校,赴各县(区)对全市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进行集中轮训。依托农牧业生产基地、企业和市直单位专家现场指导,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3期,使一大批农牧民党员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成172个终端站点。城关区投入100万元,帮助尼木县培训有就业创业需求党员600名。三是搭建服务城乡流动党员平台。依托社区管理服务站,建立10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流动党员提供暂住证办理、信息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建立流动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困难流动党员帮扶和救济等制度。2010年以来,已走访慰问流动党员145名,帮助40余名流动党员实现就业。

第四篇:探索统筹县域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统筹县域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县是我国区域经济和行政的基本单元。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一般县有数千平方公里,县域内乡镇之间由于多种原因而呈现很大差异。在交通闭塞、缺少土地,不适合办工厂,相对落后的地方,如何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如何减少用地,实现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和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我认为要较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就要在区域内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施“飞地战略”。

何为“飞地战略”?“飞地战略”的内涵和做法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协调工业园区和非园区的利益关系,统筹工业园区和非园区的发展,缺少发展工业条件的非园区、乡镇,不一定把工业办在本行政区域内,不勉强把招商引资项目招引到本区域内,而是把工业和招商引资项目放到具有综合优势、经批准设立的工业园区里去,其产生的产值、税收,由园区和非园区按比例分成。例如长沙县最偏远的双江镇,本身不具备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但可以把资金、项目引到星沙开发区或其他工业园区去,引进的资金和项目计入该镇的招商引资任务指标之中,投产后企业的产值和地方性税收在园区和双江镇之间按比例分成。根据产业性质的区别和产业的区域集中布局,在招商引资中,非工业园区如果引进、发展的项目是塑胶工业,可以放到暮云工业园;如果引进、发展的项目是汽车配件工业,可以放到梨工业小区;如果引进、发展的项目是印刷包装项目,可以放到黄花工业小区。

“飞地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具有多方面的客观必然性和经济合理性。

一是有利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不能离开地域优势和交通条件,而这种优势和条件并不是各个地方都具备的,但各地虽然条件有差异,都不能置身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这样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即各地都要通过工业化来加快资本原始积累和有的地方缺乏发展工业条件的矛盾。过去由于我们没有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好办法,要么在发展工业上无所作为,要么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硬上项目,结果工业发展不起来,还劳民伤财。实施“飞地战略”则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有利于打破地域和交通条件差的地方发展工业的制约因素,有利于统筹园区和非工业园区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科学的发展观。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地域偏僻、自然条件差的乡镇一级财政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乡镇之间发展差异越来越悬殊,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不考虑寻求一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飞地战略”不仅适用于不发达地区,而且适用于人口密集、用地指标饱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他们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也有必要跳出自身的行政区域,到适合的“飞地”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出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那些江河源头、生态敏感地区也可以到异地去发展工业,既获取工业化的利益,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是有利于资源整合,产业聚集。“飞地战略”的实施,顺应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要求,非但节约用地,也节约了引进企业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区域招商引资吸引力。“飞地战略”的实施,打破了地域界限,增加了合理布局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的聚集功能和规模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避免乡乡点火,处处冒烟,而又能互利互惠,泽被全局,不仅引资方能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对项目所在地解决就业问题,搞旺物流人气,加快开发速度,都将产生良好效果,有利于尽快形成产业向骨干企业集中,企业向小区集中,小区向城镇集中,园区为经开区配套的县域工业格局,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形成。

三是有利于工业化的全面突破,提高招商成功率。许多地方要求所有乡镇、各个部门都开展招商引资,并下达硬性指标非完成不可,客观地说,这有点脱离实际勉为其难。不具备发展工业条件的地方,即使在招商引资中偶有所成,也决然引不到好项目、大项目;即使引进了

一、两个项目,也难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而实施“飞地战略”,一举把偏远落后地区提升到发达先进地区同一起跑线上,使落后地区能够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地域优势、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并使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有利于工业化的全面突破,提高招商成功率、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成功率,并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作者系长沙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探索

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探索

宋文豹

2008年第3期 ——社会建设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础设施、城乡教育资源、城乡社会保障等差距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路,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六大以来,宜都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把宜都打造成湖北省工业强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聚精会神抓发展,一心一意谋跨越,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与2002年相比,全市GDP增长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4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725元。但是,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而这一现状决定了宜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解决宜都“小马拉大车”、城镇带动力不强的问题。从宜都的城乡现状看,城镇和二、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和城镇功能不强,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立足特殊市情,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抓住城镇辐射带动力太弱这个“症结”,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统筹发展的着眼点,把发展城镇和二、三产业作为统筹发展的着力

点,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能力,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创造条件。

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宜都70%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和贫困人口多,人地矛盾突出。农村的全面小康,既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也不能完全依靠“雪中送炭”式的外部支持建成。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跳出“三农”抓“三农”的新视野,在更大范围、利用更多资源、创造更多机会来解决“三农”问题。尤其要通过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安居,切实改善农村的人口结构、经济布局、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从而加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需切实抓好关键环节

立足宜都实际,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针对薄弱环节,突出抓好关键环节。

一是编制城乡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宜都“七山一水两分田”。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编制了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这些规划,注重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要素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利用,对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在实施中“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以往“朝令夕改”的弊端,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挥二三产业的支撑作用。我们抓住宜都工业园区成为省级开发区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功能,形成陶瓷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产业。目前,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

特色工业,增强工业和服务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二三产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加快中心镇建设,增强中心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三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挥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林业,适度开发旅游农业。继续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重点发展柑橘、畜牧、茶叶和水产四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工农贸一体化经营体制。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资金整合作用。2006年,宜都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我们把财政部门支持农业开发、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与其他部门确定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金3亿多元,吸引社会资金近2亿元,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板块基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

五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发挥城乡就业互动的作用。近年来,宜都市加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留城创业的工作力度。一是完善培训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整合培训资源,开办计算机、服装、机电等专业,变低层次劳务输出为“技术工人”输出。二是提供政策环境,鼓励民间创业。以激活民间资本、培育壮大中小企业群体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手段,鼓励本地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

创业。三是加强维权管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编制《农民外出务工指南》,及时指导农民工维权。对重点项目实行欠薪预警制度,公布举报电话,从严从快查处。

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推进“五项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难点,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消除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推进“五项改革”。一是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行身份同等。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登记为“宜都市居民户口”,并过渡到以身份证取代属地户籍管理的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稳定有序转移。

二是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同价。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保护和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权益的基础上,探索对农民进城后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回购、置换等办法,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健全农民征地补偿机制,完善政策措施,确保被征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三是推进劳动力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就业同酬。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管理制度,把农村劳动力一并纳入城镇劳动力资源管理,享受城镇失业人员待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整合劳动保障服务项目,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服务。探索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参保制度。招用农村劳动力,要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四是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实行教育资源同享。取消对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的限制性规定,实行报名注册、收费、升学、表彰与城区居民子女一样对待。

五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信用同值。以解决农民生产发展资金为主,开展农民信用等级评定,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增强信用社服务功能。■

(作者系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

下载探索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新路子(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新路子(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重大战略任务。本文通过对**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探讨了一些工作措......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

    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