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面对国际竞争,中华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纵观历史,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一种高级历史形态,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由此可知,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发力点,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保持农村稳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科技使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添堡回族乡农业发展状况
1.全乡农业科技力量欠缺,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的工作明显滞后。
2.全乡基础设施条件差、居住分散、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文化落后,生活贫困,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乡农技站技术人员不足
2.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学历低,总体素质偏低。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具有产前、产后服务专业知识的人很少。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多,全乡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以种植、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为主,服务于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
3.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受经费投入限制,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
无法正常进行,致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基层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
4.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陈旧,技术推广需求与供给脱节。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的原因
1.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2.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
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农民怕风险,不肯改变原已形成不合理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很多农民处于传统的守旧的经营方式之中,很少考虑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养殖什么的问题;其次,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往往是别人种养什么赚钱了,才跟着种养什么,缺少市场预测,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使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3.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户对农业投入较少。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人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制约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投入大、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
4.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程度低,科技文化落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若。我乡农民农业合作组织协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处于初级阶段,都是一种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难于形成有组织的经营主体。劳动者素质偏低,思想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大。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大多为了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加工能力弱,难于有效搞活农村流通,且绝大多数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风险利益联接机制,农民总体上还是靠自身力量面对市场,不能有效抗御市场带来的风险,做大做强特色的步履艰难。
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的方法举措
1.加强专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任何外部条件都替代不了。缺少了人才这个科技的核心载体,新理论的创立、新方法的探索、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推广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要靠一大批掌握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人才来保证。一是加强专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集约型的活动,科研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农业能力至关重要的因素。要建立有效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激活现有人才,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实高素质专业人员。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并充分发挥老同志、老专家的带动作用,形成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队伍。二是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在基层农技队伍建设上,要维护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的利益,保证推广机构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比例。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把工作立足点放在本土人才的培养上。
2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农民群众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接受、使用、传播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把现场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把举办综合性的科技大集和开展专业培训、对口帮扶结合起来,把科技下乡活动与新型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建设结合起来,让农民从科技的学习运用中得到实惠,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公开招聘村级农技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职、定补,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突出农民科技培训,加快新农村图书屋建设,以重点村、重点产业为主导,以农民实际需求为主要培训内容,分层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和农民网上培训等。加快培育农民大户,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把我乡的农业科技进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具有公益性、区域性及稳定性的特征,农业科研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其科研成果直接受益于“三农”,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农业科研的这种弱质性决定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否则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科技进步投入上,应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政府,另一条是社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方面强化财政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问题,明确保障责任。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公益性农业科技的资金需要,提高履行公益性职能的能力。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当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以工补农的优惠政策相继实施。这种政策导向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已引起许多投资者的关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已经或即将显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融资、担保和保险服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4.从典型示范到全面推广的推广模式
当前,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臵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一是搞好示范应用。按照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园、扶强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进一步推广优质农副产品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从广大农民朋友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立足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强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示范村。按照典型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式,培
育和造就一批观念新、技能强、懂经营、善管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能人和示范户,构建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主要对象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通过培训、发现、总结好的典型,让群众看到别人种什么、养什么赚钱了,在此基础上搞宣传、给政策、投资金,利用行政手段再推动。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农技推广网络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部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5.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业科技创新一要与市场结合,二要与应用结合,三要与企业结合。农业企业、生产基地等具有带动性、示范性的生产经营实体,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主体作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并加大支持力度。在科技三项经费的安排中,有重点地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我乡农业产业化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引导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6.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乡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第二篇: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新思路
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新思路-----全科农技员上岗服务
果品服务中心2011年以前对乡镇和村级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都是由乡镇林业站或村委会出面牵头进行联系和沟通,由于各级政府工作繁忙,时常延误农事,对果农生产指导产生相应滞后,指导效果大打折扣.2011年春季延庆县在各乡镇村开展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出了全科农技员服务队伍新模式,为果树技术在各个乡镇全面推广打开了新局面,产生了积极效果.乡镇的全科农技员主动开展工作,根据本乡镇和各村果树技术实际需求,主动与乡镇主管部门沟通,联系果品服务中心进行技术培训.上下联动模式为农技推广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灌输式培训模式,全科农技员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疏通了政府与农民沟通渠道.为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农民素质,助推新农村建设开拓了新田地,新思路和新模式。2011年一季度 果品服务中心由全科农技员沟通联系的培训涉及到5个乡镇10个村。共培训果农1300多人次。
第三篇:科技推广工作总结
云南省林业技工学校“十一五”林业科技成果推广
工作总结
为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积极开展林业知识产权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应用工作,同时为了进一步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及国务院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了以铁皮石斛为核心的产教一体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珍稀植物品种的保护和开发、新型产教一体化教学方式研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我校产教一体化项目参加了第九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学教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评比,在全国100多家技工院校的300多项成果中被评为一等奖。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发,每年为相关产业培训了大批优秀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每年培养了大批的专业种植户,有力地带动了我省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
一、工作思路及实施情况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确立了今后十年内教育工作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的20字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方向。突出了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地位。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多元办学模式。“产教一体化”是
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也是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努力探索的一个重点领域。我校开展“产教一体化”项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同时,通过项目的开展,在林业珍稀植物品种保护与开发,林业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示范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做贡献。最终实现“教为根,学业叶,研为花,产为果”的教产协同发展目标。2006年开始进行产品试验和教产一体化试验;2007年对学校试验室进行改扩建并进行小规模试产,同年培养技术熟练工人10人;2008年进行中等规模生产并创办红河州巨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同年培养熟练技术工人60人;2009年扩建红河州巨丰公司,同时创办云南山里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年培养熟练技术工人300名;2011年创办云南苗尔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养熟练技术工人100名。技工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和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很难达到的。这个项目既是一个继“理实一体化”之后的“产教一体化”教学改革项目,也是一个“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产业一体化开发试验项目。它能使学生在全真的生产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毕业时无论在技能上还是思想意识上都能真正达到熟练工人的水平,从而实现从学校到工厂的无缝联接。通过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使学校掌握该产品的核心技术,使产品质量达到了我省同行业先进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产值近亿元,带动了种植区百姓的脱贫致富,促进了云南林业的产业发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
学校、相关企业和农户的协同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相关政策不配套,政府扶持力度有限。行业办学,特别
是行业办技校普遍存在主管政府扶持力度不足问题,相关政策中没有教育专项资金的支持。学校在开展产业性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时,存在立项难,资金筹集难等问题,只能靠筹集社会资金来从事这些工作,难度较大。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林业部门对林下产业发展规划不够具体,没有统一支持政策,对铁皮石斛等林下产品缺少科技支撑,没有专门的种子认定、鉴定、良种选育机构,没有良种认定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严重制约了我省林下产品产业发展。
2、缺少林业产业发展的专项融资渠道,缺少权威的林业资
产产权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队伍。
3、在对林农和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时,缺少规范实用的林产
品种植指导教材,特别是与“产教一体化”相配套的教材。在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上也没有专项支持。
三、“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思路及发展目标
第四篇: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根据《甘洛县教育局关于组织申报民族地区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的通知》既(甘教[2007]92号)文件的精神,申请的《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经上级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双双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早在2000年,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290万人。目前,这个群体还在逐年壮大。
我校所处是经济贫困的民族地区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状况,致使社会上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不断壮大。由于缺乏正常家庭教育,不少学生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偷盗等不良习气;也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甚至离家出走„„据我校调查发现,我们学校有1076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 209人,其中男生 117人,女生92人;少数民族共 52人,其中男生 27 人,女生 25人。父母双方外出的134人,父母中有一人外出的75 人。
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是问题。其中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尤其突出,所以我们选定这个课题,希望通过探索找出比较好的方法帮助这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目前我国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科研小组有许多,但都还没有出成果。而且还没有专门研究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的。现在我们有州教科所的专家做顾问,县教研室做指导,所以我们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前景应该非常好。
人员上:我们的参研人员都是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2004年我校结题的州级课题“目标导学”已经取得圆满成功。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对策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响应省微型课题研究的精神,选定的内容、范围小,只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课题组不断的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认识。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开展参研教师电脑校本培训
通过培训让老师们能掌握、使用电脑上网学习、查找与课题相关资料。
2、开展课题研究背景资料的学习。3科研专题讲座等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是调查研究法。
二是行动研究法。三是个案研究法。
四是经验总结研究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教师教育论文集。
3、研究教师及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图片资料。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1、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即2007年4月——2009年4月。
2、课题研究步骤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8月)(1)拟定完善课题方案;(2)确定课题研究对象;(3)培训课题研究教师。
第二阶段:调查了解、研究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情况,并分班进行调查统计,摸清各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1、不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调整、充实、完善课题方案。
2、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深化实验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1、各参研教师按研究方案进行研究。不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个案评比等活动,调整充实完善课题方案。
2、定期进行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4月)
1、总结研究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2、收集优秀个案和典型经验等。
3、召开专家评审会。
九、本课题组成员 课题指导小组:
谌业锋
州教科所中小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何良仆
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吉什木乃
甘洛县教研室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王学高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校长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
面工作
副组长:王明华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副校长 负责处理、协调研究工作 3
中的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
主研:毕 蓉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教导副主任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
和实施与管理
李永进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数学教研组长 负责拟定课题研究方
案、课题实施与管理
李德蓉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负责拟定课题研究方
案及研究成果的表述
参研:
陈加琴
颜琼
李瑜
罗骏
张远鹏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二〇〇八年二月十七日
第五篇: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2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
日基小学毛成军
在教育改革的形式下,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中。我们作为基层的教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溶进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学到更多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并且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特别是在小学,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成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自学书本知识,而预习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谋求一条思考探索的道路,也就是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知识,发现疑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准备走进课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
其次,教会孩子学会听课,提高听课质量。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要处理好听、思、记三者之间的关系。听课用感官接受知识,由会听到听会其间还有一个过程。思是思维活动,要想深刻理解,抓住其实质,还必须经过学的独立思考,要促使学生养成善思、勤思、深思的良好习惯。记是为听和思服务,是听课中重要一环。记笔记要掌握好时机,记重点、记难点、记疑点、记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等。第三,学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复习是再现课堂情景,抵制或消除遗忘的措施,也是及时消化知识,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的一种方法。在课后复习要和做习题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做作业前,首先要回忆所学内容,然后再做
作业。复习要及时,持之以恒,要在遗忘前复习,使临时性记忆向较长性记忆转化。常用的记忆方法有理解记忆法和抄写记忆法等。复习一定要科学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复习,就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第四,学会检查,找到知识不足。在每学过一个单元或经过一定的学习阶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前一段的学习情况作一回顾,从而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寻找改进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检查的方式很多,要注重平时自我检查,经常找一些练习题定时、定量进行自我测验。
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教学生做到:第一,上课认真听讲。老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记到哪里,想到哪里,思维一定要活跃,要考虑为什么是这样,老师的思路是什么,不懂的或不清楚的,下课一定要问老师,为什么?思路是最重要的。第二,不懂一定要问老师。上课不懂的问题千万不能问周围的同学,这样会影响到你自己以及周围同学的上课(说不定会被老师抓住,以为你上课讲话),如果可以就在课上提问。否之,就在上课时把不懂的划出来,下课问老师。如果老师在上课时问谁还不懂,自己不懂一定要举手,直到弄懂为止,不要不好意思,会误终身的。第三,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做作业不懂的就可以问老师,尽量不要问同学,毕竟是在小学,同学也不怎么懂,总之老师的思路是最好的,也可以减轻在家里的负担。第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新的知识不懂一定是问老师的,但和同学交流也很重要,主要供娱乐,减轻学习负担。第五。多看课外书籍。作业做完后,可以看一些课外书籍,世界名著,老师推荐的书或自己喜欢的书,主要怎家读书量,知识量。第六,一定的课外练习量也是必须的。光靠校内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
情况在书店内或买老师推荐的练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是不能生搬硬套的。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学习。如果,一个教师把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多动脑筋,就能在教学中积累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就能在教学中使用适合不同孩子的教学方法来教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不同的孩子。在工作中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