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最近,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可概括为: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比例逐步缩小,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的非农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且比例日渐增大。农民收入总体上比较低,非农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纯农户为主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正不断壮大。
首先,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取得的收入曾一度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根据我们调查测算,正常年景下,种植一亩地小麦、水稻(一年两季)成本高达520.9 元(不含人工),其中:种子成本小麦20元,水稻18元,合计38元,化肥成本小麦46元,水稻70元,计116元,稻麦两季农药成本40元,机耕费每季40元,计80元,收割两季80元,排灌费30元,农膜等辅助农资20元,农业税及附加68.9元,基本水费及水资源费18元,组长工资等其它费用30元。水稻和小麦常产合计在750公斤左右(水稻500公斤,小麦250公斤),按平均粮价1元/公斤计算,亩均年收入在750元左右,如果除去自留口粮,农民从田里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赔本买卖”,遇有荒年灾害,那自然“赔”多和“赔”少的问题。其次,农民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就本地而言,养殖仅限于淡水养殖和猪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它是农村农业收入的补充,正如民间所说的“副业不赚钱,零钱聚整钱”。随着近年来种养结构的调整,政府扶持和科技投入,“副业”收入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一些养殖业如我镇的养鹅业已形成区域特色,但由于其科技要求高,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制约,其收入稳定性差,有些农户由于缺乏科学饲养,导致“血本无归”。如我镇的友好村余存杰农户,曾先后养殖过水产、猪等副业,并小具规模养猪已达10年,高峰期存栏在100头以上,但缺乏科学饲养,加之市场因素使其负债已达10万元,开建村农民刘涛情况一样,养猪、养野鸡、水产等最终除了一间间破猪舍外,所得的只有10多万元的债务。因此除了部分取得了较高收入的养殖业户拉高了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外,整体的养殖业农户收入不见长,出现徘徊局面。
第三,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根据我们对本镇好中差三个村的12户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调查分析,种粮收入仅占人均总收入的14%左右,副业占16%左右,非农收入占70%(其中瓦木工收入51%妇女从事玩具加工12%,其它占7%),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已成趋势,“转移” 应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词,但是就目前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的缺乏,就业面被限在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操作等很小的范围内,还有受打零工及季工的制约,非农收入特别是打工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且工资性收入难以得到较快的增长。
综上分析,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显多元化格局,但实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就业对土地依存度依然较高,这就不难解读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趋势的根由。
二、农民农业收入下降成因分析
一是由于过去的经济体制不合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被割裂开来,农产品的增值收益回不到农业中去。粮食市场开放后,农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逐步回落,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高成本费用的水费、种子、化肥和农机具及税费上缴无法在农产品增值收益中均衡负担,如果再算上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基本处于无利或亏损的状态。辛勤的劳动没有换来应有的收入,农业收益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收益水平,从而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抛荒,农业生产陷入农产品增收→价格下跌→收益下降→种植面积减少→价格回升→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增收的一个怪圈。
二是农产品加工、销售困难。农村大多数处于偏远地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都是根据传统的习惯来种植农作物,没有市场需求这个概念,更不懂得根据市场需求规律来进行耕作,致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被市场认可,地里长什么就卖什么,农产品缺乏深加工和包装,仅靠出售原产品,售价难以增长。其次农村交通十分滞后,农作物收获以后难以及时运到市场上交易,往往会错失最好的销售市场,造成损失。
三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劳动技能偏低,就业困难。在农业生产不景气的环境下,众多农民纷纷将责任田抛荒进城打工。但许多农民除了种田外别无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固定的工作,不得已只能找一些简单的体力性零活干,往往是付出大,收入低,日收入很难有保障。
四是负担重,使收入上本已捉襟见肘的农民雪上加霜。一年下来,农民的农业收入不多,务工收入也有限,但日常生活柴米油盐要用钱,婚丧嫁娶要花钱,亲友家的红白喜事也要出“人情”钱,来年的生产还要高成本投入,这些都使农民有限的收入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因病致贫的现象在农村里已屡见不鲜。稍重一点的病就会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一贫如洗,甚至是负债累累。同时农村养老支出也是农民不可忽视的重要负担。
三、农业产业龙头对农民增收的支持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抓好纯农户的增收,而纯农户的增收又取决于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和劳动力的转移,大做非农增收的文章。因此传统农业生产收入和非农收入最佳结合点应是农民增收的“支点”,我们认为这个“支点”就是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品附加值高,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能带动区域特色的骨干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陈集镇以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风鹅等食品加工产业链,拉动了以退耕还林及种草养鹅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受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的拉动,近二年来,陈集镇农民养鹅超过120万只,纯利1200万元,转移劳动力600多人,年收入300万元,仅此两项计算使陈集这个农业大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加了70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民的增收,具体表现为:
1、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指导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效,就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调什么?怎么调?”一直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以走出的误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设立,毫无疑问为农民规避了误区。据调查统计,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设立以来,陈集镇围绕菜鹅饲养进行农业结构高速的步伐不断加大,不断吸引着本地农民和外来投资者围绕鹅业投资兴业,以年不下1000亩耕地的速度退耕还林和种草养鹅。
2、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有着使农民“不担风险,利润分享”的潜在优惠,带动着农民增收。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农产品增值收益农民难以分享,已成目前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主要障碍。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设立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在陈集设立以来,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民”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公司与养鹅农户签定购销协议,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问题,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的形式将一部分企业经营所得转给农户;另一方面,农民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者,以工资福利的形式分享着通过企业经营产生的农产品增值效益,有力地支撑着农民增收。
3、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非农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稳定性极差。收入有起伏,总体上还比较低下。龙头企业的设立,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稳定了其收入。据调查统计,陈集镇境内的农业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营销和生产人员年平均在职数达1000多人,加上由其带动的规模养殖场的打工农民,固定性工资收入年达380万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4、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事业发展,控制因病返贫的现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证。由于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农民因养老、治病等种种原因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抵消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农业龙头企业对此有着较大的调节作用。农民进入企业后成为企业的主体,享受着企业的保险等福利。例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近二年来为职工支出养老保险和医疗费用等福利就达41.4万元,陈集镇友好村一张姓农户母子二人同时患肝炎,其母属公司职工,公司除帮母亲报支药费外,又动员所有职工捐款15000元帮其解决了儿子的药费,使其打消了卖房看病的念头,阻止了因病致贫的发生,这些都是对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持。
四、打造农业产业龙头,乡镇财政投入的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打造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现阶段解决农民增收的有力之举。因此,乡镇财政如何调适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呢?我们认为主要调适以下二个方面:
1、调适形势变化,实施产业扶贫。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新形势,财政支出政策要以对农业产业化扶持为“支点”,以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经测算陈集镇近二年来支农投入达330万元,其中直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占70%,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调适农业、农民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实行产业扶贫,发展农业企业不能忽视农民与企业的配套,否则相互割裂,特别是农业农民对农产品增值收益难以得到回报,同时使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龙头”作用不明显。据调查,陈集镇内的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生产风鹅能力达250万只,而本镇农民自产源鹅供应量只占20%左右,风鹅、风兔、风鱼等原产品更多是外地采购。因此,财政支农应该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等项目边缘化,强调农业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紧密配合。
五、乡镇财政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投入的形式。
====
1、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提高农业原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一方面要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田小型水利建设,普遍增强乡村农业抗旱、防汛、蓄水和灌溉能力,彻底扭转农业生产“望天收”的局面。另一方面合理安排资金,重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搞好基础设施才会有人到农村投资兴业,带动百姓致富。陈集镇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2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通村水泥路,此举不仅有效解决了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与下属屠宰场之间的交通问题,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还吸引着外地客商纷纷来此投资,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馋神食品工业园,并带动了沿线以种植意杨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
2、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一是要与农技部门密切配合,选择一些素质好、科技意识强的农民,对其进行农业科技培训,手把手地教他
第二篇: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最近,我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可概括为: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比例逐步缩小,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的非农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且比例日渐增大。农民收入总体上比较低,非农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纯农户为主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正不断壮大。
首先,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取得的收入曾一度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根据我们调查测算,正常年景下,种植一亩地小麦、水稻(一年两季)成本高达520.9 元(不含人工),其中:种子成本小麦20元,水稻18元,合计38元,化肥成本小麦46元,水稻70元,计116元,稻麦两季农药成本40元,机耕费每季40元,计80元,收割两季80元,排灌费30元,农膜等辅助农资20元,农业税及附加68.9元,基本水费及水资源费18元,组长工资等其它费用30元。水稻和小麦常产合计在750公斤左右(水稻500公斤,小麦250公斤),按平均粮价1.3元/公斤计算,亩均年收入在975元左右,如果除去农药、种子、化肥等,农民从田里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赔本买卖”,遇有荒年灾害,那自然是“赔”多和“赔”少的问题了。其次,农民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就本地而言,养殖仅限于淡水养殖和猪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它是农村农业收入的补充,正如民间所说的“副业不赚钱,零钱聚整钱”。随着近年来种养结构的调整,政府扶持和科技投入,“副业”收入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一些种殖业如我镇的种果树已形成区域特色,但由于其科技要求高,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制约,其收入稳定性差,有些农户由于缺乏科学种植,导致亏本。如我镇的友好村余存杰农户,曾先后养殖过水产、猪等副业,并小具规模养猪已达10年,高峰期存栏在100头以上,但缺乏科学饲养,加之市场因素使其负债已达10万元,开建村农民刘涛情况一样,养猪、养野鸡、水产等最终除了一间间破猪舍外,所得的只有10多万元的债务。因此除了部分取得了较高收入的养殖业户拉高了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外,整体的养殖业农户收入不见长,出现徘徊局面。第三,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根据我们对本镇好中差三个村的12户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调查分析,种粮收入仅占人均总收入的14%左右,副业占16%左右,非农收入占70%(其中 1
瓦木工收入51%妇女从事玩具加工12%,其它占7%),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已成趋势,“转移” 应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词,但是就目前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的缺乏,就业面被限在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操作等很小的范围内,还有受打零工及季工的制约,非农收入特别是打工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且工资性收入难以得到较快的增长。
综上分析,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显多元化格局,但实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就业对土地依存度依然较高,这就不难解读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趋势的根由。
二、农民农业收入下降成因分析
一是由于过去的经济体制不合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被割裂开来,农产品的增值收益回不到农业中去。粮食市场开放后,农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逐步回落,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高成本费用的水费、种子、化肥和农机具在农产品增值收益中均衡负担,如果再算上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基本处于无利或亏损的状态。辛勤的劳动没有换来应有的收入,农业收益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收益水平,从而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抛荒,农业生产陷入农产品增收→价格下跌→收益下降→种植面积减少→价格回升→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增收的一个怪圈。
二是农产品加工、销售困难。农村大多数处于偏远地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都是根据传统的习惯来种植农作物,没有市场需求这个概念,更不懂得根据市场需求规律来进行耕作,致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被市场认可,地里长什么就卖什么,农产品缺乏深加工和包装,仅靠出售原产品,售价难以增长。其次农村交通十分滞后,农作物收获以后难以及时运到市场上交易,往往会错失最好的销售市场,造成损失。
三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劳动技能偏低,就业困难。在农业生产不景气的环境下,众多农民纷纷将责任田抛荒进城打工。但许多农民除了种田外别无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固定的工作,不得已只能找一些简单的体力性零活干,往往是付出大,收入低,日收入很难有保障。
四是负担重,使收入上本已捉襟见肘的农民雪上加霜。一年下来,农民的农业收入不多,务工收入也有限,但日常生活柴米油盐要用钱,婚丧嫁娶要花钱,亲友家的红白喜事也要出“人情”钱,来年的生产还要高成本投入,这些都使农民有限的收入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因病致贫的现象在农村里已屡见不鲜。稍重一点的病就会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一贫如洗,甚至是负债累累。同时农村养老支出也是农民不可忽视的重要负担。
三、农业产业龙头对农民增收的支持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抓好纯农户的增收,而纯农户的增收又取决于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和劳动力的转移,大做非农增收的文章。因此传统农业生产收入和非农收入最佳结合点应是农民增收的“支点”,我们认为这个“支点”就是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品附加值高,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能带动区域特色的骨干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陈集镇以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风鹅等食品加工产业链,拉动了以退耕还林及种草养鹅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受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的拉动,近二年来,陈集镇农民养鹅超过120万只,纯利1200万元,转移劳动力600多人,年收入300万元,仅此两项计算使陈集这个农业大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加了70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民的增收,具体表现为:
1、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指导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效,就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调什么?怎么调?”一直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以走出的误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设立,毫无疑问为农民规避了误区。据调查统计,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设立以来,陈集镇围绕菜鹅饲养进行农业结构高速的步伐不断加大,不断吸引着本地农民和外来投资者围绕鹅业投资兴业,以年不下1000亩耕地的速度退耕还林和种草养鹅。
2、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有着使农民“不担风险,利润分享”的潜在优惠,带动着农民增收。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农产品增值收益农民难以分享,已成目前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主要障碍。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设立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在陈集设立以来,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民”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公司与养鹅农户签定购销协议,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问题,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的形式将一部分企业经营所得转给农户;另一方面,农民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者,以工资福利的形式分享着通过企业经营产生的农产品增值效益,有力地支撑着农民增收。
3、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非农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稳定性极差。收入有起伏,总体上还比较低下。龙头企业的设立,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稳定了其收入。据调查统计,陈集镇境内的农业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营销和生产人员年平均在职数达1000多人,加上由其带动的规模养殖场的打工农民,固定性工资收入年达380万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4、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事业发展,控制因病返贫的现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证。由于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农民因养老、治病等种种原因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抵消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农业龙头企业对此有着较大的调节作用。农民进入企业后成为企业的主体,享受着企业的保险等福利。例扬州馋神
食品有限公司近二年来为职工支出养老保险和医疗费用等福利就达41.4万元,陈集镇友好村一张姓农户母子二人同时患肝炎,其母属公司职工,公司除帮母亲报支药费外,又动员所有职工捐款15000元帮其解决了儿子的药费,使其打消了卖房看病的念头,阻止了因病致贫的发生,这些都是对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持。
四、打造农业产业龙头,乡镇财政投入的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打造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现阶段解决农民增收的有力之举。因此,乡镇财政如何调适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呢?我们认为主要调适以下二个方面:
1、调适形势变化,实施产业扶贫。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新形势,财政支出政策要以对农业产业化扶持为“支点”,以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经测算陈集镇近二年来支农投入达330万元,其中直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占70%,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调适农业、农民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实行产业扶贫,发展农业企业不能忽视农民与企业的配套,否则相互割裂,特别是农业农民对农产品增值收益难以得到回报,同时使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龙头”作用不明显。据调查,陈集镇内的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生产风鹅能力达250万只,而本镇农民自产源鹅供应量只占20%左右,风鹅、风兔、风鱼等原产品更多是外地采购。因此,财政支农应该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等项目边缘化,强调农业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紧密配合。
五、乡镇财政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投入的形式。
1、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提高农业原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一方面要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田小型水利建设,普遍增强乡村农业抗旱、防汛、蓄水和灌溉能力,彻底扭转农业生产“望天收”的局面。另一方面合理安排资金,重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搞好基础设施才会有人到农村投资兴业,带动百姓致富。陈集镇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2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通村水泥路,此举不仅有效解决了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与下属屠宰场之间的交通问题,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还吸引着外地客商纷纷来此投资,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馋神食品工业园,并带动了沿线以种植意杨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
2、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一是要与农技部门密切配合,选择一些素质好、科技意识强的农民,对其进行农业科技培训,手把手地教他们“种什么、怎么种”,并做好跟踪服务,当面指导他们防治病虫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及农业收益水平,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产品,实现农民和企业的“双赢”。二是加强农民二、三
产从业技能培训,广泛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什么样的工种需求大就培训什么内容,不仅使农民有一技之长,还要尽量使其能有用武之地,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率,一方面要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尽量使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人本土化,使企业生产和农民就业都稳定下来,以利于企业发展。
3、突出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经济。要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工程,让老百姓“百闻不如一见”,引导农民逐步改变祖辈流传下来的耕作方法,种养产品价值高的一些名、特、优、新的品种,形成区域经济特色,扩大地方产品知名度,这不仅能使农民收入增加,更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陈集镇的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畜牧研究所在陈集镇设立了畜牧研究基地,不仅使本镇内养殖菜鹅品种不断优化,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降低了农民养鹅瘟病的危害,养鹅风险及成本逐步降低,大大激发了农民养鹅的积极性。
六、农业产业龙头的壮大,乡镇财政政策的调整方向。
1、支农政策方面。一是采取适当的财政支农优惠政策,如建立奖励基金和补助的形式,引导农民及其它机构把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二是要合理确定农口事业单位的机构、职能和经费渠道,依托各种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强化基地建设和科技推广,确保农业各项事业的正常发展。
2、管理手段方面。一是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通过调整上缴和补助基数,实行县市对乡镇的转移支付,让利于乡村,还权于乡镇。二是设立财政支农资金专户,专户资金实行预算刚性安排,并全面实行报账制管理,增强财政资金的支付能力,提高支农资金的到位率和使用效率。
3、资金投入方面。一是要完善支农投入的监管体系,分别做好支农资金的计划安排、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采取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跟踪问效和考核评价等办法,做到事前早立项、早下达,事中择优投放和全过程监控,事后逐一验收和绩效评价。二是调整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对现在的支农资金支出方式进行完善,通过实行财政资金的投资、补贴、拨款、贴息、奖励等支付手段,直接发放到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使财政资金真正起到促进和引导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和优化市场资源配臵的效果。三是要扩大支农资金的投入来源,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并通过加强对存量资金的管理,完善农业的投融资体系,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最近,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可概括为: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比例逐步缩小,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的非农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且比例日渐增大。农民收入总体上比较低,非农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纯农户为主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正不断壮大。
首先,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取得的收入曾一度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根据我们调查测算,正常年景下,种植一亩地小麦、水稻(一年两季)成本高达520.9 元(不含人工),其中:种子成本小麦20元,水稻18元,合计38元,化肥成本小麦46元,水稻70元,计116元,稻麦两季农药成本40元,机耕费每季40元,计80元,收割两季80元,排灌费30元,农膜等辅助农资20元,农业税及附加68.9元,基本水费及水资源费18元,组长工资等其它费用30元。水稻和小麦常产合计在750公斤左右(水稻500公斤,小麦250公斤),按平均粮价1元/公斤计算,亩均年收入在750元左右,如果除去自留口粮,农民从田里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赔本买卖”,遇有荒年灾害,那自然“赔”多和“赔”少的问题。其次,农民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就本地而言,养殖仅限于淡水养殖和猪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它是农村农业收入的补充,正如民间所说的“副业不赚钱,零钱聚整钱”。随着近年来种养结构的调整,政府扶持和科技投入,“副业”收入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一些养殖业如我镇的养鹅业已形成区域特色,但由于其科技要求高,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制约,其收入稳定性差,有些农户由于缺乏科学饲养,导致“血本无归”。如我镇的友好村余存杰农户,曾先后养殖过水产、猪等副业,并小具规模养猪已达XX年,高峰期存栏在100头以上,但缺乏科学饲养,加之市场因素使其负债已达10万元,开建村农民刘涛情况一样,养猪、养野鸡、水产等最终除了一间间破猪舍外,所得的只有10多万元的债务。因此除了部分取得了较高收入的养殖业户拉高了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外,整体的养殖业农户收入不见长,出现徘徊局面。
第三,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根据我们对本镇好中差三个村的12户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调查分析,种粮收入仅占人均总收入的14%左右,副业占16%左右,非农收入占70%(其中瓦木工收入51%妇女从事玩具加工12%,其它占7%),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已成趋势,“转移” 应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词,但是就目前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的缺乏,就业面被限在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操作等很小的范围内,还有受打零工及季工的制约,非农收入特别是打工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且工资性收入难以得到较快的增长。
综上分析,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显多元化格局,但实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就业对土地依存度依然较高,这就不难解读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趋势的根由。
二、农民农业收入下降成因分析
一是由于过去的经济体制不合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被割裂开来,农产品的增值收益回不到农业中去。粮食市场开放后,农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逐步回落,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高成本费用的水费、种子、化肥和农机具及税费上缴无法在农产品增值收益中均衡负担,如果再算上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基本处于无利或亏损的状态。辛勤的劳动没有换来应有的收入,农业收益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收益水平,从而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抛荒,农业生产陷入农产品增收→价格下跌→收益下降→种植面积减少→价格回升→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增收的一个怪圈。
二是农产品加工、销售困难。农村大多数处于偏远地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都是根据传统的习惯来种植农作物,没有市场需求这个概念,更不懂得根据市场需求规律来进行耕作,致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被市场认可,地里长什么就卖什么,农产品缺乏深加工和包装,仅靠出售原产品,售价难以增长。其次农村交通十分滞后
,农作物收获以后难以及时运到市场上交易,往往会错失最好的销售市场,造成损失。
三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劳动技能偏低,就业困难。在农业生产不景气的环境下,众多农民纷纷将责任田抛荒进城打工。但许多农民除了种田外别无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固定的工作,不得已只能找一些简单的体力性零活干,往往是付出大,收入低,日收入很难有保障。
四是负担重,使收入上本已捉襟见肘的农民雪上加霜。一年下来,农民的农业收入不多,务工收入也有限,但日常生活柴米油盐要用钱,婚丧嫁娶要花钱,亲友家的红白喜事也要出“人情”钱,来年的生产还要高成本投入,这些都使农民有限的收入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因病致贫的现象在农村里已屡见不鲜。稍重一点的病就会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一贫如洗,甚至是负债累累。同时农村养老支出也是农民不可忽视的重要负担。
三、农业产业龙头对农民增收的支持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抓好纯农户的增收,而纯农户的增收又取决于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和劳动力的转移,大做非农增收的文章。因此传统农业生产收入和非农收入最佳结合点应是农民增收的“支点”,我们认为这个“支点”就是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品附加值高,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能带动区域特色的骨干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陈集镇以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风鹅等食品加工产业链,拉动了以退耕还林及种草养鹅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受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的拉动,近二年来,陈集镇农民养鹅超过120万只,纯利1200万元,转移劳动力600多人,年收入300万元,仅此两项计算使陈集这个农业大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加了70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民的增收,具体表现为:
1、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指导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效,就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调什么?怎么调?”一直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以走出的误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设立,毫无疑问为农民规避了误区。据调查统计,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设立以来,陈集镇围绕菜鹅饲养进行农业结构高速的步伐不断加大,不断吸引着本地农民和外来投资者围绕鹅业投资兴业,以年不下1000亩耕地的速度退耕还林和种草养鹅。
2、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有着使农民“不担风险,利润分享”的潜在优惠,带动着农民增收。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农产品增值收益农民难以分享,已成目前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主要障碍。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设立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在陈集设立以来,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民”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公司与养鹅农户签定购销协议,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问题,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的形式将一部分企业经营所得转给农户;另一方面,农民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者,以工资福利的形式分享着通过企业经营产生的农产品增值效益,有力地支撑着农民增收。
3、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非农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稳定性极差。收入有起伏,总体上还比较低下。龙头企业的设立,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稳定了其收入。据调查统计,陈集镇境内的农业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营销和生产人员年平均在职数达1000多人,加上由其带动的规模养殖场的打工农民,固定性工资收入年达380万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4、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事业发展,控制因病返贫的现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证。由于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农民因养老、治病等种种原因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抵消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农业龙头企业对此有着较大的调节作用。农民进入企业后成为企业的主体,享受着企业的保险等福利。例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近二年来为职工支出养老保险和医疗费用等福利就达41.4万元,陈集镇友好村一张姓农户母子二人同时患肝炎,其母属公司职工,公司除帮母亲报支药费外,又动员所有职工捐款15000元帮其解决了儿子的药费,使其打消了卖房看病的念头,阻止了因病致贫的发生,这些都是对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持。
四、打造农业产业龙头,乡镇财政投入的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打造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现阶段解决农民增收的有力之举。因此,乡镇财政如何调适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呢?我们认为主要调适以下二个方面:
1、调适形势变化,实施产业扶贫。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新形势,财政支出政策要以对农业产业化扶持为“支点”,以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经测算陈集镇近二年来支农投入达330万元,其中直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占70%,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调适农业、农民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实行产业扶贫,发展农业企业不能忽视农民与企业的配套,否则相互割裂,特别是农业农民对农产品增值收益难以得到回报,同时使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龙头”作用不明显。据调查,陈集镇内的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生产风鹅能力达250万只,而本镇农民自产源鹅供应量只占20%左右,风鹅、风兔、风鱼等原产品更多是外地采购。因此,财政支农应该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等项目边缘化,强调农业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紧密配合。
五、乡镇财政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投入的形式。
====
1、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提高农业原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一方面要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田小型水利建设,普遍增强乡村农业抗旱、防汛、蓄水和灌溉能力,彻底扭转农业生产“望天收”的局面。另一方面合理安排资金,重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搞好基础设施才会有人到农村投资兴业,带动百姓致富。陈集镇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2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通村水泥路,此举不仅有效解决了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与下属屠宰场之间的交通问题,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还吸引着外地客商纷纷来此投资,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馋神食品工业园,并带动了沿线以种植意杨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
第四篇: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最近,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可概括为: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比例逐步缩小,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的非农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且比例日渐增大。农民收入总体上比较低,非农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纯农户为主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正不断壮大。
首先,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取得的收入曾一度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根据我们调查测算,正常年景下,种植一亩地小麦、水稻(一年两季)成本高达520.9 元(不含人工),其中:种子成本小麦20元,水稻18元,合计38元,化肥成本小麦46元,水稻70元,计116元,稻麦两季农药成本40元,机耕费每季40元,计80元,收割两季80元,排灌费30元,农膜等辅助农资20元,农业税及附加68.9元,基本水费及水资源费18元,组长工资等其它费用30元。水稻和小麦常产合计在750公斤左右(水稻500公斤,小麦250公斤),按平均粮价1元/公斤计算,亩均年收入在750元左右,如果除去自留口粮,农民从田里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赔本买卖”,遇有荒年灾害,那自然“赔”多和“赔”少的问题。其次,农民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就本地而言,养殖仅限于淡水养殖和猪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它是农村农业收入的补充,正如民间所说的“副业不赚钱,零钱聚整钱”。随着近年来种养结构的调整,政府扶持和科技投入,“副业”收入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一些养殖业如我镇的养鹅业已形成区域特色,但由于其科技要求高,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制约,其收入稳定性差,有些农户由于缺乏科学饲养,导致“血本无归”。如我镇的友好村余存杰农户,曾先后养殖过水产、猪等副业,并小具规模养猪已达10年,高峰期存栏在100头以上,但缺乏科学饲养,加之市场因素使其负债已达10万元,开建村农民刘涛情况一样,养猪、养野鸡、水产等最终除了一间间破猪舍外,所得的只有10多万元的债务。因此除了部分取得了较高收入的养殖业户拉高了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外,整体的养殖业农户收入不见长,出现徘徊局面。
第三,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根据我们对本镇好中差三个村的12户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调查分析,种粮收入仅占人均总收入的14%左右,副业占16%左右,非农收入占70%(其中瓦木工收入51%妇女从事玩具加工12%,其它占7%),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已成趋势,“转移” 应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词,但是就目前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的缺乏,就业面被限在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操作等很小的范围内,还有受打零工及季工的制约,非农收入特别是打工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且工资性收入难以得到较快的增长。
综上分析,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显多元化格局,但实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就业对土地依存度依然较高,这就不难解读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趋势的根由。&
第五篇: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富则中国富,农民强则中国强。农民增收困难,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果领导派我解决,我会如下处理:
一、了解情况。我会到村里进行走访调查,深入与农民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以及农民收入情况。考虑到农民可能不方便说,我会向他们承诺保密。
二、根据农民反映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查明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农民还是在于市场。
三、根据原因制定对策,如果问题在于农民,我会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盈利能力;如果问题出在市场,我会对市场进行调查,以帮助农民适应市场 第四,对本次工作进行总结,向领导汇报
亮点略有不足。本道题的亮点,我觉得可以加上两个,大前提:深入了解当地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以及本地的优势资源。比如农产品资源、人力资源等。
1:集中本地优势农业资源,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实现产业化经营,或者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经营;
2、招商引资,扩大增收渠道,积极开发本地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民的本地就业增收。
税收的重要性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作为最主要的国家经济来源,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应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实力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要看到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教育,医疗,三农等建设项目还等待进一步的资金投入,政府只有保证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些项目才能继续实施
其次,我国目前共有23个税目,针对各行各业,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行,税收的三性首先保证了公平和执行,而且税收的征收比率都是结合实际严格计算的结果。
第三税收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
国家在征收税款过程中,一方面要查明情况,正确计算并征收税款;另一方面又能发现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是在缴纳税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税务机关对征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采取措施纠正,也可以通知纳税人或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解决,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税收可能对某些行业征收的税率确实比别的行业高,但是,这是站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基础上制定的,比如针对奢侈品和化妆品征收高额的消费税,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在给企业和个人减税所作出的努力,比如出口退税,调高个税起征额,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校车事故的反思
近来,各地连续发生了几起校车重大安全事故,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校车的安全问题终于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
原因:
一、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超载超速。
二、幼儿园私自改装车辆逃避监管,限定9座改装为无座。
三、园长安全责任意识不强
四、大雾等恶劣天气、司机教师遇紧急情况处置不力
五、教育、交通部门监管不力
一、观念及技术的介入正在改变着校车的安全性。
先看理念,保障校车安全的最强大力量其实还是来自人本身,是否真正认同“孩子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最有价值的财富”的原则,假设人们日常看待校车如同消防车与救护车一般,那么想必也就不会有各种摩托车、拼装车敢于充当校车了。
除此之外,技术的介入也正在逐步改善校车的安全状况,像近期在重庆亮相的最新校车,只需一个按钮,车窗玻璃全部碎成渣,这也是在菲律宾劫持事件之后做出的改进;高分子材料武装的轮胎遭遇铁钉也不会爆胎;油箱遇火不会爆炸;这些强大的功能以前只会出现在军用车辆上,但现在已经开始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二、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正是由于对隐患的忽视,平时对设备在观念上不够重视,设备部门则抱怨投入太少、资金不足。设备定期维护检修,排查安全隐患。
三、政府: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完善校车标准,做好校车设计、生产、改造、配备等工作,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转变安全理念,重视校车安全。
优越的硬件条件、严格的安全标准、完善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人力安排,软件、硬件双管齐下,才能有效保障乘车学生的安全。
该事故暴露出一些地区存在车辆违法严重超载、非法擅自改装车辆以及有关部门在校车安全管理方面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监管有漏洞等突出问题。
一、高度重视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交通安全工作,建立完善校车交通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工作是当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保护广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上下学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构建校车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依法严格监管,促进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落实校车安全主体责任;要加大校车购置经费投入力度,引导学校(幼儿园)购置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校车;要创新校车经营管理模式,完善公共财政支持补贴政策,提高校车的普及应用程度;要细化校车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校车安全出行。
二、全面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安全隐患大排查。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逐校逐园逐生对学生上下学乘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对学校(幼儿园)租用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停用维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路面巡视检查力度,结合公安部开展的集中整治超速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和“护卫天使”行动,通过警力下沉、区域联勤联动、交叉巡逻等措施,严查校车超速、超员等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交通运输部门要认真核实交通运输企业的包车情况,对于被租赁从事接送中小学生(幼儿)业务的车辆,要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关和驾驶员资格关,督促运输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集中进行一次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交通安全教育,以这起事故为反面教材,教育中小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等非法运营车辆和超员车辆上下学,教育提醒步行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
则,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并要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不得租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车辆接送学生。要认真开展对校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要督促中小学、幼儿园注意防范冬季大雾、降雪及路面结冰对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严格遵守雪、雾天气安全驾驶的规定,必要时可采取停运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或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认真执行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制度,严肃事故查处。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坚持“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查清事故原因、认定事故性质的基础上,严肃处理对事故负有领导、监督、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人员。要认真执行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制度,确保按期结案,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并跟踪督促事故责任和整改措施的落实。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切实搞好道路交通安全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