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经济危机对荆州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调查报告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经济危机对荆州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调查报告
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2班田琴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接轨.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强烈的冲击了中国正在火热发展的经济.而对于中国薄弱的农村经济,影响尤其大.于是我在荆州农村地区就经济危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广大农民朋友展开了口头调查.经济危机导致的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销售受阻,农民工失业潮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要想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此问题的重中之重.一、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经济危机导致农村经济下滑,带动国民经济增速减缓.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农村和农民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首先是由于出口需求的减少,导致相关企业经营不景气,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造成农民工返乡潮,既影响农民收入,也影响农村稳定;其次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的不景气,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减少和价格的回落,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其三,由于整体上预期收入和购买力增长放缓,导致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势头受抑,甚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价格回落;其四,由于各级财政收入可能因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增幅减缓,而用于涉农的财政支出必将受到较大影响,而直接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供给。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几个典型农民工输出大省的调查,截止到目前,外出打工农民工回家的比例大概占四分之一。在回家的农民工中,约有40%是为了和家人团圆过年;20%确实是因为所在的工厂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停产、半停产而返乡;另外的约40%回家的农民工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回乡创业、办事等。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今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1月22日发布的数据,200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由于外需持续恶化、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2008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慢。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年GDP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2008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仅为6.8%。2008年四季度GDP增幅较三季度有所回落。2008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长速度为9%。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说,中国目前衡量经济走势的指标还是用同比的概念,以后则需要逐步建立GDP增长的环比指标,可以用来解释四季度的GDP相对于三季度的GDP是增长还是下降。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21.6%,其中12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7.4%,比11月增加0.8个百分点。部分商品销售有所回升,包括汽车、服装、化妆品,乘用车销量达到64.4万辆,创了当月销量之最。
2.农民工失业问题迫在眉睫.全球金融风暴已波及到珠三角、长三角。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部分城市,企业因业务不 景气,有的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目前,已出现大量农民工回流返乡现象。昨日,据市就业管理局介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荆州“回流”返乡农民工已达5.6万人。
中心城区回流返乡农民工较少.据了解,荆州中心城区的回流农民工较少,回流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松滋、洪湖等县市。沙市长途汽车客运站办公室主任杨帮方说,这主要与各县市区打工流向和从业结构相关。荆州城区打工者到武汉、上海等城市从业的居多,且部分打工族基本从事管理层。而各县市区打工者主要到沿海城市较多,且多从事一线工作。
从业有别各地回流人数悬殊.松滋人口84.3万,其中农村人口59.82万。农村劳动力40.8万,外出务工人员17.5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这次回流2.65万人,是全市回流农民工最多的县市,已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5%。据分析,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缝纫工、电子装配工、制鞋工、纺织工、建筑工等工种,大多是为企业打工。而且沿海城市企业,多数从事制造业。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对沿海制造业有非常大的冲击,造成许多企业被迫“放假”。所以,也是松滋市回流返乡农民工居多的原因之一。同时,监利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也是转移人口最多的县市区。历年来已有逾29万人外出打工,占全市转移人口的近1/3。但是回流返乡的人数仅1万多人。据荆州劳动部门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外出农民工多数在各大城市当小老板。监利县有全国闻名的网市是玻铝、毛市面点等劳务品牌,这些外出的打工人员大多都是自己出去做老板,同时,金融危机对这些产业冲击也不大,所以返乡的人数就相对较少。
3.农产品价格下滑,打工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大幅度缩水
调查中,有一户人家的生活具有现代中国农民家庭典型的生存特征.户主老张一家五口人:夫妇二人和儿媳两人再加上刚刚出生的小宝宝。老两口在农村经营着整个家庭的12亩地,小两口两人则常年在附近一缝纫企业当工人。他们家12亩地的2008年的大致种植结构如下: 5亩水稻和油菜,5亩棉花,2亩花生.水稻的亩产在600公斤,油菜的亩产则可以达到110公斤。棉花的亩产是250公斤,花生今年每亩收获300公斤。今年的收获水平也可以视作这几年这几种农产品的平均收获水平。按经济危机前的农产品价格计算这些土地的收入:2007年秋季,水稻每公斤收购价1.40元。油菜每公斤收购价为2.6元,棉花每公斤收购价则可达到6.2元、花生的收购价格也在6元每公斤。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老张一家这12亩土地一年的毛收入是15787元人民币。儿子打工的企业在危机前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经济效益,他那时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加上儿媳妇两个人每月平均可以拿到1500元,一年就可以拿到38500元左右的打工收入。所以在经济危机前,老张一家5口的毛收入是54287元人民币。可是当前他们的实际毛收入是这样的水稻的价格在短期出现大幅下降后由于政府出台的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当前的价格略高于经济危机前价格达到1.50元每公斤。但其他的农产品价格几乎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棉花的每公斤价格跌到了4.3元、花生的收购价则是2.9元每公斤,油菜收购价则是1.9元每公斤。那么按照当前的农产品收入价格,老张一家12亩地的毛收入则下降到了12660元。儿子的收入状况可能更加凸显出国际经济危机对一家农户收入的巨大影响,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儿子打工的企业从2008年7月份开始就开开停停,一个月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生产,但即使是生产,比起危机前每天的产量也差的很远。这样儿子的月收入就锐减到了1000元人民币,虽然挣得很少,但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收入来源也只能在那继续有一天没一天地干着,儿媳妇则早已停工在家。如此一来,户主一家今年一年的毛收入则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锐减到了20660元人民币。收入跌幅达到38.05%。
我们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农民的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村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打工收入锐减同时农产品收入的大幅下降已经影响到了农民基本的生活性支出。经济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会更加凸显,因此政府在防止农民收入出现大规模下降的同时必须尽快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惠农利农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以期达到通过刺激农村消费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
1.从整体上看,今年以来,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延续了相对较快增长的态势。具体表现在:
第一,粮食、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非农产业保持增长势头。夏粮喜获丰收,总产超过1亿吨,比去年增长超过5%。畜牧业增长相对更快,上半年肉类总产量增长超过6%。在农业保持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707亿元,增长5%。农业增产,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善,使农产品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前5个月我国农产品出口额105.4亿美元,增长20.6%,进口额106.5亿美元,同比下降8.3%,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由去年同期的28.6亿美元缩小到今年上半年的1亿美元。乡镇企业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但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可达到11%左右,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增长更快,增速同比达17%左右。
第二,农民收入以相对较快速度增长。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比今年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0.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尽管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但是农产品市场需求保持旺盛势头,农民扩大农产品销售数量,出售农产品的收入的贡献仍然占到近一半。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长平稳,但由于各地普遍提高了农民工的工资标准,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仍接近31%。
第三,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增强。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约6%;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使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自3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促进了上半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做出贡献。前5个月,乡镇企业新增就业13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2万人。乡镇企业为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挥积极作用。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势头显著,1~6月,全国县级以下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 %,城乡市场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6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相当于9亿农民每人比去年同期多消费了110元。农民消费增长已成为国内需求扩大、依靠国内市场支撑经济增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面对经济危机,农村市场是拉动消费的主战场。
出口不行了,投资难以持续,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靠城市,由于城市受金融海啸的影响较大,其增长必然有限。所以,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在八亿农民身上下功夫。2008年,全球市场遭受重创,国家将保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了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消费。城镇化和低收入是 农民消费总量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分析农民收入结构,2009年,农民增收主要 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国家加大向农民的转移支出力度,工资收入会受经济 危机影响,财产收入受益于土地新,但短期难以明显改善。对比2007年农村 1995年城镇的支出结构,由于收入水平相当,衣食电器的生产商和 渠道是农村市场启动时的最大受益者。
如何让农民致富,我认为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让农民实现增收。但农产品价格不能急涨,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只能一步一步的逐渐提高,所以,此方法可以让农民致富,但不能让农民暴富.二是,直接增加农民的财产,让农民可以享受到财产性收入。所以,明确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把土地进一步的分配给农民,并允许其转让。这是给农民直接注入资产,所以,让农民可以迅速致富的唯一途径非如此不可。
8亿农民有了地,就有了财产,有了财产,必然可以形成财产性收入,有了财产性收入,就有了消费能力,有了消费能力,就能扩大内需,能扩大内需,就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能持续增长,就能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能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就能增加中国的实力。
所以,只要有八亿农民在,强国可望,崛起可期。也正因此,面对金融海啸的复杂局面和种种不利因素,国人应该保持信心。在国家放宽宏观调控、拯救楼市、增加投资的利好政策支持下,我们只要能坚持到农民兄弟富起来的那一天,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然后转危为安,再然后,只能是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之局面。
三、迎接挑战,开发机遇
1.政府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经济危机的领头羊.日前,国务院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对农村经济应对经济危机问题的重视。在具体推进农村发展和促进农村需求方面,应着力推动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要借中央财政加大投入的时机,加速全面建立农村社保体系,打消农民增加消费需求的后顾之忧。
二、各级政府一直力图推动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来带动全面经济增长,但效果并不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上升较慢,预期收入和收入增长的来源也不确定。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农业保护政策和农民收入保障政策,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产品运输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经营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民收入保障政策。在培育农业技术和农村人才、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保护财税政策。
三、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受到一定影响后,扩大农村内需市场,成为各类型企业的必然选择,也应是各级政府积极推动的方向。日前,财政部、商务部正式下发《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对实施地区农民购买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国家财政将比照出口退税率,直接补贴农民消费者。
四、要有效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还必须为广大农村地区提升和拓展需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如电力及其他能源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设施、交通条件、通讯设施等。政府和国有企业对于这些建设项目可适当地予以补贴,电力、能源、交通、通讯等企业也可以采取差别性定价策略——以比城市低廉的价格向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供给这些产品及服务。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部分沿海出口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而停工或关闭。从去年底开始,已有大量农民工返回了家乡。据说,此次中国农民工的大举返乡,与往年“候鸟式”往返不同,很多农民工如果在春节之后回到城市,并没有一份有把握的工作在等待着他们。因此,许多人都试着选择在家乡找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去年,全国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大概是1.3亿人。据测算,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人数达2000万。
多年来,我们一直看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当宏观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大量的农民被吸引到城市里来;而当宏观经济一旦恶化,最先遭受打击的就是农民工,大批农民工被迫回到农村。让农村成为城市经济荣枯的蓄水池,对农村和农民而言这显然不太公平。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农民工返乡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就业压力,可能更多的还有潜在的社会压力。因为,农民工返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收入的减少,由于农民工没有失业保险,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所以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讨生活。虽然大部分农民工在家乡多少还有一点土地,短期内他们的基本生计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是如果在较长时期内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没有得到改观的话,对输出地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将可能会是一种挑战。
因势利导让“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扩大农民就业要有新思路、大思路。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2009年就业形势趋紧,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而在就业大军中,农民工就业又成为重中之重。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今年,促就业成为与保增长同等重要的命题。
眼下出现大量农民工返乡,也让我们得以再次思考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使用这一课题。今年中国经济既要保增长,同时也要调结构。怎样让农民工现在既要有生计,未来还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答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给他们找份工作。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对市场情况缺乏了解,更无法准确预计就业的前景,这些更加重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恐慌。增强农民工对今后的信心,重要的就是要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农民工大量输出的地方,应该给予能大量提供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力度和创业空间。对返乡农民工群体,政府也应该提供更完善的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提高再次就业的成功率。而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还需要加大他们的技能培训力度。毕竟,与外出务工相比,返乡创业对管理、经营、组织等综合能力和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大多数农民工所缺乏的。
对中国经济来说,金融危机是危中有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以往的那种以“打工经济”为主的格局向以“创业经济”为主的格局方向转变。
及时制定国家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长效机制.农民工返乡从另一个角度讲为我国农村地域经济的大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极大地拓宽了农村转移就业的渠道,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成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政府应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明文彰显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扶持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工商登记、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税费、创业培训、人员招聘、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农民工回乡创业同招商引资一样享受同等甚至更为优惠的待遇。
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优化创业环境,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问题,努力构建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应鼓励多种形式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回到户籍所在地创办各类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或从事个体经营等。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指导和帮助回乡农民工选准选好创业项目。
应明确扶持重点,鼓励、支持回乡创业农民工进入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现代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积极引导回乡创业农民工主动接受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创办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套配件企业;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产品生产,发展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在运输、商贸、餐饮、娱乐等领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化种植养殖、特色农业、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编织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应坚持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创业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许可、审批和办证手续,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制度,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
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为此,各地应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推行信用证制度、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加大对回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条件,降低反担保门槛和贷款抵(质)押标准,积极给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2.中国经济未来的脚步从这里开始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不少农民工提前返乡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过去所依靠的劳动密集型兼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模式,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前的脆弱,另一方面也反映
出我国巨大的人口数字,决定了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为了帮助农民工度过金融危机时的艰难,我们反而要加大这一产业的比例,以促进就业。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最担心两件事情,一是农民工返乡问题,二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安置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牵动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心。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更重要的是这支1.3亿人的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城市,他们用巨大的付出支撑着中国制造的基础,他们用并不丰厚的收入换回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当我们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时候,在降息减税,加紧提振房地产业、汽车业的时候,更要倍加呵护返乡农民工这支劳动力大军。因为默默无闻的他们和众多企业一样,都是中国经济所拥有的宝贵资源。信心比黄金更宝贵,我希望各地密集出台的就业新政,变成今后一种一以贯之的制度。只有这样,返乡农民工才能在危机中坚守自己创业的信心。记得温总理在与重庆的返乡农民工座谈时,勉励他们:“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
客观地说,这次大批农民工返乡,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经济仍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东南沿海地区的打工经历,也让这批农民工的劳动素质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依然是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如果通过转化,使内地的中小企业也能像之前的沿海地区一样,利用自身的优势兴旺发达起来,农民工们即使回到家乡,他们仍然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广大农民工何尝不需要出门挣钱?但经济危机又加剧失业几率。折腾得农民工出门也不是,不出门也不是。城乡各级政府要积极联手互动帮助农民工收集用工信息,安排出行计划和就业上岗,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不盲目流动。我认为,荆州市的城乡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穿针引线”。
第一、广大农村基层政府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商业等项目,就地“造血”谋发展,让广大农民工不出门就有事干、有钱赚、有奔头,改变以单纯出售劳动力为生的窘状,从而减缓农民工盲目入城,减少民生疾苦。对农民工负责、对城市负责也是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第二、城市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与农村基层政府联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标牌等,向广大农民兄弟宣传各个城市用工信息、就业形势和经济走向,让农民工在家就“心里有数”,而不会“飞蛾扑火”。第三、城市在大力宣传就业形势的同时,积极与各用工单位联系,免费为农民工举办大型招聘会,实现就业最大化,分解盲目而来的农民工大军,及时做好农民工属地管理和困难救助。“衣食得安”是构建和谐的基石;放任农民工困苦云集,就是给城市制造“双重杀伤”。
结论:
截至目前荆州有756个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投资超过14.9亿元,带动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4.47万人。面对返乡农民工,我们的政府可以把这看成是一次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机遇,而不仅仅是压力和负担。或许,荆州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就是从这次大批中国农民工返乡的脚步声中开始的,靠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腾飞的.
第二篇:经济危机对普通百姓的消费影响的调查报告
经济危机对普通百姓的消费影响的调查报告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这次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那么,这次的经济危机究竟对中国普通百姓的消费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在寒假时间里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势,进行了关于经济危机对普通百姓的消费调查。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的现象。而这次的美国次贷危机,起源就是美国政府为了解决低中下群众的住房问题,可以说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生活保证而作出的努力,为了降低人民贷款的门槛,美国政府委托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为低中下收入者提供贷款。政府则在给他们提供一些资金保障的同时给足了优惠。
而2002年以来,美国经济在美国房地产业的房产整张的带动下牛气冲天,投资商纷纷投入大量资金。但是随着2006年利率提升,投资商开始对美国房地产业产生质疑。之后,股市下滑,一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首的全球经济危机开始了。
在我的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知道经济危机,但是对于经济危机具体原因和解决方法并不是特别清楚。相当一部分人,知道经济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但是并不能了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若仅仅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恐怕也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全球原油价格的飙涨,虽然受到美国经济疲软所导致的美元对外贬值使原油的涨势也要打上些许折扣,但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此时对于原有上涨也是叫苦不迭。而由于受原油价格的飙涨,致使欧美企图以生物燃料代替原油的计划,非但没能缓解原油继续走强的势头反而是成为了促使新一轮的全球粮食价格高涨的帮凶,则就将全球经济推向了深渊。不仅是非洲一些当今世界面临着强大的粮食压力问题,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岌岌可危,从中国政府关于加重粮食出口的税附甚至是之后的限制部分粮食出口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对关于由原油所早成的全球价格的飙升的推动能力可见一斑。
而比如粮食,汽油……这些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经济危机对于百姓生活也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约45。5%的人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他们的生活有一点影响,42。2%的人认为经济危机对他们的消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12。3%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少改变。如此可见,经济危机在中国,对于普通百姓的消费还是造成了一些影响,尽管影响没有如同对于美国那么大,但是也是不容小觑的。
由于收入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着消费热情的高低。在此次调查中我发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五成受访者认为,2009年自己的收入可能会小幅降低。认为收入肯定会有增加的仅占两成。这样就导致约六成的人,会压缩2009的日常开支,只有一成的人会增加2009年的开支。由此可见,经济危机对百姓的收入的影响进而导致了居民对日常开支的计划的改变。
而在对于压缩开支的一部分人群的再调查中发现,接近六成的人压缩开支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前景不好,为收入担忧。这就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推论。而调查中的结果还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面临失业或者降薪的风险,如此看来,居民改变消费方式和态度也是理所应当的。
而在接下来的消费模式的调查中,81%的人都不会选择信贷模式的消费,由此可见,居民对经济前景的态度:不像想象中那么乐观。
其实这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新世纪的全球首次危机,虽然有走弱的之势,但因此给全球各投机商所造成的损失还将继续,可以说2010年之前大多数全球大小企业还会停留在对此次危机所造成损失的修复阶段,要想实现赢利恐怕还要需要更多的路要走。
而对于中国来说,2008年的经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前三个几乎都保持了10%的增长速度,而在第四个季度,由于受到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仍然保持了6%的增长。
2008年中国迎来“奥运年”,奥运经济对中国特别是北京的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虽然,目前中国还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但是今年的中国上证深证指数暴跌,不禁影响到很多人的消费。
在我调查中发现32%的人不炒股,24%人认为股市如果能够上扬,一定会刺激消费,23%的人认为对于股市消费的影响要依据个人是否赚钱决定,而剩下的则认为股市的上扬与下跌并不会对消费造成多大影响。
由此可见,经历过股市暴跌的人们对于股市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更多的人可以更加理性的看待股市,更加理性地对待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不过与悲观或者乐观。
在这次的调查访谈当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年龄和收入上的差异,造成人们对于经济危机更加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年轻的人对于经济更加乐观一些,这个年龄阶段从收入上分为不同的2个层面,收入高的白领阶层对于经济危机更加理性,对于消费更具有计划,收入低的对于经济危机更加敏感,消费也更加谨慎。老年人
对于经济危机稍显悲观,他们更愿意从管理上寻找问题,从社会的层面分析经济危机带给居民消费的影响。
而在中年人中,他们对于经济危机又更深层的感受,其中一个人是这么跟我说的:“不同于年轻人和老年人,我们这个年龄层段更多的肩负起了家庭的责任。对于经济危机,我们的反映可能更加有影响。我们愿意理性的去看待分析这场经济危机,对于自己的消费作出调整。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为了能够有一份安定的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在消费上,我们可能更加节约,更加会在选购商品的时候注重它的量价比。”
在调查中就发现,很多人在经济危机前后对于商品的选择时,由原来最注重质量,转变为现在最注重价格。而且在大型商品如住房、汽车等的选购的时候,更加精打细算。
通过我的调查,在我的家乡,曾经城市的支柱企业如某造纸厂、某轮胎厂,由于大部分是和美国企业合作或者产品主要出口美国,而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已经部分停产,许多工人被裁员,或者停工休息。这些使得市场上找工作更加地困难,这对本地居民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但是我也注意到,在各大商场,顾客的购买欲依然高涨。
由于调查期间正处于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浓浓的过年气愤,冲淡了经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节日的气氛中,本地的消费也被带动起来,形成了一股购物热潮。
而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春节期间的消费报告,可以发现,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消费也都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国家也公布了一系列的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
刺激消费,主要要刺激普通消费者、中产阶层消费能力和欲望,相应扶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促进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和研发,促进我国市场供应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更多较高消费力的白领岗位,促进较高层次就业,为促进消费提供基本支持。由于服务业平均就业岗位高于其他产业和投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既促进就业,也促进消费。事实上,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太落后了,发展空间巨大,只要我们的各项政策真正配套有效,一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条条框框,大胆地解放思想,二次创业。因为发展服务业更考验政府的政策制定水平和政策合理性。
经济危机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很多员工被辞退,工作越来越难找。在调查中发现68%的人现在认为无论何时,一定要先存钱,再消费!这也就反映了,在经济危机下,投资消费贸易变冷了,人们越
来越重视金钱。
在对于商场的走访中,我看到有部分商品已经开始降价。媒体等也有报道,沃尔玛在中国全面降价,而麦当劳肯德基也在进行降价促销。这样的商家促销方式,也起到了刺激消费的作用。
在面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同时,理性的进行消费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从调查中不难刚出:居民消费的形成和变动主要是消费者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和消费偏好自主选择的结果。在当前形势下,采取谨慎的消费策略是城市居民家庭应对危机的普遍做法。与谨慎消费相对的是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强。同时由于未来经济情况在短期内不明朗,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不确定性较大。
在影响预期消费的诸多原因中,物价较高,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压力大,以及攒钱以备不时之需是最主要的三类因素。此外,预期收入降低、购房压力大也是影响城市居民家庭预期消费的重要原因。
居民消费结构在经济危机下也发生变动。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表示,如果缩减开支,首先会减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此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也成为许多受访者首先缩减开支的项目。
而针对当前经济现状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措施,例如对房贷利率和相关交易税费进行调整,北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力度增大,一方面意在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另一方面希望能刺激购房需求,引导房地产市场步入的良性的发展轨道。
通过调查经济危机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也在思考各种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目前国际上的许多办法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中国推出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应该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办法。金融危机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是出口业,现在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已经不大,最迫切的就是解决内需问题了。而消费就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次的调查实践中,从设计调查问卷,考虑走访对象,已经进行社会调查,我都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而本次的调查中,最大的失误就是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问题之间的递进性不好,可能对结果有所影响,而且调查时间正处与春节期间,人们消费欲望高涨,对于调查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看,这次调查是比较成功的,调查结果经过分析,也得出很多有用的结论。
第三篇: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农林界委员,于2003年8月15日至9月25日,深入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16个乡镇、48个村、160户农户,围绕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和生活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农村仍有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收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707元,据统计不达2000元的乡镇有13个、村483个、人口22.51万,其中还有不达温饱线的农民8.5万。据我们入户问卷调查: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普遍维持在800—1500元这个水平。在这部分地区,农民耕作粗放,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很少看到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除吃饭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到山区目睹一些困难家庭窘况,令我们心酸,让百姓心寒。
(一)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企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辅之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构成分为三大块,种植业占40.2%,养殖业占16.5%,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占43.3%。有的地方种植业收入比重更大,远远高于全市8%的平均水平。如阳城县河北镇杨柏村2002年人均收入为151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就占67.7%。有的农户则纯粹依靠种植业,一遇自然灾害,收入就大幅下降。截止2002年底我市仍有20002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500元水平线上,11697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元以下水平。二是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维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卖粮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务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如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富贵,种有6亩地,农闲时在外卖菜。2002年粮食产量为4800斤,以实物折价收入为2400元,除去投入和上交各项税费外,实际纯收入以实物折价为1400元,仅够全家4口人生活用。一年卖菜挣2000元,除去女儿上学、全家看病、礼尚往来、油盐酱醋生活开支后,到年底还要借钱过年,大人甚至过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王富贵这样的家庭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三是传统的煤铁产业萎缩,部分乡村出现返贫现象。随着我市煤炭、铁矿资源的日渐枯竭,依靠挖煤、挖矿及其相关的运输、服务等致富的乡村一时还找不到新的替代产业,农民收入急剧下滑。陵川县夺火乡佛水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户均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矿产资源枯竭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在1500元左右。类似现象在泽州、高平农村相当普遍。
(二)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
1、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09元,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800—1500元,城乡差别为4.11至7.6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达到101,有的家庭甚至达到201。
2、与富裕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县与县之间农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0年,城区农民人均收入为3411元,陵川为2075元,相差1336元;2001年相差1510元,2002年相差1530元。同一个县中,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人均收入也有较大差别,泽州县的巴公镇和南部的山河镇,沁水县的加丰镇和十里乡等相差在一倍甚至几倍。
3、同一乡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趋势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如陵川县西河底镇焦会村由于铁矿多,农民人均收入达2019元,而西河底镇现岭村无矿产资源,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420元;六泉乡沙场村种植药材面积大,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98元,而六泉乡廖池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农民人均收入为1392元;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从事汽车运输的专业户人均收入达8000元,而纯从事农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50元。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呈现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弱势群体保障难
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欠发达地区农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对于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农民得了病面对医院昂贵的收费,也是望而止步。泽州县山河镇后街村农民张买玉身患脑血栓,住院半个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说:“医院费用
这样的先进典型,而忽视了仍有一批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上,在感情上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产生了距离。在基层调查时,一些干部群众说:“我市216万人口中有80%以上是农民,现在是重视了百分之二十,而忽视了百分之八十,重视了富裕地区,而忽视了我们欠发达地区”。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倾向。二是在工作决策上,存在一边重、一边轻的问题。有些县、乡对煤、铁等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在决策和指导思想上比较重视,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很少去思考它、研究它。三是工作力度不大。对“三农”问题市里有规划,县里有计划,但有些仍停留在口头农业、文件农业上。到一些地方调查,可以普遍感到,现在无论是在叫喊“三农”的调子上,还是在抓“三农”的力度上,都比过去疲软了,说的和做的有很大差距。
(二)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
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首先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欠发达地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在种植品种上,粮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是家庭消费的都是需要种植的;二是思想保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给你小额贷款搞规模养殖”时,有的农民还摇头说:“怕赔了钱,给子女们留下债务”。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即便有高中毕业的,也是“文革”中普及高中、勤工俭学时的毕业生。现在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部分人无异等同于文盲。第三是农民身体、心理素质差。一些农民听天由命、守穷思想特别严重。有的年轻人心里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也不愿出去打工。
(三)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比较差
欠发达地区农村大多处于边远山区,山大沟深,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一是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绵延十几里汽车根本无法行驶,只能勉强通农用三轮车;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山区根本没有水利设施,即便有也普遍老化失修,部分地区还存在水源不足、调蓄能力差等问题,老百姓吃的仍是下雨的积水;三是用电困难。一些山区至今仍不通电;四是通信落后。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几乎与世隔绝。去年,阳城县董封乡一个名叫马继春的副书记到李圪塔村开会,下午5点突然发病,由于无通讯工具,打电话还要跑25里到横河镇的索泉岭村,等打通电话,不等拉病人进城,马继春同志就牺牲在半路上;五是耕地属丘陵地和山地,土地瘠薄,地块狭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十分明显。受十年九旱和风雹冻霜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很难旱涝保收。比如,今年上半年风调雨顺,夏收增产15%,下半年则由于雨水过多,秋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减产。泽州、高平山区农村去年一亩地能产200—250斤大豆,今年只能产140斤—180斤。
(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效果不明显。一是传统的种植结构,仍没有跳出吃饭农业的圈子。从种植结构看,粮食占58%,经济类作物占22%,油料和其它占20%,粮食仍然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户为单位,在经营行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便是调产也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示范、引导滞后。农民不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在基层网破线断,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仍处于总量不足、发展不够的状态。在调查时我们发现一些优质水果每斤1—2元供不应求,而高平杜寨、赵庄、釜山一带的黄梨每斤0.1—0.15元都没人要。晋城油脂化工厂在沁水年需优质大豆3万吨,没有人去考虑大豆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企业只好舍近求远从外地收购。四是没有龙头企业,即使有带动能力也不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带动基地的不多,大多数产值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超亿元的没有一家。高平厦普赛尔饮料公司是我市最大的黄梨加工企业,但其转化黄梨数量不足高平梨产量的三分之一。陵川同仁堂党参有限公司是我市最大的药材龙头企业,其销售药材还不足陵川药材的四分之一。
(五)小城镇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
我市1987年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并形成了独特的城镇发展格局,曾为我市整体脱贫达小康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小城镇建设已明显感到滞后。一是人口规模小,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对欠发达地区辐射带动功能不够。我市最大的中心城市,城区总人口为26.45万人,非农人口18.03万人,一般城镇规模在2—5万左右,35个建制镇中有1/3的小城镇非农业人口不足千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有限的就业机会对欠发达乡镇剩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二是城镇工业化水平偏低,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疲软,农民就业无门路。我市小城镇工业布局分散,且产业结构单一。随着“五小”企业的关闭取缔,加之乡镇企业机制弱化,发展缓慢,与之相关的农村运输、采掘、餐饮、商贸等产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更加狭窄。2002年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没有增加,大量农民反而重新退回到有限的土地上。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一些煤铁、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外来打工人员达十几万,而本地农民很少。即便有些年轻人自找门路能够在一些建筑工地上干点活,一年收入也就是2000—3000元钱,部分民工还因发不了工资无奈返乡。据不完全统计,欠发达地区农村八成以上的富余劳动力没活干,在一些地方,其一年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三个月种地,三个月休闲,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
(六)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投入少,农民待遇不公平
农业收入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是弱势产业,理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但实际上相反。一是财政上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偏少。这些年来,财政用于农业资金的投入虽然每年都以一定幅度增长,但是除去事业经费增长较快外,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生产性资金,增幅并不大。2000—2002年我市一般预算平均增幅为19.6%,而农业支出的平均增幅为17.1%,其中事业费增幅32%,生产性支出增幅只有8.5%。二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得到的投入相当可怜。2002年,市级财政安排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其中产业化资金507万元,共安排各类项目35个,大部分被富裕地区的农村拿走。用于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扶贫资金400万元,其中人畜引水解困工程就拿走347万元,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扶贫资金只有53万元。三是农民待遇不公平。2002年,全市农民上交农业税约2830万元,村提留、乡统筹费用为32155万元,与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形成巨大反差。事实上农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就业、道路建设等方面还要作出巨大牺牲,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公平的公民待遇。比如义务教育在城市由政府承担,在农村则由农民负担;住房在城市可以享受标准价、成本价等福利待遇,在农村则完全由农民双手来建;医疗在城市职工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在农村却是农民看不起病;甚至水、电、气、暖在城市可以享受补助,在农村农民却是用不起水、烧不起煤,煤乡农民没煤烧。四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存贷不成比例,实际上农民申请生产性小额贷款非常艰难,有限的资金也是扶富不扶贫,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农民只能是望洋兴叹。农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没有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
(七)“三乱”行为并未得到遏制,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
中央明确规定:农民负担不能超过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5%,实际上,在执行这一指标过程中弹性很大。一是富裕地区负担轻,欠发达地区负担重。富裕地区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涉及到三提五统等都由集体垫资,而欠发达地区集体力量比较薄弱,只能由农民个人负担。如阳城县东城办人均负担16元,润城35元,北留41元,凤城43元;而欠发达乡镇次营132元,驾岭130元,董封116元,演礼116元,寺头113元,芹池101元。二是农民人均收入有“水份”,增加了农民的空额负担。泽州县南岭乡闫庄村支书常积堆说:“乡里让报人均收入2470元,村里没企业,田也不多,出去打工的又少,村里农民人均收入顶多1500元,仅此一项空额负担近50元”。三是重复征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的果树等经济林,土地使用税要交,农林特产税也要交。沁水县龙港镇湾则村有2片果园早已退化得不结果了,村里每年还要交2000元特产税。四是名目繁多的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修路费、建桥费、学校维修费,还有许多部门、单位自行出台的收费项目,都想从农民身上“榨出点油”来。五是隐性负担凸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调查时反响强烈的是,近几年的隐性负担显现,农民承受不了。过去由农民出义务修的路现在变成了等级路,一出门就要交钱交费;有的村为解决“村村通”工程资金缺口,采取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个人小额贷款的办法来解决燃眉之急,造成新的隐形负债;过去烧一吨煤不到10元,现在一吨煤100元买不到;过去孩子在本村念书,现在10多岁孩子到外地念书需有专人照顾等等都间接地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建设宽裕型小康市的需要,也是坚持农村稳定、事关全市大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力度,实现全市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第一位来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认识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农业相对而言还处于劣势地位,在全市整体达小康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生活相对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为此,希望各级领导带着感情,深入到欠发达地区农村,到农户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静下心来和农民坐一坐,查一查到底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在哪里。找准问题,吃透原因,制定方案,真抓实干,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来抓。要建立责任追究制,继续实施对口帮扶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解决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因地制宜,帮群众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力争用3—5年的时间,彻底扭转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要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真正把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成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变成各行各业的一致行动。
(二)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关键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我市应趁煤铁形势大好、财力充足之机,要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真正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饮水解困、退耕还林、以改土兴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不断优化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改变其贫困面貌的根本性措施。三是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加快欠
发达地区农村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走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1、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我市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多而杂、小而全,既没有特色优势,又没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差,商品率低,农民很难从中得到丰厚的收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围绕特色进行结构调整。我市的小杂粮、中药材、蚕桑大麻、蔬菜果品、畜牧养殖等,都是欠发达地区的种植优势,要分区域进行规划,按基地进行建设。同时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示范效应,真正在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最终吸收和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市场,把农民引向富裕之路。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产品要搞加工增值,必须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化。有些同志提出,市里建龙头、县区搞基地或者富裕地区建龙头,贫困地区抓基地等,这种思路很值得借鉴。在抓好现有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要面对市场做强做大一批有带动效益的龙头企业,真正把我市的小杂粮、桑麻、中药材、果蔬、畜产品等项目的生产带动起来。
3、要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是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创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产品打出去。三是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晋城特色的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有组织地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大文章。一是要继续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使乡镇企业从“五小”的死胡同走出来,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我市乡镇企业必须有一条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在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领域,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这也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移民并庄步伐,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特别是对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稀少的偏远村庄,可通过移民开发解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务输出。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劳务开发的领导力度,要从组织领导上、政策保障上、运行机制上和工作监督上保证劳务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力争使我市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本地务工人员达到一半以上;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多渠道、多形式搜集用工信息,克服盲目输出、无序输出;第三,要从强化培训入手,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第四,要强化输出管理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消除群众看病、子女上学、弱势群体生活之忧
1、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建立并有效运转,关键在于有无充盈的基金。市县两级政府要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尽快足额列入财政预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情况对农民医保进行适当补贴,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贫困家庭和“五保户”,政府应设立贫困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助。要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捐助赞助工作,力争使这一制度一经建立便长效健康运转。
2、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欠发达地区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一是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改变由农民负担办学为地方政府办学;二是取缔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即对学杂费、书本费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除此之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它费用;三是建立和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四是设立政府专项教育救助资金,对那些确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补助;五是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
3、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农村弱势群体衣食无忧。针对我市去年农村低保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了解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二是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要保证市级财政低保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县级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四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素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适应市
场经济要求,有效地组织生产增加投入。一是转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农民是永远富不起来的。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民进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别是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这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三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农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通过这些大户,来影响和带动千家万户,这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
(七)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
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在全市已全面推开,要保证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落到实处。一是要执行全省统一的农业税和附加政策,彻底取消乡统筹、屠宰税、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资额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过15元。村内公益事业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决不能把“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变成农民负担的固定项目。二是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面积和常年产量。村和户计税产量的确定,要采取民主评议,张榜公布,让大多数群众认可的办法。计税产量确定后,要保持长期稳定不变。对承包土地较多、改革后负担有所增加的农户,要通过减免、调整常年产量等办法,把负担减下来,确保“村村减负、户户受益”。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就学、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农村结婚登记、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方面乱收费的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通过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逐步地、有条件地把农村干部的补贴性工资列入地方财政开支,以调动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
(八)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切实改进领导作风,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证
村级干部是农村工作的生力军,要改变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认真解决当前基层班子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部分欠发达地区村干部过分强调地方偏僻等客观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疲软。靠这种干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没希望的;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工作浮夸,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对矛盾和问题很少考虑和研究。靠这种干部,农民增收只能挂在空处;三是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个别村“主干”私心太重,不能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基层班子瘫痪的问题。个别村干部只顾个人发展,组织徒有虚名,不能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为此,要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规范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正确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农民致富提供组织保证;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纳入视野,重点进行培养,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要强化教育培训,用科技知识、市场知识、法律知识等武装村干部的头脑,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要推动民主管理进程,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篇: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农林界委员,于2003年8月15日至9月25日,深入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16个乡镇、48个村、160户农户,围绕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和生活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市农业和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农村仍有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收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707元,据统计不达2000元的乡镇有13个、村483个、人口22.51万,其中还有不达温饱线的农民8.5万。据我们入户问卷调查: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普遍维持在800—1500元这个水平。在这部分地区,农民耕作粗放,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很少看到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除吃饭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到山区目睹一些困难家庭窘况,令我们心酸,让百姓心寒。
(一)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企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辅之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构成分为三大块,种植业占40.2%,养殖业占16.5%,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占43.3%。有的地方种植业收入比重更大,远远高于全市8%的平均水平。如阳城县河北镇杨柏村2002年人均收入为151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就占67.7%。有的农户则纯粹依靠种植业,一遇自然灾害,收入就大幅下降。截止2002年底我市仍有20002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500元水平线上,11697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元以下水平。二是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维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卖粮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务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如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富贵,种有6亩地,农闲时在外卖菜。2002年粮食产量为4800斤,以实物折价收入为2400元,除去投入和上交各项税费外,实际纯收入以实物折价为1400元,仅够全家4口人生活用。一年卖菜挣2000元,除去女儿上学、全家看病、礼尚往来、油盐酱醋生活开支后,到年底还要借钱过年,大人甚至过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王富贵这样的家庭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三是传统的煤铁产业萎缩,部分乡村出现返贫现象。随着我市煤炭、铁矿资源的日渐枯竭,依靠挖煤、挖矿及其相关的运输、服务等致富的乡村一时还找不到新的替代产业,农民收入急剧下滑。陵川县夺火乡佛水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户均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矿产资源枯竭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在1500元左右。类似现象在泽州、高平农村相当普遍。
(二)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
1、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09元,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800—1500元,城乡差别为4.11至7.6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达到101,有的家庭甚至达到201。
2、与富裕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县与县之间农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0年,城区农民人均收入为3411元,陵川为2075元,相差1336元;2001年相差1510元,2002年相差1530元。同一个县中,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人均收入也有较大差别,泽州县的巴公镇和南部的山河镇,沁水县的加丰镇和十里乡等相差在一倍甚至几倍。
3、同一乡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趋势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如陵川县西河底镇焦会村由于铁矿多,农民人均收入达2019元,而西河底镇现岭村无矿产资源,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420元;六泉乡沙场村种植药材面积大,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98元,而六泉乡廖池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农民人均收入为1392元;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从事汽车运输的专业户人均收入达8000元,而纯从事农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50元。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呈现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弱势群体保障难
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欠发达地区农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对于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农民得了病面对医院昂贵的收费,也是望而止步。泽州县山河镇后街村农民张买玉身患脑血栓,住院半个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说:“医院费用太贵,一天花200多,种一亩地一年也
挣不够一天的治病钱。”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农民张全友在一次务工时不慎从房顶掉下摔成重伤,在阳城县人民医院治疗花费了1万多元后,实在借不上钱了,只好悄悄地出了医院,回家慢慢地熬。在泽州县山河镇西土河村调查时当我们问:“家里老人得了病怎么办?”,群众说:“家里老人治病如果需要3000元以下,儿女们分摊;如果需要3000—5000元,弟兄们因为摊钱就大动干戈;如果是需要5000元以上,架都不用吵了,等着死算了”。
2、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部分处于边远山区,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在阳城县河北镇调查时,小学四年级学生就要到几十里或近百里以外的学校寄宿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长说:“现在学校收费项目太多,念初中每年就需1800—2000元,咱穷人哪能念起?!”念初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念高中每年需4000—5000元的费用,大部分家长有点吃不消。据对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的调查,2002年四县(市)初中毕业生21063名,就有4308名学生因贫困放弃了考试,占21%。通过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为10273名,占全部毕业生的49%,也就是说有51%的学生辍学流入社会,沦为新世纪的文盲,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对于每年需10000—15000元的大学费用,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的家长简直是望尘莫及。要么不让念,要么干脆不让考。即便一些家长咬紧牙关,为圆孩子的大学梦,最终被拖得负债累累。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农民齐海龙之女,考入了大同机电学院,东挪西借凑了4800元,其母焦急地说:“今年入学的钱是凑够了,到明年怎么办呢?”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生荣,他种有4亩地,养了20头猪,全家每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就这为供女儿上大学,已举债1万元。
3、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难。我市农村居民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有4.9万人,随着排查的深入,农村低保人口将得到8.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002年,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649万元,有18970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人均年补差342元,月均28.5元。由于部分县级配套资金落实的不够好,实际上部分低保对象达不到月均28.5元,有的甚至只能达到一半,有的不能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如陵川县统计上应发放176万元,实际上只发放低保资金80万元。由于低保资金是分级负担,有的乡镇不愿多报低保人数,人为地把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排斥在保障范围之外,甚至越是经济困难的乡村低保对象越少,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沁水县龙港镇固镇村81岁的闫秀英,无儿无女,每天靠和别人要菜、要粮生活,一年只能享受到村里给的20—30元救济。陵川县六泉乡沙场村农民赵小山,儿子在打工时受伤致残,老两口养活着2个孙子,去年仅享受到100元钱、一袋面的救助。但在调查中当谈到去年的救济时,赵小山老人仍激动得热泪盈眶,连称:“还是共产党好,共产党没有忘了咱穷人”。
(四)欠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1、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经常不断。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横加阻拦,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有的乡镇地域广阔,偌大个地方连个派出所都没有,这里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近几年偷盗树木的行为愈演愈烈,非常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2、农村群众办事不便。欠发达乡镇地理条件差,住户相对分散,再加上农事季节的影响,群众找政府办事和解决问题很不方便。如阳城县董封乡的农村到乡政府的平均距离为20至30公里,最远的达40多公里。群众要到乡里办事,天不亮就得上路,到了乡政府,要找的人在还好说,若不在,也不敢多等,就得赶紧返回。农民办户口往乡里跑个2趟、3趟是经常的事。有一村民为了办结婚证,往乡政府跑了5次,结果结婚的日期都过了,结婚证还没办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办事不领结婚证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3、人口结构比例失调。一些偏远山村,中青年人有关系和门路的人都迁移走了或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形成了“老人村”,有的自然庄只留下1—2户,形成了“无人村”。在这里几乎什么工作都无法开展。陵川县六泉乡赵家岭在农网改造时,村里连抬电线杆的人都找不到。偏远山村男人结婚成家更是个问题,光棍汉随处可见,姑娘们嫁到了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有的小伙子干脆“倒插门”也不愿再回乡。阳城县董封乡柴圪塔村是本地的一个大村,全村600口人,现在找不到对象的光棍汉就有60来个,谁家娶个媳妇已经成为稀罕的事。
4、管理与服务跟不上。欠发达乡镇由于经济落后,路途遥远,电信不通,乡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显得鞭长莫及。日常通知个会议也要派人分头步行或骑车到各村,提前两三天通知才行。乡干部最怕就是下村去工作,谁都不愿意到边远的村庄去。即使去下乡,也只能车来车去,能去的地方走马观花跑一趟,去不了的村和庄,可能几年也去不了一次。由于集体经济无收入,村干部几年的工资都兑不了现,大家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一工作就是收钱,群众对立情绪很大,少数村委会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
二、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原因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欠发达地区农村整体达小康,农民稳步增收的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三农”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摆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把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上。我市于1997年提前3年已整体达小康,我们平常更多地看到的是山耳东、东四义、皇城这样的先进典型,而忽视了仍有一批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上,在感情上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产生
了距离。在基层调查时,一些干部群众说:“我市216万人口中有80%以上是农民,现在是重视了百分之二十,而忽视了百分之八十,重视了富裕地区,而忽视了我们欠发达地区”。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倾向。二是在工作决策上,存在一边重、一边轻的问题。有些县、乡对煤、铁等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在决策和指导思想上比较重视,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很少去思考它、研究它。三是工作力度不大。对“三农”问题市里有规划,县里有计划,但有些仍停留在口头农业、文件农业上。到一些地方调查,可以普遍感到,现在无论是在叫喊“三农”的调子上,还是在抓“三农”的力度上,都比过去疲软了,说的和做的有很大差距。
(二)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
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首先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欠发达地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在种植品种上,粮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是家庭消费的都是需要种植的;二是思想保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给你小额贷款搞规模养殖”时,有的农民还摇头说:“怕赔了钱,给子女们留下债务”。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即便有高中毕业的,也是“~”中普及高中、勤工俭学时的毕业生。现在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部分人无异等同于文盲。第三是农民身体、心理素质差。一些农民听天由命、守穷思想特别严重。有的年轻人心里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也不愿出去打工。
(三)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比较差
欠发达地区农村大多处于边远山区,山大沟深,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一是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绵延十几里汽车根本无法行驶,只能勉强通农用三轮车;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山区根本没有水利设施,即便有也普遍老化失修,部分地区还存在水源不足、调蓄能力差等问题,老百姓吃的仍是下雨的积水;三是用电困难。一些山区至今仍不通电;四是通信落后。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几乎与世隔绝。去年,阳城县董封乡一个名叫马继春的副书记到李圪塔村开会,下午5点突然发病,由于无通讯工具,打电话还要跑25里到横河镇的索泉岭村,等打通电话,不等拉病人进城,马继春同志就牺牲在半路上;五是耕地属丘陵地和山地,土地瘠薄,地块狭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十分明显。受十年九旱和风雹冻霜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很难旱涝保收。比如,今年上半年风调雨顺,夏收增产15%,下半年则由于雨水过多,秋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减产。泽州、高平山区农村去年一亩地能产200—250斤大豆,今年只能产140斤—180斤。
(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效果不明显。一是传统的种植结构,仍没有跳出吃饭农业的圈子。从种植结构看,粮食占58%,经济类作物占22%,油料和其它占20%,粮食仍然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户为单位,在经营行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便是调产也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示范、引导滞后。农民不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在基层网破线断,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仍处于总量不足、发展不够的状态。在调查时我们发现一些优质水果每斤1—2元供不应求,而高平杜寨、赵庄、釜山一带的黄梨每斤0.1—0.15元都没人要。晋城油脂化工厂在沁水年需优质大豆3万吨,没有人去考虑大豆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企业只好舍近求远从外地收购。四是没有龙头企业,即使有带动能力也不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带动基地的不多,大多数产值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超亿元的没有一家。高平厦普赛尔饮料公司是我市最大的黄梨加工企业,但其转化黄梨数量不足高平梨产量的三分之一。陵川同仁堂党参有限公司是我市最大的药材龙头企业,其销售药材还不足陵川药材的四分之一。
(五)小城镇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
我市1987年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并形成了独特的城镇发展格局,曾为我市整体脱贫达小康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小城镇建设已明显感到滞后。一是人口规模小,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对欠发达地区辐射带动功能不够。我市最大的中心城市,城区总人口为26.45万人,非农人口18.03万人,一般城镇规模在2—5万左右,35个建制镇中有1/3的小城镇非农业人口不足千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有限的就业机会对欠发达乡镇剩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二是城镇工业化水平偏低,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疲软,农民就业无门路。我市小城镇工业布局分散,且产业结构单一。随着“五小”企业的关闭取缔,加之乡镇企业机制弱化,发展缓慢,与之相关的农村运输、采掘、餐饮、商贸等产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更加狭窄。2002年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没有增加,大量农民反而重新退回到有限的土地上。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一些煤铁、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外来打工人员达十几万,而本地农民很少。即便有些年轻人自找门路能够在一些建筑工地上干点活,一年收入也就是2000—3000元钱,部分民工还因发不了工资无奈返乡。据不完全统计,欠发达地区农村八成以上的富余劳动力没活干,在一些地方,其一年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三个月种地,三个月休闲,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
(六)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投入少,农民待遇不公平
农业收入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
言是弱势产业,理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但实际上相反。一是财政上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偏少。这些年来,财政用于农业资金的投入虽然每年都以一定幅度增长,但是除去事业经费增长较快外,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生产性资金,增幅并不大。2000—2002年我市一般预算平均增幅为19.6%,而农业支出的平均增幅为17.1%,其中事业费增幅32%,生产性支出增幅只有8.5%。二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得到的投入相当可怜。2002年,市级财政安排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其中产业化资金507万元,共安排各类项目35个,大部分被富裕地区的农村拿走。用于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扶贫资金400万元,其中人畜引水解困工程就拿走347万元,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扶贫资金只有53万元。三是农民待遇不公平。2002年,全市农民上交农业税约2830万元,村提留、乡统筹费用为32155万元,与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形成巨大反差。事实上农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就业、道路建设等方面还要作出巨大牺牲,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公平的公民待遇。比如义务教育在城市由政府承担,在农村则由农民负担;住房在城市可以享受标准价、成本价等福利待遇,在农村则完全由农民双手来建;医疗在城市职工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在农村却是农民看不起病;甚至水、电、气、暖在城市可以享受补助,在农村农民却是用不起水、烧不起煤,煤乡农民没煤烧。四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存贷不成比例,实际上农民申请生产性小额贷款非常艰难,有限的资金也是扶富不扶贫,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农民只能是望洋兴叹。农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没有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
(七)“三乱”行为并未得到遏制,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
中央明确规定:农民负担不能超过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5%,实际上,在执行这一指标过程中弹性很大。一是富裕地区负担轻,欠发达地区负担重。富裕地区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涉及到三提五统等都由集体垫资,而欠发达地区集体力量比较薄弱,只能由农民个人负担。如阳城县东城办人均负担16元,润城35元,北留41元,凤城43元;而欠发达乡镇次营132元,驾岭130元,董封116元,演礼116元,寺头113元,芹池101元。二是农民人均收入有“水份”,增加了农民的空额负担。泽州县南岭乡闫庄村支书常积堆说:“乡里让报人均收入2470元,村里没企业,田也不多,出去打工的又少,村里农民人均收入顶多1500元,仅此一项空额负担近50元”。三是重复征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的果树等经济林,土地使用税要交,农林特产税也要交。沁水县龙港镇湾则村有2片果园早已退化得不结果了,村里每年还要交2000元特产税。四是名目繁多的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修路费、建桥费、学校维修费,还有许多部门、单位自行出台的收费项目,都想从农民身上“榨出点油”来。五是隐性负担凸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调查时反响强烈的是,近几年的隐性负担显现,农民承受不了。过去由农民出义务修的路现在变成了等级路,一出门就要交钱交费;有的村为解决“村村通”工程资金缺口,采取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个人小额贷款的办法来解决燃眉之急,造成新的隐形负债;过去烧一吨煤不到10元,现在一吨煤100元买不到;过去孩子在本村念书,现在10多岁孩子到外地念书需有专人照顾等等都间接地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建设宽裕型小康市的需要,也是坚持农村稳定、事关全市大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力度,实现全市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第一位来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认识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农业相对而言还处于劣势地位,在全市整体达小康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生活相对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为此,希望各级领导带着感情,深入到欠发达地区农村,到农户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静下心来和农民坐一坐,查一查到底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在哪里。找准问题,吃透原因,制定方案,真抓实干,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来抓。要建立责任追究制,继续实施对口帮扶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解决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因地制宜,帮群众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力争用3—5年的时间,彻底扭转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要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真正把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成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变成各行各业的一致行动。
(二)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关键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我市应趁煤铁形势大好、财力充足之机,要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真正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饮水解困、退耕还林、以改土兴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不断优化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改变其贫困面貌的根本性措施。三是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走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1、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我市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多而杂、小而全,既没有特色优势,又没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差,商品率低,农民很难从中得到丰厚的收入。要改变
这种状况,必须围绕特色进行结构调整。我市的小杂粮、中药材、蚕桑~、蔬菜果品、畜牧养殖等,都是欠发达地区的种植优势,要分区域进行规划,按基地进行建设。同时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示范效应,真正在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最终吸收和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市场,把农民引向富裕之路。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产品要搞加工增值,必须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化。有些同志提出,市里建龙头、县区搞基地或者富裕地区建龙头,贫困地区抓基地等,这种思路很值得借鉴。在抓好现有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要面对市场做强做大一批有带动效益的龙头企业,真正把我市的小杂粮、桑麻、中药材、果蔬、畜产品等项目的生产带动起来。
3、要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是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创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产品打出去。三是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晋城特色的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有组织地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大文章。一是要继续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使乡镇企业从“五小”的死胡同走出来,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我市乡镇企业必须有一条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在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领域,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这也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移民并庄步伐,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特别是对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稀少的偏远村庄,可通过移民开发解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务输出。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劳务开发的领导力度,要从组织领导上、政策保障上、运行机制上和工作监督上保证劳务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力争使我市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本地务工人员达到一半以上;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多渠道、多形式搜集用工信息,克服盲目输出、无序输出;第三,要从强化培训入手,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第四,要强化输出管理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消除群众看病、子女上学、弱势群体生活之忧
1、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建立并有效运转,关键在于有无充盈的基金。市县两级政府要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尽快足额列入财政预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情况对农民医保进行适当补贴,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贫困家庭和“五保户”,政府应设立贫困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助。要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捐助赞助工作,力争使这一制度一经建立便长效健康运转。
2、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欠发达地区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xx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一是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落实“在xx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改变由农民负担办学为地方政府办学;二是取缔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即对学杂费、书本费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除此之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它费用;三是建立和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四是设立政府专项教育救助资金,对那些确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补助;五是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
3、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农村弱势群体衣食无忧。针对我市去年农村低保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了解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二是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要保证市级财政低保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县级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四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素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效地组织生产增加投入。一是转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农民是永远富不起来的。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民进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别是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这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三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农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通过这些大户,来影响和带动千家万户,这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
(七)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
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在全市已全面推开,要保证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落到实处。一是要执行全省统一的农业税和附加政策,彻底取消乡统筹、屠宰税、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资额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过15元。村内公益事业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决不能把“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变成农民负担的固定项目。二是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面积和常年产量。村和户计税产量的确定,要采取民主评议,张榜公布,让大多数群众认可的办法。计税产量确定后,要保持长期稳定不变。对承包土地较多、改革后负担有所增加的农户,要通过减免、调整常年产量等办法,把负担减下来,确保“村村减负、户户受益”。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就学、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农村结婚登记、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方面乱收费的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通过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逐步地、有条件地把农村干部的补贴性工资列入地方财政开支,以调动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
(八)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切实改进领导作风,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证
村级干部是农村工作的生力军,要改变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认真解决当前基层班子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部分欠发达地区村干部过分强调地方偏僻等客观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疲软。靠这种干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没希望的;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工作浮夸,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对矛盾和问题很少考虑和研究。靠这种干部,农民增收只能挂在空处;三是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个别村“主干”私心太重,不能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基层班子瘫痪的问题。个别村干部只顾个人发展,组织徒有虚名,不能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为此,要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规范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正确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农民致富提供组织保证;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纳入视野,重点进行培养,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要强化教育培训,用科技知识、市场知识、法律知识等武装村干部的头脑,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要推动民主管理进程,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五篇:经济危机对普通百姓的消费影响的调查报告
08年经济危机
对普通百姓的消费影响
10财务管理F班
方正
20104748
2经济危机对普通百姓的消费影响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这次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那么,这次的经济危机究竟对中国普通百姓的消费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的现象。而这次的美国次贷危机,起源就是美国政府为了解决低中下群众的住房问题,可以说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生活保证而作出的努力,为了降低人民贷款的门槛,美国政府委托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为低中下收入者提供贷款。政府则在给他们提供一些资金保障的同时给足了优惠。
而2002年以来,美国经济在美国房地产业的房产整张的带动下牛气冲天,投资商纷纷投入大量资金。但是随着2006年利率提升,投资商开始对美国房地产业产生质疑。之后,股市下滑,一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首的全球经济危机开始了。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知道经济危机,但是对于经济危机具体原因和解决方法并不是特别清楚。相当一部分人,知道经济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但是并不能了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若仅仅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恐怕也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全球原油价格的飙涨,虽然受到美国经济疲软所导致的美元对外贬值使原油的涨势也要打上些许折扣,但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此时对于原有上涨也是叫苦不迭。而由于受原油价格的飙涨,致使欧美企图以生物燃料代替原油的计划,非但没能缓解原油继续走强的势头反而是成为了促使新一轮的全球粮食价格高涨的帮凶,则就将全球经济推向了深渊。不仅是非洲一些当今世界面临着强大的粮食压力问题,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岌岌可危,从中国政府关于加重粮食出口的税附甚至是之后的限制部分粮食出口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对关于由原油所早成的全球价格的飙升的推动能力可见一斑。
而在对于压缩开支的一部分人群的再调查中发现,接近六成的人压缩开支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前景不好,为收入担忧。这就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推论。而调查中的结果还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面临失业或者降薪的风险,如此看来,居民改变消费方式和态度也是理所应当的。在消费模式的选择中,81%的人都不会选择信贷模式的消费,由此可见,居民对经济前景的态度:不像想象中那么乐观。
年龄和收入上的差异,造成人们对于经济危机更加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年轻的人对于经济更加乐观一些,这个年龄阶段从收入上分为不同的2个层面,收入高的白领阶层对于经济危机更加理性,对于消费更具有计划,收入低的对于经济危机更加敏感,消费也更加谨慎。老年人对于经济危机稍显悲观,他们更愿意从管理上寻找问题,从社会的层面分析经济危机带给居民消费的影响。
而在中年人中,他们对于经济危机又更深层的感受,其中一个人是这么跟我说的:“不同于年轻人和老年人,我们这个年龄层段更多的肩负起了家庭的责任。
对于经济危机,我们的反映可能更加有影响。我们愿意理性的去看待分析这场经济危机,对于自己的消费作出调整。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为了能够有一份安定的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在消费上,我们可能更加节约,更加会在选购商品的时候注重它的量价比。
与此同时,国家也公布了一系列的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刺激消费,主要要刺激普通消费者、中产阶层消费能力和欲望,相应扶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促进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和研发,促进我国市场供应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更多较高消费力的白领岗位,促进较高层次就业,为促进消费提供基本支持。由于服务业平均就业岗位高于其他产业和投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既促进就业,也促进消费。事实上,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太落后了,发展空间巨大,只要我们的各项政策真正配套有效,一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条条框框,大胆地解放思想,二次创业。因为发展服务业更考验政府的政策制定水平和政策合理性。
经济危机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很多员工被辞退,工作越来越难找。在调查中发现68%的人现在认为无论何时,一定要先存钱,再消费!这也就反映了,在经济危机下,投资消费贸易变冷了,人们越来越重视金钱。
在对于商场的走访中,我看到有部分商品已经开始降价。媒体等也有报道,沃尔玛在中国全面降价,而麦当劳肯德基也在进行降价促销。这样的商家促销方式,也起到了刺激消费的作用。
在面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同时,理性的进行消费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居民消费的形成和变动主要是消费者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和消费偏好自主选择的结果。在当前形势下,采取谨慎的消费策略是城市居民家庭应对危机的普遍做法。与谨慎消费相对的是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强。同时由于未来经济情况在短期内不明朗,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不确定性较大。
居民消费结构在经济危机下也发生变动。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表示,如果缩减开支,首先会减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此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也成为许多受访者首先缩减开支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