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探讨5篇

时间:2019-05-12 19: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探讨》。

第一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探讨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探讨

中国网 china.com.cn时间: 2008-02-10发表评论>>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劳动力群体,他们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现社会稳定和谐,针对农民工的过渡性、流动性大和收入低等特征,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以就业方式为标准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划分,对稳定就业和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实行分层分类保障的模式。同时,要推动相关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落实,共同配合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城市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他们为城市繁荣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作为城市的“边缘人”,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程度很低。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范围内农民工(包括固定岗位就业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农民工购买保险比重较低,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3.37%、73.77%、84.65%、67.46%。另外,已参保农民工的退保问题严重,部分地区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的退保率甚至高达95%以上。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尽管可以享受医疗费用报销,但由于只报销超出起付线部分的一定比例,农民工仍然要自负一部分,对于难以承受自负部分的农民工来讲,实际上也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从社会救助方面来看,现行城镇社会救助体系只是覆盖城镇户籍人口,农民工享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或其他方面的任何救助,在因失业、疾病、意外伤害导致生活陷入困境时,往往孤立无助。

一 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

农民工参保率低,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根源

1998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是以户籍为基础,且重心明显倾向于城镇。而自从原有的集体保障和合作医疗制度随着集体经济的瓦解而丧失后,农村基本上陷入了依靠单一的传统家庭保障的境地。农民工虽然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他们还是农村户口,身份依然是农民,所以仍被屏蔽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虽然有些地方制定了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暂行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

(二)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不适应农民工的特点

1.城镇社会保险门槛高,操作缺乏灵活性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是从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保险转化而来的,保险费率的设计上包括了转制成本。由于承担了国有企业历史债务负担,现行各地城镇社会保险的费率普遍很高。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平均为工资总额的28%,个人缴费为11%,企业和农民工普遍感到负担太重,降低了参保积极性。另外,有的地方规定退休前5年必须到该地参保,更加大了农民工的参保难度。

2.社会保险关系无法转移,农民工参保后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地区发展差距大,以及社会保险设计缺陷,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多为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费率不统一,导致了地区间的转移接续困难,不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转换频繁的特点。按照现行规定,职工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因此,农民工社保关系的转移实际是不可能的。

3.允许退保实际上损害了农民工权益

现行养老保险政策允许农民工退保,结果导致农民工流动时反复参保、退保,由于农民工退保只退个人上交的,企业上交部分大多被留给政府,用以填补城市社保基金的缺口,直接损害了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

(三)社保立法不健全,缺乏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保护

自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法律,但关于农民工社保问题没有相应立法。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法律规定,在促使企事业单位履行缴纳农民工保险金义务时,很难获得法律的保护,也无法通过司法途径来强制保障企事业单位如约履行。目前,虽然有一些零散的地方性法规和一些规范性文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加以规定,但因为各地法规不统一,做法也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常存在许多不协调甚至矛盾之处,从而使现有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均存在短视行为,参保不积极

从农民工自身来看,一方面对参保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缺乏信任,对自己以后能否享受养老待遇心存疑虑。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而农民工流动频繁,如果不能实现转移接续,多数很难达到该年限标准。所以农民工在离开参保地时一般都选择退保。从用人单位来看,农民工所在单位多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用人单位为追求利润,千方百计减少人工成本,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主观上也不愿为农民工投保社会保险。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由于担心推进农民工参保会提高本地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当地的投资环境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因而也缺乏推动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二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定位和制度选择

农民工是介于农民与工人之间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过渡性是农民工群体最基本的特征。在城镇化过程中,现有的农民工会不断分化,大部分可能成为城镇居民,也有一部分可能因种种原因不得不返回农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会源源不断地补充农民工群体。无论农民工的定位是农民还是工人,最后只能是绝大部分成为工人,少部分回到农村。

农民工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针对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也是过渡性的,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安排所提供的是一种“过渡”的途径和机制。土地是农民工因其身份而获得的最后的保障,割断农民工与土地的联系,就必须提供对等甚至更优越的保障替代安排。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并非重新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而是在衔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发挥社会保障的吸引、分化功能,推动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同时将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农民工淘汰回农村。

针对农民工群体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差别,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以就业方式为标准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划分,实行分层分类保障。将稳定就业(从事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的农民工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同时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使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其待遇。对不稳定就业(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以及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的农民工引入过渡性的办法,除工伤、失业保险按现行规定执行外,养老保险先建个人账户、不建社会统筹,实行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制度,将本人的社会保障权益直接记入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先建社会统筹、不建个人账户,实行低门槛、保大病、管当期。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在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之后,再将农民工逐步纳入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设计[1]

(一)按《工伤保险条例》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使得农民工和城市企业职工在工伤保险面前不再有差别。首先保证采掘业、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的农民工尽快参保。目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也要按照有关规定,让农民共享受到工伤及职业病的补偿。要强化工伤预防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伤预防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二)加快建立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

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提供当期住院医疗保障。乡镇企业的本地农民工既可参加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可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不搞个人账户,基金单独管理,单独使用。根据农民工大病发病率实行低费率,费率一般控制在2%,由单位负担,农民工个人不承担缴费责任。同时,要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医疗保险的起付线、个人自负比例、等待期、住院押金等方面的政策,降低门槛,使农民工更容易享受到有关待遇。

已参加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原则上不再同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工患大病时不愿或无能力在城市治疗的,可制定相应的措施,将大病医疗保险关系和资金转入农村合作医疗,或一次性提供住院医疗费用补贴。

(三)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不稳定就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宜实行个人账户积累模式,实行低费率、低保障待遇。缴费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以单位缴费为主,缴费额一般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0%,个人缴费一般不高于工资收入的5%,全部缴费计入个人账户。按农民工身份证号码在银行建立个人账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人一户,农民工因工作单位变动时无论流动到哪里,均向此唯一的账户缴费,不需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个人账户储存额用于支付养老金,不能提前支取,也不能退保。为农民工发放个人账户卡,供其查询缴费记录和账户积累情况。

农民工不分男女,最低领养老金年龄均为60岁。不设置最低缴费年限门槛,农民工达到该规定年龄时,即可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计发办法按月领取本人的养老金。由国家财政拨专款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建立调剂基金,参保农民工的个人账户积累领完后,由调剂基金账户支付。参保农民工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可由其配偶等法定继承人继承。

对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可按照缴费比例和个人账户规模折算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调整个人账户规模,划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对回乡务农的农民工,可将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转入本人所在原籍的农保制度,并改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待遇计发;农民工转换工作地点,在不同统筹地区参保缴费的,其个人账户和保险权益,既可以只接不转,建立权益结算系统,退休时根据全国统一的规定由有关地区分别支付养老金;也可以转到新的工作地区,按当地缴费标准折算接续,但不允许退保。

(四)推动稳定就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应按现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还应结合完善现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稳定就业农民工的参保,保障其合法权益:第一,通过强化征缴扩大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第二,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目前,由于养老、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在工作变动之后,转入地不愿接受其社会保险关系,需要对此做出全国统一的规定。第三,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基本养老金的全国统筹。

(五)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

农民工在城镇缺乏生活基础,是城市中最困难的群体之一。为保障其基本生活和权益,应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当农民工遭遇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失业等风险而使生活陷入困境时,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性、一次性的应急救助。

四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涉及面大,政策性强,要破解这一复杂难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推动与此相关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落实,共同配合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及附着其上的各种歧视性制度农民工之所以成为迁徙的候鸟往返奔波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根源是因为户籍制度及附着其上的各种歧视性制度。只有取消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公民迁徙自由,才能使一部分工作稳定和有能力的农民工逐步在城镇落户,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最终解决中国的“三

农”问题,消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二元现象。改革户籍制度,彻底拆除分割地区和城乡的围墙,形成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尊重个人选择的市场迁移机制,使一些有能力的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城市社会保障,而不是作为一个群体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二)加强监督,规范用工,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

1.要求凡用工者必须签订正式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规范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文件,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工利益。但现实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仅占40%,且其中不乏有损农民工利益的条款,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需加大监督力度,推动各类企业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重点抓好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采掘、餐饮、加工等行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对不签订合同、有损农民工利益者加以严惩。同时,制定适合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告知工资发放、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引导农民工为了自身利益,行使自己的权利,上岗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2.依法强制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保

为农民工建立各种社会保险,不仅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同时也是农民工的权利。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立法,规定严厉的法律责任,通过加大违法成本,促进企业依法参保缴费;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强化执法力度,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登记、申报和缴费,对拒不履行法定社会保险责任的,要依法处罚。

(三)建立工会组织,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保持顺畅的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资强劳弱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农民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为了让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合法的、制度性的渠道加以表达,充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建议在城市中按照街道设立农民工工会,该工会主要负责本街道辖区内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首先,对本辖区的农民工实行登记,对登记数据实行网络化管理,便于对农民工进行跟踪管理。其次,在农民工工会中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处理农民工的劳动纠纷、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事宜,充分发挥工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监督作用,为陷入劳务纠纷的农民工联系法律服务机构,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其社会保障权益。第三,当农民工失业时,工会组织应该根据该农民工自身条件为其提供或介绍更多的劳动机会。

(四)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换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使农村大量土地被抛荒。而日本在对待土地经营权方面,对征用土地的农民采取土地换保障的做法。参照日本农民年金制度,可以在我国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制度,允许土地经营权的转让。对进城达到一定年限、在城镇有了较为稳定的职业与收入的农民工,在其自愿的前提下,政府可以收回其土地使用权,同时辅之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土地换保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甚至可以实行一定程度的集中经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一部分进城农民工放弃回乡念头,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熊启泉:《“民工荒”的成因及现实意义》,《改革》2005年第5期。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改革》2006年第5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体制改革》2005年11月。

叶琴美:《试析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体制改革》2006年5月。

傅京燕:《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齐源:《民工短缺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警示》,《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3期。

王国辉:《民工荒、技工短缺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临界点》,《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4期。

赵立航:《社会和谐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1期。

林晓洁:《建立外来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1期。

公维才:《“第三条道路”——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2期。

崔传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调查研究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第40号。

程蹊:《“民工荒”与农民工维权组织的建立》,《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王涛等:《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理性思考》,《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

杨守宝:《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

(作者:董月鲜,产业经济学硕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有消费经济、产业经济等。)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徐雅平

第二篇:基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文章标题:基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由于当前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工希望在城市中通

过非农产业劳动增加收入,正如此,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也面临失业、工伤、职业病等相同的风险。如果我们没有建立与其风险相适应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迫于生计,进城农民就无法摆脱对土地的天然依恋,那么,在每人都拥有一份土地的情形下,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将遥遥无期。从长远角度看,这不利于“三农问题”的尽快解决。

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需要。市场根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要素供给者提供报酬,要促使经济效率增长,就必须使报酬有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客观的,并且差别本身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但这种差别必须有一个度,就是不能危害社会公平,即经济效率得兼顾公平。农民工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又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缩小了城乡差距。可以说,农民工已成为强大的改革力量,推动了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总效率。但我们也要看到,大多的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另外,农民工容易在遇到生活风险时铤而走险,成为城市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城市遭受到“非国民待遇”,特别是社会保障的严重滞后乃至缺失是诱发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失范的根源。农民工从事着苦、累、脏、险职业或工种,但他们却处于都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这往往容易使农民工萌生对城市文明和城里人的反感情绪,这种情绪从积累到宣泄,则构成了城市不稳定的诱因。

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1%,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相差甚远。城市化滞后引起或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大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与城市化滞后有关。而提高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实际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前述种种原因,他们至今尚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加上其它因素,致使农民工仍然处于流动状态,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根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5%和65%。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目标是很难顺利实现的。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需要。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相当狭窄,这很难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就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发展目标。此目标虽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近期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可作为一种过渡。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农民工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考虑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必要的。

《基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基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三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的比较

三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由于世界各国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再加之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施行时间、保障方式、保障水平等也各有不同。依据社会保障

资金筹集和供给方式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投保资助”型

社会保障模式、“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这类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美国、日本所仿效。

此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较雄厚基础,单

位和个人都有了一定经济承受力的情况下实行的。其特征:政府立法为社会保障

实施提供依据;社会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主为雇员缴

纳社会保险费,各国政府以不同标准拨款资助,对于公民来说,社会保险是权利

与义务的统一;几乎包容社会全体成员,覆盖面大;资金来源多元化,以个人和

单位为主,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等。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此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最初由英国创立,随

后在北欧各国实行。

此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标是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所可能面临的一切危

险都给予安全保障。其主要特征是:实行收入所得再分配,用累进税办法使社会

财富不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实行充分就业,尽可能消灭各种导致失业的因素;实

行全方位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个人不用交纳或低标准交纳

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标准高。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现在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较为典型。

新加坡在社会保障方面依赖政府经营的中央公积金。它不仅为广大雇员提供

了养老、医疗保障,而且汇集了大量民间资金,为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所

需资本,还对金融体系具有强大的支撑力和影响力。中央公积金制度随着新加坡

国情的改变而演变,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模式”并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社

会保障体系,形成了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个人自助。包括中央公积金中的个人账户和自愿的个人储蓄。公积金

分别进入职工的普通账户、特别账户和保健账户。三个账户的分配比例,不同年

龄段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保健账户的比例逐渐增长,退休职工的公积金全

部进入保健账户。普通账户资金可用于购房、教育和投资,特别账户用于养老,保健账户用于医疗。

第二,家庭帮助。包括个人账户中的家庭内部转移支付,及其他类型的家庭

内支援救助。新加坡自1984年起实施全民保健,医疗费的支付设立三道防线。一

是公积金保健账户;二是用公积金购买的保险;三是在前者不足支付的情况下由

政府财政资助。

第三,社区帮助。包括各种福利组织和慈善机构。政府财政支出的20%用于

教育,建立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政府和社区设立多项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

第四,政府帮助。即公共救助。新加坡模式是长期的强制性储蓄计划,立足自助,主要由个人和雇主共同积累,可以作为遗产继承。国家仅在有限的范围内给予津贴,如低息贷款、伤残补助等。但社会保障体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政府在处理个人经济生活风险过程中的作用较少。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要求会员首先自立,依靠自己;在因工资收入低下、存款达不到最低限额时,由家属填补,会员之间并无调剂互助。这样就把个人享受的待遇和自己的努力与村矿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积金存款越多,所享受的养老金、医疗保健等待遇也越多。因此,公积金制度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经验与启示

在发达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社会保障在充当社会“安全网”的同时,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缓解贫困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收入保护,保障公民基本的生活权利。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既与各国的国情有关,也与市场经济的发育状况有关。确立我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应尊重社会保障的演进规律,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人口大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财富相对不足,社会结构仍然是二元体制,并将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都加剧了社会保障的难度。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程度

经济实力是决定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发达国家特别是“福利国家”,保障对象不仅遍及全民,保障项目还贯穿人生各个方面。相反,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项目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我们认清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当前,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避免社会保障水平过高、覆盖面过宽、超过国力负担的局面出现。

2)完善的法律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推行的重要保证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都是以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正为先导的。在我国,从总体上看,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尚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的适应。因此,还需要对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进行加强。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是社会保障推行的组织保证

社会保障是一项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应建立一套分工协作的管理系统,以保证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发达国家为稳定社会保障财政,在保障基金的管理上,均采用基金制,这是一条有益的经验。为此,我国社会保障的管理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它对社会保障实施行政管理职能,通常由政府及政府授权的行政部门组成。二是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的监督机构,它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代表组成,负责监督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和管理。这一点十分重要。三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经营和管理,负有保证该基金的正常支付和安全流动的职责。在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中,要坚持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保障基金经营分开的原则,以形成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我们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健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坚持以个人储蓄模式为主的原则;鉴于我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坚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以个人负担为主的原则;制定必要的法规,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规范化、法制化。

第四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从给定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基本建立起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求助、社会福利和优质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健全,缺乏吸引和激励机制;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是建立符合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求助和社会援助,尽快制定社会保险异地接续的方法,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仍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流动人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有关。

当前,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成了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纵观历史,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都是先工业人员,逐渐增加到国有企业人员,公务员、社会个体和小业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制度的国家中社会保障模式不同。建立多种社会保障模式,一方面能满足不同经济收入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更多的吸纳社会人员参保,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这样有助于坚持公平的基础上促进效率的提高。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筹资渠道,多方面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有效管理,不仅关第到广大劳动才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保障能否正常有序的运行。

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立法体系,这样有助于社会保障工作更公正、合理的运行。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带头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立足国情,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关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2010年社会保障工作出重要部署。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强调: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现在起,用不到11年的时间,在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意义重大。为落实2010年社会保障各项任务,加快宏伟目标的实现,2010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扎实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组织全国首批320个县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扩大试点工作。继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巩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成果,完善省级统筹办法。推进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暂行办法。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政策。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落实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的政策,逐步将尚未参保的其他关闭破产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政策。加强生育保险医疗服务。三是改革完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加大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工作力度。建立失业保险动态监测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四是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落实和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加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好扶残助残政策,增加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等特困低保家庭的生活补助。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二、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重点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或居民社会保险。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做好“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作。力争到2010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000万人、41000万人、12700万人、15000万人、11000万人。基金征缴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关于“五缓四降三补贴”稳定就业政策延续一年的措施落实,另一方面抓生产经营正常企业的参保缴费工作,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持续增长,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三、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认真做好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研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新农保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确保60岁以上农民领到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待遇。通过提高住院医疗保险支付比例等措施,减轻个人医疗费负担。提高新农合筹资比例和补偿标准,继续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水平。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支付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政府继续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四、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落实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要求,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巩固社保基金专项治理成果,开展医保基金管理使用和企业年金投资专项检查。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个人终身社会保障号,尽快实现全国联网,推进社会保险“一卡通”,努力实现对社会保障对象“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健全监管

方式,用好人民群众的“养命钱”、“救命钱”,实现保值增值。

五、做好救灾应急和优抚安置工作。完善救灾补助项目和标准,规范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健全救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城乡基层救灾应急水平。落实和完善优抚安置政策,提高优抚安置对象待遇和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落实军休人员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解决复退军人的实际困难。

六、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政策和养老服务体系。改善城市“三无”老人、孤残人员生活。完善和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提高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孤儿和困境儿童的救助和福利服务。

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国上下社会保障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备很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需做如下几点:

第一,努力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不断提高支撑能力和安全程度。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把社会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保障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推进社会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推进社会保障工作遇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法制不健全、监察手段不足有关,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应当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已经具备较好的立法基础,当前需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步伐,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尽快出台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全国人大已将社会保险法等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目前已进入修改论证阶段。同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企业年金条例等配套法规,目前也正在积极研究之中。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法律政策体系,将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开展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国情。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是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特点。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镇化呈加速发展态势,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前紧迫问题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解决城镇社会保障问题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转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战略研究滞后,社会保障规划和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政策不衔接,责任不清晰,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迫切需要集思广益,推动社会各界深入开展有关社会保障的理论和战略研究。理论研究要着眼于总结我国社会保障的生动实践,充分认识社会保障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社会保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实现社会保障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以增强工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战略研究要在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主要任务,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下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探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探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21课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万州三中 郝朝霞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由国家和政府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组织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

    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我就如何做好社会保障制度谈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一、社......

    社会保障制度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受到广大国......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定义: 1、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

    社会保障制度原稿

    关于新形势、新环境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洞口县竹市镇阳光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姓名) 【摘要】:"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