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的银行卡机会

时间:2019-05-13 18:5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的银行卡机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的银行卡机会》。

第一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的银行卡机会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的银行卡机会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这个转型包括经济机构的转型和社会消费结构等的转型。而以人为本的经济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成为所有政策的中心。在整个社会保障系统中,社会保障卡及其系统作为最前沿的基础工程,金保工程对高性能和安全的卡的需求成为银行卡发展的市场机会。

早期的社保卡采用较为落后的磁卡技术,大多由各地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机构独立或者联合银行发行,而随着信息技术和安全需求的提高,银行级别的高标准的CPU芯片卡、甚至指纹卡成为新一代社保卡的标准配置,尤其是对于社保、交通、金融服务等综合功能需求的扩大,银行在社保卡市场的地位、功能和机会越来越大。资料显示,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已经在社保卡的发放中走在前列,而其他银行也正紧锣密鼓,介入这个爆炸式增长领域。

一、社保卡的现状和未来

1、发了1亿张——社保卡持卡呈现惊人增长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国的开展,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开始申请发放社保卡。有些地区则在社保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市民卡、一卡通等多种新的称呼发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已批准140多个地区发卡1.9亿张,实际持卡人员达到7500多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今年8月19日在中国卫生论坛上表示,到今年年底全国预计将发放一亿张“社会保障卡”,即有一亿居民将实现医保报销直接结算。也就是说,2010年下半年社保卡的发行数量就将超过2500万张。

而根据人社部审核注册的数据,2008年具备发卡资格的地级以上城市有102个,实际持卡人数达到4400多万人。也就是说,从2008年以来的2年中,中国实际持卡人数量惊人地增长了3000万张。从历史数据来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发卡量全国社保卡是300万张,2007年发卡量是1300万张,2008年估计在1800万张左右。如果以2010年的发卡量3000万张计算,2009年的发卡量应该在2600万张。

图1.2006-2010年中国社保卡发放数量(数据来源:人保部)

发卡量300025002000发卡量***02006年2007年2008年年度

2、未来还有1亿张的规模

发卡量2009年2010年更重要的还是未来几年的发卡规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社保卡的发放进度还将加快,并将扩展社会保障卡发放人群,在面向城镇从业人员、城镇参保人员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农村参保人员、农民工等群体也将被纳入发卡范围。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社保卡发放到大多数社会保障服务对象,促进参保人员“人手一卡”。人保部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一亿人没有参加医保,也就是说,即使不计算换发的数量,我国社保卡的需求绝对数量还有1亿张。

同时,目前,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环境也日趋成熟,全国基本形成了以应用软件基本统一、数据集中管理为特征的技术支撑平台。目前全国32个省级单位全部实现了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中心的联网;89%的地市实现与省级数据中心的联网;城域网已经连接到89.3%的社保经办机构,并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和定点医疗机构。社保卡的发放将迎来爆炸增长时期。

3、银行在社保卡的机会

中国社保卡的发放经历过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相对落后,金卡工程没有很好实施,社保卡的发放一般以地方社会保障局负责,其载体是磁卡,银行作为结算交款等伙伴。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保卡出现了巨大变化,CPU芯片卡成为主流,搭载借记卡、甚至信用卡功能的社保卡已经开始被接受。

目前的基本定义来看,社会保障卡已经具有信息记录、业务经办、电子凭证和信息查询等基本功能,社保卡不但是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重要工具,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业务中也应用了社会保障卡,还有一些地区将社会保障卡应用到劳动就业领域,甚至搭载了银行卡功能,可以支持养老金以及工资的发放。因此,人社部社保卡规范中,明确要求社保卡为接触式CPU卡,并且建议使用国有专用算法。而且,社保卡芯片必须采用硬掩膜工艺,即EEprom工艺。这种工艺和目前很多智能卡芯片采用FLASH工艺不同,对数据保护的安全级别更高,可以满足社保的应用环境和特殊要求。

而从目前各地的实施看,相当一部分地方,已经以社保卡为基础,将社保卡升级成为当地的市民卡,如江苏苏州、浙江嘉兴等城市。而在市民卡的操作中,银行的地位和机会更大。

图2、2008年中国社保卡市场按芯片类型划分的产品结构(按销量=数据来源-赛迪)

4、部分城市和地区社保卡发放实例分析

表一是从一年以来的公开媒体报道信息统计的全国部分城市和地区社保卡发放的情况(数据来源,易繁咨询根据公开媒体报道统计)。根据统计,我们得出目前中国社保卡发放规律的几个基本结论。

a.全国发放:数据显示,1年来,全国22个省市都在发放社保卡(市民卡服务)。b.东部为先:从发展的规模看,福建、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在社保卡的发放规模上最大,而福建、江苏、浙江、大连等地在社保卡和银行以及银行卡金融功能的接轨上最为积极和有效。

c.市民卡:在社保卡基础上发展成为市民卡已经成为江苏、浙江等地,尤其是二线城市最大的亮点。

d.银行介入: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在社保卡的发放和合作方面已经有一定规模。工商银行和山东省社会保障局和福建社保局等都有合作发放协议。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建设银行、南京银行、哈尔滨银行等银行也分别以各种方式和地方合作发卡。e.新农合:新农合是目前社保卡发放中一个发展最快的种类 f.地方性: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在当地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对中国银行发展社保卡市场的建议

根据易繁咨询公司对目前中国社保卡市场的数据分析,我们对中国银行在发展社保卡业务方面提供以下战略和战术建议:

1、产品建议:中国银行的品牌

利用中国银行的品牌优势,针对社保卡市场,推出单独品牌以及和地方政府地方城市联名的中银社保卡、**中银联名社保卡、**中银市民卡。在社保卡和市民卡中嵌入中银理财、借机、信用卡等特殊服务,并根据地方的需求嵌入交通卡、借书卡等各种组合功能。让社保和市民卡进入中银银行卡系列。

2、技术建议:采用最新的技术路径

在符合社会保障部技术规范的前提下,以CPU技术为基础,以高规格的银行卡标准来推广。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宣传的时候可以强调中银卡的绝对安全性。同时,从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心态看,都希望自己的地区成为某种新技术的试点。

3、合作建议: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在决定社保卡发放合作银行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银行可以依据其他业务在地方政府的影响力,提出社保卡、市民卡等合作方案。

4、目标建议:各类城市制定不同的战术

a.一线城市:一线城市以如何参与为主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特点是发卡数量庞大,但当地都有自己的股份制银行,他们的参与和影响力非常大。如北京的社保卡系统都由北京银行支持,虽然北京的社保卡目前没有金融功能,但当功能拓展时他具有重大优势。因此,在一线城市的发展应该和当地股份制银行以及社保系统合作,及早掌握当地的标准,在当地的发展中分到一定份额。尤其是上海和深圳,目前社保卡只是能够和银行卡绑定,如果转换到新一代社保卡,那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b.二线城市:在二线城市以主导推广市民卡为主

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等发达地区应该是市民卡发展的重点城市。这些城市的地方政府最具竞争攀比示范效应。如浙江嘉兴发放了金融功能市民卡,那么相邻的浙江湖州就应该是可以发展的城市。

金保工程一期实施过程中,中央对中西部地区有适当的支持。在西部大开发继续加码的背景下,预计金保二期对西部的支持也非常大。可以选择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合作,中西部地区相对更具有计划经济色彩,可以通过金保二期的合作发放市民卡的方法突破。

c.突破城市:建立中国银行的社保卡示范城市。选择最有可能突破的城市,建立中国银行社保卡系统示范。从目前的信息看,海南省的招标工作即将启动,而重庆、大连、武汉、成都等地正紧锣密鼓的大发展之中,这些城市应该成为中国银行突破的重点城市和地区。

d.新农合市场:参与为主

新农合市场发展很快,但这些地区是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在营业网点和传统强势地区,因此,中国银行应该以参与为主。

社保卡市场的竞争体现技术、政府关系、服务等各个环节,在分析中国银行的竞争优势的同时,易繁咨询建议对目标城市做更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二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从给定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基本建立起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求助、社会福利和优质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健全,缺乏吸引和激励机制;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是建立符合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求助和社会援助,尽快制定社会保险异地接续的方法,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仍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流动人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有关。

当前,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成了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纵观历史,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都是先工业人员,逐渐增加到国有企业人员,公务员、社会个体和小业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制度的国家中社会保障模式不同。建立多种社会保障模式,一方面能满足不同经济收入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更多的吸纳社会人员参保,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这样有助于坚持公平的基础上促进效率的提高。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筹资渠道,多方面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有效管理,不仅关第到广大劳动才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保障能否正常有序的运行。

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立法体系,这样有助于社会保障工作更公正、合理的运行。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带头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立足国情,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篇:关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2010年社会保障工作出重要部署。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强调: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现在起,用不到11年的时间,在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意义重大。为落实2010年社会保障各项任务,加快宏伟目标的实现,2010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扎实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组织全国首批320个县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扩大试点工作。继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巩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成果,完善省级统筹办法。推进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暂行办法。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政策。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落实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的政策,逐步将尚未参保的其他关闭破产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政策。加强生育保险医疗服务。三是改革完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加大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工作力度。建立失业保险动态监测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四是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落实和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加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好扶残助残政策,增加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等特困低保家庭的生活补助。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二、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重点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或居民社会保险。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做好“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作。力争到2010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000万人、41000万人、12700万人、15000万人、11000万人。基金征缴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关于“五缓四降三补贴”稳定就业政策延续一年的措施落实,另一方面抓生产经营正常企业的参保缴费工作,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持续增长,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三、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认真做好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研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新农保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确保60岁以上农民领到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待遇。通过提高住院医疗保险支付比例等措施,减轻个人医疗费负担。提高新农合筹资比例和补偿标准,继续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水平。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支付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政府继续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四、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落实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要求,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巩固社保基金专项治理成果,开展医保基金管理使用和企业年金投资专项检查。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个人终身社会保障号,尽快实现全国联网,推进社会保险“一卡通”,努力实现对社会保障对象“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健全监管

方式,用好人民群众的“养命钱”、“救命钱”,实现保值增值。

五、做好救灾应急和优抚安置工作。完善救灾补助项目和标准,规范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健全救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城乡基层救灾应急水平。落实和完善优抚安置政策,提高优抚安置对象待遇和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落实军休人员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解决复退军人的实际困难。

六、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政策和养老服务体系。改善城市“三无”老人、孤残人员生活。完善和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提高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孤儿和困境儿童的救助和福利服务。

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国上下社会保障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备很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需做如下几点:

第一,努力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不断提高支撑能力和安全程度。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把社会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保障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推进社会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推进社会保障工作遇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法制不健全、监察手段不足有关,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应当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已经具备较好的立法基础,当前需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步伐,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尽快出台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全国人大已将社会保险法等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目前已进入修改论证阶段。同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企业年金条例等配套法规,目前也正在积极研究之中。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法律政策体系,将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开展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国情。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是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特点。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镇化呈加速发展态势,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前紧迫问题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解决城镇社会保障问题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转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战略研究滞后,社会保障规划和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政策不衔接,责任不清晰,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迫切需要集思广益,推动社会各界深入开展有关社会保障的理论和战略研究。理论研究要着眼于总结我国社会保障的生动实践,充分认识社会保障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社会保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实现社会保障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以增强工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战略研究要在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主要任务,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四篇:基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文章标题:基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由于当前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工希望在城市中通

过非农产业劳动增加收入,正如此,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也面临失业、工伤、职业病等相同的风险。如果我们没有建立与其风险相适应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迫于生计,进城农民就无法摆脱对土地的天然依恋,那么,在每人都拥有一份土地的情形下,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将遥遥无期。从长远角度看,这不利于“三农问题”的尽快解决。

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需要。市场根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要素供给者提供报酬,要促使经济效率增长,就必须使报酬有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客观的,并且差别本身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但这种差别必须有一个度,就是不能危害社会公平,即经济效率得兼顾公平。农民工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又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缩小了城乡差距。可以说,农民工已成为强大的改革力量,推动了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总效率。但我们也要看到,大多的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另外,农民工容易在遇到生活风险时铤而走险,成为城市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城市遭受到“非国民待遇”,特别是社会保障的严重滞后乃至缺失是诱发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失范的根源。农民工从事着苦、累、脏、险职业或工种,但他们却处于都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这往往容易使农民工萌生对城市文明和城里人的反感情绪,这种情绪从积累到宣泄,则构成了城市不稳定的诱因。

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1%,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相差甚远。城市化滞后引起或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大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与城市化滞后有关。而提高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实际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前述种种原因,他们至今尚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加上其它因素,致使农民工仍然处于流动状态,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根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5%和65%。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目标是很难顺利实现的。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需要。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相当狭窄,这很难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就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发展目标。此目标虽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近期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可作为一种过渡。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农民工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考虑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必要的。

《基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基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21课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万州三中 郝朝霞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知道我国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记住国家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提出的“两个确保”。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的变化,理解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典型历史图片,讲述典型事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评价,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与基本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打破“铁饭碗”、“下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面对社会竞争与挑战;使学生认识到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职工离退休、失业、就医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二、难点:改革就业制度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和教材,撰写教案,收集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典型事例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文件等。

学生课前调查自己身边人的就业情况和社会保障情况,了解一些流行词语产生的背景和含义,如大锅饭、下岗分流、民工潮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学生课前调查的结果或学生的感想认识,设问)什么叫“大锅饭”、“铁饭碗”?它有哪些好处和弊端?“下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怎样看待“下岗”?(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大锅饭”、“铁饭碗”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改革的深化,调整企业结构、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等现象出现,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又该如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就业制度的变化

(教师先利用文字资料、图片等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前后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状况,然后设计提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阅读教材,认识就业制度变革的必然性、变化及其成就,理解国家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作出的努力,概括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明确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1、就业制度的变化和成就

教师提出问题:

(1)“大锅饭”、“铁饭碗”要不要打破?为什么?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后,该建立什么样的竞争淘汰机制?又应怎样安置大量的下岗职工?(学生讨论回答)

(2)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实现我国就业制度的转变,逐步建立了什么样的就业机制?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阅读教材了解)

(3)结合教材“说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革?(教师可通过课件或其他方式向学生提供党和国家对我国就业制度转变作出的重要决策和重要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立新的就业制度是改革发展的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加深对持证上岗、培训、招聘的理解。(同时,适时地鼓励学生发奋学习,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再就业工程

教师提出问题:

(1)如果你们作为国家或省市领导人,你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下岗职工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

(2)为促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国家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出台了哪些优惠措施?(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正文P141—142并概括、归纳)

(3)请结合课前调查的情况,举例谈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效果。(两三个学生讲述身边下岗职工再就业成功的典型故事,加深对再就业工程的认识,)

3、就业观念的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142的正文和小字讨论回答,再把大家列举的那些变化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得出人们就业观念主要有两大变化的结论)

(教师设问)中央再就业工作会提出的再就业问题,主要是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农民存不存在就业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实现这一新目标的关键是什么?由此过渡到农民的就业问题。

4、农民的就业问题

(针对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差异实际,教师设计不同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民工潮”问题,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在整个就业制度变革和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便是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因为没有农民的小康,中国就不可能称之为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对此,党和国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子目过渡)就业制度的变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此提出问题:下岗职工在再就业前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其生活该如何保障?其子女入学的费用该如何解决?在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中就业的职工,退休后没有退休金的情况下该如何生活?取消公费医疗后,职工生病需要的大量医疗费又该怎么办?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特别是与改革就业制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列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思考回答上述问题时,可能会说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认识上可能有失偏颇,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加上人口

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尚需一个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党和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主要措施和重要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回答:

(1)党和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做了哪些工作?

(2)国家提出的“两个确保”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积极意义?

(3)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举例引导学生比较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前后,自身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的变化,体会)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一方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爱。

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除教材提出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还包括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通过口述或多媒体展示相关数据,进一步说明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2007年末,全国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亿人以上,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均超过1亿,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7775万。

小结新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就业制度的变化是引起社会保障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就业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

【练习巩固】

1、我国开始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时间是()

A、1956年B、1978年C、1997年D、1998年

2、参加自学考试、技能培训等在青年中日益盛行,主要是为了()

A、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B、保住“铁饭碗”

C、提高素质,增加收入D、多拿文凭,提高收入

3、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A、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B、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C、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明确提出的“两个确保”是()

(1)确保医疗保险(2)确保养老保险

(3)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4)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A、(1)(2)B、(1)(3)C、(2)(3)D、(3)(4)

5、课后思考:

推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将会产生哪些新的职业,这些职业会对我国人民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

下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的银行卡机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的银行卡机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制度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由国家和政府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组织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

    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我就如何做好社会保障制度谈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一、社......

    社会保障制度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受到广大国......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定义: 1、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

    社会保障制度原稿

    关于新形势、新环境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洞口县竹市镇阳光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姓名) 【摘要】:"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探索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探索。 我国社保制度的建立始于新中国的建立,从那时起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农村社保制度的探索。 改革开放前,农村的社保制度主要立足于集体经济,集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