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尽管我们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整治后再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效管护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当前,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才能保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常运转,成果得以巩固并长期发挥作用。
一、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突出问题
1、环保意识淡薄,宣传发动未真正到位。
部分村居仍然存在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虽为生活习惯所致,但关键仍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都相当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但是宣传发动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往往是县里、乡镇多次安排部署环境整治工作,但村上并没有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村民并没有完全了解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工作内容和整治目标,导致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2、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垃圾分类处理缺乏长效机制。由于农村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影响,人畜混居、乱丢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活垃圾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随意乱倒堆积,基本是处于自生自灭的无组织状态,虽然乡镇也给农户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但是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部分镇村的保洁队伍形同虚设,部分垃圾池使用率较低,并没有真正的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村的垃圾产出量,没有很好的建立长效机制。
3、畜禽污染治理措施效果不佳,污染仍然较严重。
由于前几年我县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确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入水沟渠塘,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污染加剧,饮用水源也受到严重影响。
4、水资源保护监管不力。
近年来,我县虽然开展了河流综合整治,清理了和道路及、漂浮物,但由于河水流动性的特点,导致镇与镇之间工作不平衡,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经费,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由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畜禽污染、农药化肥等方面造成地下水污染,使得群众的饮水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5、环境卫生建设死角较多,工业、建筑垃圾无人管理。企业垃圾处置不明确,特别是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化工垃圾等处置终端没有真正建立。有些企业就地焚烧,偷倒、乱倒垃圾,造成了空气、环境的严重污染,被征地、待开发的地块变成为垃圾的“收容所”。
6、公路两旁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全县范围内公路沿线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普遍,国省干线公路两侧尤为严重,有损市容市貌,严重地影响了我县对外形象。
二、有关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应明确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以乡镇为业务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实行典型试点示范,逐步推开,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1、正确宣传引导,增强环保意识。
坚持舆论先行的原则。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和农民的习惯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和村两委的宣传引导和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因此,要脚踏实地,广泛发动机关干部和村组干部经常性的到农户住所去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环境保护写进《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加大环保投入,完善公共服务。
将农村环境整治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进一步加大垃圾处理、畜禽治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确保污染排放达到标准,减少污染源头。同时,环保部门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工业排污、土壤、饮用水等环境监测指标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如实的进行公开,推行农村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发布农村环境质量,确保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果能够人人知晓,人人共享。
3、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具有分布范围广,随机性、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需要从宏观层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做出科学的筹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三是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4、加强农村治污项目与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急需经济适用的技术,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要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各种不同地区气象环境特点和资源环境条件、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加强边远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试点工作。
5、加强区域统筹,优化城乡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城乡生活垃圾能否做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经营、高效化运行是对各级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考验,核心是要解决好生活垃圾分类化收集、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问题,必须引入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区域的行政割据,优化组合不同的处理方式,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入、市场化配置、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资源、可回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城乡生活垃圾“就近、环保、经济、高效”地得到处置。
6、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绝大多数农村的生活污水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达标排放,导致农村河道水质恶化。政府应合理规划,抓紧出台农村污水处理的方案。
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达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工作情况的视察调查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视察调查组
(2011年9月)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和市人大常委会要求,9月30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德平带领区人大城环委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听取了有关镇街、部门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镇、街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就如何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通知》精神,以加快农村环卫体系和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着力点,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全市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和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落实,召开了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暨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动员大会,部署安排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建了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指挥长,纪委、组织部、综合执法、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镇街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专门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印发了《济宁市市中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将任务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重点解决垃圾围城、围村、围田、围路以及粪堆、垃圾堆、柴草堆“三大堆”等镇街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彻底消除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无机构、无人员、无设施”的三无状态,打造清洁舒适、整洁优美、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
(二)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区政府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方案》,开辟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行动”专题专栏,在黄金时段连续播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标语口号、济宁市十大不文明行为等宣传内容。在《运河之都.济宁中区》、《运河传媒网》开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栏,集中报道工作进展、经验做法和优秀典型,曝光不良现象。印制了20000份《关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通告》宣传材料,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张贴、发放。各镇街和村居、社区制作悬挂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
(三)突出重点,推进综合整治。坚持“抓长效、见实效”的原则,理顺镇(街)村环卫管理体制,组建环卫保洁队伍,健全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机制。设立管理机构,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成了“竖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缝隙”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为两街一镇211个行政村配备了508名村级专职保洁员,统一配发服装和工具、保洁车辆。推行环卫保洁市场化,通过公开招标外包给专业保洁公司,保洁质量与城区同标准、同要求。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区财政列支2000万元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购置车辆、工具等环卫设备,并按时定额配发服装、工具,有力地保障了农村环卫体系的正常运行。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户清扫-村收集-镇运输-集中处理”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3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6处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新建垃圾池975个、垃圾箱1537个,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全覆盖。四是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治理行动。自2月份开始,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月行动,对镇街驻地、村庄、国省道及沿线、河道等重点区域、部位,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环境卫生综合清理,彻底清除了可视范围内的积存垃圾。五是搞好环境卫生示范村创建活动。启动实施了环境卫生示范村创建活动,制定了《环境卫生示范村标
准》,研究确定了6个区级、6个镇街级环境卫生示范村,实行区级领导包保制度,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示范村建设。健全完善环卫保洁制度,加强文明卫生宣传阵地建设,树立起“村美街净人文明”的示范村良好形象。
二、存在问题
一是多数镇街、村居财力有限、环卫基础设施欠账多;二是部分村居群众卫生意识较为淡薄;三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良好风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规范村(居)民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专栏、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树立起清洁乡村意识,着力转变农民生活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为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取得成效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完善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区财力的增长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规模扩大、任务增加及管理手段更新适度增长。加强对上级有关农村环境整治财政扶持政策的研究,积极向上协调争取资金扶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乡公用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三)健全长效机制,改善环境面貌。健全完善“精细化、网格化、市场化”的环卫保洁新机制,高质量推进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探索推行农村垃圾收集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完善农村环卫保洁作业标准和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一日两普扫、坚持巡回保洁、垃圾随产随清”和“六净八无”的道路保洁标准。建立农户自我约束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鼓励专业保洁公司、物业公司通过竞标参与村庄保洁。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原则,突出镇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配强城市管理执法力量,增加执法人员编制,满足区划调整后管辖范围大幅度扩增的现实需要。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业务指导及监督协调等工作,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执法水平。
(五)加大创建力度,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环境卫生示范村创建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和效率。按照“精品化示范、专业化改造、综合化利用、物业化服务”的要求,对示范村改造建设实行整体规划设计,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两方面的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及时总结研究示范村建设成功经验,并及时推广铺开。
(六)严格考核奖惩,推进任务落实。对环卫保洁机构建立考核和评议问责制度,强化正负激励,形成严查严管、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采取明察暗访和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代表评议等多种形式,对整治工作进行考核。对整治活动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对工作推进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的予以惩戒,确保各项整治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三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村容村貌整洁,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及农村污水、垃圾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摆在了突出位臵,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仍有部分村庄脏、乱、差现象突出,全县农村环境整治的任务依然艰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村环境现状
我县下辖12个镇(街道),共有村庄448个,农村人口40.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7%。近年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较快发展,但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相比,多数村庄的环境面貌变化不大,甚至个别村庄出现退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污染环境。农民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部分有害物质通过田间沟渠或者地下水系流入江河,严重影响农村用水安全;农民废弃的化肥包装袋、农药瓶等污染物,由于得不到统一收集、处臵,大量存在野外农田,既影响乡村景观,又污染水源;畜禽养殖场由于规划不合理,排放的污水造成水质不断恶化,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二是生活污染不断加
剧。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但是旧的陈规陋习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随意倾倒,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长期受到太阳曝晒、雨水冲刷,恶臭难闻、污水横流,甚至有些村的生活垃圾被直接倾倒到河流中,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我县不少农村的真实写照。另外农村传统的圈厕、畜禽放养、‚三大堆‛等,对群众生活质量、居住环境也造成直接的影响。三是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环境。由于城镇的环保‚门槛‛越来越高,有些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很难在城镇立足.于是转向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这导致了很多村庄周围小工厂、小作坊林立,并且这些土小企业大多生产方式粗放,经营手续不全,其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村民健康。四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实力和重视程度有差异,各镇(街道)、村之间环境卫生状况有较大差距。从总体上来讲,我县南部农村环境要好于北部村庄,靠近国省道的村庄环境要好于远离重要干线的村庄,有帮扶单位的村庄环境要好于没有帮扶单位的村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村民思想意识有待提高。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村民卫生习惯较差,对农村环境的严重性和整治工作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只顾个人方便,随意乱倒、乱丢垃圾,对于在农村中展开的环境整治活动,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在环境整治取得初步
成效后,总有部分村民仍沿用不良的生活习惯,破坏整治成果,对于公共设施不予爱护,对于栽植的树木随手破坏,垃圾依旧按习惯扔在老地方。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部分镇、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增收渠道不多,镇、村财力薄弱,环境整治所需资金缺口大;个别镇(街道)和帮扶部门只做‚表面文章‛,有想法无行动,有形式无内容,有动作无效果,主观上看还是存在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大局意识、执行能力薄弱等问题;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镇办过分或单纯依赖上级投入和支持,在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缺思路、少办法,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好。
三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臵不均、经济性差,各镇(街道)的垃圾中转站建设尚未到位,缺少大型的垃圾清运车辆,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各镇(街道)虽然设立了垃圾暂存点,有的村庄也配臵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但是缺少保洁员,且运转和维护不到位,导致垃圾清运不及时,离‚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网络相距甚远。
四是执法巡查力度不足。近年来,各镇(街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发展了一大批企业。虽然大部分企业能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但仍有个别企业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五是长效机制不健全。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大部分镇、村重视集中整治,却轻视长效机制的建立,往往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反弹严重。再就是个别镇、村整治力度不大,流于做表面文章,对乱搭乱建、店外经营、广告牌匾不统一和广告牌匾破旧等问题整治不到位,卫生死角清理不彻底。国省道两侧拆迁力度不大,甚至有的镇存在边拆旧边建新现象,且绿化带内积存垃圾杂物,虽然各镇、村成立了专业巡查队伍和巾帼环卫队、保洁队,但是没能做到定期巡查和清扫,导致整治好的环境无法得以保持。
三、我县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成立领导机构、召开动员会议、现场观摩督导、年终考核评比等多种措施,扎实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一是整合资源,积极做好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自2008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按照‚突出‘四动’,围绕‘十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抓好12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并实现了全面达标,涌现出寨郝、耿郭、阎陈、伏田、安家、东河东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
二是治管并重,扎实开展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作。自2010年起,我县以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及其它主干线公路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村庄为重点,以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优美、和谐文明新博兴”为目标,以绿化、亮化、净化、美
化、硬化‚五大工程‛为载体,广泛发动沿路村庄群众加大村庄绿化力度,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力争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卫生死角,积极创建‚绿化文明示范村‛,村庄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三是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自2011年起,我县以国省道、铁路等主干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的村庄,镇(街道)驻地,旅游景区周边村及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社区为重点区域,并辐射延伸全县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2011年共完成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14个、县级生态文明村125个,2012年计划拟创建市级村45个,已完成总任务的91%;拟创建县级村160个,已完成总任务的81%,村村制定了‚五化‛创建方案,组建了保洁队伍。
四是突出重点,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2011年8月份,我县以建设‚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优美、文明和谐新博兴‛为目标定位,在全县集中开展了以生态文明村创建、旧城改造合村并居、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突破乔庄吕艺村庄道路硬化、城镇驻地环境综合整治、环保整治及违法占地清理等六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五是广泛参与,全力开展“环境卫生突击月”活动。2012年3月至4月底,我县以国省道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城镇驻地环境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整治三大工程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环境卫生突击月‛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城乡环
境综合整治力度,并结合各自实际开始配备保洁人员及其辅助工具、垃圾收集设施及清运车辆,加大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卫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经过全县群众干部的努力,‚环境卫生突击月‛活动取得显著效果,城乡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搞好农村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事关城乡统筹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不管村民的收入多高、生活多富裕,只要农村环境面貌得不到根本改变,就不能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应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要求。各镇(街道)是农村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部署、亲自指导、亲自参战;分管领导要靠上抓部署、抓指导、抓检查、抓落实。县直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全力做好环境整治服务工作。县直帮扶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地完成帮扶任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负责好日常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督导检查、业务考核等。针对整治工作的推进和开展,要由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直接抓,由主管业务部门牵头、会同其他相关责任部门合力抓,切实加快工作推进。
二是改进农业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开展
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推广新型喷药器械,提高药效、减少污染;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作物秸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普及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专用肥、复合肥、生物肥、沼气肥等新型肥料;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产品效益;从源头上规范养殖业的发展,凡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应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环保审批手续,合理规划布局,尽量远离水源、河流,并完善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的污染治理设施,对粪便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防止任意排污现象发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把环境整治与提高群众素质相结合,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克服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在县电视台、报社开设专栏,张贴标语、发放明白纸、编印《宣传手册》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发动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县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农村环境整治的进展情况和好的典型,通过典型引路,使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每家每户,做到家喻户晓;发挥妇女的巾帼模范作用,向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妇女成立巾帼环卫服务队,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和谐家园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人人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四是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环保厅与滨州市人民政府、博兴县人民政府就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达成的有关协议,充分利用省、市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提供的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强化监管措施,推动示范项目取得成效,在农村环保体制建设、政策机制创新、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全县每个村庄都要按照每300人配备1名保洁员、每50人设臵一个垃圾桶(箱)的标准,尽快将保洁人员及其辅助工具、环卫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尽快形成完善的城乡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处理体系,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是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多元投入。坚持城乡均衡原则,加大各级财政用于农村环境建设工作的支出力度;帮扶部门要充分认识‚大投入大变化、小投入小变化、早投入早变化、无投入无变化‛的规律,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真帮、真包、真支持,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加强对有关农业和涉农资金的整合,将农房建设改造、农村道路、电网改造、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有重点、‚捆绑式‛向农村环境整治倾斜;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环境整治多渠道投资机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
六是强化工业监管,严控农村污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严格管控工业污染物排放,确保企业污废达标排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严把项目落户关,杜绝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投产,调整产业结构,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的现状,完善管网配套设施,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对农村环境对造成破坏的工业污染。
七是立足长效机制,强化督导考核。制定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巩固整治成果,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治理方法和机制,确保脏、乱、差现象不反弹。各包保督导县级领导要继续做好所包镇(街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督促工作。抽调专人组成巡查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巡查方案,对环境整治进展情况和环卫基础设施的维护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确保整治到位、保护到位、巡查到位。严格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对行动迅速、成效显著的镇(街道)、村庄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消极怠工的单位公开曝光,责令整改。
第四篇:关于建立xx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xx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2011年2月至6月,由xx县委政研室(农办)牵头组成调研工作组,重点对xx个乡镇xx个村(居委会)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有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汇报,广泛征求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基本情况
2010年8月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载体,按照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全面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面实施村庄庭院整治,全面开展绿化活动,全面开展亮华美好活动“五个”全面和突出抓好不良建筑拆除,突出抓好路边形象改善,突出抓好环境污染治理,突出抓好群众素质教育的“四项”重点工作任务的思路,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努力打造“人居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佳、城乡和谐最好、发展活力最强”的 1 新永仁打下坚实基础,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领导重视,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乡(镇)、村和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及时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机构,并层层分解工作任务,逐级夯实工作责任,继续实行县级机关部门挂钩村组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督查考核作护航的良好工作局面。健全完善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县对乡镇目标管理考评内容,编制了永仁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制定了农村垃圾清运和集中卫生填埋机制,建立健全了乡镇水质交接断面责任制,全面推动生猪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等,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章可循、有效开展。
(二)宣传造势,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通过悬挂横幅、宣传栏、广播电视、散发宣传资料和健康教育手册,以及召开乡党委书记群众会、村干部会议、党小组长会议、群众大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大力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提高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较好地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的深入持久开展,为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加大投入,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2010年以来,为提高乡(镇)、村两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出台“以奖代补和以惩代罚”政策,每年由县财政投入20万元进行以奖代补,奖励每个示范村5000元,达标村2000元。对列入县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和达标村的村组,经有关部门按照《xx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验收考核标准》和《xx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验收考核标准》要求进行验收,同时对示范村作重点投入,按照“百户一池、百米一箱、千人一员、每员一车”的标准配备了垃圾收集池、垃圾箱、保洁员和手推车等。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全县10个示范村设臵了22507个垃圾桶,208个垃圾池、78部垃圾清运车,配臵了170名保洁员。
(四)突出重点,整治效果较为明显
一是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各乡(镇)、村开展以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以治理“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房、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为整治重点目标,组织发动群众对村内外的积存垃圾进行集中清理,特别是对辖区内的道路河道沿线、市场、小溪、集中居住区的房前屋后多年积聚的垃圾进行重点清运。二是加快推进垃圾集中收集、焚烧和填埋。目前,乡镇按照要求建设了相应的垃圾集中收集池; 7个乡镇建设了垃圾填埋场; 7个乡镇建设了垃圾焚烧炉; 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同时,村、村、等 个行政村建设了垃圾填埋场,保证了农村垃圾“扫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三是初步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各乡镇逐步形成村规民约制、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巡查制度、门前三包和征收垃圾处理费等制度
2011按照着力建设一批示范村、示范带,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全面开展的思路。通过考核验收,县委、政府对11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21个达标村分别给予了5000元和2000元的奖励,直接奖到自然村,这些村庄都有以下共同点而被评为“示范村”:一是农户“六能”。能扫干净;能摆整齐;能清理白色垃圾;能清除乱石杂物;能开展“一池五改”(一池为沼气池,五改为改圈、改厕、改厨、改院和改水);门前能“六包”(包卫生、包秩序、包设施、包绿 化、包清障、包垃圾分类)。二是村庄“三无四有”。房前屋后无乱搭乱建;房屋四周无垃圾;村主干道,户与户之间,村商店、学校、活动室、医务室和村委会周围等可视范围内无垃圾。房前屋后及庭院内外、村庄周围、道路两旁、河道两岸等宜林地有绿化美化;有自己的特色的精品户;有简易路灯;有简易垃圾箱。三是河道“四无”。河面无阻水障碍物;水体无畜禽粪便排入河内;河坡规划控制和管护范围内无肆意取土;无侵占河道现象。四是公路“四无”。路面干净,公路两侧无新增违法建筑;公路路面、用地及桥下无非公路使用的堆积物;无公路打谷晾晒的情况;无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现象。五是维护和保洁的长效机制“五有”。评为“达标村”的,不同方式的做好了六有:一有村庄总体规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实施方案。二有群众筹资投劳。三有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和环境卫生监督员。四有号召群众清扫村前屋后,清除碎砖烂瓦,清理沟渠河塘,整齐堆放柴草,拆除废旧残墙,清扫村间道路,实施日常保洁的带头人。五有开展“七清四化”(七清:清垃圾、清粪草、清污水、清路障、清河道、清危房、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四化:村庄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标语。六有公共设施建后管理维护和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
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村容村貌不容乐观。一是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我县农村大部分村庄布局规划不尽合理,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存在抢占、乱占现象,给农村综合整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二是乱堆乱放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村普遍存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比较突出,且不同程度存在乱倒建筑、生活垃圾现象,影响了整治效果。三是绿化、美化不到位。大部分村没有一个统一的绿化方案,借用自然绿化,没有体现农村生态特色。四是农村饮用水普遍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五是城乡结合部成为卫生“死角”。城乡结合部经常出现卫生责任互相推诿、环境卫生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城乡结合部交接处往往成为环境卫生死角,长期得不到根治。
(二)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个别部门、部分干部工作力度还不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群众环保意识还很淡薄,认为这项工作是政府的活,与己无关,缺乏参与意识;一些群众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还不够,改变生活陋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强,没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6(三)工作进展还不均衡。从总体看,示范村、达标村好于相对偏僻的村,经济条件好的村好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村级班子强的村好于班子涣散村。很多村组出现村外比村内差、边远村组比交通沿线村组差、甚至户内还比户外差的现象。有些村组即使建有垃圾池、公厕,修通了水泥路、排污沟,但由于管护不到位,这些设施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反而成为污染的主要节点。同时,村组与村组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教育整治工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村组做的较好,而一些村组仍然存在 “脏、乱、差”的问题;各挂钩帮扶单位之间的工作力度差距也相当大,领导重视的单位不仅从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挂钩村组大力支持,而一些单位持着事不关已的态度,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屑一顾。
(四)综合整治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县绝大部分村的主干道虽然有硬化,但是村内的道路却基本没有硬化,且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备,存在垃圾、污水乱倒乱泼现象。农村垃圾填埋难易做到无害化处理,填埋场选址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有的村还遭到阻挠,选址十分困难。大部分村没有垃圾筒,垃圾池也只是开放式没有建成密闭式的垃圾屋,环卫车辆数量较少。二是大部分村经济薄弱,工作经费短缺,保洁人员 工资无法落实,只好在上级检查时组织发动群众突击打扫清理,“垃圾靠风刮,地面借水刷”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宣传教育亟待加强,群众环卫意识急需提高。目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县乡两级重视,工作力度大,但有的村组干部积极性不高,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态度,工作敷衍塞责,搞形式,走过程,缺乏主动性;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随意将建筑垃圾堆弃河道、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普遍存在,对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缺乏足够认识,“创卫靠大家”群众性、基础性工作难以深层次推进。
(六)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前期工作中,各乡镇形成了如门前“三包”制、日常监督制、考核奖惩制、挂点联系制、分级负责制、以奖代补制、责任区制、评比考核制、村规民约制等有效管理制度,但能够在全县推广应用的系统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建立。
三、对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整合项目实施,合理规划村庄建设。科学合理规范项目实施和建设,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久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和实施建设不合理,势必 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为此建议:一是要把各村组实施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乡风文明示范带建设项目、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财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及村民小组争取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做好新增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实施和建设项目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我县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及农机具等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做到高标准又实用,一村一特色。二是各乡镇政府要因地制宜对农村垃圾焚烧炉、填埋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统筹考虑。每个乡镇的垃圾焚烧炉、填埋场的建设数量要根据人口数量状况而科学设定,并经过充分论证。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选址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避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二)分区明晰职责,创新运行模式。垃圾处理模式要坚持以农村垃圾治理为突破口,以建立农村垃圾整治长效机制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现状为目标,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垃圾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为此建议: 一是在县城和县城近郊范围内,可以采用“村收集、乡(镇)清运、县集中处理”的模式。二是在地理位臵离城比较远的乡(镇),可以采用“户归集、组(片)建池、村清运、乡(镇)处理”的模式;“户归集”,即农户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洁,提倡对垃圾进行分类,易降解可利用的有机物尽量返田,不易降解的垃圾归集到垃圾池(桶);“组(片)建池”,即以村为主,组(片)或自然村为单位,按人口数量比例,选择适合地点,建固定的垃圾中转池;“村清运”,即村统一安排保洁人员负责村庄内道路、水沟等公共场所卫生保洁,并负责将垃圾池(桶)的垃圾清运到垃圾中转池;“乡(镇)处理”,即由乡(镇)政府确定统一环卫人员,配备运输工具,负责将各村垃圾中转池垃圾清运至焚烧场或填埋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边远地区、山区等交通不便的乡(镇),可以中心村为单元,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对个别确实无法集中处理的偏远自然村,鼓励推行农家堆肥方式,就地处理垃圾,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
(三)健全长效机制。机制既是活力、动力的源泉,又是约束的保证。建立和落实长效工作机制是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动态性和反弹性的特点,仅靠紧一阵子是根本搞不好的,必须结合实际,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工作“不断线”,持续深入有效开展。为此建议:一是要建立管理机构。县、乡、村都必须成立开展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管理机构,配备好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统一指导和管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制定整治计划,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农村环境卫生大扫除,引导村(居)民自觉对门前占道及乱堆乱放现象进行清理,定点装卸农业生产用料,及时清运保洁。二是要加快编制《2010~2020年xx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xx县区域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并由县人大进行审议通过。三是要建立健全联动互动责任体系。解决农村垃圾处理在持续方面的难题,需要建立“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牵头,县直有关部门配合、乡镇政府负责实施,村(居)委会具体落实,村民广泛参与”的联动互动责任体系。四是各乡镇政府要按人口比例配备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精干的专业保洁员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和范围,每天负责对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和运送,监督和劝导村(居)民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杂物和乱搭盖。制定《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管理办法》和《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工作职责与奖惩措施》。五是要强化考核,实行滚动式管理。县对乡、乡对村要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督促协调机制、动态管理制度和准入退出机制。严格依据“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标准,每年组织对实施不定期的明查暗访、跟踪互查等多种方式进行验收考评考核。经过考评考核验收达到合格要求的 11 乡(镇)、村,由县政府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对未达到合格要求的乡(镇)、村不得参加各级文明村、卫生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评选,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效能告诫。六是要建立健全明查暗访、民意调查、检查评议和巡查督察机制,完善“村监督、乡(镇)自查、县月查”的农村垃圾治理分级巡查制度,实行村两委和村民代表、老年协会对保洁工作成效进行“一记二查三评四考”工作方法,即专人记录保洁情况、群众抽查、村民代表评议、村两委考核,评议结果与保洁员工资奖励挂钩。对于出现垃圾污染严重回潮的,要对乡(镇)、村予以黄牌警告直至追究责任领导的责任。七是要加强村级“两委会”班子建设,为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应建立完善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分级负担资金筹措投入机制,确保环境整治持续长效运行。为此建议:一是县政府及对口单位继续积极争取省、州政府对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财政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支持补助。二是县政府继续在每年编制财政预算时专门切出一块资金作为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按照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标准要求,组织力量对全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村级环卫基础设 施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根据摸底的情况和各乡(镇)、村财力状况,县财要按比例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清运车辆及设备购臵给予补贴,做到每户要配臵一个垃圾桶,每村设立若干垃圾集中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垃圾清运车,使乡(镇)、村垃圾做到集中投放、及时清运、无暴露的垃圾堆。三是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成立民间环保机构,并设立环保专项基金账户,向社会募捐,多方筹措环卫经费,以保障工作运转。四是村民委员会要形成合理的环境卫生保洁费筹措机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方式,确定每个村民、每间店铺、每家企业每月交纳的环境卫生保洁费标准,使群众自觉参与实施农村环境综整治活动。五是结合专业村组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村集体经济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在各乡镇、村组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五)强化综合执法。综合执法是解决重点部位、重点区域环境卫生突出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应持续开展企业、养殖业污染物排放的综合整治工作。为此建议:一是要由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卫生、农业、国土、水利以及乡(镇)政府等部门紧密配合,对向河道乱倒建筑和生活垃圾的现象,组织开展联合整治行动,一抓到底,不留死角,取得实效。二是环保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工矿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环境保护,将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逐步向清洁生产方式过渡,建设生态文明厂区;严格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推进小流域水环境整治,明确责任,加大对无证“五小”、“十五小”企业打击治理力度,尤其是在电力供应上实行严厉管控。三是对辖区江河中的水电站要严格做到最小下泄流量达标要求,以助净化水质。五是要进一步明确城乡结合部位的环境卫生整治界限、职责和责任。由于城区在扩大,主次干道在相应增加,县环卫所或保洁公司应将管理范围逐步延伸。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水平,人的素质是根本。永仁县开展农民致富、感恩、公德三项教育是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也是我县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理念的有效载体,它将与党员素质教育一同作为我县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因此各级政府要结合我县开展的“三项”教育活动,致力于正面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增强公民“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洁我家园”的思想意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为此建议:第一要以发放宣传单和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进村入户,加大开展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措施方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第二要通过制定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居住小区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对不卫生、不文明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给予公开曝光,有效促使群众规范个人卫生行为,以巩固垃圾处理成效。同时,要通过开展评选“优秀保洁员”、“十星文明户”、“文明卫生户”等活动来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和受教育面;第三把“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洁我家园”纳入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从小树立环境卫生良好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第四要注重树立和推广典型,对在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工作经验、工作成效、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五篇: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长效机制建设
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
长效机制建设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尽管我们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整治后再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效管护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当前,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才能保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常运转,成果得以巩固并长期发挥作用。
各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落实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xx镇环境卫生的优劣,特别是对推进xx镇美丽乡镇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一、建立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各村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主任为副组长,各小组组长为成员的村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组,细化责任,包干到人。村两委班子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强化宣传,创造良好氛围。
为了强化广大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各村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宣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广泛宣传,动员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来,营造“人人讲究卫生、个个参与整治”的环境整治良好氛围,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定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达标标准,使我村环境整体再提升。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督导。
形成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整治的好氛围。1.实施“两清工程”,垃圾清理工程和河道清理工程。全面清理村内各个自然村积存的垃圾,做到垃圾不留死角。继续增设垃圾桶、垃圾箱,对垃圾日产清产,完善垃圾管理系统;彻底清除河道内积聚的垃圾渣土、水面漂浮物,禁止往河道倾倒垃圾,保证水流通畅。
2.清理街道卫生死角,对沿街门面、商业牌匾、墙体广告和非法小广告进行彻底整顿。配合派出所、工商部门,依法整治各种车辆乱停乱放、住户乱搭乱建、摊点乱摆乱设等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
3.清洁农村厕所。加大力度坚决消灭露天粪坑,对公共厕所做到专人负责、及时保洁、定期清理,提高农村厕所的净化水平,加快小型集中公厕的改造。
4.严管乱堆乱放。集中清理整治巷道两侧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挖乱取等现象,实现村庄巷道平整通畅,整洁卫生。努力实现一户一口卫生井,一户一口沼气池,一院一个垃圾坑,做到“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形成长效机制。
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一是实行门前三包。要求每户负责门前和房屋周边卫生,定期清扫和保洁。二是统一设置垃圾台。各村民小组按照本村实际情况可独立或者就进和邻组共建垃圾台。三是各户实行垃圾袋装化。要求各户大宗垃圾自行外运,生活垃圾袋装化,统一放置到本组规定的垃圾台。四是保洁员定期清运。按照垃圾台垃圾量的多少,定期由保洁员把垃圾运到镇政府指定的垃圾填埋点,保证垃圾箱和周边的干净整洁。并由环境整治小组定期对落实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此基础上,倡导各村民小组和群众加大房前屋后的绿化,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逐步提高村庄的绿化美化水平。
总而言之,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将xx镇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