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农村建设学习班上的心得体会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培训班。几天来,通过专家的精彩授课,与先进市县领导的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专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深刻见解,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就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这种首创精神,才促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的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谋划福祉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从当前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二是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三是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村等10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3、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二篇:在新农村建设学习班上的心得体会
在新农村建设学习班上的心得体会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培训班。几天来,通过专家的精彩授课,与先进市县领导的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专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深刻见解,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就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这种首创精神,才促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的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谋划福祉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从当前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二是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三是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原创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村等10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3、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4、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日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第三篇:在新农村建设学习班上的心得体会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培训班。几天来,通过专家的精彩授课,与先进市县领导的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专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深刻见解,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
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就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这种首创精神,才促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的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谋划福祉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从当前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二是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三是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
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村等10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3、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
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4、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日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第四篇:在新农村建设学习班上的心得体会—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培训班。几天来,通过专家的精彩授课,与先进市县领导的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专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深刻见解,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就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这种首创精神,才促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的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谋划福祉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从当前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二是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三是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在全市新农村建设读书班上的讲话
×××同志
在全市新农村建设读书班上的讲话
(2006年4月1日)
同志们:
这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读书班,是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举办的,其目的在于深化认识,齐心协力,稳步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学习的紧迫感
和责任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办这次读书班是增进我们各级干部对新农村知识的了解,提高干部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增强干部新农村建设的责任的极好机会。办好这次读书班,使其达到预期效果,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
第一,举办这次读书班,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的重大举措。今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通过举办这次读书班,就是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的精神上来,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5句话20个字的标准要求,开好局,起好步。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当作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利民工程来抓,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的顺利实施。
第二,举办这次读书班,是提高干部建设新农村本领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没有统一的模式,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领会、去探索。只有从理论上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步骤,把握工作重点,才能开拓创新,有效推进。希望大家端正学习态度,虚心学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活学活用。
第三,举办这次读书班,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不容乐观。从我市情况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不够到位。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少数干部感到一片盲然,无从下手。有的干部不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不管不问,漠然处之。二是干部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三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及时化解新形势下的新矛盾,不能解决好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因此,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必须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对待这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
通过学习,要达到五个明确:一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二是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即中央5句话20个字的目标。三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四是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原则,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原则,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五是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即通过新农村建设,使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
二、把握重点,突出特色,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各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地方、不同村情、不同条件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要切实把握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劳务经济
“三篇文章”。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情况和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要始终抓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资源,调整板块布局,提高基地规模效益,在全市
着力培植壮大八大主导产业(优质稻米、棉花、油料、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林果),努力实现村村有支撑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重点围绕粮、棉、油、菜、畜、禽、水产、林业培植壮大主导产业,选准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的重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要着力培育精品名牌,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要支持和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增税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确保今年完成2万人的培训任务。要广辟就业途径,坚持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两条腿走路,建立和完善市、乡、村劳务输出组织体系,提高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优化劳务环境,切实解决好务工农民的工资拖欠、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2、切实搞好规划,突出村庄整治。建设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通盘考虑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市、乡(镇)、村要根据全省、××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本地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市直有关部门要同步制定新农村建设行业规划,并确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分阶段实施方案。要结合《××市十一五规划》制定好农民增收、社会发展、文明建设、民主管理、城镇和村庄建设等方面的规划。要着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的制定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制定规划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条件,提出不同要求,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不切实际地下指标、赶进度,搞层层验收、赶进度。总之,要把制定规划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制定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制定规划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突出村庄整治。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认真抓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四改”工作,切实抓好村内道路建设和村庄绿化。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社会各方支持的村庄治理机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要抓好试点示范。市里重点抓好25个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各地也要结合实际选准试点,探索积累经验,指导面上工作。
3、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要把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作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土地整治和开发力度,提高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大型排灌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建设、病险水库整险加固、汉江提防建设等工程。二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围绕“四通”(通路、通电、通信、通有线电视)目标,在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充分调到农民积极性,认真做好农村公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尽早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三是搞好“四建”(建文体活动场所、就医疗卫生室、建村务公开栏、建沼气池)。积极抓好农村公共事业硬件建设,抓好中小学校危房改造。
4、推进和谐村庄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新农村建设增加活力。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把科技、文化、法律、新风尚进村入户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要加强农村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广泛开展乡风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信用农户等系列评选和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二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健全矛盾处理的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疏导群众情绪,防止矛盾扩大和激化,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建设农村中心卫生服务站,实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好农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快农村文体事业发展,抓好乡镇文体活动中心、村级文体活动室和农村文化中心户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富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四是扎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切实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救助、医疗救助等工作,解决好偏远山区和受灾地区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扎实抓好整村推进、柴湖移民搬迁,老区和贫困镇村的扶贫工作,增加扶持资金,健全投入机制,确保取得新的成效。
5、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巩固和扩大农村先进性教育成果,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抓好“设岗定责”、“双建双带”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要注重发挥村委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作用。二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要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健康发展。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三是开展普法教育。要在农村广泛开展基本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要加强同保障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增强法治观念。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农民群众自主维权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市上下要齐抓共管,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整体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
1、加强领导,成立专班。市委市政府已经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各乡镇场(街办、管理区)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安排专班具体抓落实。
2、部门配合,形成合力。各乡镇党委、政府要以指导、规划、督办为主,帮助村支部村委会找准建设新农村的切入点。村“两委”要切实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市直各部门要加强行业规划,从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搞好行业服务,政策支持等工作,重点向上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向25个示范整治村倾斜。市委指导组要驻村驻点,现场指导督办,搞好上下联系。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八个关系”。即处理好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做好“三农”工作的关系,处理好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处理好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府扶持的关系,处理好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处理好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关系,处理好加强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色的关系,处理好近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的关系,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总之,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绝不能大拆大建,绝不能加重农民负担,绝不能搞举债建设。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读书班的学习,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方法,达到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推进落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