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4-新疆兵团“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一、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现状
(一)教育培训机构情况
兵团有13个农业师,目前有7个师(一师、二师、三 师、四师、五师、八师和十三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机局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属于自收自支单位。教员大多是现有农机管理、推广、监理人员兼职的,教学场地,车辆大多是租赁的,经营状况不太理想。其余培训机构大多是与师农机监理机构合二为一。生源主要来自本辖区内的农机手。对通过农机监理机构进行培训人员(需要考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其它培训一般都是由师或团场农机部门出资进行培训。培训机构归属师农机局管理。兵团的团场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团场一般没有正规的农机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大多都设在各师师部。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由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
(二)农机队伍情况
兵团现有农机从业人员4.82万人,其中农机管理技术推广人员673人,驾驶操作人员4.55万人,农机修理工0.2万 1
人。从事农机管理、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驾驶操作人员和农机修理工具有初中(含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年龄结构在35岁以下的占20%,35-50岁的占70%,50岁以上的占10%。获得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人员占16.6%。
近几年,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业机械更新速度加快,先进的、科技含量高的大马力拖拉机和新型各类农机具越来越多,老的农机工人,知识和技能急需更新,一些从没有使用过农业机械的职工也购置了农业机械,加入了农机队伍,急需要加强培训。
二、主要工作成效和经验
(一)培训形式
农机培训主要是通过兵团、师、团场三级农机主管理部门进行组织,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练兵比赛和现场演示会等形式进行培训。采取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一般在冬季进行,有的师与高校、农广校联合举办农机大专班、中专班,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有的通过农机企业对农机使用者进行专项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是基层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和农机修理人员。培训老师主是由师、团农机管理、技术推广人员兼职,同时也聘请大学教授、科研机构专家和生
产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年平均培训各类农机人员工5万余人次。
(二)成效经验
农机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 作,农机工人技术水平的高低、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田间作业质量和新技术应用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农机培训与安全生产相结合。通过各师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新购机的职工进行培训,重点讲解农业机械相关专业知识和安全生产及法律法规教育,讲解交通法规常识和交通案例分析,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要求所有农机工人必须持证上岗。二是农机培训与农机新技术推广相结合。结合重点推广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特别是近年来,各种进口大型农业机械较多,兵团每年都组织各师、团从事农机管理、技术服务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请各大农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媒体授课,同时还组织现场展示观摩会、演示会等形式进行现场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虽然兵团的职业技能考核工作不属于农机部门直接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师的农机培训机构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机构联合培训,使农机工人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很受农机工人欢迎。四是农机培训与提高农机队伍素质相结合。
由于兵团的特殊性,我们在对农机工人进行培训时,按准军事化的要求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练就过硬的作风,真正发挥“屯垦戍边”的作用。通过培训提高了拖拉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田间作业质量,提高了机车利用率,农机工人服务意识和节本增效意识明显提高,增强了执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安全意识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不仅促进了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而且提高了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由于没有专门的农机培训机构,教学场地、设施 等不能保障,教师大多是兼职的,因此,农机培训的质量和长效性没有保障。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还不具备社会化办学的条件,因此还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扶持和支持。
(二)兵团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工作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因此对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工作农机部门不能全面掌握情况。主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缺乏力度,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
(三)近些年,由于大功率拖拉机更新速度加快,现有的挂图、模具和教材已不适用,市场上又很难看到新型拖拉机教具、挂图和教材等资料。建议解决好这类问题。
二〇一〇年七月七日
第二篇:新疆省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新疆“十一五”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机械管理局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支持下,新疆农机化事业飞速发展,大踏步迈向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与此同时,新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也与时俱进实现较快发展,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培训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培训规模和培训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区农机化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保障,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已成为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一、工作成效
(一)农机化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时期我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为规范农机培训市场行为,确保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我局在农业部《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围绕《农机化促进法》、《新疆农机管理条例》、《道交法》等法律法规,着手制定了《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教员考核管理办法》、《县农机化技术学校规范化建设考核管理办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办法》等,从培训机构条件、资质,教师准教资格,表彰奖励等方面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各类制度。以上规章制度不仅明确了各有关
—1— 工作的目标、程序、方法和标准,还从政策上、心理上积极调动起各类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便于指导、推动、合理协调和组织各个部门的工作。合理完善的各类规章制度使我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基本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二)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扎实有效。2004年,《道交法》和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区积极筹措实施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工作,组成资质认定工作组,根据统筹布局的原则制定实施方案,下发认定工作通知,对原有115所具备拖拉机驾驶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全部重新认定。根据各培训机构的申请,分别派遣工作组进行实地核查,严格按照农业部培训管理办法中有关培训机构条件的要求进行审查,对不具备申请条件、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机构严格做到不开后门不审批,对部分申请机构中存在的软硬件条件的不足提出限期整改,确保审批通过的培训机构能较好的满足培训需求。自2005年起至今,已集中或分散受理110余所培训机构申请,符合条件获得拖拉机驾驶培训资质行政许可审批的共计100所(其中:地方所属学校84所,兵团所属学校7所,社会力量办学机构9所)。并不定期组织培训专项检查,对已取得拖拉机驾驶培训资质的学校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下滑,培训质量不滑坡,教学人员不涣散。
(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为增强各级农机化技术培训机构的生存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水平。2006年,自治区在全疆农机系统开展农机化技术学校规范化建设活动,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楚县、麦盖提县由县政府统一划拨土地兴建新校舍,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塔城地区沙湾县新办农机化技术学校分校等。通过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全区县级农机—2— 化技术学校整体面貌有了较大改变,农机化技术培训向规范化、规模化、制度化发展步伐加快。同时,自治区农机局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起,已陆续争取下拨用于农机培训体系建设的新疆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农机购置补贴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近1500万元,重点扶持全疆以县市农机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区、地、县、乡四级农机培训机构,用于更新购置较先进适用的培训教学、办公设备及交通设备等。大量资金的集中使用,有效改善了各级农机技术培训部门的工作条件和服务装备,从而间接有效带动了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机管理水平、农机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
(四)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高低事关培训质量的高低,关乎农机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大局。为此,自治区农机局高度重视师资培训问题,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自2005年至2008年,自治区农机局先后共组织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教员准教证培训班9期次,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考试和实践能力考核,对通过考核的715人颁发了教员准教证(上岗证),做到全区拖拉机驾驶培训工作必须由取得准教资格的教员授课。此外,每年还举办一期农机化技术学校骨干教师知识更新培训班,邀请区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就最新最前沿的农机化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授课,组织进行相互观摩教学,加强其知识更新转化步伐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倡双语型(汉语言和民语言)、复合型(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教师,收到积极成效。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培训措施,全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能较好地满足并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
—3—
(五)教材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新疆地方人稀,民族类型众多,对各类语种的农机培训教材都有一定的需求,农机培训教材一直以来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特别是2004年道交法颁布实施后,以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些部分已不相适宜,必须重新选定编写编译新疆适用教材。为此,自治区农机局组织力量对由农业部和内地省区编著的各类农机培训教材进行对比,选择《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考试人指南》两本书作为我区拖拉机驾驶员新训统一使用教材,并组织力量对两本书进行民语言编译印刷,以满足少数民族学员的需求。同时结合各地开展的复训、新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在使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编撰适合本地需求的辅助性教材,并陆续组织编写出版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农机经营基础知识》、《农机科普知识》、《农机知识问答》四本书,目前正在编印的还有《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拖拉机驾驶员考试指南》二本书,形成了较全面的教材种类,有效解决了我区培训教材的需求问题。
(六)培训数量和培训质量稳步提升。依托以县农机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区、地、县、乡四级农机培训机构,各类学校间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架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培训涵盖了农机化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农机操作服务人员、农民农机户等,实现了培训数量和培训质量双赢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区区地县乡各级农机部门围绕拖拉机驾驶员新训、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培训、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技术标准、国家农机政策法律法规培训等内容,共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3万余期(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近200万人次。—4— 其中仅2009年,结合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和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的开展,我区就培训各级各类人员87万人次,其中农机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12172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1752人次,农牧民科技培训349623人次,农机专业技术人员28352人次,农机大户培训228752人次,培训农机操作人员251016人次(其中新训拖拉机驾驶员33515人,大中型19659人,占全年新训机手的58.66%)。自治区农机局每年还组织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农机化项目管理、师资知识更新、农机质量管理、农机标准化管理、农机政务信息管理及地县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等各类培训班10余期,培训各地农机管理及农机专业技术人员500人左右。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浓厚培训氛围。当前,我区正处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全面开展面向农机管理人员、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机操作使用人员及广大农牧民的培训,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推动新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对于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治区农机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列为农机化目标管理考核和科技兴农机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初确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求各级农机部门层层分解细化培训任务,并经常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和指导农机培训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培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农机管理、专业
—5— 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机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各地(州)、县(市)也纷纷结合实际,加大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力度。目前各地已普遍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培训机构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从而保证了农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搞好部门合作,拓宽培训领域。近年来,我区各级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除承担传统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新训复训和各类农机化新技术培训等常规培训外,还充分利用和发挥培训机构人、财、物的优势,积极想方设法拓宽培训领域,畅通培训渠道,面向 “三农”,面向社会,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农机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以及高素质农牧民,为新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好助推工作。
为进一步加快我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步伐,自治区农机局结合行业实际,积极与区劳人厅协调,与自治区五厅局委办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州市农机局统一组织办理所辖县市农机化技术学校纳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手续,统一办理由当地阳光办认定的阳光工程培训资质手续,并积极承担更为广泛的除农机工种之外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与自治区农业厅阳光办主动联系协调,落实分解国家六部委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要求各培训机构在完成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的同时,积极申报争取其他类别培训任务,如乌县农机校,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掘潜力,开展农牧民特色绣花培训、农家乐烹饪小炒培训,博尔市农机校开展摩托车驾驶培训,莎车县农机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培训,还有部分学校开展诸如家政服务、建筑施工等培训项目,广泛开展面对不—6— 同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的各类培训,使全区农机管理、农机专业技术、农机作业服务、农牧民等受到及时而普遍的培训,实现了培训双方共赢,深受当地农牧民群众欢迎。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质量。随着近年来农机培训领域的不断扩大,培训对象的不断延伸,对培训的形式和培训的要求也有了较大提高。为丰富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自治区农机局于2008年联合有关知名农机生产企业,与新疆科技报联合开办为期一年的农机实用技术专版,刊登农机化实用技术科普文章,对全疆范围的广大农牧民进行农机科普宣传培训。2009年组织举办全区范围内的农机知识竞赛活动,编印下发了知识竞赛问答题册,组织各地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的选拔。全区各地州县市农机部门及部分农机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教学单位等参与了此项活动,并于2009年10月份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在新疆电视台进行了农机知识竞赛决赛活动的电视录播。此外,新疆农机局还组织新疆电视台等媒体拍摄了包括粮食、棉花、林果、设施农业、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科普系列片,在新疆电视台农牧天地等栏目滚动播出,通过广电媒体对全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宣传培训。
培训工作中,各地州县市也不拘泥形式,围绕农机化科技项目的实施开展新技术培训,围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开展新机手驾驶操作及经营管理、使用维修培训,围绕就业需求开展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将培训工作与群众便民服务相结合,根据农村种植养殖特点和农机具使用状况及农时季节,改进教学方式,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培训,主要有提高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分类集中授课和宣讲相结合,区内外培训和本地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科技人员讲授和
—7— 生产者、示范户现身说法相结合,农闲办班与农忙进田间地头的传授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多样化培训。充分以人为本的培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培训机构的负担,但极大方便了受训对象,减轻了农民负担,受到了群众的热烈的欢迎。受训对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了极大提高,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培训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
(四)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培训发展。自治区农机局制定完善了相关培训管理办法和表彰奖励办法,用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用制度激励工作热情。每年初与地州市层层签定农机化目标管理责任书和科技兴农机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地各级农机部门的培训目标任务,做到责权利明晰,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在培训过程中,加大对培训实施的检查督导,不断发掘培训工作中的典型事迹,通过新疆农机网、新疆农机化等报刊杂志进行广泛宣传。年底对照目标责任书进行打分考评,同时组织开展二年一次的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对评选出的单位和个人分别授予“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完善的制度的约束和物质精神奖励的激励极大地调动起了各级农机部门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训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培训机构的投入不断在加大,制度不断在完善,培训质量不断在提高,农机培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规划不够。不少培训机构满足于现状,缺少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致使学校应对社会影响的能力不足,发展基础较弱。现有培训市场一旦发生变化,学校难以适应和生存发展。
—8—
(二)投入资金不足。新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机化技术学校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事业经费严重投入不足,各培训学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不足,培训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强,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的各类需求。
(三)师资队伍不稳。由于新疆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各民族团结是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基层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社会行政工作,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工作衔接不利的严重问题,致使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培训工作进度和培训质量。
四、建议
(一)从国家农机购机补贴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机技术培训体系建设。在购机农牧民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充实和完善各地培训机构工作条件和工作装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以便更好地实现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实现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出台有关扶持或大力发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加大对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加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培训项目资金投入及支持力度,采取异地任职、挂职、选派参加培训、高校深造等形式,加快对新疆农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减少新疆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五、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一)加大培训机构基本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自治区专项资金,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与新时期、新
—9— 任务相适应的培训基础设施完善、人员技术力量强大的培训基地。
(二)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建立使用农机培训管理软件,逐步对全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资质受理、教员管理及学员学籍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使农机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时期。
(三)提高培训数量和培训质量。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改变农机培训内容单
一、对象单
一、就业单一的现状,将农机培训置身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中,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培训需求,改农机培训由数量单一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
当前,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召开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新疆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国家将继续加大对新疆对口支援力度,自治区也提出了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任务。新疆农机化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应趁势而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夯实培训发展基石,建设培训人才队伍,扎实培训工作质量,为新疆农机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一○年七月六日
—10—
第三篇:25-云南“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农业机械化
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云南省农业厅农机化管理处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截止2009年底,云南省129个县市共农机教育机构125所,全省共有拖拉机教练员1551人、总教练员189人、安全技术人员207人、理论教员497人。现将“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成绩斐然
(一)农机技能培训情况
2007年至2009年,全省开展汽车驾驶培训56690人、拖拉机驾驶培训117422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50人、农机操作手培训74944人、农机修理工培训9995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23587人、绿色证书培训61020人、开展学历教育2434人、职业技能鉴定54174人。
(二)农机培训机构持证培训情况
2006年至2009年,全省共为农机培训机构培训理论教员497人、教练员1551人、总教练员 189人、安全技术人员207人、理论教员497人
(三)农机管理干部培训情况
2006年至2009年,全省共培训全省县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300人。
配合购机补贴工作的开展,为规范全省农机经销和售后服务工作,2009年对全省46家农机企业或经销商,124名农机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四)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情况
2009年,全省八个县市农机培训机构,顺利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2400人的农机操作手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
二、“十一五”期间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经验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围绕云南农业机构化发展需求,走“走下去、请上来、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全省农机化培训体系指导服务、规范管理及资源整合,在培训平台搭建、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拓展了培训领域,提升了培训层次,扩大了培训规模。
(一)围绕农机购机补贴工作,突出行业特点
(二)纳入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积极争取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
(三)拓展办学渠道,依托院校,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实现教
学资源共享。
(四)规范管理,严格把关,确保培训质量
三、“十一五”期间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
(一)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全省125所培训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教练机具设备陈旧、教练车机型老、车况差等问题,教练场地存在无经费维修、保养等问题,使得培训工作不能较好地适应农机化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也造成了一定的教学安全隐患。
另外,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急待解决。
(二)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全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农业部无专门的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全省125所培训机构有的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有的与农机推广站二合一,有的与农机推广站和监理站三合一;
在隶属关系上同,有的农机培训机构隶属于地农业部门,有的归教育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全省上下无法形成合力。
第四篇:9-上海“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上海市“十一五”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上海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十一五”期间,本市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培养三支农机化队伍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市农机化发展,通过实施农业部“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培训项目、“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以及上海市“郊区农民”培训项目、“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三年行动培训计划”等项目,全面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支农机化管理与执法队伍,提高了管理和执法水平;培养了一支农机化技术队伍,提高了新技术运用能力;培养一批农机服务队伍,提高了农机化经营服务技能,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为顺利完成本市农机化目标任务提供了人力和技术支撑。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本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以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目的,提高整体农机队伍数质;以实施农民培训项目为抓手,加大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购机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保障农机经营服务能力;以实行持证上岗和职业资格制度为手段,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1363期,培训各类农机人员74147人次。其中各类农机管理与监理人员4531人、农机技术人员9683人、农机服务人员59928人。核发各类拖拉机、收割机驾驶证3265张,农机修理工证848 张,插秧机操作工等证 1141张。根据农机教育培训需要,本市编写了《农机经营服务》、《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植保机械化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实用手册》、1
《上海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和质量指标汇编》、《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等培训教材,并为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编制了农机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课件10余件。
(一)认真开展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结合贯彻落实农机化政策法规,研究农机化管理工作,学习业务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市、区县农机管理部门分别对各级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多层次、多专题培训,主要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推进”研讨班、“农机化项目管理”、“农机化质量监管”、“农机化信息与统计”、“农机维修管理与软件应用” 培训班,以及“农机专业法规”、“农机规范化建设”、“农机规范化建设”、“农机事故防范与处理”培训班等,全面提高了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工作能力,为快速推进本市“水稻全程机械化”和“油菜生产机械化”进程,规范农机化管理,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全面开展农机技术人员培训,促进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农机化项目的实施,对各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新农机技术培训,主要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稻麦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果蔬保险技术”、“植保机械与技术”等培训。培训中,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场展示与田头示范相结合。2009年,通过实施“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培训项目,分别对区县和乡镇在岗农机推广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机推广人员在掌握理论基础、熟悉主推技术、拓宽业务知识、提升项目实施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提高了农机技术的推广水平。
(三)大力开展农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重点开展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烘干机等主要农机的驾驶操作人员培训以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一是市举办“创业农民”即农机产业化经营者培训班,二年培训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机大户66人,培育了一支农机服务带头人。二是全力举办拖拉机、收割机常规驾驶培训班,并纳入本市“三年行动培训计划”或郊区“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以确保当年购机农民免费参加培训,满足农机化生产的需要。三是按需举办农机维修、新农机应用专业性强的培训班,此纳入“市农机培训计划”项目,突出行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积极开展小型农机操作维护培训和农机手安全教育的普及性培训,该纳入郊区“农民培训”(引导性)培训项目,并利用郊区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和实用新技术普及性教育培训,五年培训农机人员1万余人。通过培训项目实施,锤炼了一支农机师资队伍,培育了一支农机经营服务骨干,稳定了一支农机驾驶操作队伍。为本市农机化快速发展、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和人力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市农机化教育培训体制不全,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2000年后,上海高校停办农机专业,出现农机专业人才后继乏人,造成农机师资力量不足。区县农机培训机构不完善,无培训机构或科室名称,缺少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因此,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影响,对量大面广农机手培训造成人力和财力不足。
(二)农机服务队伍不稳,维修力量薄弱。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年年培训、年年流失,更无法吸引年轻人,造成年龄结构老化,从业人员不足,农忙期间机手难找。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工作忙闲不均是农
机驾驶操作人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社会保障低和社会地位低是缺乏新生力量的根本原因。目前,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化低,以自修为主,从事农机维修的技能要求高,服务收入不保障,因此培训持证积极性不高。
(三)农机教育培训项目及其经费不够。本市缺少实施农业部培训项目,本市农民培训项目的计划数量不能满足农机多层次、多专业培训需求,特别是专业性强、成本较高的培训班显得经费不足,影响了农机培训质量。
三、建议
(一)在建设培养三支农机人才队伍中,部司应加强农机化管理培训,或委托农业院校举办高层次农机专题培训班,同时,也为省市培养师资人才。
(二)对高速乘座式插秧机操作人员应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或明确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便于持证后参加保险,确保作业安全。同时,部司可以统一印制《培训合格证书》,实施规范化发放和管理,避免乱法证现象。
(三)对高级农机修理工,是否可例入农业部培训项目,由省市提出小班化办班计划,与企业开展联合培训,理论在地方,实训到企业,这样,地方能选择几家企业产品或型号进行培训,针对性强。
2010年7月5日
第五篇: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福建省农机管理局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机化发展人才需求,解放思想,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积极开展了以农机驾驶、维修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农机化适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培训,重点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效促进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稻机械化收获、经济作物机械化耕整地、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茶叶机械化加工、果蔬等优势农产品产后处理、农作物高效机械化植保、机械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畜牧水产机械化养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省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作成效
2006年以来,结合中央购机补贴惠农政策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业五新推广等项目的实施,我省各地农机部门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四年共完成各类农机人员培训88733人次,占各类农机人员数量的12.86%;其中农机管理人员3144人次、农机技术人员 7143人次,农机监理人员1577人次。培训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效:一是通过对全省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从事农机化工作的本领。二是结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业“五新”推广项目的实施,开展了水稻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经济作物机械化耕整地、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农作物高效机械化植保、机械化节水灌溉、畜牧水产机械化养殖等一系列新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壮大了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机化领域已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全省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起垄机、培土机、茶叶修剪采摘机械、高效植保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茶叶加工机械、水果清洗分级打蜡等机械迅速增加,其中: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数量分别从2005年的1260台、50台增加到2009年的3907台、1053台。机收面积和机插秧面积分别从2005年的96万亩、4000亩增加到2009年的283.3万亩、14.3万亩。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5年的14.52%提高到2009年的25.24%。三是通过对拖拉机驾驶员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全省拖拉机手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操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安全生产形势逐年趋好。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农机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动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此,我局领导十分重视农机化培训工作,每年都下达了培训任务,并将其纳入农机化考核指标。2006年以来,每年都制订下发了《农业新机具示范推广方案》,在方案中都进一步细化与明确了具体培训任务。今年,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大行动2010年工作方案》制订了《福建省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保证了农机培训任务的落实。
2.整合资源,促进培训
整合资源是做好培训的关建。目前,我省农机培训不论是教师资源还是资金都十分匮乏,因此,必须发挥各方面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为培训服务。“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农机部门在充分发挥本系统培训力量作用的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相关院校教师、厂家工程技术人员、有经验的农机操作手和农业部门的技术专家的作用,并借助农机推广重点项目和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开展了各项技术培训。
3.创新形式、灵活培训
各种农机装备有不同的操作形式和使用季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农时分门别类进行培训。一是推行拖拉机驾驶培训社会化。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采取规范化、程式化培训,农机部门实施监管。2009年全省56家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取得培训资格,每年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万人左右。二采取现场演示加参与式培训。做法依托厂家和经销商,组织有机户或有购买意向的农户,参加演示观摩并参与操作。农民在观看机具演示和技术讲解后,可以直接上机操作,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这种演示加现场操作的培训方式很受欢迎,拉近了农户与新型农机具的距离,消除了“神秘感”。三是实行送教下乡、上门培训,全程跟踪服务。如插秧机培训,多数实行育秧技术、操作技术和维护保养技术 “打包” 培训,并采取手把手教的“保姆式”培训服务。四是对新购机户,实行“召回”式培训,即农机管理部门会同经销商、厂家联合对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新购机户再召回进行提高式培训。如:经销久保田新产品的泉州锂城农机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在粮食产区的三明、龙岩两市组织了购置久保田收割机和插秧机的用户进行维修保养技术的培训,免费吃住,让购机户不但购到好的农机具,还能更好地使用和保养所购机具,提高机具经营效益。
4.考训结合,提高质量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多数地方农机部门将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阳光工程”培训结合,既提高了学员的重视程度,又保障了培训学时,有效提高了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存在问题
1.农机培训机构不健全。
2.培训队伍人才流失,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四、有关建议
农机教育培训是公益事业,没有经费保障是无法实施的。建议农业部设立农机化教育培训专项经费,支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正常、有效开展。
2010
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