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北京“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北京市“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北京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北京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代表城市之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农机装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也对农机服务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在“十一五”期间,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强化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1995--2004年期间,区县农机化学校对于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只局限在拖拉机驾驶员上,而其他农田作业环节机手的培训和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参与很少,经费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全市大规模的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包括新技术的普及、安全操作意识的建立等,多以会代训、放发宣传材的形式开展,很难切实有效的让农民掌握理解。
2005年,北京市农机主管部门提出了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思路,开始在全市范围开展大规模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首先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县开展试点工作,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经过深入调研和周密准备,最后确定了 密云、怀柔、通州为试点区县,以农机化学校为培训基地,以市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为考评单位,与其他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开展初级农机修理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当年全市培训了农机修理工130人,113人通过鉴定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6年,结合北京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植保机械更新换代示范推广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发了“植保机械操作工”这一新工种,通过对项目示范区农民进行植保机械操作和施药技术的培训,经鉴定考核合格者,颁发 “植保机械操作工”职业资格证书。此工种的开发和培训鉴定为农民安全使用植保机械提供了保障,也为今后植保机械操作持证上岗奠定了基础。房山、延庆、平谷、大兴等七个区县共培养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植保机械操作工等各类实用人才1403人,其中1276人通过鉴定取得了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2007年全市十所农机化学校开展了百余期、万余人参加的各类培训,其中实用技能培训8572人,涉及蔬菜园艺工、节能改造、兽医防治员、果树园艺工、等十余个工种,培养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工等各类农机实用人才1145人。当年,农机成为全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金蓝领计划”北京市的试点行业。
2008年,北京市农机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各部门的资金支持,大力开展培训软件基础建设。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参观、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为一线教师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另一方面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北京实际,编写《农机实用技术》一书,作为未来北京市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的主要参考教材。同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扩大试点范围和人数,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在10个区县开展了数十期千余人参加的农机技能培训。
2009年5月19日,第一期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班在小汤山特菜基地举办,就此拉开了2009年北京市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行动的序幕。全年共完成各类农机培训近40000人次,其中组织全市规模的管理干部、执法人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农机操作人员培训11期,培训人员891 人次;开展拖拉机驾驶员、职业技能、新购机农民培训等34143人次。同年,《农机实用技术》一书即《北京市农机操作工培训手册》正式编写完成并出版发行。该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基本涵盖了主要农业生产领域的常用机械及设备,从基础理论、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既是一本培训教材,又是一本机手身边方便适用的操作手册。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向农民发放教材,宣传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
二、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几年来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北京市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操作技能得到了相应提高,持证上岗率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如植保机械操作工、农机修理工等。2005年,全市维修企业的专职修理人员持证率不足40%,经过几年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600余名农机修理人员参加培训后通过考核,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京郊农机修理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已超过90%。
(二)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许多农民通过参加农机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在学习到一技之长的同时实现了就业。延庆一对夫妇,双双参加初级修理工培训,取得资格证后开办了一个维修点,当年就赚了1万多元。通州区开展“一训双证”培训,农民在考取拖拉机驾驶证的同时,获得学习联合收割机操作技能的机会,20余名农民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当地的联合收割机厂实现就业。
(三)农民得实惠,政府得口碑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员们自身的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又多了一项赚钱的本领。农机部门也成了农民的贴心人,在技术上有什么疑问,学员马上联线老师。农民们都说,政府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四)区县农机化学校自身得到了发展
近年来,区县农机化学校发展缓慢,学校的公益职能逐渐弱化。通过充分利用师资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担当起农机行业,乃至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使农机化学校重新找回了立足点。密云抓住时机,利用有限的资金扶持,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加大宣传,协调各种关系,终于将县农机学校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恢复成了全额。
(五)形成了北京市农业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植保机械操作工是北京市自己开发的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新工种,教材、考核题目的编写在全国都是首家。现在北京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正在协助农业部编写植保机械操作工试题库。
2007年8月,农业部启动了农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金蓝领计划” 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在包括沼气生产工、动物疫病防治员等15个职业(工种)、21个单位(地区)中开展,农机成为北京唯一一个入选首批试点的行业。2009年7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第二批11个行业42家试点单位,北京农机再次进入农业部第二批“金蓝领计划”试点名单。
三、北京市农业机械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培训的补贴资金不持续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面对的主要是农机手,而农机行业又是一个微利产业,如果由农机手或者农机服务组织承担培训费用,将会给其造成不小的负担,并且会对培训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力。北京市近几年推行了多项惠农政策,其中就包括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补贴,因此,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免费培训是农机主管部门的必然选择。五年来,全市专用于农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全部费用不足150万元,在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补贴资金或者农民培训补贴经费中所占的比例都微乎其微,且无任何保障,一年一申请。而培训项目经费定下来,都要等到下半年,只能根据项目的要求按人数、工种督促学校完成,培训的总体思路无法顺利贯彻,造成农机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不能稳定持续进行。
(二)部分农机学校的教职工意识落后
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机化学校的教职工思想意识较为陈旧落后,没有生存危机感,干工作怕辛苦,遇到困难不是积极主动的想办法,而是“等、靠、要”,缺少创新精神,干劲不足。且部分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竞争机制,干和不干一个样,使一些本来有能力、有主动性的教师也觉得干工作吃苦受累,不如大家一起闲呆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省得受了累也不讨好。
(三)区县对于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不仅是区县就是市里也没有将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到应有的重视程度上来。2005年以来,市农机主管部门逐步认识到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各方各面的努力下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有了一些突破和成绩,但由于资金少、难度大,与其他的工作相比,依然没有得到大部分区县农机主管部门和农机化学校的重视,培训工作完成的好坏与农机主管部门的业绩没有联系,更加缺乏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负责培训工作的同志感觉孤掌难鸣。
(四)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农民参加农机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不通、缺乏指导。由于信息闭塞、培训服务网覆盖面的遗漏,有些群众不清楚怎样参加培训、在什么地方培训。二是文化底子太薄,听不懂培训课,不具备参加培训的文化条件。对许多文化程度很低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与其说是他不选择培训,不如说是培训不选择他。三是许多家庭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四是培训的内容形式不是农民真正所需求和欢迎的;五是一部分农民由于自身认知的原因,以为自己在农机作业方面已经不需要学习提高了。
(五)技能人才少,分布不均
目前,我市已实施开发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种类有农机操作工、农机维修工、拖拉机(农用车)驾驶员、植保机械操作工等数十个工种,基本能满足农机行业对技能人才种类的需求;在农机技能人才开发体系方面,市级设臵有北京市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各远郊区县都有自己的农机化学校作为培训和鉴定的基地,基本保证了全市农机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的需要。但我市农机技能人才开发数量仍位居全国中游偏下,远远低于全国农机化较发达地区水平,存在着鉴定人数偏少,农机技能人才分布不均,技能知识单一,技能水平不高,急需的农机维修、操作技能人才匮乏,部分区县还未开展好农机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解决。
(六)农机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后继无人 由于农业机械投资大,技术含量高,一直以来,农机从业人员都是农民中较为优秀的人才来担当,他们理应是农民中的精英,是引领周边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但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不再对农机作业进行补贴,而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低,农机手从农机操作上获得的收入就非常有限。因此,农机不再是青年农民向往的行业,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是农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极为严峻的问题。
(七)与其他工作配合不够紧密
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应该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理应与其他各项农机化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根据全市的重点工作而确定方向和思路。但几年来农机培训定义仅局限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而个别区县对于培训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修理工持证上岗上,培训工作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其他工作的结合、相互促进不过是写在文件上的愿望。比如高级农机操作人员“金蓝领”培训后,没有跟进任何有力的政策与措施,远远没有起到对于全市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
(八)制度不健全,培训质量不高
区县农机化培训机构,多数存在制度不健全、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基本上是农机校举办的,在学校管理、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过去农机培训的方法,和过去的情况相比,只是增加一个新牌子,社会化程度不高,学校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农业部颁发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大小不同型号拖拉机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要求,如大型拖拉机培训108学时,小型拖拉机培训80个学时,不仅要培训道路交通和拖拉机驾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而且要开展基础知识、驾驶技术、维护保养等知识培训。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按教学大纲和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缺少必需的公共道路培训场地,一味迁就学员,缩短培训时间,减少培训成本,致使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的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机人才培训工作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是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机化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培训工作对于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机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充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第七条明确指出,农机成人教育工作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应纳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机主管部门自身,首先要提高市场形势下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是以人为本、节本增效、安全生产、兴机富民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要健全管理机构,明确专人分工和各负其职,切实履行自己的教育培训职能,把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作为各级领导的实绩来进行考核。再次要统筹管理、形成合力,管理、监理、推广、维修、培训、鉴定等各个农机部门协调配合,农机主管部门要对下属单位进行统筹管理,系统内部要按照法律、法规赋予各自的职责和分工来完成本职工作,不能有经济效益,大家抢着干,无经济效益,谁也不愿意干;更不能“力大为王”越权培训,各部门只有做好本职工作,相互配合,全局一盘棋,才能形成合力。第四要加强总结交流。每年要召开农机校长会议,交流经验、总结教训、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定期开展农机校的检查评比,表彰先进农机校和优秀教师,以资激励。
(二)制定北京市农机技能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
北京农机化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先进机具装备的开发与推广,更要注重农机管理、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才培养。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是农机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更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百年大计。主管部门应从长远出发,从稳定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北京农业产业结构调和农机化的发展方向,结合北京市农机从业人员现状,制定出未来几年的技能队伍建设工作规划。
(三)为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争取资金扶持
近年来,北京用于农业补贴、农民培训方面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很多,但真正用于农机从业人员培训上的资金却非常有限。农机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积极协调市农委、市财政、市科委、市劳动局等各有关部门,争取其对于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认可与重视,一方面,保证培训经费稳定、持续、充足;另一方面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各个方面为农机高技能人才争取应有的地位,保证其从业的稳定性。各级农机部门应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办学经费,积极争取把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农机教育培训设施基本建设项目要争取列入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应积极向政府汇报,争取有关项目配套资金以及在购机补贴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培训事业,不得挪用。
(四)加强农机化学校基础建设
区县农机化学校要在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 设,务实、创新,做到硬件要硬,软件不软。
硬件,就是指办学条件,争取做到“六个一”:
1、要有一个创新意识强团结协作、热心于农机教育培训事业、懂农机教育培训管理的领导班子。
2、要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技术熟练的多面手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农机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
3、要有一个设施齐全的办学场所,根据农机教育培训的特点,各培训学校要有与培训任务及规模相适应的自有的教室、机库、实习室,还要有一个教练场地。
4、要有一批配套的教具、实习车辆和电化教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技能训练,增加学员动手实习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5、要有稳定的培训经费,确保教师工资能及时足额发放。如果待遇没有保障,那么要求教师一心一意为农机教育培训推广服务,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6、要有一套适应市场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建立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岗位竞争机制和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收入分配机制。
软件不软。就是教学、管理、服务、提供信息等一系列工作要规范程序、建章立制,健全档案。根据新的教育培训任务,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学员,及时组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相应的教材和资料,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要确保培训的时间和培训质量,强化技能训练,增强动手能力。还要建立农机基层管理与服务网络体系,为机工提供农机化管理与服务、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与应用及跨区作业的信息和途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带动和促进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与农机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农机人才水平的提高是各项农机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与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会对农机人才建设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
与就业准入制度相结合。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农机维修网点的审定和农机市场打假活动,对在农机维修网点从业的修理人员、营销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与农机安全生产相结合。结合农机年审年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农机执法检查工作,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培训,同时引导农机手参加主管部门开展的系统培训。
与政府财政补贴购臵高性能机具相结合。购机农户必须经过农机校的相关技术培训方可享受政府购机补助,以确保农民能正确使用好农机具,促进农机作业安全生产。这样既是对国家财产的高度负责,也会对机具拥有者降低使用成本起到一定的作用。
与各种科技入户项目相结合。项目为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资金支持,而培训为科技项目的推广实施奠定人才的基础。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是确保农机化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利器,也是农机培训的特色,并将农机培训的作用延伸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广阔的领域,对于提高区县农机学校的地位、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灵活培训方式,保证培训效果
传统的农机培训方法习惯于学生式课堂说教,模式单一,内容枯燥,效果不佳。农机服务组织中的农民机手,普遍来讲,理论基础差,参加培训的欲望不是非常强烈。面对这一特殊的培训群体,农机部门应吸取农民田间学校的参与式办学理念,使农民在培训中处于主导地位,一切活动以农民为中心。启发农民,使农民积极的参与互动,引导和鼓励不同层次的农民经过相互沟通与协调,组合成具有共同求知心理和致富欲望的团队,激发农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原动力和创造力,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自信心,争取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由于农民有许多特殊性,因此在培训时间、地点安排中,更切实做到符合实际,注重灵活。以农机化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乡镇农机站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组织农机化学校教师及专业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农村,将课堂设在集市和农家,设在田间地头,设在工厂车间,方便农民群众学习。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各地培训时间安排上有所侧重,区别对待。对联合收割机手,重点安排在三夏和三秋前的两个时间段,培训内容主要以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安全作业法规知识及经营常识为主。对拖拉机驾驶员,重点安排在春冬农闲之际,培训内容重点在驾驶操作技术和农机安全知识上。对在职人员,则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培训时间,并把更新知识作为培训重点内容。开展新技术培训可以结合示范现场会、科技赶集会进行,可以组织人员结合相关技术集中培训,也可以利用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商、农机部门的技术人员分区域、分类型深入基层进行新技术培训。
(七)根据农民需求,丰富培训内容
确定农民喜欢的培训内容,区县农机学校首先要分析市场现状,找准自身优势,正确进行培训定位。采用参与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从农民机手那里了解在农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然后结合市里的总体部署,制订培训计划和目标。培训课时设臵合理,理论课必须突出教材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以实际应用中必须掌握的“应知应会”知识为主,照顾学员不好理解和难以理解的部分,对容易懂的部分不过于纠缠,适当关照加以分析,讲清危害,顺带而过。对于农机培训而言,实习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必须结合理论教学,合理安排。
第二篇:新疆省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新疆“十一五”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机械管理局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支持下,新疆农机化事业飞速发展,大踏步迈向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与此同时,新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也与时俱进实现较快发展,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培训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培训规模和培训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区农机化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保障,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已成为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一、工作成效
(一)农机化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时期我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为规范农机培训市场行为,确保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我局在农业部《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围绕《农机化促进法》、《新疆农机管理条例》、《道交法》等法律法规,着手制定了《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教员考核管理办法》、《县农机化技术学校规范化建设考核管理办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办法》等,从培训机构条件、资质,教师准教资格,表彰奖励等方面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各类制度。以上规章制度不仅明确了各有关
—1— 工作的目标、程序、方法和标准,还从政策上、心理上积极调动起各类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便于指导、推动、合理协调和组织各个部门的工作。合理完善的各类规章制度使我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基本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二)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扎实有效。2004年,《道交法》和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区积极筹措实施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工作,组成资质认定工作组,根据统筹布局的原则制定实施方案,下发认定工作通知,对原有115所具备拖拉机驾驶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全部重新认定。根据各培训机构的申请,分别派遣工作组进行实地核查,严格按照农业部培训管理办法中有关培训机构条件的要求进行审查,对不具备申请条件、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机构严格做到不开后门不审批,对部分申请机构中存在的软硬件条件的不足提出限期整改,确保审批通过的培训机构能较好的满足培训需求。自2005年起至今,已集中或分散受理110余所培训机构申请,符合条件获得拖拉机驾驶培训资质行政许可审批的共计100所(其中:地方所属学校84所,兵团所属学校7所,社会力量办学机构9所)。并不定期组织培训专项检查,对已取得拖拉机驾驶培训资质的学校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下滑,培训质量不滑坡,教学人员不涣散。
(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为增强各级农机化技术培训机构的生存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水平。2006年,自治区在全疆农机系统开展农机化技术学校规范化建设活动,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楚县、麦盖提县由县政府统一划拨土地兴建新校舍,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塔城地区沙湾县新办农机化技术学校分校等。通过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全区县级农机—2— 化技术学校整体面貌有了较大改变,农机化技术培训向规范化、规模化、制度化发展步伐加快。同时,自治区农机局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起,已陆续争取下拨用于农机培训体系建设的新疆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农机购置补贴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近1500万元,重点扶持全疆以县市农机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区、地、县、乡四级农机培训机构,用于更新购置较先进适用的培训教学、办公设备及交通设备等。大量资金的集中使用,有效改善了各级农机技术培训部门的工作条件和服务装备,从而间接有效带动了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机管理水平、农机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
(四)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高低事关培训质量的高低,关乎农机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大局。为此,自治区农机局高度重视师资培训问题,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自2005年至2008年,自治区农机局先后共组织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教员准教证培训班9期次,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考试和实践能力考核,对通过考核的715人颁发了教员准教证(上岗证),做到全区拖拉机驾驶培训工作必须由取得准教资格的教员授课。此外,每年还举办一期农机化技术学校骨干教师知识更新培训班,邀请区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就最新最前沿的农机化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授课,组织进行相互观摩教学,加强其知识更新转化步伐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倡双语型(汉语言和民语言)、复合型(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教师,收到积极成效。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培训措施,全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能较好地满足并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
—3—
(五)教材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新疆地方人稀,民族类型众多,对各类语种的农机培训教材都有一定的需求,农机培训教材一直以来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特别是2004年道交法颁布实施后,以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些部分已不相适宜,必须重新选定编写编译新疆适用教材。为此,自治区农机局组织力量对由农业部和内地省区编著的各类农机培训教材进行对比,选择《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考试人指南》两本书作为我区拖拉机驾驶员新训统一使用教材,并组织力量对两本书进行民语言编译印刷,以满足少数民族学员的需求。同时结合各地开展的复训、新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在使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编撰适合本地需求的辅助性教材,并陆续组织编写出版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农机经营基础知识》、《农机科普知识》、《农机知识问答》四本书,目前正在编印的还有《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拖拉机驾驶员考试指南》二本书,形成了较全面的教材种类,有效解决了我区培训教材的需求问题。
(六)培训数量和培训质量稳步提升。依托以县农机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区、地、县、乡四级农机培训机构,各类学校间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架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培训涵盖了农机化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农机操作服务人员、农民农机户等,实现了培训数量和培训质量双赢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区区地县乡各级农机部门围绕拖拉机驾驶员新训、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培训、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技术标准、国家农机政策法律法规培训等内容,共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3万余期(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近200万人次。—4— 其中仅2009年,结合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和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的开展,我区就培训各级各类人员87万人次,其中农机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12172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1752人次,农牧民科技培训349623人次,农机专业技术人员28352人次,农机大户培训228752人次,培训农机操作人员251016人次(其中新训拖拉机驾驶员33515人,大中型19659人,占全年新训机手的58.66%)。自治区农机局每年还组织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农机化项目管理、师资知识更新、农机质量管理、农机标准化管理、农机政务信息管理及地县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等各类培训班10余期,培训各地农机管理及农机专业技术人员500人左右。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浓厚培训氛围。当前,我区正处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全面开展面向农机管理人员、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机操作使用人员及广大农牧民的培训,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推动新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对于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治区农机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列为农机化目标管理考核和科技兴农机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初确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求各级农机部门层层分解细化培训任务,并经常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和指导农机培训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培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农机管理、专业
—5— 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机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各地(州)、县(市)也纷纷结合实际,加大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力度。目前各地已普遍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培训机构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从而保证了农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搞好部门合作,拓宽培训领域。近年来,我区各级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除承担传统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新训复训和各类农机化新技术培训等常规培训外,还充分利用和发挥培训机构人、财、物的优势,积极想方设法拓宽培训领域,畅通培训渠道,面向 “三农”,面向社会,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农机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以及高素质农牧民,为新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好助推工作。
为进一步加快我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步伐,自治区农机局结合行业实际,积极与区劳人厅协调,与自治区五厅局委办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州市农机局统一组织办理所辖县市农机化技术学校纳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手续,统一办理由当地阳光办认定的阳光工程培训资质手续,并积极承担更为广泛的除农机工种之外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与自治区农业厅阳光办主动联系协调,落实分解国家六部委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要求各培训机构在完成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的同时,积极申报争取其他类别培训任务,如乌县农机校,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掘潜力,开展农牧民特色绣花培训、农家乐烹饪小炒培训,博尔市农机校开展摩托车驾驶培训,莎车县农机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培训,还有部分学校开展诸如家政服务、建筑施工等培训项目,广泛开展面对不—6— 同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的各类培训,使全区农机管理、农机专业技术、农机作业服务、农牧民等受到及时而普遍的培训,实现了培训双方共赢,深受当地农牧民群众欢迎。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质量。随着近年来农机培训领域的不断扩大,培训对象的不断延伸,对培训的形式和培训的要求也有了较大提高。为丰富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自治区农机局于2008年联合有关知名农机生产企业,与新疆科技报联合开办为期一年的农机实用技术专版,刊登农机化实用技术科普文章,对全疆范围的广大农牧民进行农机科普宣传培训。2009年组织举办全区范围内的农机知识竞赛活动,编印下发了知识竞赛问答题册,组织各地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的选拔。全区各地州县市农机部门及部分农机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教学单位等参与了此项活动,并于2009年10月份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在新疆电视台进行了农机知识竞赛决赛活动的电视录播。此外,新疆农机局还组织新疆电视台等媒体拍摄了包括粮食、棉花、林果、设施农业、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科普系列片,在新疆电视台农牧天地等栏目滚动播出,通过广电媒体对全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宣传培训。
培训工作中,各地州县市也不拘泥形式,围绕农机化科技项目的实施开展新技术培训,围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开展新机手驾驶操作及经营管理、使用维修培训,围绕就业需求开展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将培训工作与群众便民服务相结合,根据农村种植养殖特点和农机具使用状况及农时季节,改进教学方式,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培训,主要有提高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分类集中授课和宣讲相结合,区内外培训和本地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科技人员讲授和
—7— 生产者、示范户现身说法相结合,农闲办班与农忙进田间地头的传授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多样化培训。充分以人为本的培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培训机构的负担,但极大方便了受训对象,减轻了农民负担,受到了群众的热烈的欢迎。受训对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了极大提高,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培训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
(四)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培训发展。自治区农机局制定完善了相关培训管理办法和表彰奖励办法,用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用制度激励工作热情。每年初与地州市层层签定农机化目标管理责任书和科技兴农机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地各级农机部门的培训目标任务,做到责权利明晰,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在培训过程中,加大对培训实施的检查督导,不断发掘培训工作中的典型事迹,通过新疆农机网、新疆农机化等报刊杂志进行广泛宣传。年底对照目标责任书进行打分考评,同时组织开展二年一次的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对评选出的单位和个人分别授予“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完善的制度的约束和物质精神奖励的激励极大地调动起了各级农机部门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训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培训机构的投入不断在加大,制度不断在完善,培训质量不断在提高,农机培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规划不够。不少培训机构满足于现状,缺少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致使学校应对社会影响的能力不足,发展基础较弱。现有培训市场一旦发生变化,学校难以适应和生存发展。
—8—
(二)投入资金不足。新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机化技术学校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事业经费严重投入不足,各培训学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不足,培训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强,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的各类需求。
(三)师资队伍不稳。由于新疆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各民族团结是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基层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社会行政工作,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工作衔接不利的严重问题,致使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培训工作进度和培训质量。
四、建议
(一)从国家农机购机补贴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机技术培训体系建设。在购机农牧民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充实和完善各地培训机构工作条件和工作装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以便更好地实现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实现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出台有关扶持或大力发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加大对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加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培训项目资金投入及支持力度,采取异地任职、挂职、选派参加培训、高校深造等形式,加快对新疆农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减少新疆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五、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一)加大培训机构基本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自治区专项资金,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与新时期、新
—9— 任务相适应的培训基础设施完善、人员技术力量强大的培训基地。
(二)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建立使用农机培训管理软件,逐步对全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资质受理、教员管理及学员学籍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使农机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时期。
(三)提高培训数量和培训质量。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改变农机培训内容单
一、对象单
一、就业单一的现状,将农机培训置身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中,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培训需求,改农机培训由数量单一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
当前,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召开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新疆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国家将继续加大对新疆对口支援力度,自治区也提出了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任务。新疆农机化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应趁势而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夯实培训发展基石,建设培训人才队伍,扎实培训工作质量,为新疆农机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一○年七月六日
—10—
第三篇:25-云南“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农业机械化
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云南省农业厅农机化管理处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截止2009年底,云南省129个县市共农机教育机构125所,全省共有拖拉机教练员1551人、总教练员189人、安全技术人员207人、理论教员497人。现将“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成绩斐然
(一)农机技能培训情况
2007年至2009年,全省开展汽车驾驶培训56690人、拖拉机驾驶培训117422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50人、农机操作手培训74944人、农机修理工培训9995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23587人、绿色证书培训61020人、开展学历教育2434人、职业技能鉴定54174人。
(二)农机培训机构持证培训情况
2006年至2009年,全省共为农机培训机构培训理论教员497人、教练员1551人、总教练员 189人、安全技术人员207人、理论教员497人
(三)农机管理干部培训情况
2006年至2009年,全省共培训全省县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300人。
配合购机补贴工作的开展,为规范全省农机经销和售后服务工作,2009年对全省46家农机企业或经销商,124名农机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四)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情况
2009年,全省八个县市农机培训机构,顺利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2400人的农机操作手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
二、“十一五”期间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经验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围绕云南农业机构化发展需求,走“走下去、请上来、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全省农机化培训体系指导服务、规范管理及资源整合,在培训平台搭建、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拓展了培训领域,提升了培训层次,扩大了培训规模。
(一)围绕农机购机补贴工作,突出行业特点
(二)纳入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积极争取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
(三)拓展办学渠道,依托院校,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实现教
学资源共享。
(四)规范管理,严格把关,确保培训质量
三、“十一五”期间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
(一)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全省125所培训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教练机具设备陈旧、教练车机型老、车况差等问题,教练场地存在无经费维修、保养等问题,使得培训工作不能较好地适应农机化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也造成了一定的教学安全隐患。
另外,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急待解决。
(二)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全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农业部无专门的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全省125所培训机构有的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有的与农机推广站二合一,有的与农机推广站和监理站三合一;
在隶属关系上同,有的农机培训机构隶属于地农业部门,有的归教育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全省上下无法形成合力。
第四篇:9-上海“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上海市“十一五”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上海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十一五”期间,本市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培养三支农机化队伍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市农机化发展,通过实施农业部“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培训项目、“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以及上海市“郊区农民”培训项目、“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三年行动培训计划”等项目,全面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支农机化管理与执法队伍,提高了管理和执法水平;培养了一支农机化技术队伍,提高了新技术运用能力;培养一批农机服务队伍,提高了农机化经营服务技能,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为顺利完成本市农机化目标任务提供了人力和技术支撑。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本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以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目的,提高整体农机队伍数质;以实施农民培训项目为抓手,加大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购机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保障农机经营服务能力;以实行持证上岗和职业资格制度为手段,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1363期,培训各类农机人员74147人次。其中各类农机管理与监理人员4531人、农机技术人员9683人、农机服务人员59928人。核发各类拖拉机、收割机驾驶证3265张,农机修理工证848 张,插秧机操作工等证 1141张。根据农机教育培训需要,本市编写了《农机经营服务》、《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植保机械化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实用手册》、1
《上海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和质量指标汇编》、《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等培训教材,并为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编制了农机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课件10余件。
(一)认真开展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结合贯彻落实农机化政策法规,研究农机化管理工作,学习业务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市、区县农机管理部门分别对各级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多层次、多专题培训,主要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推进”研讨班、“农机化项目管理”、“农机化质量监管”、“农机化信息与统计”、“农机维修管理与软件应用” 培训班,以及“农机专业法规”、“农机规范化建设”、“农机规范化建设”、“农机事故防范与处理”培训班等,全面提高了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工作能力,为快速推进本市“水稻全程机械化”和“油菜生产机械化”进程,规范农机化管理,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全面开展农机技术人员培训,促进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农机化项目的实施,对各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新农机技术培训,主要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稻麦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果蔬保险技术”、“植保机械与技术”等培训。培训中,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场展示与田头示范相结合。2009年,通过实施“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培训项目,分别对区县和乡镇在岗农机推广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机推广人员在掌握理论基础、熟悉主推技术、拓宽业务知识、提升项目实施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提高了农机技术的推广水平。
(三)大力开展农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重点开展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烘干机等主要农机的驾驶操作人员培训以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一是市举办“创业农民”即农机产业化经营者培训班,二年培训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机大户66人,培育了一支农机服务带头人。二是全力举办拖拉机、收割机常规驾驶培训班,并纳入本市“三年行动培训计划”或郊区“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以确保当年购机农民免费参加培训,满足农机化生产的需要。三是按需举办农机维修、新农机应用专业性强的培训班,此纳入“市农机培训计划”项目,突出行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积极开展小型农机操作维护培训和农机手安全教育的普及性培训,该纳入郊区“农民培训”(引导性)培训项目,并利用郊区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和实用新技术普及性教育培训,五年培训农机人员1万余人。通过培训项目实施,锤炼了一支农机师资队伍,培育了一支农机经营服务骨干,稳定了一支农机驾驶操作队伍。为本市农机化快速发展、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和人力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市农机化教育培训体制不全,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2000年后,上海高校停办农机专业,出现农机专业人才后继乏人,造成农机师资力量不足。区县农机培训机构不完善,无培训机构或科室名称,缺少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因此,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影响,对量大面广农机手培训造成人力和财力不足。
(二)农机服务队伍不稳,维修力量薄弱。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年年培训、年年流失,更无法吸引年轻人,造成年龄结构老化,从业人员不足,农忙期间机手难找。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工作忙闲不均是农
机驾驶操作人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社会保障低和社会地位低是缺乏新生力量的根本原因。目前,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化低,以自修为主,从事农机维修的技能要求高,服务收入不保障,因此培训持证积极性不高。
(三)农机教育培训项目及其经费不够。本市缺少实施农业部培训项目,本市农民培训项目的计划数量不能满足农机多层次、多专业培训需求,特别是专业性强、成本较高的培训班显得经费不足,影响了农机培训质量。
三、建议
(一)在建设培养三支农机人才队伍中,部司应加强农机化管理培训,或委托农业院校举办高层次农机专题培训班,同时,也为省市培养师资人才。
(二)对高速乘座式插秧机操作人员应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或明确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便于持证后参加保险,确保作业安全。同时,部司可以统一印制《培训合格证书》,实施规范化发放和管理,避免乱法证现象。
(三)对高级农机修理工,是否可例入农业部培训项目,由省市提出小班化办班计划,与企业开展联合培训,理论在地方,实训到企业,这样,地方能选择几家企业产品或型号进行培训,针对性强。
2010年7月5日
第五篇:13-福建“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福建省“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福建省农机管理局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机化发展人才需求,解放思想,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积极开展了以农机驾驶、维修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农机化适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培训,重点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效促进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稻机械化收获、经济作物机械化耕整地、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茶叶机械化加工、果蔬等优势农产品产后处理、农作物高效机械化植保、机械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畜牧水产机械化养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省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作成效
2006年以来,结合中央购机补贴惠农政策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业五新推广等项目的实施,我省各地农机部门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四年共完成各类农机人员培训88733人次,占各类农机人员数量的12.86%;其中农机管理人员3144人次、农机技术人员 7143人次,农机监理人员1577人次。培训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效:一是通过对全省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从事农机化工作的本领。二是结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业“五新”推广项目的实施,开展了水稻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经济作物机械化耕整地、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农作物高效机械化植保、机械化节水灌溉、畜牧水产机械化养殖等一系列新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壮大了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机化领域已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全省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起垄机、培土机、茶叶修剪采摘机械、高效植保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茶叶加工机械、水果清洗分级打蜡等机械迅速增加,其中: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数量分别从2005年的1260台、50台增加到2009年的3907台、1053台。机收面积和机插秧面积分别从2005年的96万亩、4000亩增加到2009年的283.3万亩、14.3万亩。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5年的14.52%提高到2009年的25.24%。三是通过对拖拉机驾驶员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全省拖拉机手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操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安全生产形势逐年趋好。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农机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动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此,我局领导十分重视农机化培训工作,每年都下达了培训任务,并将其纳入农机化考核指标。2006年以来,每年都制订下发了《农业新机具示范推广方案》,在方案中都进一步细化与明确了具体培训任务。今年,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大行动2010年工作方案》制订了《福建省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保证了农机培训任务的落实。
2.整合资源,促进培训
整合资源是做好培训的关建。目前,我省农机培训不论是教师资源还是资金都十分匮乏,因此,必须发挥各方面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为培训服务。“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农机部门在充分发挥本系统培训力量作用的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相关院校教师、厂家工程技术人员、有经验的农机操作手和农业部门的技术专家的作用,并借助农机推广重点项目和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开展了各项技术培训。
3.创新形式、灵活培训
各种农机装备有不同的操作形式和使用季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农时分门别类进行培训。一是推行拖拉机驾驶培训社会化。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采取规范化、程式化培训,农机部门实施监管。2009年全省56家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取得培训资格,每年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万人左右。二采取现场演示加参与式培训。做法依托厂家和经销商,组织有机户或有购买意向的农户,参加演示观摩并参与操作。农民在观看机具演示和技术讲解后,可以直接上机操作,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这种演示加现场操作的培训方式很受欢迎,拉近了农户与新型农机具的距离,消除了“神秘感”。三是实行送教下乡、上门培训,全程跟踪服务。如插秧机培训,多数实行育秧技术、操作技术和维护保养技术 “打包” 培训,并采取手把手教的“保姆式”培训服务。四是对新购机户,实行“召回”式培训,即农机管理部门会同经销商、厂家联合对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新购机户再召回进行提高式培训。如:经销久保田新产品的泉州锂城农机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在粮食产区的三明、龙岩两市组织了购置久保田收割机和插秧机的用户进行维修保养技术的培训,免费吃住,让购机户不但购到好的农机具,还能更好地使用和保养所购机具,提高机具经营效益。
4.考训结合,提高质量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多数地方农机部门将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阳光工程”培训结合,既提高了学员的重视程度,又保障了培训学时,有效提高了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存在问题
1.农机培训机构不健全。
2.培训队伍人才流失,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四、有关建议
农机教育培训是公益事业,没有经费保障是无法实施的。建议农业部设立农机化教育培训专项经费,支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正常、有效开展。
2010
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