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文章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结合绍兴县农村经济实际,从三方面阐述了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列出目前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建议意见。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地位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课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属全国十大经济强县,但70%以上的人力资源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已成为绍兴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如何进一步加快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农村劳动力“包袱”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自身能力决定了三农问题能否真正得以最终解决。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三农问题已非同一般,主要体现为四个转变,即: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资料显示,2002年全县三产比例中农民占GDp比例不到7%,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仅占8.9%,而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到91.1%。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这些劳动力要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从事简单农业劳动的农村人口转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这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条件。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越来越大,农村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绍兴县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要靠强大的人力资源作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社会闲置的“存量资产”。我们要把农村人力资源这个丰富的“存量资产”盘活,让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出来,让蕴藏在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喷涌出来,必须要加快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九十年代末我县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物质形态的存量资产;现在我们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盘活知识形态的存量资产,这种资产更具倍增效应,其作用和影响无异于一场深刻的农村变革。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学习的有效抓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之快,如果不注重学习,靠吃老本,今天的人力有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庸才,这就对农村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无论是从事农业还是非农产业,不管入城还是进企打工,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机。绍兴县是全省首批教育强县,基础教育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还是一条“短腿”。而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持续、深入开发,可以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的科技、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架构,加快知识型农民的成长。
二、当前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前提。尽管我县经济较为发达,近年来,已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但受主客观诸多因素影响,仍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闲置在农村。一是受自身素质的制约。统计资料表明,全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学历以上的为6.56万人,占10.7%;初中学历22.52万人,占36.5%;小学以下的32.08万元,占52%。女性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多出6.4个百分点,大量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由于其知识化程度不高,技能缺乏,导致接受信息慢,适应能力差,从业范围狭小,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力。二是受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制约。虽然我县已打破了城乡就业“户籍壁垒”,取消了种种不合理收费,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根深蒂固的城乡不平等仍阻挠着农民向城镇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散布在农村,特别是失土农民既失去了土地,也没有工作岗位,又不能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待遇,农村劳动力要享受城镇待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三是受外来劳动力冲击的制约。目前,我县经登记在册的外来工就业14万人,预计未来五年,我县将新增外来劳动力3万人,外来工与本地农民相比,更能吃苦耐劳,且工资报酬不高。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更乐意招收外来工,造成没有一定技能的本地农民很难找到工作。与此同时,我县农村新增劳力市场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大量廉价的外来工涌入我县,给本已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供给更是雪上加霜。
2.农村技能培训现状不容乐观。我县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全县技术工人仅为29192人,其中初级工19204人,中级工9256人,高级工406人,技师320人,高级技师6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培训主体分散化。技能培训资源比较分散,政出多门。据调查,涉及劳动技能培训考核,并具有发证资格的部门有七个,全县18所成人学校,156名教师,布局散,规模小,设施差,资源实际利用率也不高。二是培训机制利益化。一些培训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着眼于部门利益。由于实行考教一体化,培训机构实际上就是考核机构、发证机构,致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培训内容僵化。教学业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偏重于企业职工“点菜吃饭”,当家的常用培训项目就这么几个,常年不换。培训形式单调、不灵活,大多沿袭了普教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缺乏吸引力。四是培训时间短期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追求“短、平、快”,短期培训占了较大比重。成人学校普遍参与职业教育、联合办学,虽然可以获得一部分经济收入,但从总体看,造成低档次重复分散办学。
3.学校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存在脱节。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县职业教育取得了蓬勃发展,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也是越来越高。而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现状看,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很少深入生产第一线或深入农村调查农业现状与需求,对农村究竟急需哪方面人才不甚清楚,因而学校花大力气培养的人才可能并不是现实所需要的。另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注重向外输送人才,攀比城市就业率,忽视本土人才开发的问题,从而导致学校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农村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组织和资金投入。从调查来看,近几年来,虽然我县对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政策资金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从总体来看,对如何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怎样筹集,有谁承担,如何支配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制度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到目前为止,绍兴县还没有出台一项有关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意见,各部门、各镇街基本上各开门户,各行其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
三、加快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1.明确一个目标。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抓手,以增强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重点,全面开发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促进我县从农业人口大县到人力资源强县的战略性转变,为我县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可在“三个一”上下功夫。一是构筑一个网络化现代化开放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破部门分割,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三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把县职教中心办成全县性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依托中心集镇,将区域性成教中心办成集企业职工、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化教育机构;以各镇街成教中心为基地,设立教育点;有条件的村还可建设多功能的“农民文化教育中心”。二是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全面普及初级工培训,重点抓好中级工鉴定,突破考核高级工资格,尽快改变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使全县职业资格证率有一个大的提高。三是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民远程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使受训农民的总体上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
2.推进两项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成人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农科教结合。1多元化发展。要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各职业学校要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实际,科学设制专业和课程,适度超前,多元发展。2区域化布局。以创建区域性成教中心为载体,改变目前成校“小而散”的状况,实现区域内归口分类、联片统筹,协调培训项目,做到资源共享。实行成职分离,成教中心不再招收职高学生。引进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⑶标准化校舍。加大投入,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用五至五年时间,完成对成教校舍的改建、扩建和重建。新校舍要具备多项功能,融党校、团校、妇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农函大、老年大学等为一体。3市场化运作。成校的基本定位仍然是公益性、服务性、社区性的教育培训中心,但培训内容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社会,紧贴农民,紧贴市场,符合产业发展方针。把竞争机制引入成人教育领域,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允许有条件的民办机构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对民办培训机构与成人学校一视同仁。4现代化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克服课堂授课单一模式,积极组建实习场所,探索采用学分制,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技术性职业工程中建立起素质门槛,推动劳动者参加必要的职业培训,做到上岗必先持证。职业介绍、企业招工和个体工商登记等环节要严格把关,确保持证上岗必须先持证。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要实行低收费、优服务、广覆盖。严禁乱收费、虚考核、滥发证等行为,实行社会监督和举报制度。认真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行考教分离,可考虑设立统一的职业技能考试中心。拉开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工酬档次。争取五年内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基本上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初级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70%以上。
3.强化四项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一是订单培训。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收集用工信息,联系输出单位,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出一批,走培训、发证、输出“三位一体”的新路子。二是技术培训。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体系,开展职前、职中、职后的全方位培训,满足劳动者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为职工创造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实行企业培训和学校培养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个人努力与企业支持相结合,尽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特别是复合型技工和高级技工。三是转移培训。通过“农函大”、“农夜校”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注重对失地农民的转岗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机率。大力推行创业培训,增强创业意识,掌握致富本领,提高创业能力,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农村劳动力,改变依靠体力生存的状况。积极开展第二技能培训,形成“一专多能”技能结构,使农村劳动力素质适应现代文明要求。四是学历教育。大力普及高中段教育,使我县农村新生劳动力高中文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与有关院校合作办班,举办农村特色的大专班、本科班,改变目前农村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低的状况。
&nb
sp;4.加强组织和政策扶持。要加强规划,落实责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富民强县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券”制度,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教育形式发给职工,每个职工根据岗位工程特点定期参加相应的职业培训;政府在土地征用补偿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培训券形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培训机构提供“菜单式”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让农民自己“点菜”培训,包教包会,直至学会。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第一资源的战略性投资,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对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培训经费由政府“买单”。对低保对象、农村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则不计培训次数,一律由政府出资。三是扶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政府对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参照下岗职工进行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兴办工商企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步到位,并适当减免相关税费,政府可设立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成就奖。四是加大技工队伍培育力度。组织开展优秀技工评选活动,将优秀高级技工列入县拔尖人才予以培养,营造全社会尊重技术工人的氛围。五是列入对镇、街、部门的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企业出订单学校出菜单政府来买单)
第二篇: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考
作者:刘世刚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34期
摘 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偏低,这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该文在概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提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开发 农业经济 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01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经过一段时间教育之后,能够将体能和智能发挥出来,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适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针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并优化配置,使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趋于合理化,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的过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1 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减少,但总量依然庞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拓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变为城镇人口;工业化的发展,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一些农民基本上成为终身打工族,已经成为准市民,因而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尽管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总体而言,农村人口的数量依然庞大。据统计,我国2001—2010年每年的农村人口数量都保持着7亿人以上,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逐渐减少,但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丰富。
1.2 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素质偏低。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9年,在4.6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有1亿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仍为多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的现实,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第二,经营管理素质偏低。我国传统封建小农意识还占据着农民的思想,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产生的“等”、“靠”思想的影响,农民还习惯依赖政府,缺乏自主的经营管理意识,缺乏市场意识,缺乏风险意识。第三,科技素质偏低。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造成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弱,加上我国对农民的职业培训重视不够,导致农民职业技术水平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出现了当了一辈子农民,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不会种地的尴尬局面。
1.3 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平衡
受人口控制政策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结构呈现新的特点:第一,中老年比重较高。受30多年的人口控制政策影响,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有些人已经脱离农村,已经成为准市民。而在农村的劳动人口中,年龄偏大,中老年比重很高。第二,女性比重上升。在目前农村适龄人口中,虽然是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的增长速度快于男性,特别是中青年人(20—39岁)中,男性人口比女性少。这是由于这部分人口中,男性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而女性因为婚育,外出的大多数要返回原籍结婚生育,使得性别比下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教育落后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向城市倾斜,也导致教育资源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农村学校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教学仪器缺乏,教师待遇低,这导致农村教育大大落后于城市。在农村教育中,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而与农村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却往往被人忽视,一些边远农村职业教育根本就是空白。由于农村劳动者技能形成的根本途径被斩断,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就见怪不怪了。
2.2 农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不完善
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主要在于,可以消除剩余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可以持续有效地进行开发。目前我国虽然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了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力度,但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民的各种保障还是有限的,没有根本上消除其后顾之忧。这就使农民不能从根本上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不能有计划地持续地开展。这就导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处于生计影响之下的低水平之中。
2.3 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不够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决定着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水平。而目前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不够,财政扶持力度不够。人力资源投资主要靠教育支出、科技推广费用支出、劳动力流动迁徙费用支出等,其中教育支出是人力资源的主要部分。由于我国教育投资是由县乡一级政府掌握,而现在农村乡镇多为负债运行,这样很难保证农村教育经费足额到位。这样就把教育投入的责任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是经济的弱势群体,仅靠自身的投入无法保证其子女的教育需求,这就使农村教育处于被动境地。目前我国农村人均教育经费和教育经费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够,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在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方面的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既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者,又是各项事务的协调者,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人力资源提升才能有保障。政府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保证农民切实享有受教育和培训的各项权利。要制定农村人力资源提升的长期规划,使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在制度上得以保证。
3.2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根本保障。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根本上认识到兴办好职业教育是农村经济腾飞的根本保证。职业教育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特色职业培训,培训出更多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3.3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全国已经铺开,但该项工作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需要不断缩小。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扶持力度,逐步探索建构和完善适合农村实际,多元主体参与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形成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政府要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入理性、持续发展的轨道。参考文献
[1] 吴春华,温志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5.[2] 弓玉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难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2446-2448.[3] 杜威漩.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政策选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1):101-104.
第三篇: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文章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结合绍兴县农村经济实际,从三方面阐述了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列出目前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建议意见。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地位存在问题意见建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课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属全国十大经济强县,但70以上的人力资源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已成为绍兴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如何进一步加快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农村劳动力“包袱”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自身能力决定了三农问题能否真正得以最终解决。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三农问题已非同一般,主要体现为四个转变,即: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资料显示,2002年全县三产比例中农民占GDP比例不到7%,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仅占8.9%,而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到91.1%。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这些劳动力要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从事简单农业劳动的农村人口转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这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条件。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越来越大,农村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绍兴县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要靠强大的人力资源作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社会闲置的“存量资产”。我们要把农村人力资源这个丰富的“存量资产”盘活,让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出来,让蕴藏在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喷涌出来,必须要加快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九十年代末我县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物质形态的存量资产;现在我们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盘活知识形态的存量资产,这种资产更具倍增效应,其作用和影响无异于一场深刻的农村变革。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学习的有效抓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之快,如果不注重学习,靠吃老本,今天的人力有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庸才,这就对农村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无论是从事农业还是非农产业,不管入城还是进企打工,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机。绍兴县是全省首批教育强县,基础教育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还是一条“短腿”。而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持续、深入开发,可以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的科技、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架构,加快知识型农民的成长。
二、当前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前提。尽管我县经济较为发达,近年来,已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但受主客观诸多因素影响,仍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闲置在农村。一是受自身素质的制约。统计资料表明,全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学历以上的为6.56万人,占10.7;初中学历22.52万人,占36.5;小学以下的32.08万元,占52%。女性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多出6.4个百分点,大量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由于其知识化程度不高,技能缺乏,导致接受信息慢,适应能力差,从业范围狭小,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力。二是受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制约。虽然我县已打破了城乡就业“户籍壁垒”,取消了种种不合理收费,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根深蒂固的城乡不平等仍阻挠着农民向城镇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散布在农村,特别是失土农民既失去了土地,也没有工作岗位,又不能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待遇,农村劳动力要享受城镇待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三是受外来劳动力冲击的制约。目前,我县经登记在册的外来工就业14万人,预计未来五年,我县将新增外来劳动力3万人,外来工与本地农民相比,更能吃苦耐劳,且工资报酬不高。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更乐意招收外来工,造成没有一定技能的本地农民很难找到工作。与此同时,我县农村新增劳力市场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大量廉价的外来工涌入我县,给
本已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供给更是雪上加霜。2.农村技能培训现状不容乐观。我县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全县技术工人仅为29192人,其中初级工19204人,中级工9256人,高级工406人,技师320人,高级技师6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培训主体分散化。技能培训资源比较分散,政出多门。据调查,涉及劳
动技能培训考核,并具有发证资格的部门有七个,全县18所成人学校,156名教师,布局散,规模小,设施差,资源实际利用率也不高。二是培训机制利益化。一些培训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着眼于部门利益。由于实行考教一体化,培训机构实际上就是考核机构、发证机构,致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培训内容僵化。教学业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偏重于企业职工“点菜吃饭”,当家的常用培训项目就这么几个,常年不换。培训形式单调、不灵活,大多沿袭了普教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缺乏吸引力。四是培训时间短期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追求“短、平、快”,短期培训占了较大比重。成人学校普遍参与职业教育、联合办学,虽然可以获得一部分经济收入,但从总体看,造成低档次重复分散办学。3.学校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存在脱节。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县职业教育取得了蓬勃发展,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也是越来越高。而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现状看,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很少深入生产第一线或深入农村调查农业现状与需求,对农村究竟急需哪方面人才不甚清楚,因而学校花大力气培养的人才可能并不是现实所需要的。另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注重向外输送人才,攀比城市就业率,忽视本土人才开发的问题,从而导致学校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农村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组织和资金投入。从调查来看,近几年来,虽然我县对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政策资金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从总体来看,对如何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怎样筹集,有谁承担,如何支配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制度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到目前为止,绍兴县还没有出台一项有关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意见,各部门、各镇街基本上各开门户,各行其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
三、加快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1.明确一个目标。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抓手,以增强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重点,全面开发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促进我县从农业人口大县到人力资源强县的战略性转变,为我县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可在“三个一”上下功夫。一是构筑一个网络化现代化开放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破部门分割,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三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把县职教中心办成全县性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依托中心集镇,将区域性成教中心办成集企业职工、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化教育机构;以各镇街成教中心为基地,设立教育点;有条件的村还可建设多功能的“农民文化教育中心”。二是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全面普及初级工培训,重点抓好中级工鉴定,突破考核高级工资格,尽快改变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使全县职业资格证率有一个大的提高。三是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民远程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使受训农民的总体上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2.推进两项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成人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农科教结合。1多元化发展。要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各职业学校要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实际,科学设制专业和课程,适度超前,多元发展。2区域化布局。以创建区域性成教中心为载体,改变目前成校“小而散”的状况,实现区域内归口分类、联片统筹,协调培训项目,做到资源共享。实行成职分离,成教中心不再招收职高学生。引进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⑶标准化校舍。加大投入,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用五至五年时间,完成对成教校舍的改建、扩建和重建。新校舍要具备多项功能,融党校、团校、妇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农函大、老年大学等为一体。3市场化运作。成校的基本定位仍然是公益性、服务性、社区性的教育培训中心,但培训内容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社会,紧贴农民,紧贴市场,符合产业发展方针。把竞争机制引入成人教育领域,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允许有条件的民办机构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对民办培训机构与成人学校一视同仁。4现代化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克服课堂授课单一模式,积极组建实习场所,探索采用学分制,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技术性职业工程中建立起素质门槛,推动劳动者参加必要的职业培训,做到上岗必先持证。职业介绍、企业招工和个体工商登记等环节要严格把关,确保持证上岗必须先持证。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要实行低收费、优服务、广覆盖。严禁乱收费、虚考核、滥发证等行为,实行社会监督和举报制度。认真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行考教分离,可考虑设立统一的职业技能考试中心。拉开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工酬档次。争取五年内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基本上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初级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70%以上。3.强化四项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一是订单培训。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收集用工信息,联系输出单位,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出一批,走培训、发证、输出“三位一体”的新路子。二是技术培训。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体系,开展职前、职中、职后的全方位培训,满足劳动者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为职工创造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实行企业培训和学校培养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个人努力与企业支持相结合,尽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特别是复合型技工和高级技工。三是转移培训。通过“农函大”、“农夜校”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注重对失地农民的转岗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机率。大力推行创业培训,增强创业意识,掌握致富本领,提高创业能力,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农村劳动力,改变依靠体力生存的状况。积极开展第二技能培训,形成“一专多能”技能结构,使农村劳动力素质适应现代文明要求。四是学历教育。大力普及高中段教育,使我县农村新生劳动力高中文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与有关院校合作办班,举办农村特色的大专班、本科班,改变目前农村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低的状况。4.加强组织和政策扶持。要加强规划,落实责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富民强县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券”制度,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教育形式发给职工,每个职工根据岗位工程特点定期参加相应的职业培训;政府在土地征用补偿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培训券形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培训机构提供“菜单式”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让农民自己“点菜”培训,包教包会,直至学会。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第一资源的战略性投资,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对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培训经费由政府“买单”。对低保对象、农村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则不计培训次数,一律由政府出资。三是扶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政府对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参照下岗职工进行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兴办工商企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步到位,并适当减免相关税费,政府可设立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成就奖。四是加大技工队伍培育力度。组织开展优秀技工评选活动,将优秀高级技工列入县拔尖人才予以培养,营造全社会尊重技术工人的氛围。五是列入对镇、街、部门的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企业出订单学校出菜单政府来买单)
第四篇: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文章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结合绍兴县农村经济实际,从三方面阐述了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列出目前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建议意见。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 战略地位 存在问题 意见建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课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属全国十大经济强县,但70%以上的人力资源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已成为绍兴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如何进一步加快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农村劳动力“包袱”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自身能力决定了三农问题能否真正得以最终解决。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三农问题已非同一般,主要体现为四个转变,即: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资料显示,2002年全县三产比例中农民占GDp比例不到7%,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仅占8.9%,而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到91.1%。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这些劳动力要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从事简单农业劳动的农村人口转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这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条件。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越来越大,农村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绍兴县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要靠强大的人力资源作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社会闲置的“存量资产”。我们要把农村人力资源这个丰富的“存量资产”盘活,让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出来,让蕴藏在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喷涌出来,必须要加快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九十年代末我县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物质形态的存量资产;现在我们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盘活知识形态的存量资产,这种资产更具倍增效应,其作用和影响无异于一场深刻的农村变革。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学习的有效抓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之快,如果不注重学习,靠吃老本,今天的人力有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庸才,这就对农村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无论是从事农业还是非农产业,不管入城还是进企打工,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机。绍兴县是全省首批教育强县,基础教育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还是一条“短腿”。而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持续、深入开发,可以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的科技、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架构,加快知识型农民的成长。
二、当前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前提。尽管我县经济较为发达,近年来,已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但受主客观诸多因素影响,仍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闲置在农村。一是受自身素质的制约。统计资料表明,全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学历以上的为6.56万人,占10.7%;初中学历22.52万人,占36.5%;小学以下的32.08万元,占52%。女性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多出6.4个百分点,大量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由于其知识化程度不高,技能缺乏,导致接受信息慢,适应能力差,从业范围狭小,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力。二是受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制约。虽然我县已打破了城乡就业“户籍壁垒”,取消了种种不合理收费,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根深蒂固的城乡不平等仍阻挠着农民向城镇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散布在农村,特别是失土农民既失去了土地,也没有工作岗位,又不能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待遇,农村劳动力要享受城镇待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三是受外来劳动力冲击的制约。目前,我县经登记在册的外来工就业14万人,预计未来五年,我县将新增外来劳动力3万人,外来工与本地农民相比,更能吃苦耐劳,且工资报酬不高。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更乐意招收外来工,造成没有一定技能的本地农民很难找到工作。与此同时,我县农村新增劳力市场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大量廉价的外来工涌入我县,给本已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供给更是雪上加霜。2.农村技能培训现状不容乐观。我县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全县技术工人仅为29192人,其中初级工19204人,中级工9256人,高级工406人,技师320人,高级技师6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培训主体分散化。技能培训资源比较分散,政出多门。据调查,涉及劳动技能培训考核,并具有发证资格的部门有七个,全县18所成人学校,156名教师,布局散,规模小,设施差,资源实际利用率也不高。二是培训机制利益化。一些培训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着眼于部门利益。由于实行考教一体化,培训机构实际上就是考核机构、发证机构,致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培训内容僵化。教学业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偏重于企业职工“点菜吃饭”,当家的常用培训项目就这么几个,常年不换。培训形式
资源开发作为富民强县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券”制度,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教育形式发给职工,每个职工根据岗位工程特点定期参加相应的职业培训;政府在土地征用补偿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培训券形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培训机构提供“菜单式”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让农民自己“点菜”培训,包教包会,直至学会。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第一资源的战略性投资,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对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培训经费由政府“买单”。对低保对象、农村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则不计培训次数,一律由政府出资。三是扶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政府对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参照下岗职工进行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兴办工商企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步到位,并适当减免相关税费,政府可设立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成就奖。四是加大技工队伍培育力度。组织开展优秀技工评选活动,将优秀高级技工列入县拔尖人才予以培养,营造全社会尊重技术工人的氛围。五是列入对镇、街、部门的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企业出订单 学校出菜单 政府来买单)
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人才是社会的财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竹山县属山区贫困县,75%以上的人力资源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已成为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农村劳动力“包袱”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明确一个目标。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抓手,以增强
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为重点,全面开发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促进我县从农业人口大县到人力资源强县的战略性转变,为我县跨越式发展服务。做好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筑一个网络化现代化开放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破部门分割,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把县职教集团办成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依托中心集镇,举办集企业职工、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机构;有条件的村还可建设多功能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二是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尽快改变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使全县持职业资格证的人数有一个大的提高。三是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受训农民总体上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
二、推进两项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导向,进一
步深化成人教育体制改革。要按照“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方针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实际,科学设制专业和课程,适度超前,多元发展。培训内容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社会,紧贴农民,紧贴市场,符合产业发展方针。引进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克服课堂授课单一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技术性职业工程中建立起素质门槛,推动劳动者参加必要的职业培训,做到上岗必先持证。职业介绍、企业招工和个体工商登记等环节要严格把关,确保上岗必须先持证。
三、强化五项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一是订单培训。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收集用工信息,联系输出单位,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一批,合格一
批,输出一批,走培训、发证、输出“三位一体”的新路子。二是技术培训。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体系,开展职前、职中、职后的全方位培训,满足劳动者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三是转移培训。通过“农广校”、“农夜校”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注重对失地农民的转岗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机率。四是大力推行创业培训。增强创业意识,掌握致富本领,提高创业能力,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农村劳动力,改变单一依靠体力生存的状况。五是学历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扩大高中发展规模,大力普及高中段教育,尽快普及我县农村新生劳动力高中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