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我省农村体育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我省农村体育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8日集体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中又一次重点提出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我省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尝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但我国特殊国情决定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没有标准的模板可以借鉴。这个巨大的变革涉及到我国农村多年来形成的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农村城镇化不能单存依赖政治上的应控制如果改革方法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农村体育作为农村文化的一部分在变革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的教育、政治、社会、经济功能的良好运用对我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体育社会功能;社会变迁
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我省的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社会问题凸显出来:人与地的矛盾、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后不能适应、城镇化后农民不能融入其中。农村城镇化是一种社会变迁,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经济作用的产物。我省在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过程中过分的看重经济的作用,大量的征收土地建设居民楼,认为农民住进楼房就完成了城镇化建设。然而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农村居民的文明程度得不到提升,居民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农村城镇化就是一个生硬的过程,不仅不会使国家政策得到良好的贯彻反而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只有经济和文明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会减少农村城镇化的阻力,才是“以农为本”的基础和前提。“以农为本”又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重视,因此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体育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文化的城镇化也是保证其快速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体育又在农村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体育本身的竞争、合作属性,在促进人们社会化方面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代替的功能。(论现代思维下体育功能的强化 体育学刊)农村城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农村居民的一次再社会化过程,有效开展农村体育,发挥体育社会化功能,是农村向城镇转变的重要催化剂。我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1.1整体农村体育发展水平由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
第二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分析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从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我国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等现实国情,决定了在我国进行农村城镇化更具有现实的迫切感。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关键字: 三农农村城镇化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表现
农村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城镇规划,叫农村城镇化建设,具体说是指县域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集中过程。
1、人口的分布由原有较为分散的农村居住点逐步向相对集中的小城镇集结。其结果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重日益下降,城镇与农村的差别不断的缩小,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
2、农村土地由原有比较单纯的的从事农业生产逐步缩小,出现大量的住房用地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建设用地,农村土地逐渐的流失。同时,随着农村公路的修建,出现住房逐渐向交通方便的路段发展,以至于特别是在山区或丘陵坡上大量的空置房,无人居住,其结果严重浪费了农村土地。
3、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实施的4万亿投资建设以拉动内需的政策,主要用于了农村公路、工业区开发等固定资产的建设。各城市先后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使城郊农村城镇带来发展契机,在城镇规划及农民自主创业的拉动下,出现了城乡结合,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对加快农村城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大量的闲置农民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就业,同时返乡农民工也在家乡就业或自主创业,对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当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为以城市功能区建设为动力,带动农村城镇化
近年来,萍乡实施万亩工业园计划,其工业区向北发展,位于北部的赤山镇万新、横板、院背等村被划为开发区,带动了该镇部分农村的改造,加快了区域内城镇化进程。
三、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1.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建设投入的加大,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城市建设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占该镇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住宅区面积有所增加,城镇经济更加活跃。
2.城市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城市交通和道路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城市公共交通投资累计有所突破2城市道路总长度快速增长,运营车辆的增加以及运营线路网的扩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显著缩短,大大提高了城市功能和效率。
3.城市供水供气能力增强
随着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加大了企业改革力度。如建成了天然气供气项目,不仅为政府节约了大批投资,而且提高了市民生活用气质量。同时,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及城镇设施的完善,城镇供水项目得到完善,可喜的是大部分村已铺设管道,在未来一两年内将会覆盖全镇。
4.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近年来对全镇生产总值(简称GDP)增长率和城镇化水平这两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城镇GDP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呈高度相关关系,表明城镇化对城镇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促进作用。
5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人数
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能增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还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改变产业和就业结构。2
6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科教文卫、人口及劳动力素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科教文卫、人口文化水平也得到同样快速提升。
以上分析表明,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不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而是为了利用城镇对人口、资本、资源、技术和商品的集中所带来的集聚效益和城镇经济的扩散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大城市有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它们能够迅速吸收和大量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孕育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产业,形成巨大的生产和流通能力,极大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因此,相对于小城镇而言,大城市更能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带动一大片区域的繁荣和进步。
2、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城镇基础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企业落户,不利于城镇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影响城镇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使城镇工业集聚效益不强,影响城镇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并给城镇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3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造成了农地的大量减少,同时由于缺乏治理污染的措施,小城镇的企业所排放的“三废”还污染了大量农田,严重影响农地质量,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
五、加强农村城镇化的措施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赤山镇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较大,近几年产业结构虽有所升级,但还是出于农业区生产粗放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赤山镇需利用市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吧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大农村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引导企业合理的聚集。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
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建立农民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4 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
要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深入研究本地居住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创意构思,充分展示城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实施规划全覆盖,不能盲目建设,每一块土地都要列入规划,不能留下空白,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总之,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以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的水平。
5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6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城镇化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政府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引导作用,适时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城镇化转到由政府引导和规划的城镇化方向上来,实现由自下而上城镇化向自上而下城镇化的转变。
7进行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小城镇要大力发展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做到“一镇一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奠定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又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兴起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六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意义
1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能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成为启动中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问题的“切入点”。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后,彻底割断了同土地的“脐带”,耕地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成为农副产品的购买者,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解决当前对农产品需求不旺,农副产品“卖出难”、“卖价低”等问题。加快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机化、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3、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乡镇企业向集约化发展的“突破口”。首先,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小城镇适当集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集中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乡镇企业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次,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4、农村城镇化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为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许多地区正是通过“城镇兴龙头,农村建基地”的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在拓展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空间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主要采取几下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核桃园镇利用山石资源丰富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合理有序的开发山石资源,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山石资源为依托,洋葱、大蒜种植为基础,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核桃园要充分利用金山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我镇积极与人设局进行沟通,了解劳动市场的需求,提供经费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使其专业技能能够符合市场要求,能够找到好环境,高工资,有前途的工作。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镇积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做到乡镇全覆盖,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核桃园镇府前广场建设全部竣工,正式对外开放使用。府前广场总投资218万元,占地16.6亩,毗邻满庄新村商贸一条街,于金山旅游区练成一体,成为核桃园镇娱乐、文体休闲中心。镇党委政府注重广场日常维护,致力于服务全镇群众,为全镇群众日常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设施齐全、广阔卫生的绿色场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摆到了更高的位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推动乡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趋势,更是群众生活需求的体现。针对群众需求,近年来,核桃园镇坚持高定位、高起点,结合金山旅游资源,精准谋划,快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开工建设满庄新村、齐山新村,建设完工府前广场,为近千户群众提供规范化高质量住房,为两千多户群众提供了完善现代化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
下一步,核桃园镇计划快步推进环镇北路建设,现已完成前期道路清障工作,道路建设已全面开工,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规划建设吴平坊新村、凤凰山社区,将核桃园镇新农村建设推向高潮,实现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那么,该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意见: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面临的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逐步确立,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正在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区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由以前纵向为主计划经济向横为主市场经济转变,这就要求行政区划的结构体系由层次多,幅度小向层次少、幅度大的方向转化。从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和矛盾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乡镇规模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例如揭西县全县20个乡镇平均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最大的乡镇超过300平方公里,最小的不足100平方公里。全县乡镇平均人口4.9万人,最大的乡镇超过13万人。其中不足2万人以下的乡有4个,占全县乡镇人口总数却不足10%,但却占乡镇总数的20%。从经济发展状况看,乡镇规模太小,会直接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规模合理,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乡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乡镇布局不合理。有些乡镇驻地相距30—40公里,有些仅相距不足4公里。布局不合,影响生产关系和资源的聚集,致使乡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农民负担加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合理撤并一些乡镇,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点。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农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所谓小城镇,广义讲包括小城市、建制镇及乡政府驻地的集镇。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小城镇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有些镇的规模过小,布局不合理,造成大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合理地改善小城镇的布局,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建设分散,缺乏计划性;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还很有限,没有达到规模发展要求;基础设施薄弱,配套功能不合;农村小城镇发展缺乏区域特色,难发挥区域发展优势;农村小城镇的管理落后,不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等等。要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
一是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有助于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创造经济的最大增长空间,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要求,避免“农村病”和“城市病”,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镇城化建设的聚集效应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聚集效应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了本地市场,有利于进行规模生产,产生了市场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还带来信息与人才,有利于乡镇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土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过程。我国是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四是农村城镇化推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和结构升级,成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它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大批的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另外小城镇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农民的生育观念,有利于使农村人口控制由被动的强制行为日益转变为农民自觉主动的行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原有城乡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又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农村城镇化还有利于节约耕地,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将节约更多的农村建房用地,从总量上减少住宅占地。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措施
1、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劳动力的转移。
近几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放慢。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应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该向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适度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2、积极创造
条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农村城镇化的布局结构,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
行政区划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功能是构筑现代管理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对个别乡镇的行政区划的调整显得日益迫切。为发挥县城及较大城镇的中心城镇的作用,应适当对一些区域面积较小,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给予考虑撤并到毗邻乡镇。以揭西县来看应当从目前的20个乡镇撤并成为15个乡镇以下比较合适。从而形成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城镇圈,有利于充分利用其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和经济速度增长较快的优势,吸纳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联合,形成市场分工,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促进圈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激活圈内经济活力。处于城镇圈中的县城及中心城镇,都要努力挖掘城镇发展潜力,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盘活种要素,达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全面,环境优美,集聚力强,辐射面宽的效果。
3、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农业产业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某主导产业和相关的若干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五一节,结合成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开展加工、购销、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的典型经验表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依靠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途径来解决。同时,农业产业化还是农工、销售与城市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运作,既可收到城乡优势互补功效,又可以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必然对现代城市的建设、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必然造就更多的经济型城市而不是政治型城市。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一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消除农民进城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改革户籍制度,放开进城落户的政策限制,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向各类城市、向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减少农民数量。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组织农民到发达城市经商务工。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对居住在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及迁移式、开发式扶贫搬迁等办法,将他们迁移到建制镇所在地居住,有条件的可在县城附近建立移民新村或居住点。
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要解决农民既离乡又离土的问题,要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民转让土地承包权的,一切附着在土地上的费税随之转移;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应视为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上,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要广开就业门路,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空间,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更多岗位和就业机会;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的培训服务工作,为进城人员提供低廉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促进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同时,特色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和依托,没有主导产业,城镇失去了生存和赖以发展的基础。现在很多地方把工业强省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提出了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能源化工产业、现代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务业、建筑材料产业、有色冶金等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要求,围绕这些产业部署了一批重点基建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安排了巨型额投资。例如我们县也可以做出品牌产业,以产品的品牌和特色,打出我县城镇化的特色。
第五篇: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
XX镇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
摘要: 农村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科学合理的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做好做大强城镇支撑产业,解决好土地利用、农业现代化、工业产业化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关键词:城镇化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升级
目录
一、农村城镇化的涵义解析和人口现状.......................31.1、城镇化的基本涵义............................31.2、农村人口居住现状............................3二、XX镇城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3三、XX镇城镇化建设的策略..........................43.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43.2、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43.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43.4、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43.5、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53.6、进行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
性..............................5四、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54.1、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增加我镇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54.2、农村城镇化为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6
4.3、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6
4.4、农村城镇化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6
参考文献:............................6
一、农村城镇化的涵义解析和人口现状
1.1、城镇化的基本涵义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集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城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 “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不足两大制约,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生态脆弱区人口的梯度转移,为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条件。城镇化还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果,特别是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条件。
1.2、农村人口居住现状
人口的定居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了两种基本的定居形态:一是分散定居、独门独户;二是集中定居,农村人口属分散定居,不利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单位投入的利用率极低,不能得到分工带来的利益,不利于信息交流,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抑制了服务产业的发展。总之,人口分散而居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困难,教育难以推进,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难以产生聚集效应,这一切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
二、XX镇城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
XX镇作为原有体制的产物,XXXX年成立XX乡,XXXX年撤乡建镇,XXX年XX乡并入XX镇,全镇面积约XX平方公里,人口约XX万人,辖XX个行政村和X个居委会,XX镇作为XX县的边贸重镇,也是林业大镇,农业主导产业是棉花,2011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3%,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被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主导,城镇化建设滞后。
主要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只要求农业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给。但由于技术的落后,我镇现代化产业得不到升级改造,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而且由于大多数劳动力,为寻求更高的经济报酬,都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流失,农业基础产业后劲不足,无法提供初始的工业化积累。我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主要是矿业和纺织业,真正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加上农村工业发展分散、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城镇建设无序发展,导致我镇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发展缓慢
三、XX镇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3.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XX镇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较大,近几年产业结构虽有所升级,但还是出于农业区生产粗放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XX镇需利用市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吧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大农村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引导企业合理的聚集。
3.2、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
3.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建立农民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3.4、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
要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深入研究本地居住方式和
风俗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创意构思,充分展示城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实施规划全覆盖,不能盲目建设,每一块土地都要列入规划,不能留下空白,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总之,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以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的水平。
3.5、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招商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6、进行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
当前特别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小城镇要大力发展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做到“一镇一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奠定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又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兴起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四、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4.1、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增加我镇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民转移到城镇后,彻底割断了同土地的“脐带”,耕地可以向种田能手和农村产业化种植集中,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成为农副产品的购买者,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解决当前对农产品需求不旺,农副产品“卖出难”、“卖价低”等问题。加快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机化、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2、农村城镇化为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4.3、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
首先,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小城镇适当集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集中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乡镇企业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次,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4.4、农村城镇化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
为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2]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3]费孝通:中国城镇化道路【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4]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