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调查
当前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调查
姓名 杜启遥
摘要:我国的近年来GDP增长的速度很快,经济情况呈现不错的态势。我国经济所取得的这些成就,离不开我们1.5亿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兄弟。但是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听到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受伤了老板不管不顾等等不公平的事情。而农民工的权益是否保障,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工个人的生活水平,还与我国民主与法治化进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所以,利用暑假时间,我就对外来人口比较多的何宅社区进行了随机调查,认识到了现在农民工权益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权益;法律素质
根据学校要求,我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特点,选择了外来人口较多的何宅社区进行随机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在农民工维权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民工遭受拖欠工资甚至老板不发工资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目前我市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状
农民工是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劳动群体。他们处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为城市的发展作成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也走上了快车道,所以人们对农民工维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人都是从事体力劳动,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建筑、建材等企业、服务性行业,特别是建设领域尤为突出。由于农民工群体整体文化层次不高,维权意识淡泊,特别是认识不到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当发生劳动纠纷时,往往会因为合同问题而导致证据不足,很难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建设领域,特别容易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
二、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
一是工程层层分包、转包,个别承包人(或单位)不具备相关资质、资格。近年来,工程层层分包、转包,甚至发包给自然人的现象几乎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不具资质的用工主体违规进入建筑市场,最常见的就是有资质的建筑承包企业把工程全部或部分转包给所谓的“项目经理”,即包工头,包工头又将工程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包工头来做。有的甚至专门实行劳务分包,让包工头自己去找工人。农民工一旦讨要工资,各路承包人纷纷拿出转(承)包合同来,一个推一个,谁也不愿负责。有的包工头在施工过程只向农民工发放生活费,工程结束后由于发包人拖欠部分工程款,以工资相要挟鼓动农民工集体上访,以讨要被拖欠的工程款。包工头中途逃匿现象突出,个别包工头无相关施工经验,工程一旦发生赔钱的情况便携款,中间的包工头领到工程款不给付工人工资,而是选择逃逸,下落不明。从而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状况发生。
二是农民工法律意识不强。由于建筑行业往往以一个工程作为一个用工期,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大,一些农民工对签订劳动合同不重视,加上用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承包人更换,导致后来有的农民工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在为哪个“老板”打工,维权的时候只知道自己在什么
地方干活,却不知道主要负责人。
三是建设单位自身资金不足,有些项目建设单位将“施工企业先行垫付工程款”作为招标的一个必要条件,等工程进展到一定程度,开发商再将工程款分期拨付给施工单位,这就给拖欠工资问题埋下隐患。等到工程基本完成的时候,建设单位又以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延误工期等等理由,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这就导致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发生。
三、当前解决农民工工资工作的手段
(一)、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农民工法律意识,使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也会相应地增强。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关键在于国家的教育体制完善及农村扫盲力度,保证农民工至少都达到初中文化水平。
2、加强对农民工技术水平的培训。现阶段农民工从事的大都是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劳动,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不仅能够增加农民工收入,还能帮助农民工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
3、加强农民工维权普法活动的力度。通过劳动保障部门、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法律维权信息,使农民工法律维权意识得到提高。
(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
主要体现在:
1、降低农民工法律维权的费用,提高农民工维权案件的法律效率,减少农民工维权成本,为农民工寻求法律援助提供良好基础。
2、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雇佣者,应当从立法角度,制定较严厉的法律法规,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工侵权案件的发生率。
3、成立专门的为农民工服务的执法部门,方便农民工寻求法律援助,有利于农民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是我们城市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城市高速建设”这个房子最底层的部分,只有加固了最底层的部分,“城市高速建设“这所房子才能更加牢固和稳定。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权益。那些在农民工之上的领导们,不要天天为了自己的利益在那里勾心斗角,也不要挤破了头的去想怎么去使自己的仕途更加顺利。这点时间还不如去维护广大农民工的权益。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问题,农民工维权就能得到更广泛的群众支持,也能得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措施。农民工维权的道路,将不再履步维艰。
参考文献:
[1]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网上文章)
[2] 浙江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网上文章)
[3] 发挥检察职能关注保障民生——以民工权益保护为视角
http://review.jcrb.com/200805/ca714956.htm(网上文章)
指导教师:王祖星
第二篇:当前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调查
当前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调查(黑体三号)
姓名(楷体-GB2312、五号)
摘要(加粗):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数量巨大的农民工付出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但是,农民工的打工境况却令人担忧,其合法权益被侵犯现象已经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的时候,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的现状调查、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和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方法和措施。(一般不超过300字,200字左右为佳。楷体-GB2312、五号、单倍行距)
关键词(加粗):农民工;劳动权益(一般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正文:层次依次用“一”、“二”、“三” „„;“
(一)”、“
(二)”、“
(三)”„„;“1”、“2”、“3”„„等表示。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根据学校要求,我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特点,选择了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在见习期间发现了一个现在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一级标题加粗)
1.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和对幼儿园评价的误区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众多家长的口头禅。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早识字,早数数,甚至还希望他开口能说英语,以至于有些幼儿园也开始把教孩子识字、数数,算算术等智力开发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点,从而忽视了孩子在幼儿阶段本应该注重的好习惯培养。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一级标题加粗)
1.使孩子厌学
孩子在0-6岁期间,并不适合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而只能帮助他们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龄前期不断地灌输各种知识,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
(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参考文献:(加粗)
[1] 唐娅辉.性别意识与妇女地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4).(杂志)
[2]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书)
[3]平稳过度 携手共进——2001年复旦大学生妇女观调查报告[Z].人口世界网,2002-7-29.(网上文章)
[4] 昆明三个千万富翁登广告联手征婚[Z].[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9-5.(报纸)
指导教师:姓名
第三篇:当前南充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调查
当前南充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调查
邓光文
为了及时了解当前南充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农民就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近日,南充调查队派人先后深入到南部、仪陇、阆中等劳务输出大县(市)农村调查,并走访了市劳务办、就业局等单位,掌握了比较详实的情况,现就我市外出农民工就业情况整理如下。
一、政府帮扶农民工就业措施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农民工失业返乡的严峻挑战,南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建立了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外理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指施。此外,动员全市上下坚技开源与分流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促进,内转与外输并举,稳定规模与提高效益并重,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七个一”服务活动,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开发创业工程”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千方百计保规模、保发展、保稳定,强素质、强服务、强基础,力争实现“五个突破”,努力推动劳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建立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预警机制。就在农民工提前返乡时,我市各级迅速建立了返乡农民工统计台账和市、县、乡农民工返乡信息定期报告制度,从11月起,对全市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年龄、分布地区、从事行业、返乡原因、培训要求和就业意向等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每半月通报一次失业返乡农民工情况,并免费向农民工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2、引导一批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到3月6日,我市两级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了65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为农民工搭建了广泛的就业平台;同时,从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安置农民工,并对吸纳农民工达到企业总人数10%以上的小企业给予享受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政策,为本地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坚持围绕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招商企业、灾后重建等方面加大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力度。如顺庆区80家企业共同约定不减薪、不裁员,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仪陇香港意龙纺织公司吸纳了农民工20人和180人,南部东坝上乘寺村60多名返乡农民工,通过入股本村葡萄园和兴办养殖场等方式实现就地转移。
3、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市按照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下达培训任务、统一确定补贴标准、统一认定培训基地、统一管理项目资金 “五统一”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坚持技能提升、转岗技能、种养技术和创业引导“同时培训”,集中整合1个国家级、5个省级、52个市级和100多个县级劳务培训基地和劳动就业、品牌工程等农民工培训项目,大力推进“送培训下乡”,集中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实行订单培训、定性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向输出,以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力、就业适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农业科技能力。如嘉陵区采取由培训机构先垫资培训后拨付的方式培训农民工1050人,蓬安800名农民工由总工会组织通过培训成了技术工等,全市共培训农民工2.74万人,其中培训后获证2.19万人。
4、解决一系列返乡农民工后续问题。做好农民随迁子女就地就近入学,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做好社保转移接续,特别是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接续工作;加强农民工维权保障,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务纠纷等问题,协调处理劳务纠纷1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签定劳务合同59.2万人,参加工商医保25.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41.8万人,确保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组织协调铁路和公路等部门,帮助20人以上农民工团体买火车票2.59万张,解决了春运期间部分农民工购票难、出行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工安全有序流动。
5、印送一批宣传资料。将用工信息、培训信息、就业扶持及创业激励政策和农民工维权知识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农民工手中。
6、发出一批慰问信和慰问电。通过各级政府发出“致外出农民工创业人员的慰问信(电)”,鼓励外出人员安心工作,引导失业返乡人员积极创办新业,同是对农民工家属和困难农民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7、召开一次返乡创业代表座谈会。要求各级政府在春节期间召开一次由劳务企业典型代表和劳务输出龙头人物参加的联谊会,以引导劳务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
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的“七个一“活动以及实施的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就业帮助、创业扶持和权益维护四大行动,采取的培训转出、就地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使大量返乡农民工重新找到了出路的作法,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关注,在2月19日《找工作》特别节目上对南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度报道。
二、外出农民工就业情况
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市已外出农民工150.3万人;因各种原因返乡农民工19.8万人,其中:已有4.1万人重新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种养业的5.1万人,返乡创业的0.9万人,本地企业就业的2.4万人。在家有7.1万人准备外出而尚未定去向。
1、从业地区及性别。据市劳务办统计资料显示:截止3月6日,全市外出务工农民150.3万人,其中:省外务工的107.5万人,省内务工的28.1万人,外派劳务0.2万人,分别占外出总数的71.52%、18.70%和0.1%;在外出务工总人数中,男性91.7万人,女性58.6万人,分别占61.01%和38.99%;回乡创业累计人数达0.9万人,创办企业4495个。
2、从事行业。据340户农户问卷调查资料推算:全市外出的150.3万人中,从事种养殖业的4.5万人,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的115.9万人,从事餐饮、居民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29.9万人,分别占外出从业总数的3.0%、77.1%和19.9%。
3、年龄结构。在外出的150.3万人中,16—45岁外出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有131.9万人,占87.8%。其中:16—25岁23.9万人,占18.1%;26—35岁55.4万人,占42.0%;35—45岁52.6万人,占39.9%。46岁及以上18.4万人,占12.2%。
4、文化程度。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20.4万人,占总数80.1%。其中:小学文化19.8万人,占16.5%,初中文化100.6万人,占83.5%;高中文化26.6万人,占17.7%,大专及以上文化3.3万人,占2.2%。
5、技能结构。在外出的150.3万人中,有59.8万人接受过劳动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占39.8%,其中: 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初级工证书33.8万人,占接受培训的56.5%;中级工11.1万人,占18.6%;高级工3万人,占5.2%;技师7160人,占1.1%。
三、外出农民工就业特点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市外出农民工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外出时间推迟。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半停产、停产、关闭和破产现状,导致今年南充30.8%的农民工外出时间较往年推迟了10—15天。
2、务工地由"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代替了过去的以"珠三角"为主的就业现状。过去,在南充17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中,有72万多人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务工,占了省外务工总数的43.3%,“珠三角”地区成了南充农民工外出的主要集中地,“长三角”和京津唐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5.4%、11.2%,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20.1%;目前,南充外出务工以“长三角” 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并向东、西、北三方转移,其中“长三角”占出省总数的33.5%,与上年比上升了8.1个百分点,“珠三角”务工的占30.1%,与上年比下降了13.2个百分点;京津唐占出省总数的13.3%,与上年同比分别增加了2.1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占23.1%,与上年比增加了3个百分。
3、由过去的农民工盲流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外出转变。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南充各级政府进一加大了对农民工的订单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及创业培训和品牌培训力度,同时加大了与省内外企业了对农民工需求的组织协调力度,并及时向农民朋友提供各种用工信息,使过去的农民工盲流正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外出转变。
4、收入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1000—1500元,与上年同比减少了150—300元,下降了15%—20%。
第四篇: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权益问题摘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现实中,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政治权利、文化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与冲突。唯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执法,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重赋其文化教育权利,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才是较优的解决之道。
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切实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合法权益,2亿农民工的权益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应有之义。可现实中,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屡遭侵害,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已成为践行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障碍。
一、农民工权益的现实叙事
现实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权益受损
1.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恶劣,工资待遇低还常被拖欠。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大多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有些企业甚至让他们在有毒的环境中工作,并采取轮换的办法,使其在尚未发病时被打发走以逃避责任。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农民工从业人数较高的煤炭生产企业,每年因事故死亡6000多人。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即使如此,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抽样调查,仍有10%的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7个月。
2.社会保障权利缺失。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原籍,成为农村新的贫困户。
(二)政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1.参与城市政治的权利被边缘化。宪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享有各项政治权利。可是农民工虽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却因为政治权利属地赋予缘故,不能和市民一样参政议政,不能选举自己的利益代表,失去了话语权(调查显示,80%的农民工没有参与所在城市社区的选举),其权益只能通过
其他阶层和间接渠道来反映,例如,传媒的道德同情心、学者的正义感以及相关部门官员的关心等。
2.户籍所在地的政治权利无法充分实现。由于回乡参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往返的交通费用、误工的收入损失、回乡的额外支出(走亲访友所支付的费用)等等。许多民工比较在城做工的收益和回乡参选的私人成本后,主动放弃了回原籍参加村民自治选举等政治权利。与选举支出的私人性相比,选举成立的村委会是以公共产品形象出现的,所具有的公共性使民工的选举收益很难量化,因而放弃选举权也就情由可原了。
(三)文化权利及子女受教育权缺位
1.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文化娱乐,职业培训权难以落实。虽然城市娱乐生活丰富,但大多农民工收工后就蜗居在狭小的“工棚”里,主要的休闲方式排序为:打牌41.73%,看电视37.46%,听收音机38.86%,聊天32.81%,看书报18.33%,外面的生活几乎与其无关。职业培训权方面,由于大多数民工只具有初中或更低的文化,其中受过技术培训的仅占9.1%,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差距很大,理应接受教育与培训。但他们自身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企业则顾虑他们就业的流动性而不愿组织培训,致使其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权缺失。获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应有的权利,可现行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按户籍归口入学,许多地方没有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每学期仍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许多人只好让子女就读民工子弟学校,而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只有依靠高收费维持运转,加重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在京的6~14岁的民工子女达10万余人,而其入学率仅为12.5%,可以说“现在的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溯源
农民工权益受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既包括户籍制度、法律体系、教育管理和媒体报道等外因,也包括农民工自身原因。
(一)户籍制度的历史原因。农民工是二元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在职业上他们是工人,身份上却是农民,这种职业与户籍的矛盾使得他们维权时处于弱势。而且因为农民身份,当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时,他们却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极少有单位为他们办理保险。当他们生活遭遇困难时,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措施及时提供救助。
(二)现行维护民工权益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劳动监察乏力。我国还没有专门维护民工权益的法律,虽有《劳动法》,但其中的许多规定缺乏操作性,也没有具体的处罚办法,而且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手段十分单薄,年终集中整
治欠薪时,执法部门也只能帮民工讨回工资。虽然监察部门有权进入企业检查,但由于人员严重短缺,使之无法落实。据统计,广东现有专职劳动监察员1161名,而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约2500多万人,平均每个监察员要负责2万名以上职工和近千家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l:8000的比例,导致监察人员疲于应付,只能依赖年关时节运动式的大检查,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农民工自身因素。整体而言,农民工素质较低,法律和维权意识淡薄,很少有人主动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导致不法雇主有机可乘。调查显示,对于《劳动法》只有10.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54.1%的人只是“知道一些”,18.7%的人只是“听说过,但不知道是咋回事”,还有15.8%的人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其次,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也就没有话语权,不能诉求利益。虽然全国总工会十四大会议报告肯定了“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但目前农民工加入工会的比例仍很低。
(四)农民工在媒体中缺乏话语权。近年来,虽然报纸数量增加到两千多种,但多以面向市民的晚报、都市报为主,专门办给农民工看的几乎没有,其中的综合类报刊,留给农民工的版面和篇幅也是少之又少。譬如,2004年的《解放日报》,每月农民工稿件数量均值一直徘徊于1.58~1.97篇的低水平,春节高峰时期的最高值也只有6篇。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路径探析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只有保障其合法权益,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进城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快户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虽然全国性措施还没出台,但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同时统筹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在城务工的民工,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而有关农民工进城子女的教育问题,各地也应顺应民心,把它纳入城市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之中;鼓励公立学校积极接纳民工子女入学;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民工子女入学;尽快将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现行管理体制中,引导其健康发展,促使它们从“合法”到“合格”。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劳动执法。虽然《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还没有制定,但各地可从需要出发制定相应法规,对用工不签合同、收押金扣证件、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等侵犯农民工权利的行为,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惩罚标准。对那些拖欠工资比较严重的行业(如建筑业),还应执行工资支付担保制度,建筑和施工企业在项目开工前,必须分别按工程承包合同总价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障金,存入主管部门开设的专用账户,当发生拖欠民工工资时可先行支付。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和企业拖欠工资行为。
(三)动员农民工入会,借助工会力量维权。只有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借助工会载体,才能实现其利益表达与维护的合法化、制度化。各级工会要积极向民工宣传《工会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提高他们的工人阶级意识,鼓励他们加入工会。同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把他们入会、转会以及其他信息录入计算机,转会者只需凭身份证到转入地的工会网络系统中调出信息后,就可以获得新发的会员证,从而一次入会,进城务工期间有效。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教育权利。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主要包括丰富其工余生活和落实其职业培训权两方面。丰富民工的文化生活,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专场演出走进他们中间;公园、体育场馆、名胜古迹等文化设施向其优惠开放;还要强制企业将民工文化生活消费计入生产成本,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针对许多民工因缺乏技能而“就业无门、致富无术”,应“政府推动、社会承办、各方协作”,积极引导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由政府、企业和民工个人共同承担;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打破地区与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技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功能,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帮助民工以最低的成本学到最实用的技能。
(五)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网络有利于社会稳定。可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只有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的参保率也仅为20%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基本养老保险不能跨地区转移,一些地方已参保的农民工纷纷退保。例如,东莞市2004年农民工退保40万人次,平均参保时间仅7个月。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工对参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目前推行的制度还没能足以让他们信任所致。就目前条件,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实行分层、分类保障的策略,将稳定就业的民工(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对不稳定就业者(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从事各种灵活就业)则采用过渡性的办法,除工伤、失业保险执行现行规定外,养老保险可先建个人过渡性的账户,以后再予以社会统筹。
(六)建立媒体对农民工常态的报道机制。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还原农民工生命和生活的原生态,多报道农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应有的话语权。针对农民工权益表达载体稀缺的状况,政府必须给予媒体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它们开设民工专栏、专版或专门频道,为他们做好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使其对各地劳动力的需求和政府的态度有所了解。此外,媒体还应积极接受民工的新闻举报,对拖欠工资等侵权行为及时给予曝光,协助农民工维权。
第五篇:农民工|权益|报告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劳工群体,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下的畸形产物。本文采用与农民工座谈、到有关职能部门咨询、查阅有关资料等调查方法,从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权益的界定、受侵犯的具体表现和当前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对彝良县钟鸣乡钟鸣村乌丫社进城农民工权益受侵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外出就业对农民的生存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近1/3的农户家计则起决定性作用。但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犯的问题大量存在,非常突出。
一、基本情况
彝良县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位于昭通市中部,是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典型山区农业贫困县。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52.4万人,农业人口49.6万人,占总人口的95%,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其中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钟鸣乡钟鸣村乌丫社位于彝良县西南部,海拔1600米,耕地面积328亩,人均耕地1.2亩,常年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没有特色支柱产业,附近没有任何厂矿企业。2003年底,全社有总人口54户、328人,外出务工人员93人,占总人口的34%,务工收入占全年人均纯收入865元的42%。举家外出务工的有3户,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的有25人,小学文化的有55人,40岁以下的78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应享有的权益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条款同样适用于农民工。同时,《劳动法》第3条第1款规定的:“劳动者享受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等权利。此外,《工会法》、民法、合同法、三大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条例等实际上也规定了民工在不同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的、司法的、准司法的权利救济途径。但是,经过调查彝良县钟鸣乡钟鸣村乌丫社进城务工农民,在现实中,他们得不到公正的社会待遇,甚至沦落到二等公民的地位,合法权益受侵犯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进城农民工权益被侵犯的具体表现
1、社会管理严重歧视农民工。一是户籍制度上,公安部提出以在城镇有稳定职业、收入来源和稳定的住所,作为取得城镇户口的条件,而多数地方却把“稳定的居住场所”改换成“在城镇购买住房”。二是社会治理上,把农民工作为不安定因素,一旦整顿社会秩序,就把矛头指向农民工,强制审查,收容遣送。农民工石华说,外出务工一般都需要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证这五种基本证件。未婚妇女还需办理未婚证,已婚妇女要办婚育证。每年在家乡和打工地两头办证花的“冤枉钱”就达200元左右。若被当地派出所查出“五证”不全,则会被送到收容遣送站。
2、就业限制。农民工李贵发、林从银等反映,大多数城市将农民工排斥出城市明文禁止的一些岗位,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非正式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粗”工作。许多城市还从保护本地人就业的角度出台了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如广东省对农民工严格实行“六不准”,即在春节后一个月内,省内的所有用人单位一律不准招收外省民工;回乡过节的民工返岗时,一律不准带新民工入粤就业;职业介绍和人才交流机构一律不准开展介绍外省民工的介绍活动;不准举办劳务和人才交流集市;外省驻粤劳务办事机构一律不准向广东组织劳务输出;任何组织和个人,特别是新闻单位一律不准刊登和发布招用外省劳动力的广告或信息。
3、就学歧视。一些地方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甚至违背政策。一是公办中小学校向农民工子女额外乱收费的现象,并未停止。农民工严玉坤反映,其在外务工期间,子女上学交借读费小学每学期少的200元,多的400至500元,还暗示要拿不成文的一次性赞助费,小学1200元,初中几千元不等,不然就以学生名额已满拒收。二是对招收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采取不承认、排斥甚至扼杀政策。据民工李秀坤反映,某大城市,明明有几十所民办的民工子弟小学,有关部门却称不存在,成为无人过问的边缘学校。
4、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为了应付检查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而回避其它几个险种。大多数用工单位没有按《劳动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从事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李国发在山西某工厂打工时,被机器压掉一只手,关系一辈子的生活,仅得到一万多元钱的赔偿,被伤害者在厂里闹着不走,反遭一顿毒打。
5、拖欠工资问题突出。22个调查民工中,有15个民工反映工资被拖欠和克扣,占调查人数的68%。据民工反映,拖欠、克扣工资的形式多样,有的是建筑业包工头在工程完工后拒发工资,有的拖欠工资发给回家路费,有的连路费也不给。有的是企业向民工收取800元到2000元的押金,或扣押一两个月的工资,也有的是企业一年中平时只发给民工生活费,把大部分工资扣在老板手里占用,并随时找借口处罚民工、克扣工资,如果农民工对企业不满意,要离开,那已做几个月的工资也就拿不到了。调查周天强时说:“我们村出县打工的都有拖欠工资收不回来,多的8000元,少的2000至3000元,其中80%以上不可能收回来了。即使在县内打工的,也有一半以上被拖欠工资。”
四、为保护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不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护民工权益的新政策,特别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多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贯穿着破除城乡身份,就业融于市场,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进城的思想,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也显示出社会管理改革的方向。但存在宣传不够、执行打折扣的情况。
1、就业的公共服务歧视基本未变。一些城市限定企业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后招收农民工,硬性限制企业使用农民工的比例,对农民工就业变相收费(把以往对农民工的几证收费,变为向企业按招用农民工的人数收费,或对农民工租房加收管理费)。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政府举办的劳动力市场场所,仍只服务于城镇居民,不向进城农民开放。有的城市,形成了自发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虽然也存在问题,但农民能从那里找到活计,经久不衰,有关部门不是去帮助管理和完善,却要予以取缔。由于缺乏公开合法的农民工就业中介服务场所,带欺骗性的中介组织得以活动。被调查的民工中有50%以上的反映外出务工时上过这种中介组织的当,有的被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入传销组织。
2、执法力度和法律援助不到位。根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第6条的规定,对因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县级以上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一至五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问题是农民工讨要被拖欠工资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向政府有关部门求助,多被推诿开。上访政府主管部门,得到解决的为数较少,大部分得到的回答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不予受理,或是欠资千元左右,不屑受理。但没签合同,多数情况是农民工要签合同,老板不签,说要签就到别处干,民工哪里都多的是。民工们说“现在工作不好找,怕老板闲烦,不叫在那儿干,口头协议协议就妥了”,结果是该得的报酬得不到。
五、对策措施
1、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修订现有的《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
2、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权益保护法》,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法》等法规,尽快制定有关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建立起劳动者工资支付责任制和预警制度,对拖欠工资的企业进行有力的制裁。三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尽快修订或废除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法规和文件。
3、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推动农民工的本地化。一是取消一切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招工规定,消除“就业壁垒”。二是为农民工求职提供免费职业推介,免收进场费、求职登记费等中介费用,同时降低农民工进场求职的门槛,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三是建立健全劳务用工信息网络。四是妥善解决民工工子女受教育难问题。城市在可能的范围内要多增设一些学校。城市现有学校要尽量多地接纳民工子女上学,收费应与本市学生同等对待,不增收其他费用。
4、加大执法力度和法律援助。劳动部门要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用人单位,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确保用工市场信息准确。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工学校的管理,保证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质量,对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工学校学生学籍应予承认,对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外出办学的教师的职称评定、调资、升级等待遇要公平对待,给予关心。司法部门要在农民工集中的城市开展法规咨询服务,为农民工提供维护合法权益的帮助,接受维权求助。法律援助中心及法律服务机构要及时为外出农民工提供代理、辩护等帮助。
5、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工会法》的宣传贯彻力度,使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工会的重要性。二是加快工会在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三资”企业里建立基层组织的力度,最大限度将农民工吸纳为工会成员,提高其组织化程度,通过法定渠道维护农民工的权利。三是推进厂务公开工作,健全职代会制度,完善职工民主管理机制,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四是进一步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促使农民工劳动争议得到及时、公平、合理的解决。
6、加强就业前培训工作。一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价值。二是要结合技能培训做好农民工维权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教育。要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通过教育使农民熟悉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民工: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人民日报,2003年9月;
2、《公平对待农民工的十个问题》韩俊瞭《瞭望》2004年5月31日;
3、《中国弱势群体研究》张敏杰,长春出版社,2003年;
4、《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李强、唐壮,社会学研究,2002年;
5、《云南省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制环境初探》 李耀玉 杨星,《学术初探》,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