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文章标题:工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宗旨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让农民能够
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建设成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中央要求政府及社会各界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和任务,并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会组织也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围绕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积极行动,有所作为。
一、从工会自身的职能、定位出发,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推进农民工维权工作
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他们已经成为职工队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统计显示,扬州市现有职工70.47万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就有20.1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8.63。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当前维护农民工权益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工会组织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勇敢地承担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好了,让农民工得到了实惠,就会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在我国无论是农村、农业发展,还是农民的进步,都离不开农民工这个“桥梁”、“纽带”,建设新农村更离不开农民工的作用。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不仅给农村带去可观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信息,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还带去了城市文明和知识,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一)最大限度地把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吸收进城务工人员入会应打破界限,不论户籍所在,不论合同长短,不论工作年限,只要建立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只要本人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都应该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要紧紧依托开发区、乡镇(村)、街道(社区)和各类行业党组织,加快区域、行业联合基层工会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采取独立、联合、上挂、下派、委托等多种组建形式,努力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千方百计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二)工会职业介绍机构等再就业服务资源要扩大服务范围,为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减少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盲目性。同时要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指导帮助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大力推进企业工资协商机制,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帮助农民工在城市平等就业,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要加大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力度,切实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权。
(三)依托工会所属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民工总体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非常少。据相关统计,小学文化程度占5.3,初中文化程度约占81.4,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约占13.3。目前进城务工农民主要从事建筑、制造、运输等体力型劳动和餐饮、娱乐、家政等服务性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入门门槛低,对就业者本身素质要求不高。工会组织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进城务工农民队伍,不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
(四)加大对农民工问题调研力度,推动政府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长效机制。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农民工生存现状不容忽视:同种岗位工资差距中,对农民工的歧视因素达39;拖欠工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据解决;超时劳动得不到应有报酬;子女入学无门,医疗缺乏保障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工会要加大对农民工问题调查研究力度,建议政府加大改革,尽快消除体制性障碍,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制度设计,逐步建立确保农民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和人生安全、子女义务教育的保障制度。
二、围绕致富农民这个中心,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作用
(一)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稳定器”作用,推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乡镇企业迅猛崛起。它从根本上改变着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乡镇企业发展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职工队伍。他们作为就地转移的劳动力,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与新的劳动手段和新的劳动对象的结合,成为以工资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人阶级新成员。工会要结合乡镇企业的特点,积极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社会职能,支持经营者办好企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一是要在乡镇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二是要按照国家的经济法规和劳动法规,逐步建立合乎规范的、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促进乡镇企
第二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化州市共辖1个开发试验区,5个街道办事处,17个建制镇,下辖334个行政村,4526条自然村、全市人口157.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132.5万。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市共有7个镇完成了整体建设规划;113个村庄完成村庄建设规划;334个村委会镇通村委会道路1442.7公里全部完成了硬底化;935个自然村的村巷道已硬底化;54个行政村已通自来水;4个行政村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系统;118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室;345个行政村建成卫生所;18个行政村安装了照明路灯。现在全市广大农村基本告别了泥砖房,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也正在不断改善,大部分乡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较为有效处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初步的整治。部分乡村的环境得到了绿化、美化,村街村道整洁、干净、卫生,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全市已建成各级卫生文明村十多条,创建了省生态文明村1条,省级卫生文明村1条。
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存在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按照《城乡规划法》中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村镇规划编制是当务之急。目前,1
我市约70%的乡镇总体规划、近90%的村庄建设规划和所有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亟待编制。
(二)部分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部分村庄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积极性不高,未能主动投入资金和积极参与,再加上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给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新农村规划建设工程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要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据统计,我市有30%的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60%的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 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才5822元。但目前我市农村经济普遍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要筹集资金进行村庄整治十分困难。
(四)各级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粤发[2006]4号)中规定“各级政府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全市各级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但一般编制一个乡镇总体规划约需10-20万,一个行政村地形图测绘和规划编制费用约2—5万,集镇控制性规划编制标准更高,而我市由于地方财政艰难,对建制镇修编总体规划给予一定的支持,无力支持对村庄规划编制的费用,更没有财力投入到村庄整治中去,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远远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今后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进展情况,结合突出问题,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加强全市村庄规划技术指导,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度,扩大村庄规划覆盖率。另一方面除了要求村民自己建房修路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外,在各政府投入对农村建水利、修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规划的龙头和统筹作用,自觉地依据村镇规划进行建设,不能盲目乱建。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中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加大政府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是要强化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使政府扶持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互相结合,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等,都应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不能用过去的行政命令搞强迫执行、强制推派、更不能不顾农民意愿和当地财力,大拆大建,搞政绩工程,而是要“以人为本”,务实推进。
(三)抓好教育宣传发动。通过再宣传、再发动,着力解决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的观望依赖思想,引导农民主动出工、出力,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结合化州的实际,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甘蔗、蚕桑、化橘红、淡水养殖、经济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全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项目,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农民收入,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三创两建”活动,解决目前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搞好“村民自治工作”,提高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加大资金投入。首先是加大财政投入,将村庄规划编制专项经费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其次是整合水利,农业、电力、电信、交通、卫生、教育、民政等各项涉农专项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加大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村服务设施,均衡配置服务网络。再次是搭设规划建设平台,广开资金筹集渠道,按“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赞助一点,受益群众出资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赠一点,政策优惠减免一点等办法,形成支持和参与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强大合力。
(七)加大以点带面工作力度。针对我市村庄数量多,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村容村貌千差万别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
次推进、量力而行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办法,在继续抓好省级试点村的基础上,每年每个镇再抓好3-5条不同类型的示范村,率先启动新农村规划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以此充分调动群众中蕴藏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全面铺开。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1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关于农机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机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陈乐萍 张春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瞻远瞩,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机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级“十一五”规划都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机局作为直接管理农机化的政府部门,担负着加快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使命。几年来,莱州市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引进新机具、新技术,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在实施国家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为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创出了路子。下面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莱州市农机化工作的实际,就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及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做如下探讨。
1、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大农机投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就把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作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六项措施之一,对农机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就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的高科技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显著增强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去年莱州市农机局通过认真研究三农扶持政策,争取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是全省首批承担国家项目的6个县市之一,争取了国家和省、市无偿资金160万元,被市委、市政府列为2005关注民生的十件实事之一。全市共有430位农民在项目中直接收益,享受到了购机补贴,补贴动力机械95台,配套机械439台,拉动农民在机械装备上投入近千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年可为农民增收630万元,增加机手就业岗位400个,购机户增收100多万元。从落实购机补贴的情况看,扶农政策已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购机积极性,虽然享受补贴的农民仍是少数,但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的氛围已经形成。下一步要充分利用上级政策和政府财政资金的拉动作用,保护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加大农机投入,优化农机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要积极争取农机化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争取购机补贴、机耕道路改造和农田燃油补贴,加快全市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在政策上要努力争取对以农田作业为主的大中型拖拉机,免征各种费用,鼓励农机务农,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2、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能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解
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机械作业本身可以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工作中,一方面,莱州市农机局组织实施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项目,可安置100多人为企业粉碎秸秆、进行秸秆打捆,利用50台拖拉机运输;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1台收获机可替代30个劳动力,全年新增玉米收获机73台,实现劳动力转移2190人。2006年将主攻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应用,将会替代更多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加快推进有机肥项目的建成投产,也将带动一部分农民利用拖拉机从事粪便原料收集,提供给有机肥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通过农机协会和基层中介服务组织,组织小麦机收跨区作业,远赴河南、安徽等省,每年组织机械300余台,为机手增收400万元;组织机械参与三夏、三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绿色通道建设和石材开发、滩涂养殖等施工建设,目前,农业机械不仅承担了全市的农田作业量,而且承担了造林开沟、扩穴、修路筑坝等任务,机械作业服务年经营收入达3200万元。下一步要继续拓展机械作业领域,发展牧草种植、收获机械,为大面积地开发海浸地牧草种植做准备,使农业机械在扶持农民增收的领域越来越广。
3、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新农村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围绕农民培训工程,一是要强化农机培训机构硬件建设,去年农机化学校投资50多万元进行了扩建改造,添置了新的教学设备;农机公司新上汽车驾驶员培训项目,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两家培训单位全年可培训汽车驾驶员3000多人,拖拉机驾驶员500多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960人。今年要进一步拓展培训领域,开办一些汽电焊、农机维修等短训班,不断满足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的新需求。二是要加强农机技术培训,要通过开展下乡技术指导、组织科技宣传、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青贮、保护性耕作等农民急需的节本增效新技术。象去年三夏生产中,农机局积极推行小麦机收、秸秆打捆、机械免耕一条龙作业机械化技术,探讨试验了小麦秸秆打捆提供给造纸厂、饲料加工厂的农民增收新途径,使农民掌握了一项新技术,增强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技能,为农民增加客观的经济收入。三是要积极发展农机大户。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实行政策倾斜,重点培育一批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机大户,组织他们参与跨区作业、机械作业服务,提高机械作业效益,让他们示范带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实现兴机富民。
4、建设新农村必须先建设节约型农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失为一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路子。秸秆综合利用是莱州市农机部门针对全市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不高,产后大量秸秆废弃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探讨的技术课题,省政府、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先后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项目立项,争取了省财政扶持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6万元。在项目的支撑和扶持下,初步形
成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青贮、颗粒饲料加工的产业链条,不仅使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减少了秸秆浪费和焚烧污染环境,而且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的有效途径。玉米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每亩节约费用20元,收获后秸秆加工青贮饲料、颗粒饲料,又可给农民带来每亩20元的收入,累计每亩为农民增收40元。目前,市农机局又积极引进台湾有机肥项目,充分利用鸡粪、猪粪、小麦秸秆做原料,加工生物有机肥,为农业提供优质肥料。生产加工2万吨有机肥,将利用6万吨禽畜粪便、2000吨秸秆,产值1000多万元,预计今年3月份引进设备,在平里店镇投资建厂。该项目建成,将推进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作物秸秆一部分加工青贮饲料、颗粒饲料用于养殖业,一部分用做有机肥原料,加上禽畜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再用于瓜果和蔬菜等作物生产,使废弃资源变废为宝,青贮饲料可改善养殖业的饲料结构,解决冬季饲料短缺的问题;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篇: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雉城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壮大茄子、葡萄、种鸭等效益农业,闯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的事实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茄子 让“万元田”美梦成真
彭城蔬菜合作社近年来着眼于农民科技致富,在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品牌培育、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菜农的欢迎,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合作经济组织。据了解,鼓城蔬菜专业合作社已服务农户近千家,年种植大棚茄子1560亩,亩产值最高达1.35万元,人均收入已达8300元。“新塘一尺红”牌茄子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去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并连续3年被浙江省农博会评为金奖产品。
合作社高度重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址和规划,并想方设法优化蔬菜生长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监督,对基地严格控制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确保了无公害标准的顺利实施。专门筹资150多万元,对蔬菜基地内机耕路进行拓宽、铺石,新建标准“三面光”渠道,添置喷灌设施等,建成了全县惟一的蔬菜科技示范园区。
在基地采取“菜稻轮作”、“水旱轮作”模式的同时,合作社还及时制定了“长兴地方茄子生产标准”和“浙江省茄子地方生产标准”,极大地提高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规范化程度。合作社十分注重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聘请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何圣米为基地技术总顾问,请县农业局技术员常年挂钩基地,开展经常性的田头技术指导,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千方百计在沪、浙、苏、皖等地建立市场网络,扩大蔬菜的市场覆盖率。目前40%产品已进入上海市场,彭城村成了“上海市菜篮子基地”之一。
“新塘一尺红”名声大增,基地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在周边大中城市十分畅销。今年5月中、下旬,彭城村最长的茄子达60厘米,比往年增长20厘米,深受消费者青睐,而每公斤茄子价格也飚升到3.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据介绍,今年彭城每亩茄子销售收入达到1.0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真正让农民期待已久的“万元田”美梦变成了现实。
葡萄 农民增收的钱串子
长兴县兴藤葡萄研究所以浙江大学园艺系为技术依托,加强葡萄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通过引试研究、示范推广,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全县的葡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该所先后申报通过了“美人指葡萄适应性栽培与推广”项目,“千亩三新葡萄园区建设”及“葡萄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等项目。
为增强葡萄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广大葡萄种植户的栽培管理水平,兴藤葡萄研究所不断强化服务功能,为广大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服务。如多次邀请浙江大学园艺系陈履荣等专家来长兴实地指导葡萄生产;为广大葡萄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等。随着葡萄生产每年以500亩左右的发展速度递增,兴藤葡萄研究所大力着手开展优良葡萄品种的研发,分别从苏、沪、浙等地引进了20余个欧美欧亚葡萄新品种试种,筛选出5个优良的早、中熟葡萄品种,向长兴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良葡萄种苗50余万株,发展葡萄生产达2000余亩,去年又筛选出适宜浙北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良葡萄品种。2005年长兴县科技局授予长兴县兴藤葡萄研究所为葡萄种子种苗基地,目前研究所已制定了葡萄种子种苗研发实施方案,准备申报湖州市葡萄种子种苗科技研发中心。
发展效益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纪实
“兴藤”牌葡萄商标的注册和《长兴县无公害葡萄生产地方标准》制定为提升产品的档次奠定了基础。产品已被认定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湖州市名牌产品”、“湖州市著名商标”。今年又正式申报ISO14001环保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争创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以进一步提高“兴藤”葡萄知名度。
今年又是好光景。沉渎港村陈淦泉承包种植葡萄27.3亩,8亩大棚葡萄每亩销售收入达
1.65万元。葡萄成了“农民增收的钱串子”。“后洋”牌美人指葡萄还在2006年浙江省精品水果展上荣获金奖。
种蛋 养殖户捧上了“金蛋”
涧塘村农户以往常年靠种粮、搞轻纺来维持生活。自从该村启动新农村建设后,种鸭养殖经济效益已超过粮油收入。到今年9月中旬,全村有70家农户饲养种鸭5万余只,带动周边乡镇47家农户饲养种鸭5万余只,共有11万多只,形成了湖州市最大的种鸭养殖基地。
为了进一步提升种鸭产业层次,使其真正成为涧塘村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涧塘种鸭养殖合作社开展“樱桃谷种鸭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目前,该项目已被市科技部门正式列入“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同时,还顺利实施“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湖州执行部资助项目”。除此之外,又向有关部门申报了“湖州市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项目。
现在种鸭养殖合作社正在创建“浙江省„十佳‟畜禽专业合作社”。
作为全市种鸭养殖业的“样板”,涧塘种鸭业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不断注入科技增加活力,鸭农连年增收。仅今年9月上旬,种蛋价格均价每公斤上涨到了15元。科技“引擎”使涧塘种鸭业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