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河南省新蔡县的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
关于河南省新蔡县的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
随着养老形式在中国的的发展,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利用暑假的时间,针对我们家乡来的养老问题做了一些了解。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
一、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新蔡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口形成了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的新特点,新蔡县各级党政部门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县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老龄委等部门在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改革、加强医疗救助以及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 是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条件逐步改善。
新蔡县农村老年人中的“三无”人员已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设敬老院18所,“五保”户集中供养达41%。今年,新蔡县提高了“五保”供养标准,年均分散供养标准达1200元,集中供养达2000元,并将“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农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从根本上保障了“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是农村计生政策型养老普及千家万户。
新蔡县计生部门对农村社会养老工作进行了探讨,推出有关计生家庭老人养老新政策,规定凡是未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夫妻双方年满60周岁即可享受每人每年840元的养老补贴。
三是农村低保救助养老辐射全县。
在低保救助方面,新蔡县从2006年起,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并逐年提高救助标准,逐步提高救助比例,由2006年的每人每月20元提高至2009年的每人每月50元,低保覆盖率由占农村人口的2.6%提高至4.5%。
四是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不断加快。
随着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虚化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和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机构蓬勃发展。该县还积极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五是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文化生活有了较好基础。目前,新蔡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老年人健康档案制度已经建立,村级文化大院等为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我县农村养老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比城镇更加沉重,农村养老保障工作也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与挑战。
1、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农村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有于财政困难,推行“个人、集体、财政共同筹资”的新型农保模式积极性不高。从总体上看,全县农村还未全面建立老年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据调查,通过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助方式保障基本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很小,90%的老年人无法通过社会养老渠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部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
2、家庭养老压力逐渐增大。我县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是靠家庭养老。目前,家
庭养老压力主要有:
一是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夫妇、单身老人大量聚增;
二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结构形成“四、二、一”格局,导致家庭养老承受能力削弱;
三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给农村老年人养老、照料带来困难;
四是子女敬老意识淡化。农村老年人作为家庭的创业者,为子女上学、盖房、结婚耗费了毕生精力,当失去劳动能力后,要靠子女赡养。多数子女能够尽到赡养义务。但是,有一部分家庭子女把老年人当着“包袱、负担、累赘”。
在一些家庭中,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小轻老”、“重葬轻养”、儿媳“重父母轻公婆”。
3、“空巢”孤、困老人养老保障亟待关注。全县农村有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远走他乡,家里留下老人和小孩,有的连小孩也带出去就地上学,家里只有留守老人,农忙时有的子女能回家一趟,多数子女只有春节才回家与老人团聚。老人平时患病无人照料护理,有时只有邻居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感到很寂寞。他们感叹:“整年难见子女面,老了活得真受罪!”一部分孤独、特困老人家庭缺乏起码的劳动力,经济条件差,生活更加困难,经济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已成为这些农村老年人的殷切期盼。
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维护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权益,让广大农村老年人衣食无忧、精神愉快、安度晚年,这是关注民生、推进“和谐老龄化”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体现。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工作一些对策及建议。
一是把农村养老保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切实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战略意义,从健全制度、优化服务、落实各项老年优待政策等方面,做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同时,动员组织各部门和基层相关单位,在全社会营造养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需要尽快改革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拓宽筹资思路,提高保障水平。结合新蔡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笔者建议:(1)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率先实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按照“原有生活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用征地补偿安置费为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不足部分由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中解决,以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2)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村(居),积极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可采取“三个一”的办法,即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个人缴纳一部分、社会赞助一部分来解决农村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险问题。(3)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建立了这种长效的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三是大力推行农村老人养老救助制度。由政府安排一定资金,建立对农村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特困老人的生活养老补贴制度,这是对农村养老能力不足的补充,也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目前,新蔡县已落实了对百岁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的政策。普会寺乡已实行对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的办法,以90岁为界限,年长一岁每月增加10元钱,并计划扩大至向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加大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生活救助力度,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此做法社会反映良好,建议予以推广。
四是积极维护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作用。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仍将是不可替代的。大批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使当前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孝道观念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日渐淡化。若要孝道传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建议在全县继续深入开展敬老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农村提倡和推广签订《家庭赡养老人协议书》,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使赡养协议书真正发挥作用,把家庭养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此外,对农村老年人在生活赡养、精神慰藉、住房、财产、再婚等方面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给予强有力的维权保障,对虐待或遗弃老年人的案件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要绳之以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由国家、各类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按一定比例承担养老保险费缴纳义务,为解决农民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对广大农民同胞的公平权及生存权的关怀,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安全阀”和“减震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城市的和谐,还包括乡村的和谐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和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这样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是我国大多数居民生活聚集的地方,农村不繁荣,就不能说我们整个社会生机勃勃,农村不稳定,就不能说我们整个社会处于稳定的状态。
因此,农村的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广大农民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顺利过渡到国家养老,才能从实际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造性实践,对推进农村的全面改革,发展农村生产力,维护农村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
200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鲜明地提出了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能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这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的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及区域差距,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接轨,让城乡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一体化,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老有所养的权利,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使社会稳定发展,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相统一的。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必要手段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课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但旧中国留下的工农矛盾,城乡差距仍然突出。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仅仍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而且其差距亦呈逐年拉大的趋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值由1990年的2.2:1达到2002年的3.1:1,如果再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合理的收入差距与消费梯度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差距与梯度过大会加深工农矛盾,导致农村贫困化,同时还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实行“最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模式,其中个人账户归集农民缴费与集体补助,体现收入再分配和国家责任的财政补贴机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由参保农民缴费与财政补贴提供等比例资金支持。在待遇水平上,通过采取“保基本+供款基准制”的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消除老年贫困的目的,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标准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国家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也利于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基本养老制度的衔接,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和迁移提供便利,有效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正如全国政协在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造福于农民的伟大工程,它的重要性和意义不亚于中国的计划生育,如果说计划生育解决了中国人口众多的问题,那么未来中国人口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将更多依靠社会保障,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第二篇: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参加者:村干部、村民
主题:关注农村养老 共创美好家园 时间:2013-2-20~2013-2-22 地点:海门四甲镇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正文 一.历史渊源
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文行也,德之本也。”可见,儒家思想以“孝”为先,“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因此,孝的道德伦理观最初是用于协调父与子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并列为三纲五常之首,凡是以孝为先,封建统治者正是依据此统治来缚着劳苦大众的思想灵魂,进而进化上升到“效”、“忠”的意识形态高度,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维持。这个转变过程本质上包含着“政治”和“伦理”的双重含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统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华夏农耕民族“顺从、软弱”的农耕民族性格代代延续,成为农耕民族根深蒂固,顽固不化的传统思想观念。因而,在这种崇尚儒家封建文化的氛围中,农耕民族总是认认真真地尽孝道。于是孝顺父母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便逐渐成为农村家庭养老的核心因素。
二.调查背景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巨大变化。这就是全世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五岁以下婴幼儿。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这无疑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超负荷的负担。然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到上个世纪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0%,而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约占80%。目前,我国农村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人口的7%以上。这些确凿的数据深刻地揭示了人口老龄化正日益逼近我们。如何解决好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必须关注,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农村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和谐。
三.活动内容
(一)到村委会调查有关农村老人养老的资料
(二)走访一些家庭,询问老年人养老情况
(三)查阅相关资料
四.调查结果
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及乡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我在海门四甲镇的许多村见到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十分艰辛、无奈和无助,这是新时期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坚挺“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空巢老人”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数低于农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子女学习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二)精神没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别无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有事无人帮,有话无处说。他们常常一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为了生活还要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巢老人”活动空间十分狭小,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
(三)劳动责任没有减少。农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还要负责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如洗衣做饭、上下学接送等,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老人们,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他们倍感心力交瘁,十分无奈。
(四)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
五.理性思考
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的我们,必须要发扬这一美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若自己父母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只能说明子女的责任之缺。
当然了,农村养老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也不能完全责怪儿女不孝,我们现行的养老保险也存在一些漏洞。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形式单一,收益面狭隘,保障低。二是国家对于农村养老工作具有单一性、局限性,尚未建立统一的、受益面广的老人赡养机制。三是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急需政府加强对农村社会的体制保障。四是纠纷解决机制互相脱节,期待独立的赡养解决机制,需要家庭、集体、国家等多种社会相互配合解决机制。
六.问题与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的出现,暴露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保持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
(二)根据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让人们自觉、自愿地认识和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保障农民晚年基本生活的社会性、政策性的基本保险,是国家和政府的社会政策行为。因此,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低标准起步,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镇村率先建立具有较高缴纳和支付标准、政府(或村集体)补贴占有相当比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些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镇村,采取逐步提高缴纳和支付标准的方式,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起具有较高标准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特殊对象,如独生子女的父母、军烈属等,应有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另外,在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对现在生活困难的农村老年人应该加强社会救济工作,提高社会救济水平,使这部分老年人也能享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将社会化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保证社会化养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又要从全市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加强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有益方式,以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全完善签订家庭赡养保证(协议)书制度,其赡养内容应将养身、养心、养病考虑于一体。其常年赡养标准,不含医疗费在内,应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各基层老年协会、农村基层组织应主动承担其签订家庭赡养保证(协议)书的组织者和监证人的责任。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镇或村,在现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老年人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
(四)加强敬老院建设。敬老院集中生活供养优越无比,它具有良好的供养条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集中供养比分散供养好得多。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是多生多育的根源,是控制人口的最大障碍。如能办好敬老院,配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养老系统,则将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多生多育的旧传统观念,这是控制好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福子孙万代的创举。因此,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加大投入,加强市、镇中心敬老院建设,健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老人能进得来、留得住,使敬老院真正发挥尊老、敬老、养老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一)程东林《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和思考》咸宁新闻网2011-02-21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山西日报2007-09-06
(三)刘爱霞《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人民网2006-11-14
第三篇:关于天津市养老问题调查
关于天津市养老问题调查
老人的命运承载中国的过去,与此同时,养老的紧迫性也同样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7亿,平且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养老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只有有效、合适解决养老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
1、天津市养老院的基本情况 公办养老院住不进 民办院住不起
随着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养老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凸现。近10年来民办养老机构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截至2004年6月,天津市的民办养老机构已经发展到131家,民营养老院已占全市养老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机构养老的主体力量。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天津市民办养老机构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一、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偏低
在被调查的门家民办养老机构11,床位数超过100张较大规模的养老机构有7家,其中最大一家养老机构拥有床位200张,其余10家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也都在5O张以上。17家民办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为1898张,实际居住老人1308人,其中自理老人占29.6%,半自理老人占25.8%,全护理老人占24.4%,特护老人占2O.0%,专护老人占0.2%,总体入住率为68.9%。但以上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有较大的差别,除个别养老院可以达到100%外,多数养老机构的入住率维持在65-75%之间。而国办养老机构由于居住环境较好、各种设施完善、护理医疗水平较高以及有良好的信誉,机构老人的入住率一般都在80%以上,一些主要的养老机构如天津市养老院等,几乎全部住满,甚至有300多位老人等号排队。
二、民办养老机构大多盈利微薄
据天津市民政部门的同志介绍,“目前天津市民办养老机构除了个别经济效益较好外,大多处于微利运营的状态。如果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达到70%左右,机构应当能够盈利,但只能说是微利,如果入住率低于60%,那是要亏损的。”在我们调查的17家民办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平均入住率为69.8%,入住率超过70%的有9家,其他均在60%以上。也就是说这些民办养老机构的利润是很低的。笔者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各民办养老机构在资金运作上都非常注重精打细算、能省则省,以此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
H养老院是一所小型民办养老院,创办人是一位退休女职工,年龄接近60岁。这家民办养老院有床位50张,入住的老人为36人,入住率为72%。入住老人中有自理老人有11人,一个月的费用是420元;半护理老人有12人,一个月的费用是520元;全护理老人有13人,一个月的费用是660元(以上费用标准在养老院中算是偏低的)。这样算来,该养老院一个月的收入为19440元。在支出方面,养老院一个月的房租费是5000元,8名员工中有护理员4名,护理员的工资一个月为800元,其他4名工作人员如会计等,一个月工资大概为1500元。以上支出费用一共是14200元。这样收入与支出相抵只剩下524O元,当然这还不包括水费、电费、设备费、还有每月买菜做饭的费用,这样一算,该养老机构有时一个月盈利不到2000元。负责人对我们讲,养老院的工作辛苦,但盈利微薄,有时我们感到很寒心。当然,在民办养老机构中也有经济效益较为突出的,如Y养老院由一名下岗女工创办,3年前她租赁了本单位的招待所开办了养老院,结果非常成功,该院入住的老人一直处于满员状态,还有许多老人想住住不进来,于是她又开办了第二处院所,目前两院总床位近200张。但是多数民办养老院仍处于微利运营的状态。
三、护理员与被养老人之间的比例失衡
由于民办养老机构大多微利经营,为了减少成本开支,各养老院总是千方百计地把护理人员的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护理员与被养老人比例失调的现象。在笔者调查的17家民办养老机构中,入住老人是1308人,而配备的护理员为287人,平均一个护理员平均要护理4.6个老人。上面提到的H养老院的护理员只有4人,每一位护理员要照顾9位老人。从我们的调查看,目前民办养老机构的老人中,能够全部自理的老人所占比例偏低,约占老人的三分之一,而其余7O%的老人属于半自理或全护理老人,可见护理员的护理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一些老人对养老院有很多的牢骚和意见。在一些民办养老院,我们甚至发现全自理老人“打工”的现象,如护理员暂时请假不能上班,一些全自理老人会主动承担一些护理丁作。
四、护理员专业素质和薪金报酬都很低
目前在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年龄一般都在4O岁以上,根据我们对17家民办养老机构护理员年龄的统计,在287名护理员中3O岁以下的占7.2%,3O-40岁的护理员占26.1%,4O-50岁的护理员占57.3%,50岁以上的护理员占9.4%,可见护理员的年龄偏大。护理员中许多是下岗女丁,“4050”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这些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员许多是由养老机构所在社区介绍来的。这些护理员一般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护理水平较低。目前天津市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护理员先期培训,然后持证上岗,甚至可以进行护理师的职称评定。该项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护理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但是对于多数民办养老机构而产,护理员的护理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造成以上状态的原因是,那些已经获得资格认证的以及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员,一般都流动到福利待遇高的国办养老机“构去了,民办养老机构由于待遇低及工作十分辛苦,很难有护理水平高的护理员来此工作。笔者发现,一些民办养老机构中的护理员并未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当问及她们是否有资格证时,她们回答说是临时帮忙而已。
在民办养老机构中,护理员的工作许多是由“4O50”人员担任的,这些护理员一般责任心较强,能够吃苦,对老人比较耐心。但是当问及为什么要当护理员时,她们大多显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表示眼下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护理员只是为家庭增加些收入而已。某养老院院长对我们说:作为“4O50”的养老护理员,她们在家里充当着母亲的角色,而且孩子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龄,有的正在上大学,有的也正面临着找工作或婚姻问题。孩子上大学需要学费和生活费,操办婚事也需要很多钱。而这些“4O5O”人员,她们以前没有什么储蓄,现在又没有多少收入,可又都到了该用钱的时候,所以才到养老院老工作。但是从内心讲,由于养老院的报酬低,她们不太愿意从事护理员工作,如果找到其他的就业机会而且报酬高一些的话,她们不会在这干的。
五、老人医疗一般通过社区医院解决
在规模较大的民办养老机构,一般都有医疗卫生人员和设置一些简单的医疗设施,一些养老院还设有医疗室或者卫生室,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并为每一位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卡。在我们调查的17家民办养老院中,自己具有一定医疗条件的养老院吕家,另外9家也都和其他医疗机构有合作关系,这些医疗机构一般都是一些社区医疗机构。由于入住老人年龄大,患病率高,疾病突发性也强,所以这些民办养老机构十分重视与周边医院的关系,如果老人出现急病,社区医院的医生马上会到达现场,所以在随时应付老年人的突发疾病方面,民办养老机构都做了很多的工作。
六、民办养老机构最担心的是老人的安全
民办养老机构的工作十分纷杂,也十分辛苦,但仅仅是工作上的劳累还不算什么,让民办养老机构承受压力最大的是老人们的安全。老人的安全问题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防火,二是突发性急病。我们所调查的门家民办养老机构,无一例外都是楼房,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养老院里面居住的都是老人,而且多数是半自理和全护理老人,发生火灾后根本没办法撤离。所以养老院十分注重防火问题,上面提到的H院的院长告诉我们,她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防火,发现可能的火灾隐患,必须马上清除,绝不能马虎。C养老院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情,2003年夏天,一位老人违反养老院的规定,半夜在床上吸烟,结果不小心把床单烧了一个大洞,幸亏同屋的老人夜里起来上厕所,才及时发现,差一点酿成火灾。除了防火之外,养老院还对老人的突发急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的动因首先是为了保证老人的生命安全,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相应的责任问题。2004年的冬天,N养老院的一位老人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对于老人的去世养老院确有工作疏忽的问题,结果老人子女将养老院告到法院,最后通过调解解决了纠纷。事后,该养老院亡羊补牢,给所有心脏不好老人的床前安装了警报按钮。该院负责人说,我们现在特别害怕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七、老人的心理护理亟待加强
在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中,一些养老院的负责人不同程度的表示,目前入住老人的护理难度比以前大了许多,过去养老院只注重老人日常生活的护养,心理护理非常忽视。现在老人们心理问题很多,而我们又缺乏相应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方法。通过与养老院护理员的交谈,发现人住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老人的情绪非常容易失控,因很琐碎的小事就生气、发脾气、骂人、摔东西,过后静下来一想.又感到很后悔,但是以后遇到同样的小事,又会不明不向地乱喊乱叫;二是某些老人染有莫名其妙的疾病恐惧症,明明没有什么病,但总怀疑自己有病,不断地让护理员去找医生,最后没办法只得把医生找来;三是个别老人有很强的健忘症,他们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或者刚刚发生的事情总是记不清楚,有时会对同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相同的问题。有的老人刚刚吃完饭就忘掉,又要求吃饭。因为老人的这些心理问题,他们很容易与别的老人或护理员发生矛盾。但由于护理员大多缺乏相应的心理知识和解决方法,往往使得护理员在照顾老年人方面需要支付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护理员的工作量。
八、期盼与国办机构平等竞争 在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中,各养老院对国办和民办养老院的不公平竞争意见很大。他们认为,公办养老机构由国家划拨土地、人员进人事业编制,并给予财政补助,而民营养老机构则没有这些待遇,成本非常高,导致竞争条件先天不平等。国办养老机构很少考虑市场方面的问题,而民办养老机构必须面对市场,在目前竞争条件不平等的状况下,民办养老机构生存是很难的。另外政府在对民办养老机构优惠措施的落实上,也有诸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如过去用水没有优惠措施,现在优惠政策下来了,但是重新设置的水表以及相应的材料费用要由民办养老院来承担。据H养老院讲,仅商业用水改民用水的过程中,养老院就支付了2000多元的费用,这对于民办养老院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总之,天津市民办养老机构虽然近几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要想大力促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必须注重民办养老机构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政策和市场双向引导,使其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天津市静心养老院 天津市静心养老院是津南区注册的第一家私营养老院,座落于津南区双港镇李楼村(外环线绿化带),面积3000多平方米,这里环境优雅、交通便利。静心养老院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10月份竣工,11月份开始入住,一期共有床位80张,主要收住全护、卧床、特护老人。老人居室设有单人、双人、三人、及多人间等多种房型。室内配备了电子呼叫系统、家具、空调、电视、电话、宽带网及紫外线消毒灯等设施。另建有老年活动室,客厅、餐厅、影视厅、图书及书画室。二楼露台花园,可养花养草,培养情趣,另外还设有茶座,供老人们喝茶聊天。
艺雅老年公寓
艺雅老年公寓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繁华地带,交通便利,比邻西青区政府、西青区广场、石家大院、杨柳青果蔬博览园、万亩果园、杨柳青庄园、高尔夫球场等。
艺雅老年公寓占地面积3200平米,有床位106张,设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等多种房型,建有庭院、茶室、书画阅览室、带舞台的多功能厅等各种生活、娱乐设施供老年人使用。是一所以老年人修养、文化娱乐、艺术交流为一体的新型老年公寓,是老年人养老居住的理想环境。
区光荣院
北辰区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对“三无”老人实行了集中供养方式。区财政投资1000万元,建成占地5.5亩、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的区级养老中心——区光荣院。院内建有两栋仿古式老人修养楼,设有健身房、阳光浴室、娱乐室,室外有凉亭,还铺设了草坪,栽种了月季、四季青等花草树木,共有床位174张,入住率达到96%。由于环境优美、服务优质,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光荣院和市区级文明单位。此外,全区还建有镇村级敬老院11所。如宜兴埠镇办敬老院,占地1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几年来累计收养300余位老人,达到了设施家居化、环境园林化、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的标准,在全市敬老院联查中名列第一,并获得全国敬老院标兵称号。天穆镇王庄村投资200余万元,对原小学校进行了改造,目前已收养农村老人50余人。目前,全区五保老人124名已有81名入住敬老院,占五保老人总数的65%。
第四篇:社区养老问题调查
社区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主要从目前泗淋乡服务现状及老人所存在的需求入手对泗淋乡养老服务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合问卷法语访谈法从对居家养老的了解程度、日常生活照料状况、医疗卫生需求与精神慰藉四大方面进行了困境分析,并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从政府、社区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关于推进泗淋乡社区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及综述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龄问题日益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焦点,而我国也提前进入老龄社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未富先老”的国家。据民政局2009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 60岁及以上人口达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已经达到老龄化国家的标准。而在金华,据统计,2007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69.53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5.14%。
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养老日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目前,社会上呈现出三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老年人所接受的养老方式,而正是这种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却日益遭受严峻的考验。自计划生育实行以来,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养老对于子女来说负担越来越重;并且子女的养老敬老意识日渐淡薄,老年人处于不利境地。而机构养老由于成本较高、缺乏家庭温暖、社会隔离等原因无法得到老年人的亲睐。对此,政府部门提出了“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中,同时享受社区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是一种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为内容,并为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养老服务模式。这种养老模式能让老年人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并接受社区的各项专业化服务,使老人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目前该种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与社会的欢迎。
二、农村养老问题现状
(一)养老的需求与各种途径
通过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76%的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真正了解居家养老的老人仅占18%。而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社区宣传、报刊书籍、电视广播、亲戚朋友和邻居,其中通过社区了解的老人最多,占到了28.7%。可见居家养老对于宣传居家养老知识的重要性,但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对于宣传的重视度不够,宣传方式仅限于在小区的橱窗里张贴出相关的文件或报刊文章的相关章节等,但由于不少老年人行动不便或文化程度较低,他们不太能够关注到这些信息。
(二)日常生活照料方面
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即由政府买单,家政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该
项政策普遍受到了老年人群体的欢迎,但在实行过程中却遇到种种困境。首先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数量极其有限,很多迫切需要该项服务的老人因不满足条件而被拒之门外。其次,目前大多数社区所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只是限于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相对简单的上门服务,像更高一级的服务诸如家电维修、代购、水电维修、上门理发、送餐服务提供的却很少,而这些服务却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无法提供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需要的服务没有人提供,而提供的服务又不是老人最需要的。最后由于老年人大多比较保守,对于外人的戒备心比较高,他们往往不会让家政服务人员在家中逗留太长时间,完成一些基本的打扫工作后就让她们离开了,一般都没有达到政府购买的服务时数,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医疗卫生需求方面
为了迎合广大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不少社区都设置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我们所接触的调查对象中,有46%的老年人所在社区设有医疗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因其距离近,就医便利,可以省去大量排队等待的时间,价格实惠以及服务人性化等优势而被人们称为“家门口的医院”。但据我们的调查,享受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老人中仅有37.6%对本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站采取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态度。不少老人反映这些服务站的设备比较陈旧、药品的数量也较少、工作人员的态度也不是非常友善,可见,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医疗卫生服务站虽然路很近,但心却很远。
所谓“未雨绸缪”,疾病预防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大多数老年人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免费体检、上门诊疗、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派发医疗保健手册、赠送免费医疗品等措施对于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社区在这一块的服务却几乎空白。据调查,在提供免费体检这一项服务上有44.7%的老年人享受过,而其余的四项包括上门诊疗、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派发医疗保健手册、赠送免费医疗品等服务,分别有16.8%、18.0%、15.3%、6.7%的老年人享受过。
(四)精神慰藉方面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这就使得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据调查显示,61.3%的老人表示不希望有人上门陪他们聊天,22%的老人有这种意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门陪聊的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大多与老人比较生疏,他们缺乏共同的话题,老人对于他们的信任度也比较有限。因此,有活动能力的老人更喜欢“走出去”和同辈群体沟通交流,类似的生活经验与价值观令他们之间的交流更轻松自然。
在服务设施方面, 72.7%老人所在的社区设有老年人活动室, 36%设有老年人阅览室。但这些活动室大都比较陈旧、狭小、阴暗,空气不流通、浑浊,并且大部分活动室已成了变相棋牌室;而老年人阅览室里的书籍、报刊、杂志大都比较陈旧,难以老年人的需求。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数量不足,社区重视度不够;二是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设计落后,观念保守,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导致了现有设施实际利用率不高;更有一些设施是社区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设,并无实际
意义,服务流于形式。
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方面,有47.7%的老年人明确表示希望社区多举办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但事实上,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只有29.5%的老人所在的社区开展过外出旅游的活动, 54.8%的老人所在的社区开展过文艺演出,34.2%的老人所在的社区开展过大众健身,而至于科普知识宣传、座谈会、老年人兴趣小组的开展,分别为13%、6.2%、17.8%。可以说,目前社区所提供的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还是比较缺乏的。广泛开展真正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的活动是社区服务的应有之义。
三、农村养老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其实无论老人有无儿女,养老难的原因是一样的。农村人口素质低,农村经济落后,没文化使得媳妇女婿们不懂得爱屋及乌,没有爱心,也使得村民们毫无同情心,可见我们的礼仪之邦礼仪何在?没有文化使得人们不知亲情的可贵,不知友情、乡情的重要,使得人们不知什么是同情。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资的供应,他们还需要儿女的理解、关爱,以及心与心的交流。无知让老人们的这点需要成为奢求,用不可得;无知也让乡亲们变成了吝啬鬼,不舍的掏出均摊在自己头上的几十块钱……硬是变成了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人了。人口素质低下已是农民养老难的根本原因了。
四、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一)政府扶持
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因此政府应转变传统观念,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扶持,特别是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阶段,服务开展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其的态度和支持力度。我们认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社区氛围
首先,社区应加大对居家养老宣传的重视程度,鉴于多数老年人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以及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社区应充分动员社区的资源,争取将居家养老的基本常识普及到每家每户,从而增强老年人的权利意识,鼓励老年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达到对社区居民的教育作用,创建一个和谐、友爱、尊老的理想社区。其次,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心理阴影,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利于工作的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但目前政府对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经费的缺乏,迫使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大多局限于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空巢高龄老年人家庭,而无力顾及数量占绝对多数,身体尚好,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而且服务内容少、服务层次低。因此政府今后在考虑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和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应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并逐步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这样才能从资金上保证居
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
3、制定扶持政策,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政府须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例如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机构出台优待和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税收,贷款优待等,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服务档次和质量;以及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优秀医务工作人员下到基层,到社区医院提供服务,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方便老人就医。
4、建立培训机制,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人员保证
针对泗淋乡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少、专业技能普遍低下的现状,政府应开始着手开设居家为老服务应用知识方面的培训课目,实施技能培训。
(二)社区为本
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更是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为更好地提升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功能的发挥,应大力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功能。首先,社会工作者应承担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充分调动本社区的资源,开发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来完善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档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需求;其次,承担中介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社区内老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深入了解社区老人的实际需求,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代表社区老人与政府进行博弈,早日促成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再者,承担使能者的角色。发动全体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一系列的社区活动提升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还要建立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体的自助、互助体系,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为老服务中去,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关爱的社区,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社会参与
社会力量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志愿者队伍的构建、辖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各类民间组织等,他们是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此外还包括区、街道、社区设置的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组织,这些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责在于通过建立服务追踪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服务质量,并确保政府资金的投入真正用到实处。
五、小结
随着泗淋乡人口日趋老龄化、高龄化,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势在必行,但它又是一项系统的工作,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老人共同参与和努力。目前泗淋乡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尚无典型的经验可循,因此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大胆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推向深入,实现居家老人经济、安心、舒心地享受晚年生活。
第五篇: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阳素瑶 船山学院2012级护理一班 20129810109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安老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面对日益凸显的老年人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农村养老问题的情况
农村养老的形势基本可分为四种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及养老设施状况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1亿4千9百多万,占总人口的11.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城市独居老年人占49.7%,农村亦达38.3%。农村老年人收入低,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农村为30.9%。而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超乎我们想象。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还要翻上一番;而到2050年,中国每3到4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是老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我们国家就是在99年进入老龄化的时候,我们人均收入呢就是800美元,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入老龄化,他的人均收入应该是在5千到1万美元左右,所以我们体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特征呢,就是未富先老。
庞大的老年人基数,无论是赡养还是医疗都得花钱,但对于中国来说,光靠国库是很难支撑起这样一大笔数额的。中国各地的公办养老院,目前都出现了排队现象,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情况普遍存在。
根据权威统计,目前我国1.49亿老人当中,想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的约占5%,这样就需要有700万个床位才能满足需要。而目前全国养老院的床位,总共只有150多万张,缺口高达550万。为了解决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很多人都在努力。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统计呢,就是全国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呢,将近30万人,取得职业资格的,只是30万人当中只是两万人,非常少,所以这个是导致我们现在,整体上的养老机构,就是服务水平呢,上不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制度建设空白
一是城市无工作居民的养老问题;二是城市无工作居民的医疗问题;三是农村还没有养老制度安排;四是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五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发展和完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以房养老等新的保证措施,使城乡老年人都能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三)、不容乐观的安老养老状况
1、老年人的劣势
现代的老年人,既没有传统社会里凭辈份“倚老卖老”的优势,也没有发达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优势。相比之下,却存在着年龄、体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势。不少老年人当下的生活处境是比较窘迫的。
第一,多数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退休”一说,很多人一直要劳作到最后一息。在城市,“啃老”现象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老人要间接地承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第二,老人就医状况令人担忧。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经常看病吃药。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加上近年来医药价格飙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医药方面陷入窘境。
第三,老人出现瞻养危机。一方面,家庭养老的观念、意识在淡化,家庭赡养的功能在弱化,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居巢区某村庄,有7个70岁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守摊子、看房子、带孙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2、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严重不足
老年人退休时间早,中青时年实行低工资制,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没有真正享受到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果。对高龄老人,我国已开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龄老人公共场所优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与服务等,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保障仍然十分薄弱。
目前,城镇一块的老人,因为有了城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总算是有了“最后一道防线”;而在农村地区,老年农民除了家庭赡养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养老收入,养老风险很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出台了,但是由于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赡养纠纷案每年递增。据调查,自2005年以来,无为县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涉及赡养纠纷案及老年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2005年8件,2006年11件,2007年1-9月18件,虽然此类案件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首先,养老社会服务化的载体不足。全国城乡仍有相当数量的五保老人没有实行集中供养,散居的五保老人有很多,空巢老人数量更多。他们的生活起居、生灾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护理。
其次,各种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调查发现,社会化的养老院,平均收费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级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则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两位老人没有子女,每月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活,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呢?但这些社会化养老机构也感到苦恼,他们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不收取较高的费用就无法运转下去。
再次,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在各种养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务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有少数服务人员,内心里看不上这份职业,只是苦于别无出路,才勉为其难地曲就于此,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敬业爱岗,更谈不上以一片爱心善待老人了。
三、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把安老养老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强老龄工作”。各级应把此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不能以“济贫”的思路来考虑问题,更不能以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为理由,亏待了老年人。建议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变过去“以市长主导”为“以市场主导”,转变思想观念,对现有的社会化服务的老年公寓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尽快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定补幅度,拓宽定补范围。不断完善困难弱势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城乡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逐步建立有各市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而各地目前正处在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老年人现状及家庭承受能力来看,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之路,是解决我市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是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推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形成适合各地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第三,突出解决农村安老养老问题。过去,各地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种养老保障方式不论是在保障能力上,还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显得很不稳定了。必须从各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新的养老办法。根据全国一些地方以及有关部门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采取储蓄积累的方式,为农民建立个人账户,个人交费为主,集体交费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将个人和集体缴纳的保险费记入个人名下,为个人所有,到老龄后根据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计发养老金。这种养老保险方式还必须同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养老民屏障,才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围绕“五个老有”工作目标,既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想法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感觉,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敬老、爱老、安老、养老,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社会各方义不容辞。要在全社会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使老年人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顾,精神上得到安慰,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新运行机制,建立“以人为本,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让老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夕阳无限好,人生仍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