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XX县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XX县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农村老人作为我国社会一个特别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解决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以桂林市XX县为例,针对XX县农村养老的调查现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对农村养老政策的制定有所帮助,缓解我国农村养老问题。
【关键词】XX县农村养老问题调查
一、目前XX县农村养老的现状
XX县位于xx市东部,地属长江水系,紧邻长江中游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共辖9个乡镇,总人口约29万,其中农业人口 约24.2万。据统计,2012年,全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4.89万人,占总人口的16.86%,农村60岁以上人口3.1万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63.4%,农村五保供养人数3667人,占全县农村老龄人口的11.8%。[1]在当今,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二、XX县农村养老的特点
随着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2013年我县人均纯收入4991元,增长15.6%,[1]老龄人的生活得到较大提高,但老龄人的生活方式却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突出特点有: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逐年上升,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农村老龄化形式更为严峻。据资料统计,2012年我县18—35岁总人口为13.2万人,其18—35岁外出务工人员为11.58万人,占18—35岁人口的89.7%[1]。
2、随着我县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县家庭人数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子女的减少使得子女对老年人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目前,我县总人口增长率为
2.6‰,平均每户人口为3.5人[1]。
3、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分家时,老人们还年轻,能够从事各种体力劳动,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责任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以五保供养为例,2012
年,全县共有“五保”人数3667人,集中供养人数仅为321人,集中供养率仅为9%,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为270元/月,分散供养标准为230元/月[1]。
4、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近年来,我县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赡养费,但还有一部分儿女们为了赡养老人显示“公平”,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爹,另一个儿子养活妈,这种让儿女判了“离婚”的老人,他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更不幸福[2]。
5、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具体表现为:(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3)雇佣赡养。即由儿女们出钱雇请佣人照料老人,目前我县雇佣保姆费用为2500—5000元/月;(4)寄养老人。即由儿女们出钱让老人到市社会福利院、县养老院等,市养老院的照料费平均为3800元/月,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支付相关费用。
6、涉老侵权问题愈来愈严重。近年来,我县老年人赡养纠纷案件的来信来访案件逐年上升,其中92%以上的上访诉求都是合理的,从涉案的纠纷案件来分析,农村养老的赡养纠纷案件占75%以上,[1]具体表现为:(1)经济赡养方面侵权,农村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养老上生活无保障,既得不到家庭的赡养保障,更难得到社会养老保障;(2)老年人婚姻上侵权。在农村,老年人再婚问题最难解决,有的老人几十年单身生活,他们既受世俗观念影响,又受子女们意愿的牵制;(3)涉老财产方面侵权。现实生活中,很多儿女们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却不管老人生活的苦与乐,有的极个别儿女们强行“扣押”老人银行卡,自行领取田亩补贴、社会保险、低保金等。有的侵占老人房产,占据老人住房,影响老年人生活等等。(4)精神赡养方面侵权。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更令人担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文化体育设施欠缺,全县138个行政村,仅有87个行政村建有文化体育健身设施,占有比率为63%。[1]加之,很多家庭子女都到城镇外出务工,一旦患病,儿女们不能时时在身边陪伴,精神赡养无从谈起。
三、关于XX县农村养老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县农村的养老方式已由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我县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1、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在我国,社会成员的家庭观念较为牢固,老年人则更是爱家、恋家,愿意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2]根据我县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及其成员解决,家庭在养老方面具有社会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其基础地位还是得长期坚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的养老作用,决不能因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而将本应由家庭承担、家庭又有能力承担的责任推向社会。
2、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3]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极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家庭、村屯、社会养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6]在家庭养老方面,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程度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支付能力;在村屯养老方面,农村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屯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实现程度;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2]。
4、加强法制监督。赡养父母是宪法对子女规定的应尽义务,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监督,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5]
5、大力发展基层老年协会组织。加大各级老年社会组织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2012年,我县共有老协组织159个,138个行政村都有老年协会,落实了138个老年活动场所,全县各老协经常开展书画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充实和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努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1]
6、继续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年人救助的投入,密切关注包括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丧偶独居的老人、卧床不起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孩子有严重残疾的老年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子女间带有严重养老纠纷家庭中的老年人等在内的老年人脆弱
群体的生活状况。[4]建立多元化的老龄事业筹资机制,加强养老院,医疗康复在内的综合设施建设,抓紧探索农村老人的社会化养老问题,加快建立特困老年人专项救助经费,并形成制度[3]。
7、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必须遵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必须适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需要,结合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积极引导农村农民价值观念向正能量转变[5],坚持量力而行原则,通过各级政府合作,明确分工,以“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的精神,[6]明确责任,确保保障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市、县民政部门实行专项理财制度。
参考文献:
[1]XX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XX年鉴2013.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2
[2]姚引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与对策[J].人口与计划生育出版社.2002.9
[3]张红云.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构建和谐农村[J].林区教学,2007,(03).[4]刘武生,完养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若干思考,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1
[5]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社会保障制度,2004.1
[6]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第二篇: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1[范文]
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笔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并尝试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思考
老年人口问题在我国早已存在,既表现为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如物质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等问题;还表现为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这其中,仅仅满足老年人在年老时的供养问题就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中国老年人70%以上居住在农村的现实国情,显然,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现状,笔者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仙居县双庙乡的218位老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所得的及自己的肤浅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一、家庭养老还存在强劲的生命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支持能力。然而,家庭养老告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农村老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起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城乡,家庭仍然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位,是老年人最后的大本营。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家庭养老的作用也就越大。笔者认为: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家庭养老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养老的基础遭到破坏,几千万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失去保障。
(一)家庭养老方式符合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趋势快、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而农村地区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支付能力相当有限,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处于温饱阶段,只有小部分达到小康水平,少数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地区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地区中的不同乡镇、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甚至在同一村庄中的不同家庭之间,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较大悬殊。在这种情况,若完全依靠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为一定的保障制度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当前我们仍有必要依赖家庭养老方式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也明确指出,我国老年人养主要领先依靠家庭,从而使家庭养老模式法律化,增强了家庭养老模式的生命力。
(二)家庭养老方式的文化根基深夺厚悠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养老向来是中华民族恪守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经历史岁月,从农业经济开始至今,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支撑家庭养老功能是传统伦理“孝”的价值取向,孝是“天经地义”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自然也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传统的中国家庭作为一个福利单位,表现在养老机制作用上是天然的养老组织,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不但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日常还能得到应有的照料,并享有子女满堂的天伦之乐,精神上得到寄托。所以家庭养老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就算将来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家庭养老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三)家庭养老的实际保障效果不会有很大的削弱。首先,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养老不会有很大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子女减少而可能影响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但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林戈等人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总体的研究,认为中国老年夫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同时需要子女日常生活护理的,因而所谓的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并不一定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构成重大威胁。而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单子女的老人生活还要好于多子妇女的老人,因为这时了女无法推卸自己的养老责。其次,农村外流人口增多也不会对家庭养老产生较大影响。一些研究认为农村中大量壮年外出打工,使老年人无法得到日常照料。而据笔者调查看来,家庭养老主要由女性承担,且多国40至59岁以下的中年女性才会碰到老人生活无法自理需要经常性照料的情况。而在农村流动人口中,外出打工的女性中20岁至40岁以下这一年龄段最为活跃。40至59这一年龄段的妇女多在家中照料甥孙和老人。确有一些家庭中只有一对中青年夫妇且双双外出打工的,他们也会将年迈体弱的老人托付给亲友或请人上门照顾。最后,就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而言,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虽只能起到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作用,但这与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且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二、对当前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设想
鉴于以上种种分析,考虑到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及人口状况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有分别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过渡方案。具体来说,针对现阶段不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口以及将来仍不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未来老年人口”,仍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此过程中辅以一些行政性的倾斜激励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减轻家庭养老负担,继续巩固和落实家庭养老的整体功能;与此同时,要不断促进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变革与发展,在较富裕的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当家庭养老功能出现弱化时,社会养老应及时补充,尤其是针对农村“未来老人”——农村青年一代,要加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力度,全面加以推广,以切实解决他们的未来养老问题。
三、具体措施
应该说,这一基本设想是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符合了当前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
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思想工作与法律手段并重的社会干预,使家庭养老得到落实。一是持之以恒地搞好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的宣传。重点是做好中、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并坚持“从娃娃抓起”,把尊老、爱老、养老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生思想中去,消除少数家庭出现的严重“宠幼弃老”现象,构筑起家庭养老的优良社会环境和正确的思想基础。二是强化法制建设,走依法保障的路子。切实贯彻落实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此法教育老年人来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规范约束家庭和社会成员自觉维护老年人权益,保持家庭内的代际和谐,建立有利于家庭养老的社会环境,同时大力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的活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三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进行改革。就笔者调查的216位有子女的老年人中,其中213位老年人都 是由儿子赡养的,只有3位没有儿子仅有女儿的老年人,是通过招上门女婿的方式来养老。很显然,在农村家庭养老机制中是以儿子为主体的。这种机制是由历史传统自然形成的,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后代中无男孩的家庭比例占四分之一左右,这种机制就必须得以改革。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持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国家也应在此问题上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研究制定可行的扶持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大对农村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中最大的问题——经济供养问题。二是对照料老人确有困难的家庭予以经济援助。要尽量减轻困难家庭的养老负担。使这些家庭的老年人也能安享晚年,同时向照料和护理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解决当前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中存在的经费、人员、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的问题。
(三)强调社会的作用,扩大社会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一是要发挥乡村老龄组织的作用,增强老龄组织的功能。强化和规范老年供养体系建设,就是要规范家庭和社会中非老人成员的行为,从而确保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因此,建立健全老龄组织机构,强化老龄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是老年供养体系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目前,农村的老龄机构从表面看,乡、村级机构健全。然而实质上则处于一种“人员无编制,活动无经费,开展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中,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开展老年活动方面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必须重视乡级老龄组织机构建设和其支柱作用的发挥。二是要加强老年人群体的力量,发扬自助、互动的精神,提倡低龄、健康的老人帮助年迈、体弱的老人;增强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立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以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养老需求。三是发展老年公益设施。充分发挥各村老年协会、老年活动场所的作用,解决老年人“老有所乐”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宣传,逐步扩大社会化供养比例。从长远看,在经济方面,随着国家、特别是农村经济实力的提高,养老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转移,家庭养老终将让位于社会养老,这是谁都无法逆转的趋势。因而,在过渡时期 我们不仅要提倡家庭养老,还要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使社会养老保险在“未来老人”群体中发挥主要作用。在笔者的调查中,许多中青年人未投保除了经济条件不允许、害怕政策有变或没有听说过有社会养老保险这回事外,更集中的是表现为投保意识淡薄,出现年轻时无所谓,中年后又因一次性投保数额大而不得不放弃的现象。所以,在农村要大力加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思想教育,把年轻一代的供养方式逐步引导到社会养老保险的轨道上来,立足“早”字,积少成多,筑起庞大坚固的社会保障“大坝”。
(五)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干,逐步构筑起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
体系。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当前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可参照大连市的做法,创办“居家养老院”,组织一些闲暇在家的中青年妇女,为村中无子女、子女不在家、生活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养老福利服务,实行低收费政策,集体或国家应予以适当的补贴。三是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2003年3月,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确定到2010年,各级政府增加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县级财政要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资金,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衽医疗救助,中央财政也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此给予适当支持,此项规定说明,国家对农民社保问题已日益重视起来。据笔者调查,仙居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于2004年9月全面铺开,共有20个乡镇(街道)的26.4万人参保,参保率67.8%。四是老年社会救助体系。对农村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但调查中笔者发现2位孤寡老人均没被纳入“五保”供养体系,甚至全乡都没有一位老人被纳入该体系,他们的生活状况相当令人担忧。此外,还应对卧病下起或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特困家庭中的老人、子女间有严重养老纠纷的老人,他们都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必须由国家或集体,必须由国家或集体予以特别关照,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安度晚年。五是老年精神生活体系。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以乡村为单位,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等活动场所。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数从多,地域颁布广,收入差别大,建立上述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也应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徐勤、原野:《家庭养老在中国老年保障中的作用》,《人中研究》,2001(12);
2、尚长风:《农村社会保障音量研究》,《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3);
3、刘明辉:《21世纪我国养老的现状与思考》,《集美大学学报》,2010(5);
第三篇: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与以“青春奋斗成就梦想•勇于担当时代责任”为主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青春奋斗成就梦想•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时间:2014年2月3日—2014年2月9日 地点:
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线上。主要表现在:
(一)生活困难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一个是靠自己劳动收入,另一个是靠子女供养。在农村60-70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中有不少人身体比较健壮,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或多或少的劳动收入,在经济上不完全依赖于子女供养。而不得不靠子女供养的农村老人,却因他们的子女生活本身就相当困难,其生活就难以为继了。尤其是80岁以上的纯农户特困独居老人因自身基本上已无经济来源,依靠吃低保、政府救助和子女少量赡养费维持生活。
(二)看病就医困难
农村老年人一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年老生理疾病较多,经济上抗病能力较弱。而当前农村医疗条件、医疗水平还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一旦生病,子女负担加重,后果不堪设想,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医疗保障的缺乏,他们生病就医时,能拖则拖,不及时就诊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照料功能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约有60-70%的青壮年因外出打工,无暇顾及父母,许多老人成了“留守族”,他们不但享受不到子女的照料,还要承担种田、照料孙辈等繁重的田间和家务活动,负担重、压力大。特别是那些年迈体弱的老人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状态,加上生活单调贫乏和长期独居带来的精神上的空虚,使得其性格怪异。
(四)安全令人担忧
目前农村老人业余生活枯燥,娱乐活动鲜得一见,加上长期“留守”,邻里彼此缺乏互相照应,他们的安全状况比较令人担忧。特别是农村高龄特困独居老人,他们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甚至病死陋室多日无人知晓的事情时有发生,事故日趋增多。
二、当前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农村养老工作各地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拿出了一些实招,但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面临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问题:
(一)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致使农村老龄人口众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形成强烈反差。如五保供养制度标准低、不平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做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难界定;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少、受益低等。
(二)医疗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疾病率、慢性病率比较高,与当前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形成了较明显的差距,很多农村老年人还不在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之内。加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覆盖面少,农民的医疗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对大病、重病老人的医疗保障基本上没法解决。
(三)公共财政资金配套不足
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来得快,老年人口多,贫富差距大,受公共财政压力和经费的不足,致使养老保障社会化服务工作不能作为一项制度性得以长期延续,并得不到财政部门的认可,导致预算没有养老保障经费项目。调查中发现,虽各地各级设立了老龄工作机构,但有的地区用于保障老龄工作的业务经费寥寥无几,个别地区甚至没有说法。
(四)家庭养老压力逐渐增大
目前家庭养老压力增大的主要表现:一是由于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愈来愈显著,带来老年夫妇、单身老人大量骤增所引起的家庭养老压力增大;二是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国策,使家庭结构形成“四二一”格局,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甚至更多老人,依靠家庭养老来解决老人的养老显然是难以承受的。三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家外出打工,也将引发老年夫妇、单身老人增多和对农村养老产生负面影响。
(五)为老服务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公共财政资金配套不足,少数农村没有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功能多样的老年人活动场所,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原有的敬(养)老院不仅从数量上而且在规模上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且存在着年老失修、建设设施差、床位设置少、管理不正规、功能不齐全及服务技能水平低等问题。
三、具体解决措施
当前农村养老主要有以下几种种措施: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老年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
(二)机构型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全市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主要是针对农村孤寡、残疾、五保老人,重点是做好“三无”老人(无儿、无经济收入、无工作能力)的“五保”供养(保食、保衣、保住、保医、保葬)。又可分为五保户和敬老院两种具体形式。为了照顾这些老人,采取机构养老的模式,由各级敬老院或村基层组织负责做好衣、食、住、行、医等一系列社会服务。
(三)基层组织社会福利型养老
这种供养方式取决于村基层组织、村集体的经济状况。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镇或村,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入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建立了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不很规范的农民退休养老制度。每月或每季度为农村老人发钱、粮、油等生活物品。
(四)社会养老保险型养老
民政部门从1992年开始,根据上级要求,在农村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模式的个人养老保险基金账户。
(五)储蓄自给型养老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指老年人口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农村一部分老人通过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或多或少地积攒了一部分并不丰厚的“老底”,就是靠这点“家底”,再加上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尚好,种点粮食、蔬菜自给,维持基本生活。
四、解决农村养老的对策建议
农村家庭养老作为中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延续数千年。虽然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养老将一下子被其他的养老方式所替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的核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势必遭到撼动,为适应于新社会条件的社会养老所取代。
(一)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加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让人们自觉、自愿地认识和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保障农民晚年基本生活的社会性、政策性的基本保险,是国家和政府的社会政策行为。因此,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低标准起步,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三)加强敬老院建设
敬老院集中生活供养优越无比,它具有良好的供养条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集中供养比分散供养好得多。
总而言之,养老问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问题,因为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面对社会老龄化,我市的农村养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正确解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才能让大多数的人生活安康,才能全力助推“双提升”。
第四篇: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xx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口形成了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xx县各级党政部门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老龄等部门在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改革、加强医疗救助以及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xx县是1992年开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遵循“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由于实行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制,集中补助、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大,农民参保率不等。2003年以来,各镇逐步探索建立新型农保制度,强化了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的责任,提高了农民缴费参保的积极性,逐步推进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至2008年底,全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4000人,享受养老金人数2535人。
2、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条件逐步改善
xx县农村老年人中现有五保老人3321人,已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他们的生活都得到了基本保障。至2008年底,全县农村共有敬老院14所,总床位2552张,入院老人2325人。2006年,集中供养能力达80%,2009年xx县提高了五保供养标准,年均分散供养标准达2000元,集中供养达3100元。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通知》,明确将农村五保供养由原来的镇村集体经济供养转为政府的社会责任,从根本上保障了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农村老人集体供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3、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不断加快
当前,xx县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还是依赖土地和子女的家庭型养老。由于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家庭结构小型化,仅有老人、儿童的以及妇女留守的“空巢”家庭迅速增加。一些镇村“空巢”老人已占当地老年人总数的55%以上。随着土地养老保障功能虚化,家庭型养老功能的盖弱化,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机构蓬勃发展,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4、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文化生活有了良好基础
随着全县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老年人健康档案制度建立;村级文化室、万册图书室的普及等等,为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了基础资源。
实践参加者:xxx
实践主题: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
实践时间:xxxx年x月xx号
实践对象:xx县xx镇xx乡xx村xx组
实践形式: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采取上门走访、问卷调查和问卷分析的形式 现将此次调研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调查内容
为深入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贯彻惠农政策,我们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更深入系统的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调研。
(一)、宏观政策解读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细则解读
1)政策背后的缘由
2)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
3)政策的执行力度
4)政策效果预期及实际效果分析
(二)、农村老龄人口的具体状况分析(以xx组为例)
从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消费水平分析:
A.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情况调研
1)具体实施状况
2)实施后农民的反映
B.养老金领取的落实情况
1)当地政府财务部相关规定
2)农民的切实支持率
3)保障性
(三)普通民众眼中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1)了解xx组各有关政府机构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看法和态度
2)政策实施后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3)农村市场的消费状况影响
4)基层组织的舆论宣传状况
5)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施方案
(一)时间
xxxx年x月xx日至x月xx日
(二)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实践自我的平台。
(三)调研对象
xx村xx组
(四)调查方法
政策宣讲(印发一些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发给村民)
现场观察(走进乡村亲身体验和感受农村的风俗民情)
走访座谈(到村委会及相关农保机构访谈进一步了解实情)
问卷调查(附表)(到乡村和相关的基层干部处发放问卷表)
问卷分析(统计和分析数据并整理获得核心资料)
四、调查结果
本人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8份,回收问卷56份,有效问卷53份,回收后将所得调查统计如下:
1、家庭人口问题
家庭人口2口到5口占53%,孤寡老人占32%,5口以上占15%,可见孤寡老人所占比重较大,人口多会给家庭增加负担,孤寡老人更加严重。
2、年龄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知道,老年人的年龄在65~75之间占了一半以上,而65一下的为小部分,可见年龄层次出现断层,最高年龄为88岁,共3人。
3、每个月的养老金问题
养老金600以上的占24%,400~599的占26%,可见养老金在400一下的占了一半,这么低的养老金,老人家怎么生活呢?
五、存在问题
1、一些领导对农村养老保障工作重视不到位。
2、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
3、家庭养老压力逐渐增大。
4、卫生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病率比例增高,很多农村老年人没有医疗保障。
5、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有些村干部不学法、不懂法,在征收“一事一议”统筹款时,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的文件精神办事,对待老年人视同家庭其他成员一样收费,没有优待和照顾,这样,老年人在家庭中不但需要子女赡养,还要承担“一事一议”等有关费用,这就加重了家庭子女们经济负担。
6、“空巢”孤、困老人养老保障亟待关注。全县农村有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远走他乡,家里留下老人和小孩,有的连小孩也带出去就地上学,家里只有老人留守,农忙时有的子女能回家一趟,多数子女只有春节才回家与老人团聚。老人平时患病无人照料护理,有时只有邻居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感到很寂寞。
六、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在18大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1、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
2、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3、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4、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
5、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七、附录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卷调查表
1.您觉得有必要购买养老保险吗?
A.有必要B.相当有必要C.没有必要D.不知道E.无所谓
2.您担心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吗?
A.非常担心B.有些担心C.不太担心D.完全不担心E.不知道
3.如果让您选择养老方式,您会如何选择?(可多选)
A.子女养老B.自己存钱养老C.参加商业保险D.参加政府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E.靠政府或集体救济F.等老了再想办法G.务工或务农
4.为减轻老年的生活困难,您是否正在做以下的事(包括已经做的事),效果如何?
实施情况 效果
正在实施中 年支出金额(每人)非常好 一般 不太好
1.储蓄元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元
3.商业保险元
4.投资股票等、资产运作元
5.子女的教育投资元
6.实施和扩大事业元
7.农村合作医疗元
8.其他元
9.什么也没有做元×
10.不清楚元×
4.您知道哪些商业保险机构名称?(可多选)
A.中国人寿保险公司B.中国平安保险公司C.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D.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E.以上都不知道F.以上都知道
5.您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吗?
A.知道,很了解B.听说过,但不大清楚C.根本没听过
6.您认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否解决养老问题?
A.能B.不能C.不知道
7.您所在的农村是否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宣传工作?
一点也不了解 听说过而已参加过活动、使用过效果
1.发放宣传资料
2.发放宣传用的VCD/录像带
3.电视/广播
4.召开说明会
5.开展大型宣传活动
6.设置宣传牌
7.农保工作人员的单独介绍
8.村干部的单独介绍
9.听别人、已参加的人讲过
10.其他(自填)
8.您是否愿意参加政府主办并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A.非常想参加B.想参加C.不太想参加D.不想参加E.已参加F.不清楚
9.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想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定项)
A.作为资产管理方法、老年资金保障方法有利(收益性高)B.因为是国家的制度可以放心C.比起其他资产管理方法方便D.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缴费方式等、比较方便E.因为遇到热情的推销员F.可以得到政府的参保补贴G.可以得到村集体的参保补助I.遇到生产、生活困难可以用保险证到银行进行质押贷款 J.没有明确想法
10.您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没钱参加B.不了解政策C.怕不兑现,不可靠D.怕不合算E.其它
11.您对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吗?
A.很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无所谓
12.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可多选)
A.不划算B.不准确知道未来能领多少钱C.不能保证老年后基本生活D.集体补贴太少E.通过政府的行政措施推行F.加入的手续太复杂G.以后不在农村居住后领取养老金不方便
13.您认为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家庭决定因素是:
A.父亲B.母亲C.本人D.配偶 E.子女F.其它
14.您认为目前农村老年人每月至少需要多少元(除自种的粮食、蔬菜等以外)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A.50以下B.51-100C.101-150D.151-200E.201-250F.251-300G.300以上
15.根据您的收入情况,您认为养老保险费多少元比较合适?
A.月缴50元左右B.月缴100元左右C.月缴150元左右D.月缴200元左右E.月缴200以上
16.您了解以下哪些政府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优惠补助政策?(可多选)
A.种粮补贴B.粮种补贴(资金补贴)C.贷款贴息D.减免农业税E.针对计生户的补贴F.失地补偿政策G.退耕还林政策H.以上都知道
17.您对这项政策的实施有什么建议吗?
再次感谢您能完成此次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问卷,祝您新年快乐!
第五篇:农村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据统计,澧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106453人,其中农村老龄人口87092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82%。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镇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是他们无工薪,没有退休金待遇,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没有固定的保障。如何解决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是当前急需破解的一大难题,它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一、目前澧县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一)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94.14%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住敬老院及靠集体供养的老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5.86%左右。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少数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其居住地与子女家也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部分老年人的供养还停留在柴米油盐等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供养方式上。
(二)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目前,澧县农村社会养老主要形式为五保供养。我县共建成了高标准的乡镇敬老院32所,达到了“一乡一院”的目标,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650人,年供养标准为2160元。各敬老院均配套了厨房、餐厅、活动室,购置了电视机等娱乐工具,院内修建了猪舍,开辟了菜园,有的还建了鱼塘。对另外分散供养的3450人,年供养标准为1000元,并采取包扶扶养责任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照料。目前为止,我县还建成了15所农村五保之家,为146名分散供养五保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从XX年起,五保户全部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取消了住院费起付线,合作医疗报销之外的部分由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金中解决。同时,还建立了五保户丧葬互储金制度,为全县五保老人建立了吃、穿、住、医、葬全方位保障网。
综上可得出如下结论:(1)近几年,虽然我县农村养老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阶段。(2)目前开展的社会化养老方式虽然服务对象不多,但却是农村养老方式的巨大进步,对今后不断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意义重大。(3)农村个人、家庭、社区(探索阶段)、政府在农村老年人供养体系中互为补充,但个人和家庭的作用较为显著,政府作用较为薄弱。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农村养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促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亟待转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据统计,我县农村留守老人总数近5万人,占老人总数的52%以上,这部分老人的供养方式以自我供养和子女现金供养为主,大部分人生活上得不到照料,精神上孤独寂寞。年轻人的离家离乡,势必对传统稳定的家庭、对老年人的供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养老带来沉重的负担。澧县目前总人口91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占11.7 %,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还没真正形成,除五保供养稍微面宽力足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养老储蓄或商业保险等供养形式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
三、对策措施
(一)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在我国,社会成员的家庭观念较为牢固,老年人则更是爱家、恋家,愿意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及其成员解决,家庭在养老方面具有社会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其基础地位还是得长期坚持。要通过道德教育、舆论宣传和制度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决不能因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而将本应由家庭承担、家庭又有能力承担的责任推向社会。
(二)继续加强社会养老。要根据需要,逐步扩大敬老院的规模与容量。全县敬老院可供集中供养的床位只有1780个,仅占五保总数的29%。五保人员入住尚且难满足,社会老人更加没有入住的机会,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资金。目前县、乡财力都十分有限,除了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各乡镇要克服等靠思想,积极争取外援支持;要加大投入,逐步缓解敬老院运行资金缺口。据调查,一所乡镇敬老院要保持正常运转至少需要5—6万元。而我县财政为每所敬老院补助仅2—3万元工作经费,要保证敬老院的正常运转还存在一定困难。在调查过程中,各乡镇普遍认为,乡镇敬老院是社会公益**利机构,应该按“七站八所”对待,纳入县财政统管范围,彻底解决敬老院运转困难问题;要全面提升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各乡镇敬老院的管理基本上规范有序,但在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上有待加强,应想方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
(三)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2010年元月二十九日,全国老龄办等10部委联合签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意见》认为:“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2010年,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区县(市)政府按照当地老年人口数每人每年3元标准,逐步筹措资金,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各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老龄工作经费,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年来,县民政局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和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加大了农村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力度,对居家养老有了初步探索。建议县政府结合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根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精神,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鼓励农业劳动者自我保障,大力发展老年协会组织。鼓励农业劳动者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储蓄,为将来养老做好资金上的准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鼓励发展各种老年协会组织,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