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1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xx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xx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xx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于xx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的调研报告

区政协农业科技委员会

根据政协2005年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政协农业科技委员会于7月25日开始至8月30日结束,历时1个多月时间,对全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展开了全面调研,调研采取普遍调研与重点调研结合,乡、镇和在有关部门调研与专题调研组结合,召开座谈会与走访群众结合,在普通调研的基础上,政协组织三个专题调研,分别深入农委、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等科技部门和城南、新安、独山、徐集四个乡镇,围绕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与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了认真座谈,分析研究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农业概况及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现状

(一)农业概况

裕安区地形山岗湾畈兼有,为大别山北麓余脉和淠河冲积带交织区域,农业经济呈山上、丘岗、湾畈三种类型。全区辖19个乡镇,3个街道,251个行政村,总人口93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有耕地面积71万亩,盛产水稻、油菜、茶叶、大麻、白鹅、蔬菜、板粟、中药材等,是典型的农业大区。

(二)农业基层科技体系基本情况

1、农业科技体制现状。

全区共有农业推广机构31个,其中区直9个。(包括区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水产站、农机站、监理站、林业工作站、林业推广中心、蚕桑站);乡镇22个(19个农技服务中心和3个农机中心站)。除此以外,还有农技推广中组织,有皖西白鹅、大麻、生猪、蔬菜等12个专业协会,14处市、区示范园,35外乡镇示范园,科技示范大户134户。

2、农业科技队伍现状。

全区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81人,其中:区直220人,占总数的57.7%;乡镇161人(种植业43人,畜牧业4人,渔业14人,农机化21人,农经36人,蚕桑13人,林业30人)占总数42.3%。

①学历情况:大学本科57人,大专193人,中专128人,高中以下3人。

②职称情况: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94人,初级职称264人。

③年龄结构:30岁以下62人,30—40岁133人,40—50岁132人,50岁以上54人。

④据不完全统计,乡镇科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占90%以上。

(三)职能作用发挥初显成效

设区以来,我区立足“强农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3241”、“5566”、“156”科技兴农计划,全区涉农部门,始终致力于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推进工作,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农民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已建立起大别山瓜果、固镇羽绒、紫竹林蔬菜、大别山竹器、苏埠麻制品等专业市场,培育了优良粮油、弱筋小麦、白鹅养殖、肉鸡、水产、大麻、茶叶、蔬菜、竹木、经果、中药材等农业基地,组建起皖西白鹅、蔬菜、生猪、大麻、茶叶等专业协会,打造出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华园乳品、天裕大米、苏埠大麻等名优品牌,形成了以皖西羽绒厂为代表羽绒加工企业群,六安瓜片股份公司为代表茶叶加工企业群、华园乳业为龙头的奶牛农场和养殖大户群、天裕米业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企业群,涌现出管章明、解明志、邹怀斌、邬凌云、赵光勋等能人大户和东林、苏南、荣柚等科技示范村,初步构筑起山区、丘岗和湾畈三大区域经济格局。呈现出: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部门强力驱动、发挥优势、抓示范引导、抓基地建设、抓大户、抓培训、抓服务、经营性农技推广、经济实体参与驱动,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能人大户示范带动、农业各类协会组织促动等形式为推进农技推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并初步形成与主渠道“并驾齐驱”的多种农技推广体系格局。总之,在区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在全区涉农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和奖励。全区获国家农业部星火计划二等奖就有3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0项,市级30多项,区级80多项,科技人员享受政府津贴40人,各级表彰近100名。

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应用,为全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农业基层科技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全区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裕安的主题,以推动科技成果应用的产业化为重点,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区的科技水平还很低,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不强,高新技术比重极低,创新型人才尤为短缺。高素质、知识型劳动者的比重小,从事业发展来看传统产业,低层次产业仍占主等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几乎空白。从我区基层科技体系来讲,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技术传播断链。乡镇机构改革后,区直六个业务部门下设的各级推广机构合并成一个单位,人财物归属于乡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缺乏直接调控手段,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因而,造成原有技术传播链条在区多层面中断,使乡镇技干和业务部门、服务主体形成“隔热层”,上级主管业务部门许多工作业务难布置、难落实,造成“开会不到、工作任务不要、情况不报”,农技推广服务业务上下不畅,形成不了合力,严重脱节,服务主体严重错位,乡镇技术业务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科技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队伍不稳,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一是体改变动频繁,乡镇农业科技队伍人员,也经历了“三权”下放—“三权”回收—“二权”下放—“三权”再下放的过程和现阶段六个农业单位合并成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5次变革过程,科技队伍也相应跟着变动,人员增、减、合、调来调去,致使农业科技队伍严重不稳。二是科技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以我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为例,农村人口87万人,乡镇农技推广系统从事种植业技术的人员只有43人,平均2万多人中才有一名农技人员,从全区养殖业推广技术人员来讲。例如:①畜牧局机关、乡镇总共17人,其中区直13人,乡镇仅有4人;②水产局蚕桑机关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人,乡镇14人,其中有2人在编不在岗。专业技术人员1个乡镇达不到1人,发达国家1万个农民拥有4个以上的农技人员,而我们是农业大国、农业大区、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而且差距甚远。

3、专职不能专用,推广机构行政化。“三权”下放到乡镇,农业主管业务部门缺乏直接调控手段,难以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加之乡镇体改后,人少事多,农技人员被“挪作他用”现象普遍存在。例如:①独山镇共有7名农技人员,有5名被抽至计生组,1人抽至产业调查组,只有1名林业技干在岗;②水产系统全区乡级14个在编人员,其中,1人任镇行政领导,1人下派任村支书,7人在计生办,1人任人大干事,2人在党政办,2人专职包村。在调研时水产系统有位同志说:渔业科技人员没有1人真正在干本专业,造成工作难开展,执法不到位,工作无抓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的占90%以上,主要是长年被乡镇挪到殡改、计生、包村等中心工作,乡镇推广机构人员“人走楼空”,技术职能名副其实行政化。

4、专业不专,作用难以发挥。乡镇机构改革后,上岗人员中有部分人员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仅举一例:水产系统,乡镇现有14人,其中非专业3人。其它部门也有不同程度存在专业错位的问题。这样专业技术不专,先进技术推广和运用、作用就无法发挥。

5、知识趋于老化,素质亟待提高。当前农业推广机构普遍存在农技人员知识老化问题。一是专业人员比例偏低,全区从事科技推广人员中具备专业学历人数173人,只占总数的58%;二是技术职称比例失调,全区乡镇农业站有161人,其中高级职称仅有2人,中级职称35人;三是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传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多,设区以来,真正本科、大专专业人才几乎没进,加之知识更新渠道有限,造成专业知识日趋老化,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熟悉、不内行,有的知识单一,综合素质较低,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行情,年前产后服务无能为力。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不了专业户生产就是一个明显例子。四是敬业奉献精神不强,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不愿深入生产第一线,不愿为农民热心服务,不愿吃苦;有的不误正业,“种人家田、荒自家园”;有的无所事事,有的牢骚满腹,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6、经费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0.6—1%,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0.5%左右,我国约占0.2%。我区专项经费投入很少,就拿2004年来说,全区农业总产值 元,用于农技推广机构经费 元,占 %,而这些经费只是用于发放工资,由于长期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手段极其单一和落后,作为乡镇唯一技术推广机构的农技服务中心全区不仅没有一个单位具有电脑等信息办公设备,就连最基本的人员办公经费都得不到落实,造成:一无经费,二无阵地,三无试验基地,四无电脑信息设备,五无计划和制度,六无工作动力,七无科技工作保障。

三、对策及建议

1、各级要充分认识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真正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到实处。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经常研究科技工作,党政一把手要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亲自挂帅抓科技工作,做到重要工作亲自督促落实,重大问题亲自研究解决,重点项目亲自协调运作。二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关心、支持科技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理顺体制,健全体系。一要“三权”回收,人员归队,乡镇农技服务站人、财、物三权上划,归属上的主管业务部门,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有利管理和调控,有利职能作用发挥,同时解决了“条块分割”业务指导脱节,“隔热层”等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体系是基础,有利于信息畅通,新科技推广等,总之对在岗位用人,资金投入和业务发展等方面能进行科学配置,使推广体系整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创机关报管理,激活机制。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实用的考评方法,实行技术推广业绩目标管理;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以科技成果,推广业绩为评优、晋升、晋职等主要依据,形成有效激励争机制;三是创新分配制度,实行工资保低,奖金绩效制,年龄按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金;四是建立科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促进科技人员知识和技术更新。

4、加强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员。一要加强科技队伍岗位培训,提高科技人员整体素质;二要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保障和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用好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三要加强严格管理,实行奖励罚款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要合理配置,做到科技人员专职专用。一是可以按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区域特色产业布局等因素要求,建立乡镇工作站或跨乡联合区域中心站;二是人员配置也可以依据国家规定的占农业人口0.04%比例;三是对现有科技专业人员进行调配对口、对专业,解决所学非所用,不能发挥作用等顺题;四要逐年选派一些专业对口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努力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队伍;五要培养充分基层农技人员队伍。采取科技培训,经验传授,政策增大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其成为扩广先进实用技术,实施科技致富带队。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5、创新投入机制,保障资金来源。

一是依据《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连增长。”设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和体系建设专项经费,对执行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全额拔款,确保扩大事业顺利实施;二是鼓励农技机构通过兴办经济实体,领办专业协会等形式,通过自我积累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三是通过政策扶持,如税费减免、科技推广补贴等措施激励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通过“公司+农户”或“协会+农户”模式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大力吸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投身经营性农技服务领域,满足农民群众实用性技术需求,弥补政府推广机构不足。

6、转变推广方式,提高科技贡献。

在服务模式上,由原来自上而下、以技术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为中心,解决推需分离;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一家一户为主转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大户和承包户为主,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质量和效益最大化;服务形式上,由原来的印发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为主;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中服务为主,延伸到产前市场分析信息咨询和产品深加工技术推广等整个产业链。

第二篇:农业执法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农业执法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目前,由农业部门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已达38部,执法职能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业安全生产等6个方面。总的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法制建设成就显著,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一是农业执法由分散走向综合,农业执法日趋规范,农业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189个市、1762个县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共成立了10个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204个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1916个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植物检疫、动物防疫、渔政渔港监督等法律法规授权的专业执法队伍也得到了规范和发展。

二是农业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纳入综合办公,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也相继开展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大方便了申请人,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为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农业行政审批行为,农业部在中央国家机关中率先设立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将原分散在各司局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行政审批综合办 公大厅统一受理,统一回复,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每一项行政许可项目都明确了审批内容、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

三是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部、省、县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截至XX年底,已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323个,省、地、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1780个,检测范围涵盖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农产品等各个环节,检测技术人员达1.96万名,检测能力大幅提高。

二、当前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相比,农业执法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不适应。

1.思想观念不适应。一是有的单位或个人对农业执法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重检测,轻查处”等倾向。三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协作配合意识,沟通协调的主动性不强,办法不多,工作不到位,难以充分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四是有的单位或个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不善于在现有法律中寻找工作的依据和手段。

2.体制机制不适应。一是农业执法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事后监管和检验检测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还有很多地方尚未实行综合执法,多头执法、队伍分散、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和设施装备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与农业部门日益繁重的农业执法任务不相适应。二是执法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地在事后监管中往往各自为战,一些行政许可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具体,影响了对违法行为的及时认定和查处。

3.人员素质不适应。一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农业执法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法律人才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二是政治素质有待加强。一些农业执法人员碍于情面不愿执法,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执法,削弱了农业执法的权威。

4.保障能力不适应。一是科技支撑薄弱,较强能力、较高水平的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滞后。二是执法经费不足,很多地方执法经费难以保障,有的甚至连人员工资都无法保证,“以罚养罚”、“收费养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农业执法装备陈旧、匮乏,很多地方缺乏交通工具、取证设备等必要的执法装备,执行重大任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此外,农业执法没有统一着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执法的形象和权威。

三、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思路

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尽快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努力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大力提升农业执法能力,不断强化农业执法保障,切实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以事后监管、行政审批、检验检测为重点,加快形成机构合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执法体系:一是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构建以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事后监管体系。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以“一站式”综合办公为基础的行政审批体系。三是加强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建以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的检验检测体系。

2.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加快改革步伐,整合执法资源,全面提高执法效能。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力争3年内,在全国农业县全部实行综合执法,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综合办公,统筹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快推 进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公信力。

3.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建立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执法协调会商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农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农业执法中的检打联动机制,建立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和执法考核评议机制,进一步推动执法机制创新。

4.提高农业执法能力。通过强化农业干部法制培训、加大农业执法投入等措施,加强执法人员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建设一支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业执法队伍,全面提高农业执法能力。

5.强化农业执法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执法的领导,把执法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来抓。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加快法律法规的制修订进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不断增强配套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农村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农民和其他管理相对人的法律意识,为农业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篇:农业执法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目前,由农业部门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已达38部,执法职能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业安全生产等6个方面。总的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法制建设成就显著,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一是农业执法由分散走向综合,农业执法日趋规范,农业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9个市(地)、1762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共成立了10个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204个市(地)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1916个县(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植物检疫、动物防疫、渔政渔港监督等法律法规授权的专业执法队伍也得到了规范和发展。

二是农业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纳入综合办公,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也相继开展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大方便了申请人,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为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农业行政审批行为,农业部在中央国家机关中率先设立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将原分散在各司局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统一受理,统一回复,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每一项行政许可项目都明确了审批内容、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

三是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部、省、县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截至2007年底,已建成国家级(部级)质检中心323个,省、地、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1780个,检测范围涵盖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农产品等各个环节,检测技术人员达1.96万名,检测能力大幅提高。

二、当前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相比,农业执法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不适应。

1.思想观念不适应。一是有的单位或个人对农业执法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重检测,轻查处”等倾向。三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协作配合意识,沟通协调的主动性不强,办法不多,工作不到位,难以充分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四是有的单位或个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不善于在现有法律中寻找工作的依据和手段。

2.体制机制不适应。一是农业执法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事后监管和检验检测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还有很多地方尚未实行综合执法,多头执法、队伍分散、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和设施装备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与农业部门日益繁重的农业执法任务不相适应。二是执法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地在事后监管中往往各自为战,一些行政许可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具体,影响了对违法行为的及时认定和查处。

3.人员素质不适应。一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农业执法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法律人才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二是政治素质有待加强。一些农业执法人员碍于情面不愿执法,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执法,削弱了农业执法的权威。

4.保障能力不适应。一是科技支撑薄弱,较强能力、较高水平的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滞后。二是执法经费不足,很多地方执法经费难以保障,有的甚至连人员工资都无法保证,“以罚养罚”、“收费养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农业执法装备陈旧、匮乏,很多地方缺乏交通工具、取证设备等必要的执法装备,执行重大任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此外,农业执法没有统一着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执法的形象和权威。

三、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思路

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尽快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努力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大力提升农业执法能力,不断强化农业执法保障,切实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以事后监管、行政审批、检验检测为重点,加快形成机构合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执法体系:一是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构建以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事后监管体系。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以“一站式”综合办公为基础的行政审批体系。三是加强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建以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的检验检测体系。

2.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加快改革步伐,整合执法资源,全面提高执法效能。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力争3年内,在全国农业县(市、区)全部实行综合执法,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综合办公,统筹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公信力。

3.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建立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执法协调会商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农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农业执法中的检打联动机制,建立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和执法考核评议机制,进一步推动执法机制创新。

4.提高农业执法能力。通过强化农业干部法制培训、加大农业执法投入等措施,加强执法人员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建设一支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业执法队伍,全面提高农业执法能力。

5.强化农业执法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执法的领导,把执法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来抓。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加快法律法规的制修订进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不断增强配套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农村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农民和其他管理相对人的法律意识,为农业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篇:区农业经营机制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牵动农村发展全局,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

近年来,区积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以突破发展为主题,以破解“三农”难题为目标,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较为丰富的农特产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富区、科教兴区”战略,不断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产业基地和规模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区发展中药材10.1万亩、蔬菜8.5万亩、烤烟5500亩、林果78万亩、食用菌500万袋,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9万亩。先后建成了刘湾中药材示范园、杨峪河丹参、张村桔梗、孝义黄芩、大荆西洋百合等25个药源基地;刘湾、陈塬、沙河子、大赵峪等6个蔬菜基地;腰市、蒲峪等4个烤烟基地;三岔河、陈塬、沙河子、孝义等36个林果业基地,以及黑龙口秦岭铺、孝义甘河、沙河子柴湾、大荆孟村等23个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发展养殖大户297户。其中丹参基地顺利通过国家GAp认证,刘湾大蒜、沙河子胡萝卜、黑龙口生猪等17个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12个农畜产品分别通过省级以上无公害认定和认证。全区初步形成了“东药、南菌、西牧、北烟、城郊菜”的产业发展格局,“天麻”、“孝义柿饼”、“黑龙口豆腐”、“白条肉”等一批农产品已在省内外形成了一定品牌效应。发展核桃协会、中药材协会、畜禽养殖业协会、蚕桑协会等各类经济合作组织58个,吸纳会员2300人,拥有固定资产1230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及全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5.12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到7.79亿元,同比增长17.5%;地方财政收入4258万元,同比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0元,同比增长8.2%。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明显增长。但是,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基础差、起步慢,发展不均衡,在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市场化经营理念还有待加强。受传统思想定位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对发展农业产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片面地停留在压粮扩经的“平面调整”上,对农业产业化缺乏一种长期性、系统性的认识,市场化经营理念差,致使产业开发步伐不快,产业化程度不高。

二是特色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基地建设滞后,专业村、重点大户较少,示范、带动力不足,农产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大多数农产品都属原料型,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没有规模效益,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增加值程度低,缺乏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名优品牌。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结构趋同,组织、协调、开发、生产能力弱,未能把生产基地、农户与市场很好连结起来,龙头带动作用难以发挥。

三是市场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低。由于农产品市场地方性、自发性较强,狭小、分散和无序发展的状况比较普遍。加之农产品信息市场的发展滞后,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情报资料的有偿转让等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规模,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方利益的实现和补偿。

四是利益机制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类经济实体之间的经营关系存在着随意性和非规范性,导致彼此之间利益关系扭曲,尤其是作为各类经济实体基础的农户成为转嫁经营风险的对象,其经济利益没有保障。加之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机制激励和调节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协调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技含量低。我区属国家级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上级财政投入有限,民间投资乏力,加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知识结构老化,致使农业结构调整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科技推广方面步履艰难。特别是一些市场行情看好的项目,常因资金缺乏而搁浅。

六是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发展存在盲目性。有些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仍然延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表现在一是政府“越位”。其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过度,不遵循市场规律,存在拔苗助长现象。二是政府“错位”。政府与企业、市场的职责不清,以政府投资的方式代替政府支持,通过行政命令搞“富民工程”。三是政府“虚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搞文山会海多,抓落实少;形象工程多,实效工程少。正是由于个别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增加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本和风险。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遵循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之路,扩基地、强龙头、兴中介、重销售、创体制、促增收,强力构建以药、菌、果、畜、烟、菜六大产业为支撑,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紧密联系,行政推动,市场拉动和科技带动相结合,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双增加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全面提高现代农业水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解放思想,转变农业经营理念。要破除传统观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树立大农业的理念,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谋划,以经营工业的方式经营农业,按照市场导向和需求,组织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以工业的手段来抓农业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强化市场意识,自觉遵守市场规律,将农业的项目选择、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置于大市场的环境中运作,以市场为导向,靠市场去调节,依市场谋发展,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挥资源优势,做大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建设特色乡镇和专业村、社为重点,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通过特色产业化来推动农业布局区域化、投资主体企业化、经营机制多样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优质品牌化。在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和协调指导力度,不断优化以蔬菜、烤烟、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猪、牛、羊、鸡为主的养殖业;以核桃、板栗、柿子为主的林果业布局,实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同时,落实包抓责任,在项目、人力、财力方面予以倾斜,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抓好以张村、孝义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沙河子、大荆等为主的畜禽产业,以黑山、三岔河等为主的林果业,以蒲峪、腰市等为主的烤烟产业,以刘湾、大赵峪等为主的蔬菜产业,进一步加大“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村)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扩大规模,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产业做精做专。

(三)加大投入,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载体和依托力量,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承担着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市场、技术等多重制约,单靠企业自身实力难以克服,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走国际化、民营化、多元化发展之路,以大招商、大投入,实现项目大开发、加工业大发展。要把招商引资贯穿产业调整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以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产业化龙头项目和现有企业对接项目为重点,开展定点招商、叩门招商,寻求我区生产要素与域外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抢抓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机遇,精心策划和包装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农业产业化项目,争取列入中省市盘子。金融、计划、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用足用活小额信贷、粮援项目、山川秀美、退耕还林等政策,在培育、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依托工业项目集中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集群,带动产业发展。

(四)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动力,当前我区农业科技创新应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技术、精加工和深加工技术、保鲜贮运技术和降耗增效技术,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网络,使高效农业示范园、示范带成展示高科技农业的窗口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基地。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承包和科技入户工程,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密切与龙头企业、专业村社、专业大户的技术联系,为提升全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打好基础。

(五)加强市场建设,拓宽营销网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快慢与市场开拓范围的大小和市场发育程度的高低紧密相联。必须紧紧围绕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两大环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扩大覆盖、自负盈亏”的原则,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在有形市场建设方面,加强对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依法管理,规范交易行为,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同时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农产品集中的乡镇和专业村新建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延伸销售渠道,重点抓好沙河子农特科贸城建设,形成产业产品集散地。在无形市场建设方面,大力培育经纪人、专业协会、专业营销队伍等中介组织,健全销售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以开拓西安市场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产品在西安市场的准入和营销工作,构建营销体系,扩大交易份额。加快建立区、镇重点村农业产业化资讯网,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六)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是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一体化,是农户与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的一体化。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保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产业化经营组织大胆尝试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密切企业与农户双方的利益关系,鼓励通过提供生产基金或预付定金、优惠供应良种、赊销生产资料、技术培训与指导、产品储运与加工销售、资金的承贷转贷等方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树立互利互惠、长远发展的利益关系。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企业和农户的法律意识,强化诚信理念,坚持平等互惠的原则,推行订单农业,明确各方责、权、利,依法维护各方利益。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紧密的契约关系,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七)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完善培训机制,从农民工中培育一批中高级技工。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八)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改进行政领导方法,狠抓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各项优农惠农政策,积极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加强对产业化经营组织人员的培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本固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多元投资体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检疫体系,保证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及时查处违法坑农害农案件,全力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区十五科技发展调研报告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区科技局结合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起草和编制工作,对全区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通过回顾总结“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认真分析思考“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现就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十五”期间科技发展回顾

1、“十五”期间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1)深入实施科技“四大工程”,科技创新能力逐年得到提升。“十五”期间,全区科技进步目标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优化,[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成为推动科技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的有力抓手。五年来,全区坚持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四大工程”,2003年增加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普工程”,2004年又在科技“五大工程”的基础上,将科技进步目标考核体系提升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每年市、区领导在科技工作会议上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全区将科技进步考核目标列入“三个文明”指标体系,年终进行自下而上的考评。五年来,全区共引进本科以上各类人才×××名,其中高层次人才××人;创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家,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家;开发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项。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区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件,其中2005年×××件,比2000年增加×××%。科技成果鉴定××项,其中2005年××项,比2000年增加××%。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截止2004年,全区××家企业在手生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其中,近两年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区列统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到2005年达××%,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接近×%。按照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近两年计划并已着手通过引进、嫁接高新技术,重点建设和培育××××、×××××两个产业化特色基地。

(3)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产学研联合的构架基本形成。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致力于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平台。区政府××××年与××××××咨询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两位专家为区政府科技、经济顾问,请专家组帮助,为区工业产品科技创新五年规划作咨询;××××年区政府与××大学×××××系签订合作协议;2005年与××工学院就开展全面合作进行了多次接触,学院准备每年至少在区内组织4次高新技术讲座,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授课,不断拓展全区各级干部,特别是企业家的科技创新视野。

五年来,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重大科技活动,先后邀请×××××、国防科工委、××大学、××大学、××大学等几十家单位的××名专家、教授来××参会;组织××多家企业分西线、南线、北线出行,走访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北京、广州、深圳、西安、成都、哈尔滨、沈阳等地,签订正式合作协议项目61项。

(4)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十五”期间,区财政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坚持保证科技经费优先到位,重点支持全区高新技术项目开发。通过不断拓宽渠道,基本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的多途径、多形式的社会科技投入体系框架。区本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每年按财政实际支出的××%拨付,并逐年增加,五年内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万元。其中2005年×××万元,比2000年的×××万元增加了××%。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的逐年增加,有效发挥了政府资金引导的作用,扶植和启动了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速了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的进程。

(5)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公众的参与度、认知度不断提高。一年一度的科普宣传周,通过鲜明的主题、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广大市民喜闻乐见。每年全区有近×××人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直接受益群众逾万人次。每年的“送科技下乡”、“科教社区”活动,实现了科技普及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在农村开展的“学科学知识、做现代农民、建美好家园”科普活动和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让科技真正走进了农村、走进了农户。在城区开展的科普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经过几年努力,全区×个街道、×个社区通过市级验收,其中×个街道、×个社区通过省级验收。2004年,我区被中央文明办、×××××联合表彰为“科教进社区”全国先进集体。2005年市、区又明确了在城区再新建高标准科普画廊××座。

2、“十五”期间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兄弟市、区相比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五年来,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增加缓慢,区内企业尚未建成一家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更没有一家企业具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条件。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研发经费达不到应有的比例。研发机构自身开发能力欠缺和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不紧密、不到位,是制约多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到2005年,全区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的比例不足 %。

(2)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全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基本属于仿制性质,自主创新开发,建立高新技术创业园区,为新产品研发,尤其高新技术产品项目,提供服务。五年内,视全区工业企业发展状况可在园区内建立创业中试基地,嫁接放大高校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项目,将孵化成熟的项目转向区内企业,形成良性循环。②建立以网络服务和数据库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体系。由政府牵头,建立和完善畅通的信息采集、分析、研究和传输信息网络。上与国家、省、市科技信息中心联网,下达企业,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提供最新科技成果项目源,实现网上技术交易,进而降低新产品前期开发成本。③发挥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中介作用。通过规范运作,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充分发挥ApEC技术转移分中心作用,实现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直接合作,拓展技术转移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与中科院信息咨询中心的合作,为区内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项目和规划服务。

下载关于xx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xx区农业基层科技体系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农业工作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合集

    通过开展向同志学习和通报我市今年处置惩罚的少数党员干部案件,教育警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结合半年工作总结和召开民主生存会,......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11-11-23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前段时间,我委就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

    区基层法律服务所调研报告

    区基层法律服务所调研报告 区基层法律服务所调研报告 根据司法部令第59号规定,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依法在乡镇和城市街道市里的法律服务组织。基层法律服务所依照司法部规定的业......

    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提纲一、公共卫生建设概况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公共卫生体系发展滞后,缺乏顶层设计2.重治轻防的思想观念阻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3.财政......

    基层惩防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近期,**区**街道纪委根据区纪委工作安排,在全区开展基层惩防体系建设现状调研活动。在调研中发现,基层惩防体系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惩防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应予以......

    区十五科技发展调研报告5篇范文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区科技局结合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起草和编制工作,对......

    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

    以园区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示范水平——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科技......

    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

    ——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用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