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9:1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本站推荐]》。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本站推荐]

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总第337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5期

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 陈超儒 高民庆 罗锋

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三个集中”过程中,特别是结合灾后重建,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出现的新变化,积极创新农业组织经营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涌现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一、几个典型案例

(一)彭州市皇城村的“土地银行”。彭州市磁峰镇皇城村针对灾后住房重建过程中89%的村民选择统规统建的实际,在确权颁证和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皇城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俗称“土地银行”),主营全村土地权属“存”、“贷”经营业务。村民以240斤大米/亩·年的价格将承包地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按照村域产业发展规划,对存入土地实施道路、沟渠等成片整理后,按照实际面积,并以290斤大米/亩·年的价格统一对外“贷”地,引进业主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土地银行”所获利润的50%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其余部分的20%用作公积金,10%用作公益金,15%用作办公经费,5%用作风险金。目前,全村自愿申请入社(行)的农户已达265户,占全村农户的66.1%;存入台账土地956.1亩(实际面积1434.2亩),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53亩,实际存入土地1487.2亩,现已贷出土地933亩;银行收益达13116元;全村实现外出务工4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300余人。

(二)蒲江县复兴乡的“农民会所”。蒲江县复兴乡土地整理后,集中农户达304户1010人,集中度达35%。为夯实农民集中居住后的产业支撑,蒲江县引进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规模发展猕猴桃产业。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四川中新公司建立了利益共享的新型经济联合体--“农民会所”。“农民会所”的组成及作用:一是猕猴桃业务主管单位和发起单位(中新公司)自动成为会所会员单位;产业规划发展区域内的农民以承包地和劳动力入股、以自然村为基础组成合作社,亦为会所会员单位。二是企业(中新公司)一心一意抓发展,而生产经营之外的其它各类事务均由会所全权打理;会所一头连结企业,一头通过合作社联结农户,打造了生产要素持有者与使用者自主沟通的交流平台。三是会所的主要职能是执行园区利润对农户的返还,保障农户的相关权益;协助政府发展产业规划区域内的农村公共事业;建立会员农户就业档案,加强对会员农户的生产技能培训,培养成熟的产业工人;动员和组织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和会员农户共同实施园区保护和专利品种保护等。目前会所共有理事单位58个,建立会员农户档案300份,实施技术培训2000人次。

(三)新津县袁山村的“袁山模式”。新津县袁山村为有效经营土地整理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和耕地,于2007年12月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袁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用40亩集体建设用地作抵押,通过新津县农投公司担保,向县信用联社贷款150万元修建了50个獭兔养殖车间,以此为股本金与成都袁山专业养殖协会共同组建袁山獭兔养殖合作社,于2008年7月建成存栏6万只、年出栏12万只的全省最大獭兔养殖基地。袁山獭兔养殖合作社于2007-2009年每年支付袁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55万元,从2010年起将每年支付公司工作经费15万元。成都袁山专业养殖协会负责投入配套设施、兔种、饲料、流动资金、饲养技

术、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和成品兔收购等。村民经过培训后,可免费承包獭兔养殖车间代养獭兔,每年可获得保底1万元、最高3万元左右的综合性收入(包括工资收入、福利收入、奖励收入)。同时,公司将村民承包地以400斤大米/亩o年的保底价集中起来,通过项目形式,以高于保底价的价格对外招租发展青花椒、优质果木、花卉和苗圃生产。

“袁山模式”通过强化以产权为纽带的集体经营,既丰富和发展了集体经营的内涵,又较好地克服了村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所遇到的制度壁垒、信息不对称、资金短缺、技术素质不高、抗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困难,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小生产者向现代农业大生产或产业化与现代化的“理性经济人”的角色转变。目前,獭兔养殖基地已吸纳80多户农户进场养殖,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180亩,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100余人。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较同期递增19%。

(四)崇州市桤泉镇的“政府搭台+专家导演+企业唱戏”模式。崇州市桤泉镇现有耕地15520亩、农业人口15000人,人均耕地面积超过1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地区。近年来,该镇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这条主线,集中投入生产要素,协调拉动一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1.政府搭台。一是成立桤泉高新农业管委会,由崇州市一位常委任主任,镇党委书记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统筹负责高新农业区的发展。二是制定镇域产业发展规划,确定蔬菜、红提、食用菌和生猪为全镇四大主导产业,统一进行产业招商。三是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和土地整理项目、农发项目等,集中投向产业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安置搬迁产业规划区农户3000余户。四是由市农发局牵头组建大地农业服务公司和劳务合作社,专职为园区特色项目提供农业良种、技术培训与咨询、农资配送、农业信息和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田间服务,以提升园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五是规划建设了200亩的农产品加工区和物流区,引导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2.专家导演。组织专家队伍,组建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中心“专家大院”,重点围绕技术转化应用,采取市财政课题包干的形式,与国家和省、市农科院实施院市合作,聘请专职专家对园区业主从育苗到营销进行一体化有偿科技服务。现已有各类专职专家12位,常年为全区业主提供农业科技服务。

3.企业唱戏。园区企业在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自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园区有的企业采取“超市+龙头企业+基地”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打捆进超市(互惠、家乐福等),较好地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

目前,桤泉镇通过“政府搭台+专家导演+企业唱戏”的经营方式,不仅强化了政府服务功能,优化了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面积达100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67%;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建设了20000余亩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就业岗位,常年就业人员5000余人。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770元,较同期递增11%;统一注册了“桤泉牌”农产品系列商标,先后获得四川省食用菌、红提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五)都江堰市向峨乡的“田间股份制”。都江堰市向峨乡针对灾后农民集中居住后,生产半径增大的实际,创新推出“田间股份制”,促进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都江堰贡

品堂茶业有限公司以种苗选择、购买、运输等费用(1000元/亩)计股28%,农民以入股土地三年地租(690元/亩)、肥料(300元/亩)和劳动力(800元/亩)计股64%,组织农户参与基地建设的村、社和合作社分别被赠股2%、2%、4%,共同组建股份制茶叶生产基地。入股农户每五户组成一个生产互助组,入股土地每100亩配备一名兼职技术员,在公司的免费培训和统一指导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种植。在基地茶叶有产出的第一年,除去鲜叶采摘、肥料、农药、日常管理等开支,基地鲜叶利润在公司、农户、村、社和合作社之间的分配比例为28%、64%、2%、2%、4%。对鲜叶质量、数量达标的农户当年享受5%的返利,并由公司赠送6%的股份,如此持续5年后,公司股份将全部赠送完,到时在农户、村、社和合作社之间的股份分红比例为92%、2%、2%、4%。公司将在股份基地中获得5年的分红又按4∶3∶3的比例,用于建立风险基金(40%)、组织培训(30%)和奖励农户(30%)。

“田间股份制”重在将生产环节的生产要素股份量化,把要素持有者的利益进行捆绑,激发各自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致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这样既避免了公司在打造基地过程中容易遇到的资金压力,又较好地克服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全乡共有签约入股农户510户,建成股份制基地3100亩,组建生产互助组102个。

(六)邛崃市金鸡村的“联农合股”模式。邛崃市宝林镇金鸡村在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引导以农户承包地自愿入股的方式,组建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邛崃市金鸡茶业有限公司”(其中农户占股90%,村集体经济组织配股占10%),与联农茶业公司合股进行白茶种植。金鸡公司以每亩入股土地10年的预期收益4500元一次性折价入股,占合股的45%,并负责白茶的规模化种植、采摘等,为联农公司提供白茶原料。联农茶业公司以茶苗、预付红利等费用入股,占合股的55%,并负责白茶的精深加工和销售等。茶叶采摘的前两年(即茶叶种植期),联农公司提前预付股农未来所得红利(500元/亩·年),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待茶叶采摘后,以实际鲜叶收入按股分红,同时从股农所得红利中分5年陆续扣除预付红利。宝林镇的“联农合股”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合理流动,是我市农业股份合作经营方式在实践中的又一新尝试。这种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期收益入股的做法,既弱化了农村土地资源作为福利功能的凝固性,促进了农业资源向农业资本的转变,又催生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通过农民变股民等多种形式,而与其他职业者“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市场主体意识。目前,宝林镇白茶种植面积达5700余亩,入股农户已扩展到6个村,参股农户达2230户。

二、成都市创新农业组织经营方式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随着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聚居点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城乡生产要素的互动流通逐步活跃,农业组织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调整,期间贯穿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创新农业组织经营方式的过程,就是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从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来看,实际就是抓好“三个集中”的统筹。

(一)产权明晰是基础。无论何种形态的组织经营方式,其配置资源效率高低与否,关键在于这些资源的初始产权是否界定清晰。产权确定清晰,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如邛崃市宝林镇金鸡村在实施农村产权改革的基础上,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未来10年的预期一次性折价入股,以“干股”的形式,以农民职业者的身份,与企业合股发展白茶,突破了权属作为资源的凝固状态,加快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二)适度规模化是关键。目前成都市人均耕地仅有0.75亩。人多地少、土地短缺的实际,决定了必须以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地产出效益。近年来,蒲江县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配套完善标准化生产服务、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服务等体系,农业生产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地产出效益明显提升。

(三)政府必要的投入是前提。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必须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如近年来,崇州市将新农村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和土地整理项目、农发项目等加以整合,集中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规划建设桤泉高新农业产业区基础设施,并同时集中安置搬迁了产业规划区的3000余户农户。

(四)新型农民是主体。创新农业组织经营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农民的参与,任何创新的组织经营方式,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彭州市磁峰镇皇城村在酝酿“土地银行”之初,先后召开村社干部大会10余次、村民代表大会3次,反复征求村民意见,为的就是要让村民对集中居住后产业怎么发展、个人收入从哪里来、自身素质如何提高等问题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在生产经营中真正成为“干大事”的主体。

(五)科技创新是核心。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耕地规模有限,“老把式”只能望田兴叹,只有靠科技增产增效。2008年1月由成都嘉禾集团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小麦育种专家发起成立了嘉禾川农小麦科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会员农户提供从育种到田间生产管理的科技服务,在推进优质小麦产业化的同时,发展小麦深加工,做大做强一体化产业链条。目前,在邛崃市10个镇(乡)建设标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0000余亩,带动农户15000余户,带动基地人口50000余人,基地农户种植优质小麦同比每亩增收300元。

(六)多元化增收是目的。农业组织经营方式创新是建立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上的,必须把农民的多元化增收和集体经济的壮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津县袁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集体建设用地融资建设标准化种养设施,并以此为股本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发展规模化生产,在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增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土地集中的农户除了保底收入外,还可通过就地务工、外出打工、自谋职业、股金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较同期递增19%。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3-0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

调查与决策——《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总第317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07期

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是整个社会工业化的组成部分。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迫切要求创新现代经营组织制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1.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其衡量标准是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农业经营方式既包括农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包括农业要素的投入方式。确定农业经营方式主要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特点,经营管理水平并考虑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政策法规等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和劳动者智能化,决定了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必须符合集约经营的要求,走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2.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顺应世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农业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农业生产正向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和商品化转变,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我省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的状况,恰恰是严重制约。因此,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顺应世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经营组织形式必须是: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这要求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必须突破血缘关系、自给性或小商品生产方式及经验式管理的束缚,建立契约性组织结构,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通过实行规模化经营,解决传统农业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实行一体化运作,解决传统农业产业分割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多种组织模式,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当前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1.农户家庭经营所占比重大,但生产社会化程度低,效益差。我省人均耕地0.67亩,只有全国水平的48%,且地块零星分散,缺乏大规模耕作条件,80%以上的农户采用的是单家独户的传统家庭经营方式,生产和再生产能力差,这是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难题。一是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目前仍以传统粗放经营方式为主,2006年全省耕种收机械化率19.4%,比全国水平低17.1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基层农技服务站“网破、线断、人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二是自我消费为主,商品化程度

低。“种粮不如打工,养猪不如卖肉”的农业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现实,极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户生产大多以满足自我消费为主,商品化率只有50%。三是社会分工不细,专业化水平低。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总量近70%,家家种粮、户户养猪,专业化程度相当低,单个农户要承担购种、生产、技术、养护、收割、销售等环节的经营活动,效益低下。

2.专合组织数量不少,但真正具有合作功能的不多,凝聚能力较差。2007年底,全省各类农民专合组织15761个,成员298万户,带动农户898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7.2%。但不少专合组织服务农户、连接企业、联系市场的功能不强。一是自身实力不强。全省平均每个专合组织固定资产净值不到10万元,平均人数不到200人,已经执行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的不到一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不到5%,注册了商标的不到10%,市场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服务功能不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条件的专合组织比重小,相当数量为松散型模式,人数不足10人,无资金、无场地、无设施,运作市场和产业化服务能力较差,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协调工作。三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有的在对社员分红和返利时,成本核算不科学,分配对象、方式、标准、时间均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利益分配未制度化。有的自律能力差,农民与企业、专合组织互不信任。有的带有行政色彩,群众参与意愿不强,名不副实。四是内部运行机制滞后。许多专合组织存在着官办色彩浓、企业参与度较低、缺乏必要调控手段等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合理。绝大部分专合组织尚未建立内部资金互助融通机制,难以开展对社员的内部融资服务,不利于合作社及社员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

3.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但自身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我省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但单个企业实力不强、成长缓慢。改革开放30年来本省鲜有希望集团一类超大型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市场拓展能力较差,在全国大宗农产品加工、销售上拥有话语权的不多,与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的龙头企业相比,带动农民闯市场的能力相形见绌。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省龙头企业与山东、河南相比,数量和规模都存在不小差距。如山东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是我省的3倍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是我们的4倍,外向型企业是我们的5倍多。二是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属于初加工,加工率不到35%,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平均不到发达地区的1/3,同业低层次竞争激烈,隐藏较大市场风险。三是助农增收作用不明显。龙头企业大多与农民、专合组织、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关系松散,普遍缺乏二次分配。企业与农民互不信任,不少企业得到政策扶持后,并未把优惠分摊到农民头上,甚至与民争利。此外,一些农民即使与龙头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但只要有出更高价格的买主,也往往毁约,致使不少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名存实亡。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相当一些企业仍是家族式经营管理,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甚至是手工作坊式生产,环境卫生状况堪忧。生产不规范,组织、管理水平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农产品质量。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存在向农民转嫁风险的利益驱动。

4.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政策支持落实难。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专合组织发展、推进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的政策,但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一是对专合组织多头管理弊端明显。工商、科协、民政等部门都有管理权力,处于都在管专合而又都不管的尴尬境地,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二是金融支持落实困难。广大农民收入增量较小,融资机构对农民贷款的条件比较苛刻;多数合作组织法人地位不明确、没有抵押资产。农村土地不能抵押,许多龙头企业流动资金困难,转向房地产等其它行业筹集资金,尝到甜头后,往往只保留部分农业项目以享受政策,部分甚至将主要精力财力用在非农项目上。三是财税支持严重缺位。一些地方缺乏纳入财政预算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金额、方式以及办法也有待加强和完善。一些地方担心影响地方收入,龙头企业减免税优惠落实难,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四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工农业比较效益差距悬殊,近10年来,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跳出“农门”,“389961”部队成为农业主力军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状况就是维持传统的精耕细作都困难,更不用说推广农业新技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专合组织骨干成员严重缺乏。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与农地不可以抵押、工农业“剪刀差”过大并列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因素。

三、因地制宜推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完善创新

1.完善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实践中的核心作用。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和“分类扶持”的原则,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选择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品牌响的龙头企业,鼓励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力争在我省有一定优势的大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尽快组成市场拓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带动力。二要不断提升专合组织的服务层次。要积极探索,着力于完善功能、增强实力,逐步引导规范。支持有条件的专合组织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因地制宜发展跨区域的专合组织,鼓励建立省级行业协会,增强凝聚力。三是完善多方合作模式。通过教育增强契约意识,加强法制维护信用秩序,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托管、寄养、二次返利等形式,提倡农民和专合组织采用土地经营权、资金入股产业化项目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合组织+农户”、“专业批发市场+中间商+农户”等组织形式,密切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鼓励进行多种生产经营模式的探索,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增添路径。一要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入股组建合作社,合作社自主经营或流转给专业化生产企业、业主集中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比如,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发展聚集度高的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等。政府应对此类集中的土地进行投入,主要用于田间道路、灌溉渠道等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值率。二要探索民营农场的经营制度。现阶段可采取股份制方式,鼓励城乡各类投资者出资整合农村土地,农民以资金、技术、机械、土地等入股,建立企业、专合、个体等多种形式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经济实体。三要支持村自治组织发展。生产地点与生活社区高度重合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一大特点。当前,在将农民的生产组织与生活社区分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村组织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提取集体土地所有权益、缴纳有关费用增强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四要在养殖业中不断完善和推广“六方合作+保险”机制。积极探索创新信贷资金票据化、咨询交易电子化、合作经营一体化模式,力争以“三化”助推“六方合作+保险”机制提质扩面。五是积极推行种养互动新模式。推行“畜牧业建小区、种植业建园区”的做法,探索建立“内循环、零排放”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努力推进农业生态化。

3.强化科技推广,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科技支撑。一要积极构建农业标准化建设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农业成果转化,实行农业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规格化和产品认证标识化的“五化”模式。二要加

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投入保障和人员编制,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科技部门采取技术承包、防疫承包、小分队服务、派驻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推广和运用。三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发展适合不同类区耕作特点的农业机具,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引导农户使用农业机械。四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

4.着力培育涉农人才,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奠定人才基础。一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结合专合组织的多种业务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合作组织骨干队伍,形成核心推动力量。二要加大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完善培训机制,培养大批既懂市场经营管理,又愿意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村社干部。积极探索城市各类人员参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鼓励人才下乡。三要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支持地方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允许在基础教育中相对强化学生的技能技术教育,为农村造就一批现代农业经营者,逐步达到把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的目的。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政策保障。参照国际经验,制定支持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建议将现有农业补贴合并为基本性农村补贴和生产性农业补贴两个部分,按实际生产规模提供生产性农业补贴,补贴对象包括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业主。省上和有条件的市(州)县,要由财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发展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导向效应和放大效应,激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配套政策,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形式,明晰农村耕地、林地、宅基地、住房等资源的财产权利和贷款途径,化解农村因无资产抵押而造成的“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矛盾。积极推进资金互助组织的建设,探索建立合作社信贷互助金制度,成立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村镇银行,把农户闲散资金聚集起来,有偿调剂给需要的农户或业主发展农业生产,建立规模经营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助,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尽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

负责人:萧少秋 任丁

成员:左志强 刘军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03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调查与决策——《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调查与决策——《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调研天地

调查与决策

4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中共内江市委政策研究室、中共资中县委政策研究室 联合调研组

近年来,资中县充分利用浅丘、深丘地形特点,积极探索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改革、集约化发展”,在打造农业发展的亮点和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根据地形特点、基础条件等的不同,以园区为示范,扶持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园落户的银山镇综合实力强、区位优势好,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四川省科技示范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镇,成渝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以及沱江贯通全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2万亩,辐射5万亩。目前,示范园重点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特种水产业、优势畜牧业、乡村休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等已初具规模。示范片以重龙镇杨柳滩村、甘露镇玉皇村和资甘公路沿线为核心区,辐射21个行政村,其农业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区内水源充足,土壤适宜水果、蔬菜生长。目前,示范片重点发展的枇杷、柠檬等水果产业、生猪等养殖业和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21个村全部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截至2010年底,全县种养比调整为52.3∶47.7,并成功创建全国商品粮、生猪、水果和特种水产基地,纳入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的范围。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先进生产模式。近年来,全县以示范园和示范片为重点,初步探索形成并逐步推广了沼气开发型、绿色生产型和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沼气开发型农业循环经济。在沼气池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养殖业-沼气-肥料-种植业”的能源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形成了农业内部的循环,以及农业与加工业等其它产业之间的循环。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型农业循环经济。近年来,全县,特别是示范园和示范片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农业耕作法,不施用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县共探索了林禽兽种养结合、稻鱼鸭种养结合、鱼鸭养养结合以及食用菌、果蔬立体综合开发等几种生产模式。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一方面,资中县把农业园区作为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训基地,邀请高校和科学机构的专家、教授到示范园和示范片进行实地培训,传授各种技术,为加快示范园、示范片和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整合全县教育、劳动、农业、卫生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依托水南高级中职学校,组建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培养新生代农民的实用技能。

推广先进设施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村落村庄整体

规划,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全县新建硬化道路1160.6公里;新建改建渠道96公里,建蓄水池536口、山平塘368口,新增有效灌面3万余亩;完成集中供水工程40处,解决了49979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土地91234亩,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的条件。

二、以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资中县坚持把培育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期战略,严格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优特色,帮助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开发、质量水平、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按照建成“四个10万亩,一个100万头”和“五个区域化产业带”的目标,资中县围绕企业和市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初步建成了七大种类的农产品基地:以枇杷、血橙、柠檬、“不知火”、优质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以加工型蔬菜和非设施反季节蔬菜为主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四大渔业”为主的名、优、特、新水产品基地以及优质稻双低油菜基地、两杂种子制种基地、畜牧生产基地、蚕桑生产基地,被国家林果协会授予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塔罗科血橙基地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构建利益共同体,缔结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资中县特别注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形式,使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以社会组织为纽带,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

架构市场桥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中县坚持走专业合作的道路,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架起农户与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建立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9个,骨干会员48712人。其中,资中县养猪协会、内江市羊业协会、资中县球溪河三江鲶鱼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强市场监管,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狠抓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在同一基地实现品种、技术、流程、加工、检测、认证、品牌、营销“八统一”的体系,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3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同时,资中县注重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扩大市场影响,狠抓品牌培育。资中县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市场体系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做好特色农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工作,争创国家、省、市知名商标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包装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推广宣传资中特色农产品,组织农民协会及合作社参加农产品推荐会,大力提升资中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促进市场营销,加快流通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区位优势打造农产品流通平台,开拓市场,保证农产品产得出、收得来、销得出。一方面,积极引导“农超对接”。2010年,资中县组织塔罗科协会和“不知火”专业合作社参加了京、渝、蓉以及泸州等地的农产品推荐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2010年,新建和改造了1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目前,甘露镇枇杷专业批发市场客商云集,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热火朝天,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四、以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集约化发展

完善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资中县建立了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8年至2010年,县财政共安排农业切块资金6401万元,年均增长16.9%。二是整合支农资金。资中县是财政部确定的西部六省的两个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试点县之一。2008年以来,按照“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管理渠道、核算方式的前提下,整合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支农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上,整合资金100554万元。三是推行“一事一议”。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上线控制”的原则,广泛宣传、统一标准、规范程序、强化管理,大力开展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带动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完善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综合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和推广置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重龙、甘露、银山等镇依托镇农经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站,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搞好土地流转中介服务。

完善保险机制,降低业主经营风险。以生猪保险为重点,与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公司、法国安盟公司合作,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户)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广生猪保险。同时,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增强了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责任编辑:王 淇)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1-04-25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调查与决策——《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调查与决策——《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调研天地

调查与决策

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中共内江市委政策研究室、中共资中县委政策研究室 联合调研组

近年来,资中县充分利用浅丘、深丘地形特点,积极探索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改革、集约化发展”,在打造农业发展的亮点和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根据地形特点、基础条件等的不同,以园区为示范,扶持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园落户的银山镇综合实力强、区位优势好,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四川省科技示范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镇,成渝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以及沱江贯通全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2万亩,辐射5万亩。目前,示范园重点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特种水产业、优势畜牧业、乡村休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等已初具规模。示范片以重龙镇杨柳滩村、甘露镇玉皇村和资甘公路沿线为核心区,辐射21个行政村,其农业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区内水源充足,土壤适宜水果、蔬菜生长。目前,示范片重点发展的枇杷、柠檬等水果产业、生猪等养殖业和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21个村全部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截至2010年底,全县种养比调整为52.3∶47.7,并成功创建全国商品粮、生猪、水果和特种水产基地,纳入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的范围。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先进生产模式。近年来,全县以示范园和示范片为重点,初步探索形成并逐步推广了沼气开发型、绿色生产型和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沼气开发型农业循环经济。在沼气池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养殖业-沼气-肥料-种植业”的能源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形成了农业内部的循环,以及农业与加工业等其它产业之间的循环。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型农业循环经济。近年来,全县,特别是示范园和示范片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农业耕作法,不施用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县共探索了林禽兽种养结合、稻鱼鸭种养结合、鱼鸭养养结合以及食用菌、果蔬立体综合开发等几种生产模式。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一方面,资中县把农业园区作为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训基地,邀请高校和科学机构的专家、教授到示范园和示范片进行实地培训,传授各种技术,为加快示范园、示范片和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整合全县教育、劳动、农业、卫生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依托水南高级中职学校,组建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

训,培养新生代农民的实用技能。

推广先进设施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村落村庄整体规划,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全县新建硬化道路1160.6公里;新建改建渠道96公里,建蓄水池536口、山平塘368口,新增有效灌面3万余亩;完成集中供水工程40处,解决了49979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土地91234亩,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的条件。

二、以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资中县坚持把培育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期战略,严格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优特色,帮助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开发、质量水平、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按照建成“四个10万亩,一个100万头”和“五个区域化产业带”的目标,资中县围绕企业和市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初步建成了七大种类的农产品基地:以枇杷、血橙、柠檬、“不知火”、优质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以加工型蔬菜和非设施反季节蔬菜为主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四大渔业”为主的名、优、特、新水产品基地以及优质稻双低油菜基地、两杂种子制种基地、畜牧生产基地、蚕桑生产基地,被国家林果协会授予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塔罗科血橙基地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构建利益共同体,缔结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资中县特别注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形式,使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以社会组织为纽带,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

架构市场桥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中县坚持走专业合作的道路,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架起农户与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建立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9个,骨干会员48712人。其中,资中县养猪协会、内江市羊业协会、资中县球溪河三江鲶鱼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强市场监管,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狠抓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在同一基地实现品种、技术、流程、加工、检测、认证、品牌、营销“八统一”的体系,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3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同时,资中县注重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扩大市场影响,狠抓品牌培育。资中县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市场体系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做好特色农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工作,争创国家、省、市知名商标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包装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推广宣传资中特色农产品,组织农民协会及合作社参加农产品推荐会,大力提升资中特色农

产品的知名度。

促进市场营销,加快流通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区位优势打造农产品流通平台,开拓市场,保证农产品产得出、收得来、销得出。一方面,积极引导“农超对接”。2010年,资中县组织塔罗科协会和“不知火”专业合作社参加了京、渝、蓉以及泸州等地的农产品推荐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2010年,新建和改造了1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目前,甘露镇枇杷专业批发市场客商云集,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热火朝天,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四、以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集约化发展

完善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资中县建立了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8年至2010年,县财政共安排农业切块资金6401万元,年均增长16.9%。二是整合支农资金。资中县是财政部确定的西部六省的两个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试点县之一。2008年以来,按照“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管理渠道、核算方式的前提下,整合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支农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上,整合资金100554万元。三是推行“一事一议”。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上线控制”的原则,广泛宣传、统一标准、规范程序、强化管理,大力开展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带动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完善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综合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和推广置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重龙、甘露、银山等镇依托镇农经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站,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搞好土地流转中介服务。

完善保险机制,降低业主经营风险。以生猪保险为重点,与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公司、法国安盟公司合作,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户)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广生猪保险。同时,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增强了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责任编辑:王 淇)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1-04-25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产难增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城乡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富民强县步伐的重大举措。本文从东安实际出发,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6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68万人,农村劳动力27.2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1.3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5.65万亩,旱土面积

5.6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5亩。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 “重农固本”的工作方针,把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经营日益明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全县建立了以东大线为主的柑桔产业基地,以井芦线为主的优质稻产业基地,以紫溪、大盛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产业基地,以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以南桥、大盛等乡镇为主的早熟梨产业基地,以川岩乡为主的楠竹产业基地,以石期市、横塘等乡镇为主的油茶产业基地,以大庙口鸭白片为主的银杏产业基地,以芦洪市、大庙口等乡镇为主的良种生猪产业基地,以井川片和芦新片为主的东安鸡产业基地,以横塘、水岭等乡镇为主的山羊产业基地,等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2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优质稻、柑桔、烤烟、银杏、楠竹、生猪、东安鸡等七大农业支柱产业,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经营日益明显。

2、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全县共新建和改造农业示范基地23个,基地总规模达到32万亩。在此带动下,我县优质稻已稳定在40万亩,柑桔发展到17.5万亩,银杏发展到7.6万亩,楠竹发展到24.5万亩,东安鸡发展到1000万羽,良种生猪发展到85万头,良种山羊发展到10.5万只。舜皇米业、金源米业、金叶米业、吉祥食品、芦江罐头食品、和立罐头食品、银杏公司、东安鸡养殖公司、汇源竹板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落户东安。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5家,0已培育省级龙头

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产值达到5.98亿元,利润4889万元,上交税金1522万元。全县各类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3个,会员达到

7.6万人,如东安养猪协会、群山葡萄生产合作社等已成为农民发展生产、销售产品的重要桥梁。同时,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各类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达到1300多人(户),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有了根本改观。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层次,全县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近三年来,我县以水稻、生猪、柑桔、早熟梨、蔬菜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制修订地方标准12个,申请认定了无公害水稻产地42万亩,无公害柑桔产地16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5万亩;申请认证了舜峰牌柑桔、舜峰牌蜜梨、东安紫皮大蒜、东安鸡、舜皇大米等无公害农产品23个,并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证书》,其中绿色食品3个。2008年对全县农产品基地和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7.9%。

4、农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近两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6500多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水电以及农业生产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完成通乡公路改造27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修建和改造农村通畅、通达公路1076公里,改造组道325公里、户道392.7公里,新修和改造机耕道235公里,整修生产基地公路215公里;新建和改造渠道195公里,修整山塘958口,新建22千瓦抽水机台埠、电排28座,新增农机设备600台。目前,全县机耕面积已达67.08万亩,机械化脱粒面积达64万亩。全年总蓄引水提水量达3.4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8万亩。

二、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5家,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类同,而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只有4家,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我县大部分涉农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再加之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一些低质量、低档次的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销售不畅,造成社会浪费。优质专用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农产品总量不足,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林牧渔三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1%,70%的山地只取得5.7%的农业总

产值,与农业资源构成极不相称。三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全县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8.7%、29.7%、41.6%,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不高。一是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仍然不高。一地多业、一业多品,各乡镇集中连片专业村组和专业农户不够,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问题同时并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二是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结成紧密的联合体。龙头企业重加工、流通,轻培育、服务;农户重生产、数量,轻市场、流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

4、农产品品质和品牌不优。全县虽培育出了几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农产品品牌,但由于企业、农民以及政府的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全县农产品科技含量、内在品质、附加值都不甚高,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影响了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难以抵御日益多变的市场。如我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但水稻优质率仅为42%;作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的柑桔生产面积已达17.5万亩,优质蜜桔、脐橙品种只占38.7%;生猪中良种洋杂猪和三杂猪只有60%左右。

5、农业发展基础不牢。从硬环境来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如村级道路状况等级低,有的地方车辆通行难;农村水利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当前的耕地经营制度和农民的亲土固农观念,制约了耕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难度较大;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快,农村教育、医疗、文体设施滞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水质污染等等,都不利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从软环境来看,还存在着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销售服务不优,农村土地保护政策不严格,农村金融政策缺乏和金融资源配置偏离“三农”方向,农村坑农骗农行为不断发生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县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我县实际,应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硬功夫。

1、要在转变思想观念上下硬功夫。一是强化“两线引领”的观念。“两线

引领”是今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城乡一体化示范试验区,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快进度抓突破,务求年内将永东公路公路和S217线沿线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区,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样榜区,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强化“以产业化抓农业”的观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我们要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对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二是强化市场观念。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市场农业的认识,坚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摸清市场供求状况,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多发展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远期收益的新品种,由被动供给转变为诱导市场需求,不断拓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

2、要在培育主导产业上下硬功夫。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主导产业的形成,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首先要从培育主导产业做起。一是实行区域布局。要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稳粮、优果、扩菜、造林、兴畜”的发展思路,按照东菜、南草、西果、北烟、中部养猪(鸡)和产优质粮的战略构想,搞好农业区域化产业布局,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我县北部丘岗区的花桥、南桥、大盛、新圩江等镇,水稻耕作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应以发展烤烟、玉米等旱作为突破口;南部的横塘、紫溪等镇,草场资源丰富,重点发展良种羊、牛等草食动物养殖;西部山区的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泥洞林场、川岩乡,山场资源丰富,要狠抓白果和楠竹等林果业;中部的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镇,交通便利,重点发展蔬菜、高效经济作物;西南部的紫溪市、大庙口镇,柑桔面积较大,以发展柑桔生产为主;芦洪市、鹿马桥、端桥铺、井头圩、大江口等乡镇,畜禽养殖有较好基础,应以发展东安鸡、良种猪和优质稻为重点。二是明确发展目标。按照“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科技调高、成本调低、流通调活、产业链调长”的要求,以优质稻、柑桔、烤烟、银杏、楠竹、生猪、东安鸡等七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构建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大资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按照集中连片、板块推进的思路,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全县的优质稻播面稳定在80万亩以上,单产突破450公斤;通过改造低产劣质桔园和新扩桔园,建立起25万亩优质柑桔基地,使我县柑桔面积由17.5万亩增扩至25万亩,产量由5~8万吨增加到20万吨以上,并与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联营,开发加工柑桔系列产品,扩大出口创汇能力;以鸭白片为核心,建成10万亩银杏生产基地,并创办银杏系列加工龙头企业,开发银杏茶、银杏保健枕芯和银杏酒等系列产品;抓好25万亩楠竹低改和笋竹两用林示范,确保全县年产竹笋稳定在2000吨以上,产商品用竹稳定在60万根以上,并正确引导竹木加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楠竹产品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扩大规模创品牌,不断提高楠竹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在芦洪市、端桥铺、大江口、大庙口等

乡镇建立东安鸡原种场和扩繁场,使全县年出笼东安鸡突破1500万羽,通过创办东安鸡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过亿元,打响东安鸡品牌。同时,要继续加大生猪、蔬菜、烤烟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

3、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下硬功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我们要紧紧抓住“龙头”不放松,按照“巩固粮、竹、菜,开发果、畜、鸡加工企业”的原则,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办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舞活农业产业化一盘棋。一是围绕主导产品,催生一批。要以县域工业园区为平台,围绕柑桔、银杏、楠竹、优质稻、生猪、东安鸡等优势特色产业,每年培育高档次、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倚大联强,提高一批。引导扶持舜皇米业、金源米业、吉祥食品、吴氏禽业、芦江罐头等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尽快做大做强;对部分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的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等多种经营机制与实力强的大企业合作,对现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三是着眼县外,引进一批。着眼于县外广阔的大市场,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在用地、服务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便利条件,为外商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实现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优势与我县劳力、土地资源优势的对接。积极引进外商兴办优质稻、东安鸡、柑桔及银杏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要在提升档次树品牌上下硬功夫。一是要加速优质农产品品种引进推广。必须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地环境条件和市场需要的品种好、档次高的农产品,保证从一开始就为农产品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本地原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不能丢弃,应通过选育使之品质更优、产量更高、市场更俏、消费者更欢迎。二是要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认定和基地建设。对未制定标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要加快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对已制定的标准,要积极研究,结合国际标准,进一步进行修订和提升。同时,要加强对产区农民标准化技术培训和应用指导,积极组织创办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加工基地。三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一方面要从生产的角度推进标准化,严格按标准生产;另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加大标准化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保障质量安全。四是要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化力度,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大各类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力度,合力创建农产品品牌。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我县绿色、有机食品和特色产品品牌的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到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网点,推进特色产品进超市,着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5、要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下硬功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有效整合生产要素,节约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需要。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地区农业发

达状况的重要标志。我县要以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基层农技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贩销大户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参与生产和销售,形成市场促营销、农民搞贩销、政府抓展销的立体模式。同时,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紧密型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努力把松散性基地建设成紧密型、可控型基地,培育和发展依托龙头企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6、要在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上下硬功夫。一是抓硬件建设。一方面要继续抓水、电、路、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除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抓科技提升。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部门技术推广机构,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让农民的增收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三是抓信息服务。要通过各方面有效途径,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测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为全县农业发展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四是抓购销服务。要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专业流通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搞好农产品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五是抓执法服务。加强动植物防疫防治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种、苗、药、肥等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广大群众权益。

下载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