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1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

第一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

我县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将近一年,为了及时总结经验,结合半年考评,我办对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综合建站前后农技站的变化

综合建站前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存在职责不清、队伍不稳、知识老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不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四是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五是农业基站分设,力量单薄;六是农业几员编制未到人,大多农业几员换动频繁,真正从事农技人员岗位的大多乡镇就2—3人。村级推广网络也名存实亡。

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2009年7月全县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突出抓好基层站建设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全县11个乡镇由原来分散设置的农技、畜牧、农机、水产、果业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统一合并组建了11个农业综合服务站。条件相对较好的四个基层综合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外观、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标准进行了改造,统一配备了农技触摸屏、电脑、电话、办公桌椅、沙发等办公设施。每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定编7-9人,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农技、植保、沼气、水产、农机、果业、动物防检等岗位,各岗位在站长的统一领导下做到分

1工明确,分块负责,责任到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壮大了服务队伍,强化了服务措施。综合建站后,各基站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人员力量也加强了,特别是在应对春耕冬种、春防秋防等季节性工作的时候,原来只有1-3名农技员、动物防疫员,现在可以调动全站所有同志一起参加,力量更强,效率更高。二是稳定了农技人员队伍。‚人稳、心齐、事业兴‛。综合建站后,全县11个基层站现有在岗86名农技人员全部收编到各主管理局,站所经费与人员工资列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农技人员岗位明确,责任到人,有效地激发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半年工作经过‚三方‛测评,满意率达98%,实现了当地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农民群众,农技人员四方满意的目标。三是提升了服务水平。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农技推广理念由原来的‚服务政府、自上而下‛逐步向现在的‚服务农户、自下而上‛发生转变,把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科技兴农水平作为推广工作的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农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来。上半年受低温阴雨寡照的特殊气候条件影响我省早稻产量普遍减产,据初步统计每亩减少35公斤,而我县每亩却只减少了5公斤。到目前为止,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11个基层综合站共指导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71个,其中今年新增14个,上半年已培训农民1.5万人次,为群众上门服务8000余次,接待咨询服务80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万余份,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13项。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重点抓好了绿色有机水稻示范基地、新品种展示基地、高产创

建基地、靖安白茶标准化生产与加工基地、靖安白茶苗木良繁基地、商品蔬菜基地、椪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娃娃鱼等水产养殖基地、生态珍禽养殖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等3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植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其中:果业200户,水稻、蔬菜、茶叶、沼气500户,水产200户,农机100户,分布全县各个村组。全县已形成了以椪柑为主的果业、靖安白茶、绿色有机农业、特种养殖业等多项特色产业和基地,有效地带动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建站后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

1、基层综合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完全到位。除仁首、水口、高湖、香田四个条件较好的基层站进行了改造外,其余7个站还没有单独的服务大厅,站内人员工作场所相对分散。

2、站内人员大多不能专职专用。目前,站长专职专用的只有中源、宝峰、高湖3个站。农技人员全部专职专用的只有中源站。还有个别基层站长,兼了其它部门实职(如:党政办主任/综治办主任/计生办主任等)。普遍存在基层站人员或多或少的兼任有其它工作,有的还身兼数职。事实证明,基层站人员专职专用的,站里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

3、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综合建站后,全体农技人员虽然在2009年参加了省厅组织的业务培训,学到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但基层站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农业专业毕业,有的是新手,靠一两次培训远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三、建议与对策

我县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已开展了近一年,成效显著。按照该项工作要做到‚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置‛,实实在在服务好群众,造福一方百姓。我们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基层站建设作为服务‚三农‛的有效平台来打造,关心支持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尤其是在目前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解决好集中办公用房及交通工具、保障农技人员的本职工作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干部比较充足的乡镇,尽可能不要让他们兼职。干部确实缺乏的乡镇,农技人员也尽可能少兼职,但站长必须做到专职专用。

2、创新农技人员培训机制。实行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跟班实践相结合,在熟练掌握本岗位业务的基础上,也要学习熟悉其他业务知识,以提升广大农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

3、进一步加大跑项争资和整合资源的力度。力争在两年内11个站都有独立的工作场所和现代化工作手段。

4、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启动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使每站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人员达到80%,有一名中级职称农技员。二是适时启动农技员异地交流制度,从优化各站农技人员技术力量,梯队结构,组织管理的角度,完善考评机制、奖惩机制、人员聘用机制,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第二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调研

报告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视察报告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事关农民增收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引起全社会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高度重视,8月24日至25日,政协财经委组织部分委员,对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我县启动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试点工作,已被省农业厅誉为“模式”,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其主要效果表现为:

1、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对原有农技推广机构进行了归并整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一是职能定位明确。依法明确了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质,核定了机构职能、人员编制、岗位责任和隶属关系,将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全额纳入了财政预算,消除了农技人员后顾之忧。二是机构设置合理。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由8个调整为5个,整合12个乡镇农综站,设立4大区域站,同时组建村级农技服务室,确保了农技人员专职专责,服务链条得以延伸,覆盖面不断扩展。三是管理体制优化。调整后5个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为县局直属管理,4大区域站为县农技中心派出机构,各农技推广机构经费独立核算,人、财、物“三权归县”,实行县建县管,既落实了农技

推广事业的责任主体,又最大限度整合了资源,便于事业发展。

2、工作机制全面创新,农技推广效果良好。一是建立了新型工作运行机制。按照改革后职能定位,及时建立健全了县中心、区域站、村服务室和农技人员等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有序运转。二是实行了农技人员聘任制。启动了农技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试点工作,落实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全县共有210人取得执业资格,198人被择优聘用,实现了人员的优化组合。三是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结合工作目标,逐一分解落实任务,推出了一系列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全员目标管理,增强了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四是创新了考评机制。农业局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合乡镇及服务对象,针对农技人员的服务内容、能力、水平和效果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切身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改进了服务

质量。五是建立了技术信息反馈机制。将传统的农技服务方式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手段相结合,设立农技“110”咨询服务热线和农民信箱,缩短了服务时空距离,增强了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六是创新了农技推广模式。采取一名农技人员包抓一个基地10个示范户的做法,遴选100名农技指导员,实施了“百千万”科技进村入户工程;聘请相关专家,依托产业大户建立专家大院,通过“专家+龙头企业+基地+大户”的方式承担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职能;推行了农资农技双连锁服务模式,让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了更大的效能。

3、强基固本展现新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一是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使用的原则,集中财力新建了县农技推广培训实验中心、4个区域站和一批村级农技服务室,配齐了必要的办公设施、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使农技推广机构的技术装备得以提升,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二

是人力资源配置得到加强。各农技推广机构通过竞争上岗人力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并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了16名大学生,缓解了科技力量不足的现状。三是人员素质不断提升。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农广校本科学历教育,启动了“532”分级培训计划,聘请省市专家开办短期讲座,初步解决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问题。

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年多来,全县农技服务体系的软硬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作活力不断显现。据初步统计,全县已建立农技推广示范基地10处,示范村30个,设立专家大院2个,村级农技服务室20个,已有1000农户纳入科技示范户建设规划,先后举办各类培训200余场次,培训农民30000余人次,技术骨干5000人,为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虽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经验,已在全省大面积复制,但此项系统工程建设尚有较大资金缺口,亟待解决。同时,农技推广事业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各中心和区域站工作经费捉襟见肘,无法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技队伍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全县农技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3人,专科学历的42人,且40岁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60%,学识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大多即将退休,农技推广技术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峻局面。另一方面,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未引起必要的重视,知识老化现象严重。三是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新的农技推广体系隶属县农业局,而县级技术单位和农技人员还分散在多个农口部门和乡镇,资源尚未完全整合,区域站有岗无人,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四是农技推广工作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

农技推广人员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产业一线,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社会未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在晋职晋级等领域设置了过多的限制,在决策上很少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缺乏动力与手段,没有调动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几点建议

1、全方位筹集资金,加大农技推广事业投入。要利用我县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域成为省级样板的契机,更进一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积极争取省级项目支持,尽快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将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保持一定的上涨比例。在现阶段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实行科研项目申报制度,由相关农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

申报,经相关部门许可后,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2、加强科技力量建设,快速提升农技人员素质。农技人员是基层科技服务的主力军,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产业效益。一要打破技术单位编制的限制,允许农技推广机构引进必要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农技队伍。二要完善执业资格许可制度,引入淘汰制度,定期进行考试考评,促使专业技术人员自我更新,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三要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进修规划,并给予应有的经费支持,推动知识更新。

3、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理顺农技部门管理体制。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应撤销乡镇农综站,将资源整合到各区域站,住乡人员由区域站派出,让区域站成为真正的农技推广实体。要将县茶叶绞股蓝中心从茶业局剥离,实行政事分开,同时建立农口部门和乡镇技术联系会议制度,加大协调力度,由各部门分别向农技推广区域站派驻茶叶、蚕桑等产业

技术干部,纳入区域站统一管理,实现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的全面整合,降低行政成本,让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产业的需要。

4、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社会,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作风,在经济建设上要虚心听取专业人才的建议意见,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关心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和个人发展,对贡献突出的专业人才在职称晋升、学习进修、提拔任用上给予必要的倾斜支持;要结合农技推广示范基地、专家大院和产业大户建设,支持鼓励农技人员与企业、大户联姻,在确保现有待遇不变的情况下,靠知识和劳动获取应有的报酬,极大的调动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我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我县既是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试点县,又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试点县,同时还是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示范县。在体系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围绕“三个实行,三个坚持”的工作思路认真地开展工作。主要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公益性机构建设和队伍素质得到了加强和提高。二是一大批农业生产技术得以推广,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是创新了服务方式,拓展了服务领域。开通了10余部农技110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实行联系科技示范户制度,每一名公益性人员,根据专业优势,联系10户以上的科技示范户,密切关注和指导农业生产中重点农户。四是农资市场监管得到加强,有效地防止了坑农害农事件。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速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得到加强。狠抓农业企业、专业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标准化工作,农产品标准化工作推进较快,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六是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发展规模逐渐壮大,经营性农技服务格局初步形成。以重庆市种业集团为龙头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店已发展到5家,年经营额已达400万元;创业安置了67名下岗分流人员创办农民科技咨询服务部,全县发展农民科技咨询服务部已达120余家,年销售总额达到5000万元,占市场份额的50%;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个,发展会员万户,带动农户万户。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试点和后续研究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方式方法,切实做好为农服务工作。农技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后,为了更好地做好为农服务工作,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项目的要求,我们选择平滩镇、旧县镇作为样本点,深入解剖,认真分析,对基层农技推广

体系运行机制包括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信息反馈、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绩效考评等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制度,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工作中,根据项目建设的要求,我县及时召开了项目工作会和项目推进会进行专题研究,建立了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全县确立了优质粮食、优质水果、蔬菜、优质水产四大主导产业,遴选培训了技术指导员100人,培育科技示1 2 下一页

第三篇: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对策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农技服务。而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农技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我县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阶段,随着农村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县的农技服务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问题,其农业

生产服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为此,我们通过现状分析,就如何加强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表现

1、农技服务的组织配置比较健全,但网络布局存在残破断层现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县的农技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县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县分片区设立了7个片农技站,各乡镇设立了乡级农技站,村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农科员,村民小组建立了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三级一户”金字塔形的农技服务体系。在这一服务体系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的农业生产服务指导工作,片农技站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农业服务工作,各乡镇农技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负责各乡镇的农业行政管理及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紧凑,农技传递渠道比较畅通,从而为全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全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维系的网络结构受到了冲击。一是县派农技干部断源。2003年,县农业局根据政事分设、政企分开的政策要求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经营机构全部剥离脱钩,撤消了原有的片农技站,取消了对各乡镇农技站农技干部的派遣,全局事业干部进行了重新定编,由原来的272人缩减至79人。二是乡村农科员断档。2004年,全县启动乡镇农技站改革,因种种原因使得乡镇农科员定编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农科员转岗流失。到目前为止,全县有9个站已完成改革任务,但仍有11个乡镇农技站有名无实。与此同时,全县村组一级原有的兼职或专职农科员也因缺乏有效组织而使其农业服务职能逐步丧失,致使乡村农技网络出现断层现象,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削弱。

2、农技服务机构运转比较正常,但业务功能存在缺失错位现象。自1984年成立县农技推广中心以来,全县农业服务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级一户”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运转良好,各项农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一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有效扩散,同时,各种农业信息渠道也非常畅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但从农技推广业务范畴来看,随着农资经营行为的渗透,许多农技站的服务方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错位,主要表现为两重两轻:重经营服务轻技术服务;重栽培产品的推广轻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服务上,乡镇农技站原有的“三情”(虫情、病情、苗情)调查、农业试验、农技指导等服务工作逐渐淡化,许多农业行政管理工作诸如:农田质量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农资经营协管、农业事故调查等乡镇各站也均未得到有序开展。在某种意义说,农技站变成了经营性质单位,其本身的业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干扰。

3、农业服务的队伍建设比较稳定,但人员结构存在偏差失衡现象。我县的农技服务队伍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农业局干部职工,属国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改革后共有79人;一块是乡镇农技站农技员,主要由集体转招职工组成,共有在职职工98人。全县农技服务队伍整体比较稳定,但农技人员结构明显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全县177个农技人员中,30岁以下11人,30-40岁40人,40-50岁77人,50岁以上49人,已明显呈现后继无人现象;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全县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104人,仅占整个服务队伍的58%,其中乡镇农技人员中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5%;三是文化结构失衡。全县乡镇农技人员中,没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具有初、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也仅为56%。四是人员分布失衡。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几乎都集中在县级农技服务机构,乡镇很少;并且乡镇之间也不平衡,在边远地区、贫困乡的农技人员明显偏少,而在中心镇区、环境好的乡镇农技人员明显要多。

二、背景原因分析

1、保障机制约,服务性质难分清。县乡农技服务机构属于农业公益性服务单位,其基本工作经费需要得到县乡财政的充分保障。但目前县财政每年拔付的农业事业经费非常有限,缺口较大。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各农技站所需经费一直以自身创收为主,通过农资经营等方式来获取所需的工作经费。在农资市场放开后,乡村农资经销店骤增,乡镇农技站的农资经营状况每日愈下,经营收入显著降低,农技人员的工资等基本待遇难以保证,加上市县乡三级财政按规

定拨付的1200元每人每年工作经费,也因财力有限,县乡两级都未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十分紧缺。在此情况下,各农技站被迫丢弃服务工作,全力从事农资经营以增加创收。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技服务功能,改变了服务性质。

2、基础条件差,服务质量难保证。乡镇农技站一直依靠经营维持正常开支,经营状况较好时

还需向所在地政府上交管理费,因此,多年来,多数乡镇农技站一直没有积累,自身的工作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导致其基础条件一直较差。一是没有自己的办公生活场所。全县20个乡镇农技站基本都是租借乡镇政府的房子办公、住宿,职工工作生活均有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扎根基层的信心;二是缺乏基本的办公设备。20个乡镇农技站均没有培训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培训场地,没有必需的检验检测仪器及基本试验分析工具,没有固定的试验示范场所和基地,从而使其基本的科教培训、试验推广等职能受到影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3、历史包袱重,体制改革难到位。根据县政府审定的农业局改革方案,农业局需置换身份195人,共需置换补偿经费182万元。几年来,通过变卖部分资产等方式多方筹措,农业局已有131人办理了身份置换手续,领取了补偿金120万元,但仍有64人因种种原因未能解除劳动合同,还需62万元补偿金没有着落,成为了农业局一大历史包袱。在乡镇农技站的改革过程中,改革进程同样步履缓慢,至目前为止,全县仅有石羊塘等9个乡镇农技站完成了改革。改革难到位,一是因为人员包袱重,全县20个乡镇共有农技人员98人,其中最多的一个站有5人,身份置换费用较大。二是经费来源少。一方面农技站自有经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县乡财政也无力提供农技员改革所需经费,导致改革经费十分缺乏。三是历史债务重。据统计,全县有16个农技站负债,负债总额多达380多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站达35万元。四是养老保险欠账多。到改革前的2004年6月,全县乡镇农技站人员共欠养老保险金93万元,人平欠缴9394元,其中最多的站欠6万元。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矛盾,无疑给乡镇农技站改革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对策探讨

1、制定规划,明确农业服务建设方向。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相关政策,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健康发展轨道。要根据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一是要充分明确县级农技服务机构的科学设置,要在县设农技推广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划来设立相应的专业站室;二是要充分明确基层农技服务结构的具体设置。应根据一乡一站的原则设置乡镇农技站,同时应根据我县农业区域特色发展情况设置若干个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站。三是要充分明确农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国务院[2006]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根据职能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并充分明确机构职责,从而使农技服务机构都有明确的服务方向。

2、稳定队伍,提高农业服务整体水平。一是要根据国务院[2006]30号《意见》的要求,要尽快完善全县的农技服务机构,形成头轻(县一级)、腰硬(乡镇级)、腿粗(村一级)、脚大(科技示范户)的宝塔型服务体系。目前,县一级经过改革,基本达到了机构精简、人员精练的目的,其服务功能进一步齐全、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而现在关键是要充实乡镇一级,要尽快完善乡镇农技站的改革,将经营性职能彻底分离出去,并从乡镇原有农技人员及县级分流农技人员中择优选聘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精的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使乡镇级农技人员数量达到全县农技人员总量60%以上;要强化村一级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培养村级农科员、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方式构建村级农技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村一级的生产性技术指导服务。二是要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接受培训,切实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其引领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的能力。三是要逐步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待遇。在充分保障农技人员基本待遇的基础上,职称评审要优先向基层倾斜,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且具备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农技人员要提拔重用,提高其政治待遇。

3、完善政策,激发农业服务功能活力。一是要保障农技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来源。县乡两级应将农技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及时拨付,并保证合理幅度的递增。二是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确立基层农技服务队伍的法律地位,确保县乡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使其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让其发挥在农业服务上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建立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对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鼓励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推广新模式、尝试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寻找新途径。四是要创新人员管理制度。要改革用人机制,实行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农技人员不断充实壮大农技推广队伍,以激发活力,增强后劲。

第四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文章

对做好“村村通”工程 构建农村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县广播电视台

汪选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50户以上自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且启动实施了全国、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我县均挤进了上述工程建设笼子,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对做好“村村通”工程建设、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我县共完成了34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2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和23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且完成了聚龙山发射台的中央台和省台无线覆盖改造工程,解决了我县20多万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全县行政村、20户及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出现滑坡,广播电视覆盖还存在“死角”,部分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差。这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当前,改革后的广播电视台仍然担负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认识,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上来,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二、切实明确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一)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强化公益性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能力和质量,逐步消除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收听收看的节目套数明显增加,内容丰富多彩。

(二)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实施全县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本地特点的技术手段,争取到2015年使全县农村2013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的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并创造条件尽可能让用户收听收看到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2、分步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现有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的作用,对转播中央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聚龙山无线发射台进行设备更新升级改造,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工程,使全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省台、市台、县台广播电视节目在内的8套以上的无线广播电视的电视节目,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

3、建立健全“村村通”长期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逐步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行政、经济等措施,积极推进县、乡、村广播电视网络融合,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垂直管理。建立健全以县级广播电视部门(有线电视网络部门)为中心,乡镇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为基础,面向农户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新体系,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努力提高广播电视普遍服务水平。

4、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原则,逐步增加 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同时提高制作质量。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专业的农业频率、频道。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结合农村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专栏、专题节目。有条件的乡镇应努力办好乡土广播节目。广播电视台要加强与科技、教育、司法、文化体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务、气象等部门的合作,不断丰富节目资源,提高农村农业节目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满足农民群众对政策法规、科技兴农、法律知识、卫生防疫知识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新时期“村村通”工程建设

(一)紧密依靠县、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村村通”工程建设的领导。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把“村村通”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政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使“村村通”工作成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

要进一步健全各级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广播电视、发展改革、财政、扶贫、物价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精干高效“村村通”工作专班,切实做好全县“十二五”期间20户以下自然村和无线覆盖等“村村通”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机 制。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村村通”工程 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认真做好“村村通”规划。鼓励距离城镇较近、有条件的农村优先采取有线光缆联网方式进行建设。对于偏僻分散、确实无法联网的自然村,采取无线、卫星直接接收等方式进行建设,要做好建设后维护和管理方案,加强管理,防止违规接收境外节目。在制定工程实施进度计划时,要坚持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先联网方式后卫星直播接收方式,先大中功率后小功率台的原则,稳步高效地推进“村村通”工作。

(三)积极争取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加大对“村村通”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1、落实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按国务院79号文件要求,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纳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计划,积极落实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收看收听包括中央和省级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的“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并切实落实修复“返盲”设施资金,优先保证国家和省两级对每个20户以下盲点村“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补助资金招标的设备及时发放和安装到位。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建言国家广电总局调整村村通工作政策,将目前设备由各级广电部门直接发放改为由国家实行家电补助、由广播电视部门专售并负责上网开户管理的方式。

2、落实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建设工程建设资金。无线覆盖工程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覆盖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是解决广大农村广大人民群 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按照政府主导和分级负责原则,“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对转播中央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及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给予了适当补助;省局也积极争取省政府对转播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机及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给予了传输补助;市、县广播电视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市、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3、落实“村村通”设备运行维护经费。广播电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落实“村村通”设备运行维护经费,确保“村村通”工程真正通、长期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对全国县及县以上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无线发射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给予一定补助。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省财政已从2006年开始,将“村村通”设备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列入部门预算。近年来,省局已经争取省政府解决了转播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转播台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市、县级政府要分别负责解决本级“村村通”设备和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

4、积极落实优惠政策,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国务院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省局正在争取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一是争取省地方税务局对县(市)及县(市)以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开办或经营单位,免收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收入所得税和营业税的政策;二是争取省电力公司出台文件对涉及农村覆盖的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站)、转播台(站)和监测台(站)的用电,执行国家规定的非普工业类电价标准,不执 行峰谷分时电价的政策。市(州)、县(市)广播电视部门也要积极与当税务、电力等部门联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同时,要会同物价部门,合理制订农村有线电视收费标准,对低收入用户实行收费减免政策。并按照法定程序加强审计监督,保证资金全部于“村村通”工程建设。

(四)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村村通”工程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对“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要在当地财政国库系统设立“村村通”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专户,确保“村村通”资金足额落实到位。严格“一支笔”审批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审批权限,防止多头签字审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出现。严禁任何部门、个人借机敛财,杜绝专项经费被截留或挪用。要定期审计“村村通”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并上报省“村村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加管管理,改进服务,确保农村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县、(镇)乡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强对“村村通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构建一个运转灵活、成效明显、服务规范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制度,规范秩序、改进服务,充分发挥县、乡(镇)两级维护中心的作用,落实专职人员、机构和经费,确保”村村通设备的长效运行,坚决防止“返盲”现象发生,确保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尽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尽享广播电视基本的收听收看权益。

第五篇:xx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xx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xx市位于yy省的西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全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辖2乡、7镇、1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27个村、8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万人。

2013年,xx市率先在全省将乡镇农技推广公益性机构恢复为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这意味着湖北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开启了一个新纪元。本文将从xx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背景与现状、主要做法和经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建议等方面系统阐述关于“xx模式”的思考。

一、xx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一)xx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背景

2009年6月,农业部部长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2009】7号文件),该《意见》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30号文件精神,坚持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定位,建设“五有”乡镇站,即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明确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任务,科学核定编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首先要不断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技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2013年7月,xx市市委副书记带领市委农办、市委编办、市综改办、市农业局、红花套镇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农业公共服务考察组,赴浙江省桐乡市等地,就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2013年9月,xx市委出台了《关于组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实施方案》(都文【2013】35号),在全省率先将乡镇农技推广公益性机构恢复为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

(二)xx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后现状

一是机构设置情况。10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10个乡镇畜牧服务中心,4个乡镇农机服务中心,10乡镇水利服务中心,10个乡镇林业站合并,每个乡镇组建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中心分设农技、农机、畜牧、水利、林业办公室。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由副科级干部担任。

二是队伍建设情况。全市核编定岗110 名,其中农业44人,农机18人,畜牧10 人、水利14 人、林业20人,文化4人纳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农业、农机、畜牧72人中(退休2人),按年龄结构划分:31-40岁13人,41-50岁42人,51-60岁17人,分别占总数的18%、58%、24%。按文化程度:中专及高中12人,大专52人,大学8人,分别占总数的17%、72%、11%。按职称:高级1人,中级52人,初级19人,分别占总数的,1%、72%、26%。2014年8月,全市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招入3名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3名工作人员全部为农技人员,进一步充实了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同时标志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准入制度更加规范。

三是经费投入情况。2005年,我市实行“以钱养事”机制以来,乡镇公益性服务人员的岗均服务报酬由改革之初的2.8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4.8万元,总投入由最初的355.47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891.40万元,净增535.93万元。2013年组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后,乡镇农技人员按事业单位职称拿工资,市中心人员经费及办公业务经费由市财政按核定的标准预算(人平5.8万,较改革之前人平净增1万元)到乡镇,乡镇拨付到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除此以外,市财政还为其办理了“五险一金”,包括人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四是运行体制情况。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服务恢复实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运作体制,按照“乡镇管理为主、部门业务指导”的原则,各乡镇(处)安排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并将职责明确到人,各中心建立了工作日志、值班日志,去向登记牌,实行上班签到,有事按规定请假,外出、公休按规定报批,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市直相关部门指导各个乡镇服务中心建立业务工作制度,建立包村联户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明确乡镇农技人员职责;市委农办建立考核制度,形成中心考核到人、乡镇(处)考核到中心、市委农办组织农口部门业务考核到乡镇(处)的考核机制,系统构建了奖优罚劣贯穿全程的绩效考评机制。

五是阵地建设情况。依托基层农技推广条件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以及本级财政资金投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实现了“四室一厅”的规范设臵,即综合服务大厅、办公室、培训室、资料档案室、检验检测室。配臵桌椅、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照相机、电教设备、GPS定位、必要的交通工具仪等,完善中心阵地建设。同时,积极创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以及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星级服务创建试点项目,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与服务。

二、xx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2013年来,xx市面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形势、部省领导的新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期盼,认真总结经验,抓住项目机遇,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为着力点,围绕稳定队伍、规范管理、提高保障、增强服务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实践,进一步加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市农业公共服务水平,整合现有农业公共服务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组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完善了全市农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截止目前,全市各乡、镇(处)10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全面建设完成,且运行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坚持顶层推动,下定决心抓改革。xx市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以钱养事”的运行现状,客观审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中出现的“人员进出难、职称评聘难、管理约束难、绩效发挥难”的诸多弊端,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聚集了顶层推力,下定决心抓改革。一是组建工作机构。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由xx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分管负责人,市委农办、编办、财政、人社及农口各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负责改革的具体实施。二是考察外地经验。2013年7月,xx市委选派了由市委副书记带队,农办、编办、财政、农业及部分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考察组,赴浙江省嘉兴、桐乡市等地就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学习,形成专题报告,提出了“组建中心、明确性质、理顺关系、强化职能”的构想。三是出台改革方案。2013年8月,xx市委书记庄光明主持召开专题办公会议,听取汇报,会议决定成立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中心主要负责人由副科级干部担任,同时将2003年机构改革的“以钱养事”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纳入中心统一编制管理,办理进编手续;随后,xx市委出台了《关于组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实施方案》,xx市编委印发了《关于组建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通知》。

(二)协调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促规范。xx市把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作为服务“三农”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部门之间协同联动,为规范中心管理、推动改革创新形成了强大合力。一是组建中心,核编定岗。根据市编委文件要求,在全市10个乡镇已组建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内设农技、农机、畜牧、水利、林业等办公室。由市委编办将人员编制确定到乡镇;市委组织部、人社局、农业局分别制定考试、考核方案;同时按照定编前先定岗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人员科学搭配方案。全市110 名乡镇公益性服务人员纳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统一编制管理,办理进编手续。(依据:新修改的《农技推广法》第11、13、29条)。二是明确性质,理顺职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隶属各乡镇处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建议按副科级干部配备,核编110名(每乡镇平均按10名配备)。中心职能主要为:负责对上业务对接和对下服务指导;承担辖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农业技术培训;防汛抗旱、政策法规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指导和处臵;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和新器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等职能。三是建章立制,科学管理。xx市委农办、市综改办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公益性服务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加强资金监督、强化资产管理、严禁新增债务的要求;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作为乡、镇(处)所属事业单位以乡镇管理为主,按照改革要求,制定中心学习、工作、财务管理、服务联系群众等各项管理制度,对中心所有人员进行了工作分工,制定了工作职责,明确了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各职能部门分别出台了行业管理制度负责业务指导,年终由市农办牵头,组织农、林、水、畜牧等部门进行综合性考核,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纳入绩效管理,系统构建了奖优罚劣贯穿全程、考核评价多元互动的绩效考评新办法。

(三)依靠政策驱动,创优机制强服务。坚持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基本形成了“设立一个中心、统一加强管理、人员相对固定、工作相对独立、开展综合服务”的良好格局。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强化个人收入保障。将农技人员纳入编内管理,由市财政局按核定的编制数,将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按人平5.8万元的标准预算到乡镇,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保证了农技人员工资、福利及办公设施、技术培训、示范基地等各项经费足额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多途径、多渠道推进基层农技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招考等措施,把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大学生或择优选拔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充实和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力量。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及设备等硬件投入,落实政策资金保障,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供组织支撑。从改善中心服务用房和装备入手,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改善服务条件。依托国家农技推广条件能力建设项目,配套本级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帮助10个中心新建和改扩建办公用房,集中配臵电脑、投影仪、打印机、数码相机、交通车等设备。实现了一人一台电脑、一中心一个办公场所、一套多媒体和一套专用检测设备,一个乡镇一辆农业服务车。通过齐抓硬件与软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正常有效运作。三是拓展公共服务能力。xx市坚持把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综合素质、转变服务方式作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坚持每年按人平500元标准预算安排知识更新培训费用,全力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配套启动村级农技推广员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使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向村、组、户延伸,形成了市、乡、村、户四级服务网络。

三、xx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理顺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机制。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是农技推广服务,带有浓重的公益性色彩,但实行“以钱养事“的机制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既要承担公益性职能,又从事经营性服务,呈现职能混乱、机制不顺的局面。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过去绝大部分乡镇农技中心从事种子、农药、话费等农资经营活动,带有盈利性质的农技推广机构已经从”为民服务“慢慢演变为”为钱服务“,极大的削弱了农技推广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损害了政府形象。而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则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也属于公益性服务,摒弃了过去为私为己的机制,使农技推广服务”一心为公“,机构运行机制也更加单

一、纯粹。

(二)推进了基层农技推广的力度。在实行“以钱养事“过程中,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势必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从事盈利性的经营服务上,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难免会受到冷落,最终导致公益性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经常发生,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日趋下降。当发生病虫害、畜禽疫情等紧急情况时,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地预防和治理,将对本区域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而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因为工作性质单一,从而服务也更加彻底、及时、规范。例如xx市王家畈镇是茶叶大镇,茶农们对茶叶专业知识的需求量极大,而镇农技中心过去的工作主要以经营农资为主,在茶叶技术推广上有所忽略,但改革后镇农技中心则提高了对茶叶技术推广的重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在中心的不懈努力下,王家畈镇建立了”百里生态茶廊“,全镇茶叶收入达2亿元。

(三)调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在“以钱养事“的体制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变为“合同工”,和在企业打工没有什么差别,都是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往往都是以履行完合同为目的,没能真正调动起农技人员的创造性和责任心。另外,由于农技服务包干经费十分有限,农技人员难以凭借微薄的收入生存,于是很多基层农技人员另谋出路,导致农技服务短期化。而改革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平年纯收入由过去的2.5万提升到了4.5万,同时还为其办理了“五险一金“,为农技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调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热情。调研中,五眼泉镇农技中心主任孙大明跟笔者谈到,过去他们是“社会人”,现在的身份转变为“公家人”,他觉得原先的心理落差消失了,得到了平衡,现在他工作更起劲了。

(四)加强了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约束力。实行“以钱养事”,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属于社会化机构,不直接接受乡镇政府领导,对口业务主管部门也只是对其存在业务上的指导,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对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而改革后农技推广机构以乡镇管理为主,部门业务指导统一的管理格局,规范了机构运行流程,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对上有汇报,对下有指导”,便于上级部门全面系统的了解农技推广工作。例如潘家湾乡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罗绍云担任中心主任,一般情况下,农技、农机、畜牧等业务部门各自完成本领域的工作,但遇到突发、特殊情况,罗绍云可以整合资源,调动业务部门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有效的加强了对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领导。

(五)转变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作风。由于实行“以钱养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长期以往导致农技推广机构作风涣散、纪律松散,甚至出现农技人员“在岗不在位”、“有位不干事“、”领钱不干活”的局面。但经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明确了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纳入了绩效考核机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作风得到了极大的转变。xx市十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中心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人员签到表、形象图在中心大厅上公示。中心工作人员能够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相关制度,精神面貌较好,积极主动搞好服务,无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现象。

四、xx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配套改革意见不明,乡、镇(处)工作难于深入推进。财政部门未出台乡、镇(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部门预算内容、预算范围、中心自筹内容、自筹范围规定不明确,没有出台相关文件。对于如何进行财务、资产移交、债权、债务如何锁定也未具体的规定。人社部门对于保留的原“以钱养事”的服务中心是否需要年检、是否需要继续保留、转为事业编制的人员是否需要继续缴纳社保等问题,如需缴纳,怎样缴纳等问题,也没有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指导意见。

(二)合并不统一,不利乡、镇(处)管理。按照改革的要求,组建公共服务中心后,人、财、物应当集中统一。从目前情况看,各乡、镇(处)都没有达到这一要求,都不同程度的有变通。人、财、物不统一,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能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况。同时,林业、水利部门对乡、镇(处)的人、财、物未下放或移交,虽然人员似乎集中了,但管理上未集中,这两个部门的人、财、物管理权限都在上级部门。这种情况如长期下去,不利乡、镇(处)管理。

(三)合并后工作量增加,但工作人员不足。合并后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是一个全新的机构,在岗位设臵上需要重新设臵,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增加,这导致了“一人多岗”的局面,给农技人员增加了工作量,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相关建议

(一)加强工作指导。领导小组相关成员部门要到乡、镇(处)加强工作指导,了解改革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就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给予具体的指导。

(二)整合中心资源。林业、水利部门要尽快把人、财、物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处)。乡、镇(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以乡、镇(处)管理为主体,市直部门业务指导到乡、镇(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而不能越过中心直接对个人。乡、镇(处)必须取消原来各站所、中心的账户、进行资产、财务移交,纳入中心统一管理,设立公共服务中心账户,财务集中,统一调配使用、统一核算,中心人员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各负其责,而不能各行其是。

(三)精简行政事项,适量招聘工作人员。对于有些行政事项,要减少多余的环节,从而工作效率。同时根据中心编制情况,适量招聘工作人员,减轻农技人员的负担。

(四)强化检查考核。领导小组要组建检查督办组要不定期开展检查督办工作,查各乡、镇(处)是否按照市委的要求改革到位。领导小组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考核办法,促使中心改革纵深推进,提升工作绩效。

下载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调研报告)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