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调研报告
2013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调研报告
团池州市委完成2013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
活动主题调研
为深入研究、准确把握2013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主题内容,切实做好“面对面”活动基础工作,团池州市委联合池州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组积极开展2013年“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目前已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2013年“面对面”活动的主题是“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团市委结合实际,将“社区教育与青少年发展问题研究”作为课题方向进行主题调研。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对主城区12个社区的150位家长和46位社区工作人员发放。共发放问卷196份,回收问卷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94.6%。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数据整理,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社区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研究——以池州市社区教育为例》的调研报告。报告对当前池州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和解决的建议和措施,对池州市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下一步,团市委将按照团省委要求,在“两会”召开前组织集中活动,并在“两会”上发出集中呼吁。
(团安徽省委)
第二篇:2013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调研报告
2013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
活动调研报告
共青团**县委员会 2012年11月22日
为了深入贯彻共青团维权工作“三个结合,一个制度性安排”的基本思路,切实代表和反映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引导青年有序政治参与,根据**省、**市团两委《关于开展2013 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工作的通知》部署,**县团委在全县开展了“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主题的深入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1、组织机构设立
**县团委在接到文件认真组织学习领会精神后,按工作阶段部署于10月12日,结合本县工作实际,联合人大、政协研究制订了《关于开展好2013 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工作方案》和《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关系的调查问卷》,设定细化了既符合团省、市两委活动主题要求又契合本县实情的主题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青少年社会教育看社会发展”的调研方向,并成立了由**县共青团团委书记****为组长、各乡镇团委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工作小组,集中部署了调研的前期工作。
2、活动宣传组织调研上
10月18月-11月1日,调研组以召开座谈会、电话咨询、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县的机关厂矿、工业园区、县医院、建筑工地、餐饮食宿酒店、**三中、农村希望小学等18个重点单位开展了全面拉网式集中摸底调研,持续走访、接触覆盖了900余名青少年,共印发调查问卷1000份,组织开展了“善行河北、道德90后”、“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青春风采,靓丽河北全城绿丝带”等活动;11月3日开始,利用“青春直通车”网络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的有利契机,在收集乡镇团委成员信息的同时,要求广大农村青年团委工作人员反馈青少年社会教育及发展情况、倾听来自基层本身的意愿诉求。利用QQ群、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开展了“我受教、我发展”为话题的建言献策活动,全面征求社会各层次青年群体意见建议。
与此同时,在“全县创先争优总结暨基层建设年推进会议”、“全县城乡低保会议”“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县十八大安全保卫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各部门领导、委员集中会面碰头的时段,团县委利用散会退场时间,抓住有利时机陆续分期“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系列座谈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县文明办、县文广新局等部门领导、街道社区干部代表集中开展面对面活动,广泛征求领导、代表、各部委员的意见建议,对**县的社会教育的基本现状、青少年能力促成及发展情况、青少年发展呈现出的广泛新特点、新诉求、新动向以及青年发展载体和途径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讨。
二、调查问卷分析情况
在集中调研活动中,共印1000份调查问卷下发950份,收回有效问卷800份。问卷回收后,团县委组织专人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本次收回的800份有效调研问卷中男性458人,女性342人;非独生子女占到70%;高中及中专以上学历的占25%;其中1990年以后出生 的占12%,1986—1990年出生的占37%,1980年—1985年出生的占51%,外出务工或中途辍学者多为较偏远和落后的山村子弟,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无固定工作和收入;农民工子女(含留守儿童)323人,分布于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4所学校,其中城镇2所,乡村2所;闲散青少年277人,大部分为中途辍学,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就业技能比较差。从受访者发展动机上看,为赚钱养家出来打工的占调查人数的53.7%,为寻找发展机会的占45.3%,漫无目的闲散者1%。受访者发展主要困扰是收入无保障占到46.7%,工作不稳定占40.2%,生活成本太高占13.1%;是否愿意参加继续再教育愿意的高达68.3%。
三、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县域内社会教育现状
从整体上看,如今社会青少年是在日益健全的文化体制和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随着县域经济改革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生产技能,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诉求。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虽然丰富了他们受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式,但是并不能满足他们自身发展能力与社会的合理需求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教育形式单一,素质教育发展滞后。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教育支出同养老、医疗卫生将人们牢牢的拴紧,社会教育服务资源共享不充分不公平问题凸显,教育改革虽早已起步,但在一些村镇,还只能维持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内“转圈圈”。在调查问卷所提供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职高专、大学本科、成人再教育、社会技能培训、在岗培训等各批次等级模式中,普遍存在两个极端现象,即只有普通义务教育水平无发展基础或者受过高职高等教育却无合适发展方向。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虽然整体教育水平在时间纵向上有所提
升,但素质教育横向水准内涵上有严重“营养不良”,同时受区域区位地缘政治、经济生活水平影响其正常均衡发展。
二是社会教育方面的实践职业技能需求强烈,现实与需求存在严重不平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诞生重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但是他们在为生活劳作的同时,已经有更加高的生活追求,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但是现实和需求是存在矛盾的。调查表明,约有25%的人表示参加文化活动最大的困难时间不充裕,17%的人表示收入低,约30%的人表示活动场所距离居住场所过远,20%的人表示文化活动信息获取途径不畅通,还有约63.3%人为未婚的青年,正打算买房子结婚,不敢过多的参与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项目。
三是主观感受普遍认为教育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教育水平“不足”或“缺乏可续持力”,其中56.7%的人对自己现有教育水平学历持“落伍”态度,35%的觉得“尚可以混口饭吃”,而只有8.3%的人对自己所接纳吸收的教育水平比较满意。作为新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朋友,他们的文化水平、理想信念等较之上一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他们对更好的教育水准充满了渴望与期待。
(二)原因分析
一是单一学校教育时间长跨度大,学校教育有其脱离社会实践的客观因素存在。调查显示,平均每周工作大于48小时的受访人数占80%,参加再教育时间得不到保障。现在青少年从事的工作,大都是劳动量较小但却耗时的工种,工作一天后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去参加教育培训;在当今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大多数青年朋友虑到今后的生活而选择不断加班挣钱,而放弃自己教育的“后天再造”。
二是经济收入低,教育投入能力不强。调查显示,月收入小于2200
元占调研对象的85%,每月用于文教大于50元仅占30%,已从业青年的再教育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职业、收入稳定的群体,在时间与金钱方面有着更多的支配权,他们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后学习自身所需的职业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他们每月可用于教育支出的费用几乎已无力支付,对于动辄成百上千元的培训课程,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从业青年在继续教育费用支出等方面的很少“大出血”,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再教育的培养。相反,他们对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业务素质充满了渴望。
三是用工单位未按《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向从业人员提供足够学习培训晋升机会。用工单位未充分认识到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劳动者合法权益未能得到足够企业心德的重视,未提供足够的精神生活空间,只是片面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而缺失了对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及再教育培训。
四是社会各界对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对于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热议,但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全面发展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对于青少年的特点与全面发展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四、社会教育体制改革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关乎整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前途,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现在不但要注重维
护其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应受必受良好教育,同时更要避免传统“填鸭订单式的脱产脱节”教育模式,要多层次的注重丰富其职业只能,使其学有所长、所有所用,才可以真正的让他们在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贡献力量。
一是政府要予以政策帮扶,下大力解决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政策帮扶是青少年得到平等待遇的基础保障,为青少年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应尽的基础教育教学设施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破孩子考学地域限制,提升青少年自身发展能力的广阔平台和公平机制,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及教育平等权,使他们今后工作趋向稳定化,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化政策保障。
二是加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青少年自身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将青少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尽量把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向其开放,在一些建筑工地,设立流动图书室、阅览室等,方便务工的青年借阅,使外来务工的社会青年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其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深入研究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需求特点,为其“量身定制”文化服务,加强青少年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为青少年服务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机制,满足其成长发育的心理特点需求。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工会、计生、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联系,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为农青少年提供权益维护、文化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关爱和公共管理服务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学习、业余文化生活条件。
三是创新社会培养方式及评价模式,促进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养
成。以学校、社区、家庭为载体,将青少年纳入社会舆论监督体系,依托各种文娱活动,激发他们的青年热情和活力,促进与社会的交流沟通,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比如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参与加强对有文艺才能的青少年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消弭弱化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评价,积极培育引导其释放自身正能量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他们和谐融入社会。
四是切实把关爱青少年全面成长发展纳入政府行为,齐抓共管、促出成效。在政府保证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才能从根本上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改善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服务和指导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给他们一个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这对农民工能更好的工作生活、社会更加稳定将起到关键作用。
五是家庭教育与志愿者队伍有效结合。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导致其误入歧途的重要因素。一是通过定期走访青少年家庭,及时了解他们的疾苦冷暖,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开辟第二课堂的志愿帮扶工作,加强对家长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家长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由他们不断地给子女灌输守法意识,以此构建起家庭教育防线。三是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宣传“文明家庭”、“美德进家庭”和“零家庭暴力”等活动,大力倡导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使青少年朋友在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的家庭环境中生活成长。
六是加强闲散青少年的管理,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行动,形成合力。应组织联合行动,对涉及闲散青少年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应定期对图书音像制品和网吧、“两厅两室”(歌舞厅、电子游戏厅、棋牌室、台球室)进行排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消除不安全隐患;同时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其文化生活,减少违法犯罪;建立维权机构,依托本县青少年维权岗,开展形式多样的维权活动,特别是对闲散青少年实现就业后的劳动报酬、权益维护等问题应给予重点关注;建立帮扶制度,分地域、分类别对社会上的闲散青少年进行学习辅导、就业培训和生活上的帮扶;根据当代青少年学习各种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社会知识传播手段呈现扩散性的特点,积极利用多种传媒工具,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增强其法制观念,切实使其树立遵法守法意识。
自“面对面”活动开展以来,我县团委在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帮助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此类人群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因素较多,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更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作为共青团组织,我们希望能通过点点滴滴的关爱,唤起更多人的关注,也希望通过此类弱势群体的安定幸福,促进我们的整个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正如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社会教育体制改革与青少年素质全面的养成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政机
关和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关注教育关心发展的良好氛围,让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业有专精”,提高他们的公民素质,为他们能得以良好的教育奔走呼号,为他们能得以融入社会创造条件,为他们能够得以全面发展感到高兴自豪!
第三篇:“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实施方案
“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实施方案
“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以下简称“面对面”活动)是全团统一的、按照法定路径反映青少年普遍性诉求的活动,是共青团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引导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深化“面对面”活动,根据团省委******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密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各类青少年群体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了解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经常性联系机制,形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青少年问题、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探索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制度性安排,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活动时间
“面对面”活动每年开展两次以上,一次安排在每年县“两会”召开之前,其他活动时间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予以安排。
三、参加人员
在组织青少年参与的基础上,邀请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青年自组织代表等共同参与。每次参加“面对面”活动的人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活动主题
根据团省委、团市委要求和当年确定的活动主题,结合我县实际,围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建设、网络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权益保障、留守儿童保护、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帮助、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青年就业创业、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活动方式
通过座谈会、交流会、专题研讨、咨询论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调研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掌握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利益诉求,研究分析青少年阶段性重大权益问题和青少年利益诉求,注重所提出问题的普遍性和提出的建议的建设性、可操作性。
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青年舆论监测系统和团组织开设的微博、QQ群、网络论坛等互联网平台,利用多种形式,拓展青少年范围,提升活动效果。
六、有关要求
1、认真策划开展“面对面”活动,加强与县人大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的协调沟通,做好每次活动主题的确定和热点问题的整理,做好不同群体青少年代表的组织召集等工作。
2、每期“面对面”活动结束之后,加强与参加“面对面”活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系,为参加活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供撰写议案(提案)的素材,争取更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理解、支持,让“面对面”活动提出的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响应。或者组织参加“面对面”活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有关部门、有关地区领导交换意见,推动有关青少年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和有关问题的解决。
3、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对“面对面”活动的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阵地,面向广大青少年的意愿呼声、利益诉求和困惑困难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营造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篇: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总结
面对面,心连心
稷山团县委组织“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
6月8日下午,山西省共青团稷山县委邀请了5名人大代表、5名政协委员以及部分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代表,组织召开“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的主题展开讨论。
座谈会上县团委书记王亚洲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汇报了团委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调查报告的内容,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特点及主要问题。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团干部就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和青年就业创业问题与进行了深入交流。参会人员踊跃发言,充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建议。
出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希望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与共青团的面对面活动可以经常化、制度化,他们将以提交提案、大会发言等形式,向党政领导、有关部门积极反映和公开呼吁,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努力。
第五篇:2012 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调研报告(推荐)
2012 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
活动调研报告
共青团xxxx委员会 2011年12月27日
根据自治区团委《关于开展2012 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工作的通知》部署,哈密地区团委在全地区开展了“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主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9月7日,地区团委结合工作实际,联合人大、政协研究制订了《关于开展好2012 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工作方案》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问卷》,选定调研主题“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并成立了由地区团委副书记于建民任组长、各县市团委负责人任成员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开展了集中调研工作;9月16月-10月25日,调研组以召开座谈会、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哈密重工业园区、地区医院家属院施工现场、哈密市七小等15个重点单位开展了集中调研,共走访了1000余名新生代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发放调查问卷910份,组织开展了“真爱携行快乐,天使伴你成长”志愿者服务队牵手农民工子女等活动;12月16日,利用“哈密共青团”新浪微群,开展话题建言献策,全面征求社会意见建议;12月20日,地区及两县一市集中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地区文明办、地区文化广播体育影视局等部门领导、街道社区干部代表集中开展与新生代农民工代表面对面活动,广泛征求专家人士的意见建议,对哈密地区农民工在文化权利意识、文化自觉程度、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消费能力、文化生活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现状以及新特点、新诉求、新倾向,以及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和途径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二、调查问卷分析情况
在集中调研活动中,共发放调查问卷910份,收回有效问卷910份。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本次调研的910名农民工中男性440人,女性470人;非独生子女占到70%;高中及中专以上学历的占75%;未婚的占63.3%;月收入小于2400元占80%;拥有自己住房的仅占17%;平均每周工作大于40小时占88%;为赚钱养家出来打工的占调查人数的41.7%,为寻找发展机会的占28.3%。在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方面调查中,平时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听音乐、上网、看电影或电视占86%;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小于等于50元占到60%;对目前居住地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表示不满意的占49.6%;对当前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的占46.7%;认为单位提供文化活动内容单一,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占70%;未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占72.7%;在新生代农民工去过的文化场所中广场占到61.7%;了解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占50%;参加过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活动的占68.3%。问卷还反映出参加文化活动最大的
困难是时间不充裕的占25%,收入低占17%,活动场所距离居住场所过远占30%,文化活动信息获取途径不畅通占20%;当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占38.3%;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寻求政府帮助的占53.3%;在城市里生活,主要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收入无保障占到46.7%,缺少文化娱乐生活占30%,工作不稳定占50%,生活成本太高占61.7%;希望政府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做加强基层政府单位与农民工的联系占70%;是否愿意参加继续再教育愿意的占58.3%。
问卷回收后,我委组织专人对问卷进行了分析,我委认为: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比较单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过程中还出现边缘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平等的分享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服务资源;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水平较上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在生活追求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仅只限于对物质需求,对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强烈需求,但当前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生活压力已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在主观感受上对当前精神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原因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是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生产技能,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虽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但是并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社会边缘化严重。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逐渐形成了边缘带,社会服务资源共享不充分不公平问题凸显,据调查显示,近50%的人表示知道工作或生活所在社区组织活动
但没有邀请他们参加、不知道社区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在调查问卷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15种选项中,看报纸、看电视、听音乐、上网四种业余生活被选择的比例较大;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上网、听音乐、旅游等,但就其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无法享用。
二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强烈,现实与需求存在严重不平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诞生重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但是他们在为生活劳作的同时,已经有更加高的生活追求,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但是现实和需求是存在矛盾的。调查表明,约有25%的人表示参加文化活动最大的困难时间不充裕,17%的人表示收入低,约30%的人表示活动场所距离居住场所过远,20%的人表示文化活动信息获取途径不畅通,还有约63.3%人为未婚的青年,正打算买房子结婚,不敢过多的参与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项目。
三是主观感受普遍认为对现状不满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内容“不太丰富”或“很单调”,其中56.7%的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很不满意”,35%的觉得“一般”,而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调查显示,73%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单位或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想信念等较之上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二)原因分析
一是劳动时间长,业余生活时间被侵占。调查显示,平均每周工作大于40小时占88%,参加娱乐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都是劳动量比较大,工作一天后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参与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在当今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考虑到今后的生活而选择不断加班挣钱,而放弃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
二是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调查显示,月收入小于2400元占调研对象的80%,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大于50元仅占40%,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职业、收入稳定的群体,在时间与金钱方面有着更多的支配权,他们的业余生活相对丰富,可以从事看电影、旅游、健身等消费性的娱乐项目;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等消费的费用几乎所剩无几,对于城市里动辄数十元上百元的娱乐休闲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很少,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三是用工单位未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提供足够的有力保障。用工单位未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的不同,没有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的特殊性,未提供足够的精神生活空间,只是片面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而缺失了对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未给员工足够的休息娱乐时间。
四是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但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精神文
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以及各种社会主流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四、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对策及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现在不但要注重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更要多层次的注重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才可以真正的让他们在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贡献力量。
一是政府予以政策帮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政策帮扶是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平等待遇快速融入城市生活的基础保障,为新生代农民工打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大环境。进一步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加快推进配套改革,保障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行业,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实现劳动者安居而乐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破孩子考学地域限制,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发展能力,让他们找到归属感,使他们工作趋向稳定化,为新生代农民工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加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精神生活需求。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尽量把城市中的文
化设施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向农民工开放,在一些建筑工地,设立流动图书室、阅览室等,方便农民工借阅,使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研究农民工的需求特点,为农民工“量身定制”文化服务,就近的演出场所低票价为农民工演出,以正当的娱乐引导和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为农民工服务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机制,满足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农民工的特点,推进电影放映、流动图书馆等重点文化普及工程,广泛开展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工会、计生、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联系,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为农民工提供权益维护、文化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关爱和公共管理服务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学习、业余文化生活条件。
三是创新方式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依托社区文化场所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工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交往,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中,积极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引导用工企业、文化企业、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比如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参与加强对有文艺才能的农民工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消除农民工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心理隔膜,积极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公共精神,使他们和谐融入社会。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公共参与形式应该不仅仅限制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方面,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时能不能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征求农民工的意见和要求,能不能以一定的比例吸纳农民工进入城市各级人大、政协和某些群体等组织之中。
四是加强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企业应本着“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并通过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还要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五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充分的娱乐活动时间,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各级团组织要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法制宣传教育等“面对面”主题宣讲活动,让农民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权利,了解如何保护自己正常的娱乐活动时间,同时,扩大团组织在企业的覆盖面,由各企业团组织了解所在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常业余娱乐活动时间情况,有针对性的在企业内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好环境,让他们在精神上找到家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为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创造条件,与他们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