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真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两大主题
今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专门发布“三农”问题的文件,是时隔18年来的第一次;就农民增收下发中共中央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一号文件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明确了具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是指导农业和
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紧密联系我省实际,迅速以省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发了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近期,市委、市政府就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连续3年以市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当前及今后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把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必将对我市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始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2003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喜人成绩。一是农民增收工作成效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达到2665元,增加152元,是五年以来首次恢复到百元以上增长。二是农民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实际引资3.65亿,同比增长83.6,是历史上实际进资额最多的一年。三是打工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年外出劳务总收入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857万元,人均增收73元。四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显现。但就目前而言,我市农业经济总量还不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很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着力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科学把握,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奋力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做好农业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破解这道难题,意义重大。中央一号文件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作为年度第一个文件,字里行间,让人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重视“三农”工作的拳拳之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对指导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我们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重要意义,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共22条9部分,重点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两大主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的新举措,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圈子,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发展观的要求,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部署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落实上来,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不放松,牢牢把握确保粮食安全这一主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热潮,使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发展思路的转变,突出了解决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的两个重点和难点,预示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营造一个重视‘三农’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氛围”的指示精神,加深广大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了解。近期,我们已经举办了乡镇党政领导、涉农部门负责人专题学习班,组建了“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宣讲团”,分赴乐平、浮梁和昌江三个县(市、区)进行政策宣讲。各县(市、区)也组建了宣讲团,到乡(镇)、村开展宣讲活动。各新闻媒体开辟专版、专栏,宣讲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政策疑难。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党的农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真正起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牢牢把握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开放型农业,扩大农民就业,维护粮食安全,加
第二篇: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狠抓粮食收购,促进农民增收(早稻收购总结)[范文模版]
落实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
——株洲市粮食局早稻收购工作总结
(2004年9月7日)
2004年株洲市粮食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早稻收购工作顺利完成任务,粮食收购量在全省名列榜首,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早稻收购工作面临的困难形势和收购工作的基本情况 今年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行的第一年,国家实行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的购销政策,多种市场主体进入粮食收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最低价收购政策(70元/50公斤),在没有启动最低价机制的情况下,企业自主定价的收购行为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再加上粮食企业在改制后,粮食收购网点大量减少,75%以上的职工改变了身份,大批职工离开了粮食工作岗位。粮食收购工作面临着艰巨的形势。
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全市早稻农田抛荒现象基本绝迹,早稻种植面积由8.25万公顷增至10.95万公顷,总产量达77万亩,较去年增加34.3%,为近8年来最高水平。好政策加上风调雨顺的好时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截止8月31日,全市已累计收购早籼稻169293吨,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收购140935吨,同比增长81209吨,完成全年必保收购任务的62.64%。1
非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8358吨,占16.7%。收购均价达74元/50公斤,远远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70元/50公斤。整个早稻收购工作进展快、粮质好、价格高,农民增收效应明显。
二、早稻收购工作的基本措施和宝贵经验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早稻收购工作。
市委、市政府认为,做好早稻收购工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必须把早稻收购作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第一件大事来抓。7月9日,颜石生市长在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上明确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最低价收购政策,按不低于70元/50公斤的价格挂牌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刘力量副市长率市粮食局、农发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醴陵、攸县督察夏粮收购政策的执行情况。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了种粮农民和粮食职工,规范了卖粮秩序,优化了收购环境。
(二)、合理定价,严格执行国家最低价收购政策。
首先是大力宣传粮食政策。今年以来,市、县两级粮食部门加大了粮食政策宣传力度。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市局何智局长通过媒体发出了《致全市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鼓励农民多种粮,承诺粮食部门敞开收购。全国、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粮食部门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收购政策通过印发资料、电视、广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及时告知农户,使广大农民都知晓今年的早稻收购价格不低于70元/50公斤,国有粮食企业敞开收购。如攸县
在局机关和基层企业抽调15位同志组成小分队,分五个组利用半个月时间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宣传粮改政策。茶陵县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粮改政策。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德才同志就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改精神发表了电视讲话;县粮食局长罗秋明就贯彻《条例》、切实做好粮食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株洲县印制了“粮改政策宣传提纲”3000份,利用赶集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及各乡镇广泛散发。醴陵、炎陵等地将《条例》及相关资料送到粮食经营者手中。通过这些强有力的宣传,使粮改深入人心,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做好下段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动态调整价格。在严格执行国家最低价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行情变化,各收购点及时调整收购价格,使粮食收购价在70元/50公斤—75元/50公斤之间动态波动,维护了粮食收购市场的稳定。
(三)、充分发挥粮食经纪人作用,搞活粮食流通市场。
今年,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多种经营主体进入粮食收购市场。我们在提倡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粮食经纪人作用,搞活粮食流通市场。在自主收购的同时,让利于粮食经纪人,让多渠道融入主渠道,化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主动与粮食经纪人签订收购合同,由粮食部门颁发粮食收购许可证;鼓励多收粮,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收粮大户进行奖励。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300多名粮食经纪人穿梭于千家万户,把一车一车的粮食从农民家里,汇集到粮库,方便了农民卖粮和企业收粮,进一步搞活了粮食流
通市场。
(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各粮食企业为了方便农户售粮,想方设法改善收购条件和服务态度。一是增设粮食收购网点。攸县做到了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收购点,解决了去年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后收购点库严重不足,群众售粮不方便的矛盾。二是加强服务。在各收购点配备了凉棚、茶水、快餐和防暑药品等。三是添臵机械设备,减轻送粮群众的劳动强度。骨干粮食企业都添臵了地磅和皮带传输机,农户售粮告别了箩筐扁担时代。四是延长工作时间。坚持收购结算不过夜,做到有粮收到无粮止,保证当日来粮当日入库,当日结算,赢得了群众的满意和信任。
(五)、多方筹集资金,保证收购资金及时到位。
资金能否及时到位是收购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主要采取三条渠道解决收购资金问题。一是市粮食局主动与省农发行搞好协调,千方百计争取收购资金贷款。市局何智局长亲自跑省农发行争取资金贷款,使基层粮食企业收购粮食有了资金保障。二是自筹资金,缓解资金困难。株洲县粮食局机关率先一次性集资150余万元,支持渌口粮站用于早稻收购。茶陵县为了解决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局机关工作人员人平集资5000元,用于早稻收购。三是勤购快销,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渌口米厂到天元区跨区收购粮食440吨,并边收购边销售,发运广东粮食700吨,使资金迅速回笼,避免了向农民“打白条”的现象。
(六)、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后,市粮食局和各县(市)粮食局在全省粮食系统率先成立了专门机构(办证部门和稽查大队),率先统一配备了粮政执法车(全市一次性添臵四台),印制了粮食收购许可证正副本、报表、台帐本,并与市工商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的通知》,对城市四区的粮食收购企业进行了现场勘察和资格审查。到目前为止,已有19家粮食收购企业办理了粮食收购许可证。在审查入市资格和办理证照的同时,我们按照《条例》的规定,配合工商等部门查处无证无照收购和掺假使假行为,有效地维护了收购市场的秩序,没有出现损害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现象。
三、早稻收购工作的效果和意义
通过以上强有力的措施,我市的早稻收购工作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促进农民增收,维护了农民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严格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不低于70元/50公斤(均价73元/50公斤)的收购价格,挂牌敞开收购农民粮食,较去年同期价格上涨25元/50公斤,按现在已收购的16万吨计算,就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8000余万元,把保护农民利益,为农民增产增收落到了实处,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主导粮食收购市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后,各地粮食企业改制进行地如火如
荼,改制工作给粮食收购带来了诸多不便,如资金,人员问题等等。但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克服了种种困难,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截止8月31日,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已累计收购夏粮140935吨,占全市收购总量的83.3%。粮食企业职工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逐渐找回了自信,成为夏粮收购市场上的主力军,充分发挥了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
三、保证省、市储备粮任务及时到位,确保了粮食安全,为今后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吨省级粮食储备,已经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任务。市级储备粮正积极抓紧落实。全面完成粮食储备任务对确保粮食安全,确保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搞活经营,维护了粮食流通秩序,为全面完成粮食经营任务提供了基础。由于粮源充足,粮食收购量节节攀升,为市场上的粮食流通提供了有力保障,粮食价格平稳,维护了市场秩序,确保了稳定。同时,也为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我市的早稻收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收购方式有待改进,市场尚需进一步规范,服务有待于改善。我们将会再接再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努力做好早稻后期收购和中晚稻收购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的粮食收购任务。
第三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共)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省委、省政府对粮食问题也是高度重视,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委下发了三号文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有力措施:一是将全省农业税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宿迁五市免征农
业税,仅此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17亿多元。二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40的资金共计5亿多元,对种植水稻的农户实行直补。同时,新增2000万元资金,对农民购买水稻插秧机等农机具给予补贴。三是省里安排5000万元财政资金,对苏中、苏北地区23个县500万亩水稻实施优质良种补贴。四是省级新增农资调控资金3000万元,用于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五是根据国家发布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对杂交籼稻、粳稻分别确定了72元/百斤、75元/百斤的最低收购价格。六是省里安排400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用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七是各市县在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划出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和土地开发。八是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总量由6000万元增至1个亿,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受益面。可以这样说,对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政策力度大、发展环境好,这是我们2004年粮食工作和农民增收工作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粮食工作和农民增收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比如,如何加强耕地保护,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如何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如何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走出粮食“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圈子;如何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加工、消费政策,等等。
江苏的粮食问题和全国以及其他省份相比,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要研究好江苏粮食问题,必须坚持从粮食安全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江苏特殊的省情出发,牢牢把握好这么几条:
第一,要科学理解粮食安全内涵。粮食安全概念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4年的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来的,其基本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粮农组织将其概念进行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虽然这个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但体现粮食安全的几个核心因素即数量、价格、流通、质量没有变。粮食安全不安全,首先,要看总量是否有保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其次,要看价格是否合理,生产者能否有利可得,消费者能否买得起;再次,要看流通是否顺畅,能否把粮食及时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第四,要看质量是否有保障,能否满足人们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的需求。因此我们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科学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紧紧围绕数量、价格、流通、质量这几个因素,既要研究量的扩大,又要研究质的提高,还要研究合理的配置。
第二,要切实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物资,粮价对整个物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粮食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加;随着农民就业渠道的增多,粮农收入来源渐趋多样化,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以及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难度;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粮食收购主体日益多元化,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显得更加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等。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眼光来审视问题,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配置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研究政策和措施。
第三,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积极性不高,是影响我省粮食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江苏粮食安全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前几年,我省粮食生产出现下降,根本的原因是,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种粮收益很少甚至没有收益。2004年我省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政策、市场、气候及工作等综合因素的作用,较好地处理了促进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更加紧密地结合,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开展粮食问题研究。
第四,要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发展粮食生产根本的是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藏粮于地”。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发优
第四篇: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从重视速度的增长转向了速度与
质量兼顾的发展。在今年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划。以下就如何落实三中全会的决定,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减轻农民负担提几点建议:
一、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
由于农业的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的差距,关键是减少农民的数量,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农村非农产业。
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最大的就业机会。而且,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加入WTO以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由于没有合适的金融安排,现在城市和农村的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缺乏金融服务而难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减少了吸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潜力。尤其在农村,合法的金融安排只有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然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合作社呆坏账比例非常高,已经很难发挥正常的功能。最近国务院提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是促进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个完善的、能够有效率地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应该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金融安排。除了现有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外,还应该有民营的社区中小银行、农村小额信贷等,并允许正常的民间借贷,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务院尽早制定有关法规,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二、建立全国统一农产品大市场
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有了灵活有效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各地就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然后通过统一的产品市场,进行地区间的产品交换,这样农民从务农得到的收入就可以较好提高。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还能造就东部的经济发展成为拉动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机制,这一点对中部传统粮食产区和西部以资源密集产品为主的农民尤其重要。
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人多地少,工资水平高,因此,粮食这种土地相对密集的农作物在东部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有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当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粮食生产就会越来越不合算,东部地区自然会缩小粮食生产的比重,增加向生产粮食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的购买。粮食市场的价格将会相应上升,中部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就能从粮食增产中得到增收的好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会成为中部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力。同时,只要粮食价格上升,粮食主产区农民产粮的积极性提高,中部增产的粮食将能够弥补比较利益,东部地区减少的产量。同样道理,东部越发展,就会从西部进口越多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力。
我国现在已经正式加入WTO,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更具有急迫性。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发达地区有可能抛开中西部地区,利用高度开放的新形势与国外开展分工合作,比如从国外进口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以及资源密集型矿产品,这样,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比较优势发生变动而让出的市场就很有可能落到了境外,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无法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获得拉动力,中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的愿望就更难实现。
就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来说,政府有几方面工作要做:
首先,跨地区的农产商品交易必须有对市场价格差异敏感、有强烈利益动机的中间商来推动,市场才会灵活有效。政府应该改革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流通体制,积极开放、鼓励、支持民营的粮商和各种农产品的中间商的进入,开展市场竞争。
其次,需要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市场交易的硬件,如农产品集散市场、交通、通讯、金融等体系建立和完善,是跨地区的商品和要素流通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体系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很大。近几年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已经很大,但是为了避免市场发育因这些硬件设施的欠缺而受阻,在必要时也可以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第三,商品交易的本质是所有权的交换,所以只有在所有权界定清楚、交易的合同得到法律的保障的情况下商品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在现实生
活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流通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所有权的直接侵犯,不仅使农产品在地区之间调剂余缺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使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遇到很大的障碍。以法律的方式界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所有权,以法律的方式来保障所有权和交易合同,也是政府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
和要素流通方面无可旁贷的责任。
第四,市场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的盲目性造成的。信息越充分,生产决策就越准确,市场的风险就越小。而且,消费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准确预测的。但收集和处理这方面信息的外部效应很大,即一方面它的一次性投资很大,另一方面所得信息又可以以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让众多农民分享。这些信息由各个分散的农户自己来处理,显然缺乏经济合理性,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透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商情预报,指导农业生产,以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反映的正是上述统一大市场结构下,粮食生产布局随着东部经济发展所作的调整的结果,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但是,绝对不要又强调粮食的省长负责制,要求东部主销区多生产粮食,以及妨碍民营粮商跨地区的正常经营,这样将会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在农村就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在耕地增加的余地很小的情况下,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在于单产的不断提高。
提高单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另一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增加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会下降,这一途径潜力有限。所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二十世纪初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产提高,我国从1960年代以来粮食增产也同样是有赖于此。
在1991~1993年间,我曾经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就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提高的潜力在全国各地、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根据调查,我国现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大田最高单产和大田实际平均单产的差额约为实际单产水平的..5~3.5倍,这个差距代表在作物品种现有光合作用的水平下可以挖掘的潜力。
这项调查又发现,如果我国政府对粮食科研给予足够支持,有一半的潜力可以用育种的方法改进作物品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自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以后,我国政府就特别重视粮食科研,而且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196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半矮杆水稻品种,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而我国在1964年就开发并推广了同类品种,并且于1976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直到1990年代初我国仍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只要政府给予粮食科研足够的支持,我国一定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
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国即使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的实际生产仍然会受到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有波动,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供给余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地区配置不合理,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缺乏透明度等弊端。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的政策目标主要有粮食安全、稳定粮农收入、稳定粮食价格和储备本身的经济效益。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目标应该以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为辅。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合理确定国家储备粮规模,改善粮食储备的地区布局和吞吐的办法。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常年的粮食产量波动仅在3%之内,而且很少连续两年减产,所以专项储备顶多只要5%就够,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储备量也只是5%。按全国总消费量的5%计,500亿斤的国家专项储备规模即可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准。目前中央储备粮的规模已达到1200亿斤,规模过大,成本太高,要逐步降低。
二是随着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的建立,粮食储备尤其是专项储备,应该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各个主销区只保留必要的周转储备,这样可以减少粮食储备管理单位和储备粮的总量、增加透明度、提高调剂的时效,降低管理成本。
三是以往粮食储备的吞吐由粮食行政部门层层分解计划指标,不通过市场进行,不能主动地、预防性地影响市场和引导价格,价格调控效果很差。应该改为中央储备粮通过市场吞吐的调控模式,以提高效率。
五、改革政府行政职能,减轻农民负担
在农民的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税费负担越重,农民自我保障的能力就越低。近些年来农民负担的问题引起了各界高度的重视,今年中央政府全面推行了税费改革,以期减轻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税费主要用来支付乡、镇、村等基层干部的工资,如果干部的数量不减,农民从税费改革中得到的好处,地方干部必然会再以其他变相的名目收回。今年两会结束时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把基层机构和干部的精简作为农民减负的必要条件,认为农民税费改革的成败在此一举。现在许多省都在推行并镇、并村、并学校等一系列工作,对精简地方政府机构和干部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我国目前基层政府的机构大多数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来安排的,不少地方这几年虽然把七站八所合并成几个中心,并且减少了干部编制,但是职能照旧,为了完成工作,这些机构就又雇用了许多编外的人员,结果,有些县乡干部的实际数量并未减少多少。要真正减少基层政府的干部数量,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政府的功能限定在市场无法负担的公共职能,让那些执行在市场中可以商业化经营职能的机构和政府脱钩,并打破政府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开展市场竞争。这样既可以减少干部数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又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县域农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六、深化县乡财税、人事体制改革
按现在的财税体制,许多县级和县级以下政府部门的人员工资和行政开支依靠该单位的收费和罚款来维持。虽然这些单位必须将所收的费和罚款上缴到财政,但是并未真正做到收支两条线,上缴的罚款绝大多数返还给这些单位。
在许多落后地区,当经济发展比较差时,进入政府部门,即使是成为编外人员,也是许多人的最佳选择,上述的财政体制安排就给许多部门增加开支、扩大编外人员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最近几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县乡政府编外人员在越穷的地方扩张得越快。这种扩张带来两个不利的后果:一是这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条件本来就差,而地方政府的收费和罚款越多,企业经营的环境就越差,经济发展就越不好,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二是扩大编外人员成为某些地方官员寻贿受贿的一种手段,败坏了社会风气。
为了遏制上述不良之风,建议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进一步深化地方财政、人事体制改革,真正落实收支两条线的政策,地方政府的人员工资和行政开支完全按编制由财政拨付,地方政府各单位的收费和罚款不再返还给这些单位,而且,各个单位不准自行决定和扩大编外人员。
第五篇:关于农民增收减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六点建议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从重视速度的增长转向了速度与质量兼顾的发展。在今年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划。以下就如何落实三中全会的决定,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减轻农民负担提几点建议:
一、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
由于农业的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的差距,关键是减少农民的数量,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农村非农产业。
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最大的就业机会。而且,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加入以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有助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由于没有合适的金融安排,现在城市和农村的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缺乏金融服务而难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减少了吸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潜力。尤其在农村,合法的金融安排只有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然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合。
先,跨地区的农产商品交易必须有对市场价格差异敏感、有强烈利益动机的中间商来推动,市场才会灵活有效。政府应该改革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流通体制,积极开放、鼓励、支持民营的粮商和各种农产品的中间商的进入,开展市场竞争。
其次,需要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市场交易的硬件,如农产品集散市场、交通、通讯、金融等体系建立和完善,是跨地区的商品和要素流通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体系建设的一次性投资、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很大。近几年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已经很大,但是为了避免市场发育因这些硬件设施的欠缺而受阻,在必要时也可以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第三,商品交易的本质是所有权的交换,所以只有在所有权界定清楚、交易的合同得到法律的保障的情况下商品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流通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所有权的直接侵犯,不仅使农产品在地区之间调剂余缺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使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遇到很大的障碍。以法律的方式界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所有权,以法律的方式来保障所有权和交易合同,也是政府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流通方面无可旁贷的责任。
第四,市场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的盲目性造成的。信息越充分,生产决策就越准确,市场的风险就越小。而且,消费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准确预测的。但收集和处理这方面信息的外部效应很大,即一方面它的一次性投资很大,另一方面所得信息又可以以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让众多农民分享。这些信息由各个分散的农户自己来处理,显然缺乏经济合理性,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透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商情预报,指导农业生产,以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反映的正是上述统一大市场结构下,粮食生产布局随着东部经济发展所作的调整的结果,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但是,绝对不要又强调粮食的省长负责制,要求东部主销区多生产粮食,以及妨碍民营粮商跨地区的正常经营,这样将会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在农村就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在耕地增加的余地很小的情况下,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在于单产的不断提高。
提高单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另一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增加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会下降,这一途径潜力有限。所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二十世纪初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产提高,我国从年代以来粮食增产也同样是有赖于此。
在~年间,我曾经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就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提高的潜力在全国各地、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根据调查,我国现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大田最高单产和大田实际平均单产的差额约为实际单产水平的~倍,这个差距代表在作物品种现有光合作用的水平下可以挖掘的潜力。
这项调查又发现,如果我国政府对粮食科研给予足够支持,有一半的潜力可以用育种的方法改进作物品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自~年三年自然灾害以后,我国政府就特别重视粮食科研,而且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半矮杆水稻品种,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而我国在年就开发并推广了同类品种,并且于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直到年代初我国仍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只要政府给予粮食科研足够的支持,我国一定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
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国即使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的实际生产仍然会受到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有波动,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供给余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地区配置不合理,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缺乏透明度等弊端。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的政策目标主要有粮食安全、稳定粮农收入、稳定粮食价格和储备本身的经济效益。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目标应该以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为辅。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合理确定国家储备粮规模,改善粮食储备的地区布局和吞吐的办法。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常年的粮食产量波动仅在%之内,而且很少连续两年减产,所以专项储备顶多只要%就够,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储备量也只是%。按全国总消费量的%计,亿斤的国家专项储备规模即可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准。目前中央储备粮的规模已达到亿斤,规模过大,成本太高,要逐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