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促进农民增收主题实施活动》的实施方案
白水县移民开发局
关于《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促进农民
增收主题实施活动》的实施方案
局属各股室: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渭市办字【2009】58号通知和白办发【2009】124号文件《关于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促进农民增收主题实践活动的安排意见》的精神,积极推进我县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贯彻实施,加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局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的“我为农民增收做什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白水县移民开发局2008—2010年移民培训三年规划,现就我局开展“人人技能工程”促进农民增收主题实践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贫困移民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提高贫困移民人口素质、增加贫困移民经济收入为核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坚持政策扶持、政府推动、示范带动为手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培训和服务工作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大工作和投资力度,努力实现农村移民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变,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和扶持移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事业。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扩大规模,促进转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移民机构支持引导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发培训相结合,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培训目标任务及内容
县移民局2008年—2010年培训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训。①农业科技知识(短期)培训;②非农业劳动力就业技能(中长期)培训;③经营管理培训。结合这一规划和县人人技能工程实施方案,我局2009年人才培训主要任务是:我县每户移民有1人在外务工,有1人掌握农业科学应用技术知识。全年培训移民1134 人次。其中,短期培训即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1011人;中长期培训即非农业劳动就业培训110人;经济管理培训13人,主要是培训移民管理干部。培训内容:(1)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定点、定向培训。培训重点要放在电工专业、电气焊专业、服务专业、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等。通过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使参训人员技能水平有一个较大提高,拿到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成为既有能力又有任职资格,被社会认可的技术工人。(2)中长期培训。面向市场,提高质量,精心组织不同层次培训,瞄准就业搞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市场的需求分为中长期不同层次。长期培训即对初、高中毕业生,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半年到两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成产业工人;中期培训,即对市场急需人才,开展半年左右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学员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的比例。(3)短期培训,主要是对长期务农45岁以下贫困移民进行科技培训。农村要脱贫,科技是先导;移民要致富,科技是保证。重点培训移民群众在发展种养林果业的实用技术培训,具体是苹果高新科技知识、养殖业新技术、棚菜种植技术,采用请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印发资料及出外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3311人(4)经济管理培训,主要是对移民干部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的培训及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提高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
移民技术培训情况表
培训名称
内容
人次
(人/次)
地点
资金投入
(万元)
拟邀请教
师单位
备注
农业技术培训
①苹果新技术②大棚蔬菜技术
③家庭养殖业技术④其它农业科技知识技术
1白水县
2.981、农业技术点
2、农业技术的专家教授及畜牧业技术专家教授
非农劳动技能培训
①电子技术
②电气焊技术
③家电修理
④电子计算机技术
⑤汽车修理、美容美发、厨师等实用技术
渭南有关技术学校
3.6
技术学校
经济管理培训
经济管理知识
3渭南、西安
1.6
经济管理学校
合 计
113
8.18
四、活动安排及重点
全局各股室要围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我为农民增收做什么“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强化服务“三农”理念,把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全面提升农民技能素质,作为推动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战略性的举措来抓,各股室所有同志积极参与人人技能工程实施,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培训任务,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强化服务全县移民的工作新理念。
五、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人人技能工程领导工作小组,组长:魏继忠,副组长:巨铁楼,成员:各股室负责人。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促进农民增收主题实践活动,是推动全县移民工作的一件大事,是一把手工程,各股室要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和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2、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局领导小组要加强此项活动的督察指导,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坚持半年通报制度,年终把此项活动开展情况列入促进农民增收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
3、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各股室要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为促进农民增收多搞服务、多做贡献。
4、树立典型,示范推动。县局“人人工程”领导小组,采取“示范点、服务队、现场会”的工作方式,加大工作示范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确保活动健康有序深入开展。
第二篇: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彭宏任洁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内容提要: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科技文化素质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不能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农业职业技术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村科技进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素质培训增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衡的欠发达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如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已成为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农业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培训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农民培训的任务,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村农民的收入差距的绝对数更是惊人。据统计,到2002年底,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民的3.11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200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66元,而同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均年工资已超过1万元。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农业成为效益低下的脆弱产业,农村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1.1 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目前城乡差别、工农业剪刀差仍然存在,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工农业的差距,城乡差别也在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屡屡加薪,高薪外企的不断进入,带动了国内企业薪金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一直处于低弥状态,农村居民比较收益明显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2 受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由于广大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虽然包
产到户后,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但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的产品也不知道怎么卖。
1.3 我国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受不同教育程度的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计算,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52.2%,其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2%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占13.3%,不识字的占10.3%,我国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15%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1.4 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比较低。据统计,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6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产品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1.5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0多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
1.6 由于农村收入低,造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教育水平偏低,农民子女考上大学等继续学习的机会少,有的考上了,但由于经济问题而无法就读,即使上了大学,毕业后也是千方百计跳出“农”门,造成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降低,2.新形势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据统计,2002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85万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12.5%。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多万农村人口;同时,每年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的约600万初高中毕业生迫切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现转移。去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每年要超过1亿人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每年要超过20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农业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作出贡献。
2.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增收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的那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全国平均纯农户仍占农户总数的62%。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最大的是这类纯农户。农业职业教育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转型服务,要为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服务。加强与发展规模、效益、特色、生态、有机农业相适应的农业培训将是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2.3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为前提,因为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必须由直接参与的人去实现,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并掌握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应充分重视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培植一定规模的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为农村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4 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的要求。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随农村城市化进程日趋活跃。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动态发展中,农村职业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动态变化,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
3.农业职业院校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1 认识不足。一是农业职业院校本身对农民培训作认识不足,存在只抓学历教育,忽视培训工作的现象。认为农民培训收费低经济效益不高,组织困难,效果不显著。二是各级领导认识不足,在只注重政绩的风气影响下。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宁可投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建设可供上级检查验收的示范园区,对几万元的农民培训费用却没人愿意承担。
3.2 经费不足。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农业教育事业,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没有投入和资金支持也没有特殊的保护政策。农业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培训经费,培训费收高了农民又负担不起。
3.3 师资不足。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比偏低,教资严重不足,多数教师超负荷工作,有的教师每个学期都上新课,已无法应付全日制的正常教学,所以培训工作也就无暇頋及。二是多数农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亟缺。无法承担农民培训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开班授课也只是纸上谈兵。
4.搞好农村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4.1 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农业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沟通信息,争取培训任务。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中介、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全程全方位服务的组织形式,密切学校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的联系,密切培训与就业的联系,加强服务,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促培训。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已开始实施,该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保证受训农民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将分三个阶段实施。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年培训250万人;2006-2010年,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辟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职业教育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的光明之路。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
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臵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4.2 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明确“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代新型农民;具备一定的产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产业经营业主;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成为专业协会的骨干会员;具备较强的技术辐射作用,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目标定位,积极参与以“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为主导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农业职业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努力为农村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涉农二、三产业中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及发展乡镇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类培训以短期、单项的技术培训为主,可以到学校来学习培训,学校应常年办班,农民随到随学,学完回去后就可以用。也可以派老师到基层办班,以县或乡为单位组织办班。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为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4.3 搞好农村干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大批能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能力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这一点以往“农干班”形式可以参照,通过行政的手段,与组织、人事部门配合,要求分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干部、村主干,定期到农业院校参加培训。培养一支有理想、有能力、掌握高新农业技术的,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4.4 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继续推进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资料
[1]李春红,高职教育如何适应WTO 《教育与职业》20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4]《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5]娄玉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1期
[6]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7]路明著,《农业教育5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
附:
作者简介:彭 宏,1959年4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教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联系电话:手机:***办公室:0591-5322528宅:0591-3114067
第三篇:实施精准扶贫 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精准扶贫 促进农民增收
兰基调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昌背村种植大户,是经扶贫对象识别选出的登记在册的扶贫户。2011年他在村里带头种植茶叶,2013年他向县扶贫办和农村商业银行申请贴息贷款建起了一个12亩的茶园,当年产茶150公斤,纯收入13.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现全村有145户种植茶叶1480亩,并成立了茶叶合作社,两年后该村预计茶叶收入可达1500万元,人均2.4万元。
伟江乡洋湾村村民尹宗国家有3口人,爱人体弱多病,儿子在山东读书,是村里有名的低保户。2013年他向县扶贫办和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扶贫小额贷款1万元,种植西红柿1.5亩,年收入6万多元,成功脱贫。
这就是龙胜各族自治县实施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项目带来的实惠。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农村信用联社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以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识别出来并登记在册的有致富意愿、遵纪守法、并具有较好小型生产经营项目的扶贫对象,以及实施带动扶贫对象共同致富项目的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为扶贫小额贷款扶持对象,采取由财政、扶贫、农村商业银行担保的方式发放信用贷款,解决他们无资产抵押的困难。
2013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共向434户农户(全部为扶贫对象,其中80户为贷款过2万元的大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03.92万元,到期应回收贷款232.5万元,到年底已回收229.3万元。贷款农户的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种养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带动人均增收900元,所有贷款户年内均实现了脱贫。
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了由分管农业扶贫工作的领导为组长,扶贫办、财政局、审计局、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局、林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科技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扶贫小额贷款协调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同时先后印发了《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龙胜各族自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2013年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工作规程》,就扶持对象、贷款发放程序、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和贴息、奖补规定、协调小组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
县扶贫办财政局和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治区印发的文件,共同制定了县实施方案。县扶贫办向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扶贫小额贷款备选扶贫对象名册和备选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名册,对农村商业银行发放、回收扶贫小额贷款进行审核、监督;县农村商业银行审查确定贷款额度,配合县扶贫办核定贴息并及时将贴息发放给贷款户。农业科技等部门指导和帮助扶贫对象选定生产经营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乡镇协调小组下到贷款户家中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为确保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扶贫办、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对扶贫对象进行了摸底,查阅了以前的贷款情况和记录,了解了具体带动能力情况和拟开展的小型生产经营项目,对确定为有致富意愿、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扶贫对象予以优先发放贷款。
为使扶贫小额贷款户资金用得好、收得回、有效益,协调小组注意引导贷款户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公司+贷款户”“合作社+贷款户”等模式,较好地支持了贷款户在实施凤鸡、翠鸭养殖和罗汉果、茶叶、蔬菜种植等产业方面的发展和增收。
第四篇:白云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白云区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服务“三农”,以更大力度、更优政策推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确保到 2022 年底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到达 32000 元。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以产业发展和深化就业为核心,增加工资性收入 第一条 推动镇域经济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平台载体建设,进一步巩固、发挥“八大产业园区”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民营科技园、机场南临空产业区、健康产业城、神山轨道交通产业园、和龙科技创新谷等园区项目尽快建设、投产,提高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擦亮园区品牌。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健全助农综合服务平台,重点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第二条 推动农民就近就业创业。严格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上限,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探索对新吸纳区内农村户籍劳动者、依法用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
— 2 — 的企业予以奖励,促进企业就近用工。整合建立一批主要面向农村创业人员和农村地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和创业孵化平台,探索提高农村地区一次性创业资助标准,扩大创业资助标准范围,将返乡创业人员纳入资助范围,鼓励农民创业。
第三条
加强农村地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生产经营性职业农民;重点围绕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培育创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围绕农技服务、农机服务,培育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推动“粤菜师傅”工作深化,深入实施“百厨百店”行动计划,培养认定一批 “粤菜师傅”。实施乡村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乡村紧缺专业人才招募计划,鼓励引导外出新乡贤反哺故里报效乡梓。
二、以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和新业态为纽带,增加经营性收入 第四条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首次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 20 万元、20 万元、20万元和 10 万元奖励。对企业参加区级以上(含区级)农业部门主办的博览会等活动的,每次给予奖励 0.5 万元。首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一次性奖励 1 万元/个;首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一次性奖励 3 万元/个;首次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一次性奖励 5万元/个;首次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一次性奖励 10 万元/个。对企业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引进和升级,— 3 — 收购季节性农副产品等贷款采取贴息补助,每个企业区级贴息总额不超过 50 万元。对于企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保鲜冷藏设备,种业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设施使用效率等类型的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
第五条
扶持农民合作社。对首次获得“广州市白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的合作社,区本级财政按 10 万元/年给予三年重点扶持。可对其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项目予以不超过总投资额 1/3 的扶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实施。
第六条
扶持家庭农场。对新认定的白云区家庭农场给予一次性奖励 0.5 万元;参加区级以上(含区级)农业部门主办的博览会等活动,每次给予奖励 0.5 万元;首次获得注册商标的,一次性奖励 0.5 万元/个;首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的,一次性奖励 1 万元/个;首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一次性奖励 2 万元/个;首次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一次性奖励 3 万元/个;首次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一次性奖励 4 万元/个;对所在村镇被认定为市级及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的,且满足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从事具有本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家庭农场,一次性奖励 2 万元。
第七条
探索“点状供地”政策扶持农业配套建设项目。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争取在我区试行“点状供地”政策,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 5%),由
— 4 — 区政府批准在该镇范围内,用于零星分散单独选址的乡村旅游设施或其他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
第八条 加快乡村民宿发展。市场在营业执照中明确相关民宿开办主体的经营范围为“乡村民宿”,区相关部门出台对乡村民宿的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制度。建立区级民宿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开展民宿评级工作,推动民宿品质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三、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增加财产性收入 第九条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集体产权归属、维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目的,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任务,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的标准和股权配合的方案以及成员资格认定和股权分配的指导意见,以大源村、五龙岗村等村为试点,逐步推开,同步开展村级政经账务分离及股份固化改革试点。
第十条
强化三资监管工作。出台集体经济组织合同管理制度,推广格式合同,要求各镇街围绕干部报酬、民主议事、重大事项审查备案等区级制度制定实施细则,指导村社全面梳理并完善组织章程等;充分发挥“三资”平台监管对基层稳定的促进作用,确保所有集体资产都要进入平台交易,把资产交易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推动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推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建成综合性数据平台;抓好制度落实“最后一公里”,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对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
— 5 — 促整改,确保制度在基层落细落地。指导各镇街把“三资”管理列入村社干部工资绩效考核,健全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
第十一条
推进留用地兑现。加快出台我区留用地兑现政策,切实推进留用地兑现工作。鼓励和指导村集体以多种方式兑现留用地,鼓励村集体采用货币补偿方式完成留用地兑现工作、鼓励留用地纳入三旧改造、鼓励留用地采用置换物业方式完成兑现、鼓励留用地消化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四、以完善保障为措施,增加转移性收入 第十二条
保障强农惠农资金发放到位。重点做好耕地地力补贴、种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渔业柴油补贴、禁渔期渔民生活补助、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等强农惠农资金发放工作,严格“一卡通”管理,确保资金如实足额按时发放到户。建立健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配套措施,规范和完善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管机制。
第十三条
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宣传推广工作,落实财政配套补贴资金,提升投保理赔服务,保护农户生产积极性。探索结合本区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主导产业,开发区级政策性保险试点品种,适度提升区级保费补助标准,降低农户保费负担。
第十四条
深化“脱贫攻坚战”。继续落实区级扶贫帮困及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区级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激励机制,将生态激励、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精准扶贫与
— 6 — 保障基层组织运转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保障基层组织正常运作、实现生态保护和有效发展的新路径。区财政对村集体经常性收入低于 50 万元以下的村给予不同标准的补助,使其村集体收入兜底保障 50 万元以上 80 万元封顶。同时,探索建立有效的相对贫困户家庭成员帮扶机制,通过促进就业、支持自主创业等手段,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
第十五条
加快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出台白云区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方案,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推动同一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实施,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各镇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区发改局、区科工商信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区投促局、区财政局、区统计局等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民收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促进增收各项措施;对现行扶持政策进行梳理归并、统筹整合,形成政策合力;结合实际,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加强实施效果跟进评价,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存在问题。
符合本措施规定的同一项目、同一事项同时符合本区其他扶持政策规定(含上级部门要求区里配套或负担资金的政策规定)的,按照从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支持,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实施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新改)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2011年5月20日)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是构建“区强民富、开放繁荣、文明和谐”和实现“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打造“实力红花岗、活力红花岗、和谐红花岗”的关键所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和区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建设年”为契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关键环节,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开放的手段发展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农业发展方向,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四化农业发展进程,倾力打造“菜园、果园、乐园”经济,做强“果蔬、畜牧、休闲观光”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统筹。按照“强规划、争项目、重投入、调结构、建基地、抓特色、促就业、增收入”的目标,以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推动农民有序转化和就业创业,着力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结构有所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
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达到6342元,较上一年增长12%,力争达到6511元,增长15%,全区确保减少贫困人口0.42万人,力争减少贫困人口0.65万人。农民增收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到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7元。
工作目标:
有规划。各镇结合本镇产业优势、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口情况等,制定相应的农民增收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农户、项目到地块、责任到干部。规划要明确选定增收的主攻方向,科学确定增收的重点领域和增收措施。
有示范。按照组有示范户、村有示范点、镇有示范区,区有示范村、各个产业、各项工作都有示范现片的要求,到2012年,各镇要在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基础上,培植2至3个农民增收的产业亮点和看点。全区要集中力量、全方位打造和推进2—3个整村增收发展的亮点和看点。
有典型。到2012年,每年各镇在“四型农业(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四化产业(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三园经济(菜园、果园、乐园)、三大产业(果蔬、畜牧、休闲观光)”等各个方面至少打造出一个典型案例或典型经验,并全力打造区、市级典型案例或典型经验。
有新貌。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着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民增收工作顺利实施,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农村面貌的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四、工作措施
立足“四型(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四化农业(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三园(菜园、果园、乐园)经济、发展三大立导产业(果蔬、畜牧、休闲观光)”。
1、强规划、争项目、重投入、调结构
现已完成了《 “十二五”年蔬菜、蛋鸡、生猪、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和《 “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以及《区“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以上规划的成功编制,很大程度上有力促进了向上争取项目的力度,区各农口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的基本原则要求,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区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四型”农业资金的投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作好项目实施。
2、建基地、抓特色、促就业、增收入
进一步加大全区特色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工作,抓好深溪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发展金鼎山镇特色折耳根产业和辣椒产业,做大、做强苍口,海龙、忠庄的葡萄产业,依托基地建设和项目实施,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基地建设、产业带打造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促使农民就业,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交通、餐饮、家庭旅馆等服务产业,大力实施以“农家乐”、“生态园”为主的休闲观光和娱乐设施建设,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我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延伸和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实施畜牧产业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做大,做强我区以生猪、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
3、审视“三农”问题,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思想。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注重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将农村、农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规划城市一样规划农村发展,像投入城市和工业那样投入农村和农业,像对待城镇居民那样对待农村居民,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思路、新路径。
4、解决农业“四化”问题,着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发展龙头 企业;加快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向特色、优势产业转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能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要面对市场,从自己的特色出发,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有带动辐射效益的龙头企业。要应对市场需求,发展一批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帮助搞好原料生产基地,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政府要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进行技术培训、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和治污建设等,应给予财政补助。
二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使我区农产品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大市场流通。要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特色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我区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发展直供、直销、代理配送、连锁超市、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
三是着力实施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要解决好农民土地使用权合法有序流转问题,这事关农业产业化能否真正“化”起来。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 农民的利益,通过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能人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等各项工作。
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
5、解决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引导农民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中增收。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有力措施,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当前,尤其要重视对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的培训。农民要增收,最终要靠农民自己。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针对农村劳动力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政府就业培训的重要内容,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
6、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发展多元经济,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致富带头作用。
7、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市、区、镇、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要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加快农田(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 抗灾的能力。要把节水灌溉作为重点,强化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民在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增加了收入。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重点要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尽量减少农民因病返贫现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在区农牧局下设办公室。各镇街要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做到机构健全、责任到人、任务明确、层层落实。各镇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工作和中心工作,亲自抓决策、抓规划、抓项目、抓检查、抓落实,确保农民增收工作顺利推进。
(二)立足规划,抓落实。结合全区农业农村实际,以农村劳动力为基础,建立区级农民增收规划体系,立足全区各类规划,各镇街也要加快制定农民增收的规划,做到镇有规划、村有方案、户有台账。各镇要结合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切实选准实施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为农户量身定做增收计划。
(三)实行督查考核。制定考核办法,完善考评机制,对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农民增收工作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每年实行半年督查、年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各镇街根据 全区增收意见,每年必须列举8—10项应开展的农民增收工作,经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纳入对镇街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镇街主要负责人和村支两委会负责人培训工作,增强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切实改善村级干部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创业精神,迅速掀起农民增收工作建设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