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区农林局紧紧围绕“抓品质、创名牌、拓市场、促增收”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管理、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品牌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一)品牌创建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我区已有涉农注册商标800余件,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6件、宁波知名商标14件;有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36个,其中浙江省名牌6个,宁波市名牌30个;有国家原产地保护认定7个,其中: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国家质监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3个。全区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3.29万亩。2017年,全区共抽检农产品1108批次,合格率达99.3%。
(二)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加大。一是坚持每年组织农业主体参加农博会、食博会、绿博会等各类农业展会,积极参与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已累计荣获各类农产品金奖30余次。2017年,水蜜桃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5月,我区茶叶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二是坚持每年举办桃文化节、草莓节、葡萄节等农业节庆活动,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尤其是2016年开始的水蜜桃文化节,在塑造“桃花之城”品牌形象的同时,带动了我区“赏花经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每年接待赏花游客在20万人次以上。三是积极邀请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参与我区农产品宣传推介,大力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半径。近年来,我区每年有农业新闻上央视播出,农产品快递配送量年均增幅达75%,水蜜桃、杏鲍菇等农产品成功拓展海外市场。
(三)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溢价效应不断显现,农业促“双增”取得显著成效。茶叶销售价格从品牌创建前的400元/公斤提升至目前的3500元/公斤;水蜜桃实现按个卖,直销香港的精品水蜜桃每个售价达25元;草莓、砻糠雷笋亩均产值超过3万元;竹制品年出口产值超过3000万美元。仅竹产业1项,每年可为我区竹农带来户均7100元的销售收入。
二、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精品化管理能力不强。农民按标生产意识还未形成,对提升产品品质的投入明显不足,农产品分级包装、质量追溯等管理技术应用尚未普及,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已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以我区水蜜桃为例,目前桃农还不能严格做到疏花疏果,避雨栽培应用面积几乎为零,造成水蜜桃果型偏小、糖度难以保证,果品品质无法有效提升。
(二)品牌培育合力尚未形成。目前我区有农林、供销、商务、市场监管、各镇(街道)等部门参与农产品品牌培育,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造成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扬长有余、补短不足,品牌营销存在蜻蜓点水、重复投入现象。
(三)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我区农产品普遍以鲜销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变商品、产品变礼品的转化能力较弱,阻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考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环节,是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举措,为加快建立我区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及时发挥品牌强农、富农作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升产品品质,维护农业品牌的生命力。1.深化农业技术培训。在继续加强农业常规技术培训前提下,重点要通过市场需求分析、经济效益测算、农业大数据评估等手段,不断树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管理意识,切实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先进技术应用。重点要加强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设施化栽培技术、精细化管理技术、农产品分级包装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为优质农产品持续供给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3.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做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的巩固提升文章,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基础投入生态化、安全认证普及化、质量检测常态化、产品追溯全程化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化”建设,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决守住农业品牌发展的根本底线。
(二)健全培育体系,形成品牌建设的凝聚力。1.制订农业品牌发展规划。为形成农业品牌培育合力,加快编制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相关各部门要坚持规划引领,严格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培育对象、实施路径、职责分工要求,各负其责、精准施策,共同推动我区品牌农业发展。
2.建立子母品牌培育机制。以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精经营体自主品牌为主线,由政府主导制定水蜜桃、茶叶等母品牌培育方案,持续发挥我区农业公用品牌的主导引领作用;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主创建农产品子品牌,组建市场化、专业化、创意化品牌运维团队,开展符合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品质、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六统一”要求的品牌运维体系建设。通过子母品牌齐头并进,共同培育我区农产品知名品牌乃至国际名牌。
3.加强农业品牌权益保护。为保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合法权益,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印刷企业、流通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滥用、冒用、伪造商标等侵权行为,尤其是对冒充我区农产品、仿冒品牌、短斤缺两等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切实维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形象。
(三)开展宣传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的影响力。以建品牌、创名牌为目标,不断加大我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一是要广泛邀请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我区农产品动态报道,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二是要及时做好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组织协调工作,鼓励农业主体参加各类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积极为我区农产品拓展市场、争创荣誉;三是要整合打造农业嘉年华盛会,做强我区农事节庆品牌,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四是要积极举办各类农产品现场推介会、销售对接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努力开拓农产品出口业务,持续提高我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品牌的带动力。继续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装备、新工艺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持续保持品牌农产品的名优品质和市场活力。尤其要鼓励农业企业针对目前局限于作坊式生产的如油焖笋、黄内糕等一批特色产品进行工厂化、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围绕我区主导农产品开展如蜜桃酒、竹制工艺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培育我区农产品后备品牌,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五)加强政策保障,增强品牌发展的助推力。农业品牌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收效慢,仅靠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难见成效,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农业商标注册、名牌创建、品牌维权、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在农业品牌运维团队组建、农业安全认证、农旅产品开发、农事节庆推介、地方特产营销、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适当扶持。
第二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精选范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通知》精神,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加强劳动力转移作为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帮助我县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扩宽增收致富渠道。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切实做好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南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我局将其作为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健全组织。成立了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工作领导小组,局长x同志任组长,就业服务局局长x同志为副组长,x科、x科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等工作。明确目标。遵循“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全力推进”的原则,确定了“着力提高南部地区农民技能水平,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合理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千方百计扩大南部地区输出规模”的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全年南部地区劳务输出x人,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年增加劳务收入x万元的目标。严格考核。将全年目标分解到了有关科室及南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局着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对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开展技能性培训。联合县职校、x校、驾校等x个培训单位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共为南部地区开办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班x期,培训人数达x人。二是开展引导性培训。考虑到南部地区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实际困难,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特设定南部地区的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劳动保障事务站为引导性培训基地,为初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破除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陈旧思想,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共组织引导性培训x期,培训人数达x人。通过开展阳光培训工程,使我县的农民,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而且使他们掌握了一门外出务工的技术敲门砖,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三、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努力拓宽用工渠道
我县企业规模小,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为扩大用工单位渠道,我局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坐等用工单位上门招工的传统作法,坚持“跳出x、走出x,广交朋友,开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在巩固与开滦矿务局业务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到xx、xx等周边的大中城市,寻找新的用工单位,搜集新的用工信息。重点客户局班子成员亲自出马,联系业务。今年x月份,我们就派出x多人次走访了x、x公司、x公司、x包线长等x多个用工单位,新建用工协作关系近x家,搜集用工信息x条。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谊,在双休日和重大节假期间,邀请各新老用工单位的负责人来x洽谈业务,加深感情,增强友谊。目前,我们与xx、xx、石家庄等国内大中城市的x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力促农民增收
由于我县南部地区矿产资源少,当地企业少且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较小,许多剩余劳动力想处出务工。为此,我局对其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的方法,加快当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是实行南部地区四优先。求职登记优先,凡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我局求职,一律优先登记;费用减免优先,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省外务工的,免收求职登记费、报名费、中介费;同等条件下录用优先,在招用农民工过程中,对无劣迹、无传染性疾病的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其它地区劳动力条件相同时,优先录用南部地区农民;选择输出行业优先,在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他们到路途近、收入高、条件好、风险低的用工单位务工。二是送信息上门,服务到家。对搜集来的用工信息,除通过电视广告、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外,利用乡镇流动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对用工数量少的信息直接送到村,配合用工单位直接到村进行体检,挑选务工人员。三是加强输出后的跟踪管理。今年,针对我县南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多在x各矿从事采煤行业,风险较大的实际,在为其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又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妥善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五、立足人才工作职能,加强农业科技扶持
为解决我县南部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的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第2页,针对其土地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蔬菜的特点,从人才工作职能出发,人才中心专程到x去考察大棚菜项目,为在引进大棚菜种植能手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他们出资金、技术、原种,我县南部地区提供土地的方式,吸引他们来我县南部地区投资,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目前已达成初步协议,近期将做进一步的商洽。此举即可以使我县南部地区的土地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能带动我县南部地区的发展规模产业,还能提高我县南部地区棚菜种殖户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通过不懈努力,我局为南部地区农民增收工作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今年x月份,已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x人,其中南部地区x人,占总人数的x%,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为农民增收近x多万元。无论是输出数量,还是输出效益,今年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经过调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凡经我局输出的务工人员没有一个盖不上新房,没有一个成不了家,没有一个子女辍学的。南部地区的农民把劳务输出称之为是“铁杆庄稼”。
虽然我局的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南部地区农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为已任,将其作为发展民本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南部地区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新的贡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篇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别必雄 2009年
组织创办。有的是跨村合作或联合办社型,如志鹏农机合作社,由净潭乡范围内所有农机大户联合创办。
——规范程度高。目前,天门市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全部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都经过主管部门确认备案。在市经管部门的指导下,各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作法
——加强领导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政府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好的生产经营难题。天门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建立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的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加强服务指导,促进合作社快速、规范发展。
——制定政策促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对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在资金预算上,市财政设立了专项预算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成员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在税收政策上,对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了优惠照顾。在信贷投入上,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扩大经营规模等所需的贷款给予相应支持和优惠。
——培植典型促兴办。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工程”,一个产业办一个示范合作社,着力抓好示范合作社的培育、指导和宣传工作,产生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强化培训促规范。天门市充分利用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去年市直业务主管部门专门举办了2期专业合作社培训班,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使他们规范运作。
初见成效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其成员及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扩大经济规模,促进了技术、信息、资金、品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利益。如岳口镇兴达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订购鱼苗,确保了鱼苗质量和价格,及时收集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协助社员销售,社员普遍反映入社后有了安全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
——开拓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构建营销网络,开辟销售渠道,保证了成员正常生产,产品销售畅通。如张港花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和玉牌”花菜品牌,主导产品花菜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张港花菜合作社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花菜种植5万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花菜种植基地,仅此一项每年为1万多农户户平增收2000元。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如鸿远马铃薯合作社引进“大西洋”马铃薯,请中国农科院、河南省马铃薯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讲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要点,并为每户社员制定了一张生产技术流程表,注明了需施肥、施药、防病治虫的时间,统一开展技术指导,统一施肥、施药,统一机械收获,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将千家万户联系、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与农业龙头企业紧密联系,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成为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较好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提升。
——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种苗,统一供应农资,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商品率,降低了市场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蒋场镇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与蒙牛集团合作,蒙牛集团派人予以技术指导,严格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在全国奶牛市场受到“三聚氰胺”影响的时候,天门市的奶牛养殖不仅基本未受冲击,而且鲜奶收购价比平常上涨了0.2元/斤,养殖户每户增收近2000元。■
(作者系中共天门市委书记)
篇二: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1] [2] 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
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玉门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
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玉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玉门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玉门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玉门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
以上,已在赤金镇、玉门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文秘114[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版权所有
近几年来,玉门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玉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页
第三篇: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通知》精神,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加强劳动力转移作为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帮助我县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扩宽增收致富渠道。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切实做好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南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我局将其作为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健全组织。成立了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工作领导小组,局长x同志任组长,就业服务局局长x同志为副组长,x科、x科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等工作。明确目标。遵循“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全力推进”的原则,确定了“着力提高南部地区农民技能水平,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合理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千方百计扩大南部地区输出规模”的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全年南部地区劳务输出x人,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年增加劳务收入x万元的目标。严格考核。将全年目标分解到了有关科室及南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局着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对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开展技能性培训。联合县职校、x校、驾校等x个培训单位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共为南部地区开办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班x期,培训人数达x人。二是开展引导性培训。考虑到南部地区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实际困难,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特设定南部地区的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劳动保障事务站为引导性培训基地,为初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破除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陈旧思想,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共组织引导性培训x期,培训人数达x人。通过开展阳光培训工程,使我县的农民,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而且使他们掌握了一门外出务工的技术敲门砖,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三、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努力拓宽用工渠道
我县企业规模小,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为扩大用工单位渠道,我局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坐等用工单位上门招工的传统作法,坚持“跳出x、走出x,广交朋友,开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在巩固与开滦矿务局业务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到北京、天津等周边的大中城市,寻找新的用工单位,搜集新的用工信息。重点客户局班子成员亲自出马,联系业务。今年x月份,我们就派出x多人次走访了x、x公司、x公司、x包线长等x多个用工单位,新建用工协作关系近x家,搜集用工信息x条。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谊,在双休日和重大节假期间,邀请各新老用工单位的负责人来x洽谈业务,加深感情,增强友谊。目前,我们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国内大中城市的x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力促农民增收
由于我县南部地区矿产资源少,当地企业少且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较小,许多剩余劳动力想处出务工。为此,我局对其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的方法,加快当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是实行南部地区四优先。求职登记优先,凡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我局求职,一律优先登记;费用减免优先,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省外务工的,免收求职登记费、报名费、中介费;同等条件下录用优先,在招用农民工过程中,对无劣迹、无传染性疾病的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其它地区劳动力条件相同时,优先录用南部地区农民;选择输出行业优先,在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他们到路途近、收入高、条件好、风险低的用工单位务工。二是送信息上门,服务到家。对搜集来的用工信息,除通过电视广告、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外,利用乡镇流动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对用工数量少的信息直接送到村,配合用工单位直接到村进行体检,挑选务工人员。三是加强输出后的跟踪管理。今年,针对我县南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多在x各矿从事采煤行业,风险较大的实际,在为其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又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妥善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五、立足人才工作职能,加强农业科技扶持
为解决我县南部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的问题,针对其土地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蔬菜的特点,从人才工作职能出发,人才中
第四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汇报材料1(模版)
三道桥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三道桥镇位于杭锦后旗西部,距旗政府所在地陕坝镇16.5公里,全镇共设1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1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89人,辖地面积216.7平方公里,耕地18.6万亩。从事农业生产人口达30000人,平均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及镇里的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就业,全年外出务工人口为8700多人次。农业以小麦、葵花籽、玉米、西甜瓜、青红椒和番茄等传统的的种植业为主,西甜瓜种植远近闻名。近几年由于粮食价格偏低的问题,种粮面积有所减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形成3:7。畜牧养殖占整个农业生产的的比例不是很大。其他非农业生产收入较少。
二、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种养殖结构。三道桥镇种植业较发达,种植效益明显。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两瓜两菜”(即西瓜、甜瓜、脱水菜、大白菜)为代表的特色主导产业,2004年西甜瓜、脱水菜双双获得国家农业局颁发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2008年正在申请商标注册。畜牧业发展迅速,今年我镇引进巴市蒙锐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在热水村建设占地200亩,总投资1.3亿元,以肉羊养殖、育肥、饲料加工为主的肉羊产业基地。带动全镇畜牧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合理调节和优化我镇的农业结构。
2、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我镇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形成了柴脑包、和平、新渠三个村设施
农业产业带,通过品种更新和新技术推广,使种植业结构更加贴近市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明显。按照政府帮助、农户自建的办法,高标准建设了柴脑包9社22座44亩,新渠村2社15座30亩,和平村3社16座32亩日光温室大棚。形成我镇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3、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生态建设情况。按照“先建后补、竞争立项、破立优先”的立项要求,先后完成热水村、新渠村和永进村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建设,并顺利通过自治区的验收。共完成渠道衬砌28公里,新建农田水利工程1080座,新修主干路75公里,开挖疏浚渠沟350公里,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我镇通过“一事一议”,累计争取上级资金700万元,完成了黎二小油路、三南渠提灌、和平瓜菜市场、西渠口渡槽、西渠口村委会、长庆渡槽、黎一生产桥、胜利腰闸、澄泥公厕、顺利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全镇继续坚持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原则,以“三环”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先后完成了陕杨分干到与陕坝交接初20公里,集镇6公里,三道桥粮站到大树湾16公里,青协线12公里等路段,共计54公里。
4、国家和地方惠农政策的落实。争取国家资金完成了和平、柴脑包、新渠2社三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争取整村推进扶贫专项资金,完成蒙海新村建设,实现了6、7、8社的整体推进。粮食直补,生产综合补贴,农业补贴,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全部落实到位,使全镇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
5、土地流转经验和做法。三道桥镇一直按照“稳定承包,明确使用权,放活经营权,维护收益权”的指导方针,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采取委托代耕,农户交换,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模式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经营转变,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设施农业的建设打好基础。
6、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措施和经验。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镇党委、政府深入到村社实地考察民情和地情。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扩大规模的思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统一规划,连片经营,规模发展,大胆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能够形成产业链,对当地经济有带动作用的的农业项目。
(2)政府引导,技术指导。镇政府与农民联系最密切,时刻掌握“三农”的时间情况。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在茬口安排,优良品种,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同时,及时对农产品进行信息发布,提高农业对市场的风险的抵抗能力。
(3)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今年来,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组织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镇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
与盈利的原则,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
三、存在问题
1、农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镇的农业结构失衡的问题较明显,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优质产品较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一些大总农产品销售不畅,积压严重,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这些问题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而且造成了农产品难卖。
2、科技手段的拉动不强。我镇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现在农业种植在我镇的普及率较低,农业技术使用尚不到位。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和掌握技术的程度不够。因此,导致农业技术在我镇的推广和传播存在困难。
3、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比例不高。我镇农产品大多数给工业提供原材料,没有深加工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生产、加工、再销售的发展未形成模式,农产品附加值低,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
四、结合本镇实际,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提出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因为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是农民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可靠收入的必要途径,是解决农村消费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法律环境,制定针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倾斜政策,加大舆论宣传,提
高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意识。二是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功能,包括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加大农业保险业务的范围,创新农村融资渠道,正确引导民间融资,开拓农村资本市场。三是多渠道解决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通过自筹资金和借助国家财政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及其他外力扶助,拓宽筹资渠道。
第五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汇报材料1
三道桥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三道桥镇位于杭锦后旗西部,距旗政府所在地陕坝镇16.5公里,全镇共设1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1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89人,辖地面积216.7平方公里,耕地18.6万亩。从事农业生产人口达30000人,平均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及镇里的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就业,全年外出务工人口为8700多人次。农业以小麦、葵花籽、玉米、西甜瓜、青红椒和番茄等传统的的种植业为主,西甜瓜种植远近闻名。近几年由于粮食价格偏低的问题,种粮面积有所减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形成3:7。畜牧养殖占整个农业生产的的比例不是很大。其他非农业生产收入较少。
二、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种养殖结构。三道桥镇种植业较发达,种植效益明显。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两瓜两菜”(即西瓜、甜瓜、脱水菜、大白菜)为代表的特色主导产业,2004年西甜瓜、脱水菜双双获得国家农业局颁发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2008年正在申请商标注册。畜牧业发展迅速,今年我镇引进巴市蒙锐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在热水村建设占地200亩,总投资1.3亿元,以肉羊养殖、育肥、饲料加工为主的肉羊产业基地。带动全镇畜牧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合理调节和优化我镇的农业结构。
2、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我镇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形成了柴脑包、和平、新渠三个村设施农业产业带,通过品种更新和新技术推广,使种植业结构更加贴近市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明显。按照政府帮助、农户自建的办法,高标准建设了柴脑包9社22座44亩,新渠村2社15座30亩,和平村3社16座32亩日光温室大棚。形成我镇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3、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生态建设情况。按照“先建后补、竞争立项、破立优先”的立项要求,先后完成热水村、新渠村和永进村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建设,并顺利通过自治区的验收。共完成渠道衬砌28公里,新建农田水利工程1080座,新修主干路75公里,开挖疏浚渠沟350公里,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我镇通过“一事一议”,累计争取上级资金700万元,完成了黎二小油路、三南渠提灌、和平瓜菜市场、西渠口渡槽、西渠口村委会、长庆渡槽、黎一生产桥、胜利腰闸、澄泥公厕、顺利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全镇继续坚持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原则,以“三环”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先后完成了陕杨分干到与陕坝交接初20公里,集镇6公里,三道桥粮站到大树湾16公里,青协线12公里等路段,共计54公里。
4、国家和地方惠农政策的落实。争取国家资金完成了和平、柴脑包、新渠2社三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争取整村推进扶贫专项资金,完成蒙海新村建设,实现了6、7、8社的整体推进。粮食直补,生产综合补贴,农业补贴,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全部落实到位,使全镇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
5、土地流转经验和做法。三道桥镇一直按照“稳定承包,明确使用权,放活经营权,维护收益权”的指导方针,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采取委托代耕,农户交换,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模式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经营转变,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设施农业的建设打好基础。
6、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措施和经验。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镇党委、政府深入到村社实地考察民情和地情。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扩大规模的思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统一规划,连片经营,规模发展,大胆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能够形成产业链,对当地经济有带动作用的的农业项目。(2)政府引导,技术指导。镇政府与农民联系最密切,时刻掌握“三农”的时间情况。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在茬口安排,优良品种,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同时,及时对农产品进行信息发布,提高农业对市场的风险的抵抗能力。
(3)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今年来,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组织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镇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
三、存在问题
1、农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镇的农业结构失衡的问题较明显,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优质产品较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一些大总农产品销售不畅,积压严重,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这些问题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而且造成了农产品难卖。
2、科技手段的拉动不强。我镇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现在农业种植在我镇的普及率较低,农业技术使用尚不到位。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和掌握技术的程度不够。因此,导致农业技术在我镇的推广和传播存在困难。
3、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比例不高。我镇农产品大多数给工业提供原材料,没有深加工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生产、加工、再销售的发展未形成模式,农产品附加值低,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
四、结合本镇实际,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提出建议
上级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因为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是农民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可靠收入的必要途径,是解决农村消费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法律环境,制定针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倾斜政策,加大舆论宣传,提高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意识。二是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功能,包括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加大农业保险业务的范围,创新农村融资渠道,正确引导民间融资,开拓农村资本市场。三是多渠道解决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通过自筹资金和借助国家财政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及其他外力扶助,拓宽筹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