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及其阶级属性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及其阶级属性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江苏省睢宁县睢城镇苏源社区
调查内容: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及其阶级属性 调查人:
报告内容:
(一)调查基本数据
江苏省睢宁县睢城镇苏源社区共有居民345户数,现有居民1276人,农民工总数为396人,占总人口31.03%,其中就地转化295人,占农民工总数的74.49%,约占总人口的23.12%;外出打工101人,占农民工总数的25.51%,约占总人口的7.915%;农民工中学习掌握有一两门技术的人数约有288人,占农民工的比例约为72.7%。其中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有27人
(二)据调查表明:我社区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收入成为该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因此,农民工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农民工的阶级属性:究竟属于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与工人及农民有何不同?
一、农民工是中国农民向工人阶级转化的过渡形式
中国农民向工人阶级的转化经历农民工这一过渡形式,与中国特殊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建国初期,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未受限制,迁入城市的农民在身份上也彻底地转变为城市的正式职工。随着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确立,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缓慢,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以接纳农民进城,政府开始通过户籍管理来控制农民进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冲破重重阻力纷纷进城打工谋生。在“民工潮”的冲击下,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壁垒开始松动,但这种制度上的松动十分有限,到目前为止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只是恢复了农民居住和迁徙的权利,而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事关农民工根本利益的问题上,进城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正式职工同等的待遇。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壁垒使进城农民不能彻底地实现向工人阶级的转化,而这种转化的不彻底决定了农民工的阶级属性具有二重性。
二、农民工阶级属性的二重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农民工阶层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一方面,农民工阶层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初步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在社会地位、综合素质等内在本质属性方面与先进的工人阶级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表现出阶级属性的二重性。
(一)农民工阶层初步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
公民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是进行社会分层的一个基本依据。农民工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从事着原本只有产业工人从事的非农产业,如建筑、运输、机械制造、服务业等,劳动性质发展了根本的变化。职业变化也引起收入形式和工作场所的变化,农民工的收入以货币收入为主,打工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工作场所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二、三产业,与城市的工人接近一致。农民工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并不直接占在生产资料,他们对农村中的少量土地也不具备所有权,而且大量农民工实际上已出租、转让甚至抛弃了在农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因此,从职业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来看,农民工阶层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
(二)农民工阶层在本质属性上与先进的工人阶级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肯定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属性并不表明农民工已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由于我国历史上特殊的制度安排以及制度的惯性作用,农民工阶层在社会地位、综合素质等本质属性方面与先进的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地位无法与城市正式职工相提并论。经济方面,农民工与城市正式职工相比“三同三不同”: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长期以来,农民工工资偏低,在城市职工工资逐年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工资不升反降
(四).农民工的发展走势,前途是什么?他们应该怎样争取光明的前途
一方面,促进农民工阶层向工人阶级的转化
提升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地位与综合素质,以促进农民工阶层向工人阶级的彻底转化,整合工人阶级。
1.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制度的改革与变迁对于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农民的角色实现了到农民工再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但是,农民工阶层身份转变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由于制度改革的不彻底,他们仍处在城市社会的边缘,要彻底实现身份转变还需要依赖于社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应作为改革的重点,业已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并没有起到吸纳农民工加入城市户籍的目的,问题在于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向于“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而不具备投资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大量农民工仍被阻挡在城市户籍的门槛之外。
2.改革城市管理体制,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长期以来,农民工与城市正式职工之间由于存在着社会心理距离而导致相互间的隔阂和疏远,这种“群体隔离”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主流社会,阻碍着农民工群体角色的转变,从而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和认同危机,使农民工与城市正式职工之间“貌合而神离”。因此,要整合工人阶级,必须通过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隔离状况,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
3.积极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组织是一个群体凭以立足于社会和求得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由于没有组织作为维权的载体和后盾,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的博弈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一些农民工被迫采取非常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有的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甚至于一些农民工以“老乡会”的形式自发地抱团并进而演变成一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另一方面,农民自身应学习技术,知识。适应社会,全面提高素质。农民工是农村的“社会精英”,但其综合素质与先进的工人
阶级相比又显得明显的不足。农民工的素质缺陷不仅仅是表现在文化水平、职业技能上,还表现在阶级意识、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价值观念、法制观念、社会文明意识等方面。
(五)调查后的感想和建议
经过此次调查,我对农民工的生活处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工的家庭状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首先当前我社区农民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技术型农民工较少,多以出卖劳动力为主,如建筑、运输、机械制造、服务业等,就业难。
2.子女就学难,家庭教育缺失,因而造成了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3.他们的法律和保障意识淡薄,比如缺乏签订就业合同及要求合法人身及社会保障的意识。
4.大多数的农民工都存在超时工作的问题,一天工作远远超过八小时,甚至达到12个小时。
5.他们业余生活单调,往往是省吃俭用,对业余的生活要求很低,因此,我呼吁,社会应重视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关注农民工的身心健康。
通过此次调差,我认为对于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关注农民工,关爱农民工,是社会和广大公民不应忽视的。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前言
我们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面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我们调查小组在大学校园内进行了这次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呼吁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把握住自己的方向,为了报效祖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学习进步.调查背景及目的意义 1.社会公德的内涵
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因此,社会公德是我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我们应有的品德操守。处于当代的大学生,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都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2.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不错,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相对肤浅、社会公德情感较冷漠、社会公德意志比较淡薄、社会公德的知与行脱节。种种劣行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3.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都寄托在大学生身上,大学生的学习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对大学生来说,要把爱国热情、爱国愿望体现在学习上,一方面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一方面切实学会做人,通过社会的造就和自身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多做贡献,把个人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以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彰显人生价值和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将会使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重任,自己的职责,更好的为祖国服务。“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对处在人生旅途新起点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转折。
二、调查方法、范围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90份,回收率为95.0%,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为95.79%。1.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查范围 龙岩学院
调查的现状展示
(一)文明礼貌有欠缺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表1:你在公共场所排队此时有人插队,你会怎么办?
A马上制止
B 心里抱怨
C 视而不见
D口里谩骂
人数
93 25 22
比例
23.07%
51.09%
13.74%
12.10%
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较差,然而继续问到乘坐公交车,当你也很累想坐着休息时,你还会为长者或儿童让座吗时,一些大学生的公德也不容乐观.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53.30%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7.14%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老爱幼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表2:你如何看待大学生说脏话 看法
人数
比例
A.不好
53.30%
B.还行
32.42%
C.一般般
13.09%
D.较差
2.19%
在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只有53.30% 的人认为这种现象不好,既不文明也不好听,竟然有13.09% 的人认为还一般般。
大学生是一个语言修养水平较高的群体,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对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形成制约.大学生要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就必须充分认识语言修养的层级性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加强语言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总之,文明礼貌可以造就完美的形象,完美的形象可以使人在社会的激流中搏击前进,健康的姿态可以让您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时代赋予我们大学生新的使命,新的使命要求新的素质、新的形象。
(二)大学生爱护公物的状况
公共设施本来就是为大家服务的,也不知破坏的人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没有人天生有破坏欲,即使是出于发泄,也不应该把气撒在公共设施上,任何人也没有这个权利。
没有人能为故意破坏公物找到合理的解释,这只能归结于个人本身的道德意识淡薄.调查显示:你对校园中的“课桌文化”有何看法,42.34%的同学好,它展现个人风采,并且可以自由宣泄感情,28.69%的通道下不好, 它破坏了公物,造成了不良影响,12.32%的人想办法杜绝此现象,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的意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生环境保护的状况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
(四)大学生社会公德之遵纪守法的状况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88.98%的同学认为作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同时在我们关于对交通规则遵守的调查中,竟有49.66%的同学经常闯红灯警察在时遵守交通法规,30.74%的同学警察不在时不遵守,18.22%的同学赶时间的时候不遵守,仅有1.38%的同学一贯遵守交通法规。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 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 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 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 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 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 道德行为能力不强, 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家庭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同时, 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现实中, 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 不注重个人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社会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 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 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 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 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 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
在对问题“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您是否认为思想品德比知识更重要?”认为思想品德比知识更重要的同学仅占15.78%,而认为认为思想品德不比知识更重要的同学却占到43.58%,作为当代大学生, 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孤独、沉默、消极、冷漠, 甚至性格扭曲, 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 如果处理不好, 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五、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对策(一)优化校园公德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 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三, 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倡导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 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 鞭挞丑恶现象, 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 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 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 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正视自己的情况, 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 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 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须具备的重要的素质。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自觉、认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然而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一,理想追求淡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意识膨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视,但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较弱。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不分善与恶,美与丑,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从而出现道德观念浅薄,生活行为失范的现象。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开始追求新潮,贪图安逸享乐。推崇及时行乐,讲究吃穿,互相攀比。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治学原则”。那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素质呢?这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讲。从我们大学生自身来说,第一,我们要适应转变,认清使命。作为新入学的大一新生,我们应当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历史的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第二,我们要树立崇高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理想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一个健康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应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促进国家的发展,民族振兴的理想。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培养道德素质的关键。
第三,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我们需要省察克己,慎独自律,即使反省,严于律己。还需要从小事做起,通过积善成德的方法养成优良的品德。另外我们更要把提高道德认识和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从外因上来说,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诗,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应该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道德素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作为孩子第一启蒙老师的家长在为大学生做出正确引导的同时,应当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做有道德的好公民,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社会则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宣扬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营造文明健康,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法律素质
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立足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具有法律素质,并不是单单指识法还要能用法。但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案件,硫酸泼熊案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缺漏,尤其是当知道后者的当事人来自中国第一高等学府,让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说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更多的是从内因上来看,更多依靠的是自声的觉悟,那么,在我看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外部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实行普法教育。全国高校事实上已经在实行普法教育,我们的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便是很好的实证,但是这却没能杜绝大学生犯法现象的出现,追根究底,是教学形式出了错,一味的将知识强加于人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起每个同学的兴趣,而不是照本宣科,我想,这样的教学效率一定是很高的。
第二,加强社会宣传。对于违法犯纪的行为给予严处,杜绝包庇现象的出现,创建公正阳光的惩处系统,这对于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加打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的宣传,让大学生通过身边的真实的事例了解到什么是善,什么事恶,让他们看清法律的戒尺。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大学生法律与道德素质发展的理论依据。法律与道德素质的发展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理念,并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自律与他律并重。
第四篇:当代农民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队名:赴武威就业见习小分队班级:姓名:鲁迎瑞学号: 1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0112086
暑期实践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工薪与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赴武威就业见习小分队社会实践报告
1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鲁迎瑞
摘要: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3月发布的201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他们当中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
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不仅包括外出打工的“离土又离乡”农民工,还包括“离土不离乡”从事有偿的非农劳动的农村人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历史还不长,而且相当部分进城务工者长期所处的劳动环境是工场、作坊式小企业,与社会化大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了解当代农民工的基本状况与思想状况有助于发现农民工面临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跟好地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工文化水平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民工 工薪 思想状况 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7与24日——2012年8月3日
调查地点:甘肃长城麦芽有限公司、云晓食业、甘肃达利有限公司、黄羊河集团
调查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赴武威就业见习小分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调查对象:企业务工人员
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每组2或3人
2012年7与24日至2012年8月3日,我们积极参加了2012 年暑期大学生实践活动。活动地点为武威市凉州区。此次活动我们有三个目的:
一、参观食品类企业,结合专业知识,学习简单的食品生产工艺,熟悉生产流程,认识生产设备与机械。
二、对食品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企业关于食品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了解食品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情况。
三、对食品企业中的务工人员进行当代农民工工薪与思想状况的调查问卷,了解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
通过对企业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我们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与信息。经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与统计,我们掌握了一系列农民工的基本状况,从中帮他找出问题,希望通过这些,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工解决困难,对他们有所帮助。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本状况
此次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是成年男女,且男性居多。在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没有加入中国共青团也没有共产党员。由于外出务工主要以养家为主,为方便照顾家庭他们大多数选择就近原则,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其中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在外务工的人员中,有16%是小学文化程度,53%初中毕业,而高中毕业人数近年来不断升高为23%,但还是有一部分是文盲。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其视野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还是选择了去更高更远的地区务工,这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还调查统计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在农村没有耕田或耕田不足,有86%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这是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农民经济来源较为单一,粮食收入不稳定,价格便宜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多数人通过亲朋好友或同乡的介绍,进入城市的一些工厂或者是建筑工地,主要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还有部分打零工(加工、修理、接送等),同时还不少女性从事家政服务,在餐馆当服务员等。而这些外出农民工大多数还是处于不稳定状态。
根据调查显示,有71%的人1—6个月换一次工作,20%的人7—12月换一次工作单位,也就是说90%以上的工作单位不会超过一年,而且其中大多数人希望能够工作1—5年左右。这就是之所以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国民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加注重,然而有87%的人感觉到压力很大,农民工对农民的文化生活大多数持无所谓的态度,主要由于他们的生活压力过大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国民GDP超越了日本跃居第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系,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我国任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我们西北地区,农村的生活水平依然落后,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以下我们了解近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二、思想状况
调查显示:新生代进城务工者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是求发展、学技术、多挣钱。他们的职业发展意向依次是:成为“创业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权益保护,更注重发展前途。50.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身份是“外来工”,30.3%的人认为自己是“职工”,只有14.0%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工”,仅有3.0%的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他们中57.9%最不能接受“看不起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父辈打工挣钱后仍然会回到农村,但他们进城务工目的不再只是赚钱就回老家。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命运的转变,他们试图离开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小张对记者说“我们渴望融入城市,融入城市人群里面。”
(一)择偶观念和行为处于拐点
进城务工扩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友圈。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交友圈,基本上以同乡、同事为主,好友中有城里人的占1/4。因亲缘(父母/亲戚介绍)、地缘(在老家相识、同乡介绍)结识对象/配偶的,占49.7%;因业缘(打工时认识、同事介绍)而结识对象/配偶的,也已占43.7%。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人们的社会关系纽带从以亲缘、地缘为主向以业缘为主发展,正是人们的观念、行动逐渐城市化、现代化的体现。由此可见,新生代务工受访者的择偶观念和行为,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拐点。”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洪天慧分析说。
(二)城乡互动,婚姻圈扩大。
数据显示,超过3/4的未婚受访者认为可以不考虑对方的户籍;而有21.4%的希望对方是城市城镇户籍。通过婚姻使自己成为“城里人”,女性比男性更具优势。
另外,农民工找对象难。被调查者认为原因依次是:“男工收入低,婚恋交往没底气”、“工作时间长,缺少社交机会”、“个性原因,不善于与异性交往”、“忙于打工挣钱顾不上谈对象”、“文化程度低”。调查显示,已婚有孩子的被调查者中,58.2%的孩子已经进城与父母双方或一方一起生活。举家进城已显趋势,这对于夫妻团聚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均有益处,是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三、融入城市困难不少 很多问题需要破解
新生代农民工鲜明特点是年纪轻、文化较高、观念更新,对农村和土地的感情日益淡漠,在城里安居乐业、做城里人已成为他们新的憧憬。多数人希望在城市/城镇定居。排在首位的是“留在目前打工城市”(35.2%);其次是在“老家所在/附近的城镇”(21.8%);只有4.1%的被调查者计划“回乡当新农民”。
憧憬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能否适应是融入城市的关键一点。被调查者中,城市适应达到“中等”程度的,占45.5%;处于“较低”水平的,占44.3%;处于“很低”水平的,占5.4%;处于“较好”的仅有4.5%。
同时大城市中存在的就学、就业的压力及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诸多问题,对新生代进城务工者也是要面对和适应的问题。目前他们面临的困难依次是 “没有合适住房”、“子女入托/入学难,费用太高”、“缺乏社会保障”、“家庭收入偏低”和“无力赡养老人”。住房问题是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最大困难。
四、总结:
通过对当代农民工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解决当代农民工以上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认识
农民工应和其它所有劳动者一样,应该享有应有权利;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对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
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加快他们融入产业大军的进程,政府在制定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管理规划的同时,制定对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规划,有效提高他们的城市工作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法制意识。应进一步加大针对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其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
(三)改善农民工居住和子女受教育条件
改善农民工居住和子女受教育条件是增强进城农民工对政府和社会的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关注房地产租赁市场,让农民工租得起房;同时规划建设一部分农民工有能力租住,且符合基本安全卫生标准的简易住房,改善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条件。接受义务教育是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法定权利,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应多渠道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让他们享有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受教育权利。
(四)增强项目负责人对民工的关心,继续发挥民工学校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企业和项目负责人对民工生活的关心,切实关注农民工作业环境,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关怀。继续深入推行建设民工学校活动,发挥民工学校的教育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相关的安全和技能知识培训。建设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跟踪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当代农民工工薪与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第五篇:古蔺县返乡农民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古蔺县返乡农民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中共古蔺县委宣传部调查组
古蔺县地处四川南部边缘山区,幅员3182平方千米,人口80.2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山区县。劳务输出是古蔺的支柱产业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广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向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务工,全县常年约有21万人在外务工,其中男性约12万,女性约8万,年创造收入约12.57亿元。这些人中绝大多数过着年初南下、年末北归的候鸟式生活。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返乡,引发了农民工的返乡潮,截止2009年6月,全县返乡农民工约3.7万人。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后,有什么思想反映呢?近日,我们对全县返乡农民工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县农民工返乡基本情况
(一)返乡农民工结构特点。
调查显示,返乡农民工结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返乡农民工年龄年轻化。35岁以下占45%;36-45岁占34%;46-55岁占21%。二是文化程度普遍偏底;小学文化程度占70%,初中文化程度占25%,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三是在外从事的职业单一,技术含量低,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外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制造业,在工厂里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技术含量较低。
(二)农民工返乡的原因
1、因金融风暴企业倒闭或裁员而返乡占57%。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出口及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经济部景气,导致企业停产、转产、降薪、裁员等,造成一些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
2、因新农村优惠政策感召回乡创业的占6%。国家惠民政策的出台。党的十七节三中全会后,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新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以及在农村实施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科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等型式,对农民工返乡务农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009年是我县农村农业改革发展突破年,也是古蔺县项目建设推进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经济环境逐步改善,县级政府出台了多项创业优惠政策,吸引了农民工返乡创业。
3、因家庭等其他原因返乡的占37%。
二、当前返乡农民工主要思想动态
(一)盼过城市生活。农民工外出就业意愿较强,只有少数人愿意留在家乡开办乡村超市、种、养、加工以及从事农村建筑工作等,他们都希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提供土地、工商、税收及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调查资料看,无论是回家过春节,还是因为失业等原因返乡,农民工还是倾向外出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和平台。愿意返乡后务农的只占28%,返乡后不愿意务农的占到72%,习惯和留恋城市生活的占61%。
(二)盼在家乡创业。近年来,少数农民工就业意识开始转变,开始回乡创业,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受金融危机影响,南方部分工厂企业减员或关停,部分农民工认为南方工作不好找,如果能在家乡找到就业门路,收入差不多的话就不外出了,争取在当地就业。在返乡农民工中,有30%想在家乡创业。目前,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政府帮助在家开办起了养殖场,一部分承包土地进行烤烟种植。例如:箭竹苗族乡大黑洞野山鸡专业合作社的经理赵长进是众多返乡农民工之一,2009年2月利用外出务工的资金和贷款20万元成立野山鸡养殖场,开始了养鸡之路,目前该企业帮助就业5人,养有野山鸡1500只,箭竹乌鸡1400只,每天产蛋250枚,外销供不应求,月收入3000元左右,年利润3万多元。谈起自己在外打工与 在家创业的比较,赵长进说“在外打工虽然挣得钱多些,但是在家可以照顾家人,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他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三)盼技能培训。调查表明,由于受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偏低等因素制约,部分有技术的人员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小,即使失业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术单一或无一技之长的人只能回家观望。从我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属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数人掌握部分专业技能。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竞争中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农村劳动力缺乏就业竞争力。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且收入水平不高。因此,返乡农民工希望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多行业、多领域就业选择的需要。
(四)盼增收致富。农民工想赚钱、想致富、想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在农村根本没有办法实现,于是被迫外出到城里务工,一部分是为了闯天下,一部分是为了维持生计。在外出务工中,一少部分头脑灵活、或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工找到门路,生活很快变了样,在城里扎了根,变成了城市人,但大部分却因为无知识、无技术特长的农民工只有靠出卖体力,干一些脏、累、险的工作,这是没有致富门路被生活所迫,既要外出务工,还要回家种地,成为城市-农村两栖候鸟。调查中,很多返乡农民工就盼望政府能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致富门路,使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五)盼家乡发展。在与外出返乡农民工的交流中我们听到,他们在外打工赚钱的同时,喜欢看电视、看新闻、聊天,通过这些了解身边的大事、家乡的大事、国家的大事。他们生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看着城市的变迁的同时,也关心家乡的人和事,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加快建设、加快发展。同时也关心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感到高兴,为民族的强盛感到自豪,他们盼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更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和进步。
三、农民工返乡的影响
一方面,部分农民工返乡,对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是为满足我县企业用工需求创造了机遇。产业调整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劳动力的流向与产业转移密切相关。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一批外地产业落户我县,带来了新的用工需求,农民工返乡正好满足需要;
二是为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国家强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农民工返乡有助于挖掘农村内部的增长潜力,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带来了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工素质,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是一条可行之路。近年来,我县部分农民工 走出土地、走进城市、走向市场,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积累了一些资金,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掌握了一些生产技术;
四是有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主要体现在已婚农民工返乡,将有助于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及老人的赡养问题,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态。
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是将使部分家庭生活困难。对收入不高、积蓄不多的农民工来说,一旦没有了收入来源,生活的压力就接踵而至。更有绝大部分农民工在打工时的收入仅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一旦失业将迅速退到生存线以下,使得家庭生活也变得无以为继。
二是本地就业压力增大,返乡人员中一部分准备回乡创业和本地发展,一部分返岗继续工作。这样农民增收的压力增大,外出收入水平减少。近年来,进城务工收入已经成为我乡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是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农民工大量返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农民工长期外出务工,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农村生产生活,少数年轻农民工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情绪波动较大,就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成为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压力。
四是给农村义务教育、医疗救济带来新的压力。农民工子女大量返乡就读,使得学校现在的教育资源严重紧张,尤其在一些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如住宿、教室一下子突显紧张(我县一小、二小、中城中学、古蔺镇中等学校,现在每班学生均在80人左右)。
四、几点建议
(一)从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将是开发农村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有关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投资的吸引力;二是建立绿色服务通道。加大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解决融资、招工和行政审批等问题,统筹规划安排,优化自主创业的环境。在对有创业意向的返乡人员积极开展免费创业培训的基础上,提供创业项目,同时在证照办理方面,积极主动与工商、税务部门协调,实现一条龙跟踪服务。三是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采取小额贷款或其他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门槛,利用他们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立足本地资源,创办领办创办养殖业、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服务业等项目个体私营企业和发展各类经济实体,实现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就业。
(二)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农民工实用性、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帮助提高农民工业务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切实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意识,有效缓解产业升级与经济低谷所带来的就业困局,才是应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大力挖掘农村人才重要之举。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培训方向,丰富培训内容,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农民工转移、转岗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就业技能,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一是对技术水平不高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回炉培训,提升新一轮输出人员择业竞争力;二是组织没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主择业,以减轻社会就 6 业压力;三是对有志于回归创业和有一定创业基础的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升自主创业能力;四是对有意继续从事农业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不愿再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展特色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实现科技种养增收。建议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采取政府出资补贴的办法,大力开展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免费为培训合格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相应证书。
(三)充分利用好“农家书屋”工程和大学生干部,帮助农村人才的培养。
新农村建设要求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现在的各个地方 “农家书屋”工程,都是以引导农民读好书,增加农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返乡农民工可以在这里接受到很多相关最新的信息、技术和知识,享受到读书带来的益处。只要政府紧紧抓住“农家书屋”这个有效载体,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先进文化宣传教育,一定能使他们在农村书屋中就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干部应多为创业农民工提供生产技术、致富门道、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咨询,积极帮助解决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多去发掘和报道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好典型,激励返乡农民工勇于创业。
(四)加强政府组织输出在农民工就业中作用
政府在掌握各种就业信息,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在组织输出劳工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克服农民依靠自身社会网络提供就业信息所产生的信息面狭窄、就业容量有限的缺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威信提高农民工对就业信息的信任程度,保证其就业的确定性和效果。
(五)加强部门联合,保障维权机制,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的权益。
从政策、税收、资金上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建立裁员报告制度,不得随意裁减员工,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在工资待遇、劳动保护、生活条件、社会保险以及工伤、死亡事故处理等应有权益.(六)完善政府职能。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目前的情况是统筹协调的力度弱,解决困难问题有些力不从心等,建议政府对现有相关部门力量整合,建立起调度有力协调有序的长效运转专门机构,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
(联系人:罗黎 电话:722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