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
我国农民工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
王春兰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400044)
摘要: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在城市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状况方面探究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其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难以城市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达不到城市化的最低门槛,只能“城”而不“化”。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是目前推进城市化的政策重点所在。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化
按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到2010年,中国将有近两亿农民进城务工,这意味着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使庞大的农民工由进城务工的短暂的转移向在城市定居状态转变,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本质变化,已成为中国能否突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从最有希望的城市化流动人口—外出务工农民入手,关注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基本状况,以期对我国城市化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一、调查设计、对象及方法
1.问卷的编写
本问卷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的生活状况,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对被调查者在城市就业的稳定状况、在城市的住房状况、子女目前的抚养和教育状况,以及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和对城市务工的感受等方面的调查。
2、问卷的采集及分析
本问卷是通过在校大学生寒假回家的机会进行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1500份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农村籍学生所在村的外出务工农民。由每个大学生通过询问被调查对象后直接填写,每个学生完成问卷2—5份。问卷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西部省份10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12个和1个直辖市(无京津沪和海南省及西藏自治区),实际回收问卷1500份,在1500份问卷中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任意汇总了1000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问卷275份,占总体样本数的27.5%。本问卷采用excel编程统计。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1. 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区域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表1统计结果显示,从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城市看,前往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6.64%,而去县城及乡镇的比例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3.36%;从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强(占55.56%),中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差(只占20.56%)。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和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相吻合。大中城市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优越条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县城及乡镇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缺乏规模效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已逐渐失去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东部沿海地区因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区域内产业集聚能力强,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中心,其对劳动力的需求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超过了中部地区。
2.务工农民职业不稳,务工地域不断变换,是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基本状态。
表2外出务工农民职业稳定和就业地域稳定状态的调查统计
从表2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民中,只有14.36%的农民工有较稳定的职业,而超过1/3的农民工则处于职业极不稳定(换3种以上)状态。这种情况使农民工的职业经验难以积累,职业素养难以提高,在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专业技能缺乏,这种状况大大增大了农民工就业的可替换性,其结果是农民工的收入提高难以保证。在就业的空间上,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地域较稳定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5.24%,就业地域极不稳定的(换3个以上城市)占调查总数的近1/3(32.32%)。就业地域的不断变换,一方面加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通勤成本和信息成本,另一方面使农民工在城市建立的社会网络也不稳定,造成农民工心理上和城市的疏离。3。务工农民教育素质低下,缺乏职业培训,决定了农民工城市就业竞争力弱
表4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前的培训状况统计(占被调查人数的74.1%),有59.32%的农民工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事实上,农民工进城多集中于低级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他们大多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从事的职业, 其经济社会地位,在其打工的城市属于中等偏下的阶层。这
种就业状况使农民工很容易成为城市里的季节性失业人口,在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上成为首当其冲的裁减对象。这种就业能力使农民工在城市里进得来、呆不住,更无法把短暂的转移变成长期的迁移。
(二)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分析.(1)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城市生活的居住条件差.表5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居住状况的调查统计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能够自己购房住的农民工只占调查总数的4.4%(见表5)。低廉的工资和城市较高的房价,大大超出了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面对定居必需的住房,只能望房兴叹。城市只能是他们挣钱的场所,工薪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完成其本人和家属的城市化。结果使大部分流动民工的最终归宿,不是选择他就业的城镇,而是流出前的原籍乡村。他们经常考虑的是挣钱寄回家,较少考虑攒钱在城里安家消费。
(2)农民工子女配偶大多留守农村,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氛围。
从表6和表7的统计数据看,农民工子女能随父母在务工所在地教育和抚养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12.36%(只包括有子女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农民工配偶能共同在同一城市务工的不足一半(只包括有配偶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与家人分居的生活方式:一是因为农民工的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免费的义务教育;二是城市缺乏经济适用的住房供农民工及其家属居住,再加上城市的户籍制度从制度层面限制了这部分农民工享受城里人的其他公共服务,如各种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子女和配偶的分离,造成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温馨氛围,使农民工身在城市,心却牵挂着农村和故里,农民工只是城市的“过客”。
(三)外出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文化心理认同状况的分析。(1)农民工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缺乏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感。
表9的调查数据说明,外出务工的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真正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只占调查总数的14.31%,约有44.44%的农民工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还有
18.22%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且还有11.41%的农民工认为有被城里人歧视的感觉。农民工这种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的认知状态,其实是农民工在城市现实经济社会地位的一种心理反映。农民工不以农业生产为职业,但身份上却还是农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存在。
(2)农民工对土地的难以割舍,反映了农民工对未来城市生活的预期不确定的心理。.外出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上,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农民工对土地真正废弃抛荒的只占调查总数的8.03%(见表10)。按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城市化的过程,即是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城市和工厂,以贡献劳动力的方式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的过程。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却对土地难以割舍,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对失去土地之后的生计无把握,对城市是否会接纳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是否分享到城市化的好处不能确定,对身份转换后能否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处不能确定。所以农民工更加依赖脚下的土地,这实际上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质量难以保证的一种理性的选择。
三、调查结果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的状况,决定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和工厂,只是劳动力实现了短暂的转移,离长期的迁移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这里既有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要改善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提高其城市生活的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1.从战略上统筹区域协调并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平衡发展,降低农民工流动的经济成本。我国农民工的流动趋向于东部和大中城市,一方面会造成这些地区人口过分稠密,大城市过分臃肿;另一方面又给农民工增加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从战略上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是加
强西部和中部的经济发展,提高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农民工就近就地实现转移;在城市发展规划上,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当地农民进城务工,尽量减少农民工在不同职业和地域间的流动性,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稳定住所并最终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化目标。
2.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居问题,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市的高房价,抬高了城市化的最低门槛,限制了农民工家庭人口的迁移。我们要想农民能永久性地迁移到城市,就必须考虑一些农民工家庭成员到城市定居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生活保障、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难题。如江苏省无锡新区创造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努力将全区最优惠的售房价格给农民,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形成稳定的预期,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愿望和能力,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和刺激城市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3.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为离土进城后的农民工创造稳定的生存空间。
安居是农民工城市化的首要问题,而就业则是农民工城市化的基本环节。解决城市农民工就业问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及其为城市发展所做出巨大贡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城市农民工,改变城市居民原有的歧视思想和行为,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以提升其社会资本;二是输入地政府要积极破除城市对农民工就业的壁垒,对农民工不抱临时观念,而应把他们视为“未来市民”,创造条件促进农民工积累职业经验与技术,如由政府出面组织技能竞赛,对熟练工人进行物质及精神的鼓励等。三要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培训,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挂钩。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这既可以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为他们在城市更好地就业提供一种底气,又可以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劳动力,最终促进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顺利融合。
4.着力解决农民工教育问题,帮助农民工尽快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他们只能从事“脏、乱、险、累”的体力劳动,收入也处于最底层。而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如果不能得到提高,整个城市的人力资源也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改善,城市的竞争力无疑也缺少持久力。农民工教育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农民工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强农民工的城市意识。因此,把农民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才能促使他们融入城市现代生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业苗:《农民工流动的观念支持与生活预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2.和丕禅、郭金丰:《制度约束下的农民工移民倾向探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第10期。
3.张立建、陈忠暖:《中国城市化滞后根源新论》,《城市问题》2003年第5期。4.刘风兰、孟宪玲:《中国城市化发展理论研究简评》,《中国城市经济》2002年第8期。
5.田奇恒、孟孟慧:《对武汉市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人际互动的调查》,《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2期。
第二篇: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
对我国农民工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
摘要: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在城市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状况方面探究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其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难以城市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达不到城市化的最低门槛,只能“城”而不“化”。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是目前推进城市化的政策重点所在。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化
按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到2010年,中国将有近两亿农民进城务工,这意味着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使庞大的农民工由进城务工的短暂的转移向在城市定居状态转变,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本质变化,已成为中国能否突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从最有希望的城市化流动人口—外出务工农民入手,关注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基本状况,以期对我国城市化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一、调查设计、对象及方法1.问卷的编写
本问卷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的生活状况,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对被调查者在城市就业的稳定状况、在城市的住房状况、子女目前的抚养和教育状况,以及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和对城市务工的感受等方面的调查。
2、问卷的采集及分析
本问卷是通过在校大学生寒假回家的机会进行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1500份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农村籍学生所在村的外出务工农民。由每个大学生通过询问被调查对象后直接填写,每个学生完成问卷2—5份。问卷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西部省份10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12个和1个直辖市(无京津沪和海南省及西藏自治区),实际回收问卷1500份,在1500份问卷中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任意汇总了1000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问卷275份,占总体样本数的27.5%。本问卷采用excel编程统计。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1. 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区域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表1统计结果显示,从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城市看,前往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约占被调查总
数的86.64%,而去县城及乡镇的比例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3.36%;从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强(占55.56%),中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差(只占20.56%)。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和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相吻合。大中城市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优越条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县城及乡镇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缺乏规模效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已逐渐失去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东部沿海地区因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区域内产业集聚能力强,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中心,其对劳动力的需求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超过了中部地区。
2.务工农民职业不稳,务工地域不断变换,是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基本状态。
从表2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民中,只有14.36%的农民工有较稳定的职业,而超过1/3的农民工则处于职业极不稳定(换3种以上)状态。这种情况使农民工的职业经验难以积累,职业素养难以提高,在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专业技能缺乏,这种状况大大增大了农民工就业的可替换性,其结果是农民工的收入提高难以保证。在就业的空间上,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地域较稳定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5.24%,就业地域极不稳定的(换3个以上城市)占调查总数的近1/3(32.32%)。就业地域的不断变换,一方面加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通勤成本和信息成本,另一方面使农民工在城市建立的社会网络也不稳定,造成农民工心理上和城市的疏离。3。务工农民教育素质低下,缺乏职业培训,决定了农民工城市就业竞争力弱
表3外出务工农民教育程度的调查统计
从表3和表4调查结果显示,务工农民整体教育素质低下,其受教育水平大多是初中及以下(占被调查人数的74.1%),有59.32%的农民工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事实上,农民工进城多集中于低级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他们大多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从事的职业, 其经济社会地位,在其打工的城市属于中等偏下的阶层。这种就业状况使农民工很容易成为城市里的季节性失业人口,在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上成为首当其冲的裁减对象。这种就业能力使农民工在城市里进得来、呆不住,更无法把短暂的转移变成长期的迁移。
(二)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分析.(1)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城市生活的居住条件差.的4.4%(见表5)。低廉的工资和城市较高的房价,大大超出了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面对定居必需的住房,只能望房兴叹。城市只能是他们挣钱的场所,工薪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完成其本人和家属的城市化。结果使大部分流动民工的最终归宿,不是选择他就业的城镇,而是流出前的原籍乡村。他们经常考虑的是挣钱寄回家,较少考虑攒钱在城里安家消费。
(2)农民工子女配偶大多留守农村,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氛围。
从表6和表7的统计数据看,农民工子女能随父母在务工所在地教育和抚养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12.36%(只包括有子女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农民工配偶能共同在同一城市务工的不足一半(只包括有配偶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与家人分居的生活方式:一是因为农民工的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免费的义务教育;二是城市缺乏经济适用的住房供农民工及其家属居住,再加上城市的户籍制度从制度层面限制了这部分农民工享受城里人的其他公共服务,如各种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子女和配偶的分离,造成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温馨氛围,使农民工身在城市,心却牵挂着农村和故里,农民工只是城市的“过客”。
(三)外出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文化心理认同状况的分析。(1)农民工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缺乏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感。
表9的调查数据说明,外出务工的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真正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只占调查总数的14.31%,约有44.44%的农民工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还有
18.22%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且还有11.41%的农民工认为有被城里人歧视的感觉。农民工这种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的认知状态,其实是农民工在城市现实经济社会地位的一种心理反映。农民工不以农业生产为职业,但身份上却还是农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存在。
(2)农民工对土地的难以割舍,反映了农民工对未来城市生活的预期不确定的心理。.外出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上,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农民工对土地真正废弃抛荒的只占调查总数的8.03%(见表10)。按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城市化的过程,即是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城市和工厂,以贡献劳动力的方式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的过程。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却对土地难以割舍,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对失去土地之后的生计无把握,对城市是否会接纳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是否分享到城市化的好处不能确定,对身份转换后能否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处不能确定。所以农民工更加依赖脚下的土地,这实际上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质量难以保证的一种理性的选择。
三、调查结果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的状况,决定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和工厂,只是劳动力实现了短暂的转移,离长期的迁移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这里既有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要改善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提高其城市生活的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1.从战略上统筹区域协调并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平衡发展,降低农民工流动的经济成本。我国农民工的流动趋向于东部和大中城市,一方面会造成这些地区人口过分稠密,大城市过分臃肿;另一方面又给农民工增加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从战略上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是加强西部和中部的经济发展,提高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农民工就近就地实现转移;在城市发展规划上,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当地农民进城务工,尽量减少农民工在不同职业和地域间的流动性,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稳定住所并最终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化目标。
2.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居问题,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市的高房价,抬高了城市化的最低门槛,限制了农民工家庭人口的迁移。我们要想农民能永久性地迁移到城市,就必须考虑一些农民工家庭成员到城市定居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生活保障、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难题。如江苏省无锡新区创造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努力将全区最优惠的售房价格给农民,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形成稳定的预期,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愿望和能力,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和刺激城市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3.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为离土进城后的农民工创造稳定的生存空间。
安居是农民工城市化的首要问题,而就业则是农民工城市化的基本环节。解决城市农民工就业问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及其为城市发展所做出巨大贡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城市农民工,改变城市居民原有的歧视思想和行为,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以提升其社会资本;二是输入地政府要积极破除城市对农民工就业的壁垒,对农民工不抱临时观念,而应把他们视为“未来市民”,创造条件促进农民工积累职业经验与技术,如由政府出面组织技能竞赛,对熟练工人进行物质及精神的鼓励等。三要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培训,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挂钩。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这既可以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为他们在城市更好地就业提供一种底气,又可以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劳动力,最终促进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顺利融合。
4.着力解决农民工教育问题,帮助农民工尽快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他们只能从事“脏、乱、险、累”的体力劳动,收入也处于最底层。而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如果不能得到提高,整个城市的人力资源也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改善,城市的竞争力无疑也缺少持久力。农民工教育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农民工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强农民工的城市意识。因此,把农民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才能促使他们融入城市现代生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的要求。
第三篇:外出务工农民生活状况问卷调查表
外出务工农民生活状况问卷调查表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及就业状况,本课实践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活动。我们郑重承诺,对于您的个人资料我们完全保密,并保证绝对不会对您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在您选择的答案前划“√”,多谢合作(本卷共60个备选题)。重庆大学“概论”课社会实践调研小组
1. 您家庭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___________,您的性别是______,家庭人口是您在外务工的时间前后有年,您目前从事的职业是.您外出务工换的城市数是个,换的职业数是次您的年龄是:
(1)20岁以下(2)21——30岁(3)31—40岁(4)41——50岁(5)51—60岁或以上
2.您目前受教育的程度是:
(6)小学程度以下(7)小学(8)初中(9)高中(10)中专(11)大专(12)大专以上
3.您现在务工的城市是:
(13)直辖市(14)大城市(省会城市)(15)中等城市(建制市)(16)县城(17)乡镇
4.您现在务工的地区是:
(18)东部沿海地区(19)中部地区(20)西部地区
5.您家子女目前的抚养和教育状况是:
(21)在务工所在地抚养和教育(22)交给家里的老人抚养和教育(23)住读在当地学校
(24)委托亲戚照看(25)辍学在家(26)暂无子女或其他(请写上)
6.外出务工收入是否是您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27)是(28)否
7.您目前务工的工作是:
(29)当地政府安排或组织的(30)通过报纸电视去劳务市场应聘(31)亲戚熟人的推荐
(32)通过中介公司介绍(33)自主创业(34)其他(请写上)
8.您目前在外务工的居住房是:
(35)务工单位免费提供(36)与人合租廉价房(37)自己单独租房居住
(38)寄住亲友家(39)自己购房住(40)其它(请写上)
9.您配偶的状况是:
(41)与你在同一城市务工(42)与你不在同一城市务工(43)留在家里务农(44)暂无配偶
10.您家的承包土地目前是:
(45)退耕还林还草(46)转租给亲友耕种(47)废弃抛荒(48)自己家其他人员耕种
(49)其他(请写上)11.您务工前是否参加过相关的职业培训:(50)是(51)否
12.您在城市务工的感觉是:
(52)自己也算是城里人(53)自己还是农村人(54)既不是农村人也不算城里人
(55)喜欢与城里人打交道(56)经常有被城市人歧视的感觉。
13.您目前的状况是:
(57)长年在外有较稳定的工作(58)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家务农
(58)即使难找工作也不愿回家务农(59)找不到工作就回家务农
(60)其它(请写上
14.您期望政府解决的问题是填表时间年月日
第四篇:外出务工农民生活状况问卷调查表
外出务工农民生活状况问卷调查表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及就业状况,本课实践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活动。我们郑重承诺,对于您的个人资料我们完全保密,并保证绝对不会对您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在您选择的答案前划“√”,多谢合作(本卷共60个备选题)。重庆大学“概论”课社会实践调研小组
1. 您家庭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___________,您的性别是______,您在外务工的时间前后有年,您目前从事的职业是.您外出务工换的城市数是个,换的职业数是次您的年龄是:
(1)20岁以下(2)21——30岁(3)31—40岁(4)41——50岁(5)51—60岁或以上
2.您目前受教育的程度是:
(6)小学程度以下(7)小学(8)初中(9)高中(10)中专(11)大专(12)大专以上
3.您现在务工的城市是:
(13)直辖市(14)大城市(省会城市)(15)中等城市(建制市)(16)县城(17)乡镇
4.您现在务工的地区是:
(18)东部沿海地区(19)中部地区(20)西部地区
5.您家子女目前的抚养和教育状况是:
(21)在务工所在地抚养和教育(22)交给家里的老人抚养和教育(23)住读在当地学校
(24)委托亲戚照看(25)辍学在家(26)暂无子女或其他(请写上)
6.外出务工收入是否是您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27)是(28)否
7.您目前务工的工作是:
(29)当地政府安排或组织的(30)通过报纸电视去劳务市场应聘(31)亲戚熟人的推荐
(32)通过中介公司介绍(33)自主创业(34)其他(请写上)
8.您目前在外务工的居住房是:
(35)务工单位免费提供(36)与人合租廉价房(37)自己单独租房居住
(38)寄住亲友家(39)自己购房住(40)其它(请写上)
9.您配偶的状况是:
(41)与你在同一城市务工(42)与你不在同一城市务工(43)留在家里务农(44)暂无配偶
10.您家的承包土地目前是:
(45)退耕还林还草(46)转租给亲友耕种(47)废弃抛荒(48)自己家其他人员耕种
(49)11.您务工前是否参加过相关的职业培训:(50)是(51)否
12.您在城市务工的感觉是:
(52)自己也算是城里人(53)自己还是农村人(54)既不是农村人也不算城里人
(55)喜欢与城里人打交道(56)经常有被城市人歧视的感觉。
13.您目前的状况是:
(57)长年在外有较稳定的工作(58)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家务农
(58)即使难找工作也不愿回家务农(59)找不到工作就回家务农
(60)其它(请写上)
14.您期望政府解决的问题是填表时间年月日
第五篇: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解决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把促进农民增收从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升华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要率先在全乡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历来就是事关全乡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先后五次深入到我乡农村,对我乡发展打工经济促农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所见所闻令人深切感到:崔家庄乡坚持把外出打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引擎,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逐步探索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数约3500多人,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一、崔家庄乡的基本情况及农民外出务工现状
崔家庄乡位于XX市东5公里,邦宽公路沿线,东与建明镇为邻,西与XX镇接壤,南与东旧寨镇以山为界,北与苏家洼镇相接,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全乡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长约6公里,总面积28.7平方公里。共有24个行政村,到二00六年底,全乡共有5728户,19214人,耕地面积20808亩,人均1.08亩。同时,还有丰富的地下铁矿资源和建筑沙,也是我市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畜牧生产基地。近年来,畜牧养殖和苗木生产成为全乡农业的主导产业,铁矿开采、加工及矿山机械制造成为我乡工业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全乡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农民增收速度明显加快,农民现金性收入大幅提高。XX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
从调查情况看,崔家庄乡农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稳定在3000-3500人左右。据调查,从业种类大致可分为五种:餐饮业200多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7%;商业100多人,占3.3%;殡葬300多人,占10%;运输400多人,占13.3%;打零工1500多人,占外出务工50%;其他人员500多人,占16.7%。这样,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余元。可以说,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我乡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我乡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发展。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我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正是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我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我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二、崔家庄乡农民外出务工的具体做法
这种“打工经济”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好的措施和做法?调研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调动。我乡农民历来就有外出务工的传统。对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牢固树立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就是创造财富的理念,努力在全乡营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外出务工。乡里制定出台了相关务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外出务工人员专题会议,年初针对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年终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评选,表彰一批对家乡贡献大、勤劳致富、成绩明显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同时,乡党委、政府每年还要召开在外人士座谈会,恳请他们为本乡农民工寻找、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这些举措,都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起到了积极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二是多管齐下。就是因人而异,合理引导,积极优化农民外出打工途径,努力为广大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近年来,针对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亲投亲、无亲靠友”的自发状态,乡党委、政府积极加大组织力度,通过乡村两级组织,通过在外工作人员,托关系、找门路,为广大农民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现任乡党委书记冀连明同志,经常通过亲朋好友为农民联系就业岗位。三年多来,经他介绍外出务工的农民多达20余人。据统计,今年外出务工农民,通过乡镇、村组织介绍的有500多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15%;经在外工作人员介绍的有800多人,占总外出人数的22%。
三是全力扶持。针对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务工项目,缺少致富资金,以及家中老小无人照顾等一些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种渠道,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同时积极与乡农村信用社联系协调,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小额贷款,为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实际困难,要求各村组织人员进行帮助,做好后勤工作,切实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谋求更快、更大发展。
三、几点建议
实践充分证明,打工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它给全乡的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崔家庄乡的农民增收提供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应 该说,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在我乡形成了共识,大都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来看,打工经济对全乡来讲,规模还不是太大,还没有成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结合我乡的实际,提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做强做大打工经济,首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外出务工,尽管“搓澡的、卖饭的、出租摩托车的、打墓的、抬材的”等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但大多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空间很狭小,不利于长远发展。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农民需要知识,需要技术的迫切心情,以及无一技之长的困惑。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着重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聘请专业教师,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农广校资源,在农闲、春节等时节组织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积极和用工单位联系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这样的一些措施,使广大外出务工农民走得远、站得住、能致富,实现农民工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第二,成立中介组织,畅通外出途径。目前,就外出务 工的渠道来看,大多农民还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农民工的自发、无序、盲目流动,会产生就业难、权益得不到保证等很多负面的影响。尽管近年来我乡乡村两级组织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对此,我们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乡、村两级都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劳务开发领导小组,特别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程序,在乡成立劳务输出组织,一方面对农民工加以统一管理和培训,另一方面帮助农民收集各方面用工信息,同时协调农民工的各种劳务关系,从而畅通农民外出务工途径,让外出务工农民实现由自发性向有组织输出转变。
第三,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民创业。一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资金以及生活中遇到得一些困难,让外出务工农民走得放心,干得安心,赚得尽心。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尽快成立农民工维权服务机构,积极依法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向他们提供法律援助。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每年都要对劳务输出先进单位、对外出务工先进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外出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