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9:4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2011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思考

2011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思考

南洋镇政府

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农民小康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民因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投入不足、市场起伏多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存在多元化、不均衡、不稳定等因素,农民增收困难。由此对如何实现当前农民增收作了些探讨。

一、2010年农民增收现状分析

据测算,我镇201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13元,较年初目标10655元增22%,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全镇农民工资性收入达6.9亿元,人均7665元,较上年人均增1531元,增幅25%;二是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稳步增长。全镇实现种养业纯收入4.8亿元,人均5330元,较上年人均增679元,增幅14.6%。

分析2010年农民收入的积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和农村减负工作落实到位。今年全镇共获取各类农业补贴1700余万元;二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扬,使农民从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中得到了实惠。今年啤麦、禽蛋、蔬菜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棉花收购价每公斤11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水稻收购价每公斤2.7元,比上年增长50%;啤麦收购价每公斤1.56元,比去年增长12%;禽蛋每公斤7.9元,比去年上涨13.2%;蔬菜每公斤均价1.2元,比去年上涨35%。三是农民种养业发展积极性较高。全镇增种蔬菜0.55万亩,增养生猪

3.46万头,毛兔5.3万只,山羊1.86万只,特水800亩,蛋禽85万只,肉禽75万只。在价格提高的同时,农作物总体产量比上年提高15%左右,多方面保证了农业持续增长的局面;四是劳动力转移人数增长 1

和劳动者报酬提高。全镇新增转移劳动力3500余人,全年劳动力报酬人均增资5000元。

基于上述情况,面对2010年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实绩,我们并不能断言农民长期增收的局面已经形成,对2011年农民增收形势应保持谨慎的乐观。首先,2010年中央和省、市、区各级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出台的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密度和力度都是空前的,2011年如果没有更多更好的支农政策,政策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就可能减弱,政策增收的空间已是很有限的;其次,2010年基本是风调雨顺,农产品总量增加,市场活跃,价格提升,有迹象表明,国家对部分农产品价格已开始控制,有回落的走势;再次,由于石油价格攀升,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较2009年已大幅上升。四是,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也是制约2010年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因此,在2010年农民收入高增长的基础上,2011年农民增收形势将十分艰巨,为此,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及早谋划,认真思考。

二、当前农民增收的对策

实现农民增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更快发展,民主政治更加健全,科教文化更加进步,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意义重大,2011年我镇农民增收思路:

(一)工作目标

我镇2011年农民增收的目标是:在区政府2010年下达指标的基础上,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73亿元,比2010年增长10%,其中种植业3.25亿元,林木渔业5.48亿元;农业增加值2.92亿元,比2010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11730元,比2010年增长10%。

(二)、主要措施

1、培植龙头企业,引导市场农业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载体,新的区划调整后,我镇人多地少,农业向广度进军空间有限,必须走深度拓展的路子。

2011年,组织农口一条线的同志,全力以赴重抓农业招商引资,以抓工业的理念,下大力度培植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创建能力、外向拓展能力和农民增收能力。

2、发展高效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效。

(1)、放大特色农业优势。重点培植有基础的甜瓜、湖桑、白萝卜、雪菜、豇豆、畜禽、水产品等项目,使之上规模、出高效、创特色。

(2)、发展高效设施基地。把握农业综合开发契机,在青墩接线以东新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面积规划5000亩,其中设施栽培2000亩,重点引进西甜瓜、高档花卉、特种蔬菜等项目,力争新的南洋现代农业园区在全区争先。

(3)、推进一户一棚建设。通过政策激励、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大户带动,力争一户一棚有较大突破,全镇新增“一户一棚”2000个以上。

(4)、提升高效农业面积。重点在宁靖盐高速接线以北村居,建设年产百公斤棉花、千公斤粮食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3万亩,高效农业面积达70%以上。

(5)、实施品牌农业战略。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力争农产品生产“三品”覆盖率达80%以上。注册农产品商标2-3个,申报无公害农产品2-3个,进超市农产品2-3个,确保不发生农产品安全事故。

(6)、拓展生态庄旅游农业。在现有东亭生态园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激励措施,开发农业旅游、休闲、观光为主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新建“农家乐”1-2个。

(7)、构建市场营销网络。依托本镇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构建镇连专业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经营部、组有农民经纪人的营销网络,全镇新建农产品购销经营部5个,新发展农民经纪人250人。

3、强化科教兴农,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活动,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目标8000人,通过培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快三新技术推广,引进高效种养项目5个以上,新建双百工程5个。

4、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把水利工程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基础工程,加强疏浚河道、修筑圩堤、农田整治、闸桥工程等建设,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2)、加强农机推广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农机产业化服务,实现农机为农民人均增收40元以上。

(3)、加强林业绿化建设。新建防护林1950亩,新建农田林网12000亩、完善11000亩,完成公路绿化35公里,果树特色村3个,新拓果桑、苗木2500亩。

(4)、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搞好秸秆禁烧工作,全年夏秋二季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工作目标,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60%以上。新建沼气工程100座,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条件。

5、健全村务制度,加快农村改革进程。

进一步完善村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不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重大事务村民讨论率、村务公开率、民主理财率达100%。加强林权、产权、集体资产管理,有序开展土地流转,全年流转土地12000亩。

第二篇:农民增收问题思考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战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而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当前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又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生产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发展 产业 三农 新农村建设 增收

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县农民收入增长从纵向比较成效突出,但由于受地域和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横向比较,尚存较大差距,2008年全县城乡差别越拉越大,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仅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

(一)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全县农民收入结构看,主要依靠种养业和务工输出,因此全县农民收入因地理条件差异而不同。西部乡镇山地自然条件较好,依靠山地种植桑蚕、采集中药材、发展林果和扩大畜牧业养殖,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中部乡镇人多地少,外出务工和进城打工、经商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东部乡镇土地条件较好,林地资源相对

较差,农业收入主要是粮食、烤烟和中药材。但在总体上镇安县山多地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同时农业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县大气无污染、水质洁净,是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最佳地,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分析市场竞争现状,只看眼前利益,不思长远,小富即满,这些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利用,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想观念仍处于低层次、适应性调整阶段。农民收入依赖于传统主导产业的陈旧式化经营,对发展新型产业怕担风险,不敢投入,依赖优惠政策,绝大多数农户不敢把承包地全部投入新型产业,导致新型产业发展过于分散。加之产品销售观念还未完全从计划经济的羁绊中挣脱出来,不敢跑市场、拉客户、拿订单,这种陈旧的种养观念和短期经济利益观念阻碍了农业战略性调整,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龙头企业的缺位制约了农村产业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县龙头加工和营销企业少,带动力弱,现有的核桃、板栗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停产状况,致使我县的粮食、林果、畜禽、肉蛋、中药材等大宗农畜产品以单纯的初级产品出售为主,不能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目前农户种茶叶、烤烟的积极性之所以比较高,主要原因是

产品有专业公司收购,农户无产品销售之忧。而中药材、草畜产业不能迅速形成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就是产品需农户自销,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和闯外地市场的能力,缺少收购、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导致新型重点产业产品容易出现一生产就过剩,一过剩就难全销的现象。特别是蚕桑产业近年来不仅没发展扩大,反而在倒退。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山区条件限制,外出务工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渠道这一。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基本没有就业的门路。据2004年人才资源调查,全县农业人口24.96万人中,具有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186人,高中学历759人,三项合计占农业人口的0.37%。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进城务工大多是从事城镇人员不愿做的体力、苦力劳动,难以在城镇择业和稳定就业,收入也较低。

第三篇:关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农业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大而不强,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几个时代的问题。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顽疾。

我们常常骄傲地宣称:我们是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我们的农民为13亿的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这不能不是一个世界性的伟大贡献,可是,我们却往往很少想到,我们却是在以占世界上40%的农民才养活了这21%的人口的。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积极发展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事关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大局,其中许多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农民增收难?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呢?这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不能回避、更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存在的症结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及负担现状

要使农民增收,关键就在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一点其实已经众所周知。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制止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的通知》;1990年2月,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同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联合作出《关于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决定》。然而,有令不止,农民负担问题仍然扶摇直上。有资料显示:199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比去年增长9.5%,而同期农民人均的“村提留”和“乡统筹”却增长了16.7%,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义务工和积累工强制以资代劳就比去年增长了33.7%。据国家农业部统计,1995年农业两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比上年增长19.9%,向农民征收“三提五统” 费用却比上年增长了48.3%,而承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摊派等各种社会负担,比上年则增长了52.22%。这一年,全国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的农民负担,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5%的“大限”。从1991~1993年间,国家农业牧业税收入占全国各项税收的比重已呈下降趋势,降到了2.2%,而到了1996年,这一比重却又高达5.3%,比前几年高出了一倍还多;若加上大量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农民一年辛苦到头几乎所剩无几。“七只手,八只手,都向农民来伸手”,这句来自一些农村的民谣俚语,也许正反映了那些处于税费重压下的农民们的愁苦与无奈。

(二)我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农民增收为何如此之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农民富裕?弄清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农民开辟增收新途径,创造新财富的前提,也是政府采取增加农民收入政策措施的基础。⒈日益加重的农民负担,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虽然,一直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治理“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但现行农村统筹资金制度是乡镇政府以“三提五统”的收费的形式直接向农民收取,实质上是属于一种“一事一费一制”的筹资办法,本身就具有推动开征新费的机制。一事一费需要专款专用、收入与支出相适应,当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公共事务需要时,财政预算内资金没有力量供给,而新事务又非办不可时,就只好相应开征新的收费才能满足需要。加之收费又是由各部门自收自用,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在部门利益驱动下,实际执行中就极易扩大收费项目,从而导致农民税费负担居高不下。据中央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的统计,仅中央一级机关部门制定的与农民负担有关的收费、基金、集资等各种文件和项目,就有93项之多,涉及到24个国家部、委、办、局;而地方政府制定的收费项目则多达269

项,还有大量的无法统计的“搭车”收费。例如,有的地方,仅乡镇学校就增收有赞助费、辅导费、试卷费、资料费、扫帚费;仅喂猪一项就有生猪税、屠宰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城建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多村镇不管你养不养猪,一律要按人头征收猪头税。

此外,农村基层行政机构的无度膨胀,人员冗余,也是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自全国农村撤消人民公社之后,接着就改制为61,766个拥有自己独立的财政利益和相应的税收权利的乡镇政府。后来,这些农村基层政府的摊子越铺越大,但凡上面有的机构,下面也有,不仅先后建立起党委、政府、纪检、人大、政协、武装部六套班子,还相继产生了代表上级政府部门的“七所八站”,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的膨胀伴随着就是乡镇行政人员的飙升。我国在编的党政机关干部,1979年是279万人,1989年则上升为543万人;其中,当数县乡两级上升最快,几近失控!到了1997年,我国在编党政干部人数已达到800多万人,而增加的干部人数与同期国有企业下岗人数1,269,000人大体相当,与此同时县乡两级机构和人员的飙升更是空前的,而这所有人员都无一例外需要农民养活。是谁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负担?是谁消耗了农村改革的成果?——无限膨胀的机构和无限增加的官吏。

⒉ 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分治拉大贫富差距。

国家现行的“三农”政策,大部分延续计划经济体制和推行工业化战略时期的政策精神。在制度安排上总的特征是,经济利益结构明显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即“城乡分治,一国两策”。⑴就业制度偏斜。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向城市迁徙的通道被阻塞,在制度上使农民与土地拴在一起,强制农民滞留农村。这种制度在事实上使农民失去了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农村劳动力无法与城市工商资本结合。这种制度设计对城市居民有利,工业化创造的就业岗位被城里人“垄断”了,而农民只能靠种地养家糊口。

⑵产业制度偏斜。农民不仅无法进入城市就业,而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就业岗位也不属于农民。在“国计民生”、“特殊物资”、“战略物资”等名义下,权力部门瓜分商业利益,形成部门割据、“地盘经济”。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和化肥等农资实行垄断性经营(特许经营),大量潜在就业岗位不属于农民。加入WTO后,各行业向国际看齐,提高“准入”门槛,可能对农民更不利,尤其是对西部不利。这样一套制度,限制了农民,抑制了农业,阻碍了农村工商业,负面影响极大。

⑶财富分配制度偏斜。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农民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无缘。城里人已经享受了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以及生活最低保障等“劳动与社会保障”好处,但农民尚不知劳动与社会保障为何物。在教育方面,农民额外负担义务教育费用。本来受教育的一方享有权利,政府是义务方,但在农村却反过来了,农民负载了义务,仅2001年农民支出乡村办学就达130亿元。在国家政策方面,农民从积极财政政策中得到的实惠少。近几年,国家在调整居民收入政策、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对城镇居民采取增收措施较多而对增加农民收入措施较少。1999年至2000年,国家给公务员和国家事业单位人员加薪,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城镇居民收入增加9.3%,而农民收入则仅增3.8%。国债项目也是城镇多,农村少,城乡收入比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已经超过3∶1。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给中国农民带来沉重负担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也就是说,工业品是被提高到脱离了本身的实际价值卖给农民的,而农民的农副产品又是被大大压低了本身的实际价值卖出的,这一切源于政府制度的偏斜,并通过国家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Y

D

工业品价格

A

1B

农业品价格

C

0X

如上图所示,如果工农业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等,它的比价线AB就为1。但是,正是因为出现了远离AB比价线、呈剪刀张开的AD与AC两条线,工农业产品间的“隐性负担”就到了农民的身上。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人和城市人在收入和财富的道路上表现为“双轨制”,贫富差距逐渐拉大。1999年,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增加到8,346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也有提高,但仅为2,210元,就是说,市民平均工资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了6,136元!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与1978年相比,实际已经下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财富上的“马太效应”正在广大农村和城市之间日益加剧的凸现出来。⒊人力、社会资本的短缺,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约有3.6亿农村劳动力,可遗憾的是,这么多的劳动力,其总体受教育水平明显偏低,素质不高。于是,广大农村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约为1.6亿),高素质人才短缺,人力资本严重匮乏。据统计,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率高达35%,全国外出打工农民约8,000万人,其中80%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同时,农村社会资本也极度缺乏,“农民真苦、农村真穷”正是其真实写照。农民个人拥有财产很少,可作为生产投入的资金必然很低。再加上农村社会基础资本也严重不足,乡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必然影响了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宽。人力与社会资本的双重短缺,导致农村科技、信息、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高素质人才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加大了发展高效农业、特色经济的难度,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限制了农民增收。

三、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应对之策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显示了我党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给中国9亿农民的送来一份暖融融的新春贺礼。“一号文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几年,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减少,这是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低落造成的。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一要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产业结构。这就要求必须加快非粮食种植业和非种植业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大产业。二要构筑不同地区各自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结构。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要构筑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社会结构。不仅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要相应调整城市人口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为此,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这就是通常人们

所说的,要使农民增收,就得减少农民;要使农业现代化,就得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安徽亳州结合自身农业发展特点,以效益农业为突破口,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调整,亳州市的种植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0%下降到52%,养殖业得以迅速发展,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2.5%提高到40.78%,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亳州市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和发展2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其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4.3亿元,从农村吸纳了43.2万从业人员,发放劳动者报酬29.3亿元。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就业水平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制度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政策。”可见,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助于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为农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一般投资规模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使用物质原料以国内为主,劳动力以农民为主,从而能够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农民就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非农领域就业水平的提高,必然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有研究认为,如果把几个大都市里城市建设投资的一部分省下来,少盖几座摩天大楼,少建几个“世纪广场”,少修一条“五环线”或地铁新线,少花些铺陈奢华的主干道灯光投资,而把资金投入到内地去帮助农村发展,可以让数十倍于都市人口的农民受惠,经济上连带效应更是不可估量。

(三)加大政府税费监管力度,切实减轻负农民担

在我国农村不少地区,曾一度出现过税费不分、以费代税、税负过重的情况,农民增产不增收,成为增收难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推进税费改革,禁止以各种形式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以资代劳,则是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关系、治理“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政策举措。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适当提高现行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税率,取消农村一切其他收费,乡、村两级由此减少的收入,主要通过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人员,减少财政开支,调整支出结构以及通过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补助。在农村实行“费改税”,必须同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结合在一起,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把农民集体经济所有者职能,从乡镇政府职能中分离出去,交由农民选举产生的集体经济组织来实施。乡镇政府则从法律、规范、服务、监督方面进行工作,从而实现在农村分配关系上,政府财政分配与农民集体经济分配分开的目标,以理顺农村公共分配关系,阻断农村政府部门用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向农民伸手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渠道。农民要想增收,减轻负担是前提,要从根本上改变“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的状况。

(四)由政府牵头,联动各级组织,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法律、技术服务

市场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的不完全带来的生产的盲目性,因此,只要掌握充分的信息,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对农民来说,自行搜集各类信息具有很大难度,同时由于搜集信息本身的外部性,将各类信息交给分散的农民处理,显然缺乏经济的合理性。即使农民能够获得信息,但是由于其自身各项条件的限制,他们也不能够根据所得信息做出正确处理,使之作为自己采取行动的依据。同时,由于农村本身的闭塞性及农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尽管国家制定了种种支持农业的法律、法规,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法律条文、技术指标还是“奢侈品”,他们缺少机会接触,甚至读不懂法律文件,要想让农民掌握法律技巧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应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透过广播、电视等各种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市场信息,让农民生产经营少担风险,多得实惠。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同时大力推广技术下乡,普及农业科技,完善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为农业生产、农产品的经营和流通提供技术保障。

四、结语

“三农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决不能忽视的关键问题,我们所进行的农村体制改革和一系列农民增收的举措,无疑进入了最关键的时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则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一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我们维持国家的发展甚至稳定都会困难重重。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九亿农民必将翻开历史辉煌的一页!

【参考资料】

1.《安徽日报》 [N] 第18919期 2004年4月29日版

2.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第29期简报 [OL]

3.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M]

4.郑曙东:关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宏观思考 [J]《财经科学》1994年第4期

5.陆子修:《农村问题答案不在农村》[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6.郝利才: 为农民跻身市场架起信息桥梁 [J]《银行家》1994年02期

第四篇: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农民增收难,这是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在我国,农民人口最多,因而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增收最难,因而相对而言又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因此,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关注民生,都必经想尽一切办法下大力气增加农民收入。中央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增收。只有农民增收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突破,我们落实中央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在新农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有了实质性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其对全局的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了2000年的2253元,接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3%,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1978-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7%;1985年-1988年4.9%;1989-1991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仅1.9%;1992年-2000年为4.6%。特别是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四年下降,分别比上年减少4.4、0.3、0.5、1.7个百分点。增长率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态势。1983-1990年,二者收入比由1980年的2.5∶1缩小为2.2∶1,最高为2.29∶1,最低为1.84∶1,此为缩小阶段。1991-1995年,差距明显高于前一阶段,除1991年为2.4∶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其中1993、1994年分别高达2.80∶1、2.86∶1,此为迅速扩大阶段。1996-1999年,差距比前一阶段有所缩小,但除一个年份略低于2.5∶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明显高

于80年代。

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全国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民收入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

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增收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2004—2008年农民增收连续五年超过300元,是建国以来首次突破性成就。尽管中央“三农”政策的含金量如此之高、力度如此之大,农民增收自己与自己比还算不错,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绝对额还是在继续扩大,相对差距也没有缩小。农民很努力,为增收在1亩3分地上做足了文章,今年种粮,明年种棉,后年种麻栽蚕;前年养猪,去年养羊,今年养牛,就是难以增收。为什么增收难?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增效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这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农业增效不快、增收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实现充分就业的梗阻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目前,随着城市化力度的推进,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三)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资金短缺、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性障碍,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面窄:检测设备的落后和检测体系的明显滞后,农技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等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整体收益;三是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等的采集、传递利用手段原始简单,农民生产指导、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迅速提升。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彻底纠正过去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统筹安排。第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土壤气候条件下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现在要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发挥各地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第二,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用法治的方法,靠制度来规范农村的分配行为,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

第三,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西部省际间流动,实现中国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呈正态分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当废除城乡隔离政策。在户籍制度上,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尽快将户籍制度的改革从中小城镇扩大到大中城市,撤除人为的樊篱,万众一心推倒“户籍墙”。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应恢复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废除限制农民进城的《户籍登记条例》,制定和颁布确保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的新《户籍登记法》。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

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五篇: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县农民增收工作汇报

2012年5月

**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镇、*个行政村、*万人口。201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今年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6940元,增速20%。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阻碍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我县已初步形成了“稳粮、优果、扩畜、强劳务”四大主导产业,但是大部分农业生产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一是加工不足。目前,高档次、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发展缓慢,造成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对农民稳定生产和稳步增收极为不利。二是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习惯的影响,当前难以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龙头企业少,“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使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三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县上耕地少且水利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少,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2、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1-

**属旱作农业区,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县份,冰雹、霜冻、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呈周期性发生趋势,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发展受自然制约严重,加之政策性农业保险滞后,部分高效农业发展受阻,一些成熟果实收获受损,很难保障农业稳定增收,农民持续增收。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民增收质量。

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12万人,其中文盲占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到25%。劳动者文化程度与其收入水平呈正比,由于接受教育层次低,造成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致富能力有限,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困难较大,对生态循环农业、节本增效农业等所知甚少,加大了高科技含量农业生产项目的推广难度,无法形成现实的经济效益。

4、劳务输出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民非农性收入的增加。一是由于劳动力务工技能培训跟不上,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形成不了能占有市场的劳务品牌,外出务工的人员大多数属于体力型劳动力,“吃身体、吃青春”,工资性收入低。二是由于我县城镇化进程较慢,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狭小,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三是劳务输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力日渐明显。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大量劳力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技术力量缺乏和部分耕地撂荒,劳务输出与农业

主导产业之间“一头重、一头轻、一头热、一头凉”的问题普遍存在。

5、农村土地制度呆板,束缚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土地制度是农村根本的经济制度,但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土地的集中。土地问题成为制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因素,在农产品基地建设中,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经常为个别农户的不配合而导致土地调整困难,规模化经营无法实施;在种植小区和新村建设中,个别群众常以土地联产承包到户“长久不变”而处处阻挠,土地置换困难,矛盾凸现,影响生产发展。

二、工作措施

(一)调整结构促增收。坚持走种养结合、生态有机之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绿色果品、畜牧富民等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1、粮食生产稳面积、提单产。以稳定小麦、玉米生产面积为主,以增加复种指数为手段,提高粮食产量。年种植粮食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2-15万吨,种植油料0.6万亩,总产0.1万吨。同时,狠抓良种统繁统供、地膜栽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点技术推广,确保良种统供率达到95%以上,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使农民人均粮食纯收入年净增80元。

2、果业生产强管理、抓质量。依托全国优质苹果示范县区

域优势,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方向,以发展绿色有机苹果为主攻目标,做大做强果业生产,做精做优“品牌优势”,不断提升苹果产业经营效益。年引进优良品种4-6个,更新改造果园3万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园3万亩,认证有机苹果示范园1万亩,苹果总面积稳定在50万亩,挂果面积达到35万亩,力争到2013年苹果总产达到56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全面推行“四项关键技术”,大力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产业模式,围绕打响“***”、“**”苹果品牌,积极发展碘硒果、牛奶果等有机特色果,精心设计贴字工艺果,做精做细优势品牌,争取50%以上的果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果业人均年增收610元的目标。

3、畜牧生产重扶持、上规模。以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和全市500万头PIC商品肉猪板块建设项目为重点,坚持规模养殖和零星养殖相结合,采取财政补贴、奖励扶持、生猪保险、贷款担保等措施,扶持群众发展生猪养殖,2012年新建千头祖代种猪场3个、600头商品代种猪场40个、万头示范村40个,生猪存栏50万头、出栏100万头,实现生猪养殖大县目标。2012年实现畜牧业收入3.6亿元,2013年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畜牧年增收330元。

4、特色产业重品牌、增效益。按照精准化、市场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发**老玉米、土豆和**西甜瓜、大葱,以及大棚蔬菜、烤烟等特色产业,力争到2013年,**、**、**等镇实现“一乡一业”,使全县35%的村实现“一村一品”,60%的农户有稳定的增收门路。年

新增设施蔬菜大棚1000座,种植烤烟1.4万亩,实现人均特色产业年增收120元。

(二)政策推动促增收。认真落实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12-2013年落实各类支农惠农补贴资金7927.67万元。其中,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15万元,补贴面积21.5万亩;玉米良种补贴资金427万元,补贴面积42.7万亩,地膜玉米面积397万元,补贴面积39.7万亩;粮食直接补贴资金599.96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3988.71万元,补贴面积75.49万亩,退耕还林补贴资金2300万元。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贫救济等制度,年发放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蛋奶工程专项资金、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3259.8万元,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资金3499万元,农民人均年增加转移性收入65元。

(三)激活资本促增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土地复垦整理项目,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率达到98%以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承包经营和房产确权发证工作,积极培育农村产权市场,鼓励和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交易农村产权,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农民人均年增加财产性收入65元。

(四)龙头带动促增收。围绕粮、果、畜等支柱产业积极

争取引进、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储藏与加工,实现增值增收;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合作新模式,突出抓好大秦绿色生态养殖种植基地、**生态农业发展实业有限公司、陕西**果业有限公司三期冷库群建设和速冻甜玉米加工、南北果业有限公司冷库群建设,以及出口果品加工生产流水线等重大项目落实工作。同时,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年组建苹果营销、生猪养殖等各类专业合作社60个,年增加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55元。

(五)劳务输转促增收。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坚持城镇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就业创业并举,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抓培训、抓订单、抓维权,巩固现有成果,实现劳务输出技能化、组织化、长期化。年转移就业培训达到1.6万人次,新增外出劳务1万人,力争使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8.6万人,年创经济收入12.67亿元,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增加360元。

下载2011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增收工作年终总结

    农民增收工作年终总结 农民增收工作年终总结1 一、基础环境XX乡辖10个村子行政村子,77个村子民小组,共3008户,10380人,现有劳动力5398多人,此中富余劳动力1080人。XX乡20xx年农民......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又面临突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要全面建设包括百分之七十农业人口在内的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农业局)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县农业局长彭新平) 一、农民增收发展现状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开展“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通过深入村组农户,进行走访、座谈,使我们充分......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党的十六大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作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农......

    新时期农民持续增收情况调研思考

    农民收入问题可以说是农业与农村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事关全局。为此,近年来的中央相关文件反复强调,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并在......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xx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7月)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