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污染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污染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造成了农村严重污染,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危害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影响了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造成农村污染的原因。
1、对农村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农村污染事关农民的健康,事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但许多人包括有些领导干部对农村污染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治污只是城市的问题,所以对于环保的重视和投入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城市污染处理,难以体现城乡公平。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例如:一些污染性的项目和企业,引进、下放到农村生产经营,城市垃圾转移到农村等等,还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对贩卖伪劣农药、化肥的监督、查处力度不够,对农民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的服务指导不到位等,致使农村污染严重并日趋加剧。
2、化肥、农药的流失渗漏。农民从表面上盲目追求农产品单产数量,由于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个别地区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偏高,部分蔬菜含硝酸盐超标;由于过量或滥用农药,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3、农用地膜污染严重。农民为了追求农产品临时效益,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使棉花、果蔬早种植,早结果,早上市,能提高单价以增加收入,这是对农民创业十分有利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以致使粮食、蔬菜减产,农民反而减收。有关资料报道,试验表明:土壤中残留残膜每公顷达37—45公斤时,小麦和蔬菜将减产7%和10%。
4、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不当。在农村没有垃圾处理场,也没有必要的处理方法,生活垃圾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随意乱倒堆积,成为蚊蝇孽生,臭气弥漫的污染源。另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确实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固液体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的无害化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入水沟渠塘,导致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让人们吃上绿色安全食品,如果土壤被污染,水体被污染,又何来无公害的安全食品?所以农村面源污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关于治理农村污染的建议
1、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治污认识。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加强对治理农村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使广大干群充分认识到农村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和治理农村污染的重要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各级领导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履职履责,形成合力,必须坚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依法监督,防治并举”的方针。同时加大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唤起农村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最终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2、要强化政府行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树立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举措,作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3、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服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治污,首先要对生产资料销售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化肥、农药在市场上销售,把住污染源头,对售假卖劣的不法商贩不要一罚了之,既要严厉打击,又要把其货源销毁;其次是对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督查,按照有关标准,严把市场准入关,严禁不合格农产品上市,保证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安全食品;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服务。要以政府牵头由土地、环保、农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技术人员组成农村生态环境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无偿服务。一是按季节定时对农民的土地进行检测,及时指导农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肥;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农民掌握各种农作物不同类型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因虫害而异,科学适量地喷洒农药;教育农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文明,讲卫生,尤其是注意环境卫生,科学处理生活垃圾;引导农村畜禽养殖业采用环境友好、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并对畜禽粪便、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篇:农村坏境污染调查报告
学 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作品类别:调查报告
作品题目: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作者姓名:陈丽 作者学号:2012441065
2013年9月1日
联系电话:***
农村坏境污染调查报告
暑假回了一趟老家,大巴车在宽敞的道路上奔驰,放眼望去,路边的新房子多了,在路上行驶的人多了,似乎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可当画面在脑海中一次一次回放时,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在细细一看,才发现:路边的垃圾多了,厚厚的一层塑料袋、食品袋安静的躺在路两旁,对我们进行着夹道欢迎;熟悉的小河变得浑浊了,小时候清澈见鱼影的河水已一去不复返,瓶瓶灌灌随水漂流无不壮观;往日蔚蓝的天空消失了,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灰蒙蒙的病态。当车子开始进入崎岖不平的乡村公路时,一股“鼻香而流远”的垃圾味道不时从远处扑来,农药袋子、种子盒子肆无忌惮的在田边招摇着„„这一切都在警醒着我们,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在老家的这几天,我了解到,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生活的城市周边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成大污,而且已经酿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地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三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很多排除在医疗保险之外的农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所以我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解决农村污染问题。
一、我所在城市周边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㈠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我家位于重庆市边界,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应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据统计,饲养的畜禽所产生的的粪便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许多中小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必要地处理能力,只能讲粪便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有机污染。
(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为了防止植物被虫害,全球每年有460多万吨化学农药被喷洒到自然环境中。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且以使用杀虫剂为主,致使不少地区土壤、水体及水果、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大大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对农村环境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专家指出,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轻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
(三)生活污染现状 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农村垃圾不仅在数量上日益上涨,垃圾的成分也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分也明显增加。许多城区的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处理填埋场地,广阔的土地便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最终将危及到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另外,农贸市场周边基础设施薄弱,垃圾箱设置不科学。对县城周边几个小镇的农贸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农贸市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腐烂菜叶和白色垃圾,直接造成了市场的经营环境差。
二、造成家乡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应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
2.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资金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欠缺,保洁队伍和长效管理几乎难以落实到位,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屡见不鲜。
3.大部分农民环境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成多元化。一方面,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三、对农村环境改善的建议
(一)市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环保的力度,将农村污染环境作为一项长久的重要工作,各村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的正规化。
(二)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治理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应该多派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乡村去,给村民推广普及畜牧方面的知识,大力推广科学合理的畜禽养殖和处理技术,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
(三)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我们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我们要呼吁全民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要让大家明白保护环境和资源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第三篇:关于农村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农村污染问题调查报告
做为一个农村来的孩子,我时刻关注着身边家乡的变化。所以我就利用假期对我的家乡环境进行了一次调查。因为本来就是农村人,我对农村现状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很深的印象。由于都是本村人,村民们热情的接待了我。
从调查情况看,我们发现农村的环境确实需要进一步改进。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治理城市污染,却忽略了农村的环境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了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延伸到了食品污染。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000km2增加到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针对我们所发现的问题,我们应从如下着手: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农民的许多不够环保的生产习惯多缘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农村的环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标也才能尽早的实现。
3、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制定较早,其规定虽然适用于农村环境的污染治理,但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其侧重点是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相对薄弱。因此,有关方面要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等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抓紧研究拟订有关土壤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制定乡镇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以明确村民、村委会、乡镇管理部门在垃圾的清运、收集、贮存、处置过程中的责任和分工,使农村环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树才能更多、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第四篇:农村污染调查报告
农村污染调查报告
调查人:七年级五班 孙泽宇
调查时间:2013.7.27
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为了了解农村的经济变化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我利用暑假时间农村诸多家不同工厂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农民的生活情况展开了调查。
环境现状分析: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3、土地污染日趋严重。
4、空气污染日趋严重。
1.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近年来,我市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畜禽粪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养猪场未经规划建在乡村水源的上游。畜禽粪便要经自然晾晒15天,臭气熏天,蚊蝇滋生,遇有雨水天气,在村庄内四处横流,以致河流、沟渠及地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不仅造成当地村民饮水困难,而且给村民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
2.农药、化肥污染现状: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容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对环境生物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
3.农村生活污染现状: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许多×××的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广阔的天地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最终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监管不力。
二是由于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匮乏。
三是群众环保意识差。
农村环境污染改善方案: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2.加强组织领导.3.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治理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
4.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
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树才能更多、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第五篇:关于农村河流污染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河流污染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河源龙川县田心镇
调查对象:田心村的河流
调查时间:2014年03月29日—2014年04月2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实地调查采访调查
田心镇位于龙川县境中部偏东,随着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这里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古人吴钧在其《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是古人对山水的美好描写,小鱼、小虾、各种贝螺在河底清晰可见,天气热的话,偶尔还能看到小孩在河道中戏水。但这美好的景象只能在早十年前看到,现在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如瓶瓶罐罐、塑料袋、家畜的尸体等。河水污浊,严重区域还可以闻到一股恶臭味。
村上的河流都是通向我国南方大动脉—珠江的支流东江。东江发源于江西,但南流至广东省河源龙川县以下折向西南,如果东江的上游流域都遭受污染,那么依靠东江为水源生活的广大人们正面临着水源的严重考验!当前我县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特别是农村河流污染的改善,提高环境质量,建设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农村河流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根源
近年来,县政府提高了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新建了大量基础设施,但由于主心脉仍旧在发展上,所以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效。
1、人口密集,生活排污量大
据调查,目前田心镇有16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总户数7121户,按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50L计算,每天共生产接近3000吨的生活污水,如果乘以365天的话,那数字是非常庞大的!这样的污水每天都在为我村的河流做“贡献”为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环境问题必须要重视起来,就目前农村的河流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立即采取行动进行整治。
2、村民环保意识低,生活垃圾直接扔河道
村中生活垃圾,化肥的使用,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下水道污水胡乱排放等现象普遍存在,严从整体看,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重污染到河流、地下水,影响到了人们的饮用水质量和饮食的卫生健康。同时,由于人口居住太分散,大多数村无专门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填埋,二次污染十分严重。农田被大量改造为住房,严重破坏了环境的绿化及生态平衡,更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意乱丢乱扔,不管在哪都可见肆意丢弃的垃圾,已经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卫生与健康
这是我对村上的村民及学生做的调查报告数据:
可见村上河流的污染物各种各样,最多的是瓶瓶罐罐、包装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如果这些污染物长期的积累后果不堪设想。
3、相关机构监督力度不够,厂家随意排污
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兴起,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对农村河流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如一些工业园的转移,在村上就坐落了一家电子厂,虽然缓解当地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但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当地执法人员只是在表面上做工厂的工作,实际效果不大。废水还是照样排放到河流中,因缺乏城乡一体化的环保规划,个别镇街的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治污设施不配套,导致污水废气乱排乱放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明沟,造成渗漏,污染了当地水质,有些地方甚至发出化学恶臭味。有的镇街工业园区管理不规范,未实现功能分区,工业、生活、商贸和畜牧养殖混杂,既影响了农村居住环境,又造成了污染纠纷。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农村环保专门监管队伍,监管能力薄弱,防治措施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4、只为开挖稀土矿,不顾周边环保
前两年我村上有不法商家开挖稀土矿(已被村民毁),那些商家只顾眼前的利益,完全忽视为开采稀土矿所带来的环境危害,据了解开采稀土矿需要用到许多的化学药物来提炼。如硝酸、硫酸、氢氧化钠等浓酸浓碱进行提炼,提炼后的废液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造成河流严重的污染。实地调查发现,那里的矿点惨不忍睹,山体被开挖得遍体鳞伤,下雨时,大量的泥流冲下低洼地带或河流。附近的植被早已被砍伐完,最严重的是附近河流中啥水生生物都没有,更别说生命力顽强的水蛭了,只有河水安静的流淌着。附近村民怨道农作物的产量都大大打折,这都是那些黑心商家为开挖稀土矿造成的后果。
二、农村河流污染问题的整治措施与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收回的问卷中有36.07%的村民会把垃圾直接扔到河流中,更令人惊讶的是问卷中问到:假如你看到你家人或你认识的人往河流倒垃圾你会怎么做?回答任由他们的人数居然达35%。数据如下表:
根据这些数据,要想农村河流的得到改善首要的任务是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宣传栏等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农民的生态环境教育,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方式和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
2、不断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加快镇街环保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环保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使农村环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要加大对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投入,重点做好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建设,逐步使环境监测、监察机构的仪器和装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
3、多措并举,综合防治,提高农村环保水平
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农村工业“三废”污染防治,要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对超标排放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畜牧养殖小区,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鼓励的办法,鼓励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小区,强化畜禽养殖场选址、污水排放、粪便处理等方面的管理,严禁在村内建设养殖小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要通过建全设施,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湿地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示范、稳步推进
农村河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示范、稳步推进。要逐一摸清农村河流地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等方面的底子,查清全市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排放数量、排放去向,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对排查出来的污染源要逐个建立档案,制定治理规划,定期对照检查考核,客观、动态地反映一个地方污染源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5、政府的执政理念与宣传工作方面。
政府的思想不能太狭隘,要有长远视角。在招商引资时若把经济放在首位而忽视破坏环境的代价,便会走上不可持续的道路,暂时也许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若干年后呢,环境不支持再发展了,你便只能坐以待毙,这样岂不是自断后路。农村环境污染的肇事者大部分是广大农村民众,作为农村的主体,他们的觉悟、意识极为重要。如果广大农民自己都能够自觉的遏制污染环境行为,主动地维护各自的生活环境,那么污染又从何而来呢?预防重于治理,基于此,政府的工作还是任重道远的,对于环保观念的大力宣传是迫不及待,势在必行的。要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资源,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强考核,切实把区域性污染治理好。要注意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好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各部门的责任。要创新农村环保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订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整体推进园区规划、整合、改造、规范等相关工作,合理调整镇街工业布局,明确园区招商、财政分成等政策,调动各镇街在园区落户项目的积极性,引导新上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为集中治理污染创造条件。
结论
大量的废弃物,不卫生的生活环境,影响的不仅是村民的健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农村的有效发展。只有政府宣传到位,村民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相应的环保规划法律体系落实到位,并不断完善,加大打击力度,才可能有效的改善家乡的环境。农村的河流污染问题已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若不采取行动那后果不堪设想。在保护农村环境中,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发挥好政策引导,法律督导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同时要组织,协调社会各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舒适环境,是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真正实现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生态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社
参考文献
[1]张统,王守中 村镇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2]黄锡荃 中国的河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吴文伟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杨国丽,魏文礼 农村水环境污染存在问题及其治理对策.中国水利水电,2006.[5]张雪绸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农村经济,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