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五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及二OO六年安排(★)

时间:2019-05-12 19:0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OO五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及二OO六年安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OO五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及二OO六年安排》。

第一篇:二OO五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及二OO六年安排

一、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1号、省委3号、市委2号文件和县委1号文件精神,强化年初目标任务落实,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2.4万亩(其中完成水稻栽插面积20.1万亩),总产85272吨,比去年分别下降4.7%和7.8%;油菜籽面积11.6万亩,总产1.48万吨,比去年分别下降4.2%和11.4%;棉花种植面积70185万亩,总产皮棉5016吨,除棉花种植面积略有增长外,粮、棉、油各项生产指标与去年均有所下降,但仍属常年偏好水平。全县完成秋种面积19.6万亩。养殖业形势喜人,全年可出栏生猪6万头,家禽35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1.32万吨,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预计全年可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当年价),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增幅7.5%。

二是农业结构更趋优化,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在洲圩区已基本建成10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和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后山区已建成1万亩生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万亩凤丹标准化种植基地。畜禽业已建成五松——西联畜禽养殖走廊(小区)和钟鸣、天门草食性动物养殖基地,以及五松、老洲等优质仔猪良繁基地等,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190个(其中家禽养殖118个,家畜养殖72个),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养殖比例已达到50%以上。水产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名特优养殖面积3.2万亩,占养殖面积的54%。已建成东联、西联河蟹养殖基地1.2万亩和胥坝网箱养殖1.5万立方米。县水产开发公司良种繁殖场繁育各类鱼苗3亿尾,其中繁育大规格南方大口鲶128万尾,比去年增长40%。南方大口鲶繁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05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东河牌河蟹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进展顺利,产品畅销上海、杭州等地。西联乡和老洲乡400公顷蔬菜生产基地已获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平”牌糖冰姜和糖醋姜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县80万特色农业科技扶持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新上了华宝禽业、中厦林业、四洋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华方麻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4家龙头企业,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4家,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正强禽业、铜大禽业、天宝禽业、国邦蛋鸡场、四洋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原有规模养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中铜大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1200万只活禽、生产冷藏白条禽和分割禽肉产品3万吨的肉禽深加工厂已经县发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97亿元,带动农户2万余户,我县也被认定为全省1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之一。“东河”牌河蟹、“西联”牌鸡蛋、“秋燕”牌瓜果、“陵江”牌鱼苗及水产品、“发雷”牌和“齐松”牌姜制品等近二十余个商标已申请注册,企业和大户的商标意识进一步增强。培育农业“双百”示范大户达264户,其中“双百”示范户迟秋燕创办的钟鸣秋燕农业科技园还被授予全县首个生态示范基地。组建了县棉花行业协会、粮油协会、西联蔬菜销售协会和胥坝网箱养殖协会,全县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38家,丹皮行业协会被列入省级行业协会示范点,各类协会的作用正日益发挥。县花卉苗木、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等行业协会正在积极进行组建前的各项筹备工作。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劳务经济日益壮大。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则,开设专业8个,完成培训人数3000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以及外出务工人员显著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县共劳务输出5.8万人,比去年增加近300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是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林业工作成效显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和绿色长廊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继续稳步实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608亩,其中德援项目5668亩,世行项目2246亩,兴林抑螺1212亩,工业原料林465亩,其它17亩。完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5000亩,绿色长廊二期工程建设10公里,四旁植树70万株,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年度造林任务,顺利通过省级秋季造林检查验收。完成了4.96万亩的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木材采伐与林地征用审核审批手续进一步规范,“三证”管理及森林“三防”工作进一步强化,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有效增长。

六是农业基础逐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完成了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和14座泵站技改,以及洲圩区多处堤防险段的治理工程。继续实施了第九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第十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天门镇全面实施,将改造中低产田1万以上。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全县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万亩。农村沼气、改水改厕、秸秆气化、水土保持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作为全省17个新建县之一,我县今年第一次争取到了国债能源项目,核准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00口,并配套“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中央财政共计补贴资金12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对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七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兴农战略明显加强。大力推广6类13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4个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种养业上的示范与应用。“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被省农委和省财政厅正式授牌。以和平生姜厂为龙头的6000亩铜陵生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建设。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巩固了县、乡两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积极配合市蔬菜质量监测中心,加强入市蔬菜和基地在地菜的质量监测,共完成六大类30个品种、741个样品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8 %,“放心菜”工程得到有力推进。农技110服务咨询台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其服务指导功能明显增强。全面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100名(其中县级20名,乡镇80名)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实施了水稻、油菜“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示范活动,万亩县级水稻示范片总增产稻谷57万公斤,油菜示范片平均亩产178.5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在发挥省级新桥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作用的基础上,加快了天门生姜科技示范园、钟鸣秋燕瓜果科技园、太平蔬菜示范园和老洲新世纪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园)基地功能进一步发挥。

八是党的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认真落实“一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抓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实行了“一卡式”发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2005年共争取发放国家水稻良种补贴资金265.7万元,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0万元,退耕还林资金759万元。结合“三下乡”、“3·15”维权日等,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常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4000多份,建立了重点农资定期质量抽检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出动检查车辆50余次,人员174人次,累计检查农资经营户396户,确保了春耕生产和秋种期间农资市场的安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通过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全县农民负担综合大检查,重点加强对农村卫生、教育、医疗、生产性水电费等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确保减免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反弹。今年又争取市财政资金对我县农业生产性共用水电费给予补贴400余万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同时,对村级债务进行认真的调查和摸底,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形成了村级债务化解对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基本完成了全县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换发工作,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措施

1、抓政策落实。在认真研究、宣传、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1号、省委3号、市委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结合县委1号《关于做好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实施意见》,利用县特色农业(科技)扶持专项资金,加快特色农产品、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产品品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同时将1号文件中涉及我委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相关政策,选准编制一批项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现与中央、省、市有关政策的有效对接,更多地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将党和国家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抓结构调整。一是优化种植业。认真组织实施粮、棉、油“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大宗农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扩大生姜、丹皮、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二是提升养殖业。以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型优质畜禽养殖,重点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应急处置能力;以县水产开发总公司水产良种场建设为载体,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例,重点发展长江近水面网箱养殖,河蟹养殖以及南方大口鲶等水产良种的人工繁育。通过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

3、抓产业化经营。以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因地制宜建一批、招商引一批、城镇工商企业转一批、扶持壮大一批,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扎实推进农业“双百”工程。加强对认定在册的264户农业“双百”示范大户的扶持服务和引导,重点在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完善机制、增强辐射带动上下功夫,通过“双百”示范大户标兵的评比,加大扶持和表彰力度,鼓励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示范大户和其它经济组织,创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重点围绕优质粮棉油、生姜、丹皮、花卉苗木、蔬菜、特种水产、畜禽养殖,建立县、乡级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

4、抓劳务经济。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则,采取与用人单位联合培训或委托培训的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突出为本地企业和工业园区服务,实现就地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手续,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务输出的信息引导和推介,进一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5、抓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一是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乱占滥用耕地行为;二是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地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三是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四是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和绿色长廊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五是以国债水利工程扫尾、防汛准备工作为重点,加强水库除险、泵站技改、保坍护岸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6、抓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完善县级农技110服务咨询台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其服务指导功能;二是积极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100名(其中县级20名,乡镇80名)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大户为依托,积极发展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不断增强示范园(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对我县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助,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7、抓农资市场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强化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常识宣传,建立重点农资定期质量抽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让农民购买放心农资,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经营大户实行重点检查和全面监管,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二是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继续加强对卫生、教育、医疗、农村生产性水电费等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成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换发工作,依法加强对土地承包流转的监督管理,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存在问题

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到今后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资价格上扬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今年化肥、农药、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同比上涨了近20%,农业亩生产成本增加了近40元,农资涨价基本抵消了政策性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同时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仅油菜籽比去年同期收购价低了10%以上,直接影响了农民进一步增收。棉花产量下降,但由于价格的上升(平均每担比去年上涨了65元左右),棉农基本实现了减产但未减收。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加大。随着农业税免征,国家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对土地资源重要性意识增强,加上近几年部分土地流转欠规范,农民从种植大户手中重新争要土地使用权时有发生,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三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洲圩区易涝,后山区易旱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稳产、高产还没有摆脱受制于自然气候影响的局面。特别是今年局部地区的冰雹、内涝、旱情及台风,给我县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农民合作组织刚刚起步,农民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还很弱。农村市场主体绝大多数还是处于分散状态的千家万户农民,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四、2006年工作打算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不懈努力,稳步推进,认真做好全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所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为农服务新机制为契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求发展,以市场化取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资源的有效整合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农业科技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促进农业增效,以质量品牌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以转移农民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二)工作目标

农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4%,农民人均收入比2005年增长10%。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将细化分解如下: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蔬菜、丹皮、花卉苗木、经果等优势产业,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使农业总产值增长1%,农民人均增收30元左右,增幅1%;

2、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县水产开发总公司、东联乡河蟹养殖协会、铜大、天宝、正强、四洋、华宝、国邦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扩大特色水产品、优质畜禽养殖的规模与效益,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养殖业同比增长8%的目标,即净增1750万元,使农业总产值增长2.5%,农民人均增收65元左右,增长2%。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抓好农业“双百工程”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壮大现有的省、市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0.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2006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000人以上,劳务输出达到6万人以上,新增劳务经济收入3400万元;通过加快东部城区和工业园区等建设,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民收入人均增收128元,增幅4%。

5、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市政策性投资。抓住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我县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的投入,以及市对我县农村生产性水电费和生态公益林的补贴,加大农村失地农民保障,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的土地资源性收入,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三)主要措施

1、调整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农业发展基本思路,结合我县实际,通过资金、政策和市场引导,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是在洲圩区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10万亩优质粮、10万亩优质油、6万亩优质棉、3万亩无公害(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1万亩、1.5万亩、0.5万亩和0.6万亩;二是在后山区以农业生态保护和生态林建设为主体,大力发展丹皮、生姜两大特色农产品,建成2万亩中华白姜和2万亩丹皮生产基地,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0.2万亩和0.3万亩,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构建绿色生态县;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东、西联和胥坝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2万亩(包括0.3万只网箱养殖),使县水产良种场人繁能力达到4亿尾;建立五松、西联畜禽养殖走廊(小区)和钟鸣、天门后山区草食性动物养殖基地,使全县规模养殖场(大户)达200个以上,全县规模养殖率达到60%;四是在沿江快速通道两旁和“一主两辅”城区周围,以绿色长廊、花卉苗木、经果林建设为主,积极发展并形成城区近郊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在该区内加快农业经济循环园建设,建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区。

2、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农业项目是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将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围绕市里所确立的主导产业(产品),结合全县农业“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建成一批能与市农业发展项目相衔接的农业项目库,以项目为载体争取市里对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持;二是对在手的林业德援项目、世行项目、生态公益林项目、绿色长廊二期项目、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南方大口鲶规模化人工繁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债能源项目、产业化示范县项目、国家级生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阳光工程项目、水稻良种补贴项目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抓紧组织实施,力争早日发挥效益;三是对渔病防治中心项目、网箱养鱼项目、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和土壤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加大跑省跑部力度,争取尽快立项实施。同时,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注重项目质量,切实抓好农业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3、壮大龙头,搞活产品流通。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县特色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增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按照重点扶持,集中扶持的原则,加大对我县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力争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二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粮、油、棉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和鼓励外地工商资本到我县创办、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同时,对这些农业项目实行比工业项目招商更优惠的政策;三是不断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双百”示范大户达300户,辐射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并通过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力度,促进他们向“公司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产业化发展的排头兵,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为农产品的流通保驾护航。充分运用连锁经营、产销直挂、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手段,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确保农资与农产品质量;五是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与个人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争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以及著名、驰名商标,认真组织实施“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加强对我县名特优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提升我县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建设生姜、丹皮、名优畜禽、特色水产、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协会,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4、强化培训,加快转移步伐。一是围绕市东部城区和县经济循环园建设,以实施“阳光工程”为抓手,在突出为本地企业服务的基础上,按照定向培训、定单培训的原则,积极拓展农民工的输出渠道和规模,确保输出的目的性和有序性,力争培训转移3000人以上,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二是配合城建、公安、社保等部门,加快与市职能部门的对接,做好被征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转移工作,积极稳妥地引导他们由农民向市民过渡;三是通过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积极引导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走向东部,通过换脑筋、学本领、积资本,实现“孔雀东南飞,凤凰再还巢”,带动全县市场农业的发展。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在进一步实施好现有的各类农业基础实施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一是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开发资金和规模,按照建一片,成一片,保一片的要求,加快对我县中低产田的改造步伐,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搞好农林生态建设。支持水土保持、节水增效等农业项目,认真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绿化水平;三是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园建设。建成顺安农业循环经济园,发挥循环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创新机制,促进科技兴农。一是建立为农服务新机制。结合我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认真做好为农服务与农民负担监督的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监督,建立农民利益保护的长效机制,同时将一些经营性服务和非必须由政府公益性服务组织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由中介组织承担,建立起科学可行的工作考核机制和农民负担监管机制;二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一定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到田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三是创新农业服务方式。继续抓好农技“110”服务热线,实施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推进“信息入乡”工程,增强服务指导功能,探索农业科技人员利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途径,实现科技与农业更深层次的融合;四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完善省级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功能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县级生姜、蔬菜、经果和花卉等示范园建设,引进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增强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五是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争取中央和省、市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对我县农民购置农机具给予补贴,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和规模,逐步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使机耕和机收率分别达70%和65%以上。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1号、省委3号、市委2号文件和县委1号文件精神,强化年初目标任务落实,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2.4万亩(其中完成水稻栽插面积20.1万亩),总产85272吨,比去年分别下降4.7%和7.8%;油菜籽面积11.6万亩,总产1.48万吨,比去年分别下降4.2%和11.4%;棉花种植面积70185万亩,总产皮棉5016吨,除棉花种植面积略有增长外,粮、棉、油各项生产指标与去年均有所下降,但仍属常年偏好水平。全县完成秋种面积19.6万亩。养殖业形势喜人,全年可出栏生猪6万头,家禽35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1.32万吨,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预计全年可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当年价),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增幅7.5%。

二是农业结构更趋优化,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在洲圩区已基本建成10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和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后山区已建成1万亩生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万亩凤丹标准化种植基地。畜禽业已建成五松——西联畜禽养殖走廊(小区)和钟鸣、天门草食性动物养殖基地,以及五松、老洲等优质仔猪良繁基地等,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190个(其中家禽养殖118个,家畜养殖72个),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养殖比例已达到50%以上。水产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名特优养殖面积3.2万亩,占养殖面积的54%。已建成东联、西联河蟹养殖基地1.2万亩和胥坝网箱养殖1.5万立方米。县水产开发公司良种繁殖场繁育各类鱼苗3亿尾,其中繁育大规格南方大口鲶128万尾,比去年增长40%。南方大口鲶繁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05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东河牌河蟹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进展顺利,产品畅销上海、杭州等地。西联乡和老洲乡400公顷蔬菜生产基地已获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平”牌糖冰姜和糖醋姜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县80万特色农业科技扶持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新上了华宝禽业、中厦林业、四洋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华方麻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4家龙头企业,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4家,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正强禽业、铜大禽业、天宝禽业、国邦蛋鸡场、四洋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原有规模养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中铜大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1200万只活禽、生产冷藏白条禽和分割禽肉产品3万吨的肉禽深加工厂已经县发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97亿元,带动农户2万余户,我县也被认定为全省1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之一。“东河”牌河蟹、“西联”牌鸡蛋、“秋燕”牌瓜果、“陵江”牌鱼苗及水产品、“发雷”牌和“齐松”牌姜制品等近二十余个商标已申请注册,企业和大户的商标意识进一步增强。培育农业“双百”示范大户达264户,其中“双百”示范户迟秋燕创办的钟鸣秋燕农业科技园还被授予全县首个生态示范基地。组建了县棉花行业协会、粮油协会、西联蔬菜销售协会和胥坝网箱养殖协会,全县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38家,丹皮行业协会被列入省级行业协会示范点,各类协会的作用正日益发挥。县花卉苗木、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等行业协会正在积极进行组建前的各项筹备工作。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劳务经济日益壮大。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则,开设专业8个,完成培训人数3000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以及外出务工人员显著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县共劳务输出5.8万人,比去年增加近300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是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林业工作成效显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和绿色长廊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继续稳步实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608亩,其中德援项目5668亩,世行项目2246亩,兴林抑螺1212亩,工业原料林465亩,其它17亩。完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5000亩,绿色长廊二期工程建设10公里,四旁植树70万株,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年度造林任务,顺利通过省级秋季造林检查验收。完成了4.96万亩的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木材采伐与林地征用审核审批手续进一步规范,“三证”管理及森林“三防”工作进一步强化,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有效增长。

六是农业基础逐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完成了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和14座泵站技改,以及洲圩区多处堤防险段的治理工程。继续实施了第九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第十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天门镇全面实施,将改造中低产田1万以上。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全县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万亩。农村沼气、改水改厕、秸秆气化、水土保持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作为全省17个新建县之一,我县今年第一次争取到了国债能源项目,核准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00口,并配套“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中央财政共计补贴资金12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对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七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兴农战略明显加强。大力推广6类13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4个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种养业上的示范与应用。“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被省农委和省财政厅正式授牌。以和平生姜厂为龙头的6000亩铜陵生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建设。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巩固了县、乡两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积极配合市蔬菜质量监测中心,加强入市蔬菜和基地在地菜的质量监测,共完成六大类30个品种、741个样品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8 %,“放心菜”工程得到有力推进。农技110服务咨询台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其服务指导功能明显增强。全面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100名(其中县级20名,乡镇80名)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实施了水稻、油菜“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示范活动,万亩县级水稻示范片总增产稻谷57万公斤,油菜示范片平均亩产178.5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在发挥省级新桥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作用的基础上,加快了天门生姜科技示范园、钟鸣秋燕瓜果科技园、太平蔬菜示范园和老洲新世纪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园)基地功能进一步发挥。

八是党的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认真落实“一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抓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实行了“一卡式”发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2005年共争取发放国家水稻良种补贴资金265.7万元,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0万元,退耕还林资金759万元。结合“三下乡”、“3·15”维权日等,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常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4000多份,建立了重点农资定期质量抽检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出动检查车辆50余次,人员174人次,累计检查农资经营户396户,确保了春耕生产和秋种期间农资市场的安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通过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全县农民负担综合大检查,重点加强对农村卫生、教育、医疗、生产性水电费等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确保减免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反弹。今年又争取市财政资金对我县农业生产性共用水电费给予补贴400余万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同时,对村级债务进行认真的调查和摸底,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形成了村级债务化解对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基本完成了全县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换发工作,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措施

1、抓政策落实。在认真研究、宣传、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1号、省委3号、市委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结合县委1号《关于做好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实施意见》,利用县特色农业(科技)扶持专项资金,加快特色农产品、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产品品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同时将1号文件中涉及我委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相关政策,选准编制一批项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现与中央、省、市有关政策的有效对接,更多地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将党和国家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抓结构调整。一是优化种植业。认真组织实施粮、棉、油“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大宗农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扩大生姜、丹皮、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二是提升养殖业。以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型优质畜禽养殖,重点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应急处置能力;以县水产开发总公司水产良种场建设为载体,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例,重点发展长江近水面网箱养殖,河蟹养殖以及南方大口鲶等水产良种的人工繁育。通过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

3、抓产业化经营。以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因地制宜建一批、招商引一批、城镇工商企业转一批、扶持壮大一批,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扎实推进农业“双百”工程。加强对认定在册的264户农业“双百”示范大户的扶持服务和引导,重点在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完善机制、增强辐射带动上下功夫,通过“双百”示范大户标兵的评比,加大扶持和表彰力度,鼓励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示范大户和其它经济组织,创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重点围绕优质粮棉油、生姜、丹皮、花卉苗木、蔬菜、特种水产、畜禽养殖,建立县、乡级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

4、抓劳务经济。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则,采取与用人单位联合培训或委托培训的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突出为本地企业和工业园区服务,实现就地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手续,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务输出的信息引导和推介,进一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5、抓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一是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乱占滥用耕地行为;二是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地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三是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四是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和绿色长廊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五是以国债水利工程扫尾、防汛准备工作为重点,加强水库除险、泵站技改、保坍护岸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6、抓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完善县级农技110服务咨询台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其服务指导功能;二是积极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100名(其中县级20名,乡镇80名)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大户为依托,积极发展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不断增强示范园(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对我县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助,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7、抓农资市场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强化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常识宣传,建立重点农资定期质量抽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让农民购买放心农资,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经营大户实行重点检查和全面监管,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二是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继续加强对卫生、教育、医疗、农村生产性水电费等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成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换发工作,依法加强对土地承包流转的监督管理,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存在问题

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到今后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资价格上扬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今年化肥、农药、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同比上涨了近20%,农业亩生产成本增加了近40元,农资涨价基本抵消了政策性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同时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仅油菜籽比去年同期收购价低了10%以上,直接影响了农民进一步增收。棉花产量下降,但由于价格的上升(平均每担比去年上涨了65元左右),棉农基本实现了减产但未减收。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加大。随着农业税免征,国家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对土地资源重要性意识增强,加上近几年部分土地流转欠规范,农民从种植大户手中重新争要土地使用权时有发生,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三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洲圩区易涝,后山区易旱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稳产、高产还没有摆脱受制于自然气候影响的局面。特别是今年局部地区的冰雹、内涝、旱情及台风,给我县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农民合作组织刚刚起步,农民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还很弱。农村市场主体绝大多数还是处于分散状态的千家万户农民,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四、2006年工作打算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不懈努力,稳步推进,认真做好全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所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为农服务新机制为契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求发展,以市场化取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资源的有效整合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农业科技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促进农业增效,以质量品牌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以转移农民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二)工作目标

农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4%,农民人均收入比2005年增长10%。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将细化分解如下: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蔬菜、丹皮、花卉苗木、经果等优势产业,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使农业总产值增长1%,农民人均增收30元左右,增幅1%;

2、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县水产开发总公司、东联乡河蟹养殖协会、铜大、天宝、正强、四洋、华宝、国邦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扩大特色水产品、优质畜禽养殖的规模与效益,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养殖业同比增长8%的目标,即净增1750万元,使农业总产值增长2.5%,农民人均增收65元左右,增长2%。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抓好农业“双百工程”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壮大现有的省、市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0.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2006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000人以上,劳务输出达到6万人以上,新增劳务经济收入3400万元;通过加快东部城区和工业园区等建设,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民收入人均增收128元,增幅4%。

5、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市政策性投资。抓住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我县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的投入,以及市对我县农村生产性水电费和生态公益林的补贴,加大农村失地农民保障,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的土地资源性收入,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三)主要措施

1、调整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农业发展基本思路,结合我县实际,通过资金、政策和市场引导,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是在洲圩区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10万亩优质粮、10万亩优质油、6万亩优质棉、3万亩无公害(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1万亩、1.5万亩、0.5万亩和0.6万亩;二是在后山区以农业生态保护和生态林建设为主体,大力发展丹皮、生姜两大特色农产品,建成2万亩中华白姜和2万亩丹皮生产基地,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0.2万亩和0.3万亩,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构建绿色生态县;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东、西联和胥坝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2万亩(包括0.3万只网箱养殖),使县水产良种场人繁能力达到4亿尾;建立五松、西联畜禽养殖走廊(小区)和钟鸣、天门后山区草食性动物养殖基地,使全县规模养殖场(大户)达200个以上,全县规模养殖率达到60%;四是在沿江快速通道两旁和“一主两辅”城区周围,以绿色长廊、花卉苗木、经果林建设为主,积极发展并形成城区近郊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在该区内加快农业经济循环园建设,建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区。

2、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农业项目是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将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围绕市里所确立的主导产业(产品),结合全县农业“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建成一批能与市农业发展项目相衔接的农业项目库,以项目为载体争取市里对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持;二是对在手的林业德援项目、世行项目、生态公益林项目、绿色长廊二期项目、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南方大口鲶规模化人工繁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债能源项目、产业化示范县项目、国家级生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阳光工程项目、水稻良种补贴项目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抓紧组织实施,力争早日发挥效益;三是对渔病防治中心项目、网箱养鱼项目、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和土壤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加大跑省跑部力度,争取尽快立项实施。同时,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注重项目质量,切实抓好农业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3、壮大龙头,搞活产品流通。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县特色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增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按照重点扶持,集中扶持的原则,加大对我县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力争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二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粮、油、棉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和鼓励外地工商资本到我县创办、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同时,对这些农业项目实行比工业项目招商更优惠的政策;三是不断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双百”示范大户达300户,辐射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并通过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力度,促进他们向“公司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产业化发展的排头兵,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为农产品的流通保驾护航。充分运用连锁经营、产销直挂、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手段,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确保农资与农产品质量;五是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与个人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争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以及著名、驰名商标,认真组织实施“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加强对我县名特优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提升我县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建设生姜、丹皮、名优畜禽、特色水产、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协会,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4、强化培训,加快转移步伐。一是围绕市东部城区和县经济循环园建设,以实施“阳光工程”为抓手,在突出为本地企业服务的基础上,按照定向培训、定单培训的原则,积极拓展农民工的输出渠道和规模,确保输出的目的性和有序性,力争培训转移3000人以上,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二是配合城建、公安、社保等部门,加快与市职能部门的对接,做好被征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转移工作,积极稳妥地引导他们由农民向市民过渡;三是通过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积极引导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走向东部,通过换脑筋、学本领、积资本,实现“孔雀东南飞,凤凰再还巢”,带动全县市场农业的发展。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在进一步实施好现有的各类农业基础实施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一是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开发资金和规模,按照建一片,成一片,保一片的要求,加快对我县中低产田的改造步伐,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搞好农林生态建设。支持水土保持、节水增效等农业项目,认真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绿化水平;三是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园建设。建成顺安农业循环经济园,发挥循环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创新机制,促进科技兴农。一是建立为农服务新机制。结合我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认真做好为农服务与农民负担监督的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监督,建立农民利益保护的长效机制,同时将一些经营性服务和非必须由政府公益性服务组织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由中介组织承担,建立起科学可行的工作考核机制和农民负担监管机制;二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一定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到田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是创新农业服务方式。继续抓好农技“110”服务热线,实施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推进“信息入乡”工程,增强服务指导功能,探索农业科技人员利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途径,实现科技与农业更深层次的融合;四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完善省级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功能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县级生姜、蔬菜、经果和花卉等示范园建设,引进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增强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五是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争取中央和省、市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对我县农民购置农机具给予补贴,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和规模,逐步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使机耕和机收率分别达70%和65%以上。

第二篇:冬季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意见

中共*县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8年冬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安排意见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为了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全力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将2008年冬季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08年冬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一个中心(认真宣传、宣讲、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两个重点(继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和实施民生工程),主抓十项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粮食安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和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迅速掀起冬季农村工作新热潮,动员干部群众奋战80天,圆满完成今冬农村的各项工作任务,为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围绕一个中心:今冬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始终围绕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中心,依照三中全会精神,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维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对土地流转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些具体工作要任务明确,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确保全县农村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此项工作由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广电局组织实施。

(二)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继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要以水、路、沼气为重点,今冬要解决8个村0.6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并加强对通村路、巷道路养护和管理,全力完成剩余110公里37万平方米巷道路的硬化工作;完成今年新建的200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的三改(改厕、改圈、改灶)任务,开展使用维护技术培训1000户,抓好五个示范点的户用沼气服务网络建设。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要从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入手,引导、启发他们尽快改变生活陋习,提倡崇尚文明礼貌的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务于十二月底前彻底完成“净化”工作任务。此项工作由农工部、交通局、农牧局、水务局负责组织实施。

二是关注民生,积极实施民生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参合率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措施,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落到实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冬要把全县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剩余的3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任务。全力做好“农民安居工程”,完成415户1478人的农民安居工程建房任务,加快农村五保户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提高集中供养率,确保五保对象的权益,积极开展困难户救助和医疗救助,积极实施“两免一补”,寄宿制学校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化管理,此项工作由卫生局、人劳局、民政局、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三)主抓十项工作:

1、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换届选举工作。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以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教育为重点,着力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重点抓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健全村级组织,配齐各村支部书记、主任和村民小组长,引导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村两委会和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壮大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作用,全力完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各项任务。此项工作由组织部、农工部、民政局组织实施。

2、着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把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实现“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加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目标。确保县域内粮田面积、产量不减少,教育农民提高节粮意识。全面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制,保护面积4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9.7万亩的目标。此项工作由农牧局、粮食局、国土局负责组织实施。

3、掀起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加大农业开发力度,今冬完成投资1021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新打机井45眼,修复配套旧井34眼,埋设地下输电线路27公里,埋设地下输水暗管42公里

第三篇:农业农村工作汇总

泸县抗旱减灾、农业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工作

中共泸县县委 泸县人民政府

一、资料目录

1.泸县抗旱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2.泸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情况汇报 3.泸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情况汇报

4.泸县省级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情况简介 5.泸县福集镇团仓村龙眼标准化示范区情况简介 6.泸县福集镇龙华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7.泸县福集镇赵岩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8.泸县福集镇小马滩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9.泸县云龙镇、得胜镇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水利项目示范区情况简介

10.泸县得胜镇水稻高产创建集中旱育秧示范场情况简介 11.泸县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5篇)

(1)产业新村富民,文化旅游兴村,建设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突显张力新农村

(2)富民强村谋发展,四轮驱动建新村——泸县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探索

(3)高处谋划,细处入手,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县

(4)丰富乡村文化 激活和谐新村——泸县得胜镇仁和村文化兴村建设纪实

(5)综合治理,示范带动,努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4-

泸县抗旱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泸县县委 泸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

下面,就泸县抗旱减灾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2011年的特大高温伏旱导致泸县干旱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严重不足”:一是降水严重不足。2011年,全县全年降水仅562.4毫米,比历年减少44.7%,属特大伏旱连秋旱。二是蓄水严重不足。全县水利工程蓄水7318万立方米,仅为同期蓄水量的47%;全县稻田面积56.9万亩,目前仅有水田15.8万亩,占27.8%,仍有41.1万亩稻田干旱无水,占72.2%的。严重旱情导致全县将有25万亩水稻无水育秧、21万亩稻田等雨栽秧。

面对严峻旱情,泸县县委、县政府不回避、不推诿,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分管领导和农口部门多次深入田间地头,掌握旱情,研究对策。12月10日,我县召开大春抗旱减灾技术论证会;12月31日,召开大春抗旱减灾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会;2月7日,召开抗旱减灾工作推进会,再次对当前抗旱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通过分析论证,-4-我们提出了“以水稻为主、其它旱地粮经作物为辅,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多举制旱”的抗旱减灾思路,举全县之力打好大春抗旱减灾攻坚战。

二、主要措施

(一)抓好蓄水供水工作。一是合理用水。要求镇、村、社三级提前介入,做好“三个协调”,优先保障春耕用水。二是统筹管水。各镇在县政府的指挥下,统一水资源管理,户间工程社组织,跨社工程村组织,跨村工程镇组织,跨镇工程灌区管委会组织,统修统用、统收统付、按实灌面积分担。三是做好蓄水。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筹集维修资金,维修整治已建水利工程及提灌设施,努力做好管网延伸。抢抓在建工程进度,确保春灌投入运行。截止目前,全县维修、整治小水库18座、山坪塘520口、维修石河堰12道、配套渠道595.7公里,维修机电提灌站80座,确保提排4072万方,蓄水栽秧20万亩。

(二)推广农业制旱科技。一是旱秧制旱。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供物资、统一管理、统一集中育秧的“五统”模式,在干旱缺水的常年冬水田推广旱育秧,种植杂交中稻,以旱秧制旱。目前,全县已落实水稻旱地育秧补助资金200余万元,规划落实旱秧苗圃地7500亩、其中集中育秧场4100亩,解决了25万亩干旱缺水稻田的育秧问题;落实杂交水稻种子13.2万公斤,统购旱育秧专用药剂近20万

-4-包。二是以改制旱。对于常年等雨栽秧的3万亩的望天田和高塝田,动员农户水路不通走旱路,早下决心,坚决改种玉米或高粱套红苕、大豆。同时积极做好改种一季晚稻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准备。三是以调制旱。对不愿改种粮食作物的望天田和高塝田,借机调整种植结构,改种蔬菜、西瓜等旱地经济作物,推行春菜+秋菜或春菜+晚秋菜的旱地经作模式。四是科技制旱。突出良种统供、物资统配、技术统训、病虫统防,引进培育粮食和农机大户,继续建设20个万亩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和2个万亩高粱高产创建展示片,打造水稻、高粱高产创建百里示范长廊,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三)发挥农机抗旱作用。一是加强农机提灌保障。县上成立提灌设施应急抢修服务队,全天24小时值班,协调油电供给,确保有水源区域电力提灌站100%能正常作业。二是加快提灌站建设。严格执行有关规程,采用“泵管(渠)一体化技术”和潜泵等新技术,要求3月底前在建提灌站全部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三是抓好各镇抗旱服务队建设。组建农机抗旱服务队20个,每个服务队移动提排能力达280方/小时,移动灌溉能力达175亩/天。四是做好机耕机插工作。开展好耕整机、插秧机维修和组织调度,加大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的技术培训。目前,已投入耕整机1500台套,机耕面积40万亩,筹备插秧机33台套。

-4-

三、保障机制

一是明确职责,通力协作。县、镇、村三级紧急响应,迅速承担起大春抗旱减灾工作责任。深入田间地头,科学制定并落实春耕用水预案和制旱技术,召开技术指导培训会、现场会856场次,印发明白纸5.6万张,上门指导1.2万人次。农业部门已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规划建立“旱秧制旱”示范片,为大春抗旱减灾提供科技支撑;供销部门正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筹措资金,保障抗旱减灾农资供应;农机部门已做好春耕农机用油储备,并提早开展了提灌设备维修保养和技改工作;水务部门抽调干部职工100余人进村入户蹲点指导,与群众同吃、同住、同抗旱;气象部门及时提供气象预测预报,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准备,抗旱减灾各项工作正有序有效推进。

二是加强领导,严格考核。县政府成立了大春抗旱减灾工作领导组,建立起约谈制度,狠抓工作落实,做到认识、人员、资金、物资和技术“五个到位”。同时,将各镇旱秧制旱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目标考核,实行非均衡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成立县抗旱工作督查组,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因情况不清楚、指挥不得当、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人、有问题不报告,造成抗旱救灾进展缓慢、延误时机的地方和部门实行责任倒查,严肃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四、两点请求

-4-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全县现有机电提灌站410座/14372千瓦,完好能使用的273座,仅占66.6%;有渠道2166公里,能正常运行的970公里,仅占45%。农业基础设施十分溥弱,机电提灌能力严重不足,恳请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在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关注和倾斜。

二是抗旱物资经费方面:经测算,目前我县25万亩旱秧共需病、草、害、防、除补助资金450万元;亟待维修机电提灌站80余座,排灌渠道600公里,新建提灌站60座,需补助资金2100万元,合计资金缺口2550万元。泸县属丘陵农业大县,财力溥弱,恳请上级领导在资金上给予一定帮助。

-4-

泸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泸县县委 泸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县”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三农”工作呈现出持续、全面、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2011年,泸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获全省优秀,全县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36元。

一、工作思路

2012年,我们将按照“强规划、夯基础、重特色、推精品、争一流”的工作思路,围绕一条主线,立足两个定位,拓展三大产业,实现四新目标。即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这条主线;立足建设川南经济强县、文化旅游新县的战略定位;在做好生猪、龙眼、水产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山地鸡、蔬菜、花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进展,新农村建设有新亮点,农民增收有新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新突破。

-4-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坚持突出重点、成片打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对农业产业进行合理的区域性布局,着力发展生猪、龙眼、水产、蔬菜、花木等优势主导产业。一是优化品种,调整结构,加快转变畜牧经济发展方式。以全国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为抓手,把优品种、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以山地鸡为主的禽业发展,以PIC扩繁场、山地鸡繁育中心、山地鸡孵化中心为核心,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建设。二是力推龙眼,规模发展,打造全国晚熟龙眼基地大县。坚持“集中成片、规模发展”思路,以长江、沱江沿线的海潮、潮河、太伏等镇为核心,大力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泸晚2号”和省优蜀冠、泸丰、泸早等龙眼新优品种。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立龙眼产业扶持基金,县级财政划拔专款用于扶持示范片龙眼产业发展,力求早见效益、助农增收。2012年力争新发展龙眼1万亩,总面积达到12万亩。三是结合实际,科学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健康水产养殖。根据泸县地理实际和气候条件,积极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标准和养殖模式,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相配套的现代苗种业,加强水产新品种选育,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和遗传改良率,不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区域

-4-布局。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良种化、设施化、标准化、循环化、信息化发展。四是依托优势,整合项目,努力培育壮大高标准蔬菜产业。我县具有地处成渝经济圈的区域优势,交通便捷,蔬菜产业有一定基础,可充分利用土地整理、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有机质提升等项目建设,发展一大批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同时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以科技为支撑,创新发展机制,发展高标准蔬菜。2012年计划集中新发展蔬菜基地5000亩。五是挖掘潜力,优化配置,积极促进花木产业提档升级。不断探索花木园区建设新模式,充分挖掘花木生态建设潜力,力争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2012年,花木产业以福集镇小马滩为核心,配合乡村文化旅游村镇建设,分版块划定名贵花木品种展示园区,产品交易区,辐射带动兆雅镇、云龙镇花木产业提档升级。

(二)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农民主体,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县,打造全省丘区一流新农村示范片”战略目标,努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强力推进民居风貌塑造,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是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立足丘区实际,认真调研、科学分析,以宣教激励让群众有愿望,以帮扶奖励让群众有基础,以科技支持让群众有能力,以制

-4-度管理让群众有保障,引领群众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真正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新村民居建设。在新村建设中,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着力提升新村风貌档次,深度挖掘和展示“青瓦坡顶马头墙、回廊院落花格窗”等川南民居元素,塑造具有龙桥文化特色的川南民居风貌,深化探索“城郊型、庭院型、田园型、农庄型”等新村建设模式。三是文化为魂,继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积极采取“五个一点”即:项目争取整合一点、财政资金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的方式广辟筹资渠道,多元投入建设文化设施。以“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因村制宜建设文化队伍,培育文化主体。着重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在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集中开展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农民春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结合新村建设、文明新风、法制教育等政策宣传开展专题文化巡演。

(三)注重品牌创建,做强专合组织,积极引领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培育带动主体,争创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打响叫亮特色品牌。按照“开发一个商标,创造一个品牌,闯出一方市场,带动一片基地,兴起一个产业”的思路,以品牌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和有机畜产品认证工作。二是引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引导提升一批、扶持做大一批、招商引资一批,围

-4-绕生猪、龙眼、花木、蔬菜、水产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产业化组织,力推“两个带动”。2012年,计划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三是规范发展专合组织。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万人帮扶”活动,按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和市场化对接,夯实产销对接基础;推广应用“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主导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业经营,真正形成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三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四)加强项目管理,大兴水利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山、水、田、林、路、电、气、机综合治理。一是加强涉农项目管理,集中打造精品亮点。坚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争取涉农项目资金,打捆投入农业农村建设。二是抓好水利项目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抓住中央、省、市加大水利投入的重大机遇,围绕政策搞好水利项目对接工作。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等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加大溪河沿线提灌站建设力度,改造升级渠系配套工程,注重建管并重,探索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民生

-4-优先,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管网延伸、农网改造、沼气建设等工程项目,推进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步伐。

三、几点请求

(一)项目倾斜:泸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产粮大县,但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根本转变。恳请省、市在涉农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特别是在机电提灌建设与田块整治上给予重点考虑,确保粮产安全、稳步增产。

(二)资金支持:泸县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但农业人口众多,财力相对薄弱,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有限。恳请省市领导在资金支持方面对泸县予以更多关注,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培育上能有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

(三)新农村建设:泸县新农村建设具有起步早、基础好、丘区特色鲜明、群众建设热情高等优势。恳请省市领导把我县列入第二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范畴,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县。

-4-

泸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情况汇报

中共泸县县委 泸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

泸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有市级一类示范片和二类示范片各一个,一类示范片(省级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位于321国道两侧,纵贯30公里,覆盖面积109.8平方公里,涉及福集镇、嘉明镇、得胜镇3个镇、20个行政村,6.3万余人;二类示范片(泸县万得公路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位于万得公路两侧,涉及兆雅镇、云龙镇、得胜镇3个镇,12个行政村,5.2万余人。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县,打造全省丘区一流新农村示范片”战略思路,突出抓好一类示范片“一带、三环、三片、三区、十六点”和二类示范片“一线、两区、四点 ”建设,努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强力推进民居风貌塑造,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2011年,一类示范片完成三年规划任务的9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9591元,增长56.38%,圆满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二类示范片完成三年规划任务的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8697元,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4-

一、强基固本、夯实保障,引导要素集聚

示范片按照“项目支撑建基础,政府引导兴产业,群众主体建新村,社会参与促完善”的建设思路,不断完善要素保障,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积极性。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将示范片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调整县、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和人员增强工作力量,构建起了“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分工协作、责任落实到位”的工作格局。2011年,我县主要领导多次到省委农工委就示范片建设作专题汇报,深入现场督导检查20余次。二是创新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整合办法,统筹政府性涉农项目资金,打捆投入示范片建设,继续加大县本级财政投入力度,严格落实镇级财政匹配建设资金。建立以泸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金融企业为载体的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企业、农民等多方力量投入示范片建设。2011年累计投入资金8.59亿元(一类示范片5.07亿元,二类示范片3.52亿元),其中县级财政专项投入5832万元(一类示范片3872万元、二类示范片1960万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编发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26期,《工作通报》5期,及时刊载工作动态、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踊跃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今年以来,在国家、省、市媒体、刊物上发表示范片建设成果经验用稿50余篇,其中《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泸县探索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新路子》经验文章先后在《四川日版》《四

-4-川农村日报》刊发。《发展四型新村,探索综合体建设》被省推进办选用。

二、立足优势、政策倾斜,培育主导产业

示范片立足产业优势,始终坚持一手抓生产扩规模,一手抓质量增效益,不断提升龙眼、生猪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一是建管并重,努力延伸龙眼基地。坚持“集中成片、规模发展”思路,由政府免费提供种苗,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管理,普遍推广运用“五统五良”技术措施,推进龙眼产业纵深发展。建立农户龙眼生产栽培管理档案,落实管护责任;通过设立“桂圆专家大院”加强技术跟踪服务;建立龙眼产业扶持基金,每年县级财政投入1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示范片龙眼产业发展,力求早见效益、助农增收。目前,示范片已累计发展龙眼基地3.86万亩。二是依托品牌,推动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片积极依托“蜀龙”生猪品牌,以“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区”、“全国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为载体,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养殖户”、“专合组织+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对符合条件的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按不低于10000元每户的标准予以补贴,引导农户从事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2011年,示范片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5917户,其中一类示范片5115户、二类示范片802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5%,实现销售收入5.4亿

-4-元,生猪产业成为示范片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强化带动、完善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注重培育带动主体,争创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示范片按照“开发一个商标,创造一个品牌,闯出一方市场,带动一片基地,兴起一个产业”的思路,以品牌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示范片创建了“蜀龙”牌仔猪、“世尊”牌分割肉,“海潮牌”、“后湾牌”龙眼等28个农产品品牌,农业附加值显著提高。二是做大做强农头企业。坚持引导提升一批、扶持做大一批、招商引资一批的思路,围绕生猪、龙眼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产业化组织,带动力不断增强。2011年,示范片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新引进泸州百绿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饲养山地鸡5万余只,带动周边上千农户增收致富,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三是规范发展专合组织。按照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普遍采取“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制”等利益机制,引导农民自觉从事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经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三方共赢的发展格局。四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泸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进一步探索完善公司化和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2011年,福集镇小马滩创业园通过引进业主,发展优质生猪、山地鸡、花木等生产基地1000余

-4-亩,带动周边4000余户农民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四、立足丘区、凸显特色,建设幸福新村

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化实践了“城郊型、庭院型、田园型、农庄型”新村建设模式,努力塑造新农村新风貌。一是科学编制新村规划。针对丘陵地区农房分布比较分散、风貌塑造参差不齐的客观因素,示范片围绕泸县打造“文化旅游新县”战略定位,聘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科学编制了县域新村(聚集点)总体规划,现已通过评审。通过全国征集筛选,编制了新村建设农房集中型、分散型、改扩建型风貌塑造指导图集,免费提供农户选用,为统一农房风貌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突出民居特色。深度融入“青瓦、坡顶、马头墙,回廊、院落、花格窗”等川南民居元素,努力塑造具有龙文化特色的川南民居风貌。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将柴棚圈舍、屋角边坡、残墙断壁等的整治作为重要内容,做到农房与环境和谐统一、风貌成片。三是统筹推进新村建设。结合土地“双挂钩”项目,以村为单位,组建20余支民居改建专业施工队伍,按照“统一材料、统一施工、统一风貌”的标准,采取“定时间、划路段、分层次”的方式,成片推进居民点建设。目前,示范片累计新建适度集中居民点18个,其中一类示范片13个,二类示范片5个;新改建农房16445户,其中一类示范片12452户、二类示范片3993户。

-4-

五、整合项目、突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

坚持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开展山、水、田、林、路、电、气、机综合治理,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优化。一是整合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争取涉农项目资金,打捆投入示范片建设。2011年,争取水土保持、土地整理、土地“双挂钩”等项目资金1.1亿元,集中投入示范片基础设施建设,使90%以上的村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突出重点打造。突出抓好群众最盼最想的土地、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打造、综合治理。目前,一类示范片累计整理土地53787亩,新建、改造公路192公里,新建、恢复提灌站52座,新建、改造渠道183.2公里,推广新增农机具467台;二类示范片累计整理土地11822.5亩,新建、改造公路87.6公里,新建、恢复提灌站13座,新建、改造渠道147.9公里,推广新增农机具467台。2011年,投资1800万元改建了濑溪河福集连拱坝应急工程,新增蓄水87万立方米,消除了汛期隐患,发挥了防洪、发电、景观、交通等重大作用。三是强化民生优先。加快水、电、气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管网延伸、农网改造、沼气建设等工程项目,推进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步伐。目前,示范片累计新建沼气池8630口,其中一类6630口,二类示范片2000口。2011年,投资300万元新建的龙滩桥连通了赵岩村和龙华村,使小马滩—龙华—赵岩成为了我县首个乡村文化旅游

-4-精品环线。8月11日,县城到龙华村的公交线路正式营运,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

六、优化人文环境,倡导文明乡风。坚持城乡统筹、文化引领,不断积聚新农村建设内在活力,推动了和谐新农村建设。一是着力完善新农村综合体。在深入开展“1+6”公共服务基础上,增设经济发展、党员管理服务,在罗桥、接官坝等18个村创新开展“1+8”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加快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小马滩村、仁和村初步实现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优化、社区管理跟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日趋完善。小马滩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罗桥村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庄”。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拓展农村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好农民学校、农民阅览室、宣传栏、农民健身广场等文化站点,大力开展“三户一村”和“星级文明户”创评,全面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12月1日,兆雅镇成功承办了四川省2012年读书节启动仪式,12月12日,省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组专程深入得胜镇仁和村观看了“激情广场大家乐—走进新农村”群众演出活动,调研组一行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了较高评价。

-4-

泸县省级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情 况 简 介

泸县省级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位于321国道两侧,纵贯30公里,覆盖面积109.8平方公里,涉及3个镇20个村194个村民小组,1.8万余户,6.3万余人。

自开展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来,泸县以“打造全省丘区一流新农村示范片”为目标,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投入示范片建设资金8亿余元,完成规划任务的90%以上,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9020元,增加1654元,增长22.45%。一是主导产业成片发展。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专合组织21个,带动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3634户、龙眼3.16万亩,“两个带动”效应凸显。二是新村建设分类推进。依托“城郊型、庭院型、田园型、农庄型”新村建设模式,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品位整体提升。三是基础设施整体推进。大力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示范片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村占项目村总数的90%。四是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8”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18个。

-4-

泸县福集镇团仓村龙眼标准化示范区

情 况 简 介

泸县福集镇团仓村龙眼标准化示范区位于321国道沿线30公里优质龙眼产业示范带上,2011年开始建设,总投入5540万元,建成面积5300亩,规范定植优质龙眼苗木13万株。示范区内整治和修建机耕道25km、山坪塘45口、提灌站2座、蓄水池158口、便民道45km、排水沟渠50km,坡改梯改造馒头山100座、3575亩,水网、路网配套完善。

近年来,泸县围绕“建设特色效益农业大县,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强县”总体目标,努力打造全国晚熟龙眼基地大县,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的龙眼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县龙眼已形成长沱两江沿岸、321国道沿线、万得路沿线三大龙眼产业带,总面积达11万亩;培育省级示范专合社4个,省级龙头企业1个,带动农户12万余户;创“三品一标”省级以上品牌3个,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其中潮河龙眼获有机认证,海潮龙眼获GAP认证。“十二五”时期,我县将把龙眼产业规模壮大至15万亩,使其助农增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4-

泸县福集镇龙华村新农村建设

情 况 简 介

福集镇龙华村位于泸县万亩观光农业示范园内、距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约1公里,与小马滩集中居民点隔河相望,辖8个村民小组,934户3165人,总耕地面积1979亩。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60元。该村新农村建设于2010年启动,按照“塑造民居风貌,打造田园新村”的工作思路,广泛宣传、广纳民言,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采取统一选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的“四统一”模式,突出打造“青瓦坡顶马头墙、回廊院落花格窗”等具有泸县特色的民居风貌。

目前,该村已完成民居风貌塑造325户,新建120户的集中居民点1个,硬化公路4公里,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一个,城乡公交通村达户。配套建设年出栏3000头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和种猪场(猪人工授精总站)各1个,建成套种野山椒的龙眼经济园1000亩、葡萄示范园100余亩。2012年将结合土地“双挂钩”项目继续扩大建设规模,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村。

-4-

泸县福集镇赵岩村新农村建设

情 况 简 介

赵岩村地处九曲河畔万亩观光农业示范园内,辖9个村民小组,1153户4353人,总耕地面积3050亩。赵岩村居民点位于该村8组,距县城3公里,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小马滩居民点和龙华村盐滩坝居民点。

2011年,该村按照“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塑造民居风貌、打造山水新村”的工作思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重点建设蕴含泸县龙文化特色的川南民居,营造依山畔水、错落有致、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充分结合的山水农家风光。

目前,该村已新建农房150余户,配套完成排水、排污设施及双亭子、廊桥栏杆建设,投资300余万元新建龙滩大桥已竣工通车,完成环线水泥公路加宽、沥青公路(白加黑)工程建设3.5公里,新建山坪塘4口、发展水产养殖60余亩,建成电力提灌站1座,新发展花卉苗木800亩。居民点文化广场正在加紧建设中,300平方米村级多功能活动室已基本建成。2012年,该村将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将赵岩集中居民点打造成特色新村的又一典范。

-4-

泸县福集镇小马滩村新农村建设

情 况 简 介

小马滩村距县城2公里,紧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辖1个社区,9个村民小组,1666户6022人,是2008年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已建成川南明清风格的集中民居点——小马滩社区,集中农户260户,1050人,第三期工程50余户正在加紧筹建。已建成农民文化广场、农民体育健身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生猪创业园、PIC猪繁育场、村级综合办公服务阵地,建成区面积达0.44平方公里,连通赵岩居民点的“白加黑”公路已基本完工。该村道路交通、排污、垃圾站点、天然气、自来水、农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并配备了乡村广播站、天网、警务点、医疗点。小马滩居民点已成为我县“城郊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典范。

2011年,该村在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配套跟进公共服务,在“1+6”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以村两委为阵地,集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民事代办、党员管理服务、卫生计生服务、综治信访调解、技能培训、文化体育为一体的“1+8”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初见雏形。

-4-

泸县云龙镇、得胜镇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

水利项目示范区情况简介

泸县云龙镇、得胜镇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水利项目示范区位于泸县云龙镇和得胜镇交界处,涉及2个镇4个村,受益群众近2万人,项目区耕地面积1.5万亩。示范区总投资2050万元,计划新建和整治渠道22条,87.2公里;整治山坪塘36口,新建泵站1处、新增机组3台,新建石河堰4道,调整田型600亩。目前已完成工程进度70%,预计今年3月底前全部完工并投入春耕生产。项目建设后,可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

近年来,泸县坚持以水利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治理等涉农项目,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和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去冬今春,完成水利投入3000余万元,维修、整治小水库18座、山坪塘520口、石河堰12道,配套渠道152千米,实施应急供水工程7处。面对严重旱情,我们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再生态”的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落实集中供水水源工程水质挂牌保护措施,加强水质管理,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4-

泸县得胜镇水稻高产创建集中旱育秧示范场 情 况 简 介

得胜镇水稻高产创建集中旱育秧示范场位于接官坝村10社,连片育秧面积100亩,可满足稻田移栽面积3000余亩。该旱育秧示范场苗圃于元月20日—2月5日进行了床土作厢和培肥,拟种植种植头季产量高、再生力强的川农优498、Ⅱ优航2号等水稻良种,播种期计划在3月上中旬。苗床地按6.5尺开厢,净厢面4.5尺做厢,播种前统一进行消毒调酸、旱育保姆包衣、敌克松消毒、旱秧专用除草剂除草。充分利用旱秧秧龄长、弹性大的优势延长栽秧时间,实行中大苗移栽,确保大春满栽满插。

我县针对大面积稻田等雨栽秧的严峻干旱形势,积极采取以旱育秧为主的制旱措施。目前,县财政已安排水稻旱地育秧补助资金200余万元,落实旱秧苗圃地7500亩,其中集中育秧场4100亩,解决稻田缺水育秧25万亩。同时,我县正创新开展百名农业科技人员进百村、入千户、集中示范1万亩旱地育秧的“百、千、万”蹲点活动,将带动全县全面推广旱育秧。

-4-

第四篇:农业农村工作

农业农村工作:

2010年工作情况: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举全力打好抗大旱、保民生、抓生产、促发展攻坚战,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增%,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增%。粮食总产19.57万吨,同比减1.2%。繁育良种2.35万亩,发展优质农作物64.3万亩;烤烟种植16.61万亩,收购2500万公斤,实现产值3.52亿元,税收7764万元;肉类总产8.28万吨,禽蛋产量7.0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 亿元,增 %;深入推进城乡园林绿化,自然村绿化319个,县城新增绿地81.14亩,种植泡核桃2万亩,公益林建设3.6万亩,林地确权到户率96%,林业产值达亿元,增%。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4.58万亩,烟水配套工程2.5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0.64万亩。

抗旱救灾成效显著。投入抗旱资金万元,发放救济款 万元、救济粮 吨,保障因灾弱势群体基本生产生活;打赢森林防火攻坚战;建成抗旱应急工程207件,解决或缓解了9万人的饮水困难;加快建设水源工程,木戛利重点工程全面开工,建成小坝塘74件,小水窖6073件,小引水管道953.3公里,小泵站74件,小水渠120.7 公里,小水池160件。实施人饮安全工程,解决农村5.7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除险加固3座小(一)型、5座小(二)型水库。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扶贫)。六哨乡整乡推进进入扫尾;

实施自然村整村推进590件,易地搬迁978人,培训转移困地区农村劳动力6600人,发放信贷扶贫资金5100万元、扶贫善款1455万元,实现1.48万贫困人口巩固提高温饱,3.23万人解决和巩固温饱。

配合省、市做好“引清”、“引牛”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实现河口干河村60户206人搬迁到县城安置。

2011年重点工作:

(二)加强三农工作,明确主攻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继续实施烤烟产业恢复性增长战略,烤烟种植面积14.6万亩,产值3.6亿元以上。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投入8960万元,建设烟水配套工程6.057万亩,密集烤房1424座,专业烘烤场1个,育苗工场1个,购置农机具36台(套)。发展烟叶标准化生产,加大烟草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统一烟叶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现烟叶产销平衡,总产量 万担,单产 公斤以上,亩产值 元以上,上等烟叶 %左右,上中等烟叶 %左右,等级合格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农业总产值 亿元,增%。确保粮食安全,加大粮食高产创建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粮食总产达14.2万吨,增1%。改良大小牲畜15.5万头,推广青贮饲料14.2万吨,肉类总产7.02万吨,畜牧业

产值达6.7亿元,增3.23%。实施天保工程造林2.2万亩,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林业产值达 亿元,增%。发展精养水产品1.6万亩,产量达500万公斤,增1%。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设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引导,配合抓好云南农大都市型现代农业研发示范基地建设,引导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开发牛干巴、马铃薯、板栗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一批规模大、带动强、效益好的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强化粮食、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监管;构建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防控。

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促进资金、项目、信息、技术向农村倾斜,加大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实现4万人脱贫。实施 个整乡推进,10个行政村片区开发,1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1000人易地搬迁;老区建设1个镇,产业扶贫5个,危房改造500户,贫困地区劳务输出7000人,小额信贷3000万元。

第五篇:阿克苏地区安排部署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

阿克苏地区安排部署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

2月初阿克苏地委、行署召开地区农村工作会议,地委委员朱政总结过去一年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乌鲁木齐“7?5”事件的不利影响和各种极端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各县(市)、农口各部门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合作,排难而进,保持了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20.57亿元、同比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33元、同比增加520元,增收额首次超过500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林果业效益优势凸显,粮、棉、果产量分别增长35%、7%和22%,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9.39%、8.82%和14.56%。特色果品“东进西出”营销战略成效显著,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初步构建起了以上海为中心覆盖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节水农业迅速发展,农机装备实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业发展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第三批53个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1052个自然村结合产业规划开展了庭院改造,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问题。主要是:农牧民收入相比其它地州仍然偏低,持续快速增收任务繁重、小进即退;各地竞相追赶加快林果业基地建设,率先发展优势稍纵即失、不进则退;疆内特色农产品外销竞争日益加剧,竞相抢占市场形势逼人、刻不容缓;农业综合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偏弱,加强基础建设任务艰巨、不容懈怠。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经过大家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地区基本完成了农民人均8000—10000元收入产业框架的构建任务,初步形成了300万亩粮食、400万亩棉花、400万亩林果、100万亩特色经济作物和年出栏350万头(只)牲畜、1500万羽家禽的产业结构布局,实现了由棉花为主导向以特色林果为主导的大跨度调整,具备了依托大基地、实现大发展、形成大产业的基本条件。同时,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大量农产品、特别是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果品源源不断上市,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开拓市场、加快资源转化。因此,我们提出2010年地区农业农村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林果业管理增效年”和“棉花高效节水管理年”活动为抓手,按照“稳粮、控棉、管果、增畜、强大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搞好劳务创收”和“闯市场、树品牌、育龙头”的工作方针,强化果、棉、粮、畜四大产业基础,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推进现代农业由生产型向生产与经营并重型转变,全力开创地区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目标任务是: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1.6亿元(含农场),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500元以上。

一、强化果、棉、粮、畜四大产业标准化、精细化建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一)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将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145万吨以上。一是落实粮食种植面积。按照“总量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在已播种158万亩冬小麦面积的基础上,及早谋划正、复播玉米种植,精心做好备耕物资准备,积极发展一年两熟或多熟制,确保适期完成正、复播玉米种植面积120万亩,推广间作套种饲用胡萝卜、饲料甜菜50万亩。二是开展优质高产创建。全面恢复小麦两圃制,进一步强化良种推广和增产实用技术的配套应用,加大物化投入,加强生产管理,全面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完成小麦单产500公斤高产创建25万亩、550公斤3万亩,正播玉米1000公斤、复播玉米500公斤高产创建60万亩。力争实现良种覆盖率100%、三级供种体系覆盖面90%以上。三是积极研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地区农业局要组织专门技术力量,以适宜生产高档粮油和专用饲料的早熟、优质、高产品种为主攻方向,制定并不断完善粮食新品种五年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杂粮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对比试验,为下一步品种更新换代做好良种储备。要加快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尤其要加大良种、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有机培肥、高效节水、机播机收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组合应用的示范和推广,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开展“棉花高效节水管理年”活动,巩固棉花产业优势地位。逐年退出郁闭果园棉花种植,将棉花面积控制在440万亩以内,实现棉花单产113公斤、总产49.72万吨以上。新增棉花节水滴灌面积28.5万亩、总面积达到148.5万亩,节水滴灌面积单产达到140公斤以上。

1、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局要牵头组织水利局、林业局、农机局认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将棉花高效节水管理年的各项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和干部考核,进一步加大考核分值比例、加重考核份量,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抓好典型示范、严格目标考核,突出关键技术环节的重点督查和生产管理中的日常督导,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各县(市)要成立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棉花高效节水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落实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各乡(镇、场)、行政村要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节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滴灌专用肥落实、水电供应和设备维护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

2、突出工作重点。一是抓好首部运行管理队伍组建。对国营农牧场和植棉大户,要成立由水利、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组,巡回进行技术指导。对基本农户,要改进工程设计、串接地下管网、整合滴灌设备,将规模较小的节水滴灌系统就近归并,形成连片800亩以上的首部规模;要以首部为单位,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会推选村民组建首部运行管理队,明晰首部产权,规范管理制度,商定收费标准,推行持证上岗,确保首部运行管理正常、水肥投入科学、技术措施到位、增产效益明显。鼓励和支持村干部、返乡毕业生牵头承包首部管理,提高运行管理水平。二是抓好节水滴灌设备维修管护队伍组建。以乡为单位,以乡(镇、场)水管站人员为主要力量,组建节水滴灌设备维修管护队,通过加强实践操作技术培训,提高对机电管网设备的检修和管护水平,及时排除运行故障,确保节水滴灌系统正常运转。要认真测算维护费用的生产成本,采取与水费一并核算的办法,积极稳妥地解决好易损配件和耗材购买的资金来源。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维修管护队伍人员稳定、岗位稳定、待遇稳定,长期发挥技术服务作用。地区水利局要加强对各县(市)水利局、水管总站的指导和考核,确保此项工作有效落实。三是抓好农艺技术服务队伍组建。以乡为单位,以乡(镇)农技站站长为组长,组建节水滴灌农艺技术服务队,推行首席技术推广员管理制度,统一技术措施、技术要求和投入标准,在抓好全乡节水工程技术指导的同时,采取定首部、定面积、定产量、定效益、定奖惩的办法,严格产量目标考核,落实技术人员的对口服务责任。

3、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以落实测土配方滴灌专用肥为突破口,加快一代良种棉、精量播种、节水滴灌、动态监测、科学化控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要以县(市)为单位,通过组织招投标,尽快落实测土配方滴灌专用肥来源;要加强与农信社的合作,大力推行棉花测土配方滴灌专用肥“一卡通”管理,确保农民“有钱买肥、买到好肥”;要加强宣传,树立典型,通过示范对比,引导农民科学使用测土配方滴灌专用肥,切实发挥节水工程的增产增收作用。完成棉花膜下滴灌160公斤高产示范80万亩、200公斤5万亩和枣园间作棉花单产120公斤高产示范20万亩。

(三)深化“林果业管理增效年”活动,促进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完成酸枣直播50万亩(85%以上在乡、村两级集体经营土地);新增果园面积17.3万亩,其中:酸枣嫁接14.3万亩,新植核桃1.5万亩、葡萄1.5万亩;果树面积达到400万亩,挂果面积247万亩,果品产量118万吨以上;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同比增加420元。

1、加强果树标准化管理。按照地区统一的栽培管理技术规程,严格绿色、有机果品生产管理标准,完善工作例会制度、督查制度,通过强化关键环节的指导和督查、严格产量效益标准和考核以及检查评比、观摩会和反面典型现场会等有效手段,全面推广科技示范园在建园模式、整形修剪、肥水投入、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采收和标准化制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实现果树“矮、密、早”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全面普及。对3年以上果树,要根据果树生长特性,通过各项生产技术的综合配套应用,保证树体通风透光、树势均衡生长。对1—3年生新植果树,前期要加强水肥调控,抓好越冬安全防护,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量;后期要强化整形修剪,增强树势、积累养分,塑造丰产树型,促其尽早见效。对新建果园,要狠抓接穗采集标准、纯度和质量,加大嫁接队伍的组织力度和技术指导,确保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纯度达到100%。

2、狠抓关键环节落实。一是突出抓好肥料投入落实。首先,各县(市)要高度重视油渣、棉粕价格上扬对落实果树肥料投入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和严格的量化考核措施,引导果农广辟肥源,加大有机肥投入;要尽快组织林业局、农业银行、农信社等部门于2月底前完成农户果园的入户调查、统计造册、张榜公示和评级授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生产资金,拓宽信贷服务领域,确保资金充足供应。其次,地区林业局要尽快组织技术力量,编制印发果树施肥标准和施肥手册,加强技术指导;要认真开展各种有机肥肥效的对比试验、示范,加快配方肥、生物有机肥和沼液、沼渣的推广使用;要加大培训力度,使果农尽快掌握各种果树花芽分化期、开花坐果期、果实生长发育期的生理特点和水肥需求,引导果农在抓好春、秋基肥投入的同时,加大果树追肥投入和磷钾肥的投入,适期调整追肥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比例,满足果树不同生育期的需肥要求,科学施肥、提高肥效,生产优质果品。二是严格果实采收标准。灰枣应在10月20日后统一采收,骏枣约在10月15日—20日开始分批分级采摘;核桃最佳采收期应为果皮由青变为黄绿色、果实顶部裂缝达到1/3左右,其中:温185约在9月10日开始采摘,新新2号约在9月20日以后采摘;红富士苹果应在11月5日以后采收,以体现阿克苏苹果特色;香梨应在8月25日—9月15日之间采收,采后要及时入库,提高商品率。要大力推广先进安全的红枣、核桃、苹果采后机械化处理技术,提高果品保鲜、贮藏、运输质量。三是以乡(镇)林管站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快专业技术服务队伍组建。以乡、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加快组建以乡(镇)林管站、农机服务站和“科技明白人”为主的果树病虫害防治、修剪、栽培管理技术服务队,配备病虫害防治、修剪、施肥等机械设备,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科学的运行管理办法,推动农林植物病虫害的机械化统防统治和果树标准化管理技术措施的统一落实。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民技术员牵头组建果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开展有偿服务,带动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农户中的推广与普及。

3、认真防范林果灾害。一是高度重视果树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工作。各县(市)要加大投入,调剂编制,整合技术力量,加快组建县、乡农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机构和队伍;指定专门科技人员,密切关注周边省区和地州病虫害发生情况,加强检疫执法,严把苗木调入检疫关;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地、县、乡、村四级测报网点,建立覆盖城镇绿化、防风林、经济林的有害生物预警预报体系,提高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二是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制定规范的综合防治标准,全面普及诱集带、杀虫灯、石硫合剂等防治技术,加强虫害天敌的保护、引进和繁育,推广生物、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安排、统一用药、统一防治的办法,做好果树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三是全面普及“春促、夏管、秋控、冬护”的生产管理措施,在保证果树生长量的同时,有效提高果树安全越冬能力。四是以农村防护林建设为重点,用足用好新增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加强林果基地防护林网建设。新增林果基地防护林5万亩,力争用2—3年的时间,将林果规划区农田防护林的比例由原来的8%提高到12%,不断提高特色林果业防御大风沙尘的能力。五是加快城市绿化、新农村村庄绿化、乡村公路绿化和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推动地区生态建设。

(四)强化科学生产,提高畜禽产量。按照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山区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山羊养殖向绵羊养殖、传统游牧向圈养舍饲方向转变,加快形成农区以肉羊、肉牛、家禽散养为主,城郊以奶牛、生猪和规模化家禽养殖为主,山区以细毛羊、绒山羊为主的畜禽品种布局。年末牲畜出栏378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5万吨、2.8万吨和7.6万吨。一是扩大畜禽养殖规模。首先,要突出发展肉羊产业。加强肉用种羊繁育基地建设,落实肉用种羊购置补贴政策,提高种羊供应能力,满足肉羊改良需求;加快推进肉羊“整村推进、整乡覆盖”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新和县以“行政引导、政策扶持、优质服务”为手段、以种畜和配种点为载体实现同期配种、批量繁育、同期产羔和当年产羔、当年育肥、当年出栏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积极推广肉羊胚胎移植、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种畜利用效果,加快肉绵羊、肉山羊繁育速度;稳定细毛羊、绒山羊核心群,加快低产低效品种向以产肉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增加出栏,提高效益。肉羊改良整村推进试点村扩大到80个,培育肉羊改良繁育示范户1700户;完成肉羊改良30万只以上,其中肉绵羊改良24万只、肉山羊改良6万只。其次,要加快发展肉牛养殖。积极推行技术服务费与冻精材料费分离结算模式,大力推广高代特级肉牛、奶牛冻精,提高良种覆盖率,实现“优畜增效”,完成高产奶牛性控冻精试验1000头、黄牛改良12.5万头。第三,要加快生猪产业发展。加强良种猪原种场、扩繁场建设,大力引进长白、约克等优良种猪及野猪,加大二元及三元杂交推广力度,推动生猪产业向瘦肉型方向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投资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推广无公害、零排放的生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量和养殖水平,全年出栏生猪30万头以上。第四,要大力发展家禽养殖。积极引进和推广专用肉鸡、蛋鸡、良种鸭鹅品种,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种禽场和家禽养殖基地。全面普及家禽集中育雏和共育期全程免疫,依托果园和草场围栏,推广林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扩大果园鸡、草地鸡和庭院家禽养殖规模。力争实年末家禽出栏1700万羽。二是推进科学养畜工程。以牛羊养殖、育肥和大进大出为重点,引导农民按照“人畜分离、畜种分群”的生产模式,加快“良种、良料、良法、良舍”技术配套,积极推广早期断奶、快速育肥和分段饲养、分群饲养技术,缩短饲养周期,加速畜群周转,实现高效生产。三是加快发展饲草产业。以大力发展饲草料种植、调制加工和专用饲料为突破口,增加饲草料来源,提高饲草料利用率,缓解草畜矛盾,实现草畜平衡,推动山区传统游牧向农区舍饲圈养方式转变。加快拜城县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建设和库车县、温宿县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完成禁牧休牧200万亩、轮牧200万亩。完成地区草场资源调查工作。四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各县(市)要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队伍稳定、业务水平提高和生活待遇逐年改善。要严格落实重大动物疾病强制免疫制度,推行“免疫效果逐级考核制”,加强免疫效果监测。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切实做到“以检促防、以监促检”。继续执行《肉食品储备管理办法》,以阿克苏市、库车县两座龙头城市为中心,增加肉食品储备,提高肉食品市场宏观调控能力。

(五)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提高设施农业效益。立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积极发展瓜类、食用菌、果品、花卉和水果蔬菜等优质高效品种,逐步形成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档蔬菜和水果生产、以大棚为主的果菜生产、以中小拱棚为主的叶菜生产结构布局,避免品种过于单一,避开集中上市时间,获取最大收益。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以推广高产、高效品种为突破口,狠抓集中育苗质量,育大苗、栽大苗,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卷帘机、热风炉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制定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生物、仿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加快无公害基地建设,提高产品品质,保证质量安全。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2.5万亩,推广日光温室高效节水面积1.5万亩,温室亩均效益提高到6800元,设施农业亩效益万元以上面积达到4万亩。二是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加工番茄、辣椒、大蒜、马铃薯等特色经济作物,扩大常规蔬菜和精细蔬菜种植规模,适度发展西甜瓜生产,满足市场供应。拜城县、乌什县要切实按照企业加工生产能力,合理确定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科学规划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加强销售环节的组织管理,搞好“产后”服务,确保丰产丰收。三是抓好劳务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劳务创收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村职业高中和职业学校作用,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结合本县(市)产业发展方向,抓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工程,以红枣和核桃丰产栽培管理、高效节水农业管理、特色养殖等高效产业为重点,编制教材,面向初高中毕业生、返乡青年开展“2+1”或“3+X”农业生产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地区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组织实施好“产业工人培训工程”,围绕地区“纺织工业城”建设和果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按照实用实效的原则,强化订单培训,大力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力争实现劳务创收5.4亿元,农民人均劳务增收30元以上。

二、以提高特色果品市场开拓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农产品市场开拓,提高以特色果品为主的阿克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一项重要而艰苦的工作任务。各县(市)要及时调整充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工作力量,完善工作职能,配齐工作人员,打破条块限制,建立统一指挥、高效运行的协调机制。要组织相关单位、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结合各县(市)实际,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包括销售市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农产品品牌打造)五年规划,形成完整的发展思路,找准工作的努力方向。要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形成体系、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特色果品“东进西出”营销战略。即:以上海、北京、广州为中心,积极开展阿克苏农产品专题展销会、推介会、招商洽谈会,组织企业进驻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直销、代理经营,促进产销对接,拓展周边地区市场,拓宽“东进”销售网络;依托地区周边口岸,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开拓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市场,加快“西出”营销步伐。各县(市)要围绕地区特色果品“东进西出”营销战略,按照区域性消费特点和市场需求,认真对本县(市)特色农产品的未来市场范围进行分析定位,明确各自3—5年内市场开拓的主战场、品牌打造的主方向,避免无序恶性竞争。

(二)加快培育市场营销主体。一是大力扶持市场开拓的“领头羊”。继续扶持以地区红旗坡农场、实验林场和温宿木本粮油林场为核心的苹果、红枣、核桃协会,引领地区三大果品的对外交流、品牌宣传、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组织销售。各县(市)也要结合各自实际,选择一批建设起点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其生产技术过硬、资金实力雄厚、市场运作规范的优势和产业“领头羊”作用,加快特色果品营销网络建设,带领中小企业、合作社和经纪人“走出去”、“闯市场”。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集群。各县(市)要组织农办、财政、林业、发改、金融等相关部门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一厂一社一策”的办法,扶持其规范发展。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争取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民族贸易县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要发挥科技资金导向作用,支持企业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研发新产品,推广生产、加工和储运标准化,提高产品竞争力。要抓好果品加工项目的编制和储备,完善果品加工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群体、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鲜果储藏、保鲜和红枣、核桃优质品分级、灭菌、包装生产,加快形成以红枣、核桃加工和苹果、香梨、葡萄保鲜为主的龙头企业集群。年内引进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果品保鲜加工企业10家、500万元以上20家,果品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果品加工企业QS质量认证通过率达100%。三是突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主,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贴息贷款、对口援建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使用,大力扶持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购置红枣、核桃分级、清洗、烘干以及其它果品采后处理设备,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公司+合作社或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利益连接机制,提高农民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意识和市场化意识。年内力争组建果品专业合作社100个,并规范运作。四是努力提高经纪人、购销大户、种植大户的市场开拓能力。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到上海等地培训,聘请专业营销人员来阿讲授果品营销知识,引导和帮助经纪人、购销大户、种植大户熟悉市场运作规律、增强法制观念、拓宽人际关系、促进产销衔接,加快建立属于自己的营销网络和信息渠道,逐步发展形成有规模、有网络、有信息的专业化营销组织。力争年内经纪人、购销大户、种植大户发展到5000人以上,并实现建档管理,进行政策扶持、贷款贴息、法律援助,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加强果品流通体系建设。当前,要重点加强保鲜、运输、仓储、配送、服务五个关键环节的能力建设。一是提高保鲜能力。重点加强以苹果、香梨、葡萄为主的果品冷链体系建设,要以临近城市、交通便利、电力方便为选址条件,集中协调解决好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方面的困难,加快气调保鲜库建设,做到保鲜供应、四季销售。各县(市)要采取财政补贴、提供贴息贷款等有效措施,加大对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建设果品保鲜库的扶持力度。年内新增果品保鲜能力10万吨。二是提高运输能力。要在充分利用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邮政快递业务,加快果品物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三是提高仓储能力。根据产品物流需要,以上海市、乌鲁木齐市、郑州市等枢纽站点为重点,引导企业加强以中转、配送为主的仓储设施建设,提高跨省外销的中转仓储能力。四是提高配送能力。以上海、北京、广州为中心,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引导企业加快建设集储藏保鲜、分装运输、展示交易于一体的特色果品配送中心,向直销店、代理营销店、超市等终端市场进行配送,确保果品销售顺畅有序、及时供应。五是提高服务能力。以阿克苏市、温宿县为中心,加快组建集贮藏保鲜、展示批发、电子商务、信息发布、质量检验于一体的现代大型果品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在乡(镇)建立农产品收购点,直接收购,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和鼓励各级供销社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果品收购、加工、储藏、保鲜、销售和配送,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开拓。大力扶持流通企业、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各类营销主体开展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多渠道促进产销对接,提高果品流通整体服务水平。

(四)加快推进果品品牌战略。一是加强品牌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品牌发展规划,防止盲目创牌和无序竞争。以地理标志商标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确定生产基地、规范产品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外观包装、统一宣传口径,集中力量将“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阿克苏苹果”宣传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从而带动品牌资源整合,推动从栽培管理到采收、分级、制干、包装、贮运的全程标准化。采取补贴宣传资金、减免相关税费等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品牌、宣传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效益。二是打造名牌产品。大力推进“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阿克苏苹果”、“库车白杏”等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经营策略,通过筹办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果品峰会、加强品种展示园建设以及推出果园观光、采摘和购物旅游线路等措施,把林果产业与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捆绑包装和宣传,挖掘卖点,全方位打造名牌产品。认真筹办特色果品竞价拍卖会、重大消息新闻发布会、招商引资会、展示推介会,通过各类媒体和网络大力宣传阿克苏特色果品。坚持组织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各类果品展示、展销和评比,争取荣誉,提高知名度。地区红旗坡农场、实验林场和温宿木本粮油林场要切实加大对“阿克苏苹果”、“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的宣传投入和使用管理。三是维护品牌声誉。大力推行生产管理标准化,发展绿色、有机果品,年内新增绿色果品基地认证50万亩、有机果品基地认证3万亩、出口水果果园注册20万亩。同时,各县(市)要积极筹集资金,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销售终端的质量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地委农办要牵头做好《阿克苏特色农产品指导目录》的编制,地区林业局要不断完善果农信用档案,各县(市)、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大对品牌包装、宣传、使用的保护力度,改进防伪技术,推行条形码管理,加强对商标的使用授权管理,加快构建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维护阿克苏果品“天然、绿色、精品、特色”的品牌形象。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以乡(镇)林管站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快规划设计,完善设施配套,整合技术力量,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调配乡站技术人员,规范其工作职能和管理制度,落实工作经费,稳定和充实基层技术队伍,切实发挥乡(镇)林管站技术示范、培训和推广作用。多措并举,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的公开招聘招考力度,及时补充和壮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力争用两年时间,将农业科技队伍中专业人才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民技术人员聘用制度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起”的本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技服务激励和效益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普及良种、丰产栽培、科学管理、农业节水、疫病防控等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加快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支持国有农林牧场、种养殖大户率先使用多功能、智能型农业装备和先进生产技术,实现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产学研交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项目合作,不断研究、总结适合地区区情、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实用新技术、新成果。各县(市)要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扶持良种培育、农业节水、饲草料调制和果树节水灌溉、机械管理以及果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争在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认真完成枣棉间作田高密度红枣丰产栽培的水肥调控、饲用甜菜和胡萝卜等块茎作物发酵饲用、果园间作饲草种植品种和生产模式、生物有机肥对比试验示范、“阿克苏苹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5项工作。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严格执行《中共阿克苏地委、阿克苏地区行署关于禁止开垦荒地,推动农业节水的决定》(阿地党发〔2010〕2号文件)精神,在新增水费全部用于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农业节水补贴资金,大力推广棉花、林果、设施农业和特色经济作物高效节水技术,非农公司、农林牧场(国营、私营)、种植大户要率先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对未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一律不得配水。坚持抓好以渠道防渗、渠系建筑物配套为主的输水工程建设,实现干、支、斗渠全面防渗,进一步提高渠系水利用率,避免输水环节水资源的浪费。推广普及小畦灌溉、细流灌溉等田间常规灌溉技术,鼓励使用激光平地技术加强田间土地平整,科学控制入畦流量、灌水定额,全面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完成防渗渠建设300公里、土地平整50万亩,渠系水利用率提高2%以上;完成阿克苏河流域灌区限额用水指标26亿立方米、塔河干流上游灌区限额用水指标5.65亿立方米、塔河治理项目退耕封育10万亩;完成“供水到户”550万亩,亩均灌溉定额降低10立方米。二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按照《中共阿克苏地委、阿克苏地区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决定》(阿地党发〔2010〕3号文件)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采、依法管理、有效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地下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地区主管部门许可审批制度,有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要注重把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合理控制地下水位,形成开发和补给有效结合的良性循环,促进地下水资源永续利用。地下水资源要优先用于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通过大幅度提高单方水效益,调动农民使用井水的积极性。新打机井534眼,新增地下水开采量1亿方。三是抓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要高度重视项目申报,认真做好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建设资金。要集中力量解决好项目前期经费投入不足、工程设计滞后等突出问题,抓好塔河治理项目建设,加快铜场水库、台兰河地下水库、小石峡水库等在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大石峡和渭干河骆驼脖子水库、台兰河老龙口水库、渭干河流域综合规划、库车县“西水东调”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导向作用,着力推动农机作业领域由种植业向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扩展,作业范围由“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一是完善粮棉机具配套。积极引进推广联合耕整地、免耕播种、联合收获等高效复式作业机械,大力实施以棉花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果棉果粮间作为主的综合机械配套技术,推广玉米机收30万亩、棉花精量播种150万亩。二是大力推广林果机械。扩大特色林果业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区面积,重点推广开沟施肥、果园耕作、果树修剪、植保喷药和红枣、核桃的果品分选、清洗、制干等机械化技术。三是抓好农作物秸秆青贮收获、粉碎加工、裹包青贮机械的引进和推广,加快饲料甜菜、胡萝卜加工机械的研发和示范,做好机械挤奶、机械剪毛技术推广。四是加快推广温室卷帘、微耕、增温、控湿、滴灌、施肥等机械化技术及配套机械。2010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施中,各县(市)用于购置补贴林果业机械的资金不得少于总补贴资金的10%、用于畜牧业不得少于4%、用于设施农业不得少于6%。年末全地区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185万千瓦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以上。

(四)抓好农业防灾减灾。一是全力提高防雹减灾能力。要加强对天气过程的全天候雷达遥感监测和卫星云图的分析会商,及时准确发布气象信息。加强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人影指挥和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总结冰雹天气行进的路线变化,对其进行从新评估,及时补充调整炮点布局。加快研究防雹作业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积极与生产厂家进行沟通、交流,增加火箭弹的碘化银含量和发射管数量,提高作业效率。加强区域联防作业体系建设,集中运用火力联网和探测网,打破县(市)行政区域界限,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应急演练,大力开展统一指挥的联合作业,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二是积极防范突发性暴雨、洪水灾害。库车县、拜城县、温宿县、乌什县、柯坪县要组织力量对易遭受暴雨洪水灾害的村组农户开展避灾迁移,同时要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引导农户对住房进行财产保险,防患于未然,提高灾后重建能力。三是认真做好城市防洪工作。各县(市)要尽早动手,对重要河段、渠首和受洪水威胁的险工险段等薄弱部位进行抢修、加固,修筑防洪设施,落实好河道清障等各项工作,排除各种隐患。要切实做好防洪物资储备、抢险机械和抢险队伍落实,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确保度汛安全。四是认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气象、水文监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分析、会商和预报,全面把握灾害性天气的变化规律,与各县(市)、各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发布气象信息和灾害预警信息,为抗灾救灾赢得宝贵时间。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抗灾保丰收的思想,在做好防倒春寒、防风、防沙尘暴、防洪、防雹工作的同时,注意做好抗旱的各项准备,切实加快机电井工程配套,抓紧机电井的维修管护,在河水不足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开井率,多提水、快提水,有效增加抗旱用水。此外,要及早动手,积极做好森林草原防火、森林病虫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五是全面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县(市)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新政办发〔2008〕209号文件)的要求,落实第一责任单位的工作职责,以县(市)为单位,统一组织,整体推进。要切实抓好棉花、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实现“应保全保”;要认真组织开展林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扩大试点范围;要积极开展小麦、玉米、水稻、油料作物、设施农业以及奶牛等品种保险,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四、加强农村民生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一)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整合对口帮扶建设资金和抗震安居、户用沼气、卫生厕所、暖圈建设等项目资金,以示范村为主,集中投入。要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和产业规划加快农户庭院改造,大力发展以肉羊养殖、家禽养殖、牛羊育肥为主的庭院养殖业和以葡萄、高密度红枣、核桃为主的优质特色林果业,力争年内30%的农户实现庭院人均收入500元以上。完善已启动建设的三批159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力争“十一五”末示范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率先达到6000元以上。按照“五清、五改、五通、五有”的要求,对2007年第一批启动建设的66个示范村进行检查验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全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抗震安居、饮水、道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建抗震安居房2.05万户。新增自来水入户8000户、解决5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6万户、大中型沼气池5座、无害化卫生厕所2.3万户(座)。实施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卫星直播工程,解决9700户牧民看电视难的问题。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普及学前“双语”教育,新建31所“双语”幼儿园。完善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三)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认真按照“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切实做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一是各县(市)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力争全面完成“十一五”扶贫攻坚任务。二是按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专业化、精细化为发展目标,建设专业特色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综合发展能力和效益。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扎实推进助学扶贫工程。扶贫开发重点村要率先完成抗震安居房建设。三是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重点扶持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强的果品保鲜、加工龙头企业。四是强化扶贫开发对口帮扶工作责任,切实为贫困村办好事、办实事、办大事,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对口帮扶单位要采取解决注册资金、补贴生产设备等办法,扶持和帮助扶贫村完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规范发展。五是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做好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调整。按照中央确定的1196元贫困标准,做好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界定和甄别,完成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网络化管理。年内完成14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整村推进验收任务,完成3393户、1.58万人脱贫任务,返贫率控制在4%以内。

(四)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一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坚持减负工作党政领导责任制和部门负责制,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监管机构,完善实施意见,严格检查考核,层层落实减负工作责任,不断强化各级党政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严格两工使用标准,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加强对涉农乱收费的专项治理和执法检查,积极开展农民负担动态监测,加强对农机、水肥电费、生产资料、农业保险等生产服务性收费和农业补贴资金兑付的监督管理,加大力度治理农民建房、农村中小学建设、乡村道路建设领域及村级组织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行为。二是严格农资市场执法。农业、物价、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经营假冒伪劣农资、掺杂使假等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要加大执法力度,杜绝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兽药流入市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全面落实农业补贴各项政策。认真组织做好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棉花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兑付工作,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政策宣传到位、兑付程序到位、监督管理到位,确保补贴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到千家万户。新增农业补贴要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土地纠纷、环境污染、移民安置、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完善乡镇治理机制,推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推进村务公开,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畅通农村信访渠道,引导农民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维护自身权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严厉防范和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扎实开展“千名干部下乡驻村进社区活动”和基层干部“双语”培训,不断提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农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五、加强和改进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科学的工作方法、扎实的工作作风,才能统筹组织、妥善安排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确保各个环节不出问题、不犯错误,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各级党政、涉农部门要坚持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问题,要钻研工作,把握工作规律,以规律来指导推动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实践中找到破解难题的突破口,善于从群众创造中寻求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要从解决农民最盼望、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抓主要矛盾、关键环节,在把握全局中实施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来推动全局工作。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尽快提高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合规按程序办事。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现和总结群众实践中的新经验,激发和引导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创造活力。要在务求实效上狠下功夫,倡导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摒弃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以实际工作业绩来衡量和检验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下载二OO五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及二OO六年安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OO五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及二OO六年安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农村工作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工作工作总结范文 这篇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工作总结范文》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经过了风调雨顺的一年后,我们县的农业经过了一年的丰收,可......

    农业农村工作汇报提纲

    中共海林市委员会海林市人民政府2004年6月30日首先,我代表海林市五家班子,欢迎栗书记一行到海林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把海林的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做以汇报。海林市素有林海雪原和......

    乡镇农业农村工作

    乡镇农业农村工作上半年,我镇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年初工作目标,以农村小康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克服金融风暴影响,围绕“保......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情况 汇报材料一、特色产业和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 我们从当地资源出发,按照 “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去年,中优质稻面积达7430亩,占9......

    农业农村工作调研网

    关于县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对评议工作的安排,工作评议调查组通过座谈、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

    2010年度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大家到××镇检查指导工作。现在我将××镇农业农村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业农村工作落到实处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农业农村工作......

    农业农村工作汇报提纲

    中共海林市委员会 海林市人民政府 2004年6月30日 首先,我代表海林市五家班子,欢迎栗书记一行到海林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把海林的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做以汇报。 海林市素有林海雪......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第一篇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2) 第二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7) 第二章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1) 第一节 农业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