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写作:以绿色发展引领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延边华图教育
申论写作:以绿色发展引领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民生问题。为确保食品安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在推进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中积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走以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要求的绿色发展道路。构建绿色农业体系,为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提供优质原料来源。以生产安全放心绿色食品为追求,以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为重点,以充分拓展现代农业和新型农区多元化功能为长远目标,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良种良法良田结合,农机农艺生态配套,突出做好节水工作,实现农业的低碳化;把物联网技术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业管理各方面,集成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用新材料等新成果,以高水平农业设施为依托,进行程序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实现农业的智能化;挖掘和拓展垦区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生活功能、示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把北大荒建成传统屯垦文化、现代农业文明、世界级农业企业的重要载体,推动农业产业链多维延伸和农业经济效益多极化增长,实现农业功能多元化;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以科技示范户、农机大户、从事种养业的骨干农工、基层干部和技术服务人员为重点,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实现农业劳动者知识化。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提供清洁生产机制。以贸易为龙头,以加工业为中轴,以种养业为基础,以质量追溯体系为保障,形成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规划,自主创新、产品研发与品牌战略紧密结合,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促进,国有大中型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据不同区域实际科学组织种养业区域化生产,为加工企业提供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实现农产品基地区域化;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设计和资源循环利用,以科技创新和现代管理推进节能减排,实现食品加工业清洁化;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业,着力开发三次产业的旅游功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突出发展生物种业,开发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
构建绿色城镇体系,为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提供良好人文环境。充分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发展绿色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园林生态城镇群,打造生态秀美、繁荣和谐的宜居区。着力推进规划建设人性化、垃圾污水无害化、建筑交通环保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坚持城市繁荣与乡村优美结合、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结合、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做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协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地域文化与城镇特色融合,实现城镇与生态、人居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为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提供有效内控机制。构建产品有标准、生产有规程、质量有追溯、市场有监测、企业有诚信的运行机制,确保垦区生产的食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的质量安全。统一制定绿色有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以垦区内部设立的部级食品质检机构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和基地农场自检为基础,加快构建覆盖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及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垦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建设,推行国际通行的第三方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队伍,加强质量安全技术攻关,大力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努力满足绿色消费要求。
延边华图教育
第二篇:2019贵州公务员申论写作:发展绿色农业
2019贵州公务员申论写作模板:发展绿色农业
[精彩标题]
1.“绿色农业”让农业发展更有希望 2.以绿色发展新理念培厚农业土壤 3.打好农业污染防治攻坚战 4.创新引领,打造绿色农业新高地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农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和思路,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农业生产由满足人民温饱需求向满足人民营养健康需求转型升级。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示例二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总结出的农业生产经验,这些农业谚语是农民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已经忘记了农业生产究竟该怎么生产,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后继乏力。因而,畅通体制机制,让绿色农业成为主流,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提高农业的产出率与吸引力,才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农业绿色发展中,让农业发展更有希望。
[精彩结尾] 示例一
解决突出问题,往往是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抓手。农业污染防治说到底是一个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绿色发展、农业污染防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打赢农业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呼唤更为精细的现代化治理,需要在解决一个个诸如农药包装废弃处理问题中向纵深推进。惟其如此,才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示例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按下了“快进键”,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美丽中国,正渐行渐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色成为农业的主色调,让生态文明成为神州大地的主旋律!
第三篇:以安全文化引领矿区和谐发展
以安全文化引领矿区和谐发展
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矿区,是广大干部职工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只有各个企业、各个地方的和谐发展,才能保证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安全生产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国有煤矿,因其生产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方式的不同,在长期的生产建设中,形成了以安全、质量、成本为核心理念的文化模式,最突出的当数安全文化。比如“安全 盘江集团火铺煤矿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尤其是2009年初以矿发文件下发实行的《火铺矿安全质量管理办法》,将安全质量的监督检查、现场验收,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责任追究,安全应急预案的处理,“三违”人员教育培训、处罚和罚款返还及工伤管理等制度汇聚一体,共50多项,800多条。紧紧围绕矿井的作业标准,将采掘开机运通的生产工艺、工序中的不可为和应该采取的措施,对“三违”人员的帮助教育和工伤职工利益的维护,都作了详尽的规定,进一步形成了火铺矿的安全工作管理体系,把安全管理理念的培育、安全行为的养成、安全形象的识别等安全文化实践活动与安全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到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了安全工作的执行力。当年一季度就成为多年来完成任务最好的一次,不仅实现了首季开门红,杜绝了重伤以上事故,轻伤同比下降50%,到年底一直保持50%优势。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其次是要以人为本,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干部职工抗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为己任,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矿区的目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安全生产环境需要由全体干部职工来共同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的程度,与安全生产各项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构建和谐平安矿区的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2009年以来,火铺矿把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当作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矿井生产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保证,多措并举全面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该矿针对占职工总数2/3生产单位从业人员大都是是农民轮换工,或从农民轮换工转为合同制的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采掘机械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安全
和瓦斯的检测监控以及抽排放工作,加大了治水、顶板管理和机电运输管理工作,实行一区一面,提高机械化采掘水平,减少用工,提高效率。在一二水平架设了四条架近4000米空人车,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区队班认真执行“手指口述”安全管理法,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认知度及执行力。在采掘班队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全年2000余名一线职工,除部分工伤和“三违”职工外,95%的每月都获得了2~2.5倍的安全奖,成为安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中整体效应得到发挥,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矿区提供坚强的安全文化保证。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中,有形的安全文化载体也重要,火铺矿自编20万字的《火铺矿安全文化手册》是火铺矿干部职工学习安全知识,规范行为的工具书,尤其书中由职工自己提出的安全警句,潜移墨化地影响着职工的行为。“安全连着你我他,安全幸福千万家;违章作业就是自杀,违章指挥就是杀人;不顾安全只图快,人身设备遭危害”等几百条安全理念、警句格言和亲情寄语从地面延伸到井下。每月的安全通报、安全宣讲、安全宣传专栏等安全文化载体,时时影响和提醒职工安全,成为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安全文化氛围的目的在于调动每一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处处洋溢着的浓厚安全质量文化氛围,将企业的安全理念和管理内容溶入到职工的潜意识里,将被动的安全工作转化为主动的安全作为。该矿还利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三违”人员现身说法、事故案例宣讲、安全文艺演出等活动,大张旗鼓宣传党的安全生产法规,使干部职工树立起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思想认识,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从而进一步发挥起安全文
化在安全生产和构建和谐矿区中的重要作用,全年“三违”人员同比下降50%多。
总之,无论是制度、理念、载体都透露着安全文化的气息,用文化引导、影响职工安全行为的养成,不能只挂在嘴边,而且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第四篇:以党建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以党建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捐资助学先进地区”“襄阳市教育重点工作目标考评优秀单位”“保康县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全县党建工作优秀单位”……近年来,保康县教育局坚持“以党建促发展,抓发展促党建”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三大工程”,以党建引领全县教育改革发展,走出了一条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特色之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实施“双创”工程,固教育发展之本
基层组织建设是基石。从2015年开始,全县教育系统实施和深化“双创”工程,基层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全面彰显,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和稳定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创建。以建强“五个要素”、提升“五个功能”、推进“五强创示范”为重点,以推动全县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目标,坚持突出“四抓”,全面提升全县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抓组织覆盖。设置基层党组织86个,选强配齐总支(支委)班子,实现了组织全覆盖,党员全覆盖,夯实了组织基础。抓整改提高。采取班子成员包保、实地督导等有效措施,集中时间对软弱涣散基层学校党支部进行整顿,着力解决少数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把全县基层学校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抓示范创建。坚持统筹谋划、分步实施,抓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创建工作思路,确定县实验小学等5个首批“五强创示范”示范点。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深入联系点,指导示范点开展对标创建。抓巩固深化。在建好示范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采取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逐级创建的方式,2016、2017年,先后又有41个基层学校党组织创建成为市、县级示范基层党组织。
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党员”创建。保康县教育系统在岗职工2173人,党员82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8%。县教育局以争当师德楷模、学习楷模、育人楷模、守纪楷模、廉洁楷模,争创“十星级文明党员”“党员示范岗”为抓手,全员开展对标创建活动。先后有520多名党员被评为“十星级文明党员”,250多名党员被授予市、县级 “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涌现出乔永斌、崔德丽、杨维广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实施“双培养”工程,强队伍建设之基
队伍建设是根本。保康县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牢牢抓住党员教师和骨干教师这两批中坚力量,从2015年开始,着力实施“双培养”工程,致力于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学、教研和管理骨干,打造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职业操守、有教育情怀、有发展能力的精英骨干团队。
着力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保康县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已培养襄阳隆中名师名校长21人,保康名师名校长35名,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531名。各基层学校把这些骨干中的非党教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采取组织培养、党员帮扶、跟踪考察等有效措施,帮助这些非党骨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对党的认识,鼓励他们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有计划地把非党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三年来,中国好人、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阮班琼,周孝钢、董艳等20多名市县级骨干教师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壮实了党员队伍的骨干力量。
着力把党员培养成教学、教研和管理骨干。“党员教师要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和引领带动作用,首先自己必须是教学骨干,是岗位能手。全县教育系统党员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每个党员教师自己先成为教学骨干,再带动一名普通教师,就有三分之二多的教师成为教学骨干了。”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局长孙代文多次这样强调并致力于落实。全县各中小学把优秀党员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对象,给机会、压担子、搭平台,通过校本研修、外出培训、挂职锻炼、定向培养等措施,指导帮助其专业发展。目前,21名隆中名师名校长中,有20人是党员;35名县级名师名校长中,100%是党员;531名省市县骨干教师中,70%是党员。
??施教育惠民工程,应人民群众之需
教育惠民是民生。保康县始终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全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学校布局,先后调整了城区、歇马镇和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全县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优化。坚持公益普惠原则,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所,全县幼儿园达到27所,实现了每一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高于国家要求的2020年达到85%的目标,被襄阳市教育局授予“突出贡献奖”。2012年以来,投入3.2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扩建校舍11.8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16.7万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5.2万平方米,配备学生课桌椅18936套,全县中小学标准食堂配备率、寄宿制学校一生一铺配备率、学生宿舍楼内洗浴率、如厕率、班班通配备率和宽带接通率均达到100%。2015年,保康县“全面改薄”工作专题片《最美风景在校园》在教育部展播。全县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98分高分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13年撤并县二中,在全县形成一普一职的高中办学格局,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得到优化,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2%。县一中创建为襄阳市示范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以“上规模、增能力、强特色”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培养技能人才,创建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新建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补齐了全县教育体系上的短板。
深化生本教育改革。从2012年开始,在全县中小学推行以生本课堂、生本德育、生本活动、生本服务、生本管理“五大模块”为载体的“生本教育”改革,经过五年的试点研究、全面推进、优化改进和研究深化,“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全县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生本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连续多年,全县高考上线率始终保持在全市前列,2015、2016年分获襄阳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二等奖和三等奖。全县中小学生300余人次在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6.6%和98.1%。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含特殊教育)、高中教育等各个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资助政策。严格执行各项资助制度,精准严把对象来源关、对象比对关、政策标准关、资金发放关、档案收集关等,做到学生信息不错一人、发放标准不少一分、操作过程不少一环、过程资料不缺一样。2015年以来,共落实国家政策性资助资金3658.8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6943人次。同时,积极拓宽社会资助渠道,争取和动员东风康明斯集团、康兴化工集团等县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一批企业家、爱心人士,筹集各类社会资助资金6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363人次。全县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真正实现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作者单位:保康县教育局)
第五篇:以“四个全面”引领天全绿色崛起
以“四个全面”引领天全绿色崛起
四川省天全县紧紧围绕“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目标,以“四个全面”为引领,认真贯彻省委“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和雅安市委“实施后发追赶,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部署,打重建“硬仗”,补发展“欠账”,坚守安全、质量、稳定、廉洁、厉行节约、舆论引导“六位一体”工作底线,全力推进城乡住房、公共设施等七大重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天全县经2014年规划调整后的358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不含6个世行贷款项目)完工347个,完工率96.93%;完成投资803013万元,投资完成率96.22%。
谋“全面小康”之业,力促重建跨越
――建设一批惠民工程,提升民生水平。在灾后重建中,天全县民生类项目的重建资金达40.47亿元,占天全县总包干资金50.03亿元的80%左右。截至目前,全县9237户农房重建全部完工并入住,22个新村聚居点全部完工;3896户城房重建全部完成,进入装修、入住阶段。170个公共服务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估算总投资99695万元,完工166个,完工率97.65%,累计完成投资95691万元。
――做实一批产业项目,筑牢富民基石。围绕山葵、冷水鱼、茶叶、中药材、山药、林竹、猕猴桃等绿色支柱产业,引进润兆冷水鱼、蓝公府山葵、青竹茶叶、同善堂中药、西蜀雅禾山药等一批龙头企业,估算总投资35.32亿元,重点打造万亩猕猴桃示范园、万亩优质茶示范园、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等特色产业示范园,初步形成“一产业一龙头一基地”的发展格局。
――创建一个精品景区,引领旅游发展。把喇叭河精品景区建设摆在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结合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重点打造万亩野生杜鹃、万里云海、万丈金山“三万”新景点。同时,由二郎山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自筹资金3亿元,实施景区旅游观光索道、蓝水晶文化体验区、鹿鸣商业街区等项目建设。
――打磨一串“彩珠靓玉”,建设美丽新村。依托国道318线这条天然纽带,将灾后恢复重建与幸福美丽新村有机结合,打造出多功乡南天新镇、始阳新民新村、紫石乡紫石关村、两路乡新沟村等一批沿线美丽新村聚居点,形成了一条具有天全地方特色的休闲、养生旅游线。
――建设一个“枢纽中心”,夯实交通基础。把国道318线改造、国道351线、雅康高速、成康铁路“四大工程”的建设当成天全突破发展瓶颈、奠定发展基础的核心来抓,大力推进征地拆迁、统筹协调等工作,确保四大工程快速、有序推进,打通重建发展的“大动脉”。狠抓经济干线天芦路、攀西枢纽荥天路、民生工程乡村路这“三路”建设,疏通重建发展的“毛细血管”。
扬“深化改革”之帆,激发重建活力
――群众主体,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一是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从重建之初,成立22个聚居点“自建委”。在聚居点全面建成后,以“自管委”为平台,积极探索基层民主自治新模式,全县新建的22个灾后新村聚居点全部建立“自管委”。二是实现了群众自我教育。在全县“感恩奋进、思源进取”的浓厚氛围下,通过《新天全》等文化阵地,感恩宣传进村、进重建户、进学校等方式广泛开展感恩教育。
――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全县38家部门5520项行政权力进行清理,将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全县行政审批承诺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超过60%。积极探索“一站式并联评价、一站式并联评审、一站式并联审批”试点。
――创新思路,放大重建政策、资金效应。一是集中力量“推”,对“小而杂”的项目进行适当整合、调整和打捆,将资金重点倾斜到推进旅游城市打造、景区景点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上。二是加大招商“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重建,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6个、5亿-10亿元的项目3个、1亿-5亿元的项目7个,引进城市建设项目5个。三是引导民间“投”,吸引和带动民间资本投入恢复重建,仅在黄铜西城片区,将国家补助、棚户区改造、过渡安置和贷款贴息等政策相叠加,就撬动了民间资金2亿元投入老城改造。
走“厉行法治”之路,构筑重建屏障
――全面提升重建法治水平。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到重建中,实现了358个重建项目、83亿元重建资金的科学布局、分配与实施。强化在建项目跟踪审计和完工项目竣工审计。强化项目资金监管,成立3个监督检查组和7个片区监督组,开展重建资金检查120余次,发现并及时纠正问题173个。
――全面推行“法律进重建,调解进项目”。在重建中建立调解组织161个、落实人民调解员775名,专门成立多功乡南天新镇、沙坝村灾后重建、雅康高速工程建设等16个灾后重建和重点工程项目调解室,重建以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00余起,实现了95%以上的矛盾不出村、不出工地。
――全面维护重建秩序。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建立起了“网格-社区-乡镇-县”四级联动的管理体系,在全县划分网格172个,配备网格员246名,已办理矛盾纠纷调解、民生服务等事件12095件。全面开通涉灾信访绿色通道,对涉灾群众信访诉求按照“优先接待、优先办理、优先解决”的“三优先”原则,未发生一起因重建引起的集体上访事件。全面推进“平安天全”建设,构建街面、社区(村)、单位和行业场所、区域边际、虚拟社会、线(路)治安防控“六张网”,突出治安问题整治率达到100%。
亮“从严治党”之剑,凝聚重建力量
――从严从实强队伍,增强重建向心力。坚持由基层党组织全面领导灾后重建工作,成立城市拆迁改造片区工作组临时党委4个、灾后新村聚居点党组织23个。把最鲜明的旗帜树立在重建第一线,县级干部带头包片负责,把办公室搬到重建第一线,抽调500余名党员干部投入五大片区城市改造。广大党员干部在灾后重建的大战场上不叫苦、不喊累,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天全状态”成为常态,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的先进典型。
――从严从实转作风,增强重建凝聚力。围绕服务群众转作风,深入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推行联系群众网格化,组织1700余名机关干部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推进作风转变常态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调减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项目6个,压缩建设规模12161平方米。
――从严从实促廉政,增强重建保障力。全面落实“两个责任”,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厉查处项目招投标、工程量变更、插手重建工程项目等几个关键环节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气正风清。建立健全重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查处重建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案件9件,处罚公司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