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19-05-12 19:1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

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

一、破茧而出的村镇银行

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农村金融的新政策—《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目的是通过大幅度开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以期改变农村金融市场日渐萎缩的不利局面。2007年3月1日,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县成立,随后吉林、甘肃等试点省份也相继成立了村镇银行和合作信贷机构。目前,首批36个试点单位全部分布在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六省(区),2008年试点省份才会扩大到15个左右。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这更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注入了“强心剂”,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的界定,村镇银行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于一级法人组织,境内外的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村镇银行。最近一段时间内,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那么万众瞩目的村镇银行能否真正担当起贴近“三农”和服务于“三农”的重任呢?村镇银行的诞生是否能够有效补充农村信用社的空白,从而建立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最大限度的吸引资金流入农村市场,以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呢?分析农村市场农户的金融需求与供给情况,寻找其业务开展的立足点不失为一个合理的路径!

二、我国农户金融需求与供给变化轨迹

(一)90年代末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需求满足程度分析

90年代末期,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从农村地区大规模撤离,因此就金融机构的分布而言,包括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官办但并不十分合法的合作基金会。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程度有较大的差距。

温州地区依靠多种经济形式,特别是个体和私营经济迅速实现了农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金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0年代后金融活动更加活跃,各类机构迅速增加,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和农行)、农村信用社(独立的法人,10家分支机构)、城市信用社(钱库城市信用社)民营金融机构(江南金融服务部、钱兴经济服务部、横街基金会)。根据调查这些金融机构有各自的活动空间和服务对象。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为大企业大项目服务,农村信用社和民营金融机构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中个人家庭贷款占90%,城市信用社中个人家庭贷款占85%。远远超过全国其他地区,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被选中作为金融改革试点地区,金融机构多样化。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满足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①]。

根据张元红对湖北汉川福星村的调查,农户的金融需求较为有限,存贷款差别突出,平均每户拥有的贷款额只相当于平均每户存款余额的1/40,不仅如此即使十分有限的贷款在农户之间的分配也极不均匀,贷款最多的农户得到全部贷款的88.5%,收入较低的农户几乎不仅存款很少,也得不到任何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②] 据调查有近70%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但只有2户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2户从基金会得到贷款。但相比而言农户从民间借贷得到的贷款是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14.5倍。却无法得到满足。相比而言存款虽然不多,但存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贷款不能满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抵押担保或抵押较少、手续复杂、没有关系等。

而西部地区的基层金融服务体系更为单一,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后,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缺乏,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因此农户贷款比例相对较低。根据王丽萍等对陕西248家农户的调查分析,90年代末农户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不足15%,绝大部分资金需求由民间借贷解决[③]。而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抵押担保品。

(二)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需求满足程度情况

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可谓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但对于中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民而言,面对的仍然只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一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商品粮基地建设贷款、农村基建贷款等,根本不与个体农户发生信贷业务关系;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很

多乡镇及其乡镇以下地带,根本没有分支机构。原来不少设置在乡镇的分支机构,在“减员增效”的呼声中被大量撤并;三是曾被人们视为正规金融组织之外的农村金融合作基金会,由于一开始就不具备法律地位,管理不够规范,发展过快出现了一些问题,在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规定”就已经明确要对其进行整改。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信用社事实上已成为农民金融活动的主要中介,在不少边远的农村地区甚至是唯一合法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的调查,我国每个乡镇仅有

2.13个金融网点,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65.4%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④]。而农村信用社是否满足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呢?

2003年开始我国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联户联保贷款,以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使得农户贷款家数和规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按全国2.49亿农户计算,约50%的农户有贷款需求,在农村信用社有效俄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达7000多万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农户的借贷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占30%[⑤]。分地区来看,各地农户的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新疆伊犁自治州是贫困地区,其小额担保贷款的覆盖面不足10%,占州人口4.4%的贫困农牧民更是被排除在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外,自治区重点贫困村—霍城县兰干乡阳光村,全村有贫困户244户,占总户数的69%,2005年只有11户得到信用社贷款,仅占贫困户的5%左右。湖北省小额农贷余额90余亿元,428万农户得到小额农贷支持,占全省农户的43%;江苏泰州的农户贷款面达到45%,其中有效贷款需求面为99%。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东、中、西农户的贷款需求和供给满足的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地区大部分农户贷款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而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很低。特别是年平均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的农户,家庭生计完全依赖于土地。其贷款的目的主要是医疗或者为子女上学,家庭状况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明显改善,其还贷能力往往受到信用社的质疑,再加上他们既无担保人,又无抵押品,贷款需求当然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这部分农户的私人借贷比例往往接近70%。

从上述农户金融需求的变化轨迹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农村信用社小额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及联户联保贷款业务的推出,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贷款需求满足度已大大提高,贷

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农户主要是贫困农户,而西部地区贷款需求满足程度低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贫困农户的比例较高!既然如此,《意见》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适用于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选择在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低的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六省(区)进行试点确实有其合理性。

但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村镇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吸引优质客户,如果重点为贫困农户服务的话,村镇银行能否生存下去呢?

三、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及发展前景

一改我国金融机构进入的高门槛,村镇银行的进入强调低门槛、严监管。“低门槛”就是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从机构种类、资本限制等方面,大幅降低了农村新设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合理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支持村镇金融机构积极创新符合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严监管”就是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监管部门合理确定了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一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二是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三是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在如此的低门槛下,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后其经营方针确定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标准化的银行产品与服务,发放贷款应首先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其贷款主要包括小额农户贷款、微小企业贷款、专业农户贷款三类,其中小额农户贷款最高贷款金额不超过2万元,贷款手续简单方便,只凭信用、无需担保即可获得。与农信社的小额农户贷款而言,的确有利于满足贫困农户的贷款需求,但这种做法是否符合银行的经验做法?村镇银行的进入标准虽然较低,但却要按市场化原则运营,以盈利为目的。在偏远落后的地区经济金融运行环境较差,新生的农村金融机构如何生存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关键。对村镇银行而言考验其生存前景的有两点: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一般而言,市场化经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降低和分散风险的途径有三种:抵押、担保和利率覆盖风险。广大的农村信用社即是如此。而不能从信用社得到贷款的农户往往不是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就是很难承受高利率,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即使如此小额农贷规模小、成本高、风险高的特点,也使得农户贷款业务量很大的信用社盈利状况并不好。虽然事实上弱势群体希望以较高的利率换取迫切需要的资金,但随之而来的是偿还能力问题。村镇银行主要在农村开展业务,运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收益周期长,经营利润低。在社会普遍缺乏对弱势金融群体补偿机制的情况下,贫困农户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赚取相应的收益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关系着村镇银行能否在竞争中成长,在发展中壮大,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

即使抛开弱势金融群体的承受力,村镇银行能否通过合理的定价机制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也是迫切需压迫解决的问题。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要求银行通过精确计算风险与成本合理对贷款进行定价,通过贷款利率覆盖风险,在保证金融机构取得预期利润的前提下,为弱势群体的发展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融资产品。这严重挑战了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银监会为了防止村镇银行一哄而起,造成金融秩序混乱,在“宽准入”的基础上实行“严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按照《意见》要求,村镇银行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提升其经营管理和支农服务水平,这对服务于社区的村镇银行而言需要不懈的努力,否则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将不甚乐观,市场退出行为将非常普遍,危及村镇银行的发展。

第二篇:村镇银行项目风险分析范文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社会再生产的不断扩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企业会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一系列贷款项目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且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如何及时发现银行运作过程中的贷款项目风险,构建一个健康、稳固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银行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对 村镇银行,分析了其在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如贷款品种比较单

一、客户集中度较高、信贷资产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信贷管理人员掌控风险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等。并结合其贷款项目风险现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定量的方式对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对贷款项目风险的综合评价结果,提出有效防范和降低贷款项目风险的举措和建议,如创新贷款品种,优化信贷结构,强化业务培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银行风险、贷款项目;风险管理;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金融业界的风险管理研究日益突显出复杂化和困难化的趋势。在当今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银行业出现危机,会直接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会严重损害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临着科技发展、同业竞争以及金融管制懈怠等诸多现状,全球的银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于是,风险管理便逐渐成为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重要性也在日渐增强。我国银行的兴起较发达国家而言比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抗风险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来势凶猛,企图来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的外资银行,国内银行承受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对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银行主要业务之一的贷款项目的风险系数也在陡增,因此,可以说对贷款项目风险实施有效管控,将有利于提升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改善银行的风险管理环境,增强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实施产融结合战略,通过特色业务和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为驻地居民生活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服务。在 村镇银行所处的独特背景下,结合其自身特点,对其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提出合理的对策及建议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社会再生产的不断扩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企业会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资金需求,因此,银行贷款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一系列贷款项目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且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如何有效规避贷款项目风险,提出合理应对措施,做好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是每一个银行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良好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及时发现银行运作过程中的贷款项目风险,构建一个健康、稳固的银行业体系对银行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基于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 村镇银行的自身特点,对其贷款项目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管理对策,对于提高 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1 改善银行的风险管理环境,保证成功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银行风险的涵义

银行风险是指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准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等信用风险是指准 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曼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其中,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

流动性风险狭义上是指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上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准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银行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二、银行风险管理的涵义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通常的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和风险监控等。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银行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对风险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从而确保银行经营安全,最终实现银行收益最大化的行为总和。

银行贷款项目风险是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受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得银行的贷放资金无法按期收回本息和正常周转或其他原因而使银行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三、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涵义

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是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

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1、保证贷款本金的安全性。银行贷款业务主要的资金来源于存款,而存款是要被提取的,银行必须保证客户在需要时能提取到足量数额的资金。若长期无力足额支付需要被提取的存款,银行就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因此,银行应保证贷款能及时足额地被收回,以提高贷款本金的安全性。

2、保持贷款的流动性。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银行除对贷款进行严格审查外,还应该合理安排贷款的种类与期限,使贷款保持较强的流动性。银行活期存款较多,贷款也应以活期和短期为主,贷款期限不宜过长,应与存款的期限结构相适应。

3、保证贷款具有较高的利息收入。银行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贷款作为银行经营利润的来源之一,必须保证其具有较高的利息收入。而在贷款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其利息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贷款的利息率和放贷的期限。

而在实际的贷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以上三个原则是存在矛盾之处的,通常表现为流动性和安全性与盈利性成反比。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应依据自身情况,统筹兼顾这三个原则,让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达到平衡状态。通常的做法是银行在放贷时应该首先考虑贷款的 2 流动性与安全性,然后再考虑盈利性。

第三章 我国银行贷款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行贷款项目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1、款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及信用缺失

一方面,贷款企业与银行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企业准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流失,会造成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而这种可能性是产生贷款项目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对注册资本造假,对会计报表造假,进而骗取了银行的贷款。

2、政府行政干预及政策性贷款的制约

一方面,政府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强令银行为某些效益差,甚至亏损,完全不符合发放贷款标准的企业放贷,干预银行的市场行为。进而,贷款项目风险问题显现出来。有时,效益不佳的贷款企业无力还款,而政府又可能为这些企业还贷,这就会形成银行巨大的放贷风险,最后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会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如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国内各地区民族的安定团结等,发放“扶贫贷款”、“安定团结贷款”等贷款,这些贷款大都利率较低,且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缺乏足够的经济约束力,这样就造成了借款人对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缺乏足够的严肃性,无形中就形成了贷款项目风险。

3、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法治建设大环境相对滞后导致金融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从而致使金融市场不规范,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进而造成银行贷款风险系数的升高。

4、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的不断波动 一方面,资金融通的不断市场化以及中央银行对利率调控手段的运用,使得利率变化的频率及幅度加快和扩大,进而使得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使得各国汇率波动的风险也日益增大,而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业务风险管理又缺乏经验,进而使得外汇贷款蒙受损失,丧失预期收益。

二、我国银行贷款项目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银行自我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流于形式,贷款权责利严重脱节。同时,贷款工作中职责不明,自身信贷队伍建设不力,领导体制存在弊端,造成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均不健全,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为银行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银行内部风险意识淡薄

首先,信贷制度和操作原则在许多银行没有得到切实落实,一些信贷工作人员不懂法律法规,想当然地随意操作,致使违规放贷现象时有发生,贷款项目风险系数随之升高。其次,一些银行为了追求信贷工作的规模,不惜以放弃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为代价,这样既是对贷款企业的不负责任,也是对银行自身工作的不负责任。最后,银行对贷款方的偿还能力分析不够,对其审核不够细致全面,不能通过理性分析正确预测贷款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都增加了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系数。

3、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通常是信息不对称的,借款人申请贷款时,即使借款人不刻意隐瞒,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倾向、信用情况、财务状况、现金流、发展前景等相关情况的了解远远不及借款人自身。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导致银行不能做出理性的贷款决策,不能有效地拒绝较大的借款人申请,相反较小的借款人申请却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现象的出现,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第四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截至2012年第4季度末,村镇银行法人存量授信客户123户,贷款余额872,546万元,较年初增加621,846万元,增幅248.04%。个人贷款存量客户981户,贷款余额22,189 万元,较年初增加8,765万元。

2012年,村镇银行信贷资产持续快速增长,各级人员始终坚持“质量优先、规模经营、兼顾效益”的原则,正确对待防控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在支持信贷投放的同时加大风险防控力度,推动信贷业务稳健、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把握经济形势,准确定位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

从贷款项目经营的实际情况分析,村镇银行属于区域性银行,其成立时间较短,应对风险的经验不足。对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产业等导向性政策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获取优质大项目的投融资信息,对优质大项目的投放能力较弱,对整体经济环境潜在风险的监测分析不够深入,分散风险的能力较弱。目前,村镇银行存量房地产贷款645,000万元,占比73.92%。受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影响,市场走势不明朗,使银行贷款存在潜在系统性风险。虽然 村镇银行采取的风险防控措施极为有力,但不排除 村镇银行贷款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因此,村镇银行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吸取同业经验,避免因不完善之处或经验不足而产生的意外损失,与此同时,还应及时把握国家政策信息导向的变动情况,并采取灵活合理的应对措施以规避行业风险等系统性风险。

(2)贷款品种较单一,客户集中度较高,信贷资产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目前,村镇银行已办理的贷款业务品种包括中产品供应链融资、住房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项目贷款等,其贷款品种比较单一,新的产品创新力度不足。贷款种类单一,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较低,消费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低风险贷款业务少,导致了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弱,进而也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因此,村镇银行应开拓思路,向贷款品种多样化方向努力。

(3)贷款项目审查方式有待改进,审核力度有待加强。目前,村镇银行的贷款项目审查方式还不够完善,还没有针对不同的业务品种、类型,依据业务实质,制定差异化的迎合业务需求的审查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经营效率的提高。对于重要的信贷业务尚未形成预审查制度。对于重点客户、重要项目的提前介入,共同研究融资方案,可以缩短后序审查时间。加强作业监督审核,严把贷款发放关是对贷款项目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第二道闸门,村镇银行可以通过严把第二道关口来规避贷款项目风险,但目前 村镇银行贷中审查工作还不到位,许多审核环节有待加强,这就让贷前调查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贷前调查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了贷款项目风险的高低。

(4)贷后管理需要强化与加强。村镇银行正处于蓬勃发展初期,业务发展迅速,但人员配备不足,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存在报告和评价流于形式的现象,不能针对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二是本息催收没有按总行要求以书面形式督促借款人落实还款资金;三是对异地贷款大户项目进展情况跟踪不到位,与总行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回款资金管控也需要特别关注。目前,村镇银行办理的供应链融资全部为单一融资模式,其要求结算资金回款后即期还款,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客户经理认为剩余结算资金能够覆盖贷款本息,没有督促客户及时还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对应收款回款实施有效控制。目前,在 村镇银行努力下,分行基本可以控制资金回款,但并未形成规范化管理,有些环节还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在实务中,还存在实际操作与制度规定相冲突的情形,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操作 4 风险。针对以上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求各级信贷人员在严格按制度流程操作的同时,应灵活运用新产品、新办法,根据客户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

(5)贷款项目管理人员掌控风险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村镇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人员掌控风险的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信贷业务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学习,在受理特殊业务品种时,不能快速揭露风险的实质;二是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和分析的能力不足,化解贷款项目风险的措施较为有限,贷审查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在产品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有限,针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管理现状,村镇银行管理层曾多次提出要区分行业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多次在部门内部与前台业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探讨,到目前为止,虽然初步形成了关于物资经销类债项的管理要求,但在产品细分、管理细分、行业细分上,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细则来有效指导业务开拓;四是对新业务、新办法的学习与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对业务部门实施有效的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有现用现学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质量。

第五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识别及综合评价

一、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识别

有效地识别风险是顺利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依据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现状,结合其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对其在办理贷款业务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准确地鉴定、分析与认识对于 村镇银行开展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基于以上对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现状的分析,结合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知目前 村镇银行面临的贷款项目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

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其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对国内国外政治、经济、产业等导向性政策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获取优质大项目投融资信息,对优质大项目的投放能力较弱,分散信用风险能力较弱。此外,从 村镇银行的客户分布来看,贷款有向大中型客户集中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对以钢铁为代表的能源企业贷款集中度较高,客户的集中伴随着依赖性的产生,进而意味着信用风险相对比较集中。

2、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人员新导致了运营业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随意性,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业务操作,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操作风险系数。同时,制度新导致了全行运营类业务操作流程缺乏规范性,业务流程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不便于网点实际操作和执行,这样也会引发操作执行风险。此外,业务检查监督工作不完善,问题反映机制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操作风险的产生。

3、流动性风险

村镇银行的贷款投放基本上都是以一年以上贷款为主,反映在资产负债结构上,长期资产对应短期负债的情况非常明显,造成流动性缺口的产生,流动性风险压力在不断扩大。贷款种类单一,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较低,消费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低风险贷款业务少,导致了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弱,进而也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此外,村镇银行的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量少,非利息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流动性风险。

二、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应涵盖各种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风险状况的要素,既能考量过去的业绩,又能预测未来的发展;既要考察评价对象自身的状况,又要研究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因此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尽可能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涵盖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各个评估要素,进而能全面、真实地反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 5 的现状。

(2)集约性原则。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注重信息的整合性。具体体现在指标数量适中,指标过多不利于指标体系的试算,指标过少不能全面反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现状。因此选择指标时应选取那些信息涵盖量大的,注重信息的整合性。

(3)动态性原则。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是在随着经营业务的开展而不断变化的。因而,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够在动态变化中较容易地反映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状况,以使其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客户群体,在评价现状的同时还能有效预测未来。

(4)可实现性原则。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一定要选取那些具有充分科学依据、在技术方面具有可行性、彼此间有明确关系的指标。指标体系可以选取那些比较容易取得且容易计算的指标,在选取时需要采用统一的途径去获取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进而做到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分配。

第六章、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对策

从 村镇银行目前授信业务经营整体情况看,村镇银行只要做到依法合规经营,能够从整体出发把握金融方针政策,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健全制度流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人员风险意识,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就能将贷款项目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应采取以下具体工作措施来防范贷款项目风险。

1、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总行信贷政策

村镇银行应及时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总行信贷政策为导向,科学定位市场,并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及时调整 村镇银行贷款投向,避免贷款的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坚持特色经营,了解结算规律,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强化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对于总行适时出台的信贷类制度、办法、细则应进行认真梳理,深入学习,结合分行实际,完善本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严格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违规必纠,视制度为经营生命线,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自觉遵守制度,积极防控风险。在落实现有制度的同时,随着经营形势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新产品、新情况的出现,还应采取积极主动措施防范信用风险。

2、创新贷款品种,优化信贷结构

村镇银行应开拓思路,向贷款品种多样化方向努力。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具有多元化,有特色,契合区域、产业、客户特点的信贷政策、产品体系,积极开发信贷组合产品、中短期融资产品、供应链融资产品、结构性融资产品等信贷产品,满足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需要。信贷结构是评价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调整优化 村镇银行的信贷结构应始终围绕 村镇银行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偏好,按照科学的信贷发展观,通过深化和完善相关信贷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资本消耗低、风险收益高、资产质量优、充满竞争活力又可持续的信贷结构。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员工素质状况来确定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经营战略。应调整客户结构,控制贷款大户贷款总额及同业占比,提升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客户群体范围的扩大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从而实现信贷资 产结构优化。

3、改进贷款项目审查方式,加强作业监督审核

严把贷款发放关根据业务品种,确定审查重点。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审查标准,反映业务实质,使审查工作更加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更有利于防范风险。改进审批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施行重要信贷业务预审查制度。在前台部门通报信息的前提下,对重点客户、重要项目提前介入,共同研究融资方案,缩短后序审查时间。实行审查工作的痕迹化、时限制管理,提高审查工作效率。推进产业链融资审查,实现规范化管理。完善供应链融资业务调审报告,实现申报资料规范化,要素填写模版化,调审报告标准化。目前 村 6 镇银行使用的调审报告能够实现财务数据自动采集、勾稽关系自动校验、财务比率自动计算、异常科目自动提示,实用性和针对性都大大提升。

加强作业监督审核,严把贷款发放关,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履行放款核准职能。村镇银行需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按照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规范操作,对前提条件未落实、贷款担保不合规、档案资料不完整等存在瑕疵的贷款项目不予核准放款,把好贷款发放的最后关口。二是提高信贷作业监督质量。加强信贷作业监督的及时性和规范性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信贷业务依法合规,确保信贷档案完整、合规、有效。通过对信贷业务进行逐笔监督、核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落实,不留隐患,确保有效提高 村镇银行的贷款项目风险防控水平。

4、加强对贷款项目的监测力度,切实防控信贷风险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来源,关注国家政策、经济方针、市场变化趋势对 村镇银行已投放贷款的影响。注重利用信贷管理系统,总行返传数据,监管部门下发的提示信息等多种渠道对 村镇银行公司客户贷款进行监测,总体分析评价 村镇银行贷款投放效果,并将监测结果适时向前台部门反馈,提示予以关注。同时,高度重视贷款预警工作,为避免因工作不力造成贷款出现逾期情况,对于即将到期的贷款,及时提醒贷款到期及时偿还。落实贷款大户监控负责人制度。将亿元以上贷款大户确定为贷后管理重点客户,指定一把手、信贷主管领导作为贷后监控最终责任人,对于责任人的落实,村镇银行已经按要求报备总行,同时通报全体信贷工作人员。

在明确领导责任的同时,需进一步确定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使各部门、各环节各司其职,明确责任,确保监控制度落实到位。还应开展信贷业务现场与非现场检查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检查的整改工作。一是根据总行要求与内控合规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业务检查,适时对发放的贷款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方式为现场检查,调阅全部业务档案,核实业务授权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违规越权发放贷款的情况。核实每笔业务审批要件是否齐备,签批手续是否齐全。核实合同签定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存在无法维权瑕疵。核实业务发放前对审批条件的落实情况。核实贷后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上报并督促整改,纠正不足,规范业务,促进规范化操作。二是通过核对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系统,填报贷后检查工作表的方式督促前台部门开展贷后常规检查工作。三是针对总行内控合规检查中提出的问题、整改意见和整改要求,进一步明确整改时限,落实责任人,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措施,全面推动整改工作,提高整改效果。

5、强化业务培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为了更加有效地防控贷款项目风险,在授信业务经营与管理中,在人员任用上要突出人员的思想与素质,为制度的落实奠定基础。在 村镇银行的招聘工作中,应该定向招聘信贷从业人员,增加分行贷款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配备,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设置贷后监测岗,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将贷后管理工作纳入日程,按个人条线和法人条线分别对贷款项目进行监测,主要工作职责是贷后监测、风险提示、发现问题以及督促整改。为实现规范操作,规避业务风险,分行应根据发展需要和员工现状定期制定培训计划。已经实施的培训有:对贷款项目条线人员开展了贷款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系列转培训和抵(质)押品评估转培训;对贷审会成员开展了《2012年信贷政策指导意见》、《财务报表审核要点》等培训;对新入职员工开展了信贷基础知识培训;在贷款项目管理部内部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案例警示教育及基本制度培训。

结 论

在我国学术界,有关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初有成就,且形成的理论也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但大部分理论只具有通用性。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准理工作时都应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对策。论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对策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 7 法,以 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及环境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了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对策。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村镇银行准风险防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风险管理理念陈旧,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差;缺乏沟通、协调主动性,风险管理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工作有待加强;缺乏科学的、细化的二级分行风险管理考评机制等。针对 村镇银行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工作中所面临的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构,提供组织保障;领导率先垂范统一思想、强化风险意识;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履行内控检查职能,严把内控防线等。村镇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其贷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

2、通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采取定量的方式对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可知其贷款项目风险一般、相对可控。从 村镇银行目前授信业务经营整体情况看,村镇银行只要做到依法合规经营,能够从整体出发把握金融方针政策,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健全制度流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人员风险意识,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就能将贷款项目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村镇银行通过整体把握金融方针政策,汲取同业经营经验,已初步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健全了制度流程,但在具体操作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准确定位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贷款品种比较单一,客户集中度较高,信贷资产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贷款项目审查方式有待改进,审核力度有待加强;贷后管理需要强化与加强;信贷管理人员掌控风险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4、通过对 村镇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识别、评价,有针对性的提出贷款风险管理对策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具体应对策略主要包括: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总行信贷政策;创新贷款品种,优化信贷结构;改进贷款项目审查方式,加强作业监督审核,严把贷款发放关;加强对贷款项目的监测力度,切实防控信贷风险;强化业务培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等具体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晨.浅议银行风险管理[J].天府新论,2011,(05),72-74.[2]王丽.我国银行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0,11.[3]柴建新.银行贷款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硕士论文,2008,12.[4]秦建林.我国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4.[5]宋魁.农村合作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5):186-187.[6]白桦.我国银行市场风险管理[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 2008.[7]王斌.银行风险的识别、度量与管理[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4):60.[8]王刚.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8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分析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分析

2014-07-22

摘 要:电子银行是金融机构通过手机、电话等电子设备或网络等媒介,以为顾客提供自助式、开放式服务为目的一种金融服务。各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子银行发展概述的基础上,分析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策略,从而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

引言

随着手机、电话等电子设备的普遍应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更加便捷的需求,电子银行逐渐兴起并普及。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自助服务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银行运行模式,在现代化城镇中受到顾客的欢迎并已经在金融业务中占据了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对一些网络普及不普遍,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却造成了一些冲击。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中心,在电子银行日益普遍的今天仍然面临许多“瓶颈”,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电子银行发展的“瓶颈”,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电子银行发展概述

电子银行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电子银行的发展是银行金融业务改革的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银行发展的前景。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欧国家首先出现了电话银行,到80年代中后期电话银行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网上银行。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发展。中国银行在1996年首先开创国内网上银行的先河,标志着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开始。而后随着网路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各大银行纷纷效仿中国银行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银行,而后形成了如今的以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以及自助银行客户端或终端等为主的较为全面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起步较晚,且客户以企业为主,电子银行的利用率较低,加之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及对电子银行安全性的考虑,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总体较为缓慢。

二、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大国有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客户群已基本稳定,但是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由于客户群体特殊性、电子银行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员的业务水平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缓慢。

首先,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其客户群体主要为对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不熟悉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因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对于这些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接受能力有限,导致了大部分客户在电子银行系统较为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只能选择传统的金融服务柜台办理业务,在一方面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

其次,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许多客户对便捷的电子银行“望而却步”。众所周知,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电子银行服务由于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电子病毒、数字证书等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存在一些隐患,保守的客户仍然会放弃使用电子银行而倾向于传统的银行柜台服务。再者,客户的从众心理也对电子银行的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次,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员的业务水平有限,在操作时可能造成业务损失及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的职员由于部分人员技术业务水平较低或不熟练,很可能在电子银行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业务错误,可能会造成一些泄露客户资料及密码等事件,给一些不法分子盗取客户资料同乐便利,也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作用。

最后,电子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善。电子银行是新兴事物,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在出现有关电子银行案件的时候,客户及银行间的权责不清晰,客户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首先,针对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和区域特殊性,农村信用社可在各个区域集中客户群体普及和演示如何使用电子银行及电子银行的优势及注意事项,使农民客户在家或附近就可以实现银行的金融自助服务,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柜台的业务工作量。

其次,关于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存在的隐患问题,需要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渠道如宣讲、大海报宣传、对客户进行引导和教育,加强客户的防范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的安全意识,必要的时候可以指导客户如何下载和安装银行电子银行配备的证书、防钓鱼软件及杀毒软件等,同时定期维护电子银行安全系统,把各种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让客户拥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使用环境。

再次,定期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职员的技能和业务培训,培养电子银行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的业务水平、综合信誉度,让更多的客户选择和使用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此外可以通过权责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督促农村信用社职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避免因自身的业务失误而给农村信用社及客户造成极大的损失。

最后,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电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加大对电子银行犯罪的法律制裁和惩罚程度,在保障客户及农村信用社的权利的同时,杜绝电子银行犯罪。

四、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分析

在各大银行不断创新和改革电子银行的当代,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在发展过程可定会遇到很多阻碍因素,但是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银行自助终端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以及农村客户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日益提高,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农村信用社在针对客户群体创新电子银行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强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专业发展团队的培养,使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在业务种类,服务种类方面根据服务客户的特殊性进行规划、设计、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创造更大的收益。

第四篇:我国村镇银行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探析 2

我国村镇银行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探析

李德

2010-11-05

摘 要: 我国村镇银行的成立对支持“三农”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结合国际经验总结了我国村镇银行的特点,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展望。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三农问题,金融服务,资金来源,信贷投放,政策支持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

(一)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2005年以来,根据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开始调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部分省市的县及县以下地区试点设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

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年1月,银监会陆续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弓J》等规章。2007年初,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首先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自治区)开始试点。2007年3月挂牌开业的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是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2007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村镇银行的监管。2007年10月,银监会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由先期6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截至2010年6月末共设立村镇银行214家。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后,建立了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活力,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二)村镇银行的特点

1、村镇银行是银行类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是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唯一具有股份制性质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注册资本数额相对较大,服务功能比较齐全,信贷支持力度较大,风险分散能力较强,社会的认知度相对较高,商业特性比较明显。

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制度安排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村镇银行可在县、乡两级设立,在县(市)级以下开展存款、贷款等银行业务。二是村镇银行坚持“主银行制度”以及股权适度分散原则,即发起人和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其持股比例不低于20%,同时其他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高于10%。三是放宽注册资本要求,在县(市)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

我们可以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做一个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两者有着一定差异(见表1)。首先,两者目标类似,均立足于解决农户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次,两者实际上选择不同的农村金融市场“开放道路”。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都大幅度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不过小额贷款公司不限制股东资格,而采取限制负债来源(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方式来控制制度风险;与此相反.村镇银行不限制负债来源(可以吸收存款),而采取限制股东资格(银行是绝对控股的最大股东)的形式来控制制度风险。

表1: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模式比较

2、村镇银行主要从事小额信贷等业务

小额信贷组织是从第三世界国家产生的,它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比较早地发展起来。在亚洲,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的小额信贷最发达,其次是菲律宾、印度、尼泊尔、柬埔寨等国。在拉丁美洲,小额信贷在玻利维亚、墨西哥、秘鲁发展得最为成熟,其次是巴西、智利、萨尔瓦多等。非洲国家中包括南非、乌干达、坦桑尼亚等。但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样存在小额信贷而且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

从世界各国小额信贷组织不同经营模式的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小额信贷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经营主体具有自生能力。小额信贷组织主要通过团体担保连带责任等模式,共担风险和分散风险,以及实行灵活多样的信贷方式和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客户信用评估等,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它们都带有非营利性组织的特点。许多小额信贷组织享受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并且为中低收入阶层服务,因此注重社会效益。

表2:国际小额信贷组织的构建和特点

我国的现实情况与孟加拉、印尼、印度这些国家有所不同,也与日本、德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中国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我国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农村地区的小型和微型企业、中低收入和贫困居民开展储蓄、贷款、结算、贴现、银行卡、代理以及同业拆借等业务。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作为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本金较为充裕,资金来源广泛,依托发起行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在小额信贷投放方面作用较为突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村镇银行在自身建设和业务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一)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

总体来看,2007年以来,村镇银行试点进展比较缓慢。如果与小额贷款公司做一个比较的话,差异就更加明显。截至2010年4月末,全国各地在试点中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700多家,资金来源约1300多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1100多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无论从已设立机构数量,还是业务发展规模上看,后者发展速度都快于前者。

(二)资金来源受到一定限制

大多数村镇银行作为新设机构,社会知名度较低,公众认可程度不高,存款增长较为缓慢,在贷款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导致资金来源和需求很不

匹配,小额信贷投放规模受到很大局限。

(三)信贷投放力度不足

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机构,投资人和管理者往往注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服务“三农”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村镇银行人员少,对农村地区情况不熟悉,导致服务覆盖面低,贷款难以真正发放到种养殖业的农民;授信、担保网络建设滞后,业务处理手段落后,限制了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地区、支持“三农”的服务水平。

(四)盈利能力有限

由于村镇银行发展刚刚起步,业务品种单一,很难吸收到来源于企业、政府对公客户的低成本存款;同时,同于其规模较小,为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资金需求,需留存超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存放同业),高流动性资产占比高,盈利能力往往低于其他商业银行。

三、我国村镇银行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一)加快发展步伐

按照银监会的规划,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总体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根据银监会2009年7月23日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再在全国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1294家,其中村镇银行设立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银监会2009年6月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改制为村镇银行。

国务院2010年5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民间资本兴办中小金融机构,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金融机构的投资限制。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近期我国在已出台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部于2009年3月发出《关于实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的通知》,又于4月发布《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对达到监管要求并实现上年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存贷比还需大于50%),自2009年至2011年,由中央财政按照上年末贷款余额的2%给予补贴,纳入机构当年收入核算,以增强机构经营发展和风险拨备能力。财税部门2010年5月出台《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决定在2009-2013年间,对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其发放的5万元以下农产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并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额。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为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和发展,促进其在“支农支小”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于2008年5月联合印发《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在存款准备金、利率、结算、现金和征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2.村镇银行可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享受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11%,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7个百分点。

3.村镇银行可申请支农再贷款。人民银行2009年将支农再贷款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

4.村镇银行的利率政策。村镇银行利率政策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基本相同,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则不得高于中央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基准利率的2.3倍。

(三)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以及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注意培育和发展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

1、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广泛性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推广微贷技术,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全面加快建立覆盖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层次信贷体系。突出创新重点,着力满足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零售、批发等多种方式着力扩大农村小额贷款投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开发多样化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努力满足农民多样化信贷需求。积极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配套金融服务工作,为农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2、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地方实际,改进金融服务流程,完善贷款营销模式,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多元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信贷员包村服务、金融辅导员制度、“贷款十技术”等方式,大力推动信贷服务方式创新。加快打造现代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通过设立自助银行、自动服务终端等服务设施和提供流动性服务来扩大服务辐射范围。积极推广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逐步实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发展各类中间业务,开展保险、证券等金融产品交叉销售,努力提升服务“三农”的效率和水平。

3、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积极开展农产贷款流程再造,缩短流程环节,促进农户贷款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审批效率、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制定标准化农村金融服务合同,创新并推广标准化的涉农存贷款和理财产品。全面披露金融产品尤其是复杂金融产品的必要信息,准确揭示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健全客户评估机制,对客户的金融服务适应性开展有效评估。建立和健全客户投诉处理机制。

4、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

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涉农担保资金或成立涉农担保公司。完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制度,不断创新基于多种信息获取方式上的贷款技术,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

(四)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和财务可持续性较弱,机构质量良莠不齐;存在监管不足和缺失、风险处置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监管,防止系统性风险。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犯罪和逃废债力度,建立和健全农村支付网络体系和征信体系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大力推广非现金工具支付,减少农村地区现金使用。继续加强城乡支付结算服务的互补发展。加大农村信用法制与信用知识宣传力度。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加快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

2、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谁处置风险”的原则,科学安排好中央、地方两个层面的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金融监管体制

加强金融监管协作,统一同类业务监管标准,合力消除农村金融监管空白和重叠。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互通监管信息,明示监管意图,磋商重大金融事项。

3、努力实施分类差别监管

针对不同类型农村金融企业,确立分类监管标准、程序和方法,建立差异化监管指引,对不同风险程度的机构,采取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和措施,突出监管重点领域、环节和对象,确保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安全发展。例如,类似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只贷不存”特殊实体处于一极,而存款性商业银行处于另一极,前者风险集中于股东,而后者风险则为小额储户分担而具有较大的“社会风险”。因此对不同风险属性的机构,对其实施不同的监管标准。

4、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完善证券、期货和保险保护(保障)基金制度。适时出台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建立统一透明、公正规范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及时处置救助无望的高风险机构,鼓励和支持对高风险机构实行并购重组。

第五篇:南京市少儿读物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调查问卷

南京市少儿读物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调研团队,准备调查各位家 长关于少儿读物的一些看法,感谢大家的配合和帮助!

1.您的孩子几岁了?

------------

2.您的孩子上几年级?

-------------

3.您平时会给孩子买少儿读物吗?一个学期大概多少本?

-------------

4.您给孩子购买少儿读物的一般价位是多少?(可多选,打钩)

□20元以下□20—40元□40—60元□60元以上

5.您为孩子选择什么类型的少儿读物?(多选)

□童话故事类□百科知识类□动漫绘画类□寓言故事类□经典

名著类□教辅教参类□诗歌文学类□审美艺术类□实用技能类

□其他-------------------

6.您认为现在市面上的儿童读物质量如何,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要吗?(单选)

□质量低劣,完全不能满足□质量一般,有些不能满足

□质量较好,基本能满足□质量非常好,完全能满足

7.您认为目前市面上哪种儿童读物比较匮乏?(多选)

□儿童启蒙读物□科普读物

□传播人类历史知识的读物□儿童图书和卡通读物

8.您给孩子买少儿读物时,是孩子主动要求,还是您想要孩子阅读那些书籍?(单选,若两者皆有,选更经常的情况)

□孩子主动要求

□我想要孩子阅读那些书籍

9.您的孩子通过哪些途径阅读?(多选)

□实体书□早教机□ipad等平板电脑□手机□个人电脑

10.您的孩子每天花多长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单选)

□小于1小时□1—2小时□2—3小时□3小时以上

下载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0村镇银行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2010村镇银行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2010村镇银行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

    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调查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2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调查姓名:专业:班级:学号:2012年8月关于村镇银行的展现状的调查 为了解村镇银行在实施中产生的积极因素、......

    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 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目前农村只有两种金融主体,一是信用社,二是只存不......

    关于村镇银行

    银监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的通知 2009年06月18日 16:42银监会网站 银监发〔2009〕48号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 现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

    贴近三农需求 贴心服务农民 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成立一周年业绩斐然 2009年08月18日18:14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记者8月18日从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成立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

    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 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目前农村只有三种金融主体,一是信用社,二是只存不贷的邮政......

    村镇银行业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大全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2012-2014民生村镇银行存款余额统计表 --------------------- 1 2012-2014民生村镇银行存款余额统计表: 2 第二篇:村镇银行贷款规模扩大利于中小企业区......

    关于创建村镇银行的调研分析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促进农村金融市场适度竞争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和运行。但笔者近期对广安市调查显示,作为川东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推行村镇银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