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五篇)

时间:2019-05-12 19: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唯民为本,本固邦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目的是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筹资,养老金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我市农业人口众多,农民养老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建立和推进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1、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农村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以前的老农保制度存在着保障低水平、政府无补贴、集体无补助等诸多问题。新农保制度是对老农保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贯彻国家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保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转接办法,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层次的保障。实践证明,新农保制度与老农保制度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做好新农保工作,不但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大基金规模,更有利于保障广大农民的老有所养。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新农保政策,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供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新型农保制度,可在传统的养老方式下,推动农村社会的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物质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建立新型农保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创造性实践,对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加快建立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市的农村城市化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着明显的差距。城市的二元结构,使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是不同身份不同待遇,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农村城市化进程。所以只有农村人口实现社会保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替代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型的养老保障方式,为农民进入城镇保障体系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将使新农村养老保险得以壮大和发展。

二、如何推进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强化政府责任

建立政府补贴和政府多元化筹资机制。原农保实际是以个人交纳为主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分担保险费的筹资机制转变。在实践中财政应对参保农民形成多种补贴方式。补贴计算上基本分为定额补贴和按比例补贴两种。定额补贴一般是按照年龄分:年龄大的多补,年龄小的少补的原则。例如如皋市规定,市财政通过直接补贴或转移支付的形式,按每人35元的标准列入为财政预算。2008年我市提出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是以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基数。个人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10%,市财政再按个人缴费总额的10%作为补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集体公益金中给

予5-10%补助划入个人账户部分。

2、制度模式由原来的完全个人账户模式,逐步转向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一般是个人缴费部分进入个人账户;财政补贴则分别全部进入个人账户的方式、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的方式,以及设立专门的财政补贴账户三种方式。相比较起来,全部进入个人账户的方式,较符合农民的投保心理,参保的积极性也较高,是当前各地采用较多的做法;而我市将要采用的是统账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便于今后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接轨,这也是代表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加快建立老农保账户向新农保账户转移措施方法。

3、确立合理的筹资基数和筹资标准,建立动态缴费增长机制,确保农民退休时的养老待遇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

我市老农保的缴费标准是要求自愿原则,没有具体标准;而现在为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生活待遇,必须将养老保险年缴费水平提高到一个合理的缴费基数,测算预期领取的养老保险金,这养老金即不低于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缴费标准则是依据上年度的农民纯收入的比例作为缴费基数,因此缴费标准的变化同时也能提高领取标准的变化。

三、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的参保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不强,特别是年纪轻的农民,养老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目前参保的大多为50岁以上人员。另外,由于以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和前几年国家利率一降再降,造成领取标准偏低。因此,农民对新农保信任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但从08年新农保征缴情况我们看到新农保的希望。

二是各镇重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镇中心工作多,“两化”建设、招商引资任务重,牵涉了很多精力,因此有的镇对新农保工作重视不够。还有的镇认为农保工作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与乡镇关系不大,缺乏工作主动性。造成各镇推进新农保的进度不一。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第一,市财政补贴要进一步加大,镇、村两级也应适当给予补贴,让大部分农民认为财政补贴很划算、很实在,能够积极主动参保。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规定,明确养老待遇根据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和农村低保标准的增长而增长。因为农民对能不能增长,多长时间增长一次,每次增长的标准都不明确,心里没底,建议出台调资的硬性长效机制。

第三,需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经办机构、各镇普遍反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经费不足,镇财政无法拿出经费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扩面推进工作。村组干部也认为搞新农保,上面没有经费补助,又要一家一户做工作,因此工作积极性受到不小影响。因此,适当解决经费问题给予激励措施也正是科学管理的具体体现。

四、加快推进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在应城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开辟新农保宣传专栏,组织专项报道活动,及时宣传新农保政策、典型事例及工作经验;组织编印《新农保知识问答》、致全市农村居民的一封信”10万份,分发到村组、农户,由各(村、居)张贴在村务公开栏和人口密集地的醒目部位;镇(区、街道)结合自身实际,采用流动宣传车、政策业务咨询台、广播电

视定时播报以及标语、横幅、专栏、展板等形式,全方位、轰炸式宣传;开展新农保宣传调研活动。针对新农村建设、新农保推进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组织基层从业人员,认真总结本地新农保推进工作特色和成功做法,形成一批有质量的论文及调研报告,及时反映本地情况和实践体会,以便于新农保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加大行政推力。全社会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将学习成果真正体现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目标,政府首先要继续将新农保制度的推行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指标之一。除对各镇、区下达硬性的任务指标、还要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兑现办法,并组织专门的督察小组到各镇、区进行工作进展督查,同时对督查结果进行公告,以具体数据体现各地在此项工作上的位置排名情况。要把这些工作内容形成一个全市范围的长效考核机制,以此来促进各部门领导的重视,提高各镇工作积极性。

3、放宽高龄人员生活补贴办法。为增加广大群众的投保积极性,我们对高龄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简化经办手续,提高此项工作的兑现效率。对全市各镇范围内只要符合办法中规定的享受条件的高龄人员,家庭成员中有一人参加新农保的就可申报一名高龄人员申领高龄补贴费,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惠民措施。

4、加快推进老农、城保过渡衔接办法。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框架基本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都是以年龄和相对缴费标准为参保依据的,我们通过调节缴费基数,建立调剂基金和资金结算系统等措施,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政策的衔接。

5、工作经费纳入财政。参保人数占全市社会保障对象一半的农保却是唯一的非财政拨款单位,不要说农保业务的快速发展,就连自身生存都举步维艰。所以,要在全市范围实现“老有所养”覆盖新农保,必须要有稳定团结农保队伍。

第二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张云梅《新疆经济报(汉)》2006.08.20

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着 “土地和家庭”的保障模式,农民的生、老、病、死完全依赖于自身及家庭。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原有的以“土地和家庭” 为主的社会保障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已成必然。我区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亦是如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要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困难问题,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这就要求首先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上,这三项制度是面向全体农民的保障制度,是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骨干。1993年,我区开始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农保),但是1998年以来,由于基金保值增值困难,除呼图壁县外,我区的农保工作基本都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尽管新疆呼图壁县的农保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甚至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兴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全疆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保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所幸的是,我区的农保工作已被列入了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作为农牧民生活保障之一的“农村医疗保险”,即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其试点工作是中央为解决“三农” 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自2003 年开展,目前,全区已有53个县(市)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覆盖农

牧业人口630.5万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我区还将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力度,对因病、因残、因丧失和缺乏劳动能力等致贫的常年贫困人口,给予及时救助。今年我区还将把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做到应养尽养;同时还将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力度,力争全区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率由现在的 9%提高到15%。由此,不难看出,我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已基本形成。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广大农牧民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现在我们早已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不再像农耕社会,人们长期处于一种静态当中,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完全可以按照经验来处理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人们的生活完全发生了变化,随时都有可能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其中产生的风险是个人所无法预料和无力承担的,这就要求必须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分担,将风险降为最低。如今,城市里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日趋完善,但是在农村,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打破,农牧民的生活已不再是日复一日的静态生活。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我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而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大多年老体弱,为了保障我区广大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其生活中的风险降为最低,我区必须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在舆论引导上,充分借助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牧

民参保意识,逐步使农牧民由传统的“家庭保障”思维模式转向“社会保障”模式。长期以来,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牧民大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于长远的、看不见的利益,他们大多不会过多地关注,养老保障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并不是大多数农牧民目前最紧迫的需要。因此,要让收入不高的农民超越现实而谋划长远,难度是相当大的。其次,要不断完善村集体行为,进而正确引导农牧民的参保行为,使农牧民参加社会保障由观望、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真正受益者。

第三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推荐)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标准表述】

关键词:全覆盖

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这一目标振奋人

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能够在今年全面实现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并且提前8年完成任务,十分不容易,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民生建设的决心。

关键词:均衡化

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去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80元,有5700多万人从中受益。国家已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实现了基本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后,政府未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到如何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均衡化上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完成养老全覆盖的任务后,如何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平衡不同群

体间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问题,成为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他指出,应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让同等学力、同等资历的企业人员能够享受到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同的养老待遇。此外,还应该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让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键词:增来源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金全民共享机制,将国家资源和国有资本产生的收益用于增加社保基金。

宋晓梧介绍说,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总体情况不错,每年平均实现了9%以上的收益。但也应看到,目前社会整体资金面比较

紧张,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躺在社保账户里,一方面是大量企业需要发展资金。应打通瓶颈,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安全,养老金是大多数人的养命钱,因此对于养老金入市必须慎之又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在健全过程中,波动风险相对较大,需要慎重对待养老金入市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可以考虑划定一个比例,比如20%以下的养老金用于股市投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投资比例,既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又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

第四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 要: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多项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巨大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六种形式:

1、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即为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五保供养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据统计,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从2003年的204.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26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2、、是农村军人及家属优抚安置制度。即政府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据了解,目前全国有4000多万个优抚安置对象。

3、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农民进行救济、对其他贫困农民进行救济以及对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济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这些救助对象基本上都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据统计,2007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村社会救济支出186.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和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

4、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后,一些地方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5、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2004年各地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

6、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国务院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政府资助为主、农民缴费为辅的筹资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水平,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已达到2451个,参合农民7.3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4%。2003—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差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与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受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同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决定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更多地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因素要多于城市人口,但就目前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的医疗、养老、低保这三项最基本的保障形式,仅处在试点或探讨阶段。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保障方式短时期在农村无望实施。

2、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层次低、发展不平衡。从社会保障的支出看,到目前为止,占全国80%左右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人口不到20%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费支出占总支出的89%。可见,农村与城市人口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平衡。从覆盖面看,城镇已达91%,而农村只有2%。另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各地区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好于东北、中、西部地区。

3、社保资金缺乏稳定来源、筹资困难。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保资金短缺。国家虽然加大投人力度,但远不及农民对社保资金的需要,社保资金增加的幅度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社保资金来源单

一、有限,主要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承担,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位,单纯依靠农民自己缴纳又受农民收人水平的限制。这样,社保资金就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

4、硬件设施差。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社会保障相关的研究硬件设施也很差。医疗卫生方面,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危房现象十分普遍,乡镇卫生院缺少运送病人的车辆;“五保”集中供养方面,很多敬老院已经危房,房屋破损严重,没有资金进行维修。还有医保、社保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方面缺口也很大。

5、一些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存在“盲区”。一些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如农民工保障问题、农村非农业人口保障问题、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等。由于这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存在很强的特殊性,目前都没有系统的社会保障措施,多数问题尚在探讨阶段。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必要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完善农村社保障政策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成员解决了由于生活无保障而出现的基本生存问题,并且获得了在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为其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社会保障还通过对意外事故中的不幸者的救济、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或者失业救济、为疾病患者或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消除各种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风险,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正是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充分体现,从而实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要体现的内涵。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最近连续几年中央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来凸显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发展小城镇、农业现代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补贴、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广大农民缺乏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农民自己编的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一场大病足可以令农民倾家荡产,在此情况下,国家再好的惠农政策也是枉然。所以,为农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同于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同时政府的一系惠农列政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要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根据基层和农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农村社会。障体系应该包括农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贫困救助等方面的内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跳而就。必须在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和认识水平,考虑省情和财力的基础上,根据农民的需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保障标准由低到高,保障范围由小到大保障内容由单项到综合。

2、要坚持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农民参保三个方面。政府投入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各级政府应当从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增加用于农村社保的投入。

3、要坚持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相结合。建立农村社会。障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政策性、统一性、普遍性,只能解决农民普遍面临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不可能解决农民保障面临的全部问题,更无法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农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鼓励各类保险机构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开展家业自然灾害,农村家庭财产,农民人身意外伤害、伤残等保险活动,使农民遭受意外损失或意外伤残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化解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减少各种天灾人祸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4、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首先应当根据宪法尽快制定社会保障立法体系。这一体系,应当包含公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法案和各项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案。其中,公民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法案将对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实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管理,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序,侵害公民社会保障权利行为的处置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在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法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医疗保障法、老年保障法、军烈属保障法等专门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其次,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可以考虑条件成熟时单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社会保障法案,以反映我国农村变革中的现实和复杂情况及其不同于城市的显著特点。

5、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三项制度。现阶段应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只有将这三项惠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农民基本生活才有真正的保障。

总结语:

总之,改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现阶段应以新农村建设为锲机,尽快完善农村各项保障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应该看到建立健全我国农村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参考文献

[1]宋晓梧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中国劳动保障编辑部.农村社会保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步[J].中国劳动保障.

[3]辛维举.对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03.[4] 傅东.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财经杂志。2009

第五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但是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说,农村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农村问题不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大的跨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相当比例和数量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更是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农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更牵涉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民对政府及执政党的信任。因此,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和发展,切实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利益,已是迫在眉睫。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其对象应该为全体国民,但一直以来,作为在我国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针对于城镇,农村地区是一片空白。作为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及利益格局的变动过程中,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也承受了巨大的改革成本代价,而且农民付出的也更多。目前,农民也正面临着更多的生产和生活风险,他们也需要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来维持最低生活和抵御风险。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符合社会公平原则,同时还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维护社会公平

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居民几乎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不仅已上缴农业税、其他种类的税收以及名目繁多的收费,直接为国家财政做出贡献,而且还通过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按照利益对等原则,政府即使以财政资金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作为这些服务及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该包括所有纳税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淡化国家及社会对农村居民的歧视,模糊城乡居民身份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

2.维护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的稳定决定了我国整个政治局势的稳定。邓小平说:“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为农村的稳定提供重要条件。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少数外出打工外,大部分在家待业,他们和城镇下岗工人一样需要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农户脱离了集体,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要承担比以前更多的生产经营风险,相应也产生了对社会保障的要求。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快建立,会产生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3.保持国内经济良性发展

1997年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以后,通货紧缩的现象日益明显。从1998年中期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但从执行几年的情况看,财政政策的效果并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广大农村地区消费不足,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农民不敢把养儿防老的积蓄用于目前的消费。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刺激农民的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

1.坚持城乡分治的原则。由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及城乡居民对土地的产权背景存在的差异,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内容及标准上应有所区别。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标准可以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当前最迫切需要的一方面是最低社会保障,另一方面是养老和医疗保障。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逐步完善。

2.坚持地区差异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不同的地区应建立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模式也应因地制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保障程度较高,以农村合作性的保障为主;欠发达地区保障程度低些,以地方政府的保障为主。

3.坚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是以农民个人为主筹集的,而目前大部分农民收入较低,社会保障意识也不高,因此,政府在组织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时,必须坚持因势利导、个人自愿的原则,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意识,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4.坚持保障基金统一管理的原则。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保障行政机构的前提下,农村社会保障要实行基金制管理。在现阶段,保障基金可以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做好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结合工作,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具体业务的经办要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委托非盈利性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承担。

三、尽快建立几种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满足农民需求中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维护农民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生存权利的最起码要求,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从1997年开始,中国有条件的农村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2年5月底,全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为338万人,约占农村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享受的对象大部分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残疾人等,带有社会救济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巨大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一是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逐步提高,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长期以来在城镇开展的社会救济和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三是比较发达的省份已开始建立这项制度,为全国各地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经验。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从中国的基本国情

出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以省为主体,中央财政给予支持。各省可以设立不同的保障线,发达地区可以高一些,贫困地区可以低一些。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各地应当尽快制订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

2.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制度

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样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当前中国农村的公共医疗卫生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相当落后,医疗水平较低;二是现有的医疗机构收费脱离了农村经济状况,中国的医疗价格和医药价格是依据城市的标准制定的。

在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1:6的状况下,农民要支付和城市居民一样价格的医疗费用,而且农民还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广大农民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这个医疗价格水平带来的经济重负。如何形成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是解决农村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前提。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此外,国家要制订政策鼓励城市医疗人员下乡,防止农村医疗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要以大病防治为重点,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社会统筹机制。这部分医疗费应当尽快纳入社会统筹,让全社会来负担,分散农民遭遇的健康风险。

要改革农村现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全国农村虽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但在农村地区,政府资金几乎全部投到了县、乡卫生机构,这种情况与农民的卫生消费模式不相适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但目前对村级卫生机构的财政支持极少。重建村级合作医疗体系,已成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重点。

要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是大趋势。应当抓紧制订相关的规则,例如可以按照在农村和城市居住的时间等标准进行细分来确定,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事实上已经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要尽快纳入城市公共医疗卫生保障的范围中。

3.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延续千年的养老保障模式是依靠子女提供保障。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的改变使得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障的建立既能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又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有助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

农村生活养老保障在资金筹集上应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基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实行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三维”城乡有机衔接的保障方式。即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缴纳生活养老保障税,当农民超过一定年龄而且退出土地时,国家开始根据农民个人帐户上的金额,向其提供一定的养老金;在补充保障中,如果农民外出打工,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例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分别计入雇工的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帐户,与城市的养

老补充保障系统一样,在农民年老时,社会保障机构按农民个人帐户中的金额发放养老金;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形式或个人储蓄的形式获得附加保障。

对自己付费有困难的老人国家通过敬老院、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给予救助。其资金主要通过社会募捐、吸引外资、政府扶持等方式筹措。

总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合理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不仅会维持农村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下载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摘要: 我国城镇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研究成为我......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市财政局社保体系建设课题组“农民富、天下足、农民安、天下稳”,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与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繁......

    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都是我国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市财政局社保体系建设课题组“农民富、天下足、农民安、天下稳”,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与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繁......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学 生:李 婷 指导老师:王培瑄 南京大学网院0909行政管理系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却在......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时政热点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重要论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

    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7-02-06 12:27:31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的工作,仅靠某一个部门是不够的......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县地处鄂东南边陲,是个省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4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27万人。最近,**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状况和贫困原因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