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都是我国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自1996年民政部确定在山东烟台、河北平泉、四川彭州和甘肃永昌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以来,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探索了11个年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沿海和一些省会城市纷纷建立了起来。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相继出台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在各地取得一些经验、条件基本具备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制度建设;是逐步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当前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意义重大,却仍存在一些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一方面受到历史和现实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农村所处的特殊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国民经济在宏观上仍然是农村和城镇、工业和农业的二元结构,城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我们通常所提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指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来说,要建立一个类似的社会保障体系,条件还不成熟。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区别来认识:
首先,二者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去甚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必须要以完善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为前提。城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国家大部分投资和项目都放在城镇,许多关乎国计民生和实力强大的企事业单位都位于城镇,另外城镇各产业之间的比例结构较为合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这就为社会保障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环境。相比而言,在农村,农业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将广大农民都束缚在农业生产上,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保障的发展。再次,从社会保障经费来源来看,在城镇,由于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存在,它们承担着交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而且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高于农民,有能力交纳社会保障费用,据资料,我国城镇居民现阶段按工资的27%交纳,另外,国家财政对社保基金的拨款也主要在城镇,而且形成了完善的收费和管理制度,所以城镇有条件建立规范固定的社会保障基金。农村更多关注的是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民生活的稳定,还很少上升到社会保障这样一个高度。
最后,从实行社会保障的后果来看,城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城镇居民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即 “安全线”,但这并不影响城镇居民对更高收入的追求,大多数人都宁可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不是领取“低保”。但在农村,情况则不一样,由于农村生活水平本来就低,况且农业生产劳动繁重,有相当大一部分农民在能保障基本生活的条件下,将会放弃农业生产,而无所事事,甚至成为游手好闲之流。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进步,也容易滋生农村的不稳定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目标必须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重要依据,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但经济因素并非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唯一充分条件,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应该:
1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只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才能保证这项事业的顺利发展。要提高认识,各级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相关的政策措施,下大力气去抓。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大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紧迫性的宣传力度,营造出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针对大部分农民自我保障意识不强、对政策理解不够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农民保障意识教育和政策宣传,增强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提高农民参与的自觉性。要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扩大覆盖面作为各级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考核指标。要积极引导,尤其是村干部要带头参加,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尽可能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覆盖率。
2深化改革,积极探索资金筹措和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首先,要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办法。筹集资金要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化,按照部分积累的原则,由政府政策引导,集体补助,个人负担,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先由县级起步,逐步过渡到市级统筹,形成一定规模的市级社会保障基金。建议省级人民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以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其次,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并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保障这一方面,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第三,要高度重视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只有实现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投保农民才有保障,才有积极性。按照国际惯例,保障基金的节余基金的使用首先是必须保证安全性原则,其次才是收益性原则。因此,要高度重视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在主要选择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保障资金的增值办法和措施。
3开拓创新,探索建立以土地换保障的新机制。家庭承包经营下的农村土地,包含了收入功能、就业功能、预期功能和保障功能等四重制度内涵,既要为从事非农产业和进镇进城的农民提供后退之路,又必须保证农户的基本收入和消费支 出。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要再上新台阶,必须积极探索土地这一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创新土地作为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发展功能。
4分类指导,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针对我国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收入水平的较大差异性,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很难照顾到各方面要求的实际,必须建立以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保障等形式并存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体现新制度是低水平(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广覆盖(覆盖所有适龄农民)、共同负担(基金由政府、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统分结合(基金的经费筹集、管理与使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坚持属地化与社会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实现“一元化目标、多元化过渡”和“社会化”进程、“广覆盖”的目标要求。
5加强管理,提高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一要健全组织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委员会,负责规划、政策、实施办法的制定和资金征收、管理、经营、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资金保值增值的策划。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资金筹措和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分工。二要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健全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严格监督检查,实行业务公开和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实务规程,大力推行和普及规范化操作。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工作网络,县(市、区)要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设置专门的职能科室,乡(镇)一级要实行代办员制度,村一级也要有人兼职此项工作。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网络的覆盖面,建设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困难农民的生活保障和广大农村的稳定发展,同时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福祉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社会政策,同时也是党和政府的政治大事,其重要意义不可低估。
其一,这一举措真实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在8%~10%之间,财政收入自1999年突破万亿元后继续快速增加,经济发展了、财政增加了,如何安排支出?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决定了,除了增加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投入外,必须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这样一个重要举措,它证明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只是个口号,而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实际行动,是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得到的具体实惠。
其二,这一举措对于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用突出。多年来,党和政府在消除贫困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贫困人口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减少到目前的2100万,但脱贫致富仍然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在农村,因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利于大力减少贫困人口,早日实现扶 贫攻坚目标;有利于改善低收入农民的生产生活自立条件,激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党群、干群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动力;有利于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其三,这一举措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有力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统筹城乡发展是统筹兼顾尤其重要的方面。我们党有重视农村、关心农民的优良传统,而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同时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一种历史耦合及必然性展现,也是一个历史重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历史规律的自觉驾驭和充分利用。当然,要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四,这一举措是控制贫富分化、化解社会矛盾的又一实际步骤。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贫富差距、贫富分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实际上的差距也的确在不断拉大。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增多且趋向激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的。为此,十六大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收入分配调整、税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各种救助制度等等,都是为了解决和缓解这一突出问题,并取得了明显实效。此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惠最多的是农村贫困者和低收入者,而资金来源于税收和各级财政,这对于控制贫富分化、化解社会矛盾将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是一个前所未有、更有力度、更加果断的实际步骤。
其五,这一举措将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实现。近些年,有关社会公平的讨论焦点集中在农村、农民包括农民工,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公共投入等各方面;而社会保障问题是焦点中的焦点,即广大农民还缺少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公共财政的阳光尚未普照农村各地,这是社会不公平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迈出了使广大农民享有社会保障权益的关键一步,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必要环节。国务院的《通知》还对这一制度的实施原则、保障标准、对象范围、管理程序、资金筹集与监管、组织领导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操作落实,不走型、不变味地贯彻到全国农村各个角落,将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水平,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我们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欣喜、而宽慰并感知其重要意义时,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多次重复的一个结论仍须重温,即“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财富积累了,财政增强了,才能建立越来越完善、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解决贫困人口、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社会公平等各种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二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张云梅《新疆经济报(汉)》2006.08.20
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着 “土地和家庭”的保障模式,农民的生、老、病、死完全依赖于自身及家庭。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原有的以“土地和家庭” 为主的社会保障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已成必然。我区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亦是如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要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困难问题,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这就要求首先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上,这三项制度是面向全体农民的保障制度,是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骨干。1993年,我区开始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农保),但是1998年以来,由于基金保值增值困难,除呼图壁县外,我区的农保工作基本都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尽管新疆呼图壁县的农保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甚至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兴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全疆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保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所幸的是,我区的农保工作已被列入了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作为农牧民生活保障之一的“农村医疗保险”,即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其试点工作是中央为解决“三农” 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自2003 年开展,目前,全区已有53个县(市)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覆盖农
牧业人口630.5万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我区还将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力度,对因病、因残、因丧失和缺乏劳动能力等致贫的常年贫困人口,给予及时救助。今年我区还将把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做到应养尽养;同时还将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力度,力争全区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率由现在的 9%提高到15%。由此,不难看出,我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已基本形成。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广大农牧民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现在我们早已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不再像农耕社会,人们长期处于一种静态当中,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完全可以按照经验来处理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人们的生活完全发生了变化,随时都有可能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其中产生的风险是个人所无法预料和无力承担的,这就要求必须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分担,将风险降为最低。如今,城市里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日趋完善,但是在农村,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打破,农牧民的生活已不再是日复一日的静态生活。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我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而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大多年老体弱,为了保障我区广大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其生活中的风险降为最低,我区必须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在舆论引导上,充分借助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牧
民参保意识,逐步使农牧民由传统的“家庭保障”思维模式转向“社会保障”模式。长期以来,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牧民大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于长远的、看不见的利益,他们大多不会过多地关注,养老保障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并不是大多数农牧民目前最紧迫的需要。因此,要让收入不高的农民超越现实而谋划长远,难度是相当大的。其次,要不断完善村集体行为,进而正确引导农牧民的参保行为,使农牧民参加社会保障由观望、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真正受益者。
第三篇:浅谈建立和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对林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
社会保障的本质主要是涉及社会劳动者的保障,以及与劳动者有关的所有成员的后顾之忧的一种保障。它的作用是对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本质的劳动要素的保障——即劳动力的保障。一个国家只有对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全面的保障,这个国家才能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一个地区来讲也是如此,只有对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全面的保障,这个地区才能够长期地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2008年7月1日起林管局将林区职工11.932.6人的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全部纳入属地统筹,明确了相关程序和优惠政策,享受属地参保人员同等待遇,老工伤问题也明确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这一重大工程的的完成,在林区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划时代的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长期以来,林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社会事业建设问题究竟应该沿着怎样的轨迹运行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直是林业人深感困惑的难题。一方面林业职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贡献,另一方面却长期被排斥在劳动者应该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本身就是不公平、不科学的。民生问题始终是林区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本来应该是属地政府解决的事情,但由于种种原因林业企业自身大包大揽,既管不好,又扔不掉。长期以来在林业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几乎所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在给其他事情让路。久而久之,使得林区超过十万人这样庞大的群体无法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靠”。这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林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林区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对几代务林人无私奉献的真诚回馈
大兴安岭林区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7亿立方米,上缴利税160亿元。有力的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林区三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多年来,林区一直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在“低工资、低保障、低水平”的状态下维持较为贫困的生活。企业在满足国家和自治区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的以外,几乎无暇顾及林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使得林区职工的付出和所得严重不相匹配。不仅与其他行业的产业工人在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待遇方面差别甚大,而且也不能达到与牙克石地区社会保障相平等的水平。如何让林区的百姓同全国人民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既是林区领导者,同时也是属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林区的建设者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林区职工理所应当得到社会福利待遇。这即是对几代务林人多年无私奉献的真诚回馈,也是对未来献身林业事业后来者的一种激励。
三、是林区社会稳定的基石
解决林区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维护林区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林区不稳定的主体是一部分自身利益无法实现的特殊群体,如何让这2 部分群体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使他们成为林区改革发展的推动力量。首先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基本需求是什么?如何畅通他们合理诉求的渠道?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可以为维护稳定的工作找到抓手和突破口。最近几年由于职工工资收入以及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使得林区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按照需求理论的解释就是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求既包括对职业生产安全的需求。还包括在职职工的养老安全和医疗安全等问题。众多的对安全需求的担忧形成的合力就会助推社会不稳定的局面。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稳压器”。2008年林区来信来访人数较之上一年减少了40%就足以验证这样一个理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林区的社会稳定,没有大多数职工的安居乐业,林区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
四、为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将大兴安岭林区建设成为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充满活力、文明和谐,事业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林区,是林区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的主要工作,也是几代务林人的美好梦想。彻底改变林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条件
简陋、工作环境脏乱差、生产方式落后、文明程度不高的局面。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率先垂范,更需要千百万林区各族职工群众的热情参与和亲身实践。我国古人讲的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如果一个群体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尚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们会对更高一个层次的目标产生热情和激情。从这个角度上讲,新林区的建设正当时。它所设定的目标涵盖了生态文明、民主政治、精神风貌、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符合林区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又与林区百姓的切身利益相贴近,也正因如此,它才会得到林区上下的一致认可和积极响应。
社会保障是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柱。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林区百姓的基本需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公平尺度,更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标志,在此方面,林区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但是,良好的开端和思路的正确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树立新形象,建设新林区”步伐的扎实推进,随着林区生态地位的逐步巩固和提高,林区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四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 要: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多项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巨大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六种形式:
1、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即为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五保供养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据统计,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从2003年的204.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26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2、、是农村军人及家属优抚安置制度。即政府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据了解,目前全国有4000多万个优抚安置对象。
3、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农民进行救济、对其他贫困农民进行救济以及对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济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这些救助对象基本上都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据统计,2007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村社会救济支出186.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和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
4、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后,一些地方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5、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2004年各地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
6、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国务院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政府资助为主、农民缴费为辅的筹资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水平,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已达到2451个,参合农民7.3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4%。2003—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差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与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受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同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决定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更多地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因素要多于城市人口,但就目前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的医疗、养老、低保这三项最基本的保障形式,仅处在试点或探讨阶段。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保障方式短时期在农村无望实施。
2、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层次低、发展不平衡。从社会保障的支出看,到目前为止,占全国80%左右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人口不到20%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费支出占总支出的89%。可见,农村与城市人口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平衡。从覆盖面看,城镇已达91%,而农村只有2%。另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各地区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好于东北、中、西部地区。
3、社保资金缺乏稳定来源、筹资困难。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保资金短缺。国家虽然加大投人力度,但远不及农民对社保资金的需要,社保资金增加的幅度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社保资金来源单
一、有限,主要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承担,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位,单纯依靠农民自己缴纳又受农民收人水平的限制。这样,社保资金就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
4、硬件设施差。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社会保障相关的研究硬件设施也很差。医疗卫生方面,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危房现象十分普遍,乡镇卫生院缺少运送病人的车辆;“五保”集中供养方面,很多敬老院已经危房,房屋破损严重,没有资金进行维修。还有医保、社保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方面缺口也很大。
5、一些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存在“盲区”。一些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如农民工保障问题、农村非农业人口保障问题、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等。由于这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存在很强的特殊性,目前都没有系统的社会保障措施,多数问题尚在探讨阶段。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必要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完善农村社保障政策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成员解决了由于生活无保障而出现的基本生存问题,并且获得了在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为其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社会保障还通过对意外事故中的不幸者的救济、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或者失业救济、为疾病患者或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消除各种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风险,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正是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充分体现,从而实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要体现的内涵。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最近连续几年中央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来凸显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发展小城镇、农业现代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补贴、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广大农民缺乏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农民自己编的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一场大病足可以令农民倾家荡产,在此情况下,国家再好的惠农政策也是枉然。所以,为农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同于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同时政府的一系惠农列政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要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根据基层和农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农村社会。障体系应该包括农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贫困救助等方面的内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跳而就。必须在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和认识水平,考虑省情和财力的基础上,根据农民的需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保障标准由低到高,保障范围由小到大保障内容由单项到综合。
2、要坚持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农民参保三个方面。政府投入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各级政府应当从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增加用于农村社保的投入。
3、要坚持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相结合。建立农村社会。障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政策性、统一性、普遍性,只能解决农民普遍面临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不可能解决农民保障面临的全部问题,更无法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农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鼓励各类保险机构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开展家业自然灾害,农村家庭财产,农民人身意外伤害、伤残等保险活动,使农民遭受意外损失或意外伤残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化解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减少各种天灾人祸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4、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首先应当根据宪法尽快制定社会保障立法体系。这一体系,应当包含公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法案和各项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案。其中,公民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法案将对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实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管理,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序,侵害公民社会保障权利行为的处置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在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法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医疗保障法、老年保障法、军烈属保障法等专门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其次,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可以考虑条件成熟时单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社会保障法案,以反映我国农村变革中的现实和复杂情况及其不同于城市的显著特点。
5、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三项制度。现阶段应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只有将这三项惠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农民基本生活才有真正的保障。
总结语:
总之,改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现阶段应以新农村建设为锲机,尽快完善农村各项保障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应该看到建立健全我国农村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参考文献
[1]宋晓梧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中国劳动保障编辑部.农村社会保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步[J].中国劳动保障.
[3]辛维举.对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03.[4] 傅东.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财经杂志。2009
第五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推荐)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标准表述】
关键词:全覆盖
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这一目标振奋人
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能够在今年全面实现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并且提前8年完成任务,十分不容易,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民生建设的决心。
关键词:均衡化
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去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80元,有5700多万人从中受益。国家已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实现了基本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后,政府未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到如何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均衡化上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完成养老全覆盖的任务后,如何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平衡不同群
体间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问题,成为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他指出,应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让同等学力、同等资历的企业人员能够享受到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同的养老待遇。此外,还应该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让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键词:增来源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金全民共享机制,将国家资源和国有资本产生的收益用于增加社保基金。
宋晓梧介绍说,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总体情况不错,每年平均实现了9%以上的收益。但也应看到,目前社会整体资金面比较
紧张,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躺在社保账户里,一方面是大量企业需要发展资金。应打通瓶颈,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安全,养老金是大多数人的养命钱,因此对于养老金入市必须慎之又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在健全过程中,波动风险相对较大,需要慎重对待养老金入市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可以考虑划定一个比例,比如20%以下的养老金用于股市投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投资比例,既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又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