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0923(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9:3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092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0923》。

第一篇: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0923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王保祥天津财经大学2006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具备的特殊社会功能而对促进农村建设起着特殊作用。在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主要依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造成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却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政府支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等诸多问题。适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分析

1.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据2005年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省级老龄办主任会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目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并且以年均3.2%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家庭结构变化的挑战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农村家庭结构不断简化,规模不断缩小。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80年居民户均人口为5.54人,但1998年降低到4.30人。

(1)计划生育与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既与国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也与农民收入提高和观念的转变有关。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家庭人口结构朝四、二、二或四、二、一方向发展。家庭结构的这种变化,使年轻一代赡养的压力加重,一方面对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也呼唤着农

村养老新制度、新模式的发展。

(2)农民收入与家庭结构

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但子女和父母分居的家庭却明显增加。据有关数据表明,家庭收入越高,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开生活的意识也越强烈,收入与家庭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子女与父母分开生活,给当前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基本制度提出了挑战。

3.耕地减少与外出务工的挑战

土地是大多数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民养老的最可靠、最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扩张建设占用耕地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人均耕地减少。人均耕地减少的同时,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大量增加。这些变化都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完善和发展相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转变农民养老、生育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二元化的经济结构,城乡差别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更体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的社会保障主要围绕城镇职工,而广大农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几乎与国家的社会保障无缘,而且这种差距还一直在扩大,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才的流动,从而实现城乡的一体化。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财政支持不足,保障水平低,导致我国城乡间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

3.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对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当这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时,贫困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演化为严重的社会矛盾。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和谐发展的“减震器”,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

4.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

一是农村实行新的生产关系后,贫富差距拉大,一些弱者,成为低收入阶层,客观上迫切需要以社会力量为后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由于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农村经济结构需要不断进

行调整,同时,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乡村企业、个体企业异军突起,新的职业竞争、市场风险、意外事故等随时可能发生,使他们存在经营破产、伤残和养老等后顾之忧,如不实行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三是由于我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自然灾害频发,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人心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民身处多重市场风险和生活风险的现实,以保证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和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卫生工作相对薄弱的环节,当前农民普遍面临就医难的问题。2002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该说这一制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这项制度。一是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参与,加强民主监督与社会监督,体现“合作”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适当提高缴费水平,提高保障水平;二是扶持建立农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搞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住院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门诊,完善药品目录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2.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差异较大,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短期内不可能仿照城市那样进行,养老保险应坚持“低保障标准”,分地区分阶段渐进式推行。在资金筹集上,应重点考虑实行个人缴费、中央和地方财政统筹三方结合的“统账模式”。另外,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走分散养老风险的多种保险制度相结合的路子。

3.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低保制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财力薄弱,城乡及地区差距大,社会阶层仍处于变化之中,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制还不健全,因此,我国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建立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条件,一元化的制度安排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发展目标,但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近期将多元化制度安排作为过渡显然也是必要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即农民只有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投保参保,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其他各项制度都不能直接、及时、最大限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惟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做到这点。

4.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除农民个人应缴部分外,还要广辟融资渠道。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着公共财政的职能,无论从其作为收入再分配的主体来讲,还是从其维持社会稳定及经济正常发展来讲,都要求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中承担责任。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补贴资金应采取多元化方式,可考虑“税保联动”的形式,即国家和地方财政从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社保基金,其比例同农民个人交纳社保资金数额相衔接联动,并且避免因政策的变动带来的波动。除了个人缴纳外,可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险经费,其来源包括地方政府划拨的专项经费,上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的补贴,设立专项公益金,筹措一定的社会捐助资金等。

5. 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适应农民工特点,做好相应的社会保障工作,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要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在一个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是一个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我们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必将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苏颖.浅谈我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措施[J].工会论坛,2006(9).[2]林东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几个问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5).[3]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第二篇: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更加突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以党的号召和指向为契机,结合次债危机与欧债危机后的环境变化,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福祉,保护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有效地规避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风险,保障全体人民公平的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效用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在年老、疾病、失业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安排。[1]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恩惠到权利的发展过程,[2]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和“稳定器”,现已成为衡量人权能否实现、社会发展是否和谐以及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社会制度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博取世界各国社保制度之长,尊重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从以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中也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缺乏统一性。

2、社会保障立法层次尚偏低、缺乏稳定性。

3、实施和监督机制凸显薄弱性。

4、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窄

5、社会保障水平不均衡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诚如前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己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难以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针对性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明确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立法、执法和司法是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关键环节,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应当首先注重立法,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

(二)提高实施机制与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立法的目的在于为执法和司法提供法律依据,也是为了保障执法和司法的顺利运行,同时执法与司法又是立法的现实手段。社会保障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功能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权利救济机制权利的救济是社会保障受益者自下而上反映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路径,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保障信息在操作层面的良性互动。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监管不力的现状,我国更应当保证社会成员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以此增

强社会监督的力量。

(四)取消户籍分化,统一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直接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别待遇。

(五)大力推行社会保障税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统筹、产业投资和社保基金,体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财政拨款难以形成社会保障类的预算支出。

四、结语就本质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行为,但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尤为需要,肩负着稳定政局、安定社会、给予市场信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保障。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责任的强化,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决策理念和制度安排日趋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着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将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和惠及全体城乡居民的平等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时政热点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重要论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时事链接

1.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今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中国政府网接受访问并回答了网友提问。

2.2009年7月2日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局五部门下发《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聂春雷13日指出,意见共提出发展新农合的8条要求,使参合农民受益更多。

(1)明确目标任务,稳步发展新农合制度;

(2)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完善筹资机制;

(3)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使农民群众更多受益;

(4)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5)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6)坚持便民的就医和结报方式,做好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有关工作;

(7)健全管理经办体系,提高经办服务能力;

(8)加强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三、命题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迅速,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从制度实施及各地实践情况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制度体系不健全,保障项目较少,保障范围窄,覆盖面小,保障标准低,总体水平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积极有效地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社会各界值得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从近两年的公务员考试的趋势来看,申论材料大部分是围绕社会关注,大家关心,政府一直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展开。因此,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热点,而民生问题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这一重要部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认真对待。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形势也出现较大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使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当前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加快完善的几个方面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都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亟待提高

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

2解决医疗问题依然是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

医疗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之一,一直为城镇居民所关注,在2006年的同类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尽管这两年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很大成绩,但在2008年全国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排在第二位,是仅次于“物价问题”的社会问题。

3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下岗失业问题的总人数增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急剧攀升,近五年来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但是,目前的失业保险覆盖面依然偏小,有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员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

4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

5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近几年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医疗养老等对居民的生活压力有所下降,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1进一步巩固城乡社会保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

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城镇社会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和扶持。

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除其自身的保险意识较弱和缺乏主动性外,用人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愿参保,现行制度不太适合农民工就业实际状况,转移接续不顺畅,执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要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4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

参保人群的老龄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参保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扩大参保人群,将参保范围从原来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全社会,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项目来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社会保险,扩大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使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

第四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县地处鄂东南边陲,是个省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4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27万人。最近,**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状况和贫困原因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县相对贫困人口有1.16万户、3.49万人(人平纯收入在958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有0.67万户、2.1万人(人平纯收入在693元

以下)。通过分析贫困人口的现状和贫困成因,全县贫困人口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从年龄情况看,贫困人口相对集中,16-60岁这个年龄段的贫困人口有2.27万人,占农村贫困总人口的64.9%;二是从教育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1.16万户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是文盲的有0.21万户、占18.4%,小学文化程度的有0.66万户、占56.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0.25万户、占21.6%;三是从职业分布看,家庭主要劳动力基本务农,1.16万贫困家庭共有劳动力1.77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1.02万人,占57.7%;四是从致贫原因看,劳动力残障疾病是主要原因,因智障、疾病、身残导致贫困的有0.83万户,占71.4%;五是从居住情况看,具有明显的分散性,3万多贫困人口分散居住在全县12个乡镇、185个村、3000多个自然湾。农村贫困人口的这些特征,充分说明农村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相当弱,依靠开发式扶贫很难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反贫困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因此,要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难问题。**县于2007年7月全面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有1.25万人享受到低保待遇,人均月平补助30元。从整体来看,目前农村低保补助水平低,保障范围窄,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都没能纳入低保范围。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一是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为维持农村贫困人口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基本生活费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应低于绝对贫困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二是完善资金筹措机制。要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合理确定财政分级负担比例,实行分类对待,对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县市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降低负担比例等办法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强化地方落实配套资金的制约措施。低保资金是贫困人群的“保命钱”,应视同干部工资、职工养老金一样予以保障,全额预算安排。对低保资金可以实行省级统筹,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省里每年根据地方负担比例,核定好各地应负担的配套资金,直接将资金在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划转到低保资金专户。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7年元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2007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27.12万人,元至11月,共有3.25万人次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医疗保险基金补偿746.9万元,其中:门诊补偿25027人次、金额88.5元,住院补偿7479人次、金额658.4万元。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药物目录范围偏窄、补偿标准较低、基层卫生服务滞后、农民受益面小等问题。因而,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参保问题。对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其他农村困难人群,其个人缴费资金财政应给予补贴,确保这些人员全部参加合作医疗;二是改进合作医疗实施办法,降低住院补偿起付线标准、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无起付点、无封顶线、减免检查服务费用等措施,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的问题;三是定期组织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尽量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四是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落实工作经费,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养老难问题。随着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以及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资金可按照“个人筹资为主、集体和政府资助为辅”原则筹集。目前,应尽快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特殊及临时困难问题。一是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议每年按照上年农村低保支出的5%或农村人口每人1元的标准预算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同时,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无病种限制、无封项线等措施,放宽救助对象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切实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二是完善农村教育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国家支教助学政策,积极筹措资

金,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全免学杂费和课本费,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给予适当资助,提供贴息贷款;三是整合资金,建立救助应急机制,切实帮助农村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的人群,解决好基本生活、子女上学、住房困难、受灾受困等问题。四是因地制宜支持农村福星工程建设,抓好农村福利院软硬件建设,切实提

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和保障水平。

五、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问题。一是整合资金,重点抓好困难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议将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就业培训资金整合在一起,采取“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和“免费培训、免费鉴定、免费职介”的政策,使得农村困难家庭实现“五一计划”:每一户困难家庭,有一名劳动力,经过一至三年的职业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从而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二是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制度,建议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村贫困家庭,对符合条件、有创业能力、项目可行的农村困难家庭,给予1-2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支持,鼓励农村困难家庭通过创业摆脱贫困。

第五篇: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作者:杨少垒 杜兴端

摘 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需要通过消除思想障碍、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完善监管体制等手段来进行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45-02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应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消除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思想障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有了不断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正不断形成。但是,现阶段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认识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少,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承担几亿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责任。第二,我国目前农村已有的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和社会互助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因此,农村社保体系的建设并不那么迫切。第三,以部分国家“高福利”模式以及我国城镇社保体系中出现的一些弊端为依据,认为农村社保体系的建设代价过高、成本太大[1]。此外,就农村社会保障的直接受益群体——农民来看,仍有许多农民因为对社保制度或相关政策不了解而拒绝参加养老或医疗保险。在韩央迪对北京3个涉农区县的抽样调查中,当农民被问及未来3年是否打算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时,仅有39.52%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参加,而高达60%的人明确表示不打算参加或说不清[2]。因此,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必须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将农村社会保障作为促进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保障制度和相关政策的宣传,使农民能够真正了解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提高对社会保障的认同度,以此吸引农民自愿参保。

二、构建以医疗保险为核心的农村社保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完整体系。从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实践看,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都体现出一条重要特征,即实施多层次的社会养老金计划、普惠制养老金制度,重视综合救助,重视农村医疗保障机制[3]。就我国的情况看,十六大以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较快,保障项目日益增加,包括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等制度不断健全[4],初步构建起了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当前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确立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讲,身体健康应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当前我国农村不断发生的“因病返贫”例子更是直接证明,没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作支撑,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则无法持久。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村医疗保障的作用,确立其在农村社保中的核心地位。在现阶段,应继续扩大“新农合”的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尤其要将大病和重病纳入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生病后“无钱可医”的问题;引导农民自愿参保,实践中,可在适当的情况

下采取“适度强制”的方式,如可将种粮农民的粮食补贴直接用于“新农合”,以此提高农民的参保水平。

(二)整合农村各项救助政策,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应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合理确定保障对象,提高保障标准,扩大覆盖水平,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除此之外,还应完善灾害救济、五保供养、扶贫开发、医疗救助、教育扶贫、社会帮扶等其他救助政策。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复合型的救助制度,整合各种社会救助政策和资源,使不同政策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发挥政策的合力。

(三)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借鉴“新农合”推行的经验,参照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农保”可考虑从低水平开始起步[5];构建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制度宣传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应逐步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养老费用自然增长水平相适应的、稳定的筹资机制,真正实现农村居民的“老有所养”。

三、明确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责任

政府支持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国际经验,政府应在农村社保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要的投入责任。但是有人怀疑,在这样的投入局面下,我国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呢?针对这一疑问,李先德等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进行了预测。他们以我国农村“新农保”、“新农合”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对象,分别预测了未来10年社保三项在不同增长情形下的资金需求规模,然后,又专门对我国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能力进行了预测,最后得出结论:在实现社保全覆盖的情况下,我国未来10年社保支出将占财政总支出的16.9%和财政总收入的6.6%。在参照2007年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随着我国政府职能支出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的建立,国家财政负担农村社保支出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因此,对我国农村社保问题而言,“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或政府能力的欠缺,而是政府意愿的欠缺。”[6]

基于这一总体判断,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和长期发展规划。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不断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入;对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探索全民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保证人民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度的资金筹集,应以省级以上财政为主,市县级财政配套为辅,并明确规定省级以上财政投入不能低于资金总量的80%[5]。

四、探索农村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规模大,涉及一定的储存期限,在我国动态经济、金融环境以及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必须采取新的有效途径,实现农村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根据国际通行做法,社保基金的运营途径主要是投资和银行储蓄两种。银行储蓄本身是一种消极、保守的手段,其收益性和有效性并不高;而投资则是一种较为主动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则可以促进社保资金增值的良性循环。但是,对于投资的具体方式,则需要合理选择。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放宽农村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实现投资手段多元化,将其用于购买股票或基金的办法[7]。作者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一做法无疑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从国际惯例来看,即使是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一般也是禁止或严格限制进入股票市场的,对一般补充性保险也有严格的比例限额。因此,当前较为可行的选择是投资长期国债项目。建议国家推出社保基金长期国债投资项目,发行30年以上社保基金长期社会保障定项国债。国债利率实行指数化浮动,盯住经济增长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

多种综合指数,实施动态调控[3]。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可主导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监管体制

健全、规范的监管体制能够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增强社会公众对社保制度的信任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设立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监管委员会。针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监管不完善的局面,首先应整合监管机构,设立农村社保监管委员会,重点监控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发放和运营情况,实现资金收支和运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医疗保险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应做好与卫生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二是扩大监督群体,重视农民对社保制度的监督作用。在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扩大监督群体,逐步吸收一定数量的农民代表参与社保制度的监管,探索农民参与民主监管的长效机制,使最广大的直接受益群体发挥主体作用。目前,一些地方通过农民自发组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会来进行相关宣传、筹资工作,并实施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总结并加以推广[1]。三是改善监管条件,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不断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增加监管工作经费,改善监管的资金保障和人才条件;创新监管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监管,建立监督举报的信息反馈系统,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延中,魏霞,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保障研究,2009,(1).[2] 韩央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研究——基于北京市三个涉农区县的抽样调查

[J].北京社会科学,2009,(6).[3] 林义,林熙.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探索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4).[4] 王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与展望[J].财政研究,2010,(8).[5] 单大圣.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7).[6] 李先德,王士海.城乡统筹下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7] 叶莉,魏远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下载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0923(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0923(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大全)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 要: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多项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也存在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在提标杆促转型座谈会的发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全市“四提四促”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以来,我局迅速行动、积极谋划,查摆不......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几年来,省委、省......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摘要: 我国城镇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研究成为我......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当前......

    结合实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具有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拉动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功能,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加快......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但是农村城镇化、农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