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快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保障意识落后,投入资金不够,职能管理不善等问题,如何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十分紧迫且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加快对农民保障的立法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逐步摸索和建立起了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体制、机制、管理水平及现实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总体发展水平缓慢。总的说来,农村的养老保险情况并不理想,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也非常低。由于我国农民基数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以及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格局,成为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的人为历史性因素。城市居民享受的国家给予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待遇,而这些农民都没有。经过多年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共计1.74亿人,达到领取养老金待遇60岁的有5003万人。在农村低保方面,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有2528.7万户、5214.0万人得到了农村
低保,比上年同期增加454.0万人,增长了9.5%。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45.0
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69.0亿元,占总支出的60.4%。
2010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117.0元/人、月,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2元,增长了16.1%。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74元,比上年提高8.8%②。在农村
五保供养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得到五保供养的人数为534.1万户,556.3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0.9%和0.5%。全年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
供养资金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中央财政首次安排五保对象临时
物价补贴3.5亿元。此外,还有59.5万居民享受了传统救济③。在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方面,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2678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36亿人,比上年增加300万人;参合率为96%,比上年增加2
个百分点。2010年度筹资总额达1308.3亿元,人均筹资156.6元。全国新农
合基金支出1187.8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0.87亿人次,其中:住院补偿0.66
亿人次,普通门诊补偿9.89亿人次④。尽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架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保障水平较低,制度有待完善。
二、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意识滞后。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
不够,投入不足,更没有对农村社会保障实现法律化、规范化;县、镇不少干部的社会保障意识仍停留在对五保户、伤残军人等弱势群体的简单生活救助上。与
城镇居民相比,由于社会宣传不够,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意识较低,参保积
极性不高,农民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太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农民还
没有在意识上树立社会保障是他们作为公民理应享有的权利的理念。还有不少农
民对参加医疗、养老保险能否使他们得到实惠信心不足,大多数未参保农民对参
保缺乏信心,认为参保靠不住。
(2)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小,覆盖面窄。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贫困
人口的生活保障力度,2010年中央及地方政府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445.0
亿元,比上年增长22.6%;2010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117.0元/人、月,比
上年同期提高了16.2元,增长了16.1%⑤。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
社会救助制度很难起到最后一道“安全线”的作用。首先我国农村社会救济的覆
盖面窄,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比较好的仅限于“五保”老人、残疾人、特困户等,并且标准比较低。而大部分困难的农民群众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保障水平
较低,有些方面甚至基本没有保障。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按农村老年人口比重18.3%
计算,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3亿人。也就是说,还有7300万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金⑥。其次我国的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低。2010年,国家及
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定期定量救济费用198.1亿元,人均得到生活补助176
元⑦,农村救助制度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保障水平也不高。
(3)社会保障资源的分配不均。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
于城镇,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在农村不同地区社会保障也
存在保障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不平衡,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较高,而贫困的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就很低。从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看,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20%。而占总人口20%的城市居民,占到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80%。首先资金来源不尽合理,按照民政部印发的《县
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关于“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和单位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规定,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财政投入
部分集中用于城镇职工,很少用于广大农村群众,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农民的收入偏低,维持基本生活都存在困难,根本不可能过多承担农村社会保障
个人的费用。而农民参保几乎完全由个人缴费,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而也
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首先,立法不完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
少法律支持。至今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社会保障予以规定,导
致各地在实施上做法不一。尽管农村社会保障相继出现了一些条例和规章,但多
是单项的,功能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机的法律体系,有些保障项目无法可依,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其次,社会保障管理执行责任由
基层承担,但由于地区性财力差异,导致有的地方工作经费、设施得不到有力保
证,资金监管不力,使用不当,乃至于截留、挪用、挤占等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出
现,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未能建立起社会化的筹资机制,抗风险能
力较弱;再次,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是政府行为,就目前我国经济
发展状况来看,各种保障措施如医疗、养老等,还需要政府组织领导与农民自愿
缴费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现,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尚未形成自上而下、各项社会保障相互有机联系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三、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要在农村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尚有难度。应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及
农村的自身特点,从局部着手,走逐步向前推进的发展之路。
(1)增强农民社会保障意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广大农民积极参
加与配合是分不开的。因此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政府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对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进行专题报道和流动播放,也
可以采用农民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宣传画、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
地社会宣传。从而使农民了解到社会保障的社会福利性、优越性、强制性。另外
政府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示农村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的标准、程序等,增强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农民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2)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从实际出发,因
地制宜,积极稳妥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坚持广覆盖
和低起点的原则,即是指要将全部城乡群众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但保障水平根据
各地的实际情况,满足较低标准的基本生活需要,防止超越发展阶段过快的福利
增长,造成鼓励懒惰的机制。因此在深入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创新,并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在制度上的全覆盖。另外资金问题是建立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
财政保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解决:一是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加大对
农村的财政投入;二是努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如大力发展乡
镇企业、民营企业,政府为其融资提供支持,提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三
是从农村土地出让金中提取部分用于农村社保;四是通过社会捐助;五是对经济
薄弱地区给予适当扶持。另外,还应加大资金管理力度,保证资金收支公开、透
明、安全、高效;多渠道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通过引进国际及国内其他省市先
进资金管理经验,实现资金的增值。
(3)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健全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等,尽快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较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另外应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医疗合作,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制度、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如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对象档案管理和贫困家庭情况备案、统计和通报、定期抽查和核查、资金管理等政策规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另外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运营周期长,社会影响大,有效管理与正确指导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发展。相关部门可以派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各个环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4)加快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解决这一问题的首先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如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和形式,如管理体制、资金筹集和使用、保障项目的标准和待遇以及保障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要通过立法,切实保护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好保障资金的支付风险;进行必要的税收调节和再分配调节,以社会保障方式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使农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国务院应根据《农村社会保障法》的要求。及时制定相关条例,如《农村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等,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各地应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这样,形成全国人大制定的《农村社会保障法》为总领的,以国务院针对农村社保问题制定的专门条例为主体的,并配以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的法规约束。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立法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5)借鉴国外有关国家的经验,开征社会保障税。开征的社会保障税,实行专款专用,统筹社保基金;在完善现有财政投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的方式,将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娱乐营业税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会保障,确保社会保障筹资需要。对农村社保基金的管理允许按市场化运作,或者国家给予优惠的利率,发行特种国债,争取有比较高的收益。
众所周知,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如果不解决,必定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也是减少社会动荡的“稳定器”。因此国家应当全面加快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带来的诸多好处,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启《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思考》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殷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
4.许海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法律教育
5.江绍中决策导刊2007.3
6.吕保利[关注三农]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第1期
①⑥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统计数据②③⑤⑦数据来源于民政部网站统计数据④数据来源于卫生部网站统计数据
第二篇: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
适度 农民工
【论文摘要】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 之一。文章通过特定的测定模型,计算出我国近几年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保水平下限值,认 为我国社保支出占 GDP 的比重偏低,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引言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建立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 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撑能力也逐步增强。近几年全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 6%左右。但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区域间的发展 差距不断扩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成为一项十分艰巨和繁重的任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 立健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制订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科学测定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我国现阶段的社保水平,并做出科学合理地比较和分析,对于我国社 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从最微观的角度出发,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被称作社会保障水平,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 度”区域,过高或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产 生不良影响。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 国内曾有学者提出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模型: S=Sa/W×W/G=Q·H=0.75(Oa+Z+J+M)其中 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W 代表工 资收入总额,Q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依据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H 选定为 0.75),Oa 为老年人口比重,Z 为失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 的比重,J 为工伤、生育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M 为社会福利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 总额的比重。“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已采取的保障政策,失业保险支出比重系数 Z 一般在 1%-1.5%左 右,下限选 1%为宜; 工伤、生育保险支出比重系数 J 一般在 0.016%-1.5%左右,下限
选 0.016% 为宜;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支出比重系数 M 一般在 1%-1.5%左右,下限选 1%为宜。” 参数 Z、J、M 都采用的最小值,因此计算得出的数据为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即社会保 障水平的最低值,适度的社保水平应稍高于社保下限值。将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得出 2004—2006 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见表 1)。表 1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2004—2006 年)(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社会保 障水平“度”的测定公式:S=Sa/G。其中 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表 2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2004—2006 年)(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依据表 1 所示,2004-2006 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分别为 9.778%、9.784%、9.987%,也就是表示 2004 年-2006 年我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在 10%左右。而表 2 所示,我国实 际的社会保障水平分别为:3.122%、3.183%、3.062%。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实际的社保水平不及社保水平下 限值的三分之一。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逐年都有所增长(2006 年除外),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社会保障水平下限值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社会和经济发 展水平。
三、我国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成因分析及相应对策 由于统计年鉴中社保总支出并没有涵盖事业单位和机关人员在这方面的支出,若要考虑 到事业单位和机关的高水平的保障,我国实际的社保水平应有所提高。但数据所限,故不展 开对这部分的分析与阐述。
1、社会保障覆盖面依然狭窄,没有实现全覆盖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如此低,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 是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并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 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全体城市居民的、全面的社会 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建立。迄今为止,各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 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考虑到。我国城镇失业保 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却将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排除在外。从社 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看,占全国总人口 80%的农民保障支出
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 11%,而占全国总人口 20%的城镇居民,却占 80%的保障费用。尽管如此,当前的社会保障还远远未能全部覆盖全部城镇人口。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 革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一些非公有制的企业形同虚设,有相当一部分城镇企业员 工被挡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如此悬殊,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农村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将在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农村的家庭养老能力也将逐渐减弱。同时,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来自于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扩大社 会保障覆盖范围,将全体社会公民都纳入社保已迫在眉睫。但现实中,农村经济薄弱,资金来源没有充分保障,要在农村建立与城市同等的社会保 障水平也不实际。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 定因素。首先,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据农民工的需要与制度建设的可能,对农 民工实行分层保障。最急切的保障项目应当是按照普遍性原则来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 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尽快得到确 立。其次,有必要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机制。尽管近几年我国在推行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仅会 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极易陷入贫困境地,这使得疾病保障成为农民工的现实需要。最 后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它应当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时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
2、瞒报漏报现象严重 参保职工个人一般以本人当月全部工资收入为基数缴纳保险费。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以本单位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 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等原因,在保险费的实际征缴过程 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企业的缴费工资总额 是由企业上报,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
第三篇: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适度 农民工
【论文摘要】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文章通过特定的测定模型,计算出我国近几年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保水平下限值,认为我国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引言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建立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撑能力也逐步增强。近几年全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6%左右。
但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成为一项十分艰巨和繁重的任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制订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科学测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我国现阶段的社保水平,并做出科学合理地比较和分析,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从最微观的角度出发,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被称作社会保障水平,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过高或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
国内曾有学者提出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模型:
S=Sa/W×W/G=Q·H=0.75(Oa+Z+J+M)
其中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Q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H选定为0.75),Oa为老年人口比重,Z为失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J为工伤、生育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M为社会福利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已采取的保障政策,失业保险支出比重系数Z一般在1%-1.5%左右,下限选1%为宜;工伤、生育保险支出比重系数J一般在0.016%-1.5%左右,下限选0.016%为宜;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支出比重系数M一般在1%-1.5%左右,下限选1%为宜。”
参数Z、J、M都采用的最小值,因此计算得出的数据为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即社会保障水平的最低值,适度的社保水平应稍高于社保下限值。
将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得出2004—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见表
1)。
表1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2004—2006年)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社会保
障水平“度”的测定公式:S=Sa/G。其中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表2中国社会保障水平(2004—2006年)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依据表1所示,2004-2006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分别为9.778%、9.784%、9.987%,也就是表示2004年-2006年我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在10%左右。而表2所示,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水平分别为:3.122%、3.183%、3.062%。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实际的社保水平不及社保水平下限值的三分之一。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逐年都有所增长(2006年除外),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社会保障水平下限值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我国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成因分析及相应对策
由于统计年鉴中社保总支出并没有涵盖事业单位和机关人员在这方面的支出,若要考虑到事业单位和机关的高水平的保障,我国实际的社保水平应有所提高。但数据所限,故不展开对这部分的分析与阐述。
1、社会保障覆盖面依然狭窄,没有实现全覆盖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如此低,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并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全体城市居民的、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建立。迄今为止,各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考虑到。我国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却将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排除在外。从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看,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11%,而占全国总人口20%的城镇居民,却占80%的保障费用。
尽管如此,当前的社会保障还远远未能全部覆盖全部城镇人口。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一些非公有制的企业形同虚设,有相当一部分城镇企业员工被挡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如此悬殊,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将在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农村的家庭养老能力也将逐渐减弱。同时,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来自于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全体社会公民都纳入社保已迫在眉睫。
但现实中,农村经济薄弱,资金来源没有充分保障,要在农村建立与城市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不实际。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首先,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据农民工的需要与制度建设的可能,对农民工实行分层保障。最急切的保障项目应当是按照普遍性原则来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尽快得到确立。其次,有必要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机制。尽管近几年我国在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仅会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极易陷入贫困境地,这使得疾病保障成为农民工的现实需要。最后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它应当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时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
2、瞒报漏报现象严重
参保职工个人一般以本人当月全部工资收入为基数缴纳保险费。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以本单位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等原因,在保险费的实际征缴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企业的缴费工资总额是由企业上报,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但是出于逃费的利益动机,企业少报、瞒报工资总额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又小于统计口径的工资总额。据专家推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约为统计工资总额的90%,缴费工资总额比统计工资总额缩小了10%。由于工资外收入的存在,由于由企业上报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小于统计工资总额,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费基大大缩小了。两项合并,工资总额缩小了31%左右。如果考虑实物收入部分,差距还要大。
由于管理水平、财务制度遵守程度等的不同,参保企业的缴费工资总额与统计工资总额的差距,统计工资总额与实际工资总额的差距也不同,有的差距很大,有的差距很小,致使参保企业的实际费率不一致,负担也就不一样,出现“老实的吃亏,不老实的反而沾光”的不正常现象。不一样的养老负担,破坏了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公平竞争环境,危害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不仅如此,过高的名义费率还直接危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一方面加大了参保企业逃费的动机,导致收缴难;另一方面,迫使未参保企业不愿参保,造成扩大覆盖面的困难。
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已经形成了由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共管的格局。一些地方由税务机关征收,另一些地方则由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对于究竟应由哪个机构征收,学者和专家之间也存在分歧。社保专家们赞同将社会保险费定义为费,由社保经办机构统一征收。而一些财税专家则倾向于由税务机关征收。笔者更倾向于前者。当前针对社会保险的各项管理授权不足、权责不清,应对社会保障机构集中授权,垂直管理,以加强对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的监管、稽查力度。此外,应加强舆论宣传,重点宣传缴费对职工养老、医疗等各方面待遇的影响,提高企业和职工对社保的认识,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以便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它的全面与逐步推进使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的二元化社会格局也有了弱化和松动的趋势。但城乡的差距也逐渐拉大,在社会保障方面更是日趋二元化,由于其与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所以迫切要求国家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配套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中国统计局:2004-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7.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专家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迟福林:2007中国改革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第四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 要: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多项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巨大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六种形式:
1、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即为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五保供养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据统计,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从2003年的204.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26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2、、是农村军人及家属优抚安置制度。即政府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据了解,目前全国有4000多万个优抚安置对象。
3、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农民进行救济、对其他贫困农民进行救济以及对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济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这些救助对象基本上都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据统计,2007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村社会救济支出186.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和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
4、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后,一些地方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5、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2004年各地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
6、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国务院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政府资助为主、农民缴费为辅的筹资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水平,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已达到2451个,参合农民7.3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4%。2003—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差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与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受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同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决定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更多地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因素要多于城市人口,但就目前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的医疗、养老、低保这三项最基本的保障形式,仅处在试点或探讨阶段。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保障方式短时期在农村无望实施。
2、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层次低、发展不平衡。从社会保障的支出看,到目前为止,占全国80%左右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人口不到20%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费支出占总支出的89%。可见,农村与城市人口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平衡。从覆盖面看,城镇已达91%,而农村只有2%。另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各地区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好于东北、中、西部地区。
3、社保资金缺乏稳定来源、筹资困难。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保资金短缺。国家虽然加大投人力度,但远不及农民对社保资金的需要,社保资金增加的幅度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社保资金来源单
一、有限,主要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承担,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位,单纯依靠农民自己缴纳又受农民收人水平的限制。这样,社保资金就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
4、硬件设施差。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社会保障相关的研究硬件设施也很差。医疗卫生方面,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危房现象十分普遍,乡镇卫生院缺少运送病人的车辆;“五保”集中供养方面,很多敬老院已经危房,房屋破损严重,没有资金进行维修。还有医保、社保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方面缺口也很大。
5、一些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存在“盲区”。一些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如农民工保障问题、农村非农业人口保障问题、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等。由于这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存在很强的特殊性,目前都没有系统的社会保障措施,多数问题尚在探讨阶段。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必要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完善农村社保障政策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成员解决了由于生活无保障而出现的基本生存问题,并且获得了在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为其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社会保障还通过对意外事故中的不幸者的救济、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或者失业救济、为疾病患者或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消除各种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风险,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正是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充分体现,从而实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要体现的内涵。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最近连续几年中央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来凸显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发展小城镇、农业现代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补贴、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广大农民缺乏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农民自己编的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一场大病足可以令农民倾家荡产,在此情况下,国家再好的惠农政策也是枉然。所以,为农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同于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同时政府的一系惠农列政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要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根据基层和农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农村社会。障体系应该包括农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贫困救助等方面的内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跳而就。必须在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和认识水平,考虑省情和财力的基础上,根据农民的需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保障标准由低到高,保障范围由小到大保障内容由单项到综合。
2、要坚持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农民参保三个方面。政府投入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各级政府应当从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增加用于农村社保的投入。
3、要坚持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相结合。建立农村社会。障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政策性、统一性、普遍性,只能解决农民普遍面临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不可能解决农民保障面临的全部问题,更无法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农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鼓励各类保险机构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开展家业自然灾害,农村家庭财产,农民人身意外伤害、伤残等保险活动,使农民遭受意外损失或意外伤残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化解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减少各种天灾人祸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4、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首先应当根据宪法尽快制定社会保障立法体系。这一体系,应当包含公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法案和各项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案。其中,公民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法案将对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实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管理,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序,侵害公民社会保障权利行为的处置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在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法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医疗保障法、老年保障法、军烈属保障法等专门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其次,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可以考虑条件成熟时单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社会保障法案,以反映我国农村变革中的现实和复杂情况及其不同于城市的显著特点。
5、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三项制度。现阶段应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只有将这三项惠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农民基本生活才有真正的保障。
总结语:
总之,改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现阶段应以新农村建设为锲机,尽快完善农村各项保障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应该看到建立健全我国农村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参考文献
[1]宋晓梧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中国劳动保障编辑部.农村社会保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步[J].中国劳动保障.
[3]辛维举.对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03.[4] 傅东.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财经杂志。2009
第五篇: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
摘要:
我国城镇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研究成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农村社会保障从社会保险为主题,里面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使之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里主要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及特征,阐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前状况和存在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建立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意见,给广大农民带来美好未来。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涵及特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城乡居民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享发展成立的重要制度保障,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中国的根本社会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必须了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以期对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与改革实践住处有益探索。社会保障一般是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受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向其提供必可不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获得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是国家对其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覆盖面的广泛性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党和人民特别关注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所面前的很紧迫的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文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抉择,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深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所以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1』
还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中政府是领导者。农民提供保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是政府责无旁袋的责任。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民人居纯收入由1978
年的134元提高到2004年的2936元,增长了20倍,但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9422元,增长了26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6:1,扩大到2004年的3.2:1.。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3.33:1.。从上面数据我们能看出,虽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个上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水平普遍偏低。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目前无过农村社会保障这要体现的形式是:一是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简称“五保”。二是,农村军人及家属案由制度。三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是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四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五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主要表现及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消弱。在以前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完全依赖这个人和家庭的。
二1,农村社会保障任务加重。农村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亿600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12%,我国成为老年人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2%以上。21世纪的中国是个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的问题。虽然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实行起来,但那毕竟是还只局限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咳必能全面的实行。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依然数以亿计的农民处于医疗保障的困难境地。因他们长期过度劳累,日晒雨淋,缺少劳动保护,往往落下一身生病。但医疗费用之高不低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等问题。三
四
五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里度,分时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占率任务。『2』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麦能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会,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报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会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生成,合理促进农业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上面的是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提出的政策。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长赋2011年6月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长赋2011年6月
『3』《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