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xx县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XX县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县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县的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社会阶层不断演变,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和壮大。
1、传统农民阶层发生分化。长期以来,传统的农民阶层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传统的农民阶层逐渐分化,农民的数量逐年减少。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县农民阶层的转移分化是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县出现过两次大型的农民工作转型潮:其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其二是前几年政府倡导农民退耕还林,农民已看清了目前社会的发展动向,在家务农的农民都纷纷把自己的土地退耕还林,开始从事养殖或经商,只有一部分土地用于种植。初步统计,从1994年到2006年,全县非农业人口从31891人增加到了
5.85万人,增加了26609人;全县耕地面积则从1994年的43693
5公顷减少到2006年的2.68万公顷,减少了410135公顷。尽管农业劳动力转移很快,其速度也是过去不曾有过的,但我们认为这只是农民阶层结构分化转移的开始,并没有最后完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需要。
2、打工阶层逐渐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促进民营业主阶层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打工阶层的逐渐发展壮大。随着前几年掀起的那股打工热潮,大部分有劳力的人都外出打工,打工成了许多农民的经济来源。
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加速了社会结构与阶层的分化,使得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相继出现,在政治、经济、分配、就业、劳动保障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其中农民收入过低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当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打工收入,总的来说是在增长但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现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举措,包括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但毕竟杯水车薪,农业产业的弱势性制约了农业增收的空间,农业增收很大程度上很依赖于打工收入。资料显示,从1994年到2006年,我县人均纯收入从552元增加到1265元。其次,失业人员和务农的农民数量也还占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近年气候、物价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在生活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以充分就业为第一责任,才能营造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
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努力使主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因此,充分的就业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要把充分就业和健全保障作为党委和政府的第一责任,让每个人民都能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构筑一道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网。要结合企业事业单位,把社会保障向民营企业延伸,向农村空间拓展,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近年来,教育部门逐渐免去了中小学生的学杂费等,解决了农村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上学困难的问题,从而又减少了农民的一笔大支出,也让我县的教育事业得以很大改善,文盲率下降到0.02%。其次,农民已逐渐都享有了医疗保障政策,每年只需交10元钱,就可以和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医保,全县13余万个农村家庭与干部职工一样,可享受医保。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县的人民生活水平会逐渐走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关 与 社
调查报告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调 查 报 告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109411)组别:第二组组长:胡晓瑞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10号
调查地点: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 调查对象:理工及师院学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我们民众所向往的一种理想。自古以来社会和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向往,因为在和谐的前提下我们的经济能够稳定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的繁荣富强,然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并没有达到和谐,时不时的我们就会接收到种种冰冷的现实让我们意识到这社会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建设梦想中期待的“乌托邦”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这次调查就是为了解大学生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和对现在社会现象的看法出发展开的。我们调查小组在十一月十号对我校南阳理工学院和南阳师范学院(三十份)学生进行了调查,总计发放20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92份。通过此次的调查也对当代大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大学生对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看法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了我们的社会是否会更安宁,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否影响更加深远?
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有31.3%的同学认为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的混乱的社会,有29.7%的同学则认为现在的社会已经沦落为腐败的社会!而认为当前社会和谐的只占有12.5%,对于这个结果我不知道是同学们大都愤青还是出于对社会的不满和抱怨,不过从这个结果表明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的冲击已经让我们大学生对社会多多少少产生了质疑,之所以会质疑也许还是来自与社会不良风气,缺少公平等引起的。那么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究竟要从哪方面入手呢?有47.3%的认为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阶层之间没有差别,没有不公平,资源共享。有29.7%的认为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来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想要和谐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要实现和谐。还有10.9%的同学认为制度要创新以此来实现社会和谐,腐朽的制度应当废除,新的充满活力的制度替代老旧的制度。从这些结果看到大多学生也都认为单一的从某个方面的改善来构建和谐社会是行不通的,毕竟这个社会包含的是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还是要在宏观的把握,各个方面都无法偏废!
二、大学生对社会公平及公民道德的看法
实现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说没有社会公平就不会存在和谐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社会公平涉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然而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越发严重!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公平,有56.3%的同学认为现在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过大,只有4.7%的同学认为现在的阶层收入差距不大。我国的经济目前正高速的发展,而阶层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阶层收入差距的加大导致社会阶层矛盾的激化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民意反映渠道的畅通也是反映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有44.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民意反映渠道并不畅通,而健全的民意反映渠道是联系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能够正确的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在社会公平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法律公正,在调查中当问到如果法律不公正时你会怎么做是有62.5%的选择在守法的同时反映意见,争取修改法律,只有8.3%的认为既然不公正就不在遵守。还有13.5%的人选择不好的法律也是法也同样会遵守。由此可见公民首先认可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而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法律。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而法律的公平就是维护社会和谐的保障,因此完善民意反映渠道,保证法律的公正就是在促进社会的和谐。
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而又对我们的公民道德进行一番质问。对于小悦悦事件的原因有50%的同学认为是由于社会信任度的危机,有42.2%的同学认为是社会道德的沦丧,说小悦悦家长没能进到责任的占6.25%。我们突然觉得这个社会貌似越来越冷漠,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传统美德正在被渐渐淡忘。当在问及对爱心捐款活动的看法时有也只有38.5%的同学觉得应该积极的献爱心,选择量力而行的占44.3%,还有觉得是一种形式和欺骗手段的分别占了10.9%,6.25%,由此可见人们在选择之前大多数人还是会考虑事情的本身对自己的影响,社会信任危机的存在也毫不留情的证实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都在影响着这个社会的风气,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将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通过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来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对弘扬民族精神形成良好风气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压力的看法
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经过近十年建设的社会是否正在趋于和谐呢?在我们的调查中的数据显示有47.9%的同学认为现在还不是和谐社会,有20.8%的则不清楚社会的现状,只有6.77%的同学认为现在已经是和谐社会!可见社会和谐的景象并没有没有深入人心,和谐的建设依旧面临压力。在构建和谐面临的最大压力中同学们有47.9%的认为是由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有47.3%的则认为是由于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有14%的认为是由于日益恶化的环境,只有9.9%的认为是社会治安的问题。现在社会就业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没有转型吸收不了由于连年扩招而“批量生产”出的大学生,也由于高等教育的弊端使得毕业生只有空洞的理论却不能联系实际应用,所以大多学生并不满足企业的要求。至于高等教育有44.3%的同学认为是没有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有29.7%的觉得教育方式并不合适,也有15.1%的是感到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设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能改进使之适合现在科技突飞猛进,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么我们受教育的所学、所见转眼便会落伍与时代!因此高等教育改革依旧是项艰巨的任务。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城市的社保体系相对农村较为成熟,有45,3%的同学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的效果上作用一般,有26%的则认为基本不能解决。只有5.2%的认为能够较好的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是直接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尽快完善,它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是社会和谐的直接体现。
我国这几年发展高速的同时给环境带来很多压力,江河污染、土地沙漠化,在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并没有做到到位的保护。调查中有49.5%的同学对当地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并不满意!对其满意的只有3.64%。和谐的发展必然是可持续的发展,对环境的爱护才是持久利用的的前提。
四、大学生对不和谐因素原因及经济发展看法
在构建和谐社会时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原因有32.3%的同学认为是源于社会道德因素,有35.9%的认为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有16.7%的认为是国家政策的因素。我国自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我们的经济体制依旧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终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还不能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不发达的生产力与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使得社会产生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因此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对于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有48.4%的同学认为将会是稳定协调的发展,也有19.8%的同学认为将会持续高速发展,而不管经济会是怎样发展,它必然能够满足公民的物质需求,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
平等系问题。因此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五、和谐社会建设之路
尽管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诸多压力,不和谐的因素依旧存在,但是我们仍然满怀期望,希望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也希望当今的大学生们能够继承建设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附录
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2份
调查数据统计
第三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重要政治概念在党的决议上明确提出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丰富、充实了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它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内含着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所处在的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也表明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当前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社会阶层不断演变,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和壮大。
1、传统农民阶层发生分化。长期以来,传统的农民阶层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传统的农民阶层逐渐分化,农民的数量逐年减少。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民阶层的转移分化是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过两次大型的农民工作转型潮:其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其二是前几年政府倡导农民退耕还林,农民已看清了目前社会的发展动向,在家务农的农民都纷纷把自己的土地退耕还林,开始从事养殖或经商,只有一部分土地用于种植。尽管农业劳动力转移很快,其速度也是过去不曾有过的,但我们认为这只是农民阶层结构分化转移的开始,并没有最后完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需要。
2、打工阶层逐渐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促进民营业主阶层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打工阶层的逐渐发展壮大。随着前几年掀起的那股打工热潮,大部分有劳力的人都外出打工,打工成了许多农民的经济来源。
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加速了社会结构与阶层的分化,使得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相继出现,在政治、经济、分配、就业、劳动保障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其中农民收入过低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当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打工收入,总的来说是在增长但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现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举措,包括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但毕竟杯水车薪,农业产业的弱势性制约了农业增收的空间,农业增收很大程度上很依赖于打工收入。其次,失业人员和务农的农民数量也还占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近年气候、物价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在生活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以充分就业为第一责任,才能营造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努力使主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因此,充分的就业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要把充分就业和健全保障作为党委和政府的第一责任,让每个人民都能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构筑一道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网。要结合企业事业单位,把社会保障向民营企业延伸,向农村空间拓展,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近年来,教育部门逐渐免去了中小学生的学杂费等,解决了农村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上学困难的问题,从而又减少了农民的一笔大支出,也让我县的教育事业得以很大改善,文盲率下降到0.02%。其次,农民已逐渐都享有了医疗保障政策,每年只需交10元钱,就可以和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医保,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会逐渐走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疾病和消除社会裂痕,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与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执政党重要的政治目标之一,因为只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才是稳定的社会,才是团结的社会。只有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夯实执政的社会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只有构建和谐社会,执政党才能充分汲取各种政治资源,才能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切实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中,一定能把当代中国社会构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行动调查报告
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应当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要坚持、发展并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各民主党派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所联系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维护社会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10日 第九版/成思危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解析》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讲座》
四、小组分工
郑绪昌:主要负责调查表的发放,与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胡腾:负责论文的写作及负责调查表的制作。
重庆大学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07应用物理学二班 学号:_____姓名______ 学号:_____姓名______ 指导老师:代礼忠 完成时间:2010-2-26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高二(7)班姚青这个暑假我回到妈妈的农村老家,在我踏上那篇土地的一刹那 有一种与众不同气息迎面扑来。在家乡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让我 对农村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有很直观的印象,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党和 政府兴农富农政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实惠。在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了党和国家关心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有利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 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 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党实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但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采取系统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一次把建设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列的位置上,为社会
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系统、坚实的基础。面对面广、人多的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当务之急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幅员广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农村。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和谐。
当前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面临交通、信息、产业等各方面的制约,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务之急。同时,农村医疗条件差,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家庭不少,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只有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步伐,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
幸福村新型农村建设成果与展望
三年前,村里交通、信息闭塞,农民年人均不高。近几年,幸福村大力修建村级公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将村民整体搬迁至公路边,村里交通条件改善了,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对于农村的初中学生来说,一部分会通过继续上学离开农村、离开农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后者在上
学期间普遍缺少劳动机会、劳动兴趣,也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村提出了“生态校园”创新工程。从更长远的意义来看,“生态校园”创新工程还在探索建立“以专家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教学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通过学生与家长“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吸引家长参加,把学潇办成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地,实现以学校为中心向校外辐射的技术推广机制。
就目前的农村现状来看,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已经出现了发展中的一些失衡。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环境脏乱差,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不和谐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瓶颈。针对农村这一现实,幸福村立足农村实际,从精神文明建设中找准突破口,积极探索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全区农民文明素质的建设活动——幸福村“和美家园”创建活动,取得了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暑假在外婆家的一段时间,我时时为农村的变化而感动着。这个变化是多少年来所没有过的。它得益于党和政府强农富民的好政策,得益于各个涉农部门的大力扶持,也是许许多多农民艰苦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我相信,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再过几年,我们定能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