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信息化分析
行政案例:
深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
负责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负责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成立背景:为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深圳市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专司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原来分别属于质监、工商和卫生部门的生产、流通和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统一到了改革新成立的机构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多头监管、职能不明、权责交叉的局面。
监管职能:
行使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舆情监测;组织、协调全市重大、特大和跨部门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现有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
●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深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行使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舆情监测;组织、协调全市重大、特大和跨部门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负责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落实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畜禽和畜禽产品检疫、完善生猪定点屠宰管理。
●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保健食品的监管。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打击私屠滥宰违法活动,取缔私宰窝点;依法取缔集贸市场外违法摆卖食品行为;负责餐厨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理的监管。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深圳口岸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工作;负责深圳口岸范围内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监管。
具体解决方案:
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控与追溯服务系统:
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控和追溯服务系统以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产品为研究对象,以生产企业-销售终端(超市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基本模式,从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消费者的不同角度设计该系统。系统包括生产管理子系统、溯源查询子系统、监管决策子系统三部分。生产管理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信息的记录形成农产品生产档案,上传数据到中心数据库;在农产品包装时,通过一定的编码规则,生成带有产品生产档案信息的条码,以此生成电子标签;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通过访问电子标签,记录农产品在流通、销售的历史记录,形成农产品流通、销售档案。这样,当农产品流入市场后,完整的档案数据已经在追溯中心数据库中形成。消费者买到带有电子标签的农产品时,可以通过质量追溯系统中的网站、手机短信、超市扫描机等不同平台输入标签上的追溯码,即可实现产品追溯。而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对抽验商品的追溯结果和所涉及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查询与跟踪,实现对农产品安全以及相关农企的有效监管。屠宰视频监控系统:
屠宰企业管理平台: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数据同步工具,搭建内外网数据同步平台,在外网环境中建设面向管理的备案管理、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功能的省、市、区(县级市)、屠宰场的三级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逐步实现包括屠宰主管部门的业务联动、系统联网、监管信息互通和共享;在互联网环境中建设一个具有法律法规信息、奖罚信息、行业动态信息、肉品质量预警信息、公示发布和肉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功能的公众服务平台,并通过公众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生猪屠宰信息化监管信息,实现屠宰行业信息化监管。屠宰视频监管系统:通过对定点屠宰厂监控终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两级主管部门对屠宰企业关键环节视频监控,并与省屠宰监管平台相贯通,省、市、县屠宰监管主管部门可通过网络和监控设备,对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关键环节进行远程实时监控。视频监控资料保存在企业监控端,屠宰企业可以实现本地实时监看功能。宰监管主管部门在视频保存期内,可根据监管工作需要调出相应资料进行查看。
屠宰监管工作平台是“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环节,实现了屠宰企业从生猪进厂查验、静养待宰、检疫检验、产品出厂、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的远程监控,便于行政执法人员随时监控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及时查处个别违章违法屠宰行为,为保障肉品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农残服务与检测平台:
农残监测与服务平台是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和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相结合,并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智能农业信息化平台。农残监控实现服务器端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施农药、化肥等监测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监测成果的定期发布。不同客户端实现对农作物监测点和区域的信息浏览、实时查询和打印报表输出。此外,农残监测与服务平台提供对市场上所销售的农产品的溯源服务。农产品溯源是通过记录生产源头的详细生产档案,在农产品包装上附着条形信息码,以网络、短信、电话等信息技术为手段,使消费者与管理者获得产品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从而规范源头企业的生产操作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该平台还为生产者提供了专门为农业企业服务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功能,对农产品的种源情况、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栽培养殖过程、用料用药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确保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可靠性,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农残监测与服务平台为生产管理者及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提供农产品安全的科技保障,以保障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食品质量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追溯服务,为政府和农业企业的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指导,为有机、低毒菜篮子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及溯源系统平台: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溯源系统,是以农业物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和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相结合的智能农业信息化平台。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控实现服务器端对监测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监测成果的定期发布。不同客户端实现对作物监测点和区域的信息浏览、实时查询和打印报表输出。此外,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为市场上所销售的农产品的溯源提供数据基础。农产品溯源是通过记录生产源头的详细生产档案,在农产品包装上附着条形信息码,以网络、短信、电话等信息技术为手段,使消费者与管理者获得产品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从而规范源头企业的生产操作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该平台还为生产者提供了专门为农业企业服务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功能,对农产品的种源情况、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栽培养殖过程、用料用药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确保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可靠性,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网络与溯源系统为生产管理者及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提供农产品安全的科技保障,为有机、低毒菜篮子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要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使食品企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政府监管有力,其关键在于建立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以及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4个方面:
1.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应较完备,食品质量安全政策制定与有关法律建设较为成熟;
2.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对机构的设置、职能划分、运行机制、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规定;
3.食品质量安全市场监控系统中建立预警系统,可追溯系统、监测系统、应急系统等.对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即“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采用先进的监控手段和方法;
4.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采用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食品召回制度以及建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数据库等。
发达国家虽与我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文化背景也有差异。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具体经验,可以为我国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篇: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
摘要: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诸多环节,食品的供给体系趋于复杂化和国际化。在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污染食品的可能,不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要实现全程的食品安全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实施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起到信息跟踪和预警等作用,切实有效的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甚至零风险。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向广大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有快捷、方便、更新及时等特点,对社会提供食品安全网络服务,将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展和食品安全现状的改善,可以说食品安全信息化是构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保障了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健全。而目前的食品安全信息化工作却有些滞后,部分企业信用严重缺失。广大人民群众获得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有限,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公众之间缺少及时的信息交流,造成了公众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惑和行政管理部门威信的有所下降。目睹此种情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今后工作中应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以信息化加快食品放心工程体系的建设步伐。由此才能更好地完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笔者就对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之对策所需注意的问题发表几点拙见。
一是建立完善制度。制度是保证信息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应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发布程序,各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要对食品安全信息工作建立定期研究制和工作责任制。要定期研究食品安全信息工作,督促指导食品安全信息工作,要制定食品安全信息收集与发布管理制度,要建设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报送网络,要建立部门间的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制度和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有关部门要能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食品安全信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负责信息的处理,做到信息收集全面、汇总及时、传递迅速、分析整理高效。各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要不定期地向上级人民政府、同级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通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动态及工作部署、食品安全信息采编和报送要点,上报信息被采用的情况等。
二是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从土地到餐桌的整体链条中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涉及到多个部门。所以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必须要做到有效的统筹规划、协调和协作,来保证各地方和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各部门食品质量监督检查的信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等信息均通过此平台向社会发布,相关部门要将与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有关的信息收集汇总、分析整理、及时传递、定期向社会发布。各部门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与食品安全(或与日常生活安全)相关。信息的来源遵循科学的原则,保证准确、及时、客观、公正。信息发布人对所发布的信息承担责任。同时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
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级食品安全信息网。食品安全信息网--是代表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与市民互动和信息发布的唯一官方通道,也是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最好的展示渠道。食品安全信息网代表了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积极形象和坚定决心。也是代表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永久窗口,并能引导放心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是每个地方食品安全建设必需的建设内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1)搭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硬件和网络环境;(2)开发食品安全检测监管信息管理软件;(3)初步建立食品检测信息库、食品经营主体备案信息库和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库;(4)开发信息处理、发布、查询软件,通过电话、短信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实现市民与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互动;(5)建立一支既精通电脑网络知识又熟悉食品安全监管各方面情况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6)组织食品安全信息化教育培训、交流和合作工作。
四是要及时采集、更新食品安全信息网站信息,同时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网站运维工作。高度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站的生命力在于信息,在于互动。网站要办好,好的信息非常重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把能够公开的静态信息完整的公开,如单位介绍、办事指南、法规文件等等。同时要及时更新动态信息,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单位的服务水平。食品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食品安全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安全及社会稳定。信息化水平越高越要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否则,一旦出现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将会造成重大的网络安全事故。一定要坚持一手抓信息化,一手抓网络与信息安全。
五是突出工作重点。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明确不同阶段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是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收集和发布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向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提供有关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篇:食品安全分析
浅谈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在今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现状令人担忧,毒奶粉、毒大米、染色馒头、瘦肉精事件不绝于耳。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又能够采取什么措施。
[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管;经济环境
食品安全本意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当今中国,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食品上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在我就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四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对我国食品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部分 市场经济环境特征
经济学家杜和克洛认为,“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由利润动机引导生产经营的私人积极性,以及家庭关于支出决策和储蓄决策的选择自由。”又例如,美国经济不家汤普逊认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个人选择自由,竞争,利润动机,以及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所决定的价格。”
持市场经济定义2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不能笼统地讲市场经济的特征,而应当先区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分别论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根本的区别,前者起基础性作用,即主要调节者作用;后者则不起作用或只起很小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说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主要调节者;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中,价值规律不起调节作用,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是国家的指令性计划.二、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主要履行公共管理职能。
三、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而是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这样。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掌握,引导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科学发展前景的经济模式。第二部分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一、农产品源头污染严重。首先,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动植物激素等导致了蔬菜水果化学品残留物过多,这就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此外,目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都将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近年来,由于农药残留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2010年1月份以来,海南豇
豆在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市场连续三次被检测出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事件;以及在接下来的4月9号青岛市爆发的“毒韭菜”事件„„此外,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屡次发生,如江苏盐城大丰市儿童“血铅事件”,“嗑药”的多宝鱼等。
二、加工工艺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食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三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带来的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等。例如豆皮小食品厂,这些工厂地处深巷,又脏又乱。工人在制作食品过程中,没有统一着装,工人全部用手抓食品,将其装入包装袋中。又如散装肉丸加工厂,卤菜加工,南宁三家月饼加工厂等都存在着不卫生加工问题。最近极受关注瘦肉精事件也是由于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而使双汇等厂家蒙受损失,消费者健康堪忧。苏丹红,孔雀石绿,瘦肉精,吊白块,一滴香,等均是近年来我国食品非法添加物的典型实例。
三、包装容器对食品的污染问题存在。食品包装材料及其制品,因直接接触各种各样的食品,已经成为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由于对食品包装的重视程度不够,监管力度不够以及相应地标准和法制的不完善,食品包装也对人们造成了健康方面的影响。如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状告百年老店东来顺饭庄和老边饺子馆使用劣质一次性餐盒一案;常州龙骏天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纯牌”淀粉餐盒乙酸蒸发残渣高达256mg/L,超过国家标准8倍多:儿童餐具用尿素制造等。
四、各种故意人为制造的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市场上不法商家为了追逐利益,生产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现象层出不穷。如不良商贩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对其进行熏制,使正常情况下视觉不够美观的生姜变得娇黄嫩脆,之后在市场上高价出售获取暴利。又如用牛肉膏、牛肉精、麦芽酚等添加剂,90分钟从猪肉变成的牛肉;用柠檬黄、玉米香精炮制的玉米馒头;用陈米反复研磨后,掺进工业原料白蜡油混合而成的色泽透明,卖相好的毒大米„„
第三部分国家食品标准具体办法
一、具体内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一)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六)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七)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八)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
(九)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二、强制执行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
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因此,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第四部分当前市场环境怎样滋生了食品安全问题
一、市场原因:利益的驱逐,道德的沦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各个经济主体追求的目标。各经济主体在追求利益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只有通过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化,一些食品生产者就以低成本的的原材料生产制造食品,以假乱真,以次充良。以各种可以的不可以的办法躲避监管部门检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公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共同构成多元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均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明晰的产权,有自身的利益和自己经济行为的方式。即使是公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要求它们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体所有制企业一样,在经营活动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在这种自由发展的经济环境下自我约束在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下不得不质疑它的保鲜程度。在目前看来,这种怀疑不无道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每种食品的生产者都清楚自己制作的食品是垃圾,但是你可以不吃自家的馒头,但你总要吃别人家包子,打别人家酱油,喝别人家奶粉吧。这种“易粪相食”的现象根源还是道德的缺失,以为就自己一个人是聪明的,全世界都是笨蛋。
费者维权难。对食品安全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损害,消费者却面临着索赔难的困境,在与经营者交涉中,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较之于经济实力强大的厂家,消费者往往只能忍气吞声,采取以后不再购买的策略,而不敢或是没时间和精力去与厂家争执来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至多消费者也只是抱着“搭便车”的心态,等事情被别人揭发或是事态发展扩大而被关注时,才会跳出来为自己维权,但是此时的维权的及时性便大打折扣
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食品生产企业多、小、散、乱。据统计,我国100多万食品生产单位中70%是小于10人以下的家庭式作坊,分布在各个难以追查的角落,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就造成了标准的难以实施,产品质量的信息难以汇总。不利于企业增强良性竞争意识,提高食品的质量。
二、政府原因:法律法规不健全,职能部门不明确,监管人员责任心低下市场经济因该是法制健全的规范经济,而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缺失,监管人员责任心低下无疑给不罚商人许多发挥的余地。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不完善。“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从农田到餐桌,构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链条。政府的监管行为必须保证其中任何环节都不会出现安全隐患”。然而,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核心的《食品卫生法》,无法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留下了许多执法空隙和安全隐患。
此外,按照我国现有《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对违法者处罚相对过轻,基本上是以罚款来处理,相对于某些暴利型产品,如假酒、黑大米、假奶粉等,罚款显得微不足道,违法者不怕被罚。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重叠、残缺问题严重。我国食品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4级构成。目前,我国共有1070项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1164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为了适应进出口食品检验,还有进出口食品
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
这些标准中相互交叉、相互矛盾、相互重复的现象严重。如:引起强烈反响的“毒黄花菜”事件,有关部门调查发现,《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黄花菜不属于“干菜”,不得使用硫磺等漂白剂,因此不得有二氧化硫残留,而质检、农业部门的标准中规定“干菜”包括黄花菜,且明确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是0.1/kg。像这样相关部门标准互相矛盾,各执一词,不仅给生产企业造成极大的混乱,也给执法部门的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总共将近3000项,但相关标准结构不配套,内容不全面问题较为突出,截止到2004年,国际食品法典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而我国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目前,我国已批准的1500多种食品添加剂中,仅有250多种制定了国家标准,很多食品添加剂缺少残留限量标准的检测方法。有资料显示,我国食品标准中各项具体指标大都低于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如:对于酱油中三氯丙醇的限量,欧盟技术法规规定为0.02mg/kg,而我国《酱油卫生标准》(GB2717-2003)中未列入三氯丙醇的项目,在较新发布的酱油行业标准中,三氯丙醇的限量与欧盟比较相差50倍。
食品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楚。首先,表现在食品监管的部门多,存在职责分工不清,分段执法、各依一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质检部门依照《产品质量法》,卫生部门依照《食品卫生法》,抽检和公布的检测结果有时重复甚至结论相反。有时一个环节多个部门插手,有时多个环节一个部门监督,整个体制错综复杂。
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机构两万余个,其中绝大部分是各级政府依法批准设立的附属机构。检验机构依赖于政府生存,行政色彩浓厚,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且各主管部门和检验机构本身的行业垄断,造成了检验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相当一部分添加到食品中的工业原料无法检验出来,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其他监管部门不承认其法律效力,这也造成检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出现了不必要的浪费
第五部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一、强化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治理。保护环境,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好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在干净清洁的环境中生产,从根本上杜绝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另外还应加强对食品污染物检测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检测。只有这样才能将食品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性。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惩罚力度。根据目前食品安全状况尽快出台相对完善法律,更大范围的涵盖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另外在法律中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从而真正改变食品安全的现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起相对统一,责权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关键一点,要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制度,让消费者在遭遇不安全食品时能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利。
三、提高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进行高技术的检测,全方面检测食品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控制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质量,可以保证食品的出口以及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厂家有所顾忌,有所畏惧,减少对不安全食品的生产,从而也就相应地提高了食品的安全程度。
四、加强商家的诚信,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全面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11]可以通过奖惩措施来加强商家诚信,如对信誉度高的厂予以媒体等方式的赞扬,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如缴税优惠,现金奖励以及各种形式的政策照顾;对不诚信的厂家在媒体上进行揭露和批评,使社会公众舆论的矛头指向它,从而让它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致力于安全食品的生产和自身诚信度得提高。
第四篇: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15酒一张超
2015年9月1日,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查获疑似问题青枣3.3吨,经检测含有糖精钠(网友称之为“糖精枣”)。经查,2015年8月20日以来,涉案人邓翔从外地运来青枣,先在烧热的水中过一遍,然后将焯过水的青枣倒入水池里,加入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钠等添加剂进行浸泡,制成“糖精枣”,然后运往南宁、北海、海口等地销售,总数达30余吨。
按照国家标准,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钠等添加剂严禁在青枣使用。依据刑法规定,邓翔等生产销售“糖精枣”的行为涉嫌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这起安全事件属于违法向食物里面添加非食用添加剂,继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和双汇瘦肉精事件之后的又一起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三个案例看似无大多关联,实则反映了中国当前的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一,利益至上的经营观念。
对廉价青枣进行违法添加添加剂等方式的加工销售,使数十吨“糖精枣”流入市场,获得黑心收入,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第二,食品质量监督环节的漏洞 数十吨的问题青枣,近一个月的市场输入,食品监督部门对此毫无反应,说明食品监督部门对产品流入市场存在监管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占的地位不断强化,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也不断显现出来,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个人认为原因有下: 第一、食品安全法制不健全,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仅仅对食品质量做了一些概要性的规定,法律监管及处罚方面扔存在较大的法律盲区。食品安全法律针对食品的来源及流通环节未进行系统性的规范,于是出现了诸多漏洞。
第二、社会主义食品监督体制不合理。食品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权限不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比如卫生部、农业部、环保总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职能权限不明。出现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发执法、执法缺席、监管空白等现象,监管责任难以落实,职能部门互相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
第三、诚信问题,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高于个人或企业责任,树立诚信道德意识。只看到个人利益,为了牟取暴利,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这些事件暴露了我国部分企业社会道德缺失问题,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关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我提出了下面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企业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等相关产品时应该出具合法的供货商和生产商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不具备此类证件的商户收税。简化证明的办理手续,提高审查严格度。
二、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产品合格证明不得进入市场。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在超市、农贸市场等密集分布区设立检测点,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和人民群众开展抽检活动。
三、净化市场源头,重点对百姓每天的必需品如粮食、蔬菜、水果、饮用水等进行评测。国家建立“食品安全网点”“绿色合格产品”诸如此类的标志,鼓励商户主动请求食品检测,对此类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厂家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此类商品价格虚高。消费者更加偏向于购买此类商品,这样无证无保障的种植户、生产厂商会因无人问津而自灭。
四、增加媒体透明度,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曝光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让其受益,不合格者曝光,让其下架或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提升透明度,让消费者放心。食品安全大于天,如果抓不好食品安全,最终导致的是社会层面的连锁反应。加大执法,增加透明,提高质检,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促进行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五篇:转基因食品安全分析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摘要:基因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基因技术带来的转基因食品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与此同时,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发了一系列广泛地思考。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正确对待转基因食品,本文主要通过比较转基因食品的利弊和介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分析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已经产生的或潜在的危害,提出应建立科学的转基因食品开发体系,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食品安全 基因漂移 生物多样性
前言:一般而言,消费者认为传统食品是安全的。当采用自然方法开发新食品时,食品的某些现有的特性可以正面或负面的方式发生改变。对于转基因食品,大多数国家认为特定评估是必要的,并且已建立特定系统,严格评价与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关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而对于传统食品一般不开展类似评价。因此,对这两类食品,在投放市场之前的评价程序方面存在显著差别.1.转基因食品介绍及现况
1.1 介绍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1.2现况
近十余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 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1999年,全世界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植物,面积已达3990万公顷。其中美国是种植大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72%。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技术仅次于美国与加拿大。欧洲国家的转基因食品技术并不是非常的发达,这是因为他们明白转基因食品危害十分大,并通过立法来达到防止转基因食品的过分播种,甚至有些国家完全禁止转基因食品的播种与生产,欧洲各国民众也纷纷抵制,发生过很多起民众破坏转基因实验田的事件,所以我们也要认识到转基因食品所存在的潜在危害,而不能把利益放在民众健康的前面。
2.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2.1 转基因食品的毒性
毒性的产生有以下2个原因:①提供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其基因转入作为食品的生物后,产生有毒物质;②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使一些 产生毒素的沉默基因开启,产生有毒物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存在与繁衍,都不是以作为人类食物为目的的,而是 根据生存的需要和规律生长及代谢。目前已知的植 物毒素有1000余种,如生物碱、酶类、过敏物质、天然致癌物等;微生物毒素
主要有细菌毒素、霉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科学家对获准在西班牙和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进行针对性研究后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脑膜炎及其他新病种。也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生物体系统失调、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此过程可能需要30a或更长 的时间。
2.2 转基因食品产 生过敏原
食物过敏是1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产生过敏性反应。1996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该大豆种子最终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
2.3 使人体 产生抗药性
将1个外来基因转入植物或动物中,该基因将会与其他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食用了这 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2002年英国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留试验,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食用过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汉堡包之后,在其小肠肠道的细菌中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 留物。转基因食品对人健康的严重影响,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和检测出来。
1.4 改变食品的营养品质
人为转入外源基因极有可能使原有的基因发生缺失和错码等突变,从而使所表达的蛋 白质发生变化,这有可能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美国生产的1种耐 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 分 异 黄 酮 就 比一 般 大 豆 低 12% ~14%。
3.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1 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很多转基因生物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这样的生物一旦进入环境 中,就会间接伤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如植入抗虫基因的农作物会比一般农作物更能抵抗病虫的袭击。长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种问题在转基因生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很难发现,可能要经过许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但等问题出现的时候,为时已晚。
生态系统是1个有机的整体,任何部分遭到破坏都会危及整个系统。如一些盐碱、沼泽、雨林及有寄生虫的地区,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一些农作物可以耐盐碱、耐高温高湿以及抗病虫等,这些地区都被用来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不得不退出该系统,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物种退化、减少甚至灭绝。
3.2 转基 因生物对非 目标生物 的影响
释放到环境中的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一些有益生物死亡。另外,转基因生物将增强目标害虫的抗性。研究表明,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转基因抗虫棉对第1~2代棉铃虫有很好的抵抗作用,但第 3~4代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棉产生抗性。专家警告,如果这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具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而这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3.3 破坏 生物多样性
由于转基因作物特性优良,很多人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使某些作物的多样性大大降低。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减少生物遭受疫病侵袭的重要方式。1864年的爱尔兰马铃薯枯死病,造成 100多万人死,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植2个土豆 品种,而这 2个品种又特别脆弱,一旦发生意外则无法挽救。20世 纪7O年代,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稻 田发生草病毒,非常幸运的是,在6273个品种 中发现了1个品种对这种病毒具有抗性,现
在该品种已被广泛种植。1970年斯里兰卡、巴西和中美洲地区的咖啡作物爆发咖啡锈 ,在 咖啡的故乡——埃塞俄 比亚发现了1种具有 抗性 的品种,从而挽救了整个局势。
3.4 基因漂移产生不 良后果
转基因作物可能将其抗性基 因杂交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从而使本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变为无敌杂草。基因漂移的过程很难人控 制,其后果也难以预测。加利弗尼亚大学的 NormanEllstrand先生及其同事认为,世界上较重要的 l3种粮食作物中有l2种与其野生近缘物种进行了杂交。在加拿大,被用于试验的油菜,只具有抗草甘膦、抗草胺膦 和抗咪唑啉酮功能中的1种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备这 3种功能的油菜,说明这3种油菜间产了杂交,而这种油菜对周围的植物造成了很大影响。结语
转基因生物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就会在自然界中继续繁衍,人类将无法控制,因此应慎重对待转基因问题。通过分析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已产生的或潜在 的危害,提醒人们应持谨慎态度,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 因为存在风险而全面否定转基因食品,应建立科学的开发体系,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参考文献 :
[1]王永杰,陈克平,陈宇.理性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03,2105.
[2]陈乃用.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4):53—59.
[3]李传印.转基因食品的利和弊[J].生物学通报,2001,25(9):10—11.
[4]孙海燕,张威.转基因食品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32—9133,9135.
[5]王国英.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205—207.
[6]胡静洁,杨昌举.转基因食品政策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2,(2):45—49.
[7]贾士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争论及其对策 [J].生物技术通报,1999,(6):1—7.
[8]周世祥,杨丽珠.试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及其社会控制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1):11—15.
[11]武芸,丁莉.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96—2097.险性评估。